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晚期
」暴龍愛挑嘴? 幼龍化石顯示只吃獵物腿部「重質不重量」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的暴龍被形塑成兇殘食肉巨獸,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個罕見幼年暴龍化石的胸腔發現牠生前最後一餐,研究顯示暴龍會挑食,吃完獵物好吃部位後就不碰剩餘部位,與電影中的形象有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2022年展出一具蛇髮女妖龍骨架,這是第一件在拍賣會上出售的恐龍骨架。(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華爾街日報》引述了刊於《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文章,科學家發現這頭大約在7500萬年前,長約4公尺、重約336公斤的幼年蛇髮女妖龍(Gorgosauruslibratus),吃下一隻約9公斤重的似鳥類恐龍,研判這隻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的巨獸在追上獵物後咬斷對方的腿,然後直接將斷腿吞下。據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古生物學副教授澤倫尼斯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蛇髮女妖龍奔行可達時速48公里,過去就在現今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森林追逐靈活獵物。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2009年在亞伯達被發現時,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到牠胃裡「藏有驚喜」,直到化石隔年被帶到皇家提雷爾古生物博物館的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在牠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暴龍化石發現生前最後一餐顯示挑食「重質不重量」。(圖/翻攝自推特)研究團隊透過與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同一地區其他恐龍的化石標本比對後,確認幼年蛇髮女妖龍胸腔內的腿骨是被牠吃下的捷足龍屬獵物所有,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這頭幼年蛇髮女妖龍胃裡的大腿是來自兩隻不同捷足龍屬獵物。所謂的捷足龍屬(Citipes),意為「敏捷的足」是種火雞大小、擁有長頸、羽毛及鳥喙的恐龍。根據澤倫尼斯基表示,「我們沒在腿骨上看到齒痕,看來這些腿是被整個吞入,而且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就只吃腿,沒吃獵物其他部位」,科學家認為,這顯示這頭掠食者「重質不重量」,喜歡肉質較佳的大腿,不過目前還難以斷定是否幼年蛇髮女妖龍刻意只吃腿,以及獨力獵殺兩隻獵物抑或有另一頭同齡的蛇髮女妖龍吞了另一半的腿,甚至也有可能只是發現獵物殘骸僅剩腿部而索性吞下。這項發現證實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也就是幼年暴龍用利齒撕開小型獵物的肉,而成年暴龍具有咬碎骨頭的咀嚼能力後,則以巨型草食動物為目標,之前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隨著暴龍的身體、下顎和牙齒在一生中不斷生長和變化,牠們的飲食和狩獵策略也會不斷改變。這回的蛇髮女妖龍再次證明這項觀點,代表大小暴龍間不會爭搶獵物,從而終其一生都能主宰當時食物鏈體系。研究人員在幼年蛇髮女妖龍的胸腔裡發現腿骨與腳趾骨,從位置與尺寸研判都不屬於這隻幼年蛇髮女妖龍所有。(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
搜奇/牧場挖出海洋巨獸遺骸 白堊紀晚期水怪身長7公尺「專家喊太罕見」
