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
」 癌症 肺癌 肺腺癌 台股 順藥男子鼠蹊部鼓脹、按壓痠痛!檢查竟是疝氣惹禍 「微創修補術」有效改善困擾
55歲從事建築業的李先生,因長期搬運重物,近幾個月來右側鼠蹊部反覆出現鼓脹症狀,按壓時伴隨痠痛,平躺休息後稍有緩解,但影響了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在家人陪同下,李先生前往醫院一般外科門診檢查,確診為「右側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 好發於小孩與老年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外科醫師王俞傑表示,「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是最常見的疝氣,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尤其好發於小孩與老年人。小兒疝氣通常源於腹股溝處的囊袋未完全閉合,腸子或腹網膜掉入囊袋形成疝氣;而中老年人則多因搬重物、慢性咳嗽或便秘導致腹壓升高,進而引發疝氣。「腹腔鏡微創修補術」 減輕疼痛、恢復速度快疝氣手術主要分為「傳統無張力修補術」與「腹腔鏡微創修補術」兩類。傳統手術傷口約5-6公分,術後較疼痛,且可能留下明顯疤痕;腹腔鏡手術僅需3個1公分小孔,術後疼痛減輕,恢復速度快,雙側疝氣也可透過單側手術一次修補完成。王俞傑強調,腹腔鏡手術需全身麻醉,若患者不適合全麻或曾接受複雜腹部手術,則不建議採用。王俞傑補充,疝氣手術後1至3個月內應避免搬重物,以促進人工網膜與組織的結合,形成堅韌筋膜。為避免疝氣復發,飲食應避免辛辣食物、酒類及燥熱補品,以減少血管擴張及出血風險;並飲食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原則,減輕腹壓減少傷口癒合負擔。懷疑罹患疝氣 盡早就診掌握治療黃金期若疝氣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腸子或腹內網膜卡住回不來,甚至缺血壞死,進一步引起劇烈疼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此時切勿強行擠壓,應立刻前往急診就醫處理。王俞傑提醒,若懷疑自己罹患疝氣,務必盡早就診,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與術後照顧。
「過敏三兄弟」嚴重影響睡眠 58歲男中醫調理改善
8歲的張先生,受到鼻涕倒流困擾至少5年。曾經接受過鼻中膈手術,但晚上睡覺時,鼻涕倒流症狀仍存在。近年來,症狀愈發嚴重並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調理後,張先生的症狀有所減輕,生活質量也逐漸改善。就診時,張先生表示,鼻涕倒流通常伴隨眼睛癢和皮膚乾癢的症狀,並且已經嚴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他提到,早晨起床時,鼻子感覺比較水潤,大便一天一到兩次屬於稀便型。平時,如果過於飢餓或睡覺時,容易感覺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吃完飯後常會有明顯的不適感,導致他習慣少量多餐。陳奕任醫師脈診發現張先生脈相較為緊張,舌頭偏淡且有齒痕但不紅,給予茯苓、澤瀉、生薑、甘草、杏仁、紫蘇、陳皮、烏梅、柴胡、防風、五味子等中藥調理。一週後,張先生反映鼻涕不再像以前那麼水,變得較乾,胃酸的感覺也有了改善,皮膚有稍微好些比較不會癢。 陳奕任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常見的慢性過敏疾病,常伴隨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對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當過敏性鼻炎與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聯手形成過敏三兄弟時,這些症狀會互相加劇,嚴重影響病人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舒適度。此外,這類型病人的腸胃較為敏感,因此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辛辣、冷飲和黏膩的食物。建議飲食中可加入豆漿、秋葵、納豆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材,有助於緩解症狀。此外,進出溫度變化較大的地方時,應戴口罩以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並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空氣中的過敏原。這類型病人也較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建議可多做放鬆的休閒活動和舒展運動來減輕壓力。陳奕任醫師強調,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並非一蹴而就,雖然中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但治療的核心在於調節整體健康、增強免疫力,從而達到長期的鞏固療效和治本的目的。平時在早晚睡前、起床後,可進行柔和的手肘曲池穴和腳部三陰交穴的按摩,這樣有助於保養身體,按摩時間可控制在兩分鐘左右。
籲增設高屏醫學中心 立委:均衡南北醫療資源
