眼球運動
」50歲男車禍致顏面不對稱 「精準導航重建」大幅改善
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暴力事件、跌倒等意外都可能導致顏面骨骨折,包括鼻骨、眼眶、顴骨、上顎和下顎骨折。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外觀、複視、眼球運動、牙齒咬合、咀嚼、言語和吞嚥等功能。馬偕醫院最近收治一名50歲的李先生,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側眼眶、顴骨、上下顎骨骨折、同時伴隨肋骨及小腿骨折,李先生在另一家醫院治療近3個月後,仍有左右顏面不對稱、咬合不正等問題,於是轉求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治療。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子桓表示,於門診時發現李先生除有左顴骨及左眼窩塌陷、咬合不正外,亦有顏面骨骨板暴露及骨髓炎、鼻竇炎的問題,建議李先生進行顏面骨折復位手術合併自體骨骨移植術,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的導航技術可由醫師自行設計精確的復位位置,術前使用電腦斷層模擬病人完整顏面骨骼,設計貼近病人原始骨頭構造的立體結構,再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客製化的眼眶骨及顴骨模型,預先調整眼底鈦合金骨板的形狀,除了可以精確地重建病人最理想的術後結果,並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亦提升成功率避免二次手術的可能。黃子桓說明,就李先生的狀況而言,由於左側顏面骨及顎骨骨折在其他醫院復位手術未能改善,透過電腦斷層術前模擬,以右側顏面骨骼做為參考進行鏡像重組,設計精確的復位計畫。手術中同步利用導航系統協助定位,逐步將錯位的骨塊復位至理想位置,恢復良好的咬合關係及左右顏面對稱性,住院一周出院。李先生表示,在第一次手術完之後,右邊牙齒完全無法咬合吃東西,而且反覆發炎化膿,清創完仍然沒有改善,同時雙眼看東西兩個影像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透過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黃醫師的幫忙,已恢復咀嚼食物的能力,同時也改善了複視的狀況,生活品質獲得很大的提升。黃子桓解釋,與傳統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相比,已在錯誤位置癒合的顏面骨重建更為複雜,切斷已癒合的骨塊後,要在立體空間中將骨塊移動到理想的位置其實並不容易,在沒有導航的幫助下,手術的不確定性較高。術中同步利用導航輔助定位,可以大幅提高精確性,尤其在眼眶周圍等高風險且手術視野狹窄的地方,可以增加醫師對手術成果的信心,降低二次手術調整的機率。術前可結合3D列印技術在客製化模型上進行骨板預先彎折,減少術中調整骨板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利用該模型及導航手術模擬軟體來進行病情解釋,進一步優化醫病關係及溝通。本次病例在定位骨塊位置後,同時利用頭蓋骨的骨塊進行骨移植手術,以修補之前骨髓炎造成的大量骨缺損。馬偕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在顏面外傷領域中利用導航協助定位累積了許多經驗,加上對咬合關係的了解,恢復患者原本的咀嚼功能,降低因顏面外傷所導致的咬合錯位而須進行牙齒矯正甚至正顎手術的機會,為患者省下許多時間與金錢。除了可以用在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外,口腔顎面外科導航系統也適用於大範圍的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定位。在口腔癌的治療中,確保腫瘤切除乾淨及保持良好的安全距離是提升手術治療成功率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接近顱底位置或是鄰近重要神經血管構造的腫瘤在導航的協助下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另外,在植牙領域中,導航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由電腦斷層及口腔數位掃描病人全口的狀態後,利用導航系統分析最佳的植牙位置和路徑,提升精準度及效率,在全口無牙且骨頭條件不佳的重建上為精準定位的一大利器。導航模擬重建手術雖然在術前須耗費醫師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規劃,但能給患者高品質的醫療,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黃子桓提醒,不論是顎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腫瘤切除或是植牙手術,都應經過主治醫師仔細的評估並充分的溝通討論,且術後應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注意傷口後續照護,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成果。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近視500度以上要注意! 恐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多位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是許多眼疾的成因,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出「護眼123」守則,呼籲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今年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共襄盛舉。