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指數
」 癌症 腫瘤肝癌不開刀、不吃藥!8旬嬤吃1食物7個月 竟發現腫瘤消失、癌症指數恢復正常
沒開刀、不吃藥,僅靠天然飲食,身體也能慢慢回歸正常?就有一位80多歲的阿嬤,3年前被診斷出肝臟上有顆1.9公分,癌症指數更一路狂飆至4925 ng/ml,但她不願接受手術,決定自行調養身體,而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的建議下,阿嬤7個月以來每天都吃一碗汆燙地瓜葉,沒想到癌症指數竟降至5.3 ng/ml,就連核磁共振時也發現「腫瘤真的消失掉」。錢政弘在節目中分享到,這位阿嬤本身有C型肝炎,5年前曾將肝癌治療完,並沒有復發,但近幾年卻在一次例行追蹤檢查中,發現了1.4公分的肝臟腫瘤,當下雖然建議她應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阿嬤認為自己年事已高,加上正處疫情期間,家屬無法到院照顧陪伴而作罷,也決定自行調養身體。錢政弘說,後來陸續幫阿嬤進行定期抽血檢查,卻發現她的AFP胎兒蛋白一直在上升,而胎兒蛋白即為肝癌的癌症指數,一旦超過20以上就懷疑有肝癌,但阿嬤已從原本的7.5 ng/ml,一路往上至859、2350 ng/ml,去年甚至飆高到4925 ng/ml,讓他忍不住感嘆「我覺得說,這腫瘤不曉得已經大到什麼程度去了」。錢政弘也提到,期間阿嬤一直有在追蹤檢查,但核磁共振發現,腫瘤其實沒有想像中長得那麼快,僅從一開始發現的1.4公分,在2年後到達2公分。接著,錢政弘問阿嬤「平常都是怎麼保養?怎麼吃?」,阿嬤則回答說,她平常都會吃地瓜,將地瓜煮熟後加上蘋果、牛奶打成汁,每天當早餐食用,也認為這樣排便更加順暢,同時能有排毒的效果。此時,錢政弘就想起過往有個案是藉由吃地瓜葉改善狀況,因此建議她可以嘗試看看。後來,阿嬤開始每天吃汆燙過的地瓜葉,4個月後回診追蹤時,發現癌症指數竟降至365 ng/ml,再隔3個月照超音波檢查時就沒發現腫瘤,另安排核磁共振更證實「腫瘤真的消失」,後續進行抽血檢驗時,癌症指數已恢復正常的5.3 ng/ml。對此,錢政弘提醒到,這位阿嬤只是他個人的臨床個案,目前並無大規模研究證實,吃地瓜葉對消除肝臟腫瘤能有實質幫助,雖然建議民眾日常可以多攝取地瓜葉等蔬菜,但切勿以此取代正規的醫學治療。
寶媽坦言已退出演藝圈 曾寶儀證實「所有的事情我來擔」
王美華(寶媽)今(10日)與女兒曾寶儀一同現身高雄,為好友的SPA旗艦會館開幕站台,受訪時寶媽直言自己即將邁入70歲,也早已退出演藝圈,「退出演藝圈這件事情我不用說,因為我已經退休了,身為公眾人物還是有壓力在,但我現在可以輕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寶媽感性表示:「第一我謝謝台灣所有的媒體20年來的筆下留情,我知道媒體圈風氣不是這麼好,我非常感謝大家的筆下留情;第二因為我即將邁入70歲,我女兒跟我說『妳可不可以放輕鬆過你想過的日子,所有的事情我來擔,其它妳都不要想,開心過每一天』,我覺得我的晚年超幸福。」說到感動處寶媽不禁流淚。寶媽透露女兒曾寶儀曾對她說,要好好輕鬆過日子。(圖/常朝貴攝)今天難得出席活動,寶媽說因為跟老闆吳董相識20年,經常一起做公益,今日活動除了無酬力挺好友外,兩人最近準備募款捐贈葉克膜給台北榮總。寶媽曾罹患甲狀腺癌和肺腺癌,她說自己康復後每年都有定期追蹤健檢,「我真的很開心,有一群照顧我的醫生,每一年的健檢都過關、癌症指數都過關」。
白血球數值狂降 「一查竟罹血癌」1年就離世…醫驚:完全沒症狀
1名婦人長期就醫追蹤心臟疾病,某次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下降,隔1個月再追蹤時又降得更低,然而她平時完全沒有症狀,甚至也沒感覺到疲勞。經過血液科專家檢查,發現患者竟罹患了血癌,短短1年後就離世。醫生提醒,定期抽血檢查很重要,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打針,但小小的不舒服能換來長期健康。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曾經一位我的患者,她是一位前輩醫師的夫人,長期在我這邊追蹤心臟疾病。也不過是例行的檢驗,偶然我發現她的白血球有下降的情況。我請她一個月之後再追蹤,結果白血球又下降的更低了。當初還有點懷疑是否檢驗異常,因為她完全沒有任何的症狀,連疲勞都沒有。一週後再度檢查的結果,白血球數量下降到危險值!」醫師提到,經血液科專家檢查,立刻安排患者住院,詳細檢查發現是血癌,1年之後就過世了,「幾乎每次門診都會有檢驗結果超乎預期的情況,大多是患者自己覺得血糖、血脂控制得不錯,結果並不如意;也有是肝腎功能異常變化的情況。更可怕的是癌症指數突然上升。」劉中平強調,在毫不相關的心臟科門診被發現血癌,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但能早期發現疾病,還是非常值得,「劉醫師自己也很怕抽血,要扎一針總是很討厭的。不過,小小的不舒服換來長期的健康,請大家配合。定期抽血檢驗很重要。發現看不到的病徵。」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何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如何平衡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鍵。