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率
」 糖尿病 氣喘 衛福部 憂鬱症 失智全台約200萬人患憂鬱症! 專家曝「6大誤解」:愛笑並不是憂鬱的反面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造成人類失能的3大疾病為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而台灣衛福部統計,台灣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絕不是矯情、多愁善感,而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健康管理平台《百度健康》就整理了憂鬱症的6大誤解,當人們正確地認識這個病症,才能適時為他們提供幫助。誤解1:「憂鬱症?我身邊很少聽到啊」憂鬱症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5%的成年人患有憂鬱症,而且受其影響的女性比男性更多,這代表著憂鬱症並不少見,更可能就在自己的身邊。然而,由於「病恥感」和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憂鬱症普遍未被正確地診斷和治療。許多患者因憂鬱症引起的胃痛、頭痛等症狀就診,無法得到明確的憂鬱診斷,自然也無法獲得針對憂鬱的治療。誤解2:「憂鬱症不就是心情一直低落?」憂鬱症絕非矯情,它是一種疾病,憂鬱不僅會引起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和疲勞感,還可能出現非器質性身體疼痛,例如頭頸部鈍痛、胸悶氣短、臉部疼痛、慢性腰背酸痛等等症狀。「心中的憂鬱就像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憂鬱症這樣形容。許多憂鬱症患者都有自殘和自殺企圖,甚至因此失去生命,而憂鬱症更是引起患者殘疾和死亡的「殺手」,不容輕視。誤解3:「他/她那麼愛笑,怎麼會是憂鬱症呢?」事實上,愛笑並不是憂鬱症的反面。「微笑型憂鬱症」和普通的憂鬱相比,更難以被人察覺,這類「微笑型憂鬱」的患者,他們內心深處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喜悅,但在社會互動中依然保持禮貌性的微笑。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看起來時時刻刻心情都非常好,其實內心很孤獨,一個人常常感到悲傷、空虛和無望。「愛笑」的他們同樣需要關心和幫助。誤解4:「隱性憂鬱?憂鬱還會隱形?」「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他們表面若無其事,內心卻早已「風起雲湧」,例如常懷疑自己得病、注意力不集中、思維緩慢等。除了情緒症狀外,他們更容易被身體症狀困擾,像是睡眠障礙、腸胃不適、呼吸困難、頭暈、心慌、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等不適,但是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卻沒有什麼異常。誤解5:「為什麼不能樂觀一點呢?要學會自救!」憂鬱症不能只靠「樂觀」克服,因為它改變的不僅是情緒,更可能是大腦結構。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前額葉皮質」與健康人相比大大減少,而「前額葉皮質」與情緒產生、認知、訊息處理和記憶等大腦功能密不可分。因此,「前額葉皮質」一旦減少,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影響的不僅是情緒,人的食慾和處理看待事情的能力也可能改變,「人如何僅靠意念,就反抗這些實質的改變,完成自救呢?」誤解6:「憂鬱了看醫生,不就是陪聊天?」憂鬱並不是無藥可治的絕症,如果懷疑憂鬱,請一定要就醫。專業的心理治療絕不僅僅是「陪伴聊天」,而是發現、確診、治癒疾病的治療技術之一,根據疾病程度,醫生也可能開立藥物。目前針對憂鬱症開發的藥物中,大多數的原理都是改變腦部相關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及活性,以此維持腦部情緒相關腦區的正常活動,是能夠真正幫助改善疾病的。有研究發現,雖然長期憂鬱中,大腦會產生結構性變化,但在接受治療後,這些大腦變化是可以恢復和逆轉的。很多人覺得憂鬱症是對世界失去興趣,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它的可怕之處是讓人產生對死亡的嚮往,覺得死亡是件美好的事情,並且思考並不受大腦控制,所以很多憂鬱症都會不斷想逃離,不斷嘗試死亡。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以嘗試這樣做1、向對方表示你想給予幫助,主動傾聽他們的想法,不隨意做出判斷。2、學習憂鬱症的相關知識,關注他們病情的動態,必要時陪伴他們尋找專業醫師的協助。3、當他們需要服用藥物治療時,請務必耐心,一般需要幾個星期,病情才會有所改善。4、鼓勵他們參與運動和社會活動,恢復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模式,若發現他們有自殘或自殺傾向,請隨時陪伴他們,避免他們接觸尖銳器具,並及時與專業人員聯繫以便取得幫助。◎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38歲女爆瘦「瘋狂網購」竟是罹罕病 醫示警注意6症狀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其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與多樣化的自體抗體存在為此病的特徵。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加上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躁狂及妄想等精神異常問題。經就醫檢查,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近期分享一個病例,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後續更出現巨額網購消費等躁狂症狀,就醫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而江女因忙於小夜班工作,延誤就診,導致確診時間拖延了半年。賴佩幸指出,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多樣化,診斷難度高。此病俗稱「蝴蝶病」,常見於患者臉上出現蝴蝶狀紅斑,但也可能有光敏感、口腔潰瘍、關節痛、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表現,例如痙攣或精神病症狀。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細胞,可能引發多重器官問題。此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尤其多見於青春期至40多歲的育齡女性。