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入侵種
」 海蟾蜍 無天敵 楊懿如 噴發毒液 外來種棄養、放生害外來種入侵 澄清湖、高美館拉警報
許多民眾、團體到公共自然生態環境棄養、放生,危害當地生態。澄清湖、高雄美術館都深受其害,高美館與民間團體攜手,利用假餌方式釣取掠食性外來魚種,減少外來種保護原生物種生態;澄清湖則出現綠鬣蜥、魚虎等外來物種,管理澄清湖的自來水公司第7區管理處指出,會持續觀察因應。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也遭受外來種入侵,館方自去年起舉辦外來種宣導活動,教育推廣同時清除外來種。(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崔正綱高雄傳真)高美館表示,園區內植物、昆蟲、鳥類、兩棲類都有外來種,其中外來種又以入侵種較為麻煩,生存能力強會壓迫到原生生態系統;目前鳥類、兩棲類及魚類的入侵推測應為放生、棄養。高美館指出,水域環境外來魚種以泰國鱧、紅魔鬼、珍珠石斑居多,自2022年開始舉辦入侵魚種宣導活動,並與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研究室、台灣路亞擬餌釣推廣中心合作,藉由活動教育推廣並同時清除入侵魚種。高美館表示,陸生植物外來種以世界百大入侵種銀合歡為主,自2020年起每年階段性清除園區大片銀合歡,並種植台灣原生樹種如台灣欒樹、樟樹、大葉山欖等,避免裸地再讓銀合歡占據,持續維護園區環境。此外,澄清湖更是放生「首選之地」,自來水公司第7區管理處指出,目前澄清湖原水水質正常,有傳出釣客釣獲魚虎或民眾放生觀賞魚等魚類,相關防治措施必要時會配合相關單位辦理。自來水公司第7區管理處表示,陸域外來種動物則是綠鬣蜥,發現後直接通報1999或農業局來捕捉;外來種植物為小花蔓澤蘭,志工會透過紅樹林學會向林務局申請補助,每年定期會由志工來園區清除,去年也和屏東縣政府林務局合作,和民間業者辦理清除小花蔓澤蘭活動;目前澄清湖外來種生物尚無異常增加中,將持續觀察因應。
高大樹木也怕他!除「綠癌」賺現金 屏林管處推小花蔓澤蘭快閃收購無上限
小花蔓澤蘭是世界百大入侵種,對本土生物危害極大,高大樹木如被攀附覆蓋,即無法行光合作用而致死,在自然界有「綠癌」稱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為了「除癌」,20日開始推出8場次「拔蔓拚現金」快閃收購,移除每公斤小花蔓澤蘭就可得到5元獎勵,金額更是「無上限」,鼓勵民眾相揪除蔓,齊力守護生態環境。屏東林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的葉子為愛心型,外型酷似狐狸,開花結果期在每年10月至隔年2月,故在9月前是移除綠癌「小花蔓澤蘭」的最適期,趁著還未開花前儘早拔除、斬草除根,否則等到種子成熟隨風飄散到處「旅行」,可能造成下一波的擴散,演變成難以收拾的慘局。屏東林管處表示,小花蔓澤蘭外型酷似綠色愛心的狐狸,長得好看可不好惹!應要趁開花播種前盡早移除。(圖/翻攝自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臉書)據了解,被稱為「綠癌」的小花蔓澤蘭是世界百大入侵種,主要分佈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廢耕農地、果園、山坡地等,偏好生長在溼度高且陽光充足開闊地環境,強勢的無性繁殖力,斷落莖節落入土中能再次長出不定芽生成新的植株,就算是高大樹木,一旦被小花蔓澤蘭攀附覆蓋,即無法行光合作用而致死,嚴重危害本土植物生長。「拔蔓拚現金」活動分別在高雄及屏東均設有快閃收購任務點。(圖/翻攝自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臉書)屏東林管處為鼓勵民眾關心生態就近「除蔓」,將在高屏地區辦理8場小花蔓澤蘭(含香澤蘭)快閃收購任務「拔蔓拚現金」,首場收購點為7月20日在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再來分別為7/27牡丹鄉公所、8/5來義鄉古樓村停車場,及8/8新埤鄉建功社區活動中心;高雄首場是8/9內門區景義國小、8/11旗山區圓富里社區發展協會、8/15六龜區中興里社區活動中心,最後場次是8/22龍興里辦公室,快閃收購時段為上午10時至12時,詳細時間地點可至屏東林管處臉書粉專查詢。屏東林管處指出,除蔓全年收購不分季節,每公斤5元,每袋植體需占8成以上且去除袋內石塊等重物,收購數量及現金發放均無上限,民眾若發現小花蔓澤蘭蹤跡,隨時都可拔除並交由該處旗山、六龜、潮州、恆春工作站辦理收購,除蔓相關疑問,則可在上班時間撥打電話洽詢。