55歲的王女士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數高達14萬,經醫師診斷有脾臟發炎,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王女士起初很開心各項癌症指數在用藥後有明顯改善,不料隨之而來的頭痛、嘔吐、水腫等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所幸,王女士在提出副作用問題後,與醫師討論更換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情控制也非常穩定,讓王女士得以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能等 延誤治療恐大幅縮短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教授蕭惠樺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起因為基因突變刺激造血幹細胞異常增生,使患者的脾臟腫大,進而出現左上腹脹痛、骨頭痠痛、疲倦無力等症狀。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但由於臨床症狀難以察覺,若未早期診斷、治療,一旦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大幅縮短存活時間。目前醫學上已經發展出多種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突變基因所設計的標靶藥物,儘管相較於早期化學治療與干擾素,不僅藥物反應率好,副作用也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會面臨無法達到預計治療目標或副作用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合適治療目標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隨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不斷與時俱進,目前治療觀念也從早期控制疾病惡化到現今的維持生活品質,甚至是評估日後達到停藥的可能性。醫師會以「新的治療目標」與「停藥議題」兩大課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方式,綜合患者的治療期待與醫師的專業評估結果,共同討論合適的治療目標。舉例來說,對於剛開始治療的患者,是否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就是攸關存活時間的重要指標,而已經治療一段期間且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的患者,則可以就更深度的分子學反應、較低的副作用、停藥的時機等不同治療期待與醫師討論。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存 定期回診與規律用藥很重要響應202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也舉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提供病友正確的衛教資訊。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柳學治理事長分享,自從進入標靶藥物時代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猶如慢性病一般,鼓勵病友積極面對疾病,只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相信在病友與醫師共同努力下,加上病友團體的支持,多數病友都可以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存。
女子健檢「癌症指數」異常以為得病 醫師要她別慌「可能是潰瘍」
一名女子帶著公司健康檢查報告就醫,慌張詢問醫生為何自己抽血報告中的「胃癌指數CA72-4」異常,難道自己得到癌症了嗎?醫生表示「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千萬不要過度焦慮。」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師日前在個人粉絲專頁介紹,「『CA72-4』跟大多數的腫瘤指數一樣,是一種蛋白質,這類蛋白質可能是腫瘤本身分泌、產生,或是與正常細胞反應、代謝的物質。因此,臨床上就被拿來當作『腫瘤指數』」,醫師分享,「CA72-4在臨床運用還是以消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為主。」案例中前來就醫的女子,是一位公司主管,平日不菸不酒,但因孩子剛出生,導致飲食不正常,且偶爾會有胃食道逆流合併上腹疼痛,故在公司健檢中看到抽血報告上的「CA72-4」指數異常,才會慌張誤以為癌症。以詹醫師的經驗來說,腫瘤指數CA72-4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很多病人在治療完潰瘍,後續追蹤CA72-4也恢復正常範圍」,在經過3個月的治療與飲食調整後追蹤,她的指數已恢復正常。