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說明,紅斑性狼瘡主要是女性的疾病,在美國所有的報告中女性所佔的優勢是78至90%,其好發年齡是11至50歲,尤其是15至39歲為最高峰,也就是生育期間。至於發生率,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SLE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3大工作場所」易誘發氣喘 4症狀超過2個月須留意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約有8萬人屬於嚴重氣喘。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為氣管的慢性發炎,因此民眾若有「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應盡速就醫進行過敏原、肺功能等相關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屬嚴重型氣喘並對症治療。常見的環境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但研究顯示,環境中潛藏在高度活性化學品、工業清潔劑和金屬致敏劑中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礦物粉塵、釩、鎘、二氧化矽、煤、肉毒素等,也恐是引發氣喘反應的過敏因子。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提醒,部分職業長期接觸此類物質,恐在氣道累積發炎反應,增加氣喘誘發的風險。因此民眾若本身有過敏性氣喘且經常身處在以下幾種過敏原高風險環境中,建議應盡速就醫,透過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揪出過敏原,對症治療。高風險環境1:美容美髮工作場域美髮師經常接觸的染髮劑、漂白劑、護髮產品等,部分含有工業清潔劑等化學成分,長期接觸這些高活性化學品恐刺激呼吸道,增加氣管發炎反應。高風險環境2:中央廚房等油煙密閉空間廚師經常身處的高溫、油煙和煤煙環境中,恐含有二氧化硫和肉毒素等微量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劇發炎及氣喘誘發的可能。此外,廚房通常為密閉空間,排煙不良更容易提高有害物質濃度。高風險環境3:水泥工地或室內裝潢等施工環境建築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接觸水泥、石灰、石膏和鋼材等建材,其釋放的二氧化矽和礦物粉塵也是常見的環境刺激因子;某些建築材料和塗料甚至含有鎘和釩等金屬顆粒,加重呼吸道發炎或過敏性氣喘反應。傅彬貴醫師說明,臨床觀察患者多僅將流鼻水與咳嗽當作過敏或感冒表現,然而醫師提醒若慢性咳痰超過兩個月,即應懷疑是氣管問題並盡快就醫檢查。若持續暴露在過敏原中拖延治療,恐加劇痰增生、進而黏著於氣管壁上阻礙氣體交換,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若氣喘未積極治療、使氣道長期處於發炎情況,更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氣道變小,最終演變成嚴重氣喘,更恐連帶出現肺功能衰退、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對此,鄭世隆醫師提到,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屬過敏性氣喘。因此透過IgE檢測可找出過敏源頭、進一步對症下藥抑制過敏發炎途徑,遠離致命的急性發作威脅。目前氣喘治療方式臨床建議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醫師提醒民眾,若仍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控制不佳演變成重度氣喘的風險。鄭世隆醫師也建議,嚴重型過敏性氣喘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病情。而隨著醫療進步,若經過前述治療方式仍未見症狀好轉,現今也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傅彬貴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約40歲的裝潢木工師傅老陳,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老陳就醫後首先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在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更積極治療後,也順利下降氣喘急性發作的頻率。鄭世隆醫師也補充,上述過敏高風險工作環境應從日常保健開始留意,並增加個人防護措施,如工作時佩戴活性碳口罩、保持工作環境通風,皆可降低過敏因子濃度、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若民眾出現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超過兩個月,也建議盡速至氣喘專科進行IgE檢測,目前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勿放任不管,遵從醫囑才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與健康生活品質。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6旬婦每晚皮膚癢到醒來! 醫曝「慢性搔癢」成因與治療
60歲張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過去三個月持續感到身體多處皮膚搔癢,特別是在夜晚症狀加重。儘管多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和潤膚乳,癢感卻沒有明顯改善,晚上常被癢醒,多次抓破皮膚,甚至導致皮膚感染。每五人就可能有一人曾發生慢性搔癢 其病因多樣複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任柯玫如指出,這種情況稱為「慢性搔癢」,是指持續六週以上的搔癢,並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和心理健康。根據研究,慢性搔癢的終身盛行率約為22%,也就是每五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在其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遭受這種困擾,並且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慢性搔癢的病因多樣且複雜,可分為 皮膚性搔癢(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引起)、神經性搔癢(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系統性疾病搔癢(見於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心因性搔癢(可能與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因素相關)、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搔癢。