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問題
」 皮膚科 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 紅疹 健康服藥2壞習慣「超傷食道」 30歲女做胃鏡驚見大範圍潰瘍
服藥時記得搭配足夠的水,且保持身體直立一段時間。醫師近日分享,有1名30歲女子因為吞嚥困難就醫,事後做胃鏡檢查才發現,她的食道有大範圍的潰瘍,研判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醫師也提醒,民眾服藥時要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靖近日在臉書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發文分享,上述女子因吞嚥困難到診所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先安排喉鏡檢查,但沒有發現異樣,又再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因皮膚問題,最近有在服用抗生素doxycycline,醫師也相當有警覺的高度懷疑是藥物導致的食道灼傷,隨即聯絡張靖醫師,幫這位病人安排胃鏡。果不其然胃鏡在中下段的食道就發現了大範圍的食道潰瘍。張靖續稱,這就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在胃鏡結束後我立刻開立藥物幫助這位病人,同時衛教她最近飲食上需要注意的部分,以減少對食道潰瘍的二度傷害。」張靖補充,藥物性食道炎是因為藥物黏在食道黏膜上造成食道發炎,甚至產生食道潰瘍,常建原因是吃藥時水喝不夠多,或者吃完藥後沒保持身體直立而馬上平躺,而常見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藥物,有像是抗生素doxycycline、消炎止痛藥NSAIDs等,「通常在停止使用這些藥物,加上制酸劑和胃乳的幫助後,在幾天內就會逐漸緩解。」張靖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服用到藥物,但好好把握一些關鍵原則,其實可以有效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產生,例如服藥時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希望大家在服用藥物時可多加留意喔。」
星生代/「芭比空姐」陳熙爰轉戰演藝圈 臨演工作8小時只拿5百元
有「芭比空姐」封號的藝人陳熙爰,日前推出首本電子寫真書《愛上熙爰前》。她接受時報周刊CTWANT訪問,分享從空姐轉戰藝人的心路歷程,自曝曾當臨演8小時只拿5百元,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演藝圈,好在遇到貴人指點,助她越來越順遂。因模特兒工作接觸過廣告業,陳熙爰對舞台十分嚮往。(圖/焦正德攝)長相高挑的陳熙爰,因大學教授建議走上空姐之路,但當時她趁準備面試期間打工當模特兒,卻愛上站在螢光幕前的感覺。順利當上空姐後,陳熙爰前往廈門工作,她分享空姐看似光鮮亮麗,但工作遠比外界想像艱辛,像是早上8點的班,需要3點起床準備。而機上工作流程繁瑣,剛上機服務的空姐,容易頭痛、想吐,也因為作息混亂,容易出現掉髮、皮膚問題,嚴重的還會免疫系統失常,但陳熙爰算是「天選之人」,這些問題都沒遇過。「每個工作都非常辛苦,空姐不是最辛苦的,但很開心。」飛行一年後,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讓陳熙爰工作停擺。巧的是,當時有三家台灣模特兒公司向她拋出橄欖枝,加上護照即將過期,「這三個原因下,我覺得好!應該是做我想工作的時候到了!」經過半個月的思考,陳熙爰毅然決然辭掉空姐工作回台發展。(圖/焦正德攝)起初,陳熙爰告訴家人她的決定,媽媽簡單地說了句「妳想好就好」。但半個月後,媽媽卻發來訊息,希望她重新考慮。陳熙爰坦言,當時她的確有些動搖,於是把自己關在房間內思考了半個月。「我還是要活出自我,因為演藝工作真的是我喜歡的,如果不做會後悔一輩子。」她最後選擇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受貴人指點,陳熙爰現在開始有多方邀約,之前還和壯壯同台宣傳。(圖/翻攝自陳熙爰IG)回台後,陳熙爰沒有進入當初向她招手的模特兒公司,反而當起直播節目主持人,因此學會銷售與口條,也漸漸有通告、廣告找上門,陳熙爰也努力朝演員之路邁進,開始接臨演工作,拚了幾個月,她開始自我懷疑,「臨演薪水真的很少,最低超過8小時500元,超時費是50塊」,好在陳熙爰與家人同住,「但那3、4個月有懷疑我要過這樣的生活嗎?」除了工作越來越順遂,陳熙爰也突破自我拍寫真。(圖/翻攝自陳熙爰IG)當時臨演朋友跟她分享經驗談,讓陳熙爰轉念:「我才堅持3個月,有些人堅持十幾年了。」沒想到這樣抱持著正面信念,陳熙爰在隔月就接到大廣告,還在知名經紀人推薦下進入三立上表演課,她也成了班上唯一被經紀公司相中的學生,「開始有5位數的廣告、一些戲、電影,我也會給自己期許是不能停的」,她也因此嘗試拍攝寫真,突破自我。雖然回台幾年演藝生涯才剛起步,但陳熙爰表示不後悔決定,「我很了解自己,所以我下決定就不太會錯」。雖然演藝生涯才剛起步,但陳熙爰表示不會後悔做這個決定。(圖/焦正德攝)
她天天喝「這個」!胃食道逆流加劇、手紅癢變黑 醫示警:直接刺激食道黏膜