「只有約40%胃癌病人CA72-4會上升。CA72-4高的病人,大約有一半不是胃癌,而是其他疾病。良性疾病也可能會造成CA72-4異常,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詹醫師提醒大家,「理想的腫瘤指數應該是『高特異性(只有這種癌症有)』『高敏感度(只要有癌細胞,指數就會異常)』。但是目前並無如此完美的腫瘤指數。」詹醫師提醒民眾,「希望大家看到自己的『檢查報告』時,可以稍微冷靜、理性對待,尤其看到『癌症指數』時,千萬不要過度焦慮、杯弓蛇影,造成心生恐懼」,如若對檢查報告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建議和解答,「不要害怕面對,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台灣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啟用 完成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今(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影響國人健康甚鉅,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充分展現臺灣卓越的醫療實力。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20個月內完成設備安裝驗證,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癌症高居臺灣死因的第一名,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今天起,有需要的民眾可直接預約重粒子諮詢門診,也可經由臺北榮總各專科轉介治療,國際病人則可透過國際醫療中心安排,相關資訊可逕至本院網站上查詢,多重管道讓民眾就醫更便利。
8旬老翁樂觀抗癌 放射治療成功消滅腫瘤
臺中一名89歲的黃老先生,因胃漲氣不適而就醫,原本以為是腸胃不適,但經由腸胃內科的檢查後,發現老先生肝臟竟有一顆7.64公分大的腫瘤,雖然老翁年紀較高,家屬曾猶豫是否接受易出現副作用的放射治療,但因黃老先生健康狀況佳,家屬最後決定積極治療,結果僅短短治療不到一個月,腫瘤就已縮小,且也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過多副作用,放射腫瘤科醫師建議,若家中有長者罹癌,在健康許可的狀況下,放射治療效果又快又好,可以搭配標靶藥物一起進行。肝炎引起肝癌 放射治療成效佳黃老先生的女兒黃小姐表示,父親一直以來健康狀況都不錯,不但不菸不酒,每天規律飲食且正常睡眠。所以在黃老先生發現肝臟有腫瘤後,仍堅持讓父親積極抗癌。爾後黃老先生被轉至放射腫瘤科接受放治療。放射腫瘤科主任林伯儒醫師談起這名患者,也覺得相當特別,並解釋雖然老先生因C型肝炎引起肝癌,且年紀較大,但治療後的成效卻相當不錯。精準定位治療 縮減腫瘤大小林伯儒醫師表示,許多人都會擔心放射治療會出現不適的副作用,然而是否出現副作用,其實因人而異。像黃老先生僅接受15次低分次、高強度的放射治療(一般正常次數約在20至30次左右),其劑量比一般患者還強,但目前並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嚴重不適,生活幾乎一切正常。林伯儒主任特別提到,現在的放射治療,已經都可以做到個人化、專屬化,只要能精準定位好癌症的位置與大小,都可縮減腫瘤,卻又不會過度破壞周邊的組織。像黃老先生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癌細胞組織從7.64公分降至5.6公分,癌症指數也從1310降至600多,效果十分顯著。平常心面對 服用標靶藥黃小姐則表示,父親一直以來都十分樂觀,而且就醫時配合度也非常高。她也提到照顧老人家,有時也要用點「心機」。「我特別請醫師配合,盡量不跟父親提到『癌症』二個字,只是跟父親解釋他肝臟長了東西,所以要去醫院做治療。」黃小姐觀察到父親因此用平常心去面對疾病,乖乖的服用標靶藥物,且與放射治療雙管齊下,目前她和父親都很滿意這樣的治療效果。林伯儒主任也特別提醒,當高齡長者罹癌,建議還是積極控制,勿輕易放棄治療的可能性。「其實在臨床上,高齡長者在治療癌症後,也有不少預後良好的案例。」因此他鼓勵家屬先做好評估,再依長者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才是上策。
89歲老翁挺過「高強度放療」 成功消滅肝臟腫瘤
臺中一名89歲的黃老先生,因胃漲氣不適而就醫,原本以為是腸胃不適,但經由腸胃內科的檢查後,發現老先生肝臟竟有一顆7.64公分大的腫瘤,雖然老翁年紀較高,家屬曾猶豫是否接受易出現副作用的放射治療。因黃老先生健康狀況佳,家屬最後決定積極治療,結果僅短短治療不到一個月,腫瘤就已縮小,且也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過多副作用,放射腫瘤科醫師建議,若家中有長者罹癌,在健康許可的狀況下,放射治療效果又快又好,可以搭配標靶藥物一起進行。黃老先生的女兒黃小姐表示,父親一直以來健康狀況都不錯,不但不菸不酒,每天規律飲食且正常睡眠。所以在黃老先生發現肝臟有腫瘤後,仍堅持讓父親積極抗癌。爾後黃老先生被轉至放射腫瘤科接受放治療。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林伯儒醫師談起這名患者,也覺得相當特別,並解釋雖然老先生因C型肝炎引起肝癌,且年紀較大,但治療後的成效卻相當不錯。