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
」 心肌梗塞 腸病毒 疾管署 疫情 癌症從沿海地區蔓延到第二大城 噬肉菌疫情肆虐澳洲中
目前有消息指出,澳洲當地食肉細菌布如里氏潰瘍(Buruli ulcer)的病例持續激增中,如今已引發維多利亞州(Victoria)衛生部門的高度警戒。該疾病過往主要集中於特定沿海地區,但如今已擴散至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Melbourne)北部郊區。首席衛生官考伊教授(Prof Ben Cowie)也為此發出警告,呼籲民眾千萬別掉以輕心。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截至2024年12月17日,維多利亞州報告344例布如里氏潰瘍病例,雖然較2023年同期的362例有所減少,但仍高於2022年的338例和2021年的286例,當地衛生局認為,如此情況證明疫情有持續增長的趨勢。據了解,布如里氏潰瘍的潛伏期從4週到9個月不等,最初症狀可能為無痛腫塊或傷口,常被誤認為蚊蟲叮咬。但隨著病程進展,病變會逐漸形成破壞性的皮膚潰瘍,而發病部位常見於四肢的暴露部位。考伊教授解釋,所有年齡層都有感染布如里氏潰瘍的風險,但60歲以上人群的通報率最高。如果患者能及時治療的話,可有效減少皮膚和組織損傷。考伊教授也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採取預防措施,包括使用個人驅蟲劑、穿著淺色寬鬆的衣物,避免進入蚊蟲活躍的地區或在高風險時段外出。報導中也提到,近期有研究顯示,布如里氏潰瘍的發病地區正進一步擴大。在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的小鎮巴特曼斯灣(Batemans Bay),研究人員對該地區2021年和2023年報告的兩例病例進行調查,並分析27份來自負鼠的糞便樣本,發現該疾病在當地已成為地方性疾病。研究中表明,負鼠可能攜帶布如里氏潰瘍病菌並出現潰瘍,而蚊子被認為是將病菌從負鼠傳播至人類的重要媒介。自1940年代以來,布如里氏潰瘍在澳大利亞的記錄主要集中於維多利亞州、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及遠北昆士蘭(Far-North Queensland)。但近年來該病已顯現出更廣泛的地理擴散趨勢。維多利亞州衛生部門表示,未來將加強監測和研究,深入了解該疾病的傳播機制,為社區提供更有效的防護指導。
妻突患罕病他為照顧工作沒了 心累想離婚:沒辦法放棄生活
近日一名人夫表示,他跟妻子結婚2年,妻子突然得了罕病,而他為了照顧妻子沒了工作,還要忍受妻子的暴躁,夫妻感情更是逐漸惡化,讓他想離婚,「我知道離婚對老婆一定是傷害,但我也沒辦法為了她放棄我的生活。」原PO在論壇《Dcard》發文,「跟老婆剛結婚兩年,我們沒有小孩,半年前,老婆突然發病,罹患罕見疾病,需要長期且不確定的治療,當老公的我承擔了主要的照顧責任,照護讓身心疲憊不堪,而老婆因病痛越來越暴躁,夫妻之間感情惡化。」原PO表示,他因為要照顧老婆頻繁請假,受到主管指責,3個月前他離職,在家中的生活更是充滿疲憊與爭吵,「我生起了離婚的念頭,目前老婆病情暫時穩定,但這種罕見疾病無法根治,隨時可能復發。我認為我無法繼續背負這樣的生活。我知道離婚對老婆一定是傷害,但我也沒辦法為了他放棄我的生活。」原PO說,「根據法律,婚後的財產應該平均分配,考量老婆需要更多資源應對未來的治療,我會額外分給她一百萬元,作為對她的幫助。我也會想離婚是否太過冷漠?但我沒辦法想像未來四十幾年的生命裡,一直在照顧病人沒辦法好好工作和休息。」此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那你為什麼要結婚呢?結婚的誓言不是說我願意某某某做我的妻子,從今時直到永遠」、「每日恐婚恐戀愛+1」、「假如是我罹患罕見疾病還治不好,我寧願不要花錢治療,讓自己早點離世」。也有人說,「前陣子有一個退休建築師把妻子從14樓丟下去的,長照悲歌不是假的,我支持你離婚,不要兩個人一起葬送未來,那些未經他人苦的,話都說的很好聽。」
38歲女爆瘦「瘋狂網購」竟是罹罕病 醫示警注意6症狀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其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與多樣化的自體抗體存在為此病的特徵。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加上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躁狂及妄想等精神異常問題。經就醫檢查,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近期分享一個病例,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後續更出現巨額網購消費等躁狂症狀,就醫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而江女因忙於小夜班工作,延誤就診,導致確診時間拖延了半年。賴佩幸指出,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多樣化,診斷難度高。此病俗稱「蝴蝶病」,常見於患者臉上出現蝴蝶狀紅斑,但也可能有光敏感、口腔潰瘍、關節痛、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表現,例如痙攣或精神病症狀。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細胞,可能引發多重器官問題。此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尤其多見於青春期至40多歲的育齡女性。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說明,紅斑性狼瘡主要是女性的疾病,在美國所有的報告中女性所佔的優勢是78至90%,其好發年齡是11至50歲,尤其是15至39歲為最高峰,也就是生育期間。至於發生率,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SLE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