▲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小1視力不良率高達26.2% 每年級以6至9%攀升WHO於2020年發表「世界視覺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1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至9%迅速向上攀升。從小近視者,隨著度數日益增加,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守則: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人口高齡化、3C時代 全民眼睛面臨退化 社會高齡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全民需要面對的課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就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白內障宛如霧裡看花 「等熟透才治療就晚了」「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表示,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醫師指出,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青光眼是「視力小偷」 拖延治療恐導致失明有「視力小偷」之稱的青光眼,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而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恐已大部分受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表示,治療青光眼除了普遍所知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到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青光眼,避免疾病快速惡化。24歲就視網膜剝離! 3大治療方式搶救視力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甚至近視都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視網膜剝離狀況危急!醫師提醒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應盡速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有3大類:冷凍療法、鞏膜扣壓術與玻璃體切除術。特展現場並展出白內障手術與水晶體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眼睛知識。多位醫師呼籲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蘋果AR眼鏡「Reality Pro」最快6月亮相 搭載雙4K螢幕要價「3000美元」
之前有消息傳出蘋果會在今年3月左右舉辦的春季發表會上,推出準備多年的頭戴式裝置,但這項產品的發佈似乎已延後。據彭博報導,蘋果的首款混合實境()裝置將於今年6月的年度開發者大會WWDC 2023上發佈,並採用「Reality Pro」此名稱。有報導指出蘋果曾打算在春季發表會就公佈新品,不過卻需要多一點時間處理軟、硬體上的問題,但終究趕及先讓開發者嚐鮮。消息指Apple Reality Pro定價將會高達3000美元,內建許多先進技術是其他品牌高階機種所沒有的,包括雙4K螢幕、免控制器互動和更先進的身體追蹤等,同時內建M2和另一圖像晶片,並由外置電池供電;軟體系統則是預載iOS式的xrOS,同時會有多種健康追蹤功能,也有全身式的FaceTime視訊,甚至會有利用Siri創作app的能力。它還將通過十多顆鏡頭來分析穿戴者的身體、眼球運動和外部環境。有業界人士認為Apple的首款混合實境裝置是針對創作者和發燒玩家而來,WWDC的亮相則是讓開發者能先認識這種產品。真正走大眾向的,據指要到2024年才會推出,同時價格也似乎會參照市場對手的1500美元水平。雖然業界人士認為,有朝一日,AR/VR將會催生iPhone的替代產品,雖說毫無疑問,它比市面上的任何一款產品都更加神奇、先進,但對多數消費者來說,這款裝置不划算也不實用。因為它單次充電續航只有2小時,無法在室外使用,發佈時的內容有限,設計舒適感也不足。類似的失敗已經不勝枚舉。包括微軟的Hololens、Meta的Quest Pro在內的現有裝置都沒有開拓足夠大的市場。起價3500美元的HoloLens已經基本宣告失敗。微軟最近的降價表明,這已經不再是它的重點。對目前的VR市場而言,更令人擔憂的資料在於:作為目前最熱門的裝置,400美元的Quest在購買半年後,有超過一半遭到閒置。雖然蘋果的裝置比現有眼鏡更精緻、更先進,但它仍然無法擺脫微軟和Meta面臨的挑戰:價格過高,使用受限,多數消費者持謹慎態度。為避免Reality Pro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蘋果可能需要將其定位為未來世界的預覽產品。但這也並非易事。蘋果的行銷部門不太擅長低調發佈新品,畢竟他們之前沒有必要這樣做。AR/VR眼鏡仍處於發展初期,蘋果必須要對消費者進行充分的勸說,才能更讓消費者嘗試這樣的產品。但即便按照蘋果自己的計畫,新產品只有望在第一年生產約100萬台。與現有產品相比,這款眼鏡也缺乏明確的優勢,且很少會有消費者願意為此花3000美元買單。倘若蘋果推出在價格、功能和電池續航方面媲美iPhone的AR眼鏡,或許能利用突破性技術改變當前科技行業格局。
女感冒狂咳嗽…眼前突變黑 醫檢查:眼球太大了