林伯儒醫師表示,許多人都會擔心放射治療會出現不適的副作用,然而是否出現副作用,其實因人而異。像黃老先生僅接受15次低分次、高強度的放射治療(一般正常次數約在20至30次左右),其劑量比一般患者還強,但目前並未因放射治療而出現嚴重不適,生活幾乎一切正常。林伯儒主任特別提到,現在的放射治療,已經都可以做到個人化、專屬化,只要能精準定位好癌症的位置與大小,都可縮減腫瘤,卻又不會過度破壞周邊的組織。像黃老先生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癌細胞組織從7.64公分降至5.6公分,癌症指數也從1310降至600多,效果十分顯著。黃小姐則表示,父親一直以來都十分樂觀,而且就醫時配合度也非常高。她也提到照顧老人家,有時也要用點「心機」。「我特別請醫師配合,盡量不跟父親提到『癌症』二個字,只是跟父親解釋他肝臟長了東西,所以要去醫院做治療。」黃小姐觀察到父親因此用平常心去面對疾病,乖乖的服用標靶藥物,且與放射治療雙管齊下,目前她和父親都很滿意這樣的治療效果。林伯儒主任也特別提醒,當高齡長者罹癌,建議還是積極控制,勿輕易放棄治療的可能性。「其實在臨床上,高齡長者在治療癌症後,也有不少預後良好的案例。」因此他鼓勵家屬先做好評估,再依長者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才是上策。
婦癌死亡率最高…醫曝「定期內診也沒用」發現已3期 4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7成的人會在2年內復發。婦科醫師張瑜芹表示,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然而卵巢癌其實並非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提醒女性朋友要多注意。張瑜芹在臉書發文,「卵巢癌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婦科癌症之一。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卵巢癌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實卵巢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醫師指出,「卵巢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部腫脹感,伴隨一些腸胃不適,如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腫瘤大到壓迫到腸子或膀胱時,就會引起便秘或頻尿;如果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引起腰痛、腹痛、坐骨神經痛。」醫師表示,這些症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毛病,很容易掉以輕心,要請大家提高警覺,身體不適時向醫師諮詢,「除了對上述症狀提高警覺之外,目前我們對於早期發現卵巢癌並沒有理想的做法(就算定期內診、超音波或抽癌症指數也未必有用)運氣好的話,才能在健康檢查中碰巧發現!」雖然如此,張瑜芹仍提醒,「連健康檢查都不好好做的話,就連好運早期發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姊妹們無論再忙,都要定期去做子宮頸抹片和其他健康檢查。」(圖/翻攝自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臉書)
46歲女背痛竟是「癌王」作祟 朋友相同症狀一檢查也確診
46歲的陳姓病患,三年前因為背痛,無法睡覺,食不下嚥長達半年,檢查診斷為胰臟癌第三期,因腫瘤太大且淋巴轉移無法開刀,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鍾智淵,鍾智淵安排病患進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鍾智淵表示,病患定期治療追蹤,改變罹病心境,調整生活型態,過著有機生活健康自然飲食,下田耕種流汗曬太陽,加上樂觀的態度,雖然罹患的是癌中之王胰臟癌,存活期預估一年,但陳姓病患現在過得自由又快樂,從治療副作用中很快復原。鍾智淵表示,病患三年前癌症指數由原本超標1587U/ml降到目前9.1U/ml,另外,胰臟癌腫瘤從三年前約6公分,現在也縮小為3公分。病患三年前約80公斤,體重一口氣掉了20公斤,食慾、精神體力各方面不佳。先完成兩個月放射線治療後,精神已有改善,接續接受化學治療,疾病穩定控制,病人體重已由原本最低60公斤,逐漸增加至70公斤,飲食、精神各方面良好,生活恢復日常。陳姓病患表示,治療前後生活方式改變的最大差別,在於現在藉著健康有機飲食、種植有機作物、活動流汗,並且透過勤曬太陽、接觸陽光,調整身體代謝,改善體質,讓身心靈達到舒服自在,健康狀態整體好起來。她樂於分享治療過程,還因此救了一個朋友,朋友同樣有背痛問題,她建議快去檢查,朋友也被診斷胰臟癌,還好早期發現。鍾智淵指出,民眾不要輕忽背痛症狀,尤其體重直線下滑,一定要趕快就醫,可能是胰臟癌。胰臟癌好發於喝酒,60歲以上中老年人,常見為男性,一般診斷後預後不佳,未接受治療患者平均存活期不到半年,一旦診斷後,最佳處理方式即是早期盡快治療,並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追蹤。
