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分
」 心肌炎 BNT疫苗 雙胞胎 BNT 青少年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機率僅百萬分之一!陸雙子宮婦女「左右各懷一胎」 近日順利生產母子均安
近日,中國出現一起極其罕見的產婦案例,一名患有先天雙子宮畸形的李姓婦女,今年1月發現自己懷孕,不但懷上了龍鳳雙胞胎,而且還是左右子宮各懷一個。由於與正常妊娠相比,雙子宮中的雙胎妊娠僅有百萬分之一,因此引起醫療界關注。近日,這對龍鳳胎順利誕生,且母親也平安無事。綜合陸媒報導,「西安市人民醫院」官方微博近日發布影片,住在陝西省西安市的李女士先天患有「雙子宮畸形」,意即她生來擁有左右2個完全分離的子宮,各自有獨立的宮體、宮頸,附有各自的輸卵管、卵巢、圓韌帶、闊韌帶等。據介紹,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2側副中腎管未完全融合,因此各自發育成獨立的子宮。在雙子宮的女性中,妊娠後容易出現反復流產、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產後出血等併發症,子宮破裂、扭轉的風險也大大提高。根據陸媒指出,事實上李女士此前也曾懷孕過1次,但在27週時就因不明原因流產。2024年1月,李女士發現自己再次懷孕。根據早孕期超聲波檢測顯示,她不但懷上了雙胞胎,而且是左右子宮各懷一個。由於與正常妊娠相比,雙子宮中的雙胎妊娠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迄今為止國內外僅有幾例報告,成功足月分娩的更是罕見,因此這樣特護的案例引起了醫護的特別關注。在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照料下,李女士在孕37週時透過剖腹產,成功誕下一對龍鳳胎,哥哥重3.26公斤,妹妹2.4公斤,且母親也平安無事,在術後第4天便成功出院。消息傳出,中國網友為這對小生命平安誕生同時,也紛紛開起了小兄妹的玩笑,「呦,還分男女宿舍」、「簡直是生來的頂級配置,2個寶寶出生前就各自住起獨棟別墅」。然而也有許多人對這樣的調侃感到不舒服,認為是拿危險的狀況開玩笑,「我同事雙子宮,流產3回才生下個男孩,太不容易了」、「我媽也是雙子宮,當時懷了2個但只能要1個,我爸媽以為我是兒子才留下了我」。
星談心/田亞霍愛小孩不當虎爸 轉型製作人「希望大家想到我」
29歲的田亞霍在2020年時與交往5年的圈外女友結婚,隔年迎來大兒子「噗噗」,去年小兒子「恰恰」出生,成為二寶爸的田亞霍特別寫了歌曲〈一百萬分的愛〉給兒子,他自認不會是虎爸,偏向於跟孩子們當朋友,不過他也笑說:「但該兇的時候還是會兇,像是哥哥推弟弟的時候。」與大5歲的老婆結婚後,田亞霍成為二寶爸。(圖/翻攝自田亞霍IG)田亞霍自認不是嚴厲的爸爸,希望跟孩子像朋友般相處。(圖/林士傑攝)大兒子目前兩歲九個月,田亞霍表示大兒子已經很會講話,而且是個話癆,問及哥哥會不會因為弟弟而吃醋?他說:「因為都是我跟老婆,還有阿嬤一起帶,所以哥哥比較不會有愛被分掉的感覺。」也提到他跟老婆一直引導大兒子跟弟弟要相親相愛,玩具要一起分享,讓大兒子意識到自己當哥哥了,「不過還是會吵架,哥哥會推弟弟,弟弟會咬哥哥,因為推不贏。」雖然年紀還小,但田亞霍跟老婆已經把大兒子送去托兒所,苦笑說大兒子相當聰明又很調皮,「怕他在家裡養成自己的一套秩序,變成小霸王,先讓他去適應團體生活,我們的話不聽,老師說得話像聖旨一樣。」他也說雖然兄弟倆都很活潑,但是哥哥的話還是比較多,而且喜歡女生,因為男生對他來說太高了,會讓他覺得有點害怕。雖然不到30歲就當爸爸,但田亞霍很享受這樣的轉變。(圖/林士傑攝)問及當爸爸後最大的改變?田亞霍認為是時間不夠用,也說身分上的轉變讓他覺得有些不真實,但因為自己很喜歡小孩,所以滿享受這樣的轉變,並說:「以前跟朋友出去都是去玩生存遊戲,現在都約親子餐廳,讓小孩放電,身邊有生小孩的不多,怕影響人家,有些行程我們就不跟。」至於想不想再生一胎,他笑說:「有考慮再生,但不會是近期,太累了要緩緩,希望是女生,已經兩個男生了,再一個有點吃不消。」雖然平時照顧小孩很忙碌,但田亞霍還是持續在音樂路上努力,先前推出舞曲〈Who’s gonna〉,並舉辦暌違多年的生日會,為了粉絲們狂練不擅長的舞蹈;現在他也漸漸轉型為製作人,提到當年發行第一張專輯時就想做全創作專輯,到了第二張真的全部的事情都自己來,最大的目標就是大家說到製作音樂時,第一時間能夠想到他。家庭生活忙碌的田亞霍,依舊在音樂路上努力。(圖/林士傑攝)由於田亞霍剛出道時常常遭到酸民攻擊,好奇現在遇到負評是否還會走心?他笑說:「無所謂了,都幾歲了,其實我一直都看滿開的,他們又不認識真的我,愛講就讓他們講。」但也坦言一開始當然會難過,不過後來覺得日子還是要照過,他也說自己個性樂觀,遇到問題不會鑽牛角尖,「我的心很大,不太會把事情往心裡放,心情不好就打遊戲,一下就好了。田亞霍先前久違舉辦生日會,為了粉絲苦練舞蹈。(圖/林士傑攝)田亞霍個性樂觀,遇到問題也不會走心。(圖/林士傑攝)
3男童踏青挖到極罕見化石 專家驚:將改變對暴龍的認知
美國北達科他州3名男童,2022年在一次家庭踏青旅行中,發現1頭極罕見的暴龍部分化石,專家經過1年評估及挖掘後,證實這頭暴龍不只罕見,更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知」。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12歲傑西(Jessin Fisher)與9歲弟弟連恩(Liam Fisher)以及11歲表弟麥德森(Kaiden Madsen),2022年7月在家鄉的化石盛產地「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發現這具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認識的化石。最早發現化石的連恩表示,當時和爸爸在一處岩層看見骨頭,接著就叫傑西和麥德森來看,起初大家以為這是鴨嘴獸的頭骨,但夢想成為古生物學家、會在萬聖節扮成《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Dr. Alan Grant)的傑西,很快看出這是暴龍的腿骨。