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高峰
」高雄男颱風天出門回家發現腳有傷 後確診類鼻疽死亡「前後僅20天」
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且其中包含3例死亡個案,而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有30例為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最多。高雄市一名60多歲男性,颱風期間外出返家發現左腳踝有傷口,8月1日即出現全身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發燒等症狀,6日確診類鼻疽,12日因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全身多重器官衰竭而不幸死亡。高雄市衛生局13日表示,高雄市新增1例類鼻疽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該名病患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之慢性病史,颱風期間7月24日外出返家發現左腳踝有傷口,8月1日因全身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發燒等症狀由家屬緊急送至急診就醫,發現肺部有大面積肺炎,8月6日確診類鼻疽,8月12日因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全身多重器官衰竭而不幸死亡。衛生局表示,凱米颱風過後,高雄市累計確診類鼻疽23例(1例死亡),發病症狀包含發燒、全身虛弱、鼻塞、咳嗽、呼吸喘及呼吸困難等,其中九成以上案例皆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史。而類鼻疽桿菌為土壤腐生菌,可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潛伏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臨床表現多樣性,從無症狀或局部皮膚潰瘍,到以嚴重肺炎表現。衛生局提醒,受風災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若有出現發燒等症狀疑似症狀,請務必迅速就醫,並告知醫師居住地及周邊是否有積淹水或污水曝露史,以利醫師之診斷。
侵襲性鏈球菌感染「3年來最高」 近5成是65歲以上長者
統計顯示,今年累計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數超過2020~2022年之各年總案例數,成為近3年最高,其中更有近5成案例為65歲以上長者,醫界呼籲,長者及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族群應儘早接種疫苗。今年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政策擴大至65歲以上,提供PCV13及PPV23疫苗,第三階段已開始施打,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長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肺炎鏈球菌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一旦感染可能出現發高燒、咳嗽、胸痛等不同症狀。更有研究指出,曾感染社區型肺炎的患者平均將損失13個工作天,且需要3周的時間才能恢復至感染前的健康狀態。王復德理事長補充,肺炎鏈球菌更可能侵入原本應該為無菌的部位,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依據疾管署建議,預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按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進一步說明,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全年皆有病例,冬、春季為發病高峰,如今醫院持續滿載,累積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病例數近三年來最高,陳宜君理事長呼籲,肺炎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肺病、腎病、糖尿病、吸煙者等)、一般成人可透過自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保護力,避免成為社區保護罩的缺口。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今年疾管署擴大長者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政策,65歲以上長者並提供1劑PCV13疫苗及1劑PPV23疫苗,這對於長者族群的保護效果將大有幫助。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佔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數約5成。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後30天內的死亡率約5-10%,同時住院治療的經濟負擔也會隨之增加。現行核准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PCV結合型和PPV多醣體疫苗,研究還指出,65歲以上長者接種PCV疫苗可有效降低73%因疫苗涵蓋血清型之社區性肺炎住院風險;鼓勵65歲以上長者應積極接種疫苗以遠離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根據疾管署2022年初統計,長者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比例僅4成。李秉穎表示,長者屬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早在多年前就建議當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時,應先接種 PCV13再接種PPV23。今年長者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接種PCV疫苗,對國人的保護與國際接軌。李秉穎呼籲,長者族群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死亡率最高,是最需要積極接種疫苗的族群,建議長者在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時也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完善保護力。
「小寒」養生6大方法與禁忌曝 命理師點名4生肖注意健康