因應病因多樣 慢性搔癢治療首重個人化柯玫如建議,尋找專業皮膚科醫師,透過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準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搔癢,方能對症下藥。慢性搔癢針對病因的個人化治療是關鍵,常見以下幾種方式治療:局部治療:潤膚乳液或乳霜,有效減少皮膚乾燥引起的癢感。局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針對發炎性皮膚病效果顯著。全身治療: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蕁麻疹或過敏性搔癢,但對某些搔癢疾病效果有限。神經調控藥物:對神經性癢感有明顯效果。新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如IL-31拮抗劑、IL-4/IL-13拮抗劑或JAK抑制劑,為難治性搔癢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紫 外光光線治療:是慢性搔癢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特別是針對某些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物使用受限的患者。日常保養更不可少 搔癢持續發生應盡快就醫柯玫如也提醒,選擇適合的潤膚乳液或乳霜,每日塗抹,保持皮膚潤澤,避免過熱的水溫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或穿著粗糙衣物,另外盡量避免搔抓皮膚,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並減少過度緊張或壓力,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若癢感無法緩解,應及時找皮膚科醫師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健康醫療網/林宗憲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缺鐵性貧血」病患吃鐵劑效果有限 醫師曝從食物中補充最安全
經常感到頭暈、疲倦乏力、呼吸急促、手腳冰冷,都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症狀!根據國健署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5至49歲育齡婦女中近兩成有貧血的情形,其中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為13.7%。除了育齡婦女外,青少年、素食者、長期飲食失調者,或是喜愛喝茶、咖啡的人士也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族群。過去會認為患有缺鐵性貧血,就應該多補充鐵劑,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缺鐵性貧血患者頻繁補充鐵劑,其實並沒有比較好!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 效果有差異嗎?錢政弘醫師在fb粉絲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一篇期刊報告,研究人員將64位缺鐵性貧血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天吃三次鐵劑,另一組則是一週吃三次鐵劑。這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血色素平均是8 g/dL,治療一個月後,一天吃三次的組別血色素上升至10.8 g/dL,略高於一週吃三次組別的9.9 g/dL;不過到了三個月,兩組血色素分別是12.4g/dL和11.9g/dL,沒有顯著差異。醫師指出,這表示一天吃三次鐵劑與一週吃三次鐵劑相比,剛開始的時候每天吃三次鐵劑,改善貧血的效果會比較快,但是過了三個月,其實兩者效果差不多。至於副作用方面,一天吃三次組的人較容易出現噁心和上腹不適等症狀。攝取過量鐵影響多 慢性肝炎、肝硬化、癌症都有關!為什麼鐵劑一天吃三次和一週吃三次的效果差不多?錢政弘醫師進一步解釋,這與體內鐵平衡主要調節因子「鐵調素」(hepcidin)有關。鐵調素由肝臟分泌,若持續補充鐵,將導致鐵調素在一天中的血液濃度增加。鐵調素會抑制鐵在十二指腸的吸收以及從巨噬細胞的釋放,也會降低運鐵蛋白的飽和度,導致補鐵成效受限。低劑量補充鐵劑則反而不會造成鐵調素的波動,長時間下來一樣可改善貧血問題,同時副作用也較少。鐵是身體必要營養元素,但醫師強調,過多的鐵其實具有毒性,會堆積在肝臟造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還可能加速腫瘤的生長和癌症的發生,例如大腸癌、肝癌、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肺癌等,提醒民眾補鐵要適量。醫:貧血有改善劑量可降低 從食物中補充最安全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嚴重貧血的患者可依照醫囑每天吃兩至三次鐵劑,待一個月後若貧血情況有改善,再改成一天或兩天一次鐵劑。另外,市售或是醫院處方的鐵劑,有些人吃後會有便秘或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市面上的鐵劑劑型和劑量種類眾多,醫師建議民眾購買時可先少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劑型和劑量。從食物中補充鐵最為安全!錢醫師指出,飲食中的鐵有約 10% 來自血基質鐵(heme iron),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牛、羊、豬、魚、牡蠣及貝類等,優點是相比植物性鐵,人體吸收效率更高。成年人每天建議攝取鐵8毫克,攝取量超標仍有危險,其中「加工紅肉」如香腸含血基質鐵最多,是主要應避免的鐵來源,白肉或植物性的鐵則相對安全。醫師推薦含鐵量高的植物性食物則有葡萄乾、菠菜、紫菜、紅莧菜、黑豆、芝麻等,對需要補充鐵的民眾也是很好的選擇。
不願長大2/「網癮+自傷」孩子感覺不到幸福 醫:大腦混亂到變一個人