暴龍腿骨。(圖/翻攝自《T.REX》)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館長萊森博士(Dr. Tyler Lyson),收到腿骨照片及經過1年的行政文書處理工作後,與好友全家、麥德森以及團隊來到發現地點,並允許男童們參與挖掘,最後整理出暴龍的頸部、下巴、牙齒以及腿骨。萊森笑說,出個門就找到人生第1具化石,且還是暴龍的機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不過比百萬分之一更振奮孩子們的,是他們找到極罕見的成長中暴龍化石,這具死亡年齡研判13到15歲,體重3500磅(約1587公斤)、高10英尺(約3.0公尺)的年輕暴龍,有助人類瞭解暴龍成長時的失落環節,其結果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識。傑西、連恩、麥德森發現與挖掘暴龍的經過,已被拍成紀錄片《T.REX》並將在6月21日首映,旁白更請來飾演《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的山姆‧尼爾(Sam Neill)解說。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寶林茶室案關鍵人物曝光!神人2小時破解「邦克列酸」 她助馬偕揪出元兇
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案震驚全國,這是台灣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所引發的中毒案件,當時由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蘇昱彰率先指出正確毒物,醫療團隊也在12日分享案情經過,而最先掌握到病人共通點「吃越南河粉」的關鍵人物則是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未放過偶然聽到的資訊,才能將兩名患者給串連起來。這起中毒案件已經累積33名個案邦克列酸檢驗陽性,其中有2人不幸死亡,4人重症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因為嚴重肝衰竭正在評估換肝,而能成功迅速鎖定毒物種類的馬偕醫療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分享經過,揭曉第一個掌握「患者都吃了越南河粉」共通點的關鍵人物-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3月24日當天,是馬偕收治到第二例寶林相關個案,但是當時大家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葉淑美隱約聽到家屬說「患者有吃越南河粉」,而自己單位在三天前才收治另一個急性肝衰竭也有說曾經吃越南河粉,無關的兩人竟然有相似的異常點。葉淑美機警告知急診值班醫師,醫師也確認這兩人病程真的非常相似,進一步找家屬瞭解用餐狀況,才驚覺是在同一家餐廳用餐,並將這樣的資訊轉給重症醫學科醫師王薏婷,成為重要線索。王薏婷分享,3月21日收治到第一例個案,年紀輕卻同時急性肝腎衰竭、呼吸衰竭,這樣的急性個案一年大概僅有百萬分之個位數,所以特別仔細去詢問家屬從接觸、旅遊、職業、暴露等相關資訊,接著第二例個案收治,護理人員發現共同暴露史的隔天,王薏婷也發現這次病人的症狀與過往常見的敗血性休克有所不同,肝、腎功能惡化都相當嚴重,即便讓努力在24小時內讓患者血壓回穩,臨床的改善卻沒有幫助肝腎功能的下降,讓她開始懷疑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有加護病房7年工作經驗的王薏婷,平常就很喜歡問「為什麼」並且找尋解答,這樣的特質更是表現在臨床醫療上。巧合的是,王薏婷當天下午新聞看到個案曾去的餐廳歇業,「會不會是被下毒了」的想法在心中萌生,趕緊去毒物科請教蘇昱彰。蘇昱彰則謙虛表示,多虧於重症醫學團隊詳細的病史紀錄,讓蘇昱彰在兩小時內推敲出過去在教科書上都沒什麼著墨的邦克列酸,他表示,毒物進入人體會產生症狀叫做「毒性症候群」,當時兩名個案毒性症候群非比尋常,因為肝指數都是幾千到一兩萬,過去熟知的食物中毒包含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肉毒桿菌等,都不會造成肝臟突然的衰竭。由於重症單位有擷取到關鍵字「河粉」,蘇昱彰立刻搜尋文獻,終於發現廣東的河粉中毒案件。據蘇昱彰表示,雖然全球案例少,但確實曾經發生過,毒素是來自保存不當發酵米製品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因為攻擊細胞粒線體,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讓他更確信引起問題的就是「邦克列酸」。蘇王兩人於是和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立國在3月27日共同出席由衛福部邀集專家及各醫院召開緊急會議,並將此發現在會中報告發現的過程,才讓原本陷入膠著的案情獲得重要的突破。對於蘇昱彰表現,更獲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大讚是神人!對此,蘇昱彰謙虛的表示,他的心情相當平和,確實又略帶有點高興,因為能趕快讓食物中毒案情得以突破,幫助患者治療、恢復健康,也緩解民眾食安恐慌,是急重症醫師最開心的事情。
田亞霍合體老婆劉品妡 「一百萬分的愛」送給家人
