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歌手
」 李炳輝李炳輝妻罹帕金森氏症又中風…吃飯衝廁所吐3次 他代求尾牙:是救命錢
盲人歌手李炳輝出道20多年,曾和金門王合唱〈流浪到淡水〉紅遍大街小巷,近年與老婆雅惠常在街頭賣藝表演,前幾年受疫情影響被迫停擺,如今雖然又開始賣唱,但收入微薄,生活非常艱苦。資深音樂人許常德透露,他近日和李炳輝夫妻見面,得知雅惠不僅中風,又罹患帕金森氏症,在用餐過程中就吐了3次。許常德今(15日)在臉書發文,自己近日和李炳輝夫妻見面,「坐進餐廳後,我發現大嫂不停地抖動,我問她是不是有帕金斯症、有沒有去檢查?她說是她前陣子跌倒了三次,住院了段時間,暴瘦十公斤,因為怕出門又跌倒,所以都沒出門也沒胃口,都吃些流質的東西」。許常德提到,「吃飯的過程,李炳輝大哥一直開朗地笑著和說些好笑的話,但吃到一半大嫂就衝進廁所嘔吐,而且來回三次,她要我不要擔心,可能很久沒有吃這麼好的東西。」許常德表示,他後來送李炳輝夫妻回家,才發現雅惠除了罹患帕金森氏症,還有中風情形,「我立刻告訴炳輝大哥,這次他的演出方式不用到現場,請他在家陪大嫂」。許常德透露,這次李炳輝唱的是歌壇大姐大陳盈潔的布袋戲主題曲〈春風〉,「這首春風真的很適合尾牙啦!如果你們尾牙或有什麼活動能邀請李炳輝大哥,他表演現在正有活力,春風好適合迎接新的一年。如果你們也願意幫助他們,歡迎小額捐款,也不排斥大額的,真的是救命錢!」(圖/翻攝自許常德的地下手記臉書)
愛盲基金會「2023愛視界生活節」領航員楊銘威親自上陣!支持愛盲視障生活重建服務計畫
愛盲基金會主辦、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協辦的「2023愛視界生活節」,8/12六-8/13日下午一點至晚間九點,在臺北市信義區香堤廣場舉行。現場三大主題包括「視障生活體驗玻璃屋」及愛盲首創的實境模擬街道「視界一條街」,夜間還有六組視障音樂人輪番登場的「視界嘉年華」。活動由今年第二度響應愛盲公益活動的藝人楊銘威率先踩點,邀約民眾利用周末假期前往體驗不同的〝視界〞。愛盲基金會董事長黃克綸表示:「去年愛盲第一次舉辦視障體驗玻璃屋,約有1200位民眾參與體驗,對於視障者的生活多了一分同理與關懷。今年特別感謝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協辦,三大活動主題跨越障別、更加多元,歡迎大家來體驗!」愛盲基金會董事長黃克綸,親自挑戰「視障生活體驗玻璃屋」關卡-親職世界,體驗視障者父母辛勞。(圖/愛盲基金會提供)第一大主題「視障生活體驗玻璃屋」,一共設置8道體驗關卡,讓參與民眾蒙眼或戴上低視能模擬眼鏡,體驗視障者如何打掃、曬衣、採購、育兒。愛盲董事長黃克綸率先體驗蒙眼為嬰兒泡奶,在無法依靠視力的情況下已經手忙腳亂,耳邊還不斷傳來陣陣嬰兒哭鬧聲,他笑稱:「這比我帶孫子困難太多了!」視界領航員楊銘威,勇闖愛盲首創的實境模擬街道「視界一條街」,帶著愛盲基金會董事長黃克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姚淑文、以及愛盲定向老師的加持,信心滿滿。(圖/愛盲基金會提供)去年曾響應愛盲社群串聯的藝人楊銘威,這次再度投入公益活動,勇闖第二大主題:愛盲首創的實境模擬街道「視界一條街」。頂著大太陽,楊銘威蒙上雙眼、拿起白手杖開始闖關。由於看不到各種路況,剛起步就被他踩到的軟地墊嚇了一跳,好不容易走到一半,又被飄過來的茶葉蛋香味迷惑,完全迷失方向,一路跌跌撞撞、滿頭大汗,才終於完成任務,累得直呼:「我要向所有視障朋友致敬,今天我真的秒懂他們出門一趟多不容易,看不到很容易迷失方向而且沒安全感,一點點路況和聲音的變化都會嚇一跳。」楊銘威表示,自己在家也會跟小朋友玩「蒙眼鬼抓人」的遊戲,「如果我把眼睛蒙起來,就算是在熟悉的家裡,只要小朋友都安靜不出聲,要發現他們非常困難,總是把我弄得暈頭轉向。」另外平常搭捷運趕通告時,他也經常看見捷運站的服務人員引導視障朋友,「但當下看到的時候,也會不太敢上前協助,怕幫倒忙,所以盡量不去打擾站務人員作業,透過這次愛盲基金會的體驗活動,我了解到對中途失明的視障者來說,踏出家門需要多大的勇氣,請大家跟我一起幫幫盲!」第三大主題「視障嘉年華」,是由愛盲樂團、陶器曉婕、不老盲人歌手郭奶奶等六組視障音樂人聯合展演,集合人聲、陶笛、長笛、薩克斯風、非洲鼓等多元風格的演出,展現視障者努力學習的成果,以及獨樹一格的音樂才華。愛盲基金會官網/粉專。線上捐款資訊:https://reurl.cc/N0Dme9