立委許智傑、邱議瑩、林岱樺、邱志偉與徐富癸今(3日)在立法院開記者會指出,大台北人口7百多萬就擁有10家醫學中心,但高屏地區卻僅有3家, 家醫學中心要照顧的人口是台北的1.6倍,醫療資源南北嚴重不均,呼籲在高屏地區增設第四座醫學中心。受邀出席的義大醫院副院長林俊農表示,義大醫院扎根醫學教育,設有「醫學系」協助培育醫療人才,盼透過增設第4座醫學中心,未來提供高屏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許智傑說,為了實踐賴清德總統提出「健康台灣」的國家願景,高屏區增設第四家醫學中心絕對有必要性。根據醫學中心上限家數之規定,自96年起明訂「以每二百萬人口數得評定一家醫學中心」,然而台北區人口752萬,去年台北區8家醫學中心,再增額2家,已經有10家醫學中心,平均台北區每家醫學中心服務75萬人;而高屏區364萬人口,目前僅有3家醫學中心,平均高屏區每家醫學中心平均服務121萬人,是台北的1.6倍,造成病人無法享有最充足醫療服務,也相對造成醫護沉重的負擔。邱議瑩表示,希望能透過新醫學中心的設立,讓高屏交界、特別是原縣區的民眾,能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徐富癸表示,屏東縣輻員遼闊,急重症醫療量能需求殷切,義大醫院目前在屏東健康產業園區成立屏東分院,預計今年底啟用,如果高雄有機會升格第4家醫學中心,未來絕對不能只著重在高雄,也要一同強化屏東的醫療量能,期待屏東也有座近乎醫學中心等級的大型醫院,照顧屏東鄉親的健康。許智傑說,南北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醫療發展差距,加上高屏地區近年來人口高齡化快速、疾病復雜度增加,因此增加第四座高屏醫學中心,強化醫療網、增進醫療品質、促進院際合作,相當有必要,才能提升區域内的醫療品質,共創醫病雙贏的局面。林岱樺指出,醫院評鑑標準過時,衛福部明訂每200萬人得設置一座醫學中心,全國上限為20座,但去年全國卻已超過上限,達到22座醫學中心,其中10座集中在台北市和新北市,衛福部因而遭到監察院糾正,醫療資源過度集中雙北,擴大南北不均。邱志偉表示,高屏地區增設第四座醫學中心,對於目前高屏皆有不斷擴增、湧入的產業發展與科技就業人口,都有相當大的助益。特別是,能夠讓複雜及重症的病例獲得更多照顧,使護病比得到改善,也能夠提升醫療效率、吸引醫療人才,如此正向循環之下,也能增加民眾對於醫療的信任度,有助於提升民眾就近就醫,能夠高屏地區的區域醫療體系更為完善。
荷爾蒙陽性乳癌爭取整體存活期多一倍 醫籲健保儘速給付嘉惠病患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晚期乳癌如何有效延長存活期,為臨床治療中一大目標。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局部晚期及轉移性乳癌,患者在經過一二線標準治療後若反應不佳,除接受基因檢測確認可否使用標靶藥物外,往往剩下傳統化療一種選擇,其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對患者而言仍不夠理想。然而隨著新型藥物投入使用,有望扭轉原先治療困境。根據最新研究數據,亞洲患者若在CKD 4/6抑制劑治療於12個月內惡化後,接續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力治療下的整體存活期有顯著的提升。傳統治療難達晚期治療三大目標 大幅影響病患生活「我們首要當然是希望盡可能延長存活期。」,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在為晚期乳癌患者制定治療策略時,以「延長存活」、「減少副作用」、「減緩乳癌生長速度」為三大目標,然而部分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R+/HER-)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接受抗荷爾蒙合併細胞週期抑制劑的模式後,會在12個月內產生惡化狀況,針對此類「頑固」乳癌,過去常剩下化療或利用基因檢測尋找對應標靶藥物,患者在晚期病症折磨之下,還需承受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或基因檢測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對病患及其家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證實整體存活期多一倍!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成亞洲患者新曙光然而新藥物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Trop-2 ADC)的上市,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乳癌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根據歐美族群的臨床樞紐試驗顯示,針對前述類型患者,遭遇CDK 4/6細胞週期素激酶抑制劑治療仍於12個月內惡化的「頑固」乳癌,若接力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能使患者整體存活期達到15.3個月,對比傳統化療的10.5個月多出近5個月。據針對亞洲婦女(包含台灣)的最新臨床研究更指出,整體存活期更增加到21.1個月,證明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對亞洲婦女患者是一大福音。適用性高免基因檢測 高效接力精準治療台灣乳癌患者隨著年齡老化,罹病年齡中位數由56歲延至57歲,延續生命作為臨床治療目標的期望值不減反增,陳守棟理事長以一名30餘歲主婦患者為例,該病患診斷時即為第四期,經過一二線治療收效甚微,接力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至今已維持近半年穩定狀態。他也強調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免基因檢測的特性,省去晚期患者等待相關檢測報告的時間與精力。醫籲接軌國際治療潮流 新藥應速納健保給付隨著Trop-2藥物投入使用,晚期乳癌患者在治療選擇上更臻完善,陳守棟理事長鼓勵乳癌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晚期乳癌還是有機會活得很久,還是有希望。」他也呼籲有關政府單位,從提升國內晚期乳癌患者存活期的角度來看,應盡快將此類已有明確數據證實可提升患者存活期的藥物納入健保、增加國民健康福祉。
高齡聘外籍看護將免巴氏量表 侯友宜:確實照顧需求者
