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麻
」 椎間盤突出 滑手機 腦中風 中風謎樣症狀2/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 已躺手術台上「才知竟是胃病」
心臟病症狀千變萬化,但最典型的莫過於胸悶、胸痛,多數人一感到胸痛就相當緊張。不過,「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但民眾過於恐懼,以至於會執著地反覆檢查,曾有患者直到進行心導管檢查,才知道胸痛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劉俊廷告訴CTWANT記者。 劉俊廷說,大眾十分恐懼心臟病,一胸痛就擔心,其實胸痛原因相當多,建議先檢視自己的風險值。「例如是年輕人,心臟病風險不高,如果出現胸痛,大約3~4成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因為內臟發炎而引起類似心臟病的症狀,通常運動會舒緩、靜態活動時反而不舒服。」劉俊廷透露,曾有患者胸痛懷疑是心臟病,雖然做了心電圖等檢查都顯示正常,但患者依舊不放心,最後甚至進行心導管檢查,這時才終於說服患者胸痛與心臟無關,檢查其他可能的原因後,確定是胃食道逆流引起胸痛。「但我卻有患者認為自己是胃食道逆流,結果竟是心臟病;也有患者突然牙痛,跑到牙科後連拔了6顆牙,最後才知是心臟病引發的轉移性疼痛。」鄒瑋倫中醫師說,甚至有患者一直為「50肩」所苦,後來也證實原因是心臟病。劉俊廷說,心臟病會出現轉移性疼痛,當胸口不適延伸到左手臂、下巴、肩膀、耳朵、牙齦、頸部等部位,並產生劇痛且痠麻時,極可能是心臟病發作徵兆。心臟病會產生轉移性疼痛,從牙齒、下巴、肩膀到背部都有可能,有患者拔了6顆牙後才知原因在心臟。(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有些心臟病患者會感到上腹疼痛,這是因為病灶部位比較靠近橫膈膜,所以疼痛感會往下轉移擴散。其他病症從輕微的腹脹、消化不良到噁心及嘔吐都有可能,當然一般人不會去聯想到是心臟出問題,常常是去治療腸胃卻沒找到病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問題。如果想確認症狀是否與心臟病有關,劉俊廷建議可循序漸進檢查。「第一,先檢視自身風險,例如是否有三高、吸菸等,如果年輕又沒有危險因子,可做一般心電圖檢查;如果有危險因子、且40歲以上,可進一步做運動心電圖。」劉俊廷認為,運動心電圖的檢查結果很值得參考,若無異常通常就可放心,若有異常,可配戴24小時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律不整的問題;接下來依序可做超音波、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檢查、心導管檢查等,從心臟結構到血管都一目瞭然,就能解開心臟病的症狀之謎。
女子常搬文件!竟釀「爪狀手」 醫曝治療方式預防神經受損
陳小姐33歲,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這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經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然而復健五個月後仍未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心急的家人帶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門診,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相當嚴重,也已經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情形。手肘隧道症候群 嚴重會有不可逆神經損傷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而需要長時間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使神經受損。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大多數症狀集中在手部,常見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而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除了理學檢查以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症狀輕微可採保守治療 嚴重則需進行尺神經減壓手術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發現手肘麻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 及早就醫與治療徐振恆醫師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82歲果農肩頸痛到無法入睡 頸椎減壓微創手術大幅改善