疫後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青少年自殺率卻意外攀高,引起各領域專家關注。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向CTWANT記者透露,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當孩子躲進網路世界後便會陷入成癮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好多孩子大腦一片混亂,甚至連口味都變了,簡直成了另一個人!」小學生的小豪(化名)一聽到醫師建議爸媽控制他的網路時間,立刻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打滾。「網路成癮就是這麼可怕!」臧汝芬說,疫情後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恐怕與網路過度使用相關,目前國中小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約7~8%,而高中生甚至有近17%之研究。「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而些自傷行為頻繁、持續發生後,最終可能變成自殺。」美國一名14歲的少年賽澤迷戀生成式人工智慧(AI),賽澤每天會給聊天機器人發送數十條訊息,並獨自在房間裡與它交談好幾小時,賽澤的媽媽說,兒子曾對機器人多次表達自殺念頭,機器人還問賽澤是否已經定好了自殺計畫,賽澤說已經定了,但不確定能否成功,然後聊天機器人向他說,「這不能當成不去執行的理由」。最終賽澤走上不歸路,媽媽也對科技新創公司Character.AI和Google提告。美國14歲少年賽澤(左)在聊天機器人的鼓勵下輕生,賽澤的母親(右)因而將Character.AI和Google一狀告上法庭。(圖/翻攝自X)迷戀AI的賽澤患有憂鬱症,臧汝芬解釋,其他如過動兒、情緒障礙、亞斯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網路成癮,而且難以從成癮恢復正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過動兒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在課業、人際關係上出狀況,進而遭受霸凌或排擠,一旦孩子開始拒學,睡眠作息變得不正常之後,大腦功能逐漸退化,生理也會受影響產生厭食等狀況,此時網路就像浮木一般,溺水的孩子只能緊抓不放,孤單促使他們在網路上尋求陪伴,很容易從此走上歧途。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就會成癮?臧汝芬說,通常伴隨「家庭壓力」與「父母情緒調節能力差」兩個因素。20年前,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可能會給予體罰,但隨著網路出現,親子關係大受影響,「現在很多家長自己也網路成癮,或是沒時間陪伴,所以會縱容孩子沉迷3C,認為只是小事。」她向記者分析,另一種類型就是父母情緒大爆發、孩子拼命反抗,於是全家吵得天翻地覆。「網路對孩子的成長助益不大!」臧汝芬認為,網路世代出生的孩子,雖然享受3C聲光刺激,幸福感卻持續下降,若要健康使用,必須控制時間、內容,每天必須在完成功課、家庭時間之後,才能再安排3C時間。台灣好鄰居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兒童的「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自殺機率就越低。要如何提升兒童的幸福感?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親子之間的信任感很重要,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能對家庭、班級等群體貢獻自己的能力時,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也能增加自信,幸福感就會上升。黃宜靜建議家長多給予孩子具體的鼓勵,讓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優點與潛能,也能對自己有正向的評價與肯定,當孩子認為「我自己是有價值的人」、「自己有很多優點」、「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那無聲墜落的憾事就會減少發生。◎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每30分鐘增加1失智家庭 年增53萬支出成經濟重擔
小貞(化名)的爸爸確診失智症4年多以來,她幾乎24小時不間斷地處理吃飯、洗澡、大小便失禁的照護工作,爸爸患病後無法控制的情緒、幻覺就像是不定時炸彈,這些在其他親戚長輩眼中基本的「盡孝道」,卻是小貞用辭去穩定工作、全心投入生活和積蓄換來的,而「看不見盡頭、越走越艱辛」的這條照護之路,正在慢慢吞噬小貞的人生……。衛福部推估今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將達到35萬人,平均台灣每30分鐘即增加一個「失智長照家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說明,像小貞一樣身陷失智長輩情緒急遽變化、失能等,是每個照護者痛苦卻真實的生活寫照,研究也顯示失智照護者的憂鬱及焦慮風險最高提升85%、心血管問題及慢性病風險更是高於一般人。劉建良醫師表示,失智患者回到家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因為照護者必須從日常生活起居、家中安全措施一項項摸索如何照護失智家人,且要日以繼夜地擔心、防範突發狀況,其心力交瘁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在平均存活餘命10年期間,研究顯示其急診、住院機率皆比一般長者高。而照服員工作難度高、壓力大、年輕新血投入意願低,使得人力持續存在嚴重缺口,讓家庭不得不獨自面對三大照護困境。1. 憂鬱困境:照護者每4位就有1位患憂鬱症失智患者普遍會出現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甚至言語或行為攻擊,加上照護者必須全天候在家照顧長輩,形同阻斷社交生活、承受諸多的無力與孤獨感,長期累積下來恐落入抑鬱的迴圈。美國研究顯示23%配偶照護者曾達憂鬱症診斷標準、16%照護者曾確診焦慮症,其比例遠高於一般慢病或臥床老年人的照護者。2. 健康困境:照護者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飽受疾病威脅國外研究提到,失智照護者的心血管問題、慢性病盛行率、肌肉骨骼損傷機率皆高,甚至出現照顧者在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出現免疫功能受損的現象,顯示健康問題威脅極大。「日夜作息顛倒、長期處在高壓及疲累狀態、睡眠不足,讓很多照護者成為了隱形病人。」劉建良醫師提醒,診間經常觀察到照護長輩多年的家屬出現健康紅燈,呼籲照護者務必更加注意身心理狀態,避免成為第二個病人。3. 經濟困境:每年醫療支出高達53萬壓垮家庭從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失智患者平均每年產生53.30萬元醫療費用,而根據美國調查,有高達 31% 家屬放棄工作、近60%被迫暫停或請假以承擔失智家人的照護責任,導致家庭失去收入來源,成為巨大的經濟壓力,令失智家庭苦不堪言。然而,根據衛福部資料,目前台籍照服員缺口高達8,000人以上,相當於全台有近萬個家庭長年籠罩於龐大照護壓力之下。為緩解長照壓力,全台平均每5位失智長者就有1位由外籍看護照顧,使得推動相關配套措施更刻不容緩。深耕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合作,即日起上線「外籍看護失智照護與心理健康教材」,提供中文、印尼、菲律賓、越南共四國語言課程,開放民眾及外籍看護免費下載,盼提升失智照護教育資源、助台灣邁向更健全的長照網絡。