澳洲一處偏遠牧場竟意外發現1億年前的「深海神獸」,當地3名業餘古生物家在昆士蘭西北部的麥金利地區搜尋,沒想到發現已滅絕的薄板龍(Elasmosaurus)化石,其歷史可追溯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由於遺骸的骨架相當完整,也是澳洲首次發現頭尾相連的薄板龍化石,在全球相當罕見。出土的薄板龍遺骸化石,頭部保存良好。(圖/翻攝自QUEENSLAND MUSEUM推特)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3名業餘古生物學家隨即通知昆士蘭博物館,據館長克努森(Espen Knutsen)表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這款海洋爬行動物以超長的頸部和相對小的頭骨著稱,一般身長15公尺左右,但其脖子的長度可達8公尺。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由於薄板龍脖子特別長,因此死後通常都會身首分離,想同時保存兩者非常困難,因此若是能找到完整骨架,可說是非常難得。經進一步了解,這隻薄板龍死前應該處於幼年階段,身長介於5至7公尺。薄板龍主要生存於開放性海域,有時會來到陸地呼吸空氣,擁有細長的牙齒,可以捕捉魚、蟹和軟體動物,儘管這次出土地點位於沙漠,但在白堊紀時期該區域卻是內海,所以在這裡能找到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科學家同時透過掃描薄板龍化石,發現牠們胃部竟有石頭,稱為胃石(gastrolith),吞下石頭可能是為了磨碎胃裡的食物或是做為壓載物,當助牠們潛入水中。另外,昆士蘭博物館網路執行長湯普森(Jim Thompson)博士認為,這項重大發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了解和識別館中保存的其它薄板龍化石,也將促進對昆士蘭白堊紀時期的重要研究。薄板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圖/翻攝自臉書)
霸王龍頭骨「麥西莫斯」要拍賣啦! 外界預估最高可達6.22億元
美國南達科塔州出土、被稱為「麥西莫斯」(Maximus)的完整霸王龍頭骨化石,將於當地時間12月9日於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行上進行拍賣,外界預估價格最高可達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2億元)。據CNN Style的報導,「麥西莫斯」為成年霸王龍,性別無法確認,但它應該有將近7600萬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同類化石中保留最完整的頭骨,總重量超過200磅(約90公斤),長度約6英尺7.5英寸(2公尺),外界預估「麥西莫斯」將成為蘇富比拍賣行中最有價值的化石。蘇富比的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主管哈頓(Cassandra Hatton)稱這塊化石「極其罕見」,並宣稱此次拍賣是「前所未有的時刻」。「麥西莫斯」是在南達科塔州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的知名私人土地中出土,該地富含白堊紀晚期(1.45億年至6600萬年前)物種的化石。拍賣行表示,挖掘地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嚴重風化,因此骨骼的其餘部分已遭到侵蝕破壞。蘇富比的自然歷史顧問加利亞諾(Henry Galiano)表示,「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野外古生物學家仔細收集和保存這個頭骨,它可能已經被侵蝕殆盡,並永遠在生物科學的歷史中消失。」
海邊驚見「走路鯊」陸地趴趴走 科學家:全世界僅9種
大自然真的是無奇不有,近日一群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Guinea)的海岸邊,發現了一種極為稀見的「走路鯊」,全世界僅有9款,同時也是科學家第首次發現這款鯊魚在「陸地上行走」。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圖/翻攝自推特)從影片中可見,這隻棕褐色且擁有黑色斑點的魚,拖著身體走在海岸邊,像是一隻縮小版的笨重海獅,不過這可是一款會走路的鯊魚,今年5月份,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種「會走路的鯊魚」名為肩章鯊(epaulette shark)。