新北市政府31日表示,立法院會當日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放寬部分需求者,請外籍看護不必檢具巴氏量表,就是市長侯友宜2024年競選總統的政見,呼籲中央政府積極回應民眾,照顧到每一位需求者。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又稱ADLs,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過去綁定部分需求者申請外籍看護資格,遭不少重症或長者家屬批評,申請外籍看護困難重重,時有放寬聲浪。而31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中,就明訂年滿80歲或是70至79歲中患有癌症二期以上者,得免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僱外籍看護。《就業服務法》主管機關勞動部則指出,目前外籍家庭看護工22.7萬人,但台灣80歲以上人口91萬人,其中健康人口約53萬,即便僅3成健康長者提出申請,也將產生16萬名家庭看護移工的人力需求,保守估計也至少10幾萬人力缺口。勞動部官員憂心,此次修法預期新增大量移工需求,不僅導致家庭看護移工市場供需失衡加劇,主要移工來源國也不可能立即大幅增加供給的勞動力,這將導致目前家中有重癱、長期臥床、插管的失能者家庭,因為移工不想顧那麼累「棄重擇輕」,而更難留住看護工,屆時供應不足更將推高聘僱成本,也對於照顧品質造成直接影響。對此,新北市政府回應,侯友宜老早就提過相關主張,因為台灣正面臨「超高齡社會」,政府本來就應回應民眾聲音、實際解決問題、照顧到每一位有需求的人,並針對預估的人力缺口,加強媒合。
牙齒短、笑起來牙齦外露! 醫推「1治療」增自信還可改善牙問題
牙齒不僅關係到口腔健康,還會影響整體面部的美學,甚至是自信的微笑。隨著牙科技術發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盧冠勳認為,「牙冠增長術」能為患者提供一種既能改善牙齒外觀,又能提升口腔功能的療程方案。牙冠增長術 改善牙齒過短、咀嚼功能盧冠勳說,牙冠增長術是一項微創外科手術,通過去除多餘的牙齦組織或重塑牙槽骨結構,暴露出更多牙齒的可見部分(即牙冠),使牙齒長度和形態更為和諧。這項手術可以解決由牙齒過短、牙齦位置不正或牙齒嚴重缺損,同時改善牙齒的咀嚼功能。專業評估很重要 適應症一次看盧冠勳表示,選擇牙冠增長術時,除了要考慮生物學寬度(biological width),由牙齒齒槽骨往上到牙齦溝底部、含兩部份連接上皮及結締組織附著以避免造成牙齦慢性疼痛、慢性發炎或是導致齒槽骨吸收,另外牙齒周圍的角化牙齦寬度,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角化牙齦則包含的游離牙齦(free gingiva)和附著牙齦(attached gingiva),適當的角化牙齦寬度對於牙齒周圍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牙冠增長術的適應症:1. 牙齒過短或磨損:隨著年齡增長或不當的咬合習慣,牙齒可能會變得過短,影響微笑美感。牙冠增長術能夠幫助暴露更多的牙齒表面,讓牙齒看起來更長、更對稱。2. 牙齦過高或過低:不均勻的牙齦形態會影響牙齒的外觀,讓牙齒顯得不夠突出或比例失衡。牙冠增長術通過調整牙齦的位置,達到理想的微笑線,改善面部整體美學。3. 牙齒缺損或嚴重齲齒需要修復:對於缺損或齲齒損壞較為嚴重的牙齒,牙冠增長術能為後續的修復手術(如牙冠安裝)創造更多的修復空間,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持久性。術後護理莫輕忽 這樣做確保最佳手術效果牙冠增長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過程中,牙醫會根據患者的口腔狀況,選擇性地去除部分牙齦組織或調整牙槽骨,從而暴露更多牙齒表面。整個手術過程通常需要30分鐘至1小時。而在手術後,有患者可能會感到輕微的腫脹或不適,但大多數人可以在幾天內恢復正常活動。因此,患者仍需遵循牙醫的術後護理建議,保持口腔清潔,避免硬物刺激,並定期回診檢查,以確保手術效果穩定。
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20歲女稱「私密處長痘」 婦科醫一看傻眼:前、現任都要檢查
北部一名20多歲女子自稱下體長出「青春痘」,因此到婦產科求診,但卻因害羞拒絕接受內診檢查,僅希望醫師直接開痘痘藥。經醫師與護理師多番勸說,她才同意配合內診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卻震驚所有人。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這則案例,他提到,該女子一進診間便直問「可以開痘痘藥嗎?」在醫師建議她轉掛皮膚科後,她才透露「痘痘」其實長在下體。然而當被要求進行內診確認病灶時,女子因害羞多次拒絕,堅稱自己透過Google查詢過,應該是毛囊炎或青春痘。王樂明也耐心解釋,「若誤診,治療效果不佳,反而延誤病情」,而後護理師也加入勸說,強調內診能更準確判斷病情。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女子終於同意檢查。檢查一開始,王醫師便發現情況嚴重,「根本不是毛囊炎,而是滿滿的菜花!」王樂明表示,尖形濕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性傳染病,該女子病灶範圍大,病毒濃度高,需以電燒去除病灶,後續搭配抗病毒藥膏才能改善。王樂明進一步提醒,女子應邀請伴侶一同接受治療,以避免重複感染(俗稱「乒乓球效應」)。然而女子卻表示,「可是我男朋友已經換人了!」讓醫師感到無奈,只能建議她通知前任及現任伴侶共同檢查與治療。王樂明提醒,尖形濕疣初期可能僅呈現小顆病灶,容易被誤認為青春痘或毛囊炎,但若延誤治療,病灶會快速增生甚至擴散。因此,發現疑似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診斷與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或影響伴侶健康
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進食不順「喉嚨卡卡」常見3原因 醫師示警:「1狀況」小心是癌症!