瓊瑤86歲驟逝…心理師提醒天冷影響情緒 揭「冬季憂鬱症」9症狀
知名劇作家瓊瑤今(4)日下午在新北市淡水住家輕生,享壽86歲。有心理師曾指出,近年有越來越多季節性情感患者,其中一種「冬季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出現情緒困擾;雖然不能斷定瓊瑤的決定與季節引發的憂鬱有關,但心理師仍提醒民眾要注意9症狀,還有分享如何自我調適的方式。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在今年11月下旬指出,有不少人在季節轉換或是特定季節,容易有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想睡覺的現象,都可歸類「重鬱症」或「雙相情緒障礙症」,在特定季節發作,像是秋冬時就被稱為「冬季憂鬱症」。心理師楊宇祈透露,近年來季節性情感患者有增加的趨勢,而冬季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長時間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食慾及體重改變、睡眠習慣改變又變得嗜睡、精力下降常感到疲倦、感到內疚還無價值感、注意力難集中、思考或行為變得較遲緩和出現自殺意念。楊宇祈進一步說明,症狀發作原因也許與「日照時間短」有關,缺乏陽光照射下,會造成大腦下視丘難以正常運作,還會影響褪黑激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另外,有研究指出,冬季憂鬱症盛行率與緯度、年齡和性別有關,離赤道越遠且冬季白晝短的地區、年輕女性相對較高風險患病。不過楊宇祈透露,除了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像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光照治療,患者也有6種自我調適的方式,包括適當運動、均衡飲食維持營養、多曬太陽「進行紓壓活動、維持人際互動及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長期偏頭痛致無法正常工作、睡覺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恢復正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25歲的張小姐受慢性偏頭痛困擾十年,幾乎天天頭痛,白天無法工作、晚上難以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2歲的劉小姐大學時期偶發頭痛吃止痛藥抑制,卻逐漸演變成嚴重偏頭痛,被迫提前退休休養,每次發作疼痛時間超過24小時且伴隨噁心症狀,讓她無法盡情投入喜愛的志工活動。偏頭痛女性是男性三倍 可能演變每次15天以上慢性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全台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困擾,整體人口盛行率高達9.1%,女性患者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每月發作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且治療更困難,預後不佳,成為青中壯年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偏頭痛治療有健保和療效限制 口服搭配雷射針灸成新選擇臺中榮總神經內科王其聖醫師指出,慢性偏頭痛治療方式多元,以藥物為主,過去研究也發現注射肉毒桿菌或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新藥、傳統針灸等方式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但是肉毒桿菌、抑鈣基因相關胜肽新藥健保給付有所限制,且尚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限,傳統針灸則讓易暈針、害怕針扎的患者卻步。現在透過口服藥物搭配雷射針灸,提供患者中西醫共治的新選擇。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原理相同 副作用更低臺中榮總醫院傳統醫學部吳奐昀醫師說明,雷射針灸和傳統針灸的中醫治療原理相同,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幫助身體達到「得氣」的感覺,進而達到治療效果。偏頭痛部分重要穴位,如眉毛前的「攢竹穴」、眉間的「印堂穴」和太陽穴等都位於臉部,傳統針灸施針可能會讓患者感到擔憂,相較之下,雷射針灸是非侵入性療法,副作用低很多,對於懼針或皮膚敏感的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8成患者獲得改善 降低發病天數、疼痛程度臺中榮總偏頭痛治療團隊針對頑固性偏頭痛患者給予口服藥物及雷射針灸共同治療後發現,8成患者症狀獲得改善,且病患經過一個月8次的雷射針灸完整療程後,治療效果持續至第3個月達高峰,平均每月可降低7日發病天數,疼痛程度和緩,1/6患者在完成療程後10個月以來未再復發。相關成果已刊登於《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期刊。
45歲女患憂鬱症! 口服C肝新藥12週意外緩解症狀
今年45歲的黃女士是一名單親媽媽,長期在衛生所治療憂鬱症,五年前驗出C肝,每次回診醫護人員都會建議她盡快治療C肝,以避免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經過多次溝通後轉介至雙和醫院診治,沒想到在服用12週C肝口服藥後,不僅成功治癒C肝,就連困擾多年的憂鬱症也獲得明顯改善!不只肝硬化、肝癌,逾半數C肝患者合併肝外症狀負責收治黃女士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胡炳任醫師解釋,研究指出,在完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約兩成的C肝患者在三十年後轉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又有3~5%會惡化成肝癌。但也有少部分人沒有經過肝硬化的過程就直接從肝炎變成肝癌,整體來說,平均每年都有1~4%的C肝患者會演變肝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逾半數的慢性C肝者會在病程發展中合併肝外症候群,可能導致糖尿病、慢性腎病變、淋巴癌、甲狀腺功能異常、憂鬱焦慮等情感性疾患出現。三個月就能成功治癒!