百大入侵種「海蟾蜍」南投現蹤…毒液噴1公尺超兇猛 最高可產卵3.5萬粒
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的「海蟾蜍」,先前在國內並未發現過野外個體,不過就在去年11月7日,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卻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其蹤影。經過相關單位、志工4個月來的努力,目前已捕捉1300隻,持續朝清零目標邁進。不過,隨著時序進入繁殖期,近日陸續捕捉到抱接產卵個體,令人相當擔憂。為了讓海蟾蜍在台灣絕跡,東華大學教授楊懿如持續率領志工進行移除行動,本月6日表示,「海蟾蜍已經進入繁殖期,有些雄蛙移動到水田鳴叫,不過今晚僅在少數地方聽到叫聲,沒有形成大合唱。有可能因為天氣不適合,海蟾蜍通常在降雨後繁殖,今天比較乾。有些農田噴農藥,海蟾蜍不會接近。楊教授提到,經過志工及當地居民長期努力,目前已捕獲1300多隻海蟾蜍,「可能經過幾次每晚50多隻的移除後,分布核心區的族群受到壓抑,我很希望是如此。最近也發現分布邊緣地帶逐漸出現海蟾蜍,零星分布方式,讓移除的工作更加困難。不過控制像海蟾蜍這樣強勢的外來種,本來就要有長久抗戰的決心。」楊懿如指出,「最近氣溫回升,很適合海蟾蜍活動,也在稻田發現準備產卵的抱接配對。已經發布志工密集移除海蟾蜍動員令,近期每天都有志工在熱區移除海蟾蜍,利用誘鳴的方式,偵測及移除進入水域鳴叫的公蛙,攔截移除從旱地進入水域的母蛙,以降低繁殖族群,希望能早日根除草屯的海蟾蜍。」南投林管處表示,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許多國家為了防治甘蔗、香蕉與其他經濟作物的各種不同害蟲,而被引入世界各地。由於海蟾蜍體型碩大,體長最大可達30公分以上,而且食量驚人,會捕食棲息地內所有能抓到的動物為食,甚至也會吃狗飼料。另外,海蟾蜍的毒腺(耳後腺)大而明顯,從上方看外觀類似三角形凸出物,如果受到挑釁,或是局部受到壓迫,例如捕食者咬住時,就可能從耳後腺噴出毒液,距離甚可超過1公尺遠,對本土野生動物具威脅性,亦可能造成犬貓誤食致死。南投林管處指出,海蟾蜍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都已經造成嚴重生態危害,國內目前雖僅於草屯發現蹤跡,但個體都是成蛙,體長約10至15公分,且雌雄都有,可能因季節關係,尚未發現蝌蚪或是幼體。楊教授表示,海蟾蜍壽命一般是10年至15年,人工養殖可達30年,一次產卵少則8000顆,最多可達3萬顆,一旦擴散將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
海蟾蜍襲台1/巨型外來種毒物現蹤草屯 居民:狗一舔就死
外來種「海蟾蜍」因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但牠飽含毒性,成年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農委會2016年就禁止輸入該物種,南投草屯卻在今年11月初驚爆海蟾蜍大軍現蹤野外,目前更恐已出現「下一代」,還疑似有狗兒舔舐之後暴斃身亡,當地居民懷疑是不肖人士放生釀禍,專家則憂心忡忡,正積極移除並持續研擬對策。據了解,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被當成防治害蟲的天敵而引入世界各地,但牠們食量驚人,可說「張嘴不留活口」,耳後還內藏毒腺,遭攻擊就會噴發毒液,甚至導致掠食者吃下牠們後身亡,連鱷魚都會被毒死,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地都已造成嚴重生態危害,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而2016年6月後,農委會就不允許海蟾蜍輸入國內,但今年11月初,兩棲類保育志工卻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其身影,經確認是海蟾蜍後,林務局立刻請蛙類專家楊懿如教授團隊、特生中心和林管處動員移除逾200隻,但嚴重事態讓專業團隊憂心忡忡。