72歲金馬男配角向雲鵬驚傳病逝! 肺炎引發器官衰竭不治
曾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70年代性格小生向雲鵬,14日驚傳病逝和信醫院,享壽72歲。向雲鵬6年前曾罹患胃癌被醫生宣判將不久於人世,在切除4分之3的胃,加上12次化療後才撿回一命,後靠著調整飲食及保持好心情,癌細胞神奇消失。不料近日急轉直下,14日上午身體不適送醫後轉進加護病房,下午3點多就因肺炎引起器官衰竭宣告不治。向雲鵬的友人表示,他上周還見過向雲鵬,當時都好好的,原本約好周六要一起吃飯,結果他說拉肚子不舒服,直到14日早上才送醫院,發現血壓急速下降後轉進加護病房,沒想到下午接到他離世消息,他難過表示:「真的太快了!」向雲鵬和寇世勳、張佩華是同期藝人。(圖/本報系資料照)友人表示,就他所知,向雲鵬一直都有定期追蹤,癌症指數都還好,日前有聽到他說有一點點高、但沒有達到警戒標準,只是比正常人多一點點而已,所以採取低劑量的化療,控制癌症不要再復發,哪知下午就傳來噩耗。他的太太及兩個兒子還沈浸在哀傷情緒中,幾個親近的兄弟會配合家屬協助處理後事。向雲鵬與資深藝人寇世勳、張佩華是同期藝人,1980年以電影《鄉野人》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隔年又以電影《同班同學》獲得了第1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也曾在電視劇《神鵰俠侶》扮演郭靖,演出中視《楚留香新傳》等劇,後因有製作人為省製作費,把他戲份都刪除,他一氣之下退出演藝圈改行到大陸賣牛肉麵。他因在劇組養成吃便當的習慣,到大陸最愛吃便當,結果又油又鹹的飲食導致健康亮紅燈,加上每天喝至少兩瓶高梁酒,曾爆發腦中風、心臟也出問題,6年前體重一下子從90驟降到60公斤,到醫院檢查才知罹患胃部惡性腫瘤,經過切胃、化療撿回一命。曾被醫生宣判將不久於人世的他,抱著反正也活不久了,一切看開,保持好心情,開始調整飲食,只吃原型食物,前兩年到醫院追蹤檢查,竟然已經沒有癌症了,連醫生都嚇一跳。
妻子抗癌7年病逝…「這件事」讓張斯綱不忍了 痛揭2個月揪心經過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張斯綱的妻子去年癌逝,不料隨著他宣布投入台北市第一選區(士林、北投區)立委選舉,外界卻出現不實謠言將亡妻死因惡意扭曲,讓他深感心痛。對此,張斯綱今(8日)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怒斥,這不僅是對往生者不尊重,更對家屬造成二度、三度傷害,隨後也在臉書公開亡妻抗癌過程。張斯綱今接受「千秋萬事」廣播專訪時提到,自從他宣布選立委後,就有謠言扭曲亡妻死因,實在非常惡劣,這不僅是對往生者的不尊重,更對在世親人造成二度、三度傷害;他強調,親人離世對每個家庭都是無法磨滅的傷痛,不該被當成八卦或茶餘飯後的話題,更不應該拿去變造、流傳。張斯綱事後也在臉書發文,「今天在淺秋的節目中談到我太太李沛樺的事情。經過7年多與癌症的拚搏,她在去年選舉投票前夕離開了我們。事實上,過去7年多的時間,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控制良好,定期回診、檢查,癌症指數非常非常低,生活如常、工作表現傑出,我們樂觀的認為一定可以戰勝癌症,持續規劃著未來想過的日子。」張斯綱妻子去年癌逝。(圖/翻攝自台北市議員 張斯綱臉書)他接著說,去年9月初,亡妻身體不舒服住院檢查,發現腫瘤遠端移轉到肝臟、脾臟,「接下來的兩個月,基本上都在醫院度過,化療後遺症折磨了身軀,最後終於擋不住,離開我們到了天堂。她生前不喜歡麻煩別人,特別交代我們不要辦公祭,跟最親愛的家人道別即可,也要我們好好過生活,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張斯綱提到,「我們尊重她的意願,在2022年12月初辦了溫暖的家祭儀式,隨後以花葬形式安葬在陽明山。回想過去這段時間,我白天拜票,晚上到榮總陪病,在她就寢前和她聊聊,談到出院時計畫到處走走,總是希望第二天從主治醫生那邊得到可以出院的好消息。可惜,事與願違。我一直不認為她真的離開了我們,只是先出發進行另一段旅程,在終點站等我們會合。」(圖/翻攝自台北市議員 張斯綱臉書)
早期沒追蹤發現已是15公分肝腫瘤 有這些症狀快去看醫生
台中黃姓男子4年前因爆瘦、腹痛且易感疲倦就醫,意外發現竟有1顆15公分大巨型肝臟腫瘤,輾轉多家醫院都評估「生命僅剩2個月」,經與亞大醫院醫療團隊討論後,採取「三箭齊發」策略,不僅恢復健康,癌指數更降到10以下,找回彩色人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指出,肝癌末期或腫瘤過大的患者常因腫瘤侵犯到肝門靜脈,肝臟無法拴塞治療伴隨肝臟損傷,加重肝臟衰竭的風險;黃男到院時體重僅40公斤,血液中的黃疸指數高到5,癌症指數(胎兒蛋白)更飆高至599,左、右肝門靜脈都被腫瘤塞住,無法執行栓塞治療,他也一度交代後事,準備向家人告別。台中黃姓男子4年前因爆瘦、腹痛且易感疲倦就醫,意外發現竟有1顆15公分大巨型肝臟腫瘤,經三合一療法治療順利恢復。(圖/亞大附醫提供)經與癌症中心團隊討論後採用「標靶藥物」、「光子刀放射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三合一療法治療,不但3個月後黃疸指數及癌症指數恢復正常,腫瘤也僅剩疤痕痕跡,近年來他穩定回診追蹤,無復發跡象。