田亞霍為小兒子恰恰周歲生日特別創作新歌〈一百萬分的愛〉,送給兒子當作生日禮物,還邀請老婆劉品妡一起合唱。新歌MV一家四口全家福一同入鏡拍攝,畫面非常溫馨。成為2寶爸的田亞霍依舊熱衷創作,近日也宣布將在5月4日舉辦睽違7年的生日音樂會。新歌〈一百萬分的愛〉是田亞霍給小兒子恰恰的周歲紀念禮物,他特別找來老婆配唱,田亞霍說,一開始錄音時,唱到後面覺得有些單調,便詢問老婆要不要一起加入?但老婆有些抗拒,好在有田亞霍的鼓勵,老婆終於答應。田亞霍表示因爲有老婆的聲音,讓歌曲變得更加甜蜜,倒是老婆至今仍有點害羞,不過相信孩子們長大以後,一定都能透過這首歌感受到爸媽的愛,如同田亞霍寫的歌詞,「我對你的愛,是一百乘以一百個一百」。.田亞霍將在5月4日舉辦生日音樂會。(圖/猫少娛樂工作室提供)提到生日音樂會,田亞霍說:「已經很久沒有和大家見面,希望藉生日音樂會,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自己。」近來他忙著練唱,還為了音樂會要嘗試舞曲風格,過年後開始積極找老師練舞,「希望讓大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田亞霍今年已發行〈孤獨沐浴〉、〈一百萬分的愛〉,還有和麋先生聖皓合作的〈我愛我〉一共3首新歌,他預告還有4首創作尚未曝光。田亞霍生日音樂會將在5月4日於後台 BackStage Cafe 舉行,門票於4月2日中午12點KKTIX及全台全家便利商店販售。
5坪套房電費5千…他揭「房東超收」遭嗆不爽搬走 過來人1原因不挺
電價連3年調漲,今年夏天將迎來史上首次「8元」電價,最高段費率收到8.46元,百萬分租套雅房租客恐遭不肖房東吃定,讓不少租屋族憂心忡忡。1名網友透露,自己的租屋處是僅5坪大的小套房,然而每2個月電費都要5000元左右,他一直覺得很納悶,打給台電詢問後得知房東超收電費,讓他直呼不合理。原PO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發文,租屋處一層樓只有總電表,但房東在各個房間門口都裝上獨立電表,自己租的套房只有5坪大,每2個月電費都快5000元,打電話給台電後得知房東繳的電費跟房客收的差很大,向對方反映竟遭嗆「不爽可以搬走」,讓他當場傻眼,目前正在思考是否要搬走。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養成好習慣,只要出門前記得拔除所有插頭,不要嫌麻煩,這樣不耗電,房東想A電費,也撈不到多少錢」、「自己買房,夏天電費兩個月才2000元。都開兩台冷氣喔。租房子真的辛苦,自己買房才知,以前根本盤子被房東削⋯快點退租啦,真的買不了,至少找台水台電的,找台水台電的,而且千萬不要分租套房,傻交電費」。不過,也有人直言「簽約時白紙黑字寫著1度5元吧?不能接受當時就不要租阿…都簽約了有什好靠北的?如果覺得有超收或太貴就搬走,在法律上對方占理,你也沒辦法做什。我看到1度5元都是直接pass,選擇台水台電收帳單繳費的,通常夏天巔峰會比5元貴,其他時間一定比5元省」、「現在很多套房出租都一度電5塊,我還有看過一度電8塊的」。(圖/翻攝自爆料公社)
電價調漲衝擊!今夏費率恐衝破8元 租屋族憂被「超收」
電價連3年調漲,今年夏天將迎來史上首次「8元」電價,最高段費率收到8.46元,百萬分租套雅房租客恐遭不肖房東吃定。由於現行租賃契約電價只要不超過台電表定上限就不違法,已經有房東蠢動要固定收8元以上電費,弱勢房客恐被「超收」。內政部強調,已在修改定型化契約,要求不超過平均電價。去年夏月電價千度以上已破7元,4月電價再漲11%,最高段調1成,6月將直接來到8.46元,直接衝擊租屋族。國內有300萬租屋族,如果是租「整層住家」或「獨立套房」,通常依台電電費單繳交,沒太大問題。可是其中有百萬的「雅房」、「分租套房」,多採取隔間多房數,因一個戶籍只有一個電表,房東會自己請水電行安裝「分電表」。如此彙集總用電量就高,由於電價採「累進費率」,越高段越貴,加上公共電費問題,通常房東都與房客約定單一價收取,甚至直接收取台電費率上限,但每位房客用電量不一,形成超收黑洞。在台電連兩年調電價後,目前市面上房東多採6元、6.5元、7元收取,或是區分夏季、非夏季兩價,有些就收到頂7.69元。崔媽媽基金會法務組長曹筱筠表示,現在4月電價再漲,可預期又有房東直接收到8元以上,「已經有聽說房東在蠢蠢欲動」。曹筱筠指出,電價會被超收的多是弱勢學生、年輕上班族,她就有看到單身房客,一個月才用200度電,電費卻被收到700元。甚至有1個人住,夏天有吹冷氣被收到3000多元的,完全不可思議。根源之道,還是內政部趕快通過定型化應記載契約,明定房東要照台電電費單上平均電價收取,另外給房客查詢權利。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認為,問題在於房東不提供電號,房客就不了解用電資訊,這個一定要改定型化契約,否則台電也沒辦法。公司現在已經在電費單上試算平均電價,「我們準備好了,就等定型化契約通過。」內政部上周也承諾1個月內修正《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該部表示,內容最重要會是規範房東計收電費,不得超過台電試算平均電價。另外就是公設電費,如果沒有申請分算或獨立電表,就應該由房東負擔,詳細的內容待開會研商後才會定案。
進口毒辣椒粉!津棧負責人喊「塑料袋曬太陽」交叉污染 吳秀梅:非常牽強
蘇丹紅食安風暴未歇,高雄市津棧、佳廣國際貿易商被查出進口大量違規辣椒粉,且津棧在同個地址登記多間公司,產品6年前就驗出蘇丹紅,檢方偵辦後申請羈押負責人李彥廷,法院裁定以80萬元交保。檢方不服提出抗告,高雄高分院發回更裁,高雄地院今(13日)上午10時再度召開聲押庭,裁准李彥廷羈押禁見。李彥廷今天重開羈押庭前發表聲明,指本企業集團確為家族企業,媒體報導所謂之十家公司,本為一般企業經營常有之關係企業常態,各大企業更是如此。因此本企業不同公司各有相異之營業內容,而分為貿易(津棧,杰展,佳廣,廣元,釜山),加工製造(海順),電商銷售(初衣食伍)等,在商業上各司其職,某些媒體所稱之設有多家公司或是不同公司設在同一地址即質疑有不法意圖,恐為對法規和商業常態之誤會。李彥廷表示,「我們一向秉持無毒、無農藥、無有害物質檢出之原則,跋山涉水在各地尋找好的原物料,而為了防止產品出問題,在生產銷售過程,我們均持續送給各合格的檢驗公司進行檢驗,此均有相關送檢報告可稽。」聲明提到,另有報導提及之鼎記貿易為津棧之下游廠商,與本公司並無關聯。再者,本公司與保欣集團完全無關,部分媒體誤認為他們與保欣為同一集團,並非事實。李彥廷指出,亦有媒體提及本公司賣給小磨坊之產品驗出蘇丹紅後退貨再轉賣,亦非事實,該問題產品本公司回收後即擺置倉庫分批丟棄,目前倉庫上有部分未丟棄完畢之產品可為證明,就此事實,本公司會向檢調說明流向,以解社會疑慮。