患有胃食道逆流的婦女平時注重保養,不過症狀卻加劇,甚至出現手部紅癢、黑色素沉澱的情況。醫一問才知,原來該名婦人每天都空腹喝「檸檬汁」。醫師示警,檸檬汁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並不適合,檸檬的酸性pH值接近胃酸,會直接刺激食道黏膜。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在粉專《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近日門診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深受胃食道逆流困擾,雖然沒有不良生活習慣,還非常注重養生,卻不明白為何症狀加劇,同時她提到,手部皮膚出現紅癢及黑色素沉澱,懷疑肝臟出現問題,經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因為工作常曬太陽,常常覺得疲倦,聽人家說「檸檬是鹼性食物、可以調整體質」,所以這幾周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自製的檸檬汁,並且擠完檸檬汁後未洗手就進行戶外工作,認為檸檬能夠美白及改善體質。李柏賢指出,「鹼性食物」的概念來自於「酸鹼飲食理論」,該理論主張不同食物在體內代謝後,會產生酸性或鹼性物質,進而影響血液和體內環境的酸鹼平衡,根據此理論,鹼性食物(如蔬果、堅果、豆類)對健康有益,而酸性食物(如肉類、奶油、含糖飲料、加工食品)則可能對健康有害。李柏賢提到,然而,這一理論並無很強的證據支持,也未受到廣泛認同,實際上,人體的酸鹼平衡由腎臟和呼吸系統嚴格調控,血液的酸鹼PH值始終維持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7.35至7.45之間),正常情況下,單憑飲食難以大幅度改變血液的酸鹼值,因此,檸檬、蔬果等「所謂的鹼性食物」對健康有益,更多是因為這類食物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而非因為它們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值。李柏賢說,檸檬汁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並不適合,檸檬的酸性pH值接近胃酸,會直接刺激食道黏膜,將導致胸口灼熱感、口泛酸水與胸悶等症狀加劇,長期大量飲用不僅無法改善症狀,反而可能讓情況惡化,此病友經過飲食衛教以及服用制酸劑後,症狀完全緩解。除了胃食道逆流,李柏賢點出,患者手部的皮膚問題也可能與「植物性光敏感皮膚炎」有關,檸檬富含光敏感物質,若接觸檸檬汁後未清潔乾淨,皮膚暴露於紫外線下,會增加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導致色素沈澱與變黑,雖然檸檬對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過量攝取,但它仍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劑,對免疫系統與皮膚修復有益,適量用作調味料不僅能增添風味,還能帶來健康好處。
民間傳說「指月亮割耳朵」 醫揭神秘力量真相
民間傳說「月亮割耳朵」,意思是當小孩用手指了月亮之後,耳朵後面會出現紅腫或裂痕,是因為被月亮影響。對此,傑登醫師直言,這其實不是什麼神秘力量,而是很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常見於嬰幼兒及兒童,表現為皮膚乾燥、紅腫、發癢,尤其容易發生在耳後、脖子、手肘內側等部位。為什麼會被「割耳朵」?傑登醫師說明,耳後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部位,第一,皮膚褶皺與摩擦,耳後皮膚薄且有褶皺,容易因為耳機、口罩等物品的摩擦而受刺激;第二,汗水積聚,耳後容易積聚汗水和皮脂,會刺激皮膚引發炎症;第三,清潔不足,小孩洗澡常常忘了洗耳後,汗水、油脂和污垢累積,加重皮膚刺激。傑登醫師提到,如何預防被「割耳朵」,可以認真保濕,每天使用溫和、無香料的保濕霜,尤其是在洗澡後立即塗抹耳後,鎖水保濕,平時選用不含香料的肥皂,並盡量減少耳後摩擦的機會,當孩子流汗時,使用濕毛巾把耳後的汗水擦掉可減少發作,若感到皮膚搔癢,盡量避免抓癢,以免破壞皮膚引發感染,可使用含有低劑量類固醇的藥膏來緩解癢感。至於為何一直沒有好,傑登醫師直言,不是因為來自月亮的懲罰太重無法承受,而是可能合併黴菌或細菌感染了,若皮膚處於潮濕環境,黴菌容易滋生(尤其是念珠菌),導致皮膚紅腫、脫皮、癢感加劇,這時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另外,皮膚因抓癢破損時,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表現為膿液、結痂或擴大紅腫範圍,需要配合抗生素藥膏或口服抗生素治療。傑登醫師說,「月亮割耳朵」的傳說雖然可愛,但耳後的傷並不是神秘力量造成的,而是經由適當照護與治療來控制的皮膚問題,記得,如果耳後搔癢、紅腫或反覆發作,請盡快就醫及時治療,避免進一步感染。
皮膚敏感搔癢難耐! 醫曝一招有效「解決危肌」
又到了季節交替,隔日如換季般讓人無所適從的天氣。受到氣候影響的肌膚,變得更容易敏感泛紅或這裡癢、那裡癢,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肌膚問題,想要解決惱人的膚況,廣告常見五花八門的保養品,經常使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非其他皮膚疾病,才是真正「敏感肌」每到季節交替期就會有許多患者到皮膚科門診報到,只要臉部有紅、腫、癢等症狀,便覺得自己是敏感性肌膚。知名診所院長呂佩璇醫師表示,「敏感性肌膚」一詞有被過度使用之虞,患者應在皮膚科醫師專業診斷下,先排除產生之症狀並非其它皮膚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蠕型蟎蟲症……等),並找出造成皮膚問題的源頭,才能正確對症下藥,緩解不適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內外多種刺激源,誘發皮膚發炎反應呂佩璇醫師指出,敏感性肌膚的刺激來源可分為:物理性因素(紫外線、熱、冷、風)、化學性因素(化妝品、保養品、肥皂、水、污染物)、心理性因素(壓力)、賀爾蒙因素(生理期),這些刺激誘發皮膚產生發炎反應,臨床常見症狀有:刺痛、灼熱、疼痛、搔癢感……等,在全身皮膚都有可能出現,尤其在臉部機率最高,造成許多患者苦不堪言。