今晨10縣市低溫特報「白天回溫」!明冷氣團再殺到 專家曝跨年天氣
今(20日)清晨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偏冷,中部以北及宜蘭低溫普遍為12至14度,南部及花東也只有13到15度,且中南部地區有輻射冷卻影響,局部氣溫會再更低一些,氣象署對此也針對1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氣象專家林得恩則表示,明(21日)新一波冷空氣又將開始南下,強度初估在大陸冷氣團至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之間,影響時間會落在週六至下週一(23日);一直要等到下週二白天,冷氣團才會減弱遠離。氣象署今晨6時33分針對1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今晨至上午新北市及宜蘭縣局部地區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橙色燈號)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防範。低溫區域則包括: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宜蘭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防範。黃色燈號(寒冷):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金門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請注意。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稍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明天週六新一波冷空氣又將開始南下,強度初估在大陸冷氣團至強烈大陸冷氣團等級之間,影響時間會落在週六至下週一;一直要等到下週二白天,冷氣團才會減弱遠離。預估此波影響最為顯著時刻,會在週日晚間至下週一的清晨,臺灣中北部、東北部局部地區都會有攝氏10度(或以下)低溫的機會。林得恩補充,入冬後,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報到,消防署最新統計,近日以來全台已有158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下降攝氏1度,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就會增加1.6%、發病率也會增加1.2%,「提醒大家,適時添加衣物,應特別注意保暖防寒、確保身體健康。」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則在「洩天機教室」發文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日下午起至下週一清晨、強度與前波類似的「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再轉冷,因夜間「輻射冷卻」加成,將帶來更低的清晨低溫,部分平地仍將降至10度以下,年長者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以保健康。明日、週日(22日)西半部晴時多雲,大台北東側、宜花偶有局部短暫雨。下週一白天起至下週三(25日)耶誕前後,冷空氣逐日減弱,氣溫逐日漸升。下週一中層雲自西方移入,中南部雲量增多,山區及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下週二、三西半部轉晴時多雲,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下週四(26日)微弱鋒面掠過,大台北東側、宜花降雨機率略提高,其他地區無影響。吳德榮續稱,下週五(27日)另一鋒面通過、降雨範圍擴大。下週六(28日)至年底,由於模擬已久,歐(ECMWF)、美(GFS)模式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冷空氣時而調強、時而調弱,「故會是什麼級別?應耐心觀察模式的調整。勿忽視科學的極限,急下定論。」
醫院爆麻疹群聚傳染!他自越南染病 醫護、清潔工、同機旅客都中鏢