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圖/翻攝自推特)肩章鯊又被稱為斑點長尾鬚鯊,體長約90公分,於西太平洋發現,主要生活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北部海域,普遍出沒於珊瑚礁的淺水帶;最大的特色是能夠在低氧的環境中,使用魚鰭「步行」尋找獵物,牠們以蝦、蟹以及小魚等生物為食,通常只在清晨和黃昏捕獵,目的是避免被掠食者攻擊,不過肩章鯊對人類不具威脅性,若是在海灘上遇到牠們也無須緊張。肩章鯊最早可追溯到6600萬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過去900萬年間不斷進化,相較於其他鯊魚,演化速度可說是相當快,這也讓牠們更易於適應外在的環境改變,儘管肩章鯊時常行走在海床上,還能在低潮時離水在珊瑚礁上行走,但這卻是第一次發現牠們走上陸地,讓科學家們可是讚嘆不已。
搜奇/理工宅散步竟發現6顆恐龍珠 9歲童斷橋附近玩耍見「這個」被當地基
走在路上就能發現恐龍化石!4名男大生在學校附近散步時,發現一塊大石上鑲著6塊圓石,經鑑定後竟發現是恐龍蛋化石,無獨有偶,還有學童放暑假跟母親出遊,居然在斷橋附近認出1顆疑似恐龍蛋化石。廣東河源市的9歲男童與母親在斷橋附近玩耍,意外發現恐龍蛋化石。(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綜合陸媒報導,來自廣東河源市的9歲男童與母親在斷橋附近玩耍,意外發現這顆恐龍蛋化石,當地更是擁有「恐龍之鄉」之稱,據水源市民眾曾透露,早期人對恐龍蛋化石並不清楚,誤以為是普通石頭,便用來建造房子的地基。河源市的居民透露,在早期建市以前,當地人對於恐龍化石知識甚少,而當時多數人都是自蓋房子,假若挖到了恐龍蛋化石,都誤認為是普通石頭,最終拿去做為房子的基底,而河源市博物館表示,目前當地居民在挖路或建房子時,還是會常挖到恐龍蛋化石,紛紛會送往博物館保存。河源恐龍博物館在2004年底,就已收藏當地出土的10008顆恐龍蛋化石。(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河源恐龍博物館在2004年底,就已收藏當地出土的10008顆恐龍蛋化石,還因此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截至2018年底,數量更多達1.8萬顆,當地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小至1.5公分而大到19公分,且有圓形、長條形、棱柱形等各種形狀,其中還曾出土過袖珍恐龍蛋,是世界上最小的蛋類化石,直徑不超過2公分,還有生成於66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水晶蛋」,由於蛋還尚未完成孵化,受外界因素使得殼內形成結晶體,屬於一級文物,極為稀有。在遠古時代河源市可能是低窪沼澤地,氣候溫和且雨量豐沛適合繁殖,吸引恐龍們到此生產。(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曾有專家透露,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約2.26平方公里,每1平方公里就發現100多枚恐龍蛋化石,還有200多個恐龍腳印化石。不過,河源出土的恐龍骨骼化石極少,這也讓專家感到好奇,河源市恐龍博物研究主任黄志青提到,在遠古時代該地可能是低窪沼澤地,氣候溫和且雨量豐沛適合繁殖,吸引恐龍們到此生產。江西4名男大生在學校附近的山林走走遊玩,竟然在一個廢土堆內發現6顆「石蛋」。(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除了孩童外出就能發現恐龍蛋,在江西則是有4名理科男大生,在學校附近的山林走走遊玩,沒想在散步過程中,竟然在一個廢土堆內,發現其中一塊大石頭上,竟然鑲有6顆「石蛋」。這顆詭異的大石頭上面鑲有6個圓形物體,之後他們上網查資料,發現那6個疑似是恐龍蛋化石,緊急打電話給當地博物館。隔日專家到現場又找到2顆恐龍蛋化石,經鑑定後得知是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化石。4名男大生散步撿到一窩6顆恐龍蛋化石。(圖/翻攝自江南都市報微博)事後專家仔細研究,表示目前確定這些恐龍蛋化石是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蛋,至於品種要等後續的清理、修復工作完成後,並找來其他專家一起研究,經過仔細探察,現場有大量的紅層土壤,研判這窩恐龍化石恐是被別處搬運到現在的位置。
發現夢幻新種甲龍!自帶強大「凶器」甩尾 猶如《數碼寶貝》角色