口服新藥全額給付免擔心胡炳任醫師補充,儘管目前醫界仍不清楚C肝病毒引起憂鬱症的作用機轉,但C肝病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對於本來就患有情緒疾患的人來說,感染C肝病毒也會加重病情,好在C肝只要接受治療就能成功治癒。目前健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每天服用一顆,治療時間只要12週,成功率高達99%,不僅可取代傳統干擾素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且治療期間約18萬元的藥費全由政府買單,大幅減情民眾負擔。超前部署打造社區防護網,不讓肝癌潛伏由於早期C肝通常無明顯症狀,等到患者身體不適時,病情往往已相當嚴重。胡炳任醫師提到,台灣C肝盛行率約2~3%,為鼓勵潛在患者及早診治,以降低未來發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健保署自2020年開始,提供45~79歲(原住民40歲起)國人終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服務。雙和醫院配合政府政策,除了針對院內抽血站中符合資格者主動進行篩檢外,也會利用走入社區辦理四癌篩檢的機會,向民眾宣導B、C肝篩檢,至今每年辦理百餘場,成功揪出不少潛在患者並成功治癒。善用健保篩檢補助,共創彩色新人生!胡炳任醫師強調,C肝治癒率非常高,幾乎百分之百,呼籲有C肝的民眾儘速接受治療,同時也提醒正在治療C肝的患者務必配合醫囑,如果用藥過程中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應盡快回診跟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否則就無法再申請用藥補助。至於還不知道有無感染的民眾,可利用政府免費補助的成人預防保健B、C肝篩檢服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日後出現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雷射新技術!恢復速度快 減少乾眼症困擾、降低術後不適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攀升至50億,台灣更是「近視大國」,盛行率居全球前列,7成小六生患有近視,到了高中更是高達9成。高度近視不只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可能引發其他眼疾,已成國人視力健康的重大威脅。為了矯正視力、擺脫眼鏡帶來的不便,許多人會考慮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卻經常因手術風險而卻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的風險包括角膜瓣切割、術後恢復期長、以及可能的神經損傷等,成為民眾顧慮的主要原因。近視雷射技術升級 預防術後乾眼症、視力清晰持久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雙凸透鏡密合技術」,現已在台灣和國際市場同步上市。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浤裕表示,角膜神經叢影響淚液分泌,與術後乾眼症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這項技術避免切割這些神經,並提高手術後角膜的密合度,降低皺褶的可能性,讓透鏡取出後的角膜表面更加平滑,減少水霧感,有助於術後視力清晰持久。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潘志勤進一步解釋,以往近視雷射手術在透鏡片分離取出時,容易在周邊殘留組織碎屑;極飛秒近視雷射的超精準度連續掃描技術,使透鏡表面平整細緻降低沾黏,減少手術器械接觸,讓雷射後透鏡取出更絲滑,降低手術傷害,同時配合術中即時監控,提升手術的精確度。低能量雷射降低術後不適感 恢復時間快知名眼科診所院長張朝凱指出,極飛秒近視雷射以降低50%術時衝擊能量減少對角膜組織的熱傷害,有效減輕術後的不適感。此外,針對夜瞳偏大的患者,可精準指定光學區並設定瞳孔區域,有效降低眩光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並縮短術後恢復時間。術後後遺症屬暫時性不適 可逐漸改善、適應現代的眼科手術已十分先進,可精確處理各種眼部問題,手術前也會進行全面檢查,以確保手術的效果和安全性。針對術後後遺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指出,患者可能會經歷眼睛乾澀及夜間眩光等暫時性不適,一般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或適應。
9旬嬤患主動脈瓣狹窄! 「1治療方式」免開胸順利恢復健康
高齡92歲的張奶奶有活動性喘,經過檢查發現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但考量年事已高,以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在醫師詳細評估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張奶奶恢復良好,又可以在花園裡「拈花惹草」,享受愉快的生活。主動脈瓣狹窄 為年長者常見疾病嘉義長庚心臟內科楊登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與年齡高度相關,尤其80歲以上的盛行率可達 10% 以上,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而主動脈瓣狹窄使心臟血液的輸出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胸痛或胸悶,暈厥或頭暈。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TAVI手術免開胸、恢復快但由於年長者身體較虛弱或存在其他共病,導致手術風險增高。不過,現在透過TAVI,能讓高齡族群不必承受開胸風險,成為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流術式。楊登堯醫師進一步說明,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通常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將導管沿著主動脈放進去,當到達主動脈時,將瓣膜打開,此時植入新的瓣膜,瓣膜功能即開始啟動。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TAVI不須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須使用體外循環、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對年紀較大、共病很多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低,且術後住院天數少、恢復速度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重拾健康生活另一名71歲的翁伯伯一樣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同時有冠心病、大動脈穿透性潰瘍,且因為有食道癌病史曾接受放射治療,不適合傳統開刀手術,同樣透過TAVI,重新找回健康。