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細胞
」 乾癬夏季枕頭套恐「比馬桶還髒」!專家曝原因 細菌菌落一周多1.7萬
夏季酷熱難耐,許多人在室外、室內,甚至睡覺時都被汗濕透。專家透露,夜晚出汗可能會使得你的枕頭套中藏匿細菌,使其比某些浴室裝置更噁心。根據《紐約郵報》報導,醫學計畫負責人、英國切斯特大學醫學院講師奈伊(Gareth Nye)表示,你的枕頭套可能比廁所還髒,但好消息是,這些細菌很可能一開始就來自於您,因此並不有害,就細菌而言,一些研究表明,與馬桶座圈相比,一周後枕頭套上的細菌菌落數量多了1萬7000個。奈伊提到,大多數人平均每晚會流失500毫米到700毫米的汗水,至少200毫米的汗水會浸入床單或睡衣中,「身體正在更換皮膚細胞,導致皮膚細胞脫落,人們平均每天失去5億個皮膚細胞,其中大部分在夜間脫落,身體還會產生其他身體分泌物,然後透過口水、唾液流失更多的液體。」奈伊提醒,如果忽視,可能會出現其他問題,例如真菌或塵蟎,它們會在死皮細胞上繁殖,並可能留下引發過敏和氣喘的糞便,「一項研究發現,一般枕頭含有多達16種不同的真菌和數百萬個真菌孢子。」居家生活網站Real Simple則指出,枕頭套一周沒有清洗,每平方英寸平均帶有300萬個菌落形成單位(CFU)。另外,奈伊也建議,避免使用聚酯床上用品,並考慮棉質或亞麻床單,或者把羽絨被收起來,只使用床單。報導指出,專家認為,人們在夏季應該讓床透氣,並經常更換床單。
如何「吃」出天然美肌?營養師教你與痘痘肌說再見!
面對肌膚問題是不少人的日常困擾,臉部膚況不只是我們的門面,一部分也反映著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營養師黃品瑄日前在個人粉專《營養師品瑄》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夥伴天天戴口罩,結果並非感冒,而是面臨著「大爆痘」的危機。然而痘痘的形成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許多生活因素對於肌膚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天然美肌從飲食著手 七種食物抗炎抗氧營養師黃品瑄指出,痘痘的形成除了睡眠、壓力、衛生習慣等因素外,飲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建議從飲食著手,由內而外保養出天然美肌,以下是營養師黃品瑄推薦七種對抗痘痘的食物:1. 低GI水果低GI水果如蘋果、藍莓、芭樂、蓮霧等,能幫助穩定血糖,透過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進而減少皮脂過度分泌的可能性,其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和抗炎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多酚等,則可以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痘痘的發生。2. 礦物質鋅鋅可抑制引起痘痘的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細胞的生長和修復有益,能夠加速皮膚的癒合過程,幫助痘痘更快地消退。 富含鋅元素的食物有牡蠣、蝦蟹、牛肉、南瓜籽等。3.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菜、青江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纖維,有助於排毒和改善皮膚健康。此外也包含如異硫氰酸鹽的成分,有助於維持荷爾蒙平衡,降低因皮脂過度分泌導致生長痘痘的機率。4. 含硒食物硒是一種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皮膚的氧化壓力。硒還可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減少發炎反應,有助於降低皮膚痘痘的發生。含硒食物如巴西堅果、雞蛋、雞肉、動物肝臟等。5. 益生元/益生菌益生元作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具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特性,經細菌發酵後為腸道內的益生菌提供營養,常見的食物有蘆筍、洋蔥、大麥、燕麥等。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味噌、納豆,則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可補充腸道有益細菌,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間接改善肌膚狀況。6. 維生素D維生素D具抗炎與抗氧化作用,以及免疫系統及皮脂調節的功能,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皮膚抵抗力。常見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黑木耳、秋刀魚、吳郭魚、鴨肉等。7. Omega-3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少皮膚發炎和預防青春痘生長。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奇亞籽、亞麻仁油、鮭魚、鯖魚、沙丁魚等。保持良好飲食與習慣 告別痘痘保有健康肌最後,營養師黃品瑄也提醒大家應避免攝取過多可能使痘痘惡化的食物,像是麵包、餅乾、蛋糕等精緻澱粉,以及乳製品和含糖飲料等。鼓勵大家面對痘痘問題並不可怕,只要從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開始著手改善,就能有效控制和減少痘痘的發生,讓我們都能擁有健康光滑的肌膚。
再生醫療法終完成三讀 立委提醒病患及家屬這件事