不少人都有過「喉嚨卡卡」的不適經驗。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陳弘晉表示,其多半為慢性咽喉炎,常見原因包括鼻涕逆流、胃食道逆流,以及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然而,若在進食時呈現明顯食物「吞不下去」的感覺,則屬於吞嚥困難,可能涉及食道、咽喉腫瘤或異物等嚴重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陳弘晉在臉書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近期門診接觸到數例覺得「喉嚨卡卡」的患者,也有主訴「吞嚥困難」的病人。他特別指出,這兩者之間有很大不同,臨床上「喉嚨卡卡」大部分是良性功能性疾病的「慢性咽喉炎」所引起,但是「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食道具有可能的病變,是需要高度留意的症狀!至於這兩者該如何區分,陳弘晉煮出,喉嚨卡卡的患者在進食時多半沒有症狀,又因牽涉心理因素,症狀往往在專注檢視自身吞嚥口水時呈現強烈的異物感,像是喉嚨有一顆球存在沒辦法吞嚥乾淨,又稱「臆球症」。而吞嚥困難的患者,會在進食時明顯感覺「食物無法順利嚥下去」。此外,喉嚨卡卡的患者,其「異物感」在進食時較不明顯,不適症狀也不會因為正在進食的是固態或液態食物呈現差異。但吞嚥困難患者,則會明顯表現出吞嚥固態食物比液態更加困難的情況。陳弘晉指出,「喉嚨卡卡」狀況,往往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咽喉內視鏡檢查」,多半是慢性咽喉炎,具有以下三大常見原因:一、「鼻涕逆流」,患者可能會有噴嚏鼻水相關鼻過敏症況。二、「胃食道逆流」,這是現代人慢性咽喉炎大部分且非常常見的原因,內視鏡下可能伴隨食道入口咽喉黏膜水腫或是聲帶水腫。患者還可能會有容易脹氣,打嗝,或是胸口具有灼熱酸苦感。三、「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患者往往會在忙碌於其他事時反而減輕喉嚨卡卡症狀,卻會在不斷專注及測試吞嚥動作中感覺到強烈的異物感。而「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著食道病變,除了耳鼻喉科的「咽喉內視鏡」檢查之外,胃腸科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陳弘晉提醒,以上每個病人背後原因的比重會不太相同,經由醫師評估檢查,並針對原因找出適當用藥,多數病人都會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電影頻道/癌症是人生中的「大禮」? 《交換禮物》曾寶儀花4年的生命探索之旅
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情侶檔首次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由曾寶儀擔任旁白,關注癌症病患在宣告罹癌時,如何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禮物」。電影歷經4年拍攝,除了有曾寶儀擅長的感性、溫情訪談,也記錄下她花了4年的「醫學探索」之旅,走遍西雅圖、洛杉磯等地,採訪30位身心靈醫學、博士、癌症病友的紀錄。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情侶檔首次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圖/趙文彬攝)癌症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當確診罹癌那刻,許多患者第一時間湧上的是面對疾病的恐懼,以及何時走到生命盡頭的未知,忍不住自問:「為什麼是我?」就如同片中所說的「衰仔」一般,癌細胞有如瘟神過境,彷彿宣告誰遇上誰就等著倒大楣。片中走訪多位病友、專家、學者,試圖找出消除癌細胞,讓身體康復的線索。前半段跟著曾寶儀的腳步探訪多位病友,試圖去理解罹癌後的生活是否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則是藉由中、西醫、身心靈、脈輪檢測、把脈穴位等療法,試著探究「癌細胞」生成的原因及可能康復的治癒方式。然而介紹多種療法,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推廣非正規醫療,但該片採取的敘事模式相當聰明且旁觀,讓各種醫療方式更像是曾寶儀的個人體驗,讓觀眾感受:「原來還有除了化療、手術以外還可以這樣治療。」至於是否有療效或者值得嘗試,一切交還給觀眾做判斷。後半段敘事則轉向陪病者的角度,曾寶儀堂弟、監製曾國駿女友小琦向來熱愛運動、身體健康,沒想到年僅30多歲就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時間選擇切除治療,認為積極面對、切除腫瘤就沒事。沒想到不到一年便復發,之後病情急速惡化,成為了癌症末期患者。《交換禮物》紀錄小琦抗癌的過程,令人揪心。(圖/台北双喜提供)曾寶儀跟堂弟以及導演,面對至親飽受病魔折磨,即便心疼也束手無策,只能盡全力陪伴。片中紀錄小琦復發後,決定再跟癌細胞拼一把,同時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依舊持續惡化,奇蹟仍未發生,癌細胞不斷瀰漫,改變的只有日漸虛弱的體力與心靈。片中拍下曾國駿與女友小琦在病房內完婚的畫面,小琦因病重無法到戶政事務所簽名登記,最後是由公務人員通融,到病房內完成登記手續,在完成遺願後,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從對癌症奮力一戰到最後不得不接受生命有其終點,畫面令人揪心,更多的是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另一位癌友Olga罹患乳癌末期,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選擇放下以往的罣礙,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人生、想法、態度都有了大轉變。