楊仁宗院長表示,TAVI屬高複雜度手術,且需要在具備高階主動脈手術設備儀器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由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精神科名醫曝「6類職場不法侵害」:台灣職場霸凌完全模仿日本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39歲公務員疑遭分署長謝宜容霸凌,而在辦公室內輕生,但勞動部調查後竟在19日公布報告稱「管理方式非輕生直接原因」、「無法證實有遭受霸凌」。對此,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呼,這是因為球員兼裁判、自我調查,當然查不出所以然,「勞動部是勞工職業安全主管機關,職場霸凌是勞安重點項目之一,竟然處理得荒腔走板,可見台灣職場霸凌問題有多嚴重。」沈政男昨(2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職場霸凌的正式名稱為「職場不法侵害」,發生這類事件,必須依據標準流程向專責部門通報,並視需要通報外部單位。以此事件來說,勞動部若無法中立客觀處理,應由行政院介入與接管,才能有公信力。職場霸凌牽涉勞動、管理、法律、身心衛生等專業,處理小組應由專門人員組成,而非只有原本機關人員參與。此外,他補充職場不法侵害有6類,包括肢體暴力、言語威脅謾罵、孤立排斥、不合理或不必要的業務、業務太低階與侵犯私人生活等。以此事件來說,北分署長官有謾罵下屬、下屬超時工作、人力配置不合理、讓下屬孤立無援等行為,至少涉及3種職場不法侵害,勞動部卻說無霸凌情事,根本牛頭不對馬嘴。更離譜的是,受害員工已逝,竟說查無遭霸凌證據,殊不知霸凌往往發生在陰暗角落,沒有其他人知情。沈政男也表示,「事實上,台灣的職場霸凌定義,完全是模仿日本!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多,但我查過日本的相關法規,因此了解。」他舉例,日本最近有一位地方政治人物因為職場霸凌,導致員工死亡,而被迫去職,只是,那人重新參加選舉,竟然又選上了,「日本與韓國的職場霸凌,大家看日劇與韓劇就知道,他們是會打人踢人的!在台灣,這類職場霸凌比較少。這是第一類職場霸凌。」「第二類沒有打人,卻同樣可怕!」沈政男解釋,因為,等於是毆打一個人的靈魂,也就是謾罵、羞辱、威脅,「這在公務機關有沒有?幾年前我就在臉書幫忙打抱不平,結果第二天馬上接到那個機關的人寫私訊跟我解釋。」第三類是類似小孩子的霸凌,「用離間、分化、刻意安排,讓你在職場被孤立起來,讓大家排斥你、歧視你。」第四、第五類跟工作安排有關,沈政男指出,這一點,好多公務機關尚不知道!「主管有權力安排工作沒錯,問題是,沒有根據業務需要與工作能力來安排,而是發洩個人的控制與打壓慾望,把下屬安排到無法勝任的職位或工作,或者刻意安排太簡單、太低階的工作,或者胡亂調動職務,都算是職場霸凌。」第六類則是公私不分,下了班也在當主管,要你聽命行事,或者刺探你的個人生活與行為。沈政男續稱,台灣社會處理性騷擾與學校霸凌已有成效,但職場霸凌仍未獲重視,事實上相關受害者數目遠遠多過前2者。俗話說,「為五斗米折腰」,極多職場霸凌受害者為了混口飯吃,被欺負也不敢吭聲,長此以往難免悶出失眠、焦慮與憂鬱等不適,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自殺傾向。要了解職場霸凌的嚴重程度,沈政男建議應大規模調查盛行率,但台灣至今尚無類似官方報告,防治策略當然只能流於形式。以此事件來說,據聞涉及霸凌的單位,短期內已有數十名員工因此離職,上級卻無動於衷,顯見官僚窠臼多麼嚴重。沈政男也感嘆,他還沒看到有誰把職場霸凌的定義講清楚。勞動部這幾年有在推行職場不法侵害預防,但顯然做得遠遠不夠,還需要多加努力。這,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覺醒運動!就跟性騷擾與學校霸凌一樣,唯有當事人知道「上司正在霸凌我」,而且「我有反制管道」,職場霸凌才可能減少。沈政男指出,閣揆今天有提到友善職場,這當然是職場霸凌防治的基本工作,問題是非常困難!因為,在台灣的職場,尤其在公務體系,大家還是有濃厚的階級觀念,以及相關的官場文化,而這些都是職場霸凌的溫床,「你的上級,有可能跟你當朋友嗎?你自己,看到上級,就忍不住要鞠躬哈腰了,不是嗎?」他也感嘆,真的要珍惜當同事的緣份,這是兩百年修來的福氣,同時警告那些霸凌者,「不要以為別人好欺負,到時候人家反擊,你就會吃不完兜著走!」他解釋,機關屬性與職場文化是職場霸凌的危險因子,在講求服從、管制言論的地方,員工有不滿也不敢說,尤其容易出現霸凌事件。台灣公務體系雖經多年改革,至今比起民間單位,風氣仍舊保守,主管常有威權態度,難怪發生嚴重霸凌也沒人敢吭聲。預防職場霸凌的關鍵之一,就是破除迂腐的職場文化,提倡彼此尊重、相互溝通的工作倫理,而不是凡事長官說了算,講不聽就謾罵與打壓。機關組織應跟專精職場霸凌與身心衛生的專家保持聯繫,讓他們協助舉辦教育宣導,制訂職場霸凌處理流程,並參與相關事件調查與處理。俗話說,「人在公門好修行」,台灣的公務部門卻釀成嚴重職場霸凌事件,連公務員的權利都無法保障,也讓沈政男質疑,如何為人民謀求福祉?「此事不能以單一個案看待,該是全面檢視台灣公務體系職場文化與職場霸凌問題的時候了。」
殘忍金魚秀1/動物藝術展演如同虐待 魚兒心靈受創成「喪屍」慘況曝光
日本「Art Aquarium」金魚藝術展即將來台,預計12月在信義區大型賣場ATT 4 FUN中的SAKURA餐酒館展出,該展覽以藝術為名,聲稱要用金魚打造日式美學體驗,近年卻爭議不斷,密集飼養和多變燈光都會造成魚兒身心受創,如今更因動保法規而免經申請,其飼養空間、環境和醫療等配套措施皆無須送審,讓動保團體擔心該活動會成為「虐待動物展」,恐會造成無辜生命大量損傷。據了解,該展於2007年推出,之後成為日本東京的Art Aquarium美術館每年固定「夏季金魚納涼祭典」,每次展覽約「使用」3萬隻金魚,主打夢幻魚缸、現代燈法和五彩繽紛的金魚遨遊,讓遊客沉浸在日本傳統美的璀璨世界,曾到義大利、中國等地展出,美麗的外表下卻藏著無數魚兒的悲歌。根據《動物保護法》第六條之一,任何人未經申請不得任意進行動物展演,但也有免經許可條款,如魚類在水池總容量30立方公尺以下的水缸進行展演,該展覽因而不需要提出申請,相關的展演計畫也無須送審。「魚是很好奇的動物,正常的金魚會游,但在這個展覽有些金魚不太會動,還有魚是已經死掉的。」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表示,協會志工於10月18日到東京拍下金魚藝術展實況,徹底揭露以藝術為包裝的殘忍。根據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供的畫面,展覽中的魚兒在長年強烈燈光變化和大量噪音下身心俱疲,大量魚兒呈現呆滯漂浮狀態,即使有人走過或燈光轉換都毫無反應,靜靜躺在魚缸底部的樣子宛如僅剩肉體、沒有靈魂的「喪屍」。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志工遠赴東京拍攝金魚展實況,發現多隻魚兒呆滯瀕死,當中還有魚兒屍體,讓執行長姜怡如十分不捨。