蕭煌奇曬新車照嗨「誰當我乘客」 粉絲看完笑翻:末班車要開了
46歲金曲歌王蕭煌奇雖然無法看見世界的景色,不過唱功了得的他曾拿下4次最佳台語男歌手獎,也是台灣史上首位攻蛋的盲人歌手,樂觀的蕭煌奇也時常在粉絲團以詼諧幽默的口吻發文,17日時他更在臉書粉絲團發文「來牽新車…誰要當我第一個乘客」瞬間引起粉絲暴動。 網友除了恭喜蕭煌奇喜提新車之外,也被他的幽默發文給逗樂。(圖/翻攝自蕭煌奇臉書)從蕭煌奇在社群平台上PO出的照片可見,戴著墨鏡坐在駕駛座的他,不僅有模有樣地抓著方向盤,還靠著車窗並幽默寫下,「來牽新車…誰要當我第一個乘客呢」?蕭煌奇因先天性白內障,導致他一出生就失明。雖然4歲時透過手術挽救視力,但他在求學期間又因為沈迷電玩,15歲之後還引發青光眼造成視神經萎縮,讓蕭煌奇二度失明,不過他17日竟PO出坐在新車上的照片甚至發問「誰要當我第一個乘客」,短短3小時就收穫8000則留言,反應超熱烈!網友不約而同都想到蕭煌奇的一首歌「末班車」,紛紛留言「別回眸~末班車要開了~」、「太狠了蕭哥」、「又是地獄梗XD」、「笑死 上車了」、「蕭煌車出動」.....,只能說蕭煌奇及幽默的談吐,每每都能吸引大批粉絲,而這次他開自己「地獄梗玩笑」,果然又再次引起廣泛迴響。 蕭煌奇又開自己地獄級玩笑,逗樂了許多粉絲。(圖/翻攝自蕭煌奇臉書)
視力小偷2/按摩後竟眼前一片黑! 「半數患者不知罹病」誤踩7地雷恐失明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將近一半患者都不知罹病,不少患者一開始都誤以為只是近視度數加深,一拖就是好幾年,直到因視力模糊或周邊視野缺損,或是開車、行走易發生擦撞、踩空,才到醫院檢查,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病況嚴重,甚至已經失明。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英文名稱Glaucoma來自希臘文的「青綠色」,這也是湖泊的顏色,形容患者眼球內水份蓄積排不出去,導致眼壓升高,許多名人都患有青光眼,包括大陸跳水選手郭晶晶,海外則有美國知名演員琥碧戈柏、U2樂團主唱博諾及義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台灣資深男星劉尚謙也是青光眼患者,罹病28年的他,曾因工作繁忙,疏忽點藥與回診追蹤,尤其認為點藥後沒有明顯變化就不在意。直到一次眼睛脹痛不適,劉尚謙緊急就醫才發現眼壓飆升,超過正常值的3.5倍、瀕臨失明,得緊急手術才能降壓。現在得仰賴多瓶眼藥水與口服藥控制眼壓,但左眼的部份視野早已缺損,無法正常駕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因為視神經受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臨床上青光眼治療方式包含藥物、雷射、微創與傳統手術。第一線降眼壓治療是眼藥水,包含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甲型交感神經作用劑與前列腺素衍生物,各有其優勢與副作用。「許多患者常因為工作忙碌、點藥出現不適,因此未按時點藥、回診。」陳賢立說,很多人以為還看得見就不以為意,導致眼壓長期未妥善控制,等到視野持續退化、無法挽回。資深男星劉尚謙是青光眼患者,因為沒有按時點眼藥水而導致眼壓飆升,因而導致視野缺損。