經過10年討論、兩屆立院三個會期的反覆審查,「再生醫療法」今天在立院完成三讀,一旦總統明令公布後,即可實施。再生醫療法條文明定,為避免無行為能力者被迫提供細胞,導致電影「姊姊的守護者」情節重現,法案排除嬰兒作為細胞提供者,羊水、臍帶、胎盤則可作為再生醫療的來源。如果提供者為成年無行為能力者,須經代理人公證,若非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行為,將重罰200萬以上2000萬以下罰鍰。國民黨醫師立委蘇清泉指出,再生醫療法的通過,將會讓許多患者重新對餘命燃起希望,但再生醫療的內涵相當複雜,包括「同種同體」「同種異體」或者「異者異體」,規範相當嚴格。他也要提醒國人同胞,再生醫療只能當成是輔助療法,不要把它當成醫療主力,就診主力還是要靠外科醫生的切除(癌細胞)、化療、標靶、放射治療,再生醫療用基因、細胞治療,只能作為增加病患免疫力、或用作追加治療。他解釋,再生製劑條例,是將再生醫療製劑的製作做更詳細規範,以免很多不實誇大的廣告,誤導病患及家屬,傾家蕩產去做治療,結果仍無效,還引發嚴重糾紛,這些製劑的製造過程,是否符合條例規定,雖然現在放寬可以在醫院或科技廠中進行製作,但一段時間後仍須遵守最嚴格藥廠規範,先進國家也是這樣進行。所謂再生醫療,是利用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包含重度燒燙傷培養皮膚細胞層片進行移植、癌症細胞治療、心臟破損修復,甚至透過抽血及基因轉殖,培養出胚胎幹細胞,投入器官移植等醫療行為。上屆立委討論再生醫療法草案時,內容曾引發極大爭議,醫界甚至群起反對、連署呼籲退回草案,爭點包含人體試驗與否、是否納管異種細胞、胎兒權益把關及醫療機構成立營利機構等嚴重利益迴避問題。政院後來提出新的修正草案版本,要求除特殊情形(恩慈療法)外,執行再生醫療都須完成人體試驗,也排除醫療機構成立營利性的再生醫療生技醫藥公司。所謂的恩慈療法,是引用衛福部訂定「特定藥物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為預防、診治目前國內尚無適當藥物或替代療法之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之疾病,或為因應公共衛生需求之緊急情事,而有必要使用尚未取得許可證之藥物。藥事法明定未取得許可證之藥物,得由特定醫院為特定病患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專案申請製造或輸入。就是一般俗稱的「恩慈條款」。至於電影「姊姊的守護者」,劇情則是電影主角出生後,一直作為患有嚴重疾病姊姊的無條件捐贈者,提供血液、臍帶、骨髓等已延伸姊姊的生命,引發外界重視「胎兒的相關權益」,此次修法三讀條文也排除胎兒,明訂再生醫療組織、細胞來源之提供者,以有意思能力之成年人為限。條文並明訂,政府應每年公開再生醫療治療成效,包含案例數、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等,若有重大傷害或死亡,病患將得到救濟,若非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行為,將重罰200萬以上2000萬以下罰鍰。三讀條文同時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執行再生醫療,且醫療機構執行再生技術前應進行並完成人體試驗,但有兩類特例情況可免人體試驗,第一是治療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的疾病,且台灣尚無適當的藥品、醫療器材或醫療技術的緊急需求(恩慈治療),第二則是再生醫療法施行前,醫療機構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執行的再生技術。恩慈治療的條件、申請、案例數限制、倫理規範,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但治療應排除異種細胞、組織。再生醫療法也針對現行「人類胚胎及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政策指引」法制化,規範未來再生醫療研究涉及胚胎或胚胎幹細胞,不得以人工受精方式製造胚胎、不得製造雜交體、不得以其他物種細胞核植入去核的人類卵細胞、不得繁衍研究用胚胎、不得將研究用胚胎植入人類或其他物種之子宮、不得製造或繁衍具有人類生殖細胞的嵌合物種,以防範牴觸醫學倫理的重大爭議情況出現。
40歲男養生愛運動卻缺鈣? 醫揭2原因導致
缺鈣並非長者特有!一名40歲的男子近期突然出現代謝及抽筋問題,甚至只要咬到硬物,就容易造成牙齒碎一角,嚇得他趕緊就醫,醫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因為飲食偏頗,加上很少曬太陽,長期缺乏維生素D才導致缺鈣。對此,他也列出缺鈣易出現的「5大症狀」。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PO文分享一缺鈣病例,一名40歲的男子發現自己最近開車很容易抽筋,甚至在吃飯時,只要稍微咬到像是甲殼類的硬物,牙齒就很容易崩掉一小塊,結果經檢測後,鈣離子果然低於正常值。雖然患者才正值壯年,平時也有運動習慣,經分析後發現,由於飲食偏頗,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再加上很少曬太陽,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造成缺鈣的問題。至於該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缺鈣,陳榮堅也列出缺鈣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 抽筋:鈣離子和許多神經活性與代謝有關,抽筋就是神經不自主放電,引發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收縮。2. 心悸:由於心臟跳動須由神經傳導,缺乏鈣離子時,就會導致心臟亂跳,產生心悸的狀況。3. 牙齒易裂:牙齒組成成分中有高達99%都是鈣質,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4. 情緒不穩定:缺鈣對於腦神經而言,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的情形。5. 皮膚變差:鈣在皮膚細胞中發揮著調節保濕的關鍵角色,因此缺鈣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或代謝問題,容易出現一些皮膚症狀。
42歲女罹「斷崖式衰老」!20天臉上佈滿皺紋 「8生活習慣」加速老化