(圖/劉耿豪攝)畫面背景音中,可清楚聽見長時間播放的音樂和嘈雜人聲,「塔魚手札─魚醫生與飼育員的水族筆記」負責人、魚類醫師潘世瑩表示,魚兒眼睛敏感且無眼臉保護,穩定的燈光開關是魚兒用來判斷日夜的標準,大量紅藍光與其他色彩讓牠們分不清如今是黑夜或者白天。而該展多個缸體採高密度飼養,潘世瑩提到,金魚飼養密度過高會加快疾病傳播速度和寄生蟲盛行率,魚兒還得承受強烈的進食競爭,弱勢魚因而無法覓得足夠食物,強勢魚也會出現攻擊行為。集體飼養的魚兒「壓力山大」,獨自飼養的金魚則得忍耐無邊的寂寥,該展將部分魚兒單隻放在有些微造景的小型缸體中,而金魚是群居性動物,瑞士早已立法禁止單獨飼養,該展的金魚不只被當成產品,還得被關在方寸之地無處可去,甚至吞食空氣和無目標漂浮的刻板行為,更有遊客直接目睹魚兒屍體。日本金魚展多數缸體採密集飼養,加快疾病傳播速度和寄生蟲盛行率,魚兒還得承受強烈的進食競爭。(圖/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供)記者致電餐廳和寄送郵件都未獲回應,而主辦單位在社群媒體上強調,展覽顧問團包括張軒誠水景空間設計總監張軒誠、魚活通顧問企業社負責人王茂麟、獸醫邱新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李柏蒼,從籌備展演到完整展期都會有來自產業界、學術界、獸醫師的共同監護與指導,定期維護金魚的健康狀態,確保魚隻的舒適與健康。主辦單位表示,展覽期間正值金魚繁殖期,雄性追逐雌性時會導致疲勞後受傷,嚴重會危及生命,因而採取隔離疲憊魚隻、提供充足休息空間等措施,並針對每缸的水量和狀況定期更換一定比例的水量,也會依照生物狀態採取臨時性的換水,保持水質穩定,確保展覽符合動物福祉標準。台北市動保處表示,已將專家意見告知業者,業者已知曉,金魚展開幕後,動保處會派人盯查,確保展場符合動物福祉,如造成動物損傷則將依法裁罰。
首款失智症藥物審查通過 醫:可真正減緩或停止退化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衛福部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辦理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的阿茲海默藥物,是20年來首款,且不同於過往的症狀治療,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進行治療的藥物,為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未來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相關藥物給付。根據衛福部今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占56.88%。徐文俊說,此款單株抗體藥物已經於去年7月在美國通過上市,適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並於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徐文俊表示,上次出現阿茲海默症藥物是在2013年,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而此款新藥將能實際改善病程,透過靜脈注射打到體內後,可移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達到停止或延緩病理變化效果;臨床試驗發現,每兩周施打一次,用藥18個月,可延緩5到7個月的退化,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雖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徐文俊解釋,此類藥物適用患者,必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且其嚴重程度範圍在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失智症太嚴重或沒有症狀者不建議使用。不過他提醒,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可能,基本上包括水腫,嚴重可能出血,使用上仍要小心。此藥使用條件,徐文俊說明,須先經過腦脊髓液檢查或類澱粉正子攝影,檢查類澱粉沉積、確診阿茲海默症,再進行測驗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驗APOE4基因。目前檢測與藥物都要自費,以美國價格預估人年藥費約新台幣70萬元,類澱粉攝影則約7萬元。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看法將大幅改變,人們可以不用再害怕檢查,因為「阿茲海默不是絕症」。
男大生超重想減肥!驗血竟得糖尿病 醫曝「4無痛症狀」:視力模糊也要小心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大關,且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就指出,若開始出現皮膚變黑、體重不正常減輕、多吃多喝多尿、視力模糊的「4大無痛症狀」,就要注意自身是否罹患糖尿病了周建安醫師在「初日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他曾收治一名年約18、19歲弟弟,原先對方是為減重求診,怎料一抽血後竟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血糖平均值高達9.2%(正常值上限為5.6%),是為糖尿病患者,且肝功能、尿酸及血脂肪全部都爆表。周建安曾在專欄中提及,這名男大生從小到大一直超重,身高173公分,體重達到110公斤,經詢問後才知,對方每天吃速食,份量是常人的2倍,每天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再加上課業繁重、壓力大、幾乎不運動,最終導致糖尿病。當被問到「是不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周建安說,其實糖尿病是有跡可循的,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要靠抽血才準確,也建議要盡快就醫確認治療:1、皮膚變黑:常見於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因為糖尿病導致角質的變化,讓皮膚產生黑色素沉澱。2、體重不正常下降:糖尿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大量脫水、體重驟降。3、吃多喝多尿多:人體出現血糖問題後,這些糖分都無法被身體吸收進去,讓人不斷地跑廁所,身體也因為脫水狀況而有口渴的狀況。4、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導致眼角膜水腫,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經檢查也不是老花眼、近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