複合式治療,臨床實測效果佳一般來說,治療敏感性肌膚向來僅能依靠吃藥、擦藥緩解症狀,患者若無法避免刺激來源,便容易反覆發作。面對這惱人的皮膚問題,呂佩璇醫師提到,依照國外醫療文獻,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外,也可搭配外泌體塗抹,其中由韓國生技大廠製作出的外泌體產品,其擁有超過22篇國際文獻、55項國際專利技術的專業實證,再搭配儀器應用,例如:微針電波、皮秒雷射、飛梭雷射等,輕微破壞皮膚表層,創造皮膚表面孔洞,使外泌體更能有效滲入皮膚。而根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 ,上述之外泌體對於膠原蛋白與黑色素 均有其改善效果,對此呂佩璇醫師笑稱,自己就是實事求是的性格,因此在診所也做了半年以上的臨床實測,從多位受試者的實際體驗反饋得知,使用外泌體搭配儀器輔助治療,皮膚健康狀況確實能得到明顯改善。產品百百款,民眾使用須慎選外泌體是由細胞所分泌約30-150奈米大小的單層膜小囊泡,主要作為細胞間訊息交換傳遞的核心物質。目前以化妝品方式使用,複合式使用方式對肌膚具明顯的改善效果。呂佩璇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坊間號稱為外泌體的產品百百款,所以在選擇外泌體時,務必確認來源安全性及宣傳合法性。另外在臨床上有著豐富科學數據佐證與大量全球實際案例回饋。好的外泌體在其純化後近乎100%純度、內含物是否能對肌膚有著高效能之基因遺傳物質、高定性的特徵之外泌體尤佳。揪出根本問題,交給專業皮膚科醫師關於皮膚的大小問題,呂佩璇醫師補充提醒,所有療程大都非一勞永逸,隨著角質層約二十八天代謝一次,皮膚還是會持續受到外界的刺激,包含紫外線、環境空汙、二手菸或內在壓力、飲食不正確等種種因素影響。建議民眾應先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找出導致皮膚問題的根本因素,再進一步治療或預防,日常做好妥善保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皮膚健康度,才能更事半功倍的處理好惱人的皮膚問題,不再深陷其擾。
地震後家中貓狗驚嚇過度!恐造成憂鬱症 出現「4情況」盡快就醫
住在16樓高樓層的小型犬「太郎」,原本生性活潑,平時經常跟在主人身邊。自403花蓮大地震後,太郎開始經常躲在被窩裡不肯出來,4月中一場4級大地震讓高樓層搖晃非常劇烈,造成太郎慌張奔逃時不慎將小櫃子撞倒,導致腿部壓傷,飼主黃小姐立即將太郎送往動物醫院。毛孩驚嚇過度 造成憂鬱、心理創傷獸醫師林煜淳發現,太郎除了身體傷口,還出現相當明顯的憂鬱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與人互動的頻率大幅降低,甚至經常躲在角落裡顫抖,顯見地震對太郎心理造成創傷。所幸在醫院積極治療下,太郎的腿傷已逐步痊癒,針對憂鬱症的部分,也教導飼主黃小姐,下班後有空就陪太郎玩最喜歡的丟球遊戲,吸引他走出角落,以耐心陪玩改善地震帶來的心理壓力。貓咪比狗更敏感 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地震過後,飼主若發現毛孩出現個性異常,應多加留意。以貓咪來說,先天個性比狗更加敏感,對地震驚嚇反應較為強烈,心裡累積壓力容易造成下列症狀,應立即求診,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1.排尿問題:頻繁進出貓砂、尿不出來2.皮膚問題:異常舔毛、大範圍脫毛3.口腔問題:食慾不振、牙齦紅腫4.嚴重疾病:厭食、發燒、體重下降、腹瀉、眼睛紅腫流淚、鼻塞打噴嚏等,亦有可能是因壓力而誘發皰疹病毒、傳染性腹膜炎等。此外,失明、失聰、年長或患老年癡呆症的毛孩,飼主需特別留意居住環境擺設動線,避免地震時物品掉下,造成二次傷害。神經敏感的狗,如博美、蝴蝶犬,可能在地震後變得更敏感,飼主需多關心情緒,多加陪伴。震後多觀察寵物舉動 平時這樣做有助紓壓由於寵物無法直接表達自身感受,飼主難以及時察覺其健康狀況,往往等到心理壓力影響到生理時才發現問題。林煜淳提醒,地震後建議飼主應多觀察陪伴容易緊張的寵物,減輕精神壓力。如果懷疑是身體機能影響,建議進行檢查。此外,平時可注意寵物營養,避免因身體內部機能造成的憂鬱症。
台中網紅咖啡廳驚傳虐貓…「放任毛孩病死」貓屍丟垃圾桶 業者駁斥:用心對待每一隻生命
台中市西屯區的知名咖啡廳「BICA BICA享貓咖啡廳」遭踢爆虐貓,不僅飼養環境髒亂不堪,就連貓咪生病業者也不願送醫,導致無辜生命不幸犧牲,台中市農業局動保處日前前往咖啡廳稽查,但並未查獲虐貓情事。對此,涉事店家駁斥,絕無虐貓的情況發生。多名離職員工在社群平台爆料,「BICA BICA享貓咖啡廳」業者擅自施打晶片、疫苗造成貓咪傷口潰爛,就連店貓耳血腫也是由業者「亂施針放血」並未送醫,店家甚至以不當手法繁殖貓咪,導致母貓難產、幼貓斷肢死亡,事後業者竟將貓咪遺體直接丟在垃圾桶,員工見狀不忍才私下火化幼貓。台中市西屯區的「BICA BICA享貓咖啡廳」遭踢爆虐貓,不僅飼養環境髒亂不堪,就連貓咪生病也不願送醫,害無辜生命平白犧牲。(圖/翻攝自Dcard) 針對諸多指控,業者發出聲明回應,貓咪是因皮膚問題才造成傷口感染,第一時間也已帶去特約獸醫院治療,目前健康狀況一切正常,而耳朵血腫的貓咪因需要將膿包擠出來,因此「依照醫囑」照護患部。至於遭控棄置貓咪遺體,業者澄清表示,丟垃圾桶一事是不實控訴,當下已交由員工送至火葬場妥善處理,強調絕無虐貓,「我們必須說照顧活體動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難免碰到貓咪們生病,但也是立馬就醫治療,環境部分也是專人每日打掃,盡力維持,對待每一隻生命都是用心照顧,並未有虐貓情況發生。」對此,台中市農業局動保處5日派員前往稽查,發現現場約有50多隻貓咪,但均未查獲受傷的貓隻,已請業者至動保處說明,後續調查若發現虐貓情事,將依違反《動保法》嚴懲。事實上,「BICA BICA享貓咖啡廳」一樓店面為餐飲業,二、三樓則是繁殖兜售的寵物店「明星貓舍」,不過雖然貓舍是合法養殖場,但卻因環境不佳於2022年被評鑑為丙等,遭動保處要求限期改善,沒想到去年又遭檢舉,倘若今年評鑑再列丙等,將被廢止其營業許可。