疾管署今(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為先前40多歲中部男性自越南探親境外返台後,就醫時接觸的陪病家屬、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另有1名同班機旅客也確診,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5日。疾管署10日曾公布1例自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一名中部40多歲男性11月中旬到越南探親,12月1日返台時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住院治療,5日便出現紅疹,收治於隔離病房。疾管署18日再新增4起麻疹個案,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30多歲女性和另一名30多歲女性,分別為先前個案就醫接觸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護理人員,以及環境清潔人員,3人均是於院內遭傳染;另有1起是同班機旅客,列為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說明,該名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而這4名新增確診病例發病日介於12月11日至13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為此,疾管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於12月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另外,疾管署也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同時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也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冷氣團襲台「全台134人」猝死 醫示警:心梗發作時「這4件事」不能做!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來襲與輻射冷卻效應影響,全台溫度驟降,也使得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案例頻傳。根據消防署統計,全台3天就有134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對此,重症醫師黃軒過去就曾提醒,冬天到了,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升高,但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因此如果真的遇到發病,民眾有4件事情「千萬不要做」,分別是「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自己」、「亂服用藥物」、「到處亂問延誤病情」。過去,黃軒醫師曾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根據統計,一般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時間為自發作起的6小時內,其中6小時內就醫死亡率為6%、8小時內就醫死亡率7%、12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8%、但若超過12小時後才就醫,死亡率就會上升到16%。而根據世界心臟醫學會的共識,如果心肌梗塞發作後,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黃軒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的民眾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境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或死亡。但其實,一般民眾在發生心梗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其中最主要的延誤時間都是花在「胸痛到被送至醫院急診」這段時間,平均花費4.5小時,而延誤原因大多都是不把疼痛當一回事,或是過度忍耐疼痛,以及交通、醫療不便等因素。所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發作後延誤就醫,黃軒提醒4件事不可以做,以免喪失搶救的黃金時間。一、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在冬天,那些高風險的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若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千萬不要忍耐,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依然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患者,或認為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呼籲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二、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黃軒指出,網路流傳的諸多自救影片如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過這樣是在急救心肌梗塞,以上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無法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梗反而惡化。