家人、伴侶陪著對抗病魔的同時,也看見Olga的變化。即便抗癌辛苦,Olga時不時就以黑色幽默自嘲,包括在全片尾聲一句:「沒想到我可以活到殺青的時候。」過去不少研究指出,樂觀可以延緩癌症的惡化;悲觀憂鬱則會加速癌症惡化。樂觀的Olga戰勝了癌症,沒想到癌細胞又來了一記回馬槍,康復後再復發、復發後又再康復,如今的她已經健康活到電影上映。癌友Olga(左)罹患乳癌末期,挺過復發後再次康復。(圖/台北双喜提供)就現今科學來看,癌症仍未能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對於癌症病患及病患家屬來說,癌細胞依舊可怕且未知,又怎麼會是一份「禮物」?然而《交換禮物》改以不同切點來紀錄,包括病患的抗癌經歷、陪病者的想法、癌症的治療方式,理性的醫學及感性的人生經歷兼具,看著至親努力抗癌,想幫上一把卻無能為力的心情,曾寶儀跟導演林明謙同樣身為陪病者,更能同理家屬的掙扎心情。癌症研究中有一說是癌細胞是基因遺傳,抑或是心理毒素的具象化,壓力、負面情緒、重大打擊皆有可能埋下病變因子。全片既是紀錄癌友的抗癌歷程,也陪著病患家屬療癒對摯愛的心疼與不捨。對於健康的觀眾來看,則像是另一場生命的探索之旅,並非要等到健康出問題才回頭省思,透過紀錄片以不同角度理解癌細胞為何存在,也許也是人生必學的一課。《交換禮物》將於12月25日全台上映。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健康醫療網/呂佳恆報導】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喘禍要人命!台灣200萬人患氣喘 5成病況差1成恐命危
台灣換季氣溫變化大,每到季節轉換之際、常讓人有胸悶、喘吁吁的感覺,這竟可能是氣喘前兆!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成左右,其中5成控制不佳、1成恐會危及性病。由於氣喘屬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終身與疾病共伴以外、更隨時可能面臨突發性惡化的危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雖約僅占氣喘人口的3-10%,但疾病引發的住院與死亡風險更高,使治療成本約佔氣喘總醫療成本的60%,顯見提升嚴重型氣喘的治療效益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關鍵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以過去協助病友劉小姐治療的經驗分享。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肺功能一度下降至僅剩40%。使她在家中僅爬到二樓都氣喘吁吁,也無法繼續自己最喜歡的教學工作,而放棄一手打造的事業、提早退休。研究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不僅可有效降低67-77%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更降低患者85%因急性惡化而住院風險,顯示新型藥物有效協助患者穩定疾病、降低症狀發作,提供廣泛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患者更全面、精準的治療選擇。嚴重型氣喘患者若無穩定管理疾病,不僅可能引發呼吸急促,嚴重更可能引發昏迷、意識混亂、胸腔靜息等狀態,此時即須緊急安排住院治療,以免危及生命。劉小姐便曾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呼吸道阻塞,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和血壓升高,情況危急下最終由家人緊急送醫治療。傅彬貴醫師分享,劉小姐的病情經過轉換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獲得了穩定的控制。過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的喘鳴、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了顯著改善,肺功能也迅速提升至70%。目前已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能進行中強度的運動。最重要的是,目前也不再需要仰賴急救型藥物以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幫助劉小姐重拾生活步調、回歸職場。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明,氣喘治療發展是我國重要的醫療投資,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更是首要關注目標,新型生物製劑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相信將可使醫療資源運用效益更大化,讓患者未來可積極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氣喘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台灣盛行率約為10%-12%、意即我國竟有高達200萬人深受氣喘所苦!陳育民理事長說明:「氣喘無法完全治癒,加上受患者個人習慣,以及環境中的氣候變化與製造、能源、化工業汙染源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氣喘發病與進一步惡化,因此建立患者長期控制與追蹤疾病的正確觀念,是影響氣喘治療成效的最大關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主委林鴻銓醫師表示:「近年新型生物製劑加入,有別以往的生物製劑作用機制,是由上游阻斷訊息傳導、不須特定生物標記,並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嚴重氣喘患者。患者無須累積口服類固醇的健保給付條件及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可大幅提升治療效益。」石崇良署長指出,於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完備嚴重型氣喘患者治療權益,也提供患者更可近的治療選擇,未來也期許有需要的患者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