王博民說明,採用標靶藥物可避免腫瘤擴張,免疫療法則藉由活化免疫系統,結合光子刀局部放射治療合併產生「遠隔效應」,人體內放出更多抗原,強化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不僅副作用低,也可縮小腫瘤有利手術切除,大幅延長存活率。王博民說,黃男早期罹患C肝,但他沒有持續追蹤,多年後癌細胞已經快速成長,演變成巨型肝臟腫瘤,幾乎難以挽回;提醒民眾若有B肝、C肝病史,且出現爆瘦、腹脹、莫名容易覺得累等症狀,就得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王博民也呼籲,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也令治療方法愈來愈多,民眾若不幸罹患晚期肝癌,只要保持信心與體力,配合醫師建議,都有機會突破困境。
她40歲「有乳癌家族史」…檢查卻見「癌王」轉移 醫曝「這症狀」罹癌初期常見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身體一有不適就應盡快就醫,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日前收治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女病患,對方稱半年來因背痛、肚脹,吃藥不僅未改善症狀,之後身體的不適感還愈發明顯;事後經醫師檢查發現,該名女病患竟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林相宏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日前收治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女病患,對方不菸不酒,生活起居一切正常,不過卻說近半年來有背痛、肚脹等症狀,雖然體重和食慾沒有受到影響,但由於之前去多家醫療機構,安排了胃鏡和超音波都未檢查出異狀,開始服用一些藥物也越吃越沒效,肚子還越來越脹,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就醫。林相宏臉書貼文。(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林相宏表示,起初女病患來到診所僅做了抽血,發現血糖有點上升,做了癌症指數的血液化驗,發現胰臟癌的指標已超過正常值。之後女病患急忙找他求診,幾個月後做了超音波檢查;檢查報告顯示,女病患的胰臟長了一顆3公分的腫瘤,而胰臟癌的癌細胞已轉移,導致她的肝臟也布滿了許多顆腫瘤。林相宏指出,希望透過此案例提醒民眾,一定要特別留意癌症的「家族史」,女病患的家人過往雖有乳癌病史,但確診胰臟癌的風險並非只有相關的家族史的人才有。他透露,若家族有罹患胰臟癌的基因,同時也易患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所以有以上癌症家族史者,建議要做基因篩檢,釐清胰臟癌的風險。」林相宏說,胰臟癌的患者初期有7成是無症狀,另外3成有症狀的患者中,3成會出現腹痛及腹脹,1成會有背痛的症狀,「胰臟尾部腫瘤的病患,幾乎都會提到背痛。」他提醒,「血糖上升」也可能是胰臟癌早期的症狀,若家族沒有糖尿病史,血糖卻無故上升,記得就要去醫院檢查胰臟。
免疫療法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 精準對抗「大腸癌轉移惡性腹膜腫瘤」
54歲的林小姐4年前因腹痛及大便出血,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合併肝臟與肺臟轉移,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不斷鼓勵與悉心照顧下,林小姐積極進行手術及化學治療抗癌,控制情形頗良好,直到去年底,林小姐再度感到腹脹消化不良,經詳細檢查發現多處腹膜腫瘤轉移,而且造成嚴重腸道阻塞,這個噩耗令病人及家屬都難以相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治療中心張伸吉主任評估後,建議林小姐考慮採積極作法,先進行腸道吻合以解決腸道阻塞的問題,同步精準醫療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輔助消滅腹膜腫瘤,並再運用「免疫細胞療法」消除血液中腫瘤並增強免疫力,如此治療並未增加林小姐的身體負擔,而且逐日增加食量;在最新的一次腹膜病理切片中發現,林小姐既有腹膜癌細胞大量減少,以肉眼觀察幾乎看不見腫瘤,進食狀況也恢復正常,5周內癌症指數CEA由9.56ng/ml 驟降至4.68 ng/ml。可喜的是林小姐在接受合併治療期間並未出現氣霧化療所造成的副作用,精神及體力狀況都無影響,仍舊可以持續正常生活,經過這次的治療林小姐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再度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更加樂觀面對生命,積極迎接人生的美好。