本刊調查,前年9月就有民眾在臉書貼出海蟾蜍的照片,當作沒看過的稀有物種上網詢問,但那時沒有引發大眾關注,而去年9月、10月間,也有民眾在草屯發現被路殺的海蟾蜍遺體,就此推斷,海蟾蜍已在台灣野外現蹤約2年,如今更疑似出現「新生代」。「有發現今年出生的幼體,比較擔心野外有繁殖。」楊懿如表示,海蟾蜍一旦長到15公分以上,在台灣的天敵就「幾乎只剩人」,而在全面清查過程中,有發現5公分以下的海蟾蜍,無法確認是有人刻意「丟小隻的」,還是牠們已有下一代出現。當地居民更指證歷歷,指去年就有貓狗因玩弄舔舐海蟾蜍而中毒,甚至有毛孩喪命。草屯林小姐說,自家狗兒去年散步時撿了一隻蟾蜍回來舔,她發現有異時,狗兒已口吐白沫,急救後宣告不治,醫生鑑定確認是中毒,但當時對此物種知識不足,今年看到照片後回想,才驚覺愛寵是死在超毒外來種的手中。林小姐飼養的狗兒去年舔舐疑似海蟾蜍的物種,最終口吐白沫、中毒身亡。(圖/張文玠攝、讀者提供,CTWANT合成)居民懷疑如今的海蟾蜍亂象是放生所致,楊懿如則說,現有資料無法推斷海蟾蜍跑到野外的原因,不排除棄養、放生或是寵物逃逸的可能,明年的繁殖期將是關鍵,一對海蟾蜍可產8000顆到1萬顆卵,但只有0.5%能孵化,又僅有10隻左右能長到成體,將來可能會用陷阱圍堵,做最精準的捕捉。楊懿如表示,如民眾發現海蟾蜍蹤跡,可戴手套捕捉後將牠們送到收容點,由特生中心接手照顧,也可通知志工來接收,如不方便親自捕捉,可利用臉書向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社團通報發現日期和鄉鎮,或用1999通知地方政府,將會有專業團隊前往確認,但在網路上請避免留下確切位置,避免有心玩家前往捕捉。「這不是海蟾蜍的錯,牠們只是被帶到錯誤的地方。」楊懿如也呼籲,即使是外來種,但仍是不該被虐待的生命,牠們的動物權也同樣需要被保護,希望海蟾蜍飼主善盡照顧責任、不要野放,避免對台灣生態造成傷害。海蟾蜍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農委會不敢大意,製作海報呼籲大眾協尋通報。(圖/農委會提供)
海蟾蜍襲台2/摸到會中毒比鬼恐怖 大叔特攻團深入墓仔埔「1天抓13隻」
「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上月初在南投草屯野外現蹤,該物種在台灣可說沒有天敵,當地居民提心吊膽,害怕生態面臨嚴重浩劫,當地人士黃明賜因而帶領「鱸鰻特攻隊」參與移除,幾乎每晚都在菜園、農田甚至墳墓區奔走,曾1天就抓13隻,即使中毒也不怕,只盼早日還給本土動植物安寧家園。11月24日晚間8時許,本刊在黃明賜的帶領下到達草屯民宅旁,只見「鱸鰻特攻隊」拿著手電筒四處尋找,不到20分鐘便順著叫聲和糞便找到海蟾蜍蹤影,海蟾蜍感覺到危險試圖逃跑,所幸埋伏在側的隊員眼明手快,將牠一把抓住並裝進米袋內順利移除。「鱸鰻特攻隊」深夜還在草叢和各種縫隙中積極尋找海蟾蜍,有時忘了戴手套,得緊急洗手避免中毒。(圖/張文玠攝)而當晚收穫不只於此,「鱸鰻特攻隊」民宅捕抓到2隻後,又接受當地居民的請託到附近菜圃巡邏,果然一到就看見體型碩大的海蟾蜍正在尋覓獵物,附近民眾聽聞動靜還來加油打氣,黃明賜等人便在鄉民的感激聲中,再度「打包」3隻成功。原以為特攻隊會就此「滿載而歸」,但黃明賜研判海蟾蜍恐於人煙稀少的區域繼續肆虐,他們稍作休息後,晚間10時許又挺身進入公墓尋找「漏網之蟾」,當天時序已入深秋,一踏進墳場便能明顯感覺到氣溫驟降,且該區光源稀微,只能靠著橘紅月色和頭燈亮光勉強照明。在視線不清的情況下,任何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聲都讓人不寒而慄,記者謹慎落腳以避免打擾「先人」安眠時,黃明賜等人無視周遭的陰森氣息,於草叢中跳躍穿梭,還不時翻動廢棄棺材和木板,就怕錯過任何可能,這種「大無畏」精神也讓他們當天共移除了13隻海蟾蜍。