老年皮膚問題頻現 銀髮族出現「形態變化」要留意
隨著台灣逐步邁向超高齡社會,每5位民眾中就有1位年長於65歲以上,因此銀髮族常見的皮膚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尤其像近期季節轉換、氣溫差異明顯的情況下,年長者的皮膚問題會更見突顯。皮膚型態出現4變化 應盡早回診就醫檢查台全皮膚科診所的廖朝瑜醫師指出,許多中老年患者在就診時會提到皮膚發癢、乾燥,並出現多種不同的皮膚症狀;廖朝瑜醫師特別強調,老年皮膚問題可歸納為黑、紅、白、乾四大類,每種類型都有對應的治療方式;然而他也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症狀有異常變化或迅速惡化,例如一夕間長出很多顆病灶,應盡早就醫檢查。常見類型1:黑-脂漏性角化症(俗稱老人斑)脂漏性角化症是一種良性皮膚病變,常呈現黑色到咖啡色蠟狀,主要出現在陽光容易照射的部位,如臉部和手臂。然而,這些斑塊可能會伴隨出現紅癢痛等慢性發炎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如顏色變得不均勻、迅速變大、表面出現自發性破皮流血或短時間內長很多顆病灶,應盡早回診檢查。常見類型2:紅-老年性紫斑老年性紫斑是長期陽光曝曬所造成皮膚真皮萎縮退化所引起,這些斑塊往往會呈現大小不一的紅紫色,通常出現在手背和前臂等部位,甚至臉上、脖子、雙腳也可看到,臨床上大約2-3周會漸漸轉變成黃棕色斑塊再消失,但可能會反覆出現,要留意若出現水泡或疼痛癢感,應及時求診評估。常見類型3:白-雨滴狀色素脫失雨滴狀色素脫失是皮膚老化所導致,會在四肢呈現出分散的白色斑點,一旦出現既不會變大也不會自行消失,會略微影響外觀的形象,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患者除了勤做防曬保濕外,也可考慮如冷凍治療等治療方式。常見類型4:乾-缺脂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是隨年齡增長,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而出現的皮膚乾癢、發紅、脫皮等表現,通常會出現在小腿前外側、上背部、大腿或是手臂外側,患者在秋冬季節尤其容易發作(又稱為冬季癢),應注意保濕護理、洗澡水不洗太熱且不洗太久,不要使用清潔力太強的肥皂,並根據症狀使用搭配藥物。趁每天洗澡時觀察全身皮膚狀況廖朝瑜醫師最後呼籲,老年皮膚問題通常是漸進式的,建議民眾每天在洗澡時仔細觀察自己的皮膚狀況,如有任何疑慮,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以便針對問題採取適當處置。
一周洗頭幾次才乾淨?醫學期刊曝「正確洗髮頻率」:頭髮、頭皮最健康
不少人認為洗頭是一件麻煩事,能撐多久不洗就撐多久,但究竟幾天洗一次頭才正確呢?一項國外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每個禮拜洗頭5至6次,頭皮及頭髮狀況最為健康,但若每周只洗1次頭或甚至不洗,毛囊容易堆積髒污,導致瘙癢、發炎等頭皮問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他經常被患者問及「幾天洗一次頭才乾淨」,而其實醫學期刊《Skin Appendage Disorders》早在2021年已經發表一項研究,證實洗髮頻率與頭皮健康息息相關。黃軒指出,這項研究結果發現,每周洗頭5至6次的受測者,頭髪髪質較佳,且頭皮沒有什麼發紅受損;每周洗頭0至1次的受測者,由於洗髪次數過少,頭皮容易堆積大量污垢,恐引起瘙癢、毛囊堵塞等頭皮問題,甚至誘發脂漏性皮膚炎;每周洗頭超過7次的受測者則是「過度洗髪」,頭皮容易過度乾燥或刺激,造成發紅、發炎等皮膚問題。對此,黃軒引述研究人員指出,頭皮類型可分為5大類,建議不同頭皮類型,應選擇不同的護理產品,第1類、「正常頭皮」,這種類型的頭皮油脂和水分平衡良好,不會過於乾燥或油膩,頭髮看起來健康、有光澤,且容易打理,針對這種頭皮,一般的頭髮護理產品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第2類、「乾性頭皮」,乾性頭皮可能會感到緊繃、發癢,甚至出現頭皮屑,這是因為頭皮缺乏足夠的油脂來保持濕潤,對於乾性頭皮,選擇滋養和保濕的護髮產品是關鍵,以避免使用過於刺激的洗髮水。第3類、「油性頭皮」,油性頭皮的人油脂分泌旺盛,頭髮容易變得油膩並且可能伴隨有頭皮屑問題,這種類型的頭皮需要使用控油配方的洗髮水,並且可能需要比其他類型的頭皮更頻繁地清洗頭髮;第4類、「混合性頭皮」,混合性頭皮在某些區域(如前額和頭頂)可能會油膩,而其他區域(如頭皮的側面和後部)則可能偏乾,針對這種類型的頭皮,可能需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不同的護理產品;第5類、「敏感性頭皮」,敏感性頭皮易受刺激,可能因為某些成分或環境因素而出現紅斑、發癢或刺痛感,對於這種類型的頭皮,選擇無香料、溫和配方的護髮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頭髮不吹乾就睡覺? 醫曝恐怖後果:引發皮膚和健康問題