張伸吉主任指出,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的族群,大腸直腸癌已是國內十大癌症連續14年來發生人數的第一名,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7,302人,平均每天新增47人罹患大腸癌;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人數更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張伸吉主任進一步分析,當大腸直腸癌進入腹膜轉移,其預後常常很差,不僅因擴散範圍過廣,對靜脈化療效果差,更常常造成腸道阻塞,進而降低全身免疫功能。張伸吉主任說,若高惡性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在腹腔內擴散時,單一化學治療或手術治療可能已經不夠,目前臨床上可用於腹膜癌的治療方法有限,大多是標準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再加上標靶治療,且預後往往令人沮喪,靜脈化療下存活期的中位數也僅在13至16個月左右。全身性化學治療在部分病人僅具有適度的緩解率,可能達到中度改善,但也伴隨著令人苦惱的副作用。在治療高困難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中國附醫專家團隊會考慮是否建議病人採「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的合併輔助治療,透過「高壓注射器」及「Capnopen霧化器」的微創給藥技術,將化療藥物奈米化再輔以高壓環境,均勻、深層打入腹膜腫瘤組織內直接毒殺惡性腫瘤,治療癌症帶給病人的腹部不適,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亦指出,「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在治療腹腔腫瘤可達到病理反應率6~7成,有效縮小腫瘤細胞及範圍,約67%的病人的腹膜腫瘤細胞減少,且大幅降低惡性腹水。中國附醫專家團隊再加上「免疫細胞療法」,其臨床經驗顯示,可達到7~8成的腫瘤控制率,更可以順利進入腹膜組織中治療腹膜腫瘤,而且兩者的治療副作用相對小,因此「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的合併治療對於癌症病人的體力保存及生活品質的提升,都有明顯助益。腹膜惡性腫瘤治療除了正規的手術及腹腔熱化療之外,還可以合併『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等輔助療法,運用不同的治療機轉抗癌,更能增加癌症治療成功及控制機率,也減少治療的不適。林小姐也以自身經歷鼓勵癌友們不要放棄,只要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恢復既有的生活品質。
余苑綺直腸癌惡化爆「只剩2個月生命」 曾哭求余天:不要化療
余苑綺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三期,至今復發過2次,但最近傳出,她驗出癌症指數又變高,且大腸再度看到亮點,甚至一度傳出,只剩2個月生命。但弟弟余祥銓出面否認傳聞,表示姐姐的病況沒有外傳這麼嚴重,癌症指數變高,主要是因為化療拖延,他坦言姐姐對病情變化,一度很沮喪,甚至哭求過爸爸余天「爸爸,我不要做化療了」,但家人還是鼓勵她勇敢抗癌,為生命堅持下去。據《三立新聞》報導,余祥銓出面駁斥余苑綺壽命只剩下2個月的相關消息,余祥銓提到,醫生只有表示,余苑綺病情最壞的狀況,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點;而癌症指數之所以變高,主要是因為姐姐化療拖了一個月都沒做,現在大家都很鼓勵她,繼續堅持下去,為了緩和家中沉重氣氛,他也時常找女友柔柔,一起陪姐姐打牌聊天,轉移她對病情的擔憂。余苑綺2014年起癌症不斷復發,抗癌至今8年已動了9次刀、化療多達70次,日前又傳出大腸照出新的陰影,但因為肺只切到剩一片,也無法再動手術,只好選擇繼續化療。父親余天日前受訪時曾說,女兒余苑綺面對病情一度很心灰意冷,甚至哭著打電話對他說:「爸爸,我不要做化療了。」也因為這樣余苑綺才會有一個月都沒做化療。而面對現在病情又出現惡化,余天強調,這次一定要她做化療,雖然她還是會想東想西,只能靠旁人不斷安慰她。
余苑綺大腸又照到陰影 李亞萍崩潰求:用我的命換她的命
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7年前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復發與化療,切除了大部分的肝和肺,以及部分淋巴,病況依舊讓親友相當擔心,今(16)日李亞萍談及女兒病況,難過表示最近就醫又照出大腸有陰影,癌症指數也增加,但因為肺只剩一片,所以無法開刀,只能再去醫院繼續做化療。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李亞萍透露余苑綺今天又再度去醫院化療,因為發現大腸有陰影小點,現在病情又變化,也讓她化療劑量加重,每次化療完都都會吐10次以上,讓她相當心疼,喊出「用我的命換她的命」,更透露余苑綺的4歲女兒樂樂,面對媽媽生病都會暗自面對牆壁偷擦眼淚,讓她看了好難過。她也透露自己現在已經心痛到連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還好余苑綺有一雙可愛的兒女,成為她抗癌的最大動力,也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幫女兒集氣。