40歲職場媽媽乳癌點滴打到怕 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助重拾笑容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40多歲居住在高雄的媽媽,平日忙於事業,也要兼顧年幼的孩子,生活安排非常緊湊,有天驚覺乳房出現硬塊,經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在化療和HER2標靶治療的點滴注射過程中,她深感治療非常耗時,難以兼顧家人與工作;經醫師建議下,她改為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兼顧療效的同時又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她的生活能回歸正常。近期,健保局已宣布自113年12月1日起,將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不論是早期或轉移的患者,只要符合給付條件都有機會申請。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大幅延長乳癌病患存活期!成大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表示,HER2 陽性乳癌屬於高度侵襲性的癌症。在過去缺乏標靶治療的時代,病患僅能依賴化療藥物,存活期普遍偏低,治療成效也相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成績的不斷進步,若HER2陽性乳癌病患接受化療搭配HER2標靶治療,存活期可大幅提升。第一期與第二期病患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三期病患存活率亦可達到7成,而第四期轉移性乳癌病患在HER2雙標靶治療下,平均存活期也有望達5成以上。李國鼎醫師指出,對於HER2陽性乳癌病患,可以先進行化療與HER2標靶治療以縮小腫瘤,然後再進行手術,如果可以達到病理完全反應(pCR),即腫瘤完全消失,可以提升預後。與單純化療藥物相比,HER2單標靶藥物治療達到pCR的病患可提高至4至5成,而若使用HER2雙標靶藥物,更可提高至7至8成。至於第四期病患,則主要以標靶藥物來穩定病情、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品質。施打傳統HER2標靶藥耗時 皮下注射劑型5-8分鐘就能完成治療!李國鼎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病患手術後仍需每3周施打標靶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但傳統靜脈注射或人工血管給藥治療需耗時3至4小時,常讓病患在醫療、工作、照顧小孩上,時間安排上感到困擾。且人工血管則要手術放置,定期清潔內部,這增加病患感染風險與負擔。相較之下,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如同接種疫苗,能快速完成給藥時間,首劑施藥僅需8分鐘,後續每次療程僅需5分鐘,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病患可以輕鬆完成治療後回家或返回工作,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李國鼎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且每條靜脈一般僅能用於一次注射。手術前後病患可能需接受18個標靶藥物療程,在治療中後期,常常面臨難以找到可用靜脈,病患也因此可能對治療產生排斥感。而皮下注射劑型不僅療效與靜脈注射劑型相同,且避免了對血管的損傷,大幅降低病患治療過程中的身心壓力。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12月起納健保!規律篩檢、及早治療提升生存機會李國鼎醫師呼籲,癌症治療越早越好,具有家族遺傳等高風險因子,一定要規律接受檢查。確診乳癌也不要害怕,在雙標靶藥物協助下,不論存活率與存活期都大幅提升,加上皮下注射劑型自12月1日也已納入健保,讓治療便利性顯著增加,切勿猶豫延遲就醫,有任何需求和想法都可以與醫生討論,找到最適合治療方式。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6歲的張先生(化名)是竹科知名科技大廠的中階主管,常出現莫名的害怕與緊張感,因此被診斷為恐慌症,也曾接受過30多次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仍未見病情好轉,後來接受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躁鬱症,接受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並可回歸正常生活。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其實都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三種病症確實有許多共同的症狀,目前臨床上多靠醫師問診跟患者主訴症狀來進行判定,確實容易造成誤判的情況,導致病情未能即時有效獲得控制,延誤治療黃金期。躁鬱症患者半數未求助!專家:精準診斷是關鍵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深受躁鬱症所擾,其中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患者在躁期可能感到情緒興奮、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行為衝動。