若平常習慣熬夜,恐會加速衰老速度。大陸一名女子就在社群上發布自己經歷了「斷崖式衰老」的影片,只見原本皮膚平滑的她在20天內就突然滿臉皺紋。其實,有8個生活習慣是造成你加速老化的原因。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山東一名42歲女子在抖音發出數段影片,只見畫面中的她臉部皺紋明顯、眼神憔悴,與20天前的她完全是不同人;該名女子表示,影片沒有濾鏡、特效,只是想記錄自己加速老化的樣子。她進一步說明,皮膚這樣突然浮腫衰老已經20天,食欲不振,一職都有在看醫生及運動,同時也積極地在保養皮膚。不過,人可能是一瞬間變老的。據研究顯示,人的衰老有3個「斷崖點」,分別在在34歲、60歲和78歲。另外,以下有8個生活習慣是老化的加速器:首先是「口味偏重」,應避免常吃炒煎油炸食物,會使皮膚出現暗瘡等狀況,過量攝取糖則會導致皮膚老化、鬆弛、失去彈性。高油、高糖飲食會使人變胖、掉髮。第2是「熬夜」,如果長期睡眠總量不符合標準,會影響肌膚的代謝和再生能力。第3「不愛運動」,適量運動可加速皮膚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減少體內鈣流失,使體態保持輕盈挺拔。第4是「不做防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較大,可加速皮膚的老化。皮膚在長期曝曬後乾燥缺水,出現深而粗的皺紋以及難以消退的色素沉澱。第5是「過度減肥」,可能導致體內脂肪嚴重不足,影響雌激素分泌,甚至引發閉經,造成卵巢功能早衰,最終加速女性全身老化速度。第6「頻繁燙染髮」,過勤燙髮染髮對頭髮損害較大,可加劇其老化速度,變得稀疏、毛糙和暗淡無光。第7「壓力大」,巨大心理壓力和長期的精神緊張會使人迅速變老,讓更年期提早到來。內心平和快樂,寬容善良,情緒穩定對維持內分泌平衡十分重要。最後要避免「抽煙」,香菸中的尼古丁對皮膚的膠原蛋白和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到皮膚細胞的血管都有破壞作用。
生物製劑療效顯著 助40歲女治癒乾癬及化膿性汗腺炎
一名40多歲上班族女性,同時患有「中重度乾癬」及「化膿性汗腺炎」,患者多處皮膚上有化膿性汗腺炎病灶主要是在腋下、胯下及臀部有反覆疼痛的皮下結節。過去使用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轉至醫院就醫,經醫師建議採取生物製劑治療,使用後乾癬和化膿性汗腺炎病灶都有顯著的改善,持續治療已一年多,大多病灶皆已消失,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情緒。不具傳染性、卻受異樣眼光 「乾癬」及早治療預後較佳成大皮膚科朱家葆醫師表示,上述患者一直十分困擾,尤其上班常遭受異樣眼光,讓她很不自在,又因旁人會有傳染疑慮,讓她在炎炎夏日也不敢游泳,情緒與壓力都在潰堤邊緣,所幸透過及早治療,才能重拾生活狀態。部分民眾對於乾癬仍有傳染疑慮,但其實乾癬不具傳染性,主要是因患者本身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皮膚細胞生長增加出現脫屑,平時不太會搔癢,也常被稱作銀屑病、牛皮癬,部分合併出現關節疼痛症狀,皮膚病灶常出現於如手肘、膝蓋、頭皮等,常讓患者苦不堪言。目前所知乾癬病因複雜,主要是因為皮膚中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表皮不斷增生,患者也常有三高,就是所謂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其台灣盛行率約500分之一。氣候對於疾病影響不小,夏天通常會較和緩,在秋冬較乾冷的環境中而症狀會較嚴重;而臨床上醫師常以手掌大小,來評估乾癬嚴重度,病灶大於十個手掌大小,即屬於中重度,必須更積極治療,而通常尚未侵犯至關節,治療預後也會較佳。「生物製劑」療效顯著 大幅改善病灶症狀朱家葆醫師說明,輕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物、照光治療,中重度則會使用口服藥物、「生物製劑」來改善症狀,目前大多都是合併治療。而藥物效果因人而異,對於嚴重全身性程度的乾癬患者來說,「生物製劑」可說是能最快速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而在化膿性汗腺炎的最新臨床研究上,也證實生物製劑可改善症狀,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武器對抗疾病。目前台灣健保有給付在乾癬的生物製劑分五大類,包含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介白素12/23抑制劑、介白素17抑制劑、介白素23抑制劑、介白素17受體抑制劑。朱家葆醫師也提到,少見的膿皰型乾癬,大多會建議使用介白素17受體抑制劑來治療,疾病控制效果較顯著。醫師評估治療效果 每半年可考慮更換「生物製劑」朱家葆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目前大多有健保給付,醫師會依據治療效果評估給予治療建議;患者若是照光及兩種口服藥物,維持三個月都不見顯著效果,且乾癬面積和嚴重度指數(PASI)也超過十分,就會協助患者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並在半年後檢視療效,評估是否更換其他生物製劑,可持續兩年;後續也可視復發情況再次提出生物製劑申請。患者若有疑問,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個人疾病程度是否適用生物製劑改善,或是有更換其他生物製劑的可能性。避免影響生活、加重憂鬱 患者應及早就醫診治醫師提到,民眾若是出現乾癬症狀,時常反覆發作就應儘速就醫診治。根據國外研究,患者發病的前幾年,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比起患病已久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較佳。尤其乾癬屬於會影響到皮膚外觀,有些患者會有情緒壓力甚至憂鬱,嚴重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尤其若像上述患者同時有化膿性汗腺炎,更是雪上加霜,除了大面積脫屑外還有擔心腋下病灶破裂化膿,時刻提心吊膽,也無法安心生活,應積極就醫治療,改善症狀也能重回日常,大幅度改善生活品質。朱家葆醫師同時提醒患者,乾癬及化膿性汗腺炎皆屬於免疫系統失調,非免系低下,勿過度進補增強免疫力,對保健食品使用上有疑慮應請教醫師,勿尋偏方造成病情惡化。尤其是化膿性汗腺炎的患者也切記戒菸、減重,配合治療,就有機會可以大幅度改善病情,另外使用外用乳霜或乳液來做好皮膚的日常保濕也可以讓皮膚多一層保護層,來減少皮膚免疫系通失調。建議若皮膚有反覆發炎的狀況,如乾癬或化膿性汗腺炎,可以與皮膚科醫師一起找出治療的最佳利器。
光療美甲證實致皮膚細胞死亡 研究更指出「恐有致癌疑慮」