而自蘇丹紅事件調查開始,本公司完全配合衛生檢調之調查並清楚交代產品流向。亦於2024/3/1起知道可能含蘇丹紅之產品狀況後,便告知下游廠商即停止相關產品之販售並協助回收。李彥廷說,關於部分從中國進口之商品經由香港進口之緣由,係因廠商為了考量地緣政治風險,降低高風險的營運方式,故而以三角貿易模式降低風險,才採取從香港進口方式,並非媒體報導之為了規避入境檢查,此部分報導亦與事實不符。李彥廷特別說明,ppm 是 part(s) permillion (百萬分之一) 的縮寫,ppb 是 part(s) per billion (十億分之一) 的縮寫,本公司少數批號產品被檢出有蘇丹紅含量僅為極微量的4-8/ppb,到目前我們仍不知道確切是如何感染到此物質的。但舉例來說,有如於十億公斤的辣椒粉中加入僅僅4-8公斤的蘇丹紅,實際上毫無增色之效果,依生活經驗法則及實際情理完全沒有添加的必要,何必自找麻煩呢!而事實上本公司也沒有進行此成分之任何添加。再根據2017年的文獻 (Adulteration with Sudan Dye HasTriggered Several Spice Recalls ),印度食品添加標準蘇丹紅為100-200ppm,而非ppb。歐盟的檢驗標準亦是以ppm為單位。美國FDA的認定上,由於擔心包裝污染可能會出現違禁染料,食品實驗室隨後將 HPLC/MS/MS方法測定的違禁染料的作用水準設定為 1 ppm。如果含量超過 1 ppm,檢測到食品中的染料表示故意使用染料來為食品著色。所以ppm與ppb為絕對不同的標準,實際直如天壤之別。而蘇丹四號常因位置異構體(positional isomer)的干擾使產生陽性反應的紊亂。不避言,產地出貨為有色塑料袋,我們都使用原型白色編織袋,因此我們不能排除有非人為的二次污染之可能性,這亦有多國文獻可供證明。往後,本公司更將致力於改善包裝製程。李彥廷強調,對於此次事件造成大眾社會不安,本公司於此致上深深的歉意,並盼以上事實的澄清,有助於檢調、衛生機關對於整件問題的釐清。針對李彥廷聲稱檢出蘇丹色素可能是「塑料袋曬太陽產生的交叉污染」,食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署長吳秀梅被問到此事時,直言「這非常牽強,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另津棧公司在同地址登記多間公司引發疑慮,吳秀梅說明,未來邊境產品檢出食安危害物質不合格業者,名單會通報經濟部調查,如有負責人、登記地址相同的公司,食藥署會聯合海關嚴加監控。
廣西婦1年確診新冠4次…竟罹「百萬分之一罕病」 常見症狀曝光
即使疫情趨緩,但新冠肺炎仍存在,許多民眾就多次確診。中國廣西有一名女子,在一年內染疫4次,最後檢查出「Good's症候群」(免疫缺乏合併胸腺瘤),是一種發病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罕見疾病,也是反覆確診的根源。據《南國早報》報導,柳州54歲婦人今年第1天確診,這是她4度染疫,光是2023年已經中獎3次,再度確診讓她超崩潰,自從去年1月開始,就出現咳嗽、咳痰,她曾5度在當地醫院住院,每1、2個月就被診斷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雖然治療後就轉陰,但出院不久症狀又來了。婦人短短一年「4陽」,決定找出原因,檢查發現免疫力很低,醫師詢問病史後,發現她在2年前曾接受胸腺瘤手術,半年來還曾罹患口腔扁平苔蘚、鼻竇炎,經常腹瀉,體重也日漸下降。醫師將這些症狀連結在一起,發現與Good's症候群符合。據了解,這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缺陷疾病,主要特徵是胸腺瘤和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發病率只有1.5/100萬,由於疾病的罕見性與隱匿性,容易發生誤診和漏診,患者最終因嚴重的感染而死亡。經過嚴謹的病例討論,婦人確診為Good's症候群。截至2024年2月18日,是中國首例反覆感染新冠病毒的Good's症候群患者,醫護團隊主要針對其免疫力制定治療方案,10多天後情況完全好轉並出院,後續還需長期每月注射丙種球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力。
名醫健身房跑步猝死 醫示警:身體有「3徵兆」應立刻休息
運動雖有益身體健康,但每年馬拉松卻常傳出有人昏倒送醫的事故,知名皮膚科醫師彭于賓日前到上海出差,在飯店健身房跑步時,突發生心臟衰竭,被發現已倒臥在地,送醫後仍不治。對此,心臟科醫師劉中平透露,規律運動確實有益身心健康,但比較激烈的運動,也會提高心臟病發的危險,他強調,如果在運動中有任何的危險訊號時,就應立刻停止。劉中平醫師在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表示,根據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導,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劉中平提到,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他解釋,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他還說,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不過,劉中平表示,目前心臟科醫師們還是鼓勵大家運動,甚至參加比賽挑戰自我,但建議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另外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他也提醒,若在運動時發覺自身有以下症狀,應立刻停止運動。一、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二、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三、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建議,除了體能訓練之外,也要規律健康檢查,運動中要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有症狀立刻停止,尋求旁人協助。