至於在鬱期則表現為沮喪、失去興趣、精神疲憊、睡眠困難等症狀;其中鬱期往往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痛苦負擔。周伯翰院長表示,約有60%的躁鬱症患者常被誤當憂鬱症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精準診斷在臨床上相當重要。新竹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事件時有耳聞,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精神疾病門診件數正逐年增加中,2022年和2016年相比,複合年均成長率為4.8%,其中新竹市又以6.2%的成長率,勇奪全台第一,足見新竹市不僅僅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台精神壓力最大的城市。周伯翰坦言,診間收治的患者有逾半數都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多數更是來自數一數二的知名科技大廠,許多人也像上述個案一樣,因職場上的高工時、高壓力而導致精神狀況明顯出現問題。先診斷再治療!近8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周伯翰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上仍仰賴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搭配醫師問診,以及患者自我描述症狀來進行病症判斷,他希望能夠將『精準診斷』的概念導入,引進NIRS腦功能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近紅外光偵測大腦前額葉在執行語言測驗時的活性,來區別患者到底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還是思覺失調症。因患者多來自園區,身為高知識分子的他們即便是就醫,也十分相信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論證,且不希望因為病情誤判而影響病情,因此約有7成的患者都會要求先進行NIRS腦功能檢查後再接受相關治療,經過NIRS腦功能檢查後,確實有近80%的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治療後,都可獲得顯著的症狀緩解與改善。不僅僅是著重精準治療,為了更優異的精準治療效果,診所引進新式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周伯翰解釋新式治療系統屬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相較傳統TMS儀器可同時刺激到大腦其他區域,達到更廣泛與更深層的刺激範圍,這是一種特別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模式。研究指出dTMS緩解患者憂鬱症狀2021年衛福部正式准許d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dTMS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根據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指出,針對不同憂鬱症類型的患者症狀,需要刺激的大腦前額葉位置不盡相同,因此透過dTMS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可以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新藥解盲兩樣情!康霈跳空漲停重登股后 順藥大股東砸錢救火止跌回升
台股12日收在23,046.80點,上漲了143.17點,漲幅達0.63%;其中,友華漲幅達10%居本日排行榜之冠,緊跟在後的是昨晚公布局部降脂新藥CBL-514美澳臨床二期試驗解盲達標的康霈,股價飛漲了52元、高達9.98%,跳空漲停573元,重登生技新藥股股后。相對順藥在11月29日宣布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新藥LT3001,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數據達初步療效的訊息,卻未受投資人買單,股價大跌40%多,讓大股東晟德製藥宣布10日起砸10億元買回順藥股票,股價雖止跌回升,今天股價收在193.5元,上漲了3.00元,漲幅達1.57%。二家新藥股解盲消息公布之後,投資人給予兩極化反應,市場熱議其一關鍵是在於所公布的「P值」,是否有清楚揭露受試者、安慰組的療效差異的數據,以及療效效果的說明。康霈生技11日晚間正式公布其505(b)(1)全新小分子新藥CBL-514注射劑用於局部減脂之Phase 2b臨床試驗(CBL-0204 Phase 2b)最終統計結果。康霈也將於後續召開線上法說會,詳細說明該試驗臨床試驗數據與成果。其中,在具有治療前與至少一次治療後數據的受試者(FAS)中,臨床試驗主持醫師以腹部脂肪堆積等級量表(CR-AFRS, Clinician Reported -Abdominal Fat Rating Scale)評估,76.7%的受試者經CBL-514治療後可顯著改善至少1個等級,對比安慰劑組之18.9%,療效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04),本試驗主要療效指標成功達標,且整體藥物安全性與耐受度表現良好。(符合試驗規範之受試者Per-Protocol:81.8%的CBL-514用藥受試者改善至少一個等級之CR-AFRS。)在此試驗告捷後,CBL-514可望於2025年進入全球多國多中心三期樞紐臨床試驗(Pivotal Phase 3 Study),將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個可用於大範圍局部減脂的新藥。