喜愛美甲的女性,除了認為可藉此讓指甲看起來更修長、增添時尚感,但有研究顯示,凝固光療凝膠的光療機紫外線輻射,恐會導致細胞發生致癌突變(Oncogenic Mutation),增加罹患皮膚癌風險!根據《CNN》引述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結果稱,美甲控肯定知道凝膠指甲,原理就是透過光療機的光線照射,讓指甲油凝膠中的樹脂成份固化,加上款式多元、耐用,像是指甲易斷裂的人就可藉此強化指甲硬度,不過經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光療機與日曬機的紫外線輻射,恐會導致細胞發生致癌突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人類和小白鼠的皮膚細胞暴露在光療機底下,以了解其紫外線波長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大約照光一次約20分鐘,就會導致20%至30%細胞死亡,若連續照光三次,每次同樣20分鐘,約有60%至70%的皮膚細胞死亡,其餘的皮膚細胞的線粒體和DNA則明顯受損,並出現與皮膚癌相同的突變模式。對此,研究人員針對實驗提出看法,認為重複使用這些設備恐會損害人體細胞,根據聖地亞哥分校生物工程和細胞與分子醫學副教授盧德米爾亞歷山德羅夫(Ludmil Alexandrov)表示,光療指甲設備被坊間宣傳為安全的,但至今並沒有人真正研究過這些設備以及它會如何影響人體細胞。另外,《CNN》也引述了猶他大學皮膚病學助理教授朱莉婭柯蒂斯(Julia Curtis)的看法,認為研究結果凸顯出紫外線輻射的有害影響,「日光浴被列為致癌物質,而光療指甲就是指甲用的迷你日光浴」,不過研究對於是否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認為仍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觀察。美國研究顯示,光療指甲燈有紫外線輻射,可能會破壞人體DNA並導致細胞發生致癌突變,增添皮膚癌的疑慮。(圖/翻攝自推特)
爛臉治不好超煩!醫曝3原因「新痘源源不絕」 2類食物少碰
臉部狂冒粉刺、大顆爛痘令人困擾不已,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醫師歐瀚文表示,荷爾蒙失調、皮膚菌群失衡、免疫系統發炎等3大原因,都會導致新痘痘冒不停,另飲食應減少攝取乳製品與精緻澱粉,才能有效對抗難纏痘痘。醫師歐瀚文在粉專發文指出,當皮膚菌群、荷爾蒙以及免疫反應失去平衡,便會形成痤瘡(俗稱青春痘),加上皮膚毛囊充滿死細胞與皮脂,對細菌而言養份充足十分適合繁殖。以下為痘痘狂冒的3大原因第一、荷爾蒙失調:增加的男性荷爾蒙,或稱作「雄激素佔優勢」(在青春期、月經來之前或是停經期間常見),觸發皮脂肪的過多產生,並刺激皮膚細胞的異常快速脱落,隨後阻塞了毛孔,導致皮脂腺的擴大。第二、皮膚菌群失衡:使得致病細菌在毛囊中繁殖。第三、免疫系統處於警戒狀態:導致發炎、腫脹和膿液積聚。歐瀚文透露,飲食與痘痘的生成息息相關,大量攝取精緻澱粉、乳製品,將提升胰島素和生長因子-1(IGF-1)的濃度,促使雄性激素增多,引起過多的油脂分泌與發炎,建議多攝取魚類、綠茶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痘痘的發生。另外,歐瀚文提醒,若想對抗糾纏的青春痘,檢視自己體內的荷爾蒙是否紊亂、皮膚菌群是否平衡、免疫系統是否健全,以及飲食是否吃下過多的精緻澱粉及乳製品,才是治療痘痘的不二法門。
同性生殖將成真? 日本幹細胞專家以「雄性細胞」培育卵子!成功誕生7幼鼠
日本幹細胞專家成功利用雄性細胞產生卵子,並以此讓2隻雄性老鼠透過「代理孕鼠」培育出7隻幼鼠,此一研究為繁殖方式開闢了全新的可能,或將為治療不孕症,以及同性伴侶共同生育孩子的美好前景鋪平道路。綜合英國BBC、《衛報》的報導,日本幹細胞生育治療生殖生物學家、大阪大學教授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於當地時間8日在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Francis Crick Institute)所主辦的第3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介紹該項研究取得的進展,「這是第一個用雄性細胞製造哺乳動物卵母細胞(Oocyte)的案例。」他補充以目前的技術來看,10年內就可以讓男性的皮膚細胞成功孕育出人類卵子,「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甚至10年內(在人類身上)也將成為可能。若這項技術被證明是安全的,將支持在臨床上使用,使兩名男性能夠生育孩子。」林克彥目前也將這一研究提交給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自然》(Nature)進行發表。報導指出,研究團隊從雄性老鼠擷取皮膚細胞,將之轉化為類似幹細胞的狀態,以求創造所謂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然後將細胞的Y染色體刪除,並從另一個細胞「借來」的X染色體取代使用,從而產生具有2條相同X染色體(XX)的iPS細胞。接下來,細胞會被放在一種用於複製老鼠卵巢內條件的培養系統中培養,當卵子與正常精子受精後,科學家再透過由此產生的約600個胚胎,植入「代理孕鼠」體內。雖然目前技術尚不成熟,因此成功率僅1%,但最終還是誕生了7隻健康、擁有正常壽命及生育能力的幼鼠。對此,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戴利(George Daley)則認為社會在迎來這項技術之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儘管林克彥發表的相關學術成果引人入勝,但在人體上做這些實驗,比老鼠困難許多。我們仍然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形成不夠了解,難以在人類身上重現林克彥的研究。」林克彥在國際峰會上表示,該研究因為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導致卵子品質低劣,加上考量到倫理問題,因此現階段該技術還不能安全用在人類身上。但他告訴BBC,未來10年內這些問題可能會獲得解決,如果它被證明可以在人類身上安全使用,他希望這項技術可以作為不孕症及同性伴侶的替代生育方法。
光療美甲導致皮膚細胞死亡! 研究指出將有致癌疑慮