三、不要自己亂服藥物當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林自救。然而黃軒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服藥。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但也可能不是,胡亂吃藥可能會增加風險。比如民間流傳「如果沒有低血壓,可以吃硝酸甘油1至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問題是,病人吃硝酸甘油前,往往根本沒有先量血壓的習慣,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可能會產生更低血壓,萬一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進入休克狀態,反而更危險。四、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黃軒指出,有些病人感覺胸部疼痛,會一直找家人或親友反覆討論,還會到處打電話詢問「要不要去看醫生」。其實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嚴重的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也許還會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當感覺到悶痛持續,其痛如石壓,其位置又在胸前模糊地帶,且時間超過15分鐘仍然未緩解,可能就需要去看醫生,排除一下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不要一直反覆問身邊人,趕快去醫院檢查,才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自己的生命。
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出生5天男嬰患腸病毒重症 醫師提醒新生兒應注意發病前兆
國內腸病毒進入冬季後仍處於流行期,不過近期疫情出現了下降趨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一週腸病毒疫情與前一週相比下降了20%,但目前尚未脫離流行期,疫情還是近十年來同期最高。另外,上週國內新增一例克沙奇B3型腸病毒重症個案,出生後第5天就因感染腸病毒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是今(2024)年最小的腸病毒重症病例,提醒民眾這段期間依然要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如果有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盡快就醫。5天大嬰染腸病毒克沙奇B3型 引發腦膜炎、心肌炎等上週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為北部5天大的男嬰。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是今年腸病毒重症病例中年紀最小的病例,他本身沒有潛在疾病,11月中時也就是出生後第5天,出現發燒、食慾及活動力下降、尿量減少等症狀,就醫後醫師診斷疑似敗血症而收治加護病房。在住院過程中,這名個案經檢驗確定感染克沙奇B3型腸病毒,後續經醫師診斷有腦膜炎、心肌炎、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異常等重症情形,因此判定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醫師表示,所幸個案在治療之後症狀緩解,病況也逐漸穩定,在12月上旬也就是住院約2週多,就順利康復出院。經疾管署疫調顯示,這名個案的案母在產前並沒有不適症狀,個案產後收住的醫院及產後護理之家接觸者也都沒有疑似症狀,因此目前個案的感染源還有待釐清。新生兒易染2型別 上一例克沙奇B型個案也僅7天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感染型別分別為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1例、克沙奇B4型1例。林詠青醫師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較常見的病毒型別通常是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像這一例5天大的新生兒個案是感染克沙奇B3型,之前克沙奇B4型的個案也是一位出生7天大的個案,新生兒若感染腸病毒可能會發燒、活動力下降、食慾不佳、躁動不安等,有些個案會出現紅疹、腹瀉、嘔吐等狀況,如果進展到重症可能會有心肌炎、肝炎、腦炎、敗血症、凝血異常等情形。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林詠青醫師提醒,應特別注意感染後孩童有沒有出現重症前兆,如果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應儘速就醫。