2024年1月6日04點50分節氣來到「小寒」,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小寒時節,民間忌諱天暖,有諺語「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的說法。意思是,「小寒」本是天氣嚴酷的時節,如果不冷,到了大寒,天氣就會極為嚴寒,冷到用語言都無法形容的地步。相關諺語“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凍土,大寒凍河”。這段時間,《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滋補內臟。當以收斂、封藏為主,以保護人體陽氣,使其閉藏、內養而不被打擾,神氣不外露,以養精蓄銳。所以要保持心情舒暢,勿過喜過悲,心境平和。《黃帝內經》上說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如何做到「去寒就溫」防體寒、維護身心健康呢?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數九寒冬,禦寒保暖,首當養腎。另外,天氣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以小寒養生要注重養腎、保胃。2024年「小寒」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蛇、雞,腸胃方面容易出毛病,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而且不可暴飲暴食。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流血受傷。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小寒」養生開運與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原則是「健脾胃、養肺腎。」養生原則是斂藏精氣,固本扶元,以“防寒補腎”為主,進補食物可選擇栗子、大棗、桂圓肉、淮山、蓮子、枸杞等。但體質偏熱、偏實及容易上火者,則要注意涼熱的合理搭配。2.冬天宜養腎陽,可食入腎鹹味食物,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但不宜過多,否則腎水更寒而擾心陽。腎主水,宜吃溫熱及黑色食物,如羊肉登溫腎壯陽、熱量高的肉類,而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3.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如生薑、大蔥、花椒、桂皮、羊肉等,羊肉是溫熱食物,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蔔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薑調味,適量食用,勿過度進補,建議每週吃一次,不會上火。4.一般人可多吃蛋白質含量高食物,如果食用太過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上火,引發青春痘,必須節制。5.切忌各種生冷瓜果、霜淇淋、冰凍飲料等。二、衣的開運大法:1.“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2.出門時,最好穿上寬鬆、保暖、防滑的棉鞋、運動鞋,鞋底最好粗糙一些,紋理要寬、深,女士最好不要穿高跟鞋。3.冬季時,大多數人的腳部溫度偏低,腳底有很多穴位,受涼後會可能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抵抗力下降。4.衣物以深色、質輕、保暖為宜。選用重量輕、膨鬆、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製品。三、住的開運大法:1.應經常打開門窗換氣,將室內濁氣加速散去,讓陽光充盈室內,可保持乾燥。注意室內通風及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天氣寒冷,高血壓及心臟病、氣喘等患者更應注重保暖。2.天氣漸冷,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這樣房間裡面才暖和,但是門窗緊閉,密不透風,不到3小時,室內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3倍以上,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也會成倍增長,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四、行的開運大法:1.「冬應腎而養藏」,腎主冬,冬萬物閉藏,作息宜早睡晚起,待日光出現再起,若反道而行會傷腎氣。2.小寒時期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身體的陰氣,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寒冷低溫天氣裡,為避風寒,應適當早睡、晚起。3.不建議早起洗頭,因為早上時間緊迫,很多人沒等頭髮乾透就外出,很容易受風寒,輕者會頭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大小關節疼痛,甚至肌肉麻痹。4.很多人早起後,匆忙中光著腳在地板上走路,這樣不利於健康。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做好保暖工作十分重要。早晨剛從被子裡出來,腳部還沒有適應外界的溫度,踩在地上很容易著涼,引起腹痛、腹瀉,長此以往,會影響腸胃健康。因此,早起應穿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冬天起床後,最好立刻穿上襪子。五、育的開運大法:1.小寒是鍛鍊身體,改變體質的大好時機,這就是所謂的「冬煉」。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2.在寒冷的冬天,早睡可保護人體陽氣,待日出後再起床,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但晨起運動要避免邪寒入侵,惡劣天候時不要到室外練身。3.很多人都有早鍛鍊習慣,天太冷最好把鍛鍊身體安排在下午,因為心血管病的發病高峰一般是在一天中交感神經活動最強的一段時間,集中在上午6時至12時。特別是冬季雪天寒冷的氣候,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誘發血管痙攣、收縮,容易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臟急症。4.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六、樂的開運大法: 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起居和運動有規律。走出戶外,讓可愛的冬陽照射,溫暖身心,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反應能力。
愛注意!小寒時節4生肖恐「摔破頭」 不論男女都要顧腎
2023年1月5日23點05分節氣來到「小寒」,有諺語道「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不寒寒大寒」,都指出小寒當天如果不冷,到了大寒,天氣就會「冷到用語言都無法形容」。而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理事長楊登嵙整理《黃帝內經》中養生的撇步,特別為《CTWANT》的讀者提供「小寒」養生開運養生與禁忌,並指出4個生肖恐有血光之災。楊登嵙提醒生肖是屬牛、龍、羊、狗的人,「小寒」這半個月千萬不要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因為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流血受傷;並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而天氣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以小寒養生要注重養腎、保胃,《黃帝內經》中則指出,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禦寒保暖,首當養腎。