光療美甲質感好、持久度佳,受到許多女性青睞。然而,根據《自然通訊》(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用來凝固光療凝膠的燈有紫外線輻射,會破壞人體DNA並導致細胞發生致癌突變,有罹患皮膚癌的疑慮。紫外線是一種電磁輻射,波長範圍為10至400 nm,其中UVA 波長315至400 nm,能深入穿透皮膚,常用於近十年來流行的光療指甲機,透過照光讓指甲油凝膠中的樹脂成份固化。光療機照射 導致皮膚細胞受損死亡研究人員指出,美甲沙龍中常用的光療機通常是用340至395nm波長的紫外線燈,日光浴則是使用280至400 nm。用光療機照射人類和小白鼠的皮膚細胞,照光一次20分鐘,會導致20%至30%細胞死亡,連續照射3次各20分鐘後,高達60%至70%的皮膚細胞死亡,剩餘的皮膚細胞的線粒體和DNA明顯受損,並出現與皮膚癌相同的突變模式。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物工程和細胞與分子醫學副教授盧德米爾亞歷山德羅夫(Ludmil Alexandrov)表示,光療指甲設備被宣傳為安全的,但據目前所知,並沒有人真正研究過這些設備以及它會如何影響人體細胞。據《CNN》報導,猶他大學皮膚病學助理教授朱莉婭柯蒂斯(Julia Curtis),表示這些發現再次證實紫外線輻射的有害影響,並顯示細胞死亡和組織損傷可能導致皮膚癌,她形容:「日光浴被列為致癌物質,而光療指甲就是指甲用的迷你日光浴。」皮膚科女醫師 教妳減少光療風險如果擔心光療美甲的致癌風險但又不想放棄美麗指尖,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來降低風險。1使用普通指甲油。2改用光療美甲替代品,例如現成美甲貼片,就不需要使用光照凝固。3做光療前為雙手使用富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的保養品。4在指甲周圍塗上含有鋅和鈦的防曬霜,並在進行光療指甲時,戴上露指手套,保護手部皮膚。5紫外線會使皮膚老化,表現為曬斑和皺紋。如果妳常做光療美甲,可向皮膚科醫生諮詢,檢查皮膚是否有任何皮膚癌前兆,便可及早治療。光療美甲的壽命比一般指甲油長的多,但專家提醒,有皮膚癌病史、皮膚較白或有白化症、藥物或免疫抑製而對光更敏感的人,要更加小心預防。然而,現今仍無法完全保護,因此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避免做光療美甲。 原文出處:A common nail salon tool may cause DNA damage and mutations in human cells, research finds
柴智屏愛女嘴巴長腫瘤 侵蝕神經「牙齒牙齦全挖掉」:真的很痛苦
「偶像劇之母」柴智屏的獨生女高雋雅2016年因模仿電影《動物方城市》的樹懶「快俠」爆紅,演出不少戲劇作品,並翻唱多首歌曲,表現亮眼。感情方面,她和林瑞陽兒子林禹交往1年多,十分穩定。她近日在節目上透過,她17歲時口腔層長腫瘤,總共做了2次手術,甚至把牙齒和牙齦都挖掉。高雋雅在節目《醫師好辣》透露,她學生時期很懶散,喜歡用手撐著臉念書,累了就換邊,有天卻發現兩邊靠起來的感覺不同,似乎有點不對勁,於是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嘴內右下方長了「造釉細胞瘤」,腫瘤已經大到侵蝕牙齦,而且牙根也全部浮在上面。由於病情嚴重,她住院住了一個月,動了2次手術,坦言:「那時候真的很痛苦,要插鼻胃管」,從嘴巴裡面開,把腫瘤挖掉,但醫生仔細一看,發現腫瘤侵蝕到牙齦和神經,決定開第2次刀,冷凍神經後將牙齒和牙齦全部挖掉,加上不能植牙,因此她的牙齒和牙齦都是假的。高雋雅嘴巴曾經長腫瘤,結果開刀挖掉牙齒和牙齦。(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後來醫院建議自費做高壓氧艙,幫忙修復皮膚細胞,讓傷口癒合得更快,1次花費3、4000元,1個禮拜做2次,但她坦言花下來滿多錢的,不過她也大讚高壓氧艙很酷,很像是進入小小的飛機艙,裡面會有音樂,「你就只能呆坐在那邊1個小時,要在那邊吸高壓氧氣」。
30歲男「吃這鍋+喝酒」害乾癬大爆發! 醫搖頭:這8類食物要忌口
許多人冬季常罹患的「乾癬」,其發作居然與吃有關?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艾莉絲日前分享一起案例,表示聽到某個自認乾癬痊癒,卻在聚餐隔天病情大爆發的30多歲男子飲食後,驚呼:「我覺得自己快崩潰了。」並分享乾癬患者的禁忌食物。艾莉絲在臉書粉專表示,病患就診時疑惑「我明明已經好了,可是為什麼現在又突然爆發」,並表示這次發作真的非常奇怪,「不過跟同事吃個慶祝」而已,隔天皮膚就出現一顆顆很癢的紅疹。艾莉絲進一步問診後,發現對方聚餐當天吃了羊肉爐、堅果和喝一些酒,讓她聽了快崩潰之餘,也告知對方堅果、花生、牛肉、羊肉、麻油和酒精飲料,都會讓乾癬爆發,其中酒類還會造成皮膚變紅。艾莉絲解釋,乾癬是好發於冬季的慢性免疫反應疾病,患者會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並在患處出現邊界明顯並凸起的紅色斑塊,常見於頭、臉、四肢與軀幹,而凸起的斑塊還會不時出現白色屑屑,因此又被稱為「銀屑病」。現代醫學雖認為乾癬無法治癒,且會隨發病期間加長加重,不過,艾莉絲指出,中醫理論認為患者可藉由調理達到平和狀態,且即使發病也屬輕微。而這類好發於30至40歲、不會傳染、男女發生機率都一樣的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還會有三高、虹彩炎、乾癬指甲與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導致壽命比一般人少6年左右。艾莉絲建議患者多攝取高蛋白食物,與避免下列食物:辣:麻辣鍋、泡菜鍋、韓式泡菜、泰式酸辣湯酒:啤酒、伏特加、奶酒、琴酒、酒釀、藥膳中的酒,只要是酒類都不能沾。但溫熱的酒,如熱紅酒、熱清酒可以喝一點點冬蟲夏草、牛樟芝、靈芝、蜂膠、巴西蘑菇等,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千萬不能碰,不然乾癬隨時會爆發海鮮類:螃蟹、蟹黃、蝦子、蝦膏、櫻花蝦等都不能吃肉類:羊肉、牛肉堅果類:堅果、瓜子、花生水果:榴蓮、芒果、西瓜芝麻類:麻油、香油、芝麻醬
壓力山大!女主管一身病連走路都痛 只因「免疫失衡」致全身發炎