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新北男猝死駕駛座「90%是心臟問題」 醫揭高風險4族群
冬天氣溫下降,要做好保暖以免猝死。新北市一名57歲趙姓男子今(16日)被發現將轎車違停在紅線上,路人上前查看發現人已經沒有生命跡象,送醫後仍宣告不治,不排除是天冷或疾病導致猝死。對此,專家便點出有9成以上都是心臟問題,預防方法也曝光了。據了解,民眾今天上午7時許發現趙男把車子違停在汐止大同路一段的紅線上,到了下午4時許依舊沒移動,發現可疑於是前往查看,結果發現車窗呈現半開狀況,趙男躺在駕駛座上一動也不動,呼喊也無回應,連忙打電話報案,警消到場立刻將趙男送醫急救,但最後仍回天乏術。對此,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宇平診所院長劉中平在臉書專頁說明,無預期的非外力因素死亡,90%以上是心臟的問題,因為人的身體是精密設計的,每天都會好好運轉,唯獨負擔全身血液循環的心臟,一旦出狀況就會威脅生命。劉中平指出,目前在發病1小時內就死亡的「猝死」,90%是因為心臟病造成的,且有一半在發生前沒有預兆,令人猝不及防,危險因素很多,包括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若及早處理心臟疾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及心律不整,就能減少猝死的發生。因此,患者若爆發猝死,死亡率高達9成,但及時CPR和使用體外去顫器AED,可以提高存活機會搶命。
氣溫驟降好發心血管疾病 高風險族群「這些」發病前兆勿忽視
隨著氣溫驟降,早晚溫差明顯變大,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尤其是長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因寒冷天氣及溫差過大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機車族防寒要訣 四肢與頭頸保暖不可少除了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外,機車族群在冬季也面臨寒冷考驗,冬季低溫與車速所帶來的冷風會加速體溫流失,尤其對機車通勤族造成不小的影響。為此,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騎行時應放慢速度,避免強風加劇體溫流失,並穿著保暖且靈活的衣物,確保騎行操作不受影響。最外層衣物應選擇具有防風、防水功能的外套,並重視四肢與頭頸部的保暖,穿戴手套、襪子、圍巾與口罩等,全面做好防寒保護,並隨時保持安全車速。低溫對心血管健康的隱藏威脅低溫會引起血管收縮,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國健署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以下心臟病或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 及早發現、及時就醫突然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的信號,應立即就醫治療。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同樣需要提高警覺。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若發作時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進行緊急救護。中風徵兆 牢記FAST口訣、迅速應對F(FACE,臉歪):觀察臉部表情,檢查兩側臉部是否對稱。A(ARM,手垂):將雙手舉高,觀察是否有一隻手會無力下垂。S(SPEECH,大舌頭):讀一句話,觀察語言是否清晰。T(TIME,記錄時間):若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應立即記下發作時間,迅速撥打119緊急送醫,爭取急性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國民健康署呼籲,寒冷天氣下,務必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更應格外注意,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安全迎接每個寒冬。
台電爆「職場霸凌身障員工」!主管嫌他動作慢 還威脅:不得外流面談紀錄
勞動部勞發署公務員輕生案爆出後,全台各地不少「霸凌事件」也陸續被揭發。就有一名身障網友指控,當年他遭到台電東部某區的課長惡意逼離職,還交代「包含當事人身體狀況的面談紀錄是密件」,如果外流「你會有問題」,儘管原PO已經換到友善的職場,仍會在半夜想起時忍不住流淚,甚至出現輕生的想法。這名網友在Dcard以「在台電的那段日子」為題表示,「兩年前台電東部某區處的X姓課長,惡意逼走身障同仁,離職前還交代包含當事人身體狀況的面談紀錄是密件,如果外流『你會有問題』。」原PO回憶起,由於辦公室的空間過於狹小,他無法順利使用影印機,課長竟然告訴每天以電動輪椅自行上下班的他「所以我說你應該看看可不可以用拐杖」、「你都坐在位子上沒有動,經理都沒有看到你」。這也使原PO嘆氣道,「分明就是把同事壓力過大發病住院、人力吃緊的壓力,轉嫁到一個未滿半年的新人身上」。