患肝癌三期又切前列腺!《大話西遊》唐僧罕見受訪 親口吐唯一遺憾
香港演員羅家英8歲開始學習粵劇,1991年決定參與電影演出,最初只是演繹一些平平無奇的配角,直到參與周星馳電影系列才廣為人熟悉,代表角色包括《國產凌凌漆》中的「達聞西」及《大話西遊》的唐僧。不過,羅家英2004年罹患肝癌,2019年又切除前列腺,近年少有作品,他近日罕見受訪,透露心中唯一遺憾。據了解,8歲時的羅家英跟隨父親羅家權學習粵劇基本功架,小二時在茶果嶺演出的粵劇中飾演士兵,後來陸續師從吳少廉、粉菊花、呂國銓、李萬春和劉洵;21歲時,羅家英便擔當演出文武生 ,並自1970年起組成多個劇團開始粵劇生涯,無奈粵劇自從70年代逐漸式微,他為了生計,被迫轉行當公務員。1991年,羅家英決定參與電影演出,最初只是演繹一些平平無奇的配角,直到參與星爺的電影才廣為人熟悉;1994年,他在《國產凌凌漆》中飾演「達聞西」一角,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開始走紅,後來他在《大話西遊》系列飾演「唐僧」,打開了在中國大陸的知名度,後期也因而開始多到大陸演出。2004年12月,羅家英被檢查出得了肝癌三期,雖然成功戰勝病魔,不料2019年又發現前列腺癌症指數過高,決定動手術切除。羅家英近日罕見接受媒體訪問,指自己和妻子汪明荃愛情長跑20年,2人好不容易在2009年結婚,唯一的遺憾是未能留下愛的結晶,「沒有孩子就沒能把夫妻倆的優秀基因傳承下去」。
每次尿尿耗時3分鐘以上 男子輕忽竟爆發嚴重腎水腫
沈先生平日尿尿速度慢,上廁所常要站個3~5分鐘,但卻不以為意,覺得站久一點也沒關係。近日發現尿量減少至醫院抽血發現腎功能竟然已惡化到逼近洗腎邊緣。趕緊安排電腦斷層檢驗發現兩邊嚴重腎臟水腫,巨大的攝護腺阻塞膀胱造成尿液無法排出。接受尿管置入引流尿液後,因肥大攝護腺血管增生造成嚴重血尿,血尿形成血塊阻塞尿管,膀胱脹痛、苦不堪言。所幸接受緊急綠光雷射攝護腺手術,術後恢復迅速。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分享上述臨床案例,同時表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老化常見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小便速度慢、尿不乾淨、需用力尿尿、尿尿斷斷續續,還有頻尿、急尿、夜尿,甚至來不及去廁所就漏尿,或是夜尿影響睡眠,病患較容易察覺異常會積極到醫療院所就診。但是小便速度慢或用力解尿,常會被病人忽略,一直到了尿不出來或是腎臟功能惡化才發現,通常這時候攝護腺肥大狀況已經非常嚴重,造成無法挽回的腎臟或膀胱功能受損。陳嘉宏說明,目前攝護腺藥物治療無效後,主流手術方法為內視鏡攝護腺刮除手術,使用內視鏡經由尿道,將阻塞於膀胱出口的攝護腺組織刮除,恢復排尿順暢。目前使用綠光雷射進行肥大攝護腺移除,手術中出血少,恢復快,尿管放置時間較短。他形容,用綠光雷射進行攝護腺手術就像火烤保麗龍,肥大攝護腺會接被氣化,幾乎不出血,大幅減低手術出血與危險性,是目前高齡化病人一個良好選擇。陳嘉宏進一步提醒,除了攝護腺肥大外,攝護腺癌也是男性10大癌症之一,初期幾乎無症狀,僅有與攝護腺肥大類似排尿症狀,因此有排尿問題建議至泌尿科診治,進一步進行抽血分析癌症指數高低,以免延誤就醫時機。泌尿道是人體重要水分排除的器官,如同一個城市的下水道,阻塞的泌尿道會讓人體城市汙穢不堪,把阻塞病變的攝護腺疏通才能長保人體健康。
鑽石歌王1/誓言繼續唱!87歲林沖病魔作祟暴瘦10公斤
87歲的「鑽石歌王」林沖,1969年以一曲〈鑽石〉紅遍大街小巷,熱愛表演的他,2017年宣布戰勝癌症病魔後,今年8月因腹痛緊急送醫,才檢查出腹部長了主動脈瘤,還罹患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吃與不吃都會痛,但礙於心臟瓣膜受損無法開刀。環環相扣的身體狀況,讓他大受打擊,這幾個月暴瘦10公斤,加上膝蓋退化無法運動,腿部肌肉量大減,連站都站不穩,有心要再開演唱會的他,只能默默乞求「拜託再給我一點健康的時間!」林沖如今已87歲,因保養得宜仍維持好氣色,看不出正為疾病所苦,他也發願康復後要再開演唱會。(圖/翻攝自林沖臉書)二○一一年,林沖被診斷出罹患前列腺癌第三期,他除了接受正規治療,並靠著每天運動、保持心情愉快和改變飲食習慣三招,成功戰勝病魔,癌症指數降為零,儼然是位生命鬥士。不料今年八月,林沖因整夜腹痛緊急送醫,才知道腹部長了直徑達四點五公分的主動脈瘤,還檢查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現在林沖吃飯時,心情就像等待「開獎」一樣,不知道這餐吃完會不會痛,萬一痛起來血壓還會飆高,導致主動脈瘤變大,他說:「五公分就有破裂的風險,所以要小心控制在目前的四點五公分。」抗癌成功後,林沖因主動脈瘤、胃潰瘍等問題再度住院休養,他仍努力保持樂觀。(右:楊貴媚)(圖/翻攝自林沖臉書)原先就有裝心臟支架的林沖,因心臟瓣膜功能也受損,不能開刀處理主動脈瘤,身體也很容易疲累,讓向來活力十足的他相當不能適應,「因為現在不能健身,腿的肌肉都退化了,站久了會累,而且還很不穩。」不過,他仍打起精神,展現當初抗癌成功的樂觀,「現在就多休息,沒事到頂樓種種花,等我(身體)都好了,一定還要再開一場演唱會!」他還透露,已有金主願意為他的演唱會投資百萬元。生病前林沖常上健身房維持身材,如今因不方便運動使肌肉量大減,常常站不穩。(圖/翻攝自林沖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