56歲的阿嬌(化名)在一家公司擔任主管,長期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她在44歲時罹患乾癬,除了皮膚癢之外,後續出現關節腫痛,兩腳關節的症狀嚴重到走路都不舒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進一步就醫檢查,才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由於阿嬌的體態較為豐腴,BMI值高達28,加上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C肝等共病,且又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開始僅以消炎止痛藥等傳統方式治療;但效果不彰。所幸阿嬌符合健保生物製劑治療資格,在醫師建議下先經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清除C肝、並將B肝病毒量壓低,後續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讓她多年來的皮膚問題得以大幅改善、關節炎症狀也消退許多,阿嬌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診治個案阿嬌的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在中國被稱為「銀屑病」。此外,乾癬也有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乾癬性關節炎。在性別屬性上,男女病患約1:1、任何年齡層都有,而以40、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些。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1.25億人受乾癬困擾,全台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其中約3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有此一說:「乾癬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只佔冰山的一小部份,臨床上看到的皮膚乾癬只是冰山表面一角,除了注意表面的乾癬症狀,更要留意冰山下的其他共病。蔡世滋醫師說,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有皮膚或指甲乾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併有關節炎(紅腫熱痛),就可說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好發於手指或腳趾關節,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可分為5種樣態,包括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也因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若得到乾癬性關節炎,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說「兩者可以兼顧治療」。他解釋,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後,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上述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症狀,並緩解關節破壞與變形。如患者經傳統治療方式無效或無明顯改善,經醫師完整的評估後,可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以避免及減少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即便是想懷孕或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蔡世滋醫師呼籲,乾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患者要學會怎麼去共存,除了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外,配合醫師的治療及家人支持皆很重要。選擇適合的藥物,可大幅改善症狀,並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與快篩陽尪確診前一天「努力做人」仍陰性 美女營養師曝關鍵秘訣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發燒,本土病例最近幾天都在6萬盤旋,尤其同住家人,通常只有一人確診,其他人大概很難躲得過。不過營養師范縈渝透露,自己在4月初,因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而被匡列隔離過;5月初又因先生確診,她二度遭隔離。且在先生被快篩陽的前一天,夫妻倆還發生過親密的「人與人的連結」,但在與確診丈夫「努力做人」的狀態下,她的篩檢的結果竟都是陰性。范縈渝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間的增強免疫力菜單,提供民眾參考。范縈渝在粉專《范范營養師的騷生活》發文提到,她4月初因為在吃飯的餐廳,與確診者足跡重疊長達15分鐘,因而被匡列,當時她待在旅館經過10天居隔,加上7天自主管理;5月初因為先生確診,她又再度被匡列10+7,不過第二次是在家中居家隔離。她透露,在先生被快篩出陽性的前一天,他們夫妻來還有努力做人,進行過「人與人的連結」。後來先生確診後,她雖然有出現輕微喉嚨痛、四肢痠痛等症狀,但她篩檢出來都是陰性,確診的先生則是輕症,有喉嚨痛、有痰、鼻塞、疲倦,但沒有發燒,丈夫一人一室獨自關在房間。至於要怎麼做,能在疫情期間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范縈渝分享了防疫提升免疫力,建議應補充的6大營養素:1、維生素A:維生素A不只保護眼睛,還可保護上皮細胞,協助修復喉嚨黏膜。例如胡蘿蔔、地瓜、南瓜、木瓜、蛋黃、豬肝,都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2、維生素C:蔬菜水果都含有維生素C,推薦當季水果,尤其芭樂的維生素C含量名列水果前三名,是提升免疫力的最佳選擇;不過蔬菜只有在生食的時候,才能獲取較多的維生素C,提醒食用生菜沙拉則要注意清潔。3、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調節鈣質平衡,也可幫處提升免疫力,特別是心肺功能。雖然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部分合成維生素D,但居家隔離後無法外出曬太陽,建議還沒隔離的朋友,在安全前提下,可把握陽光多出門走動;也可多補充牛奶、黑木耳及各種菇類、豬肝、或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4、維生素E:不但是抗老好夥伴,更是免疫系統的好朋友。例如各式的堅果、各種植物性油脂、酪梨。5、礦物質鋅:可輔助蛋白質合成,讓皮膚細胞更健康,還可維持正常味覺。例如帶殼海鮮(蛤蠣、牡蠣)、玉米、南瓜籽、發酵麵包、乾香菇。6、必需脂肪酸omega3:足量的omega3可以幫助穩定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例如油脂豐富的鮭魚、鮪魚、鯖魚、亞麻仁油、紫蘇油。范縈渝更提醒想增強免疫力抗疫的民眾,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因為這是免疫細胞的基礎營養來源,只要維持最佳免疫狀態,相信無論有無確診,最後都能康復;另外,最有效的物理性防禦,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到多人聚集的場所。