接著,原PO公開了自己的面談紀錄,裡面寫著,他實習4個月半,因右側腦性麻痺坐輪椅,每天只能做例行性工作,「登記單發交及登記單鍵打資料核對、抄表資料上下傳作業,輔導計畫所訂之工作項目大多無法達成;又雙腳無法站立且雙手不協調,導致連影印、傳真、裝訂都無法處理」。記錄中還寫到,原PO無法於時間內獨立完成表務抄表上下傳作業,需由導師從旁協助提醒才勉強完成,動作太慢工作效率不佳,影響團隊的工作進度與士氣。而經理認為,原PO先天條件不佳,大家都很關心他、也樂意幫忙,「你應該比別人更努力,有空要熟讀規章、主動積極,讓自己動作更熟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是考進來就會正式錄用,如果工作訓練成績不及格也可能會被刷掉,所以要好好學習」。課長則強調,訓練輔導計畫有很多工作項目都沒有做到,應該想想哪些工作適合自己,提出來他會安排,「前提是你要能自己獨立完成的工作,否則要別人一直在旁幫你,這會影響大家的工作進度與工作士氣」。「離職前還要求修改離職簽中有關身障設施不足的內容」原PO透露,當時他剛從碩班休學,這是他第1份工作,想努力翻轉人生,卻在國營事業遭受到這種對待,離職前2天才跑去問未來規劃與家人反應,甚至說很認真所以她要請客;被拒絕後才瘋狂辯解上面所寫都「不是我的本意,你不要想太多」。最後,原PO坦言,離職後,他重新考試到了一個友善的地方,「卻在半夜想到這件事會不自覺的流淚,甚至開輪椅上班過馬路時,會有想放開操縱桿的想法」。貼文曝光後,許多網友也紛紛留言道「卡,此文不能沉」、「真的是對新人極度不友善,新人錢少、事情多,而且都會被放大檢視」、「好扯,我以為身障名額 一定會安排適合的崗位給身障人士,結果卻因為身體不便被處處針對,甚至增加工作量,那當初開身障名額的意義在哪裡,假裝承擔社會責任嗎」、「幫高調!讓這種人被fire」。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6旬翁吃下「未汆燙菠菜」全身無力又想吐 醫嘆:須終身洗腎
大陸浙江寧波一名61歲的李姓男子,長年有腎臟疾病的困擾,也為此堅持清淡飲食。怎料,他日前吃了一盤菠菜後,突然感到全身無力、噁心想吐,送醫後被診斷為「急性腎損傷」,更糟的是,他必須終身洗腎來維持生命。綜合陸媒報導,這位李姓男子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多年,平時很注重自身健康,也堅持清淡飲食、拒絕大魚大肉,卻在吃了一盤菠菜後送醫。事後,李男也坦承,他在發病前是吃下了未經川燙就下鍋的生炒菠菜。對此,醫師指出,讓李男身體健康垮掉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菠菜中的草酸成分,若攝取過量,將加速草酸鈣結石生成,進而造成尿道阻塞,並損害腎臟功能,「烹飪前將含草酸的蔬菜汆燙處理60秒,就能有效去除大部分草酸」。除了菠菜以外,像是黃豆芽與豌豆苗、花椰菜、竹筍、木耳及銀耳、四季豆和扁豆等等食材,都建議要先進行汆燙處理,以降低健康風險。醫師建議,盡量選擇嫩一點的菠菜,草酸含量會低一些,「同時,吃的時候,可以搭配一些油菜、蘑菇、海帶、茄子等食物,有助於讓草酸盡快排出,減少結石生成的幾率」。醫師也提醒,在吃下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後,如果出現排尿量減少、身體服眾、噁心嘔吐等症狀,務必要及時就醫,並檢查腎臟功能,避免使其惡化成慢性腎臟病,最終恐威脅生命。
與夫吵架越罵越大聲 ! 就醫檢查竟罹「耳硬化症」
46歲婦人近年來因講話越來越大聲,跟丈夫吵架時,更是屢屢罵到「燒聲」,家人帶她就醫,檢查發現耳膜完整、無化膿流湯,但左耳聽力竟衰退到中度聽損,醫師安排斷層掃描後,確認中耳沒有感染或腫瘤,診斷是「耳硬化症」惹禍。鐙骨底板破壞聽骨鏈 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厚匡表示,耳硬化症典型特徵是鐙骨周圍緻密骨頭結構改變,病變骨頭被吸收後,由海綿狀血管性骨骼取代,最後形成硬化骨質取代海綿狀骨骼,此異常骨骼生長可能會導致鐙骨底板發生機械性固定,並破壞聽骨鏈傳遞聲音,使得聲音無法有效傳遞至內耳,從而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耳硬化症」聽力衰退、伴隨耳鳴 常見女性 經統計,耳硬化症常見於白種人,並以女性患者較多(臨床上女性比男性約為二比一),常見症狀是聽力變差及耳鳴,聽力變化是漸進性聽力受損且通常兩耳為不對稱的聽力表現,發生年紀多為三十至四十多歲,初期多以40-60分貝的傳導性聽力受損,但仍有10%病人會進展至混和性或感音性聽損;第二個常見症狀為耳鳴,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耳鳴,可能為嗡嗡聲、嘶嘶聲、蟬叫聲等,另其它較少見的症狀包括頭暈、平衡感變差。聽小骨重建手術協助改善 聽損輕微可選擇助聽器陳厚匡提醒,若患者聽損屬於輕微程度或不適合接受手術,可根據需求選擇助聽器協助,以調整其音量和音質達到最佳效果,並定期追蹤聽力檢查監測病程進展;至於「鐙骨手術」(又稱耳硬化症手術)需將病變的鐙骨部分截除,並替換為人工聽小骨來改善聲音的傳導,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時,成功率可以高達80%以上,此患者術後左耳聽力大幅改善,也避免依賴助聽器。這些情況恐是聽損前兆 應盡快就醫檢查陳厚匡呼籲,耳硬化症有可能會進展至耳蝸內耳,造成更嚴重的聽力受損,加上另一耳也有發病風險,建議術後務必長期追蹤和監測,才能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否則聽力可能會持續加劇,影響到日常生活。若發現常聽不清楚對方講話或自己越來越大聲,都可能是聽損前兆,可就醫檢查,預防病情惡化。
7旬翁爽中11億樂透 才過24天「看牙醫竟發病死亡」