共病飲食用藥眉角多 再生不良性貧血當心交互作用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根據最新國健署調查,高達9成國人的鈣攝取量不足,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然而,在日前的專訪中,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提醒,特定患者如再生不良性貧血,在補充含鈣食品時需謹慎,以免與治療藥物發生不良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治療效果。血球數量不足 容易貧血、感染和出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屬於一種罕見的骨髓衰竭疾病,會出現貧血、易疲勞、易感染、不易止血等症狀,由於造血系統出問題,其臨床表徵不僅為貧血,還包括多種血球數量的下降。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百萬分之5-6的人口罹患此病,其中以年長者和兒童為主。▲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該病的症狀包括:缺乏紅血球: 貧血、臉色蒼白、心跳過快、倦怠、容易疲累缺乏白血球: 容易感染缺乏血小板: 出血點、容易瘀青及不易止血骨髓移植可治本 TPO-RA(血小板生成劑)也是重要的治療選擇王建得醫師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要依病人年齡決定治療方式:對於年輕患者或病情嚴重者,建議儘早考慮骨髓移植。然而,由於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不易尋找,免疫抑制療法成為另一可行的選擇;對於缺乏血紅素的患者,輸血雖然能緩解症狀,但治本的方法還是骨髓移植。對於年長患者,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難度增加,因此國外治療準則推薦使用免疫抑制療法當作第一線治療。雖然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治療,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第一線治療中,若傳統免疫抑制劑效果不彰,TPO-RA(血小板生成劑)成為重要的治療選擇。TPO-RA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是一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動劑,可促進血小板的產生。根據國外治療準則,若一線用藥3個月後療效不彰,建議追加或轉換TPO-RA藥物。我國健保也支持患者,若一線用藥效果不彰,可申請健保給付二線TPO-RA治療。此藥物有口服和皮下注射兩種劑型,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選擇,且兩者的作用機轉和副作用不盡相同,臨床上互轉仍然有效,例如:若口服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是有頭痛副作用時,可轉換成使用皮下針劑。口服特色: 吞服方便,但須空腹服藥並注意飲食與生活型態,與「金字邊」保健食品或含鈣食物錯開服用,以免陽離子影響藥效,同時需要持續追蹤肝功能。針劑優勢: 每週只需注射1次,治療方式相對簡便,也不須注意空腹服藥與肝功能限制。為長期控制病情,建議可由醫生和病人共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無法想吃就吃 當心藥物交互作用「為何我都有治療卻成效不彰?」王建得醫師表示,患者生病已經很辛苦了,如需配合服藥空腹限制,無法想吃宵夜就吃,造成生活時間安排與心理上的負擔。尤其是年長者,由於共病情況複雜,因保健需求可能補充牛奶及許多「金字邊」保健食品如:鈣、鋅、鎂、鐵等陽離子產品,皆會影響口服藥療效。需要更加注意這些食物與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故提醒患者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應留意這些因素,才能將治療效果最大化。動不動就出血 TPO-RA治療終於止血一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因為容易出血,一檢查竟發現血小板數量低下,出血症狀相當嚴重!每週都要輸血才能減輕出血,生活與治療相當辛苦。然而,骨髓移植配對困難以及第一線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故尋求TPO-RA治療,在3個月積極治療後成功止血,血球數量逐漸回升。在疫情解封後,患者終於能夠重拾正常生活,這也讓醫師深感欣慰。最後,王建得醫師呼籲再生不良性貧血病人要保持規律的生活,注重健康飲食,減少感染風險,避免劇烈運動和避免進入擁擠的公共場所。總之,無論是否能找到相合的骨髓移植,病人都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和日常保養找回健康。
台北馬拉松40歲男跑者無呼吸心跳倒地 醫師提醒「注意3徵兆」防猝死