(圖/報系資料庫)如果眼藥水副作用強烈,例如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所導致,陳賢立建議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否則病況嚴重,就必須透過口服藥物、雷射或侵入性手術方式才能控制眼壓。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患者應避免可能造成眼壓突然上升的行為。「有一名50多歲女性患者,因肩頸酸痛去做全身按摩,沒想到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趕緊掛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說,幸好女子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沒有失明。除了按摩之外,包括高空彈跳、趴臥、仰臥起坐、潛水、跳水會使眼壓增高,都要避免,也不能吃太多醃漬品或過鹹食物;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不能超過150c.c.,避免上述7件事情,才能降低眼壓突然飆升的風險。
繼鄧佳華、澎恰恰! 連千毅聯絡李炳輝「安排商演」:讓他賺錢
盲人歌手李炳輝和老婆許雅惠時常在街頭賣唱,但近來受到疫情影響,工作停擺,一天只有500元的收入,殘障補助很早就被取消,讓夫妻倆生活苦不堪言。直播主連千毅得知後,義不容辭答應要幫忙,引發網友熱議。連千毅在臉書表示,昨晚(13日)在直播時,很多粉絲提到「李炳輝大哥,生活過的很困難」,希望他可以幫忙,因此他今天請公司的經紀人開始聯絡,準備安排一場商演給李炳輝,「讓李大哥來賺錢,希望可以幫上他的忙」,他也感謝大家的關心。連千毅透露,很多網友很有愛,他認為李炳輝年紀大了,也是需要有個收入,否則難以維持,希望自己可以幫上忙,並誇讚:「李炳輝大哥的流浪到淡水,很經典」,向李炳輝打氣:「大哥,加油!」連千毅希望自己可以幫上忙。(圖/翻攝自連千毅臉書)消息曝光後,掀起討論問題,「第一次覺得你很棒」、「哥真的幫了好多人!感謝」、「他真的很可憐,很需要你的幫忙」、「帶起正面形像才是好大哥」、「你真的很有氣魄,有能力又有行動力」、「哥!真的是行動派的!用行動表示」、「你真是一位有愛心的直播大好人大善人」。不料,也有網友狠酸:「你真正整天欸、你是在當演藝圈大班是不是!」對此連千毅表示:「你好,那你我一人一百萬,來幫助社會,好嗎?」事實上,連千毅近日不斷關懷弱勢族群,前陣子看到鄧佳華失業,給了他工作機會,但對方卻因為「對蝦子恐懼」,才做了2天就自行宣布離職。後來看到澎恰恰還債遇到困難,開出年收2000萬邀約直播合作,雙方也達成共識。如今看到李炳輝有困難,毫不猶豫伸出援手,讓許多網友都非常感動。
李炳輝市場賣唱遭嫌「像乞丐」!殘障補助被取消…一天僅賺500 社會局回應了
盲人歌手李炳輝出道24年,曾和金門王合唱《流浪到淡水》紅遍大街小巷,他和老婆許雅惠時常在街頭賣藝表演,但前陣子受到疫情影響,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工作完全停擺,收入幾乎是零,如今隨著疫情趨緩,他又開始在街頭賣唱,但一天下來只賺了幾百塊,為了謀生可以說是非常艱苦。根據《ETtoday》報導,李炳輝今(13日)被直擊在菜市場重新賣唱,只見他擺了2張板凳,放著「李炳輝流浪到淡水謝謝請打賞」的字卡以及音響,戴著口罩,拖著年邁的身軀演唱,許多路人暖心打賞,以行動支持他。老婆許雅惠感嘆,街頭藝人很難抽到位置,「沒有抽到就不能做,不能做那就去菜市場」,更坦言一個早上才賺了4、500塊,「要做什麼啦?他自己想去的,要不然他抽香菸也要錢,我也要吃飯,有時候沒有生意也只有3、400百塊」,並感謝大家的關心,但只能面對,「碰到了沒有辦法」,語氣充滿無奈。由於疫情影響,李炳輝幾乎零收入。(圖/台灣優質生命協會提供)由於工作受到疫情影響很大,許雅惠哀號:「不要說三級警戒3個月,已經2年沒有表演了」,提到去年有接到1、2場被取消,結果今年更慘,雖然有接到工作,但馬上就宣布三級警戒,過著幾乎零收入的生活。許雅惠透露,疫情期間只能靠善心人士寄來的麵條、泡麵、餅乾等物資勉強撐過,讓她不禁嘆氣:「唉!