樂極生悲!巴西一名73歲老翁日前買彩券贏得約2.01億雷亞爾(約11億新台幣)大獎,只是這份喜悅沒有持續太久,他在一家牙醫診所接受治療,卻突然發病死亡。據《環球電視網》、《太陽報》報導,牧場主人安東尼奧(Antonio LopesSiqueira)11月9日在Mega-Sena(巨額六合彩)樂透中贏得改變人生的2.01億雷亞爾獎金,他投注的號碼為13、16、33、43、46 和 55,中獎機率為5000萬分之1,也是巴西彩券史上10大最高獎金之一。不料本月4日,安東尼奧去例行看牙醫時,在候診室突然暈倒,送醫搶救宣告不治。警方正在調查,是否可能是24天前的中獎喜悅,帶來的震撼過大,導致心臟疾病而死亡。檢方勘驗遺體發現,安東尼奧出現了心臟驟停,但這尚未被證實是死亡原因,因為他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法醫團隊考慮所有的可能性,包括心臟病、因中獎而受到休克,或者遭到謀殺,由於驗屍報告無法立刻確定死因,因此仍需進行額外的檢查。Mega-Sena彩券發言人耶瑟(YesserDahrouge)指出,安東尼奧是店裡的常客,每周都會固定買1張彩券,並經常開玩笑說中了大獎。對於這起事件,他感到可惜,「這很可悲,每個人都夢想這樣賺錢,很遺憾他沒能活著享受」。
老婦航班上突發疾病亡…空服員遭爆「不會CPR」 東航回應了
大陸東方航空公司一架從烏魯木齊飛往南京的MU2675航班,傳出一位老太太突發疾病,最終因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對此,東航回應表示,「機上有應急救援,所有乘務員都接受過急救訓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則回應,機場醫護人員參與現場處置,需等機場官方發布消息。《大風新聞》報導,當天東方航空公司從烏魯木齊飛南京的航班上有乘客突發疾病。發布影片的網友表示,飛行大約2小時,一位乘客發病出現窒息,乘務員不會急救,「都(準備)做心肺復甦了,結果沒有人會。乘務員站著拿個小本子在記錄,經旅客提示才問有沒有醫生。後面找了個不太行的醫生,估計不太熟練心肺復甦。落地等了20多分鐘,救護車都不到,最後宣告死亡。」該位網友表示,自己只是一名被堵著不能下飛機的乘客,「前排乘客表述的都是人(發病乘客)沒了。」航班上另一名乘客證實,出意外的是一名老太太,後被救護車拉走。網友發布的照片顯示,有救護人員擡著擔架站在機頭附近。對此,東航客艙部一位負責人表示,空服人員都接受過醫療急救培訓,「我們所有乘務員都是按照要求進行過急救訓練的,我們每年年度的訓練都有這個訓練科目內容。在飛機上我們肯定會及時採取措施的,不可能存在飛機上不救治等等這些情況」。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則回應,「我們有航醫,有機場醫護人員的」,詳細情形需待官方發布消息。
女碩生失蹤13年被找到已生2孩疑遭拐賣 收留者駁斥:不存在拘禁
大陸山西省晉中市一名卜姓女碩士多年前外出後,人間蒸發,家人四處苦尋無果,隔了13年終於尋獲卜女,但她竟然已和一名張姓男子生下一對兒女。事件爆發後引起熱議,與卜女生孩的張男也是收留她的人,但外界卻質疑卜女當年被拐賣到此,張男住處周遭還有監視器,但他本人堅稱「不存在拘禁」更解釋兩人的關係。綜合陸媒報導,來自山西省晉中市的卜女從小成績優異,取得工學碩士學位後,準備考博士班,因為一些原因失去報考機會後,卜女心靈受創罹患精神分裂症,送醫治療後在家休養。怎料,卜女於2011年5月外出後人間蒸發,家人報警尋人也都沒有任何消息。時間一晃過了13年,今年11月25日卜女家人透過尋親志工,找到失散多年的卜女,但卜女消失的期間竟然已嫁為人婦,更與一名張男育有一對子女,分別為12歲兒子和8歲女兒,但精神狀況一樣沒好轉,甚至更加嚴重。卜女家人將她送醫檢查後,發現卜女嚴重營養不良,懷疑她遭到拘禁過著非人生活,收留者張男也遭到警方調查。有當地記者直接前往張男住處,發現屋簷下裝有監視器,張男靠農作維生,詢問張男與卜女如何相遇,張男透露,13年前他在種田時發現卜女,看著她一身衣物都破爛不堪,就先把她帶回家照顧,之後卜女想在家或出門他都不干涉,因此不存在外界所說的「拘禁」,也曾幫她尋找家人。被問及兩人的關係,張男稱卜女沒有戶口,無法領結婚證,但有辦過酒席,後來生下一對兒女,孩子平時住學校,這些年家中的經濟來源都靠他,「我種了10來畝地,主要是種玉米,有時幫人幹幹婚慶,一年總共能掙2萬元(約新台幣9萬元)左右。」張男也說,卜女若發病就是罵人或摔東西,沒發病就是安靜坐著看報紙或電視,不會跟人聊天,也做不了家務事。據悉,卜女被家人尋獲後,卜女的哥哥透露,已與妻子商量好,打算把房子賣了給妹妹治病,至於失聯期間妹妹究竟經歷了什麼,則待她病情穩定後再了解。
日本關東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致胎兒異常、流產 疾管署:台灣僅零星個案