以下為楊登嵙教授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小寒」養生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原則是「健脾胃、養肺腎」,進補食物可選擇栗子、大棗、桂圓肉、淮山、蓮子、枸杞等。但體質偏熱、偏實及容易上火者,則要注意涼熱的合理搭配。2.冬天宜養腎陽,可食入腎鹹味食物,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但不宜過多,否則腎水更寒而擾心陽。腎主水,宜吃溫熱及黑色食物,如羊肉登溫腎壯陽、熱量高的肉類,而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3.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如生薑、大蔥、花椒、桂皮、羊肉等,羊肉是溫熱食物,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蔔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薑調味,適量食用,勿過度進補,建議每週吃一次,不會上火。4.一般人可多吃蛋白質含量高食物,如果食用太過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上火,引發青春痘,必須節制。5.切忌各種生冷瓜果、霜淇淋、冰凍飲料等。二、衣的開運大法:1.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2.出門時,最好穿上寬鬆、保暖、防滑的棉鞋、運動鞋,鞋底最好粗糙一些,紋理要寬、深,女士最好不要穿高跟鞋。3.冬季時,大多數人的腳部溫度偏低,腳底有很多穴位,受涼後會可能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抵抗力下降。4.衣物以深色、質輕、保暖為宜。選用重量輕、膨鬆、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製品。三、住的開運大法:天氣漸冷,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這樣房間裡面才暖和,但是門窗緊閉,密不透風,不到3小時,室內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3倍以上,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也會成倍增長,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將室內濁氣加速散去。四、行的開運大法:1.「冬應腎而養藏」,腎主冬,冬萬物閉藏,作息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身體的陰氣,「早睡晚起」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若反道而行會傷腎氣。2.不建議早起洗頭,因為早上時間緊迫,很多人沒等頭髮乾透就外出,很容易受風寒,輕者會頭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大小關節疼痛,甚至肌肉麻痹。3.很多人早起後,匆忙中光著腳在地板上走路,這樣不利於健康。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做好保暖工作十分重要。早晨剛從被子裡出來,腳部還沒有適應外界的溫度,踩在地上很容易著涼,引起腹痛、腹瀉,長此以往,會影響腸胃健康。因此,早起應穿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冬天起床後,最好立刻穿上襪子。五、育的開運大法:1.小寒是鍛鍊身體,改變體質的大好時機,這就是所謂的「冬煉」。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但晨起運動要避免邪寒入侵,惡劣天候時不要到室外練身。2.最好把鍛鍊身體安排在下午,因為心血管病的發病高峰一般是在一天中交感神經活動最強的一段時間,集中在上午6時至12時。特別是冬季雪天寒冷的氣候,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誘發血管痙攣、收縮,容易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臟急症。3.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六、樂的開運大法: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起居和運動有規律。走出戶外,讓可愛的冬陽照射,溫暖身心,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反應能力。
青少年注意!躁鬱症首波發病高峰是17歲 校園巡迴推廣同理心
躁鬱症全名為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在台盛行率約為0.3-0.5%,推估患者人數逾6萬9,594人。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因為情緒失調,許多人常與憂鬱症混淆,而躁鬱症的特點,是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等。值得一提的是,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躁鬱症有三大高峰發病期。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為20-30歲,國外一項研究分析1萬362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年齡有三大高峰,分別落在17歲、26歲及42歲,而早於21歲發病的患者有著更高比例,會有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因此提早讓青少年提高對躁鬱症狀的察覺相當重要。為推廣青少年間的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28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蔡長哲理事長分享,把小安帶到各校巡迴,就像交換學生一樣,與各校同學進行深度交流。此次講座較以往講座有些許不同,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將分享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透過軟性、輕鬆的方式,讓原本對躁鬱症不了解的同學有初步概念,看看躁鬱症患者實際上會面臨哪些狀況。第二部分則由台灣精神醫學會醫師接續分享躁鬱症的相關治療趨勢,向大家傳達正確、專業的衛教資訊,期盼透過巡迴講座,讓同學們更了解躁鬱症,更重要的是提升認知而有能力自我察覺,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並且打造更躁鬱症友善的同儕環境。躁鬱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林建亨醫師指出,躁鬱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的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迴蕩,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以讓情緒維持穩定。躁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治療藥物,一類是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另一類則是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相關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林建亨醫師說,躁鬱症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部分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的困擾,或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因此自行停藥,卻導致病情再度復發,離重返原來的生活又倒退一步,因而降低患者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林建亨醫師強調,持續治療相當重要,每次的復發都會對患者社交功能帶來不少影響,隨著復發次數越來越高,不只症狀緩解會更加困難,恢復社交功能的患者人數比率也越來越少。