好可憐」,至於紓困金或殘障補助,她表示:「紓困金他說有一點點,這我不懂,殘障補助很早就取消了」,以前本來6000塊發4個月,但政府來函要求退回,「因為政府說他們可以自立謀生發唱片,就都沒有了」。對此,新北社會局表示,申請者的家庭總收入標準每年都有些微調整,如果被收回資格後,經濟又陷入困頓,每年都可以重新申請殘障補助,除了所得要不超過標準(110年度為3萬4322元)外,申請者的動產(如存款、股票)現值也不得超過200萬,不動產(房屋、土地)現值則不得超過706萬,也就是說,只要李炳輝的相關資格都符合,隨時可以再申請,通常44天就能收到補助。另外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李炳輝在賣唱的時候,有部分周邊住戶覺得有礙觀瞻,認為他很像「乞丐」,讓他很受傷。許雅惠還分享不為人知的隱情,提到李炳輝走紅後遇到一些朋友,借錢不還甚至人間蒸發,借了10幾萬元,過了20多年都沒有還。
吃苦當吃補的走唱歲月 一直唱下去 李炳輝
提到李炳輝,多數人一定不陌生,1997年他與搭檔金門王合作的專輯《流浪到淡水》紅遍台灣,充滿歡樂與活力的歌聲,琅琅上口的旋律、貼近生活的歌詞,讓兩人搭檔走唱、互相扶持的精神與形象,深植人心。 在桃園出生的李炳輝,4個月大時眼睛就失明,年幼家境困苦,母親一人獨自扶養他和兩個妹妹,「有天媽媽辛苦賺來的錢在路上被歹徒搶光,一時想不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年她32歲,我12歲⋯⋯為了生活,我只好到處流浪。」戴著招牌墨鏡的李炳輝,談到這段過往,語氣卻相當輕鬆,沒有太多怨懟,看待人生的方式,如同他的歌聲一般明亮爽朗。打不倒的台灣囡仔 因音樂結識夥伴金門王 「流浪一段時間後,我輾轉遇到舅舅,他介紹我到台灣盲人重建院,院方看我年紀小,又將我轉介到台中惠明盲校。流浪的那段日子,我自己摸索如何吹口琴,在學校裡也開始練習彈鋼琴。」畢業後,李炳輝回到重建院學習按摩,並在校友會上結識了同是校友的金門王,自學吉他的金門王非常欣賞李炳輝的口琴技藝,愛好音樂的兩人一見如故,便決定搭檔一起表演。就這樣,李炳輝與金門王,一人拉手風琴、一人彈吉他,1974年正式開始穿梭在淡水各個茶室,以「那卡西」方式走唱。流浪到淡水 紅遍全台灣 「那卡西」是在卡拉OK尚未流行時,帶著歌譜、吉他遊走在不同場所,現場接受客人點唱或伴奏的表演。因為那卡西表演,李炳輝與金門王因緣際會結識了音樂人陳明章。「當時我和金門王有自己做錄音帶,陳明章老師聽了以後,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出唱片。從決定合作到《流浪到淡水》這首歌完成,整整花了兩年,陳老師拿著帶子到各個唱片公司,多家唱片公司都沒有意願,沒想到當時魔岩唱片聽到帶子後,決定要幫我們錄製發行。」《流浪到淡水》上市後大受歡迎,短短1個多月就創造30萬張銷售量,兩位年近50才發片的盲人歌手,一瞬間在台灣樂壇爆紅。吃苦當吃補 仍要一直唱下去 隨著《流浪到淡水》的成功,下一張由金曲歌王伍佰製作的《來去夏威夷》也開出紅盤,然而第三張專輯《Formosa2000》成績卻不如預期,之後兩人便轉而在電視節目與各式活動中演出,兩人看似逐漸平穩的生活,卻又再次遭遇打擊,金門王在某次前往工作的途中,突然心臟病發,早一步離開人世。儘管少了生命中重要的夥伴,李炳輝仍然持續表演,像是「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經常邀請他演出,除了活動邀約外,他平時也固定在彰化表演。「吃苦當吃補,這句話是我的名言,不管未來如何,我都要一直唱下去!」年近70的李炳輝擁有堅毅、樂觀的精神,讓歌迷們能夠跟著他繼續合唱「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一起唱出平凡百姓的生活與心聲。(圖文轉載自桃園市政府《桃園誌》第38期)(郭佩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