「鬼沒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有小朋友摸到海蟾蜍中毒才叫恐怖。」黃明賜說,海蟾蜍的毒性和危害眾所周知,還曾有狗兒誤舔而中毒身亡,他自己曾在抓捕後沒洗手就吃東西,導致連續2天上吐下瀉,痛苦虛脫的幾乎不成人形,倘若是孩童受害,後果更將不堪設想。「鱸鰻特攻隊」曾1天就捕獲13隻海蟾蜍,至今已上交逾40隻給特生中心。(圖/張文玠攝)「為了移除這個,隊員家裡都鬧革命了,」黃明賜苦笑表示,「鱸鰻特攻隊」長年來致力於外來種移除,在海蟾蜍入侵草屯後,隊員便自願放棄陪伴妻小的時間,下班後在農田、菜園和公墓區亂竄到凌晨,隔天早上還是一樣要上班,即使家人難以諒解,「但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目前已上交特生中心逾40隻,隊員們只期盼用自己的力量守護台灣,早日還給本土動植物安寧家園。
海蟾蜍襲台3/每天走140個足球場 專家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監控牠
外來物種「海蟾蜍」體型碩大、食量驚人,身體內還暗藏致命毒液,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在世界各地均惡名昭彰,卻於上月在南投草屯現蹤,生態專家們如臨大敵,特生中心更每天都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確切掌握其分布狀況,希望能將海蟾蜍控制在草屯境內,讓牠們盡快在野外匿跡。11月24日晚間5時許,當多數民眾結束一天工作,準備回家享用豐盛晚餐時,特生中心人員林湧倫卻還有硬仗要打,只見他帶領林務局人員重裝上陣,穿戴頭燈、雨鞋後深入野外,在草叢、田間和水溝中仔細探索,開啟漫長而艱辛的調查之路。林務局人員加入海蟾蜍移除計畫,他們穿戴頭燈、雨鞋深入野外。(圖/張文玠攝)「這其實成就感很低,卻『一定要做』。」林湧倫說,海蟾蜍原先是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日據時期就曾有人試圖引入,所幸當時並未釀成災禍,也因歷史上僅3筆紀錄,國內對海蟾蜍「瞭解甚少」,包括在台灣是否冬眠和其他習性都難以掌握,首要調查的就是分布範圍,這工作則只能靠人力一步一腳印完成。林湧倫解釋,目前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率領志工團隊在重災區御史里負責移除工作,特生中心則針對既有族群往外擴展2到3公里搜索,確定「哪裡有、哪裡沒有」才能做出最精確的判斷。也因此,特生中心在草屯畫出數百個方格,每個方格的面積約0.4平方公里,他們兵分多路巡視,每天約調查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幾乎都要忙到晚上9點才能收工,更曾一路巡邏到12點,隔日早上則繼續上班。在專家和志工努力下,至今已移除逾200隻海蟾蜍,有上百隻在特生中心收容並進行學術研究,副研究員林春富也從牠們的排遺發現大量原生種生物,包括盲蛇、溪蟹、蜥蜴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有貓狗飼料和廚餘,研判牠們是為了捕捉小蟲而將廚餘吃下肚,證明海蟾蜍食性雜、環境耐受能力強,體內毒性甚至會導致掠食者死亡,一旦在台灣野外生根,其後果將難以想像。海蟾蜍喜歡在有水的地方生活,移除人員不敢大意,仔細審視水溝水池內的生物,就怕有任何錯漏。(圖/張文玠攝)林湧倫說,海蟾蜍在野外蔓延恐與寵物市場脫離不了關係,牠們繁殖力驚人,每對一次可生下上萬顆卵,且「1年可以生2次」,倘若在野外的族群就是目前已掌握到的群體,就有可能在一年內進行防堵,呼籲民眾發現海蟾蜍後通報特生中心或地方政府,勿私自飼養造成對生態無法抹滅的傷害。
海蟾蜍襲台4/天價寵物恐成生態殺手 教授:不是牠的錯