7月口罩政策不變 未來2周將是兒患MIS-C發病高峰恐達200例個案
本土疫情趨緩,但感染後罹患MIS-C兒童個案越來越多,國內累計15例。台大醫院據國外統計指出,MIS-C發生率約為新冠確診個案的萬分之3,依國內約有60萬例兒童確診推估,可能有200多位個案,在2周內進入發病高峰期,呼籲指揮中心加強監測。昨天本土確診新增4萬2112例,以台中市新增6117例最多。總統府昨表示,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國安會諮詢委員陳俊麟,及2名總統府員工確診。顧立雄與陳俊麟甫結束蒙特瑞會談後,由美返台,在隔離期間採檢陽性。總統府表示,顧、陳2位症狀輕微,但仍以視訊方式掌握業務,國安會公務不受影響。昨日死亡新增85例,是今年5月25日以來新低。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評估,7月單日死亡人數可望在百例以下,但若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可能要等等好幾年。疫情雖逐漸降溫,指揮官陳時中仍表示,7月口罩政策不變。國內僅監測到有15位兒童罹患MIS-C,且都為重症。台大醫院收治14名,男童9位,女童6位,年齡中位數為6歲,確診MIS-C距離新冠確診日中位數,約為30天。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分析,國內的MIS-C個案與國外最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好發年齡較小,幾乎未滿12歲且尚未接種疫苗,國外好發年齡則大於15歲。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國際研究顯示,MIS-C發生率在西班牙、非裔人種較多,亞裔佔比較少;在亞洲,台灣發生率較高,是否因人種區別而有不同發生率,有待研究。張鑾英引用美國與瑞典監測數據指出,國內可能有200名MIS-C個案,依疫情高峰回推,這2周將是發病高峰期。但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僅有15例,為何與推估值有巨大落差?張鑾英認為,與通報系統未建立有關,她透露,長庚醫院至少也有10例MIS-C個案,台大新竹分院及其他醫院也都有個案。張鑾英指出,MIS-C並非指揮中心要求應通報項目,且疾管署未依照新冠肺炎標準鼓勵醫療機構通報,未來可研議精進。
每天300多確診嚇糊塗!醫:大家放心都在掌握中 降死亡率「3關鍵」曝光
疫情指揮中心昨(24日)宣布新增334例本土病例,另有256例校正回歸上周各日個案,至今總死亡人數累積29人。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說,「現在連那些專門擁護政府的人,看到每日確實診300多例,也嚇到更糊塗了。」但他認為,疫情在掌握之中,大家放心。而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以國外分析,整理出降低死亡率的3關鍵對策。沈政男表示,昨(24日)新增334例,另有校正回歸256例;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臉書的圖表清楚可知,5月15日是發病高峰,因為萬華群聚事件在5月10日最嚴重,而潛伏期是5天,因此5月15日呈現新增高峰。「第二天,5月11日,發生了什麼事?」沈政男指出,疫情曝光,防疫措施開始介入了,萬華茶室被關閉了,二級警戒上去了,然後是雙北三級,最後是全國三級警戒;然後R0值就從5月10日的高峰一直下降了。因應台北市防疫政策,台北市飯店、餐廳、冰品飲料店及地下街商場餐廳等只提供外帶及外送服務,民眾相當遵守政府規定。(圖/馬景平攝影)至於下降多少,沈政男計算,原本高達6.5,後來降到了二級警戒的0.2,接著又降到了三級警戒的0.1,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在疫情後用一篇博士論文來驗證。沈政男進一步分析,在24日新增案例裡,中南部仍大約是60例左右,跟23日是一樣,至於雙北,也是差不多,而在這些案例裡,涵蓋了5月10日以後發病的案例,因此確診案例仍是很多。沈政男認為,三級警戒火力全開後的R0值,要再晚個一、兩周,才能完全感受出來,「總之,疫情都在指揮中心的掌握之中,絕對沒有失控,大家可以放心。」黃軒也以「社區傳播大爆發時,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政策....就是這些了」為題指出,2020年,美國、加拿大和波蘭研究人員,以圍堵和滅災兩大政策方向,針對198個國家進行分析,哪些政策是可以有效使得COVID19 死亡率下降,首先發現的就是「戴口罩政策」。國軍三三化學兵群及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規劃於3天警戒期內進行地毯式清消。(圖/攝影周志龍)口罩政策,研究人員分析,從198個國家發現,那些不提供囗罩的國家,每周死亡率高達54%,反觀強調戴口罩的國家,每周死亡率只有8%;而且只要提早15天開始戴口罩,其死亡率,就可以下降,「口罩政策,是目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沒有疫苗接種之下的國家。」經濟紓困,包括了薪資紓困、貸款/契約紓困,經濟紓困指標,都會使COVID19 的死亡率下降,顯然解決民生的物資、生計、經濟問題,都會是防疫作戰,重要的策略之一。其他有效降低COVID19 死亡率政策,包括關閉學校、取消公共活動、限制聚會、限制國內跨越行動、國際旅遊,這些都有助於COVID19 的死亡率下降趨勢。最後黃軒強調,但也請大家幫幫忙,才能渡過難關。
武漢肺炎/陸衛生專家:已可製備武漢肺炎疫苗 估最快3個月能上路救人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台灣也中招,但日前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目前已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也就是疫苗種子株,製備疫苗還需至少一個半月的時間,再加上1個半月的審批過程。李蘭娟接受《央視》訪問時表示,目前增加病例都在預料中,前階段,各省在潛伏期的感染者都應該逐漸發病了,現在處於發病高峰期;若隱性感染的人全部找到了,感染者全部隔離,那在14天潛伏期之後,會慢慢往下降。所以,嚴格查出感染者,嚴格地隔離,是非常重要。至於疫苗研究部分,李蘭娟說,已經成功分離病毒毒株,代表已經擁有了疫苗的種子株。通過疫苗株以後,就可以製備疫苗,製備疫苗有個過程,拿到疫苗株需要1個半月,之後還需要1個半月的審批過程。依此估計,最快3個月後疫苗或可上路,解救人們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