近日在智利發現一種新的甲龍物種,牠的尾巴擁有獨特且罕見的「武器化」功能,讓牠自帶強大優勢於大自然中,讓不少考古學家與科學家相當興奮,更有網友認為就像是動漫《數碼寶貝》中的恐龍角色。科學家將新發現的甲龍命名為「Stegouros elengassen」。(圖/達志/美聯社)據《CNN》報導,最新發表在雜誌《自然》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將一種新發現的甲龍命名為「Stegouros elengassen」,牠們活躍在白堊紀晚期,身長約有2公尺的大小,最新則在智利最南端的麥哲倫省發現大部分完整的化石骨架。這種新甲龍尾巴具有攻擊功能,讓牠天生就擁有生態優勢。(圖/達志/美聯社)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新的甲龍,尾巴擁有7對扁平的骨板結構,葉狀排列如劍龍尾巴般,但卻具有砍劈或重擊的雙重功能,也讓牠天生就具有超強攻擊力。牠類似響尾蛇或刺尾蜥蜴的尾巴,但與這些生物不同的是,牠的鱗片下擁有真正的骨頭。過去最相似的特徵是巨型犰狳的尾巴,但牠們也已經滅絕。
夏日消暑開喝! 多款清爽拉格啤酒搶攻市場
搶攻夏日商機除了沁涼冰品,還有廣大的啤酒市場,styletc記者最近就發現一些特色拉格啤酒紛紛上市,其中來自烏克蘭的「國王撲克啤酒」頗有意思,它以「撲克牌和命運」做為設計理念,將撲克牌中的King和Queen做成形象包裝,吸睛的視覺也帶出「幸運」意味,希望在人生各階段面臨職場、戀愛、家庭等各種需要好運的時候,只要暢飲一口,都能如同手握好牌一樣。國王撲克啤酒是由「全歐洲唯一使用自產麥芽和啤酒花」的國際專業酒廠Obolon釀製而成,黑色瓶身的「國王撲克啤酒King」,以「底層低溫發酵」釀造經典拉格啤酒,倒入杯中會呈現透亮的金黃色澤與綿密細緻的氣泡,入口後清新冷冽、相當順口;另一款紅色瓶身則是「國王撲克啤酒Queen」,屬於橙香白啤酒,酒體呈略白朦朧色,交融未過濾酵母和小麥蛋白質,滿滿橙香撲鼻而來,口感清甜、層次豐富。而且兩款啤酒皆使用白堊紀晚期,純淨無汙染的深層275公尺地下水源,還能品嘗到水的甘甜味。兩款啤酒從6月17日起做為國際啤酒節主打商品,在全台7-ELEVEN獨家上市,在7月28日前享有三件199元優惠價。「荔枝氣泡拉格」(左)、「葡萄氣泡拉格」。(各125元,圖/金色三麥提供)另外精釀啤酒品牌「金色三麥」選用夏季代表水果「巨峰葡萄」及「烏葉荔枝」,打造出期間限定的水果風味拉格啤酒,「葡萄氣泡拉格」使用2020年冬天的巨峰葡萄,在二次發酵時加入葡萄果汁,讓果皮、果肉與葡萄籽的抗氧化性能完全融入,完整製程耗時8個月,才呈現出迷人的酸甜風味,即日起在7-ELEVEN獨家開賣。「荔枝氣泡拉格」則選用Q彈多汁、香味濃郁且甜度高的烏葉荔枝,將整顆果實去皮去籽後榨汁再釀造,一開瓶即帶有濃郁荔枝香氣,即日起於全台全家便利商店與家樂福、頂好、City’Super等量販超市販售。「海尼根Silver星銀啤酒」。(66元/500ml,圖/海尼根提供)知名啤酒品牌海尼根日前推出的新品「海尼根Silver星銀啤酒」,也屬於酒精濃度4%的清爽型拉格啤酒,為打造滑順細緻口感,採用特定的醣化工藝,在過程中混合、並緩慢加熱麥芽中的酶,以產生可發酵和不可發酵的糖,掌握完美比例使啤酒降低苦澀感。外包裝保留海尼根經典的紅星標誌,但改為銀色新潮的瓶身,將客群定位在年輕、高端的啤酒潮人。配合超商啤酒節,在全家也有任選三件79折,7-ELEVEN任選三件79折、六件77折的活動。◎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能用魚鰭走路!澳洲發現4新種 「走路鯊」
科學家經過長達12年的研究,在澳洲北部海域發現4種「走路鯊」,與原先知道的物種合計起來,該屬目前已增加至9種。走路鯊平時以小型甲殼類與軟體動物為食,平均體長不到1公尺,對人類沒有威脅。綜合外媒報導,這4種新發現的鯊魚屬於天竺鯊科(Hemiscyllium)的其中一屬,研究團隊透過活捉樣本的DNA,找到牠們與原有5種天竺鯊之間的關係,該科物種最早可以追溯至6600萬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走路鯊可能是原物種來到新區域後,又進化發展出的「新品種」,約從200萬年前開始出現,牠們最大的特色,是能在低氧的環境中用魚鰭行走,這特別的本事,讓牠們在捕食小型甲殼類與軟體動物時更得心應手。走路鯊廣泛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大利亞北部、西部和東部海域,其中以大堡礁區域的數量最為可觀,也有少數被發現於馬來西亞、印尼、索羅門群島。走路鯊通常生活在0到50米深的淺水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