外來物種海蟾蜍上月初在南投草屯現蹤,更疑似已出現「下一代」,嚴峻情況讓當地居民戰戰兢兢,專家正積極研擬移除政策,但海蟾蜍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移除行動讓許多飼主不捨心疼,蛙類專家楊懿如就呼籲,侵入野外「不是牠的錯」,呼籲民眾捕捉時應注意動物權益。據了解,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被當成防治害蟲的天敵而引入世界各地,但牠們食量驚人,台灣的小型生物對牠而言,就像鮮嫩多汁的自助饗宴,可說「張嘴不留活口」,其成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更可怕的是,海蟾蜍耳後還內藏毒腺,遭攻擊就會分泌毒液,最遠可噴射1公尺,甚至導致掠食者吃牠們後身亡,連鱷魚都會被毒死,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地都已造成嚴重生態危害,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 海蟾蜍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最高一隻可賣到5000元。(圖/翻攝畫面)各地專家將海蟾蜍視為釀成浩劫的「生態殺手」,卻有一群爬蟲類玩家對牠們情有獨鍾。本刊調查,海蟾蜍體型碩大、性格溫馴,更因「身體健康、超好養」而被公認為兩棲新手首選,台灣民間習俗更相信蟾蜍帶財,海蟾蜍最高一隻可賣到5000元,平均價格則在1000元到2000元間。但農委會在2016年就禁止輸入該物種,不少玩家得知海蟾蜍入侵南投草屯後,還刻意來此「尋寶」,希望能「撿」海蟾蜍回家飼養,此現象也讓專家憂心忡忡,呼籲民眾在通報海蟾蜍蹤跡時,只需註明日期和鄉鎮,勿在網路上留下確切區域,避免這些無辜生命再次被人為擺弄。「這不是海蟾蜍的錯,牠們只是被帶到錯誤的地方。」楊懿如也呼籲,即使是外來種,牠們仍是不該被虐待的生命,動物權同樣需要被保護,希望民眾在移除時能盡量減少牠們的苦楚,也呼籲海蟾蜍飼主善盡照顧責任、不要野放,避免對台灣生態造成傷害。蛙類專家楊懿如提醒,如今的處境不是海蟾蜍的錯,民眾在移除時應注意牠們的動物權,不得有虐待情事發生。(圖/翻攝畫面)
百大入侵種海蟾蜍現蹤草屯 特攻隊1夜捕獲13隻
外來種「海蟾蜍」,因為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但牠飽含毒性,成年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農委會2016年就禁止輸入,南投草屯卻在今年11月初驚爆海蟾蜍大軍現蹤野外,目前疑似已經出現「下一代」,當地居民懷疑是不肖人士放生釀禍,專家則憂心忡忡,正積極移除並持續研擬對策。
百大入侵種「海蟾蜍」南投現蹤…毒液噴1公尺超兇猛 1週狂抓上百隻
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種的「海蟾蜍」,先前在國內並未發現過野外個體,不過就在11月7日,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卻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經國立東華大學楊懿如教授與林務局聯繫後,為避免擴散,7日當晚就由志工團隊、當地國小教師及菜園主人等15人立即移除了27隻,目前在各方努力下,已捕獲上百隻。南投林管處表示,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許多國家為了防治甘蔗、香蕉與其他經濟作物的各種不同害蟲,而被引入世界各地。由於海蟾蜍體型碩大,體長最大可達30公分以上,而且食量驚人,會捕食棲息地內所有能抓到的動物為食,甚至也會吃狗飼料。另外,海蟾蜍的毒腺(耳後腺)大而明顯,從上方看外觀類似三角形凸出物,如果受到挑釁,或是局部受到壓迫,例如捕食者咬住時,就可能從耳後腺噴出毒液,距離甚可超過1公尺遠,對本土野生動物具威脅性,亦可能造成犬貓誤食致死。南投林管處指出,海蟾蜍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都已經造成嚴重生態危害,國內目前雖僅於草屯發現蹤跡,但個體都是成蛙,體長約10至15公分,且雌雄都有,可能因季節關係,尚未發現蝌蚪或是幼體。楊教授表示,海蟾蜍壽命一般是10年至15年,人工養殖可達30年,一次產卵少則8000顆,最多可達3萬顆,一旦擴散將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為儘速移除海蟾蜍,林務局已責請南投林管處與楊懿如教授、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南投縣政府等擬定緊急移除策略,以目前發現地點做為核心區域,往外劃訂200公尺範圍的網格系統,每一個網格均由志工團隊及保育人員地毯式搜索海蟾蜍蹤跡並移除個體,並將搜尋範圍持續向外擴展至鄰近鄉鎮,以確認海蟾蜍實際擴散程度。南投林管處呼籲,民眾一旦發現海蟾蜍蹤跡,可至「兩棲類保育志工」臉書社團(https://www.fb.com/groups/froghome/)進行線上通報,或是打1999專線電話通報南投縣政府,協助加快移除速度。