許多人都曾洗完頭不吹乾,直接帶著濕漉漉的頭上床睡覺,然而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頭皮、頭髮甚至呼吸道產生影響,像是感染、斷裂、真菌過度生長,還可能長癬、長痤瘡腫塊或膿皰,不可輕忽。皮膚科醫生諾埃兒(Noelle Sherber)向《Allure》指出,細菌和病菌會在溫暖的環境中繁殖,「如果頭皮保持潮濕數小時,就會在頭皮上繁殖」,並轉移到枕頭和床上,進而引發一連串問題,最常見的是一種名為馬拉色菌的酵母菌,會聚集在頭皮上並剝落,可能被誤認為頭皮屑,也會造成臉部、頭皮和上班身出現丘疹。另外,還會導致痤瘡和膿皰,可能會感到非常癢或疼痛,這種感染稱為「黴菌性毛囊炎」,十分常見且很少引起重大副作用,但腫塊可能存在很久且難以治療,必須判斷是否源於細菌或真菌,嚴重的病患需要口服藥物療。枕頭套會孳生細菌,要定時清洗。(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除了皮膚問題,濕頭髮睡覺也可能導致呼吸問題。皮膚科醫生辛蒂(Cindy Wassef)告訴《Yahoo》,因為潮濕的枕頭和床上用品,會促進黴菌生長,進而刺激呼吸道。皮膚科醫生伊芙(IfeRodney)也透露,頭髮在潮濕時,會變得缺乏彈性且脆弱,因此容易斷裂。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專家建議在睡前吹乾頭髮,若沒有辦法,也要把長髮紮成馬尾辮,或睡在絲綢枕套上,減少對頭髮的摩擦。不只如此,定期清洗枕頭套也很重要,因為容易滋生細菌,應該每周更換或清洗。
女大生想開咖啡廳!餐廳打工滿是「蟑螂」店員出現皮膚病 崩潰選擇轉行
日本一名女大生因為想繼承父母的咖啡廳,便決定到餐廳打工累積經驗。沒想到入職後,竟發現餐廳衛生狀況相當差,不僅店內滿是「蟑螂」,同事還陸續出現皮膚病,讓她從此對餐飲業幻想破滅,崩潰選擇轉行。根據《日刊SPA!》報導,日本一名24歲女子田中翔子(化名)在大學時,因為想繼承家中經營的咖啡廳,便在課餘時間,到家附近某間購物中心的知名快餐店打工,以累積經驗。起初田中翔子剛到餐廳打工時,店家氣氛很好,與同事相處也相當融洽,不過有次她輪早班時,卻發現店內詭異之處。當天因為10點餐廳就要開門,於是她便在7點時到餐廳進行事前準備,沒想到她在打掃時,竟發現廚具上有幾隻蟑螂,讓她嚇得當場尖叫,驚動現場其他員工。之後田中翔子將此事向店長反應後,但對方卻表示,店內每2個月會做一次害蟲防治工作,但餐廳內難免會有蟑螂老鼠,還藉此提醒店員,店裡有客人時若看到蟲不要如此大驚小怪。但過了1個月後,又有其他店員打開在已經打開的麵粉袋裡發現蟑螂,田中翔子看見後又忍不住尖叫,馬上被店長帶到後廚房,以免被客人發現,事後她還因為食材裡出現蟑螂實在太過噁心,當天因此早退。田中翔子指出,後來餐廳內的蟑螂越來越多,員工也陸續出現現蕁麻疹、帶狀疱疹等皮膚問題,店長也因此相當困擾。而本來對餐飲業抱持著夢想的她後來向父母詢問,才知道驅蟲相當麻煩,每半年就要花大錢請人打掃,加上自己的實際經驗,讓她瞬間對餐飲業沒了興趣,最終放棄繼承家業,從事和餐飲完全無關的IT業。
七旬嬤以為冬季乾癢狂抓! 檢查竟發現罹「1病」痛不欲生
近日一名70多歲阿嬤皮膚出現紅疹、搔癢及刺痛,原以為是冬季乾癢,多塗點乳液就可改善症狀,沒想到患部持續向外擴散,且搔癢感、疼痛感加劇,並長達數日之久,讓她連飯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直到前往皮膚科門診就醫後才發現是帶狀皰疹發作,對症下藥後情況緩解許多,阿嬤也重回正常生活。逾50歲「皮蛇」帶狀皰疹機率高 過度搔抓恐感染雙和醫院皮膚科翁子玉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病毒復發引起的疾病,盛行率約千分之5(4.89‰),台灣約九成的民眾小時候都有得過水痘或接種過水痘疫苗的經驗,症狀緩解後,病毒便會潛伏在人體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便有機會復發。研究顯示,年齡是帶狀皰疹發作的關鍵,50歲後發生機率明顯上升,研究也指出,帶狀皰疹的機率為32.2%,意指每三人就一人會面臨到帶狀皰疹的困擾,千萬不可輕忽。初期症狀不明顯 疼痛不適影響生活品質翁子玉指出,初期帶狀皰疹的症狀多數並不明顯,主要是些許癢感或刺痛感,民眾常誤認為肌肉痠痛或落枕,待後續水泡、紅疹或淋巴結腫大出現時,疼痛感將越發明顯;但也有些人在水泡出現後才開始感到劇烈的刺痛感。有別於一般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會沿著神經節擴散、蔓延,也因此才會有「皮蛇長滿一圈會死掉」的迷思出現,但雙側發生的情況相對少見。除疼痛不適影響生活品質,患部過度搔抓也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或傷口潰瘍等皮膚問題。高風險族群應施打疫苗 延誤恐造成神經痛後遺症一般來說,帶狀皰疹未治療約數周可自行痊癒,但翁子玉建議仍可前往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諮詢,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抗病毒或止痛藥物來控制病毒擴散、減緩疼痛的蔓延,特別是發作在額頭、頭皮、眼皮及鼻子等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時,若不及時治療,恐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傷及眼角膜;另外,也建議50歲以上、有慢性疾病、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免疫不全、癌症患者,以及曾得過帶狀皰疹之高危險族群來施打疫苗增加保護力。值得注意的是,若帶狀皰疹發作90天後仍有疼痛,醫學上便定義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持續時間從幾個月到數年不等,其中以女性、50歲以上、帶狀皰疹病灶數較多、發作於頭部、薦骨部位、有出血性水泡及症狀前期就出現帶狀疼痛等為高風險族群。若能在急性發作期就給予藥物治療,就可以有效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治療含口服及外用藥物 低能量雷射儀緩解疼痛翁子玉指出,年紀同樣是引起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關鍵,疼痛感常為陣發性、持續性或頻繁的疼痛,具有灼熱、針刺或電刺等特徵,可能伴隨感覺異常、觸覺敏感或蟲蟻鑽動的感覺,如生產般「痛不欲生」嚴重影響生活。目前有可透過多種藥物來減緩神經痛的嚴重度,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膏或貼布,近年有部分抗癲癇或抗憂鬱藥物,經研究證實抑制神經痛的效果良好,已被食藥署核准用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控制,雙和醫院皮膚科也有低能量雷射儀,可以加強對疼痛的控制,但實際使用上還必須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手腳冷到癢又痛!恐凍瘡上門 醫曝:「7種人」要小心