許多人生病總不在意,認為人體有自我修復功能很快便能痊癒因此不愛看醫生,但須知小病不治容易拖成大病,過程中還可能引發其他病症讓自己更難受。中國江蘇省泰州市1名女子小亞(化名)近日感冒後不停咳嗽,某日咳嗽後左眼突然眼前一黑,經醫師診斷才發現竟是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日前近視達400度的小亞不小心感冒,在一陣劇烈咳嗽後卻突然發現自己眼睛竟看不見了,嚇得她趕忙到醫院找醫師檢查。醫師根據病症替其診視後判斷,小亞的左眼是因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才會突然失明。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是引起視網膜脫離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近視的人他的眼球就比正常人要大一些,視網膜的話就會受到拉牽,在劇烈的運動之下,造成了視網膜的脫離。」隨後醫師也建議,近視患者盡量不要做對抗性或者是劇烈性的運動,「如果眼前(感覺)有黑影在飄,我建議到醫院做視網膜的廣角性的檢查。」呼籲民眾如有發現問題應及時就診。新聞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高度近視這麼可怕的嗎」、「不戴眼鏡我看誰都是影子」、「視網膜脫離以後能治嗎」;還有專業網友留言提醒,「視網膜脫落存在多種誘因。主要是高度近視以及外傷所導致視網膜受到衝擊性而出現。前兆有:突然出現不明原因飛蚊症,發病較快,出現眼前飄動性黑影;眼部閃光感,隨眼球轉動閃電感覺較為嚴重,這是由於視網膜受到牽拉引起放電反應;視野某一方向出現固定黑影,不隨眼球運動而運動。」
鼻塞1個月沒好!他張嘴秒飄出「爛掉臭味」 醫搖頭:第三期了
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涕倒流等症狀,一般來說都是感冒會有的症狀,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名中年男子鼻塞一個月,經過治療後狀況仍沒改善,且還伴隨頭痛,結果到門診檢查一打開嘴,瞬間「腫瘤爛掉的味道」竄出。小兒科醫師唐子涵表示,已經第三期了。唐子涵在《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分享案例,在診所,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涕倒流是很常見的主訴;一名中年男子向她表示,鼻塞一個月越來越嚴重以外,這幾個月也有嚴重頭痛,吃藥也無效。唐子涵透露,初步檢查,發現病患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聽力受損,且嘴巴一打開就有一股腫瘤爛掉的味道撲鼻而來。她馬上安排病患進行鼻咽纖維內視鏡檢查,果然內視鏡一進去就看到整個後鼻孔已經快被腫瘤塞滿,兩側呈現琥珀色耳膜(中耳積水),這也是為什麼病患鼻塞以及聽力受損情況越來越嚴重。追問之下,病患想起,過去擤鼻涕時常常帶有血絲,頭痛情形也一直沒好轉。唐子涵表示,切片之後確定是鼻咽癌,腫瘤分期檢查顯示,腫瘤已經侵犯致顱底和雙側淋巴有轉移,腫瘤分期為第三期,後續將會接受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唐子涵說,「回顧此病人一開始就醫的病歷都是一些門診常見的主訴,鼻涕帶血絲則是鼻咽纖維內視鏡檢查完後,很認真想一下才說有,若非問診過程發現了聽力受損和理學檢查時,聞到最熟悉的腫瘤爛掉味道,也許就錯過了替病人診斷治療的機會了。」她也藉此提醒大家,鼻咽癌的徵狀依序為,頸部腫塊、鼻部症狀(鼻塞/鼻涕帶有血絲)、耳部症狀(中耳積水/聽力損傷/耳鳴等等),若腫瘤侵犯到相鄰的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侵犯到腦神經則會有複視臉部麻痛、或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症狀。
清華碩士昏迷39天 一聽王菲「這首歌」奇蹟甦醒了
沒想到天后王菲的經典歌曲《傳奇》,竟然發生了超「傳奇」的奇蹟!大陸一名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碩士班的岑姓男子,去年12月7日,因腦梗死導致重度昏迷,結果醫生在他耳邊,不斷播放這名男患者的偶像,王菲的經典歌曲《傳奇》,結果昏迷了39天的岑男,竟然出現眼球運動加快、微微睜眼、眼眶濕潤等反應,奇蹟般地甦醒了。綜合陸媒報導,岑男目前在一家世界500強的高科技公司擔任高層管理工作,從小到大成績超級好,本身也是王菲的超級粉絲,對王菲的音樂非常癡迷。但他去年12月因為腦梗死導致重度昏迷,院方得知他從小就超喜歡王菲的音樂,因此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語言刺激,和音樂療法,除了不停有人在岑男耳邊,訴說著他過去在清華大學校園生活的美好,還頻繁地播放王菲所演唱過的經典歌曲。沒想到,奇蹟真的發生了!上月10日,岑男在聽到王菲的經典歌曲《傳奇》後,竟出現眼球運動加快、微微睜眼、眼眶濕潤等反應。本月2日,岑男終於從深度昏迷中清醒,現在的他,已能和家人進行簡單交流和肢體活動。
想保持冷靜 10秒眼球運動能做到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話,眼睛是靈魂之窗。在職業樸克牌的世界裡,有所謂的告知(tell),玩家的一舉一動、甚至是眼球的轉動,都要避免讓別人看出來,所以比賽時,職業級選手都會特地戴上太陽眼鏡,就是為了避免讓他人看出自己眼中的情緒。而且達爾文說過,人只要感到不安的時候,眼睛就會本能地睜大,尤其是面對危險的狀態時更為明顯。所在旁人看來,如果當事人眼睛突然睜大,就等於洩露出害怕、恐慌的情緒。但另一方面,若是對事情有興趣、感到好奇,眼睛也會睜大,但眼睛流露出來的情緒,就沒有恐慌時來得明顯了。如果眼睛只有微睜時,則表示當事人的腦部對事情覺得怪怪的,而且不感興趣。精神科醫師及行為導正博士柏爾(Jud Brewer)在elemental.medium.發表10秒鐘讓心情平靜的眼球運動。首先,就是把心情用嘴巴說出來,例如「我好餓、我好生氣」,這時候的眼睛保持微睜的感覺,有意識地控制眼睛的動作,接著,10秒後把眼睛睜大,然後再把原本不舒服的感覺叫出來,很特別的是,負面的感覺會被好奇心的感覺所取代,近而弱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效,但可以對著鏡子試試看,久而久之,不一樣的情緒就會浮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