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顛覆過去發現 登上《Nature》期刊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1835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180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透過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而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於今年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中研院細生所所長李奇鴻表示,此研究顛覆過去百年來的細胞分裂發現,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的細胞生理調控機制。細胞分裂的發生是所有生命的基礎,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細胞分裂方式有兩種:第一,體細胞(如皮膚細胞、肌肉細胞、幹細胞等)要進行「有絲分裂」,1個母細胞分裂為2個具有相同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讓個體發育生長。第二,生殖細胞則透過「減數分裂」,將母細胞分裂成2個具有一半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如精子和卵子細胞),有性繁殖才有可能發生。陳振輝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長期深入探索生物再生過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研發多顏色活細胞標誌工具(Palmskin),用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並能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團隊意外發現,當斑馬魚在個體發育的特定階段,最表層的皮膚細胞──原被認為是不會分裂增生的體細胞,其單一母細胞竟然可以分裂2次,共產生4個子細胞,且這些子細胞皆不具有完整的母細胞DNA。然而,陳振輝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斑馬魚的皮膚細胞需要這樣分裂?而且分裂後的子細胞形狀變小也變扁?多年來與斑馬魚為伍的他,認為答案可能與個體發育成長所遇到的特殊挑戰有關。研究團隊利用一個數學幾何模型作為基礎,與本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許昭萍、顏清哲博士跨領域合作,進行細胞體積變化的定量分析,他們發現斑馬魚單一表皮細胞經過兩次「無合成分裂」之後,整體的表面積可增加6成。透過多顏色活細胞標誌(Palmskin),產生上百種不同顏色來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即時、高解析度追蹤斑馬魚體表所有皮膚細胞的動態行為。(圖/中研院)陳振輝表示,由於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的發育階段長得很快,體表面積需要快速增加。為了維持一個穩定的皮膚雙層結構,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正常的「有絲分裂」來增生,但是上層已分化的表皮細胞恐已失去此選項,轉而進行「無合成分裂」。這種分裂方式能讓表皮細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有彈性的快速延展,使生物個體有效率地增加體表局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此為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所利用的應急策略。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對「無合成分裂」的了解尚在初步階段。由於斑馬魚是脊椎動物,也是科學家研究個體發育、再生反應及人類疾病常用的模式生物,他們預測此一新型的細胞分裂方式,或許不只限於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仍有待更多研究探索。陳振輝回憶,此篇論文的投稿時間已經是前(109)年底的事,由於顛覆大家過去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初期就收到很多審查意見,「但不只審稿人有意見,我們自己也想知道是否還有其它可能的解釋。」一開始,陳振輝團隊原本只想觀察表皮細胞如何移動或脫落,沒想到卻看到此獨特現象,還以為會不會是研究工具出了錯,「怎麼跟教科書教的完全不同!」重複做了多次對照實驗。本論文第一作者陳潔盈,現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的博士生,也在其中付出許多心力。面對長度僅約0.5公分的斑馬魚幼魚,為了反覆觀察其表皮細胞的分裂過程,她必須每12小時麻醉幼魚一次,小心翼翼地置於高倍顯微鏡下拍照,並且確定它在鏡頭下的姿勢每次都相同,結束後還得把麻醉後的幼魚喚醒,以持續進行活體實驗。像這樣的過程整整連續十天,重複循環多次。即使投稿歷程艱辛,團隊成員們興致勃勃,畢竟不是常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嘿,我想告訴你還有另一種細胞分裂方式的可能。」陳振輝笑說,原來在太陽底下真的能發現新鮮事。
男大生習慣早上洗澡驚:很少人這樣做 醫揭最合適時間