近期氣溫下降,寒流及冷氣團接力報到,如果感覺手指、腳趾有微微的痛癢感,要小心這可能是「凍瘡」!皮膚科醫師沈孟暵表示,潮濕寒冷但是氣溫還沒有到結冰的溫度時,容易皮膚小血管發炎進而導致凍瘡,位置通常發生在手指、腳趾及耳朵等末梢部位,若民眾有感覺癢或灼熱疼痛、局部腫脹及紫紅色的顏色變化,除了要特別注意保暖,也可以進一步諮詢皮膚科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孟暵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提醒民眾不是只有冬天才會有凍瘡,冬末春初是凍瘡最容易發作的時節,好發族群落在年輕人及中年人,尤其是女性更需要注意,沈孟暵指出,在外接受冷風吹的工作者、吸煙、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的人,也需要特別小心。沈孟暵說明,凍瘡症狀會持續24小時以上,嚴重甚至會產生水泡及潰瘍,不過他也提醒,「凍傷」和「凍瘡」屬於不同的皮膚問題,凍傷發生於長時間處在極寒冷的溫度中,導致細胞結構凍結和受損,通常伴隨著冰冷、麻木和劇烈疼痛,恐導致皮膚和組織嚴重損傷,甚至壞死;至於凍瘡則是在潮濕、寒冷但非結冰的條件下,使暴露於冷空氣的皮膚發生血管炎症和組織損傷,主要症狀為癢或灼熱感,以及局部腫脹和會消退的紫紅色皮膚變化。至於如何預防凍瘡呢?沈孟暵分享,首先記得別待在濕冷的環境太久、注意保暖,另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戒煙等也可以防範凍瘡,而一些藥膏和藥物也能有效緩解症狀。最後沈孟暵提醒,多數凍瘡1至3週就能痊癒,但是有些患者可能會重複發生,因此注意保暖相當重要,若遇到手指、腳趾和耳朵變色發紅、傷口不癒,建議可以進一步諮詢專業的皮膚科醫師。
整天待在家可以不洗臉?網友實測一周不洗臉 驚喊:皮膚竟然更好了
冬天氣候乾燥,臉部常常開始出現脫皮、乾癢等症狀,不少人想說既然一整天都窩在家,乾脆不洗臉,以免造成皮膚乾澀。近期,「一周不洗臉是什麼體驗」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而網友實驗過後竟然發現皮膚反而比之前更好了。英國作家Erica曾在《每日郵報》上發表一篇名爲《你會一個月不洗臉嗎?》的文章,在30天中,她親身實驗不使用任何臉部清潔產品,結果30天後皮膚不但沒有出現任何狀況,反倒還比實驗前白皙、有彈性許多。廣東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羣認爲,皮膚有自我修復屏障的功能。如果皮膚處於敏感期,不洗臉時皮脂膜保護了受損的皮膚屏障,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不洗臉反而可以緩解皮膚問題。根據《常春月刊》中安瑟美膚整形外科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指出,如整天在家不出門,晚上最好還是用洗面乳來做清潔,早上則用清水就好,但若是友出門進行戶外活動,可以回家用洗面乳先洗一次,晚上在洗一次。此外,有部分「油性」肌膚的人常誤認出油就必須洗臉,醫生建議,一天洗臉次數不應該超過兩次,如果過度清潔,反而會造成皮膚屏障受損、失水速度加速,相當傷臉。肌膚保養還是會依照個人膚質及生活環境而不同,不過「清潔、保濕、防曬」這三項是日常保養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洗臉時可讓喜免乳停留在臉上10秒左右即可,還要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溫、過於大力摩擦,以免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
鼻頭總是粗糙好想擠? 皮膚科醫生曝:「不是粉刺,擠出來意義不大」
許多人都有使用妙鼻貼、擠鼻頭粉刺的經驗,希望藉此找回乾淨的肌膚,但皮膚科醫師蔡文騫卻說:「擠出的白色條狀物並不是粉刺,主要是皮脂管絲,不會變成青春痘,擠出來也無助於縮小毛孔。」 蔡文騫醫師在個人臉書「皮膚專科x詩人作家x狸貓爸爸」發文,提到許多人用妙鼻貼、手擠鼻頭,擠出的其實不是粉刺,而是所謂的皮脂管絲,將其擠出來對皮膚的幫助有限,幾天後就會累積回來,想要從根本上的解決皮膚問題,可以從回歸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健康,做好基本保濕、避免過熱溫度等項目來做起,都有助於讓皮脂分泌比較正常。 蔡文騫醫師解釋,所謂的皮脂管絲,通常會出現在像鼻子這種,皮脂腺旺盛、開口明顯的部位,擠出的白色條狀物就是皮脂分泌物累積聚集在皮脂腺開口的東西,不是粉刺,所以不會變成痘痘,也不會真正縮小毛孔尺寸。 蔡文騫醫師提到,許多人會問,「擦藥有幫助嗎?」但很可惜現在沒有辦法靠擦藥抑制皮脂腺,目前的外用成分主要都是幫助角質代謝正常,沒有可以讓皮脂腺萎縮的成分,如果真的很介意,口服A酸是可以減少油脂分泌,但也鮮少為了單純皮脂管絲開立口服A酸給患者。
3成寵物陷皮膚病之苦 港台醫學論壇吸引逾400位獸醫師參與