該試驗次要療效指標之FAS統計結果顯示,最後一次治療後12週,試驗主持醫師評估中,32.0%的CBL-514用藥受試者改善至少二個等級之CR-AFRS,顯著高於安慰劑組的 0%(p=0.00122)。最後一次治療後12週,受試者自我評估中,76.7%的CBL-514用藥受試者改善至少一個等級之PR-AFRS,顯著高於安慰劑組的19.4%(p=0.00004)。(符合試驗規範之受試者Per-Protocol:81.8%的CBL-514用藥受試者改善至少一個等級之PR-AFRS。最後一次治療後4週,50%的CBL-514用藥受試者腹部皮下脂肪體積減少至少20%,顯著高於安慰劑組的 0%(p< 0.00001)。最後一次治療後4週,與安慰劑組相比,CBL-514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可減少27.1%(95% CI: -32.3%, -21.8%, p< 0.00001),療效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58.8% 的CBL-514組受試者僅需接受一次治療,即可達到至少一個CR-AFRS等級的改善。安全性方面,受試者完成至多4次CBL-514療程後的整體安全性與耐受度良好,主要不良事件為常見的輕度和中度的注射部位反應(injection site reaction)。
醫師傳授科學保養皮膚方法 曝日常護膚是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壓力影響,肌膚問題如暗沉、代謝不良和保養品吸收力下降成為許多愛美族群的困擾。再生醫學技術中的PLT (高濃度血小板凍晶)具有修復與抗發炎的特性,近期逐漸受到大眾關注,知名醫美診所陳依婷醫師從科學角度解釋PLT如何幫助肌膚的健康,並提供日常保養建議,了解正確的護膚方法。PLT有益支持肌膚再生與穩定陳依婷醫師表示,肌膚問題如暗沉和代謝不良,大多與角質堆積、自由基對肌膚的傷害及老化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肌膚代謝速度減緩,自由基帶來的損害加劇,導致膠原蛋白流失、血管新生異常及發炎反應增加,這些因素不僅讓肌膚顯得黯淡無光,還可能降低對保養品的吸收能力,進一步影響肌膚健康,陳依婷醫師指出,PLT是以血小板內含的修復因子和抗發炎因子,幫助調節細胞環境;這些修復因子包括促進細胞和血管新生、膠原蛋白合成的生長因子,能支持肌膚的再生與穩定。陳依婷醫師解釋,「它可以視為輔助治療,幫助肌膚回到比較健康的狀態,但它並不能逆轉所有老化問題,效果與個人體質及膚況密切相關。」因此,PLT適合視為肌膚護理計畫的一部分,應與醫師討論個別情況是否合適。療法各有優勢,術前須了解適應症與恢復期陳醫師進一步說道,除了PLT,還有如雷射及電波拉提等選項,這些療法各有優勢,但也存在疼痛感或恢復期長短不一等限制。陳依婷醫師強調,選擇任何療法前應詳細了解適應症、優缺點及可能的恢復期。她認為,PLT的相對優勢在於其抗發炎物質含量較高,有助於縮短恢復期。不過,陳醫師也提醒,治療效果需要按療程進行,通常建議前三次治療間隔一個月,如果過於零星或只是單一次治療,可能難以觀察到明顯變化。日常護膚才是維持肌膚健康基石陳依婷醫師特別強調,唯有做好「日常護膚」才是維持肌膚健康的基石,各種療法只是輔助效果。適當的清潔、保濕及防曬是基礎步驟,過度清潔或忽視防曬都可能對肌膚造成傷害。針對A酸、A醇等酸類產品的使用,醫師也建議要根據個人膚質反應調整使用頻率,避免過度刺激。此外,針對不同部位的肌膚需求進行針對性護理,例如T字部位控油、乾燥部位加強保濕,可提升肌膚的穩定性;陳依婷醫師表示,護膚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耐心與觀察。PLT療法提供了一個針對特定肌膚問題的輔助選擇,但陳依婷醫師也說明,效果並非立即可見,需配合完整療程及日常護理才能達到較佳狀態。在考慮醫美治療的同時,做好基本的清潔、保濕與防曬,才是保持肌膚健康的長久之道。每個人的肌膚狀況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方式並諮詢專業醫師,是邁向健康肌膚的第一步。
高齡82歲阿嬤升主動脈瓣重度逆流 「微創手術」成功瓣中瓣二次置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82歲王奶奶因升主動脈瓣重度逆流,十年前曾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經TAVI微創手術成功完成瓣中瓣二次置換,不僅手術風險降低,還有恢復期短、併發症風險低等優勢,為年長及高風險族群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選擇。且手術成功後,僅住院5天即可出院,顯著提升治療效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治療實績增多 創首例成功案例安南醫院醫心導管室主任黃成偉指出,相較於傳統需開胸、連接心肺機的手術方式,TAVI技術具備多項優勢:免於開胸手術的創傷、避免出血、氣胸、傷口感染及骨頭壞死等併發症風險,特別適合年長及高風險族群。此外,醫療團隊追蹤發現,所有患者術後的經瓣膜壓力差都小於10mmHg,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加上無需承受手術傷口之苦,病患滿意度極高。前瞻性醫療設備 TAVI治療新紀元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陳偉華提及,除建置246坪標準尺寸複合手術室,配備1024切斷層掃瞄儀、4D經食道超音波等先進設備,以利施作TAVI微創手術。醫療團隊更橫跨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個專科,共同參與國內外培訓,建立紮實的專業實力。而在取得健保給付資格後,凡符合心臟衰竭症狀、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心手術高風險等條件的患者,皆可申請補助。未來,TAVI也將擴大應用於高低風險患者、持續優化瓣膜技術、加強術後照護管理、整合多元治療方案,以及降低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