2023台北馬拉松於17日正式登場,但是在比賽過程中,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跑者突然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後,發現該名男子已無呼吸心跳,目前已經緊急送醫。而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也呼籲民眾,激烈運動時要避免注意心臟病發作,一旦出現胸口悶痛、頭暈眼發黑、手腳發軟等症狀,務必要馬上停止運動,以免發生猝死危機。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在FB粉絲專頁上表示,根據美國非常正式的研究報導,在跑步中或是結束的一小時內,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有百萬分之五的心臟猝死機會,每10萬名跑全馬的選手則有一位病發的危險。因為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都是成千上萬人,因此比賽中的猝死事件也就不意外了。劉中平醫師也解釋,運動後發生心臟意外的原因,包括有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突發性血栓、心臟血液供應不良或是肥厚性心臟病變。 激烈的運動可能會造成血管流速改變、或是血管的擠壓造成血管內的病灶容易破裂,運動中的交感神經興奮也有可能讓血小板活化,讓血栓在破裂的血管斑塊上凝集,最後導致心臟血液不夠,發生心肌梗塞。劉中平醫師表示,沒有好好訓練過的心臟,或是天生肥厚的心臟,也有可能在運動的時候缺少血液供應,而容易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他也建議民眾平常就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好先做過完整的健康檢查,以策安全。他也提醒民眾,有研究顯示抽煙者在運動中的猝死機會特別高,建議戒菸之後再去跑馬拉松比較好。除此之外,劉中平醫師也呼籲民眾,如果民眾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以下症狀,要馬上停止運動:胸口會悶、會痛,心臟突然加速起來要小心是否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心律不整產生了頭暈、眼前發黑要擔心是否腦部循環不良,有可能是心臟無法供血到腦部了,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手腳發軟、不聽使喚要注意是否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是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劉中平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有出現類似症狀,應當要立刻停止運動,同時尋求旁人協助,以避免猝死風險。
比閃電擊中機率低! 眼睛、牙齦、子宮異常出血竟是罕癌纏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現年73歲的陳女士,35歲發現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輾轉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皆未果,多年後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屬於罕見惡性淋巴瘤,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比被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讓患者和家屬終於盼到曙光。淋巴瘤惡性分型 血管阻塞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成長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張正雄說明,當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導致血液黏稠,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提醒,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2至3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高黏滯血綜合症:血管阻塞貧血、皮膚/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眼靜脈阻塞:視力受損腦血管阻塞:神經症狀、中風心肺血管阻塞:喘、肺栓塞、心肌梗塞檢查免抽龍骨水 健保給付藥物、年省219萬▲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張正雄表示,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及早鑑別疾病、制定治療計畫。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在門診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呼籲患者切勿因迷思而錯失治療先機。WM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張正雄回顧曾遇過年長患者因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喪命!由於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注重用藥安全性。