根據美國Banfield連鎖動物醫院調查顯示,求診的寵物中有31%是因為皮膚問題;中華民國獸醫皮膚醫學會理事長郭建男獸醫師表示,台灣氣候常年潮濕悶熱,寄生蟲、黴菌等容易寄居於貓犬皮膚,且食物或環境中也可能引發各種過敏,讓獸醫師與寵物主人在照護貓犬皮膚健康,極具挑戰。郭醫師建議,除了定期帶貓犬前往獸醫院檢查,維持生活環境整潔、定期給予犬貓專用驅蟲藥物、梳理毛髮、檢查皮膚之外,確保貓犬獲得適合、完整均衡且好消化吸收的營養也十分重要。法國皇家首屆Vet Focus獸醫醫學論壇,活動繼 11月3日於香港展開後,昨日更攜手高雄市獸醫師公會、獸醫皮膚醫學會於高雄舉辦,特別邀請4位在獸醫皮膚病學中聞名世界的講師,包括美國及紐澳獸醫皮膚專科認證的Nellie Choi、美國獸醫營養專科認證的Lara Fossat、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及亞洲獸醫皮膚病學院的Stefan Hobi及歐洲獸醫皮膚專科認證的 Sonya Bettenay,針對「貓犬皮膚過敏」、「皮膚的營養管理」、「亞洲常見寄生蟲與治療、診斷工作坊」進行一整天的課程,與當地的獸醫師們一同深入探討依據貓犬的個體獨特性,如何從皮膚問題的診斷、治療到長期的環境與營養管理,全面檢視並有效管理,照護貓犬生活得更長久也更健康。本次醫學論壇在港台兩地共吸引超過420多位獸醫師參與。高雄獸醫師公會理事長馮宗宏獸醫師表示,此次論壇讓臨床獸醫師們進一步關注每隻貓犬獨特的需求,提供整體照護方案,讓貓犬、寵主、及獸醫師三方均從中受惠。法國皇家寵物食品總經理張堇琪說:「寵物的健康管理應及早開始,除了選擇正確的營養、完善的日常照護,若發現健康問題時也需考量全方位的健康照護包括診斷、治療、用藥與長期的營養調整。」希冀透過本次專業交流,與港台獸醫師一同引領寵物醫療專業的持續成長,讓每一隻貓犬都擁有健康與良好的生活品質。
10月28日世界乾癬日 台灣乾癬協會籲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
36歲的「小鈺」老師長年飽受乾癬之苦,全身遍布紅斑、乾屑、掉髮、經常曬傷,還有膿疱性乾癬與水腫症狀,甚至全身癢痛難忍、抓癢抓到滲出血水!台灣乾癬協會10月28日舉辦2023年世界乾癬日「全民健康覆蓋之下 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論壇,公布最新調查顯示,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在3個月內就會惡化,嚴重影響工作、兩性關係,呼籲政府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重症給付條件 患者無所適從小鈺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至醫學中心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並參與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但6年計畫結束後要回歸生物製劑申請時,卻因近年無健保使用紀錄而屢遭拒絕,直到病況又明顯惡化,才又符合給付資格「上車」治療至今。她感嘆,乾癬病友都能穩定病況就學就業,一旦停藥後病情陷入不穩定,就成為家庭負擔。乾癬共病多、常被誤判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共病多,患者發病初期常易被誤判。據統計,台灣乾癬患者約20萬人,每年新增約3000人,中重度患者佔2至3成,多在20至40歲發病。中重度等嚴重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協助申請並符合資格下,可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署也於2021年5月擴增給付乾癬相關用藥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免下車條款」、「平轉條款」。但協會指出,健保給付實際執行面上仍有爭議,有患者被核退、陷入病灶復發窘境,工作、生活都大受影響。現場公布今年針對全台505位乾癬患者所做的問卷調查(男性46%、女性54%,年齡平均分佈在25至65歲間)結果顯示,在「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病友在3個月內就會有乾癬症狀又再變嚴重的現象。由於中斷生物製劑治療,79%病友認為因皮膚問題而感到尷尬、不自在而影響日常生活,且4成病友認為會影響工作(44%)與兩性關係(38%)。醫界:乾癬醫療可近性仍有進步空間「乾癬共病與心理健康,是患者面臨的挑戰。」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過去10年如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陸續有新藥物出現,雖然健保近年生物製劑給付條件有放寬,但部分患者受限條件,治療2年後仍得下車,停藥後半年病況就惡化,且下車2次後病情復發很快,才可持續給付用藥。她明白健保財務有困難、在給付上相對務實,不過先進的歐美國家都沒有下車條款,期盼健保在申請審核實務上有更好的處理模式。對於用藥面臨下車的患者,她也會擬定中斷治療時的用藥方式,並協助後續申請,避免患者出現心理疾病等痛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健保人口涵蓋率達99%,是全世界健康保險的典範,但最近出現公平正義原則等爭議。他10多年前受邀出去演講時,中韓都很羨慕台灣,但現在中韓的保險給付規範則已遠遠超越台灣,主要與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及醫藥領域的發展有關。皮膚疾病藥物進展近年進展相當快,但台灣成長幅度卻比各國慢,有時參與共擬會議時「各科醫師都像是在比誰可憐先給給付」。透過商保補健保的現況雖是方式之一,但健保相關給付越來越嚴苛,也成為保險的難題。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是「Access for all 全民一起挺乾癬 健康覆蓋更向前」,主要在呼籲確保所有乾癬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醫療資源、教育和社會支持」。