一般而言,洗澡時間通常都是在晚上,洗完剛好可以睡覺,不過有些人的習慣在起床後洗澡。一名男大生坦言,家人都會在早上洗澡,但他上大學才發現,原來這個習慣很少人有,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原PO在《Dcard》討論區透露,他上大學才發現,大家都沒有早上洗澡的習慣,「我是那種8點上課,7點半就會起床刷牙洗澡了」,不過他睡前也會洗澡,「是那種不洗澡不上床的那種」。不管前一天多晚睡,醒來就是要洗澡,他認為身體會分泌一些類似汗水或者骯髒的東西,因此一定要洗澡。原PO提到,家人們都會在早上洗澡,「可能是上班和上課的時間有錯開,都不會搶浴室的關係」,所以他很好奇,大家會不會在早上洗澡,還是只有少部分人?男大生早上和晚上都會洗澡。(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此文一出,引發討論話題,多數網友都不會在早上洗澡,「不會我懶的,寧願多睡覺」、「早上睡覺跟洗澡,我選擇多睡一點」、「第一次聽到一天洗2次的,我以為一般都只洗一次,洗2次我自己覺得很多餘」,但也有部分人表示:「會欸,除非當天幾乎都待在家,不然出門的話通常都會洗」、「我跟原PO一樣,早上出門一定要洗澡」、「我中午晚上各一次,早上有時候會太趕」。到底應該什麼時候洗澡呢?據《news.com.au》報導,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副主任醫師莫娜(Mona Gohara)指出,早上淋浴可以讓你有時間在忙碌的一天開始前進行思考並做好準備。專家雷斯(Yen Reis)表示,早上洗澡可以刺激皮膚細胞,尤其適合混合性、油性,或容易長粉刺的皮膚。至於早晚都洗澡呢?苟哈拉(Gohara)醫師提醒,這樣會使皮膚過度乾燥,並讓皮膚狀況惡化。
推銷員「免費送」帶去小房間:不保養臉會歪 他洗一次臉竟花了12萬
不少人都碰過,路上的銷售人員稱送免費產品,結果把你騙到小房間強迫推銷。大陸一名余姓男子日前被推銷人員帶進小房間,以為可以拿到免費的洗面乳,結果被塗抹一些不知名產品,最後強迫消費2.8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2.1萬元),讓他相當傻眼。根據陸媒《河南電視台》報導,一名余姓男子稱因為住在山裡,不常外出,因此也不太了解市區的情況;他日前到鄭州旅遊,剛出地鐵站就被推銷人員拉住,說是免費送洗面乳、免費皮膚檢測,豈料跟對方進去後,竟然被迫消費了2.8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2.1萬元)。余男透露,推銷人員把他帶到小房間,之後在他臉上抹很多東西,還說他黑色素多、皮膚細胞被破壞,若不好好處理,臉就會變形,一直推薦產品。余男表示,當下因為恐懼不敢拒絕,甚至還辦了金卡,但後來想想實在太詭異,因此決定投訴媒體。對此工作人員表示,沒有這種事情,如果顧客不願意付款,沒人可以拿著手機強迫他輸入密碼。不過事件被披露在網路上後,眼見事情越鬧越大,店家最後承諾退款。轄區市場監管部門則表示,下一步將對這種行為重點打擊,如果人員涉及詐騙,將移交警方依法辦理。許多網友看完後,紛紛留言「這種天價店真的很多,得管管了」、「我也遇過,趁亂走掉還被追」、「都這麼多年了這種騙術竟然還在」、「被騙過,好幾天的打工錢沒了」、「通常免費的都最貴」。
正妹曬傷後罹怪病「上空裸背」佈滿紅斑 一輩子治不好
在國外海灘,經常可見不少民眾會躺在海邊做日光浴,不過對25歲的克萊兒(Claire Spurgin)來說,曾一度羞於讓自己曝曬在陽光底下,原來她自從肩膀曬傷後,全身皮膚竟逐漸長出紅色斑點,蔓延全身、甚至包括臉部,最後被診斷是罹患了乾癬,而且終身無法治癒。25歲的克萊兒被診斷是罹患了乾癬。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來自英國的克萊兒, 19歲那年因為曬傷,她的皮膚變得異常乾燥,並長出紅色斑點,胸前、背後、雙腿,甚至臉上都是,擴散全身且搔癢難耐,克萊兒2017年就醫後,被診斷是罹患了乾癬。根據醫生向克萊兒表示,有些人體內可能有乾癬的基因,但在被觸發之前,不會患上這種病,而當時克萊兒的肩膀曬傷了,成了觸發乾癬的誘因。一開始去就診時,醫生對於她的症狀感到困惑,她甚至添購昂貴的乳液使用,但狀況一直沒有好轉。乾癬是一種因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細胞增生成皮屑的慢性免疫疾病,又被稱為牛皮癬、銀屑病。根據報導,乾癬是一種因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細胞增生成皮屑的慢性免疫疾病,又被稱為牛皮癬或銀屑病,一生恐難以治癒,但乾癬不具有傳染力,病因都還在研究中。克萊兒事後找了皮膚專科醫生,「他們立刻就知道我患有乾癬,那是我開始輕度治療的時候」。克萊兒只能依靠UVB紫外線的光照治療(Light Therapy),或是嚴格的皮膚保養管理,來控制病情,一開始,她因為自己出現的症狀感到自卑,尤其是當他人問起時,但她現在明白,外界普遍不了解乾癬,如今她願意站出來,希望更多人對這樣的病症有所認識,並且鼓勵同樣有相同疾病的民眾走出陰霾。
性愛太多會變黑? 正妹藥劑師破解「4大迷思」:嚴重侮辱女性
許多人對於性方面的知識,總會有許多刻板印象,一名馬來西亞藥劑師許縤恩(Anjoe),近日就在YouTube上傳影片,破解關於女性的4大迷思,教導大家正確的性觀念。許縤恩12日上傳影片,分享4大對女性最普遍的一些性迷思,她希望大家以客觀和專業的角度來看待,「性教育不僅僅是對自己生理的意識、防範的意識,更加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很多時候錯誤的性觀念,已經嚴重到侮辱女性的程度,因此可以更加了解女性的身體。許縤恩解答外界對於女性的4大迷思。(圖/翻攝自Anjoe Koh YouTube)一、性愛的次數越多,女性的下體就會越鬆?許縤恩解釋,女性的陰部是由大量肌肉組織所組成,有很好的張力、延展力和彈性,就好像橡皮筋一樣,在「為愛鼓掌」的時候,時間和次數都是非常有限,並不會讓下體變得更鬆弛。二、女性陰部會放屁?許縤恩表示,一些動作或姿勢,可能會讓空氣進入陰道,當肌肉放鬆時,空氣就會流出來,造成「陰吹」的狀態,另外做瑜伽、更年期、懷孕也會有陰吹的可能。三、性愛時間越久,女性越容易高潮?許縤恩透露,2017年有研究顯示,單憑性愛速度的快慢和時間長久,只有18%的人可以達到高潮,女性高潮多半來自陰蒂的刺激,是很多男性往往忽略的部分。四、性愛次數越高,女性的乳頭和下體會變得越黑?許縤恩提到,有4個因素會變黑,分別是基因、賀爾蒙、老化及摩擦,摩擦包括「穿太緊的底褲」、「長期坐著不動」,因為擠壓造成摩擦,導致黑色素沉澱,此外產後創傷也會讓皮膚細胞組織漸漸角化,新生的皮膚就會變得更粗更厚更黑。她也直言,除了醫美雷射技術,沒有什麼產品可以根治下體的黑色素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