好在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張正雄說明,健保給付2年時間,以每顆藥物2000元、每天服用3顆來估算,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黃泰中也表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弱勢癌終於盼來希望 新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以下簡稱 WM) 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WM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才終於讓WM患者和家屬看到了希望!在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化學免疫療法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指出,年滿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回顧過去經驗張正雄院長曾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更加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 (如WM) 因患者人數過小而面臨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患者代表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竟能健康迎接70歲生日。她由衷感謝社會各界和健保署的努力,提高 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已成長了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作為陳女士的主治醫師,張正雄院長也分享他多年來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的診療經驗,並特別補充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HVS) 對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貧血或異常出血、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WM特殊症狀。他解釋,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在臨床上,20至30% WM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定WM治療計畫。他特別提到,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術非常純熟,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疾病的方法。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簡稱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依照此先進之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對新型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感到振奮。她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令人欣慰的是,在健保署及社會各界的協力下,新一代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表示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期盼未來健保政策更加深入支持弱勢癌,提供更多先進治療機會,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黴菌鼻竇炎治療未見改善 詳細檢查竟發現是罕見免疫疾病!
陳小姐在2020年底出現複視、右眼腫脹及鼻腔出血等,就醫診斷有鼻竇黴菌感染,接受手術但術後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因此轉院求診。台中榮總耳鼻喉科梁凱莉醫師表示,在陳小姐住院期間安排身體、影像及實驗室檢查等,發現陳小姐同時有肺部、肌肉神經病灶,綜合多方證據診斷陳小姐罹患台灣罕見的免疫疾病「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 發生率低、無特異症狀血管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成因仍不明,發生率在不同人種或地域有很大的差異。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陳小姐罹患的「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在台灣的發生率為百萬分之0.37。梁凱莉醫師提到,由於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在台灣的發生率非常低,加上血管炎的臨床表現也缺乏特異性,患者可能以全身性症狀如:發燒、倦怠、肌肉關節疼痛等表現,也有可能會以皮膚、腎損傷、呼吸道、眼科或耳鼻喉科症狀來表現。因此,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在診斷上須以多項臨床症狀、病理組織學和免疫抗體檢查做綜合判斷,在臨床上其實並不容易診斷。黴菌與細菌鼻竇炎不同 免疫失衡感染嚴重恐致命而黴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每人每天吸入體內的空氣都可能含有黴菌。