乾癬影響全球至少1億2千萬以上人口,除了身體上的症狀,病友經常遭受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導致心理上也受到重大衝擊;乾癬不僅是一個皮膚問題,同時也包含關節及共病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心理健康,甚至學習和職業生涯以及廣大的親友。柯怡謀引述歐洲乾癬醫療資源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平均可獲得 5.4 歐元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投入醫療資源後,病友回歸正常生活報酬高,可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不需仰賴其他人照顧,呼籲政府應對台灣乾癬性疾病投入更多資源,通過確保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支持和治療,朝向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邁進。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明揚爆炸113人就醫「25人仍住院」 小隊長創傷嚴重出現PTSD
屏東明揚國際工廠9月發生爆炸事故,導致10死、超過百人受傷的悲劇。113人經過就醫後,傷勢嚴重的16人已全數脫離險境,但目前仍有25人住院中,值得注意的是,倖存的消防員因此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威脅,多名傷者陸續出現症狀,衛福部也安排了精神醫療給予協助。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透露,屏東明揚爆炸案傷者就醫共113人,當中傷勢嚴重的16人已全數脫離險境,轉出加護病房,目前有25人還在住院中。其中,有些人後續要做重建,像是安排義肢、裝義眼;復健部分,有些傷者已經出院,可以回家復健,但嚴重骨折的人,依舊在院內接受復健治療。另外,有些傷者有皮膚問題,有意願提供無償支援的醫療業者,也已經和醫院完成媒合,但由於本次傷者燒傷範圍都不大,主要為爆炸傷,而非大面積燒傷,是否有須要還要再評估。王必勝指出,雖然部分傷者在生理上已經脫險,但心裡創商相當嚴重,多名傷者陸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飽受情緒低落、憂鬱、驚嚇感等困擾,衛福部已啟動相關心理輔導機制,給予支持,尤其創傷嚴重的小隊長,精神科和心理輔導都有介入,可能需要長期輔導,才能漸漸走出陰影。
青春痘易留疤 醫教常見治療方式助你擺脫惱人痘痘
「因為阿嬤說現在好好讀書準備考試最重要,痘痘以後就會自己好了!」、,「但是美容院的美容師說,千萬不可以去吃西藥,不然她就救不了我的皮膚…」類似令人訝異的對白已經不是個案,而是常常在診間出現。12至25歲高達85%有痤瘡困擾 常留下痘疤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青春痘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問題,但「青春」這名字其實不是很好,因為不是只有年輕人會有痘痘,中老年的油性肌族群也常會有這問題,專業名稱上我們稱為「痤瘡」,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至25歲的年輕人中,有高達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而痤瘡除了發炎期造成臉部皮膚的不適外,後續還可能留下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而造成外觀上極大的困擾,延誤治療先機或自己使用不適當的藥物塗抹,最後留下難以抹滅的痘疤。痤瘡依型態與嚴重度 治療方式有所差異依型態來說,痤瘡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型態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鄭百珊指出,痤瘡的治療可以單純使用外用藥膏或合併口服藥物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服用四環黴素衍生物抗生素或口服A酸均需避孕。目前只有口服A酸可以同時抑制所有四個痤瘡的主要致病機轉(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的聚集以及發炎反應),而達到抑制新病灶產生的作用,但是口服A酸因為有致畸胎性,所以女性需停藥一個月後才能懷孕,又因口服A酸可以有效抑制皮脂腺的活性,所以服藥期間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口、唇、眼、皮膚乾燥,另外也需依照醫師指示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消滅痘疤非一蹴可 這樣做獲得良好成效一旦發炎狀況得到控制後,便可以往下一步去治療痘疤。鄭百珊表示,痘疤可簡單分為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針對不同種類與嚴重度的痘疤問題,醫師會評估選擇不同的治療模式,常見的武器包含皮秒雷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消疤針等。以最難治療的重度凹痘疤來說,目前可以使用功率較高、脈衝輸出時間較短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來治療,不只能做到深層疤痕破壞、汽化纖維化疤痕、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更能大幅降低雷射後副作用發生的機會。鄭百珊提醒,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