日本關東地區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病」疫情,包含東京、千葉、埼玉、神奈川等地都達到警告標準,患者人數更創下25年來新高,而孕婦一旦罹患,還可能導致流產。對此,疾病管制署今(10)日表示,「蘋果病」非法定傳染病,依據國內急診、定點醫師回報、實驗室監測等,目前國內僅有零星個案,也沒有出現特殊狀況,提醒民眾至日本旅遊時應多加防範。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在這些病症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會變得紅通通,就像被打了巴掌一樣,又像是「蘋果臉」。曾淑慧說,「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可能造成軀幹及四肢也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若想要預防感染,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像是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曾淑慧提醒,尤其是秋冬季節,包含流感、新冠(COVID-19)、麻疹等病毒都屬活躍,建議民眾去旅遊時,要避免到擁擠地區,也要多戴口罩;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關於「傳染性紅斑症」疫情是否會影響台灣?曾淑慧回應,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而根據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國內目前僅有一些零星個案發生,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同時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另外,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傳染性紅斑症」(Erythema inrectiosum)又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發病初期先在臉頰部有紅色斑疹出現,而後在數天內擴散至軀幹,四肢呈現網狀紅斑,也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該症狀是藉由飛沫或接觸經氣道感染,有時也可藉輸血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感染可能造成胎兒異常或流產,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流感12月恐將進入流行期 30多歲男染流感併發肺炎亡
上週冷氣團報到,國內流感疫情也有略升的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於12月3日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有71,400餘人次,近2週都可以看到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略微上升的情形。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是今(2024)年流感季的流感重症以及死亡個案都是近十年來同期新高,呼籲還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上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 染H1N1後併發呼吸衰竭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國內新增11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本身有氣胸、慢性肺部疾病,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0月上旬開始有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已有異常狀況,且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認感染H1N1。後續這名個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由於臨床研判他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形,因此收至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但林詠青醫師提到,在住院過程中個案的肺炎狀況一直沒有好轉持續惡化,在11月底也就是發病後約7週就因此不幸過世,主要死因為A型流感併發肺炎及急性呼吸衰竭。預估流感12月中進入流行 年末活動多應提前增強保護疾管署公布,今年流感季的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皆為十年同期最高,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2日本流感季共累計286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另外死亡病例共累積52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隨著氣溫逐漸降低,疾管署預期呼吸道病毒將會更加活躍,預估流感疫情大約在12月中旬會進入流行期,再加上臨近年末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將會增加,呼籲尚未接種疫苗者應盡早接種。林詠青醫師表示,像前述的流感重症死亡個案,雖然年紀輕但有慢性疾病,所以也藉此特別呼籲有慢性疾病的患者、65歲以上的長者等都是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更應盡早接種疫苗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