19年來「傾力消滅」小花蔓澤蘭!今天起開始拔 開花結實前最有效
由於世界百大入侵種「小花蔓澤蘭」生長相當快速,繁殖及擴散能力極強,侵襲台灣本土生態環境,農委會訂定每年8月15日至9月15日為小花蔓澤蘭防治月,在開花結實前拔除,是最好防治時機,並選定9月第1個星期六為全國防治日,今年即為9月4日。林務局表示,除了舉辦多場小花蔓澤蘭拔除、防治及收購活動,9月4日(星期六)全國防治日辦理小花蔓澤蘭防除及宣導活動。今年因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指引規定,縮減規模辦理區域性防治宣導活動,林務局誠摯邀請有興趣的國人踴躍參與。林務局表示,為善用移除及收購的小花蔓澤蘭植體,已委託開發小花蔓澤蘭多樣性產品,運用炭化植體處理程序,所產生的炭材及醋液,製作炭皂、小黑蚊防蚊液、炭磚吊飾及炭複方培養土等商品,共創「里山倡議」在地化資源再利用模式及朝向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9年底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國內小花蔓澤蘭分布面積已由90年5萬1,852公頃減少至4,393.7公頃,19年來共減少了4萬7,458.3公頃,防除成效達91.5℅。林務局110年度持續補助各地方政府進行各項入侵植物防除工作,預計防除小花蔓澤蘭646公頃、收購小花蔓澤蘭223公噸,其中「廢耕農地」為防治重點區域,更希望透過政府機關、企業團體與社區居民共同合作,保護原生植物和樹木,遠離小花蔓澤蘭糾纏,達到全民防治「綠癌」的目的。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花蓮七星潭!繁殖力驚人威脅本土種 造成生態及環境危害
外來種寵物綠鬣蜥肆虐全台,東部地區雖尚未遭入侵,不過,花蓮卻存有另一種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威脅。這種蜥蜴繁殖力驚人,擴張迅速,其中以七星潭附近的數量最多,每公頃最多可達5千隻,光是去年就在當地抓捕3萬隻,嚴重威脅本土種,並造成生態及環境危害。沙氏變色蜥體型約15至20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因警覺性高、跑得快,四處亂竄,不易捕捉,因不影響民眾生活,關注度並不高,甚至有林務局人員到社區調查時,住戶還不知道家裡院子裡的蜥蜴就是沙氏變色蜥。沙氏變色蜥體型與壁虎差不多大,警覺性高、跑得快。(圖/花蓮林管處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表示,沙氏變色蜥和最近受到關注的綠鬣蜥,都是外來物種在野外氾濫成長,沙氏變色蜥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2008年首度在七星潭四八高地被記錄到,這種蜥蜴偏好人為活動的環境,一旦入侵族群量將增加迅速,難以移除,不只威脅本土種的生存空間,且會掠食其他原生種蜥蜴。林管處2010年開始監測並掌握花蓮地區沙氏變色蜥的族群分布與動態,已至少在9處發現沙氏變色蜥出沒,其中以七星潭附近的數量最多,每公頃最多可達5000隻,被列為移除工作的重點區域。林管處去年在七星潭一帶,移除超過3萬隻沙氏變色蜥。現正值春季,沙氏變色蜥開始繁殖的季節,請民眾留意,林管處5月15日也將開辦研習活動,教導民眾外來種知識、爬蟲類辨識、沙氏變色蜥生態及戶外實做等外來種相關背景知識,一般民眾均可報名,免報名費,預計招收40名學員。沙氏變色蜥偏好在可可椰子園流竄。(圖/花蓮林管處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