梁凱莉醫師指出,通常健康者可透過呼吸道清潔功能、免疫系統等,將吸入的黴菌排除,不過若是鼻腔清潔功能不佳、免疫功能失衡時,人體就無法排除黴菌,因此就可能會產生呼吸道的黴菌感染。像陳小姐的情況就是因為免疫疾病造成免疫功能失衡,進而受到黴菌侵襲導致黴菌鼻竇炎。梁凱莉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若只處理鼻竇感染,沒有適當診斷、治療免疫疾病,狀況就無法順利控制。此外,同種黴菌在不同免疫狀況的患者身上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鼻竇炎表現,這是黴菌鼻竇炎和細菌鼻竇炎的不同之處。梁凱莉醫師提到,免疫健全者黴菌可能只感染鼻竇造成症狀,但若是免疫不全者可能不只會造成鼻部感染,在免疫功能很差的情況下,也會影響到鄰近的眼睛、中樞神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所幸在免疫風濕專科、感染科等團隊會診下,陳小姐順利治好黴菌感染,免疫疾病目前也透過適當的藥物獲得穩定控制。
人夫5分鐘被雷劈2次「多處燒傷」 治療1個月未好轉…醫曝原因
被雷打到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非常不容易發生,然而中國貴州遵義有一名劉姓男子,在短短5分鐘內被雷打到2次,幸虧及時送醫,沒有生命危險,本人無奈表示,自己平常也算熱心助人,萬萬沒想到會被雷擊,掀起一番議論。根據微博視頻號《百姓關注》,劉男被雷打暈後,醒來不久又遭受第2次雷擊,一道光又來了,結果再度陷入昏迷。事情發生後,老婆和孩子都嚇得不知所措,醒來後他自己報警,被送往醫院急救。經過醫生檢查,劉男的腳部、腰部和臀部多處被電燒傷,「看到那個白光,那個電閃一下子就來了,當時反應只知道自己被電了」,雖然事發至今將近1個月,但回想起被雷擊,他依舊心有餘悸。因為傷口沒有很好的癒合,劉男還持續在醫院治療。(圖/翻攝自百姓關注)劉男傷後20多天,經過輾轉多家醫院,傷口的情況一直沒有很好的癒合,燒傷創面的壞死組織是比較厚實的,入院後緊急做了清創手術。醫生指出,劉男這樣的情況比較罕見,入院時已經是三度灼傷,由於電燒傷容易對人體的皮膚組織造成嚴重損傷,目前劉男仍然在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消息曝光後,引發網友討論,「頑強的生命力!」、「電擊2次都還活著,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可能已經有特異功能了」、「好好養病,早日康復」、「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只有百萬分之一機率!女吃蚌蠣咬到「超大珍珠」 男友做成婚戒驚喜求婚
吃到「最天然」的鑽戒。美國羅德島州女子西科爾斯基(Sandy Sikorski)與男友斯坦坎普(Ken Steinkamp),先前到他們最喜歡的餐廳用餐,西科爾斯基吃下男友遞來的最後一顆蚌蠣時,感到口中有顆圓潤硬物,吐出一看,竟是要價不菲的珍珠。綜合外媒報導,作為韋斯特利(Westerly)餐廳「The Bridge Restaurant and RawBar」的常客,西科爾斯基和男友對店家菜色與廚師手藝早已瞭若指掌,卻在2021年12月收到無比驚喜的贈禮,他們不只吃到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珍珠,還在同席親友們的見證下發現這顆小小珍寶。斯坦坎普回憶,當時才遞給女友最後一顆蚌蠣,就發現對方咬幾口後朝手掌輕吐,接著把珍珠放在桌上。西科爾斯基則笑說,起初只想著「這是什麼東西」,放到桌上看還一度以為是牙齒。但兩人很快就意識到這不是牙齒,而是美麗、罕見的珍珠。當地一間珠寶商鑑定兩人特別留下的珍珠後,發現這顆僅有9.8公釐,但形狀圓潤、色澤醇美的珍珠,至少要耗費50年長成,並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讓外形如此完美,珠寶商更強調,這顆珍珠「已經算很大了」。在一起保留珍珠2年後,斯坦坎普把珍珠製成婚戒並在今年7月向西科爾斯基求婚,「我們都不年輕了,也都覺得這顆珍珠是某種信號」,西科爾斯基則希望能把這顆婚戒傳給她的8歲孫女。而餐廳「The Bridge」也在社群公開喜訊,並盛讚兩人「宛如童話故事」。
外星人可能已收到人類訊息 科學家:要花27年回覆
不管是科幻電影還是小說,外星人都是大家喜愛的題材,而人類也想和外星生物做聯繫。近日有科學家說,外星人可能已經收到地球人的訊息,但他們要花27年才能回覆。而有些專家則認為,外星人不太可能偵測到訊息。據《每日星報》報導,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的計算,如果用太空探測器「先驅者10號」送訊號,若在1972年發射,要在2002年才能到達一顆名為白矮星的死星,距地球27光年。而據估計,如果要等到死星附近的任何外星生命回覆訊息,要等到至少2029年,費時27年。據了解,俄羅斯曾執行秘密不明飛行物計劃,跟外星人做聯系,他們在1977年發射訊號,並在2007年到達2顆遙遠的恆星。報導稱,在2030年以前,科學家不想收到任何外星人的答覆。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天文學家休斯頓(Macy Houston)說:如果要發送訊號,還要取決於諸多因素,如監測恆星的時間或頻率,和回傳訊號是否有被傳輸。加州大學天文學家馬戈特(Luc Margot)表示,人類微不足道且不頻繁的傳輸訊號,不太可能讓外星人偵測到人類,「地球的無線電傳輸量,只達到銀河系體積的百萬分之一。」此外,據《每日郵報》報導,一位律師希恩(Daniel Sheehan)曾參與美國前UFO項目,近日他說,有6名線人參與了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而參議院工作人員正在聯系他們;另位諾貝爾獎提名人科學家普托夫(Hal Puthoff),也曾在2008年到2012年間參與飛碟工作,他認為,「我們的具體任務,是收集從軍事人員和承包商那裡收集到的任何證據,以了解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