82歲陳姓果農以種植哈密瓜維生,近期發現肩頸持續酸麻痛,甚至無法入睡,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品質,透過保守藥物治療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部長黃祥銘,經過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病患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到神經,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執行頸椎減壓微創手術。術後病患表示,疼痛明顯改善,術前無法入眠,躺著睡覺就很不舒服,術後當天已經可以躺著睡,「是近期睡的最好的一天。」陳姓果農特別親送自家種植的哈密瓜,表達對黃祥銘部長的感謝。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病患接受頸椎減壓微創手術,放置人工椎間盤和脊椎椎體間的支架,解決脊椎長期退化性以及骨刺長期壓迫到神經的問題,微創手術約1.5個小時,病患術後住院2天即出院,改善疼痛改善睡眠,目前持續門診追蹤即可。黃祥銘部長表示,果農勞動力高,長年工作,對骨頭和脊椎的受力大,脊椎退化機率高,尤其高齡者,會面對脊椎退化的困擾,輕者疼痛不適,嚴重的話,手麻腳麻無力,經過醫師評估,就必須進行減壓手術。黃祥銘部長也指出,臨床經驗發現,頸椎發生痠麻痛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有關,長期低頭姿勢造成頸椎角度改變,容易產生骨刺甚至壓迫到神經。外科部長黃祥銘提醒,久坐的人,需要正確坐姿姿勢,腰背挺直靠齊椅背,頭部重心不要超過身體或肚子,脖子重心比較自然,長時間才不會造成退化問題,久坐時間也要控制,以不超過一個小時為限,適度起身活動放鬆筋骨。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好友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 馬國畢鬆口有私下關心「會找時間碰面」
馬國畢今(6日)與秦楊、盛竹如、王滿嬌、製作人林銀村、那維勳、馬國畢、周婷婷、維尼等人一同拍攝反詐騙公益影片。馬國畢被問多年好友汪建民日前罹患肺腺癌4期,癌細胞甚至擴散至頸椎、脊椎,腦部也被檢查出兩顆腫瘤的消息,他透露消息曝光後有許多好友都有去關心對方,不過兩人這陣子比較少見面,但最近打算會和汪建民碰面並關心一下對方的狀況。反詐騙公益影片《麥鈎騙啦》,由秦楊集結盛竹如、王滿嬌、製作人林銀村、那維勳、馬國畢、周婷婷、維尼等人一同參與,從規劃籌備3個禮拜,預計花2天的時間拍攝完畢。而秦楊近年也檢查出肺部長結節,今聽聞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他震驚直呼:「怎麼比我還快!」秦楊集結盛竹如、王滿嬌、製作人林銀村、那維勳、馬國畢、周婷婷、維尼等人一同參與反詐騙公益影片《麥鈎騙啦》。(圖/楊澍攝)秦楊透露自己受頸椎骨刺影響常會雙手痠麻,還有3節頸椎出問題,如今肺部也有狀況。他在4年半前檢查出有一顆0.2公分的小結節,如今持續長到0.5公分,還長出了其他3顆,「我這幾年都有靠吃中藥壓制住,醫生說如果長超過0.8公分就會變成肺腺癌初期」。秦楊感慨自己已經戒菸21年,沒想到結節還是繼續長,可能也和空氣糟糕有影響。而他也透露《麥鈎騙啦》之後會辦一場大型的首映會,圓滿結束後7月底自己就會住院檢查,先前經醫生評估可能也會開刀。秦楊透露自己受頸椎骨刺影響常會雙手痠麻,還有3節頸椎出問題(圖/楊澍攝)
急診醫聞到「死亡的味道」! 病患講到一半突「整個人發黑」猝死
如果發現左上臂痠麻,一定要提高警覺。急診科醫師魏智偉近日分享案例,一名病患一直覺得身體不舒服,憑著急診室醫師的嗅覺,聞到了死亡的味道,緊急將病患送到急救區,沒多久病患突發黑猝死,所幸經過搶搶救,人有清醒。魏智偉在《醫師好辣》表示,病患的冠狀動脈血管本身就不太好,已經放過支架,原本心臟科就已經安排他2天後要住院,再用心導管去做一次檢查,可是病患在前一天就覺得胸口悶悶的,說不上哪裡不舒服,就覺得怪怪的,因此先到區域醫院檢查。魏智偉透露,病患當下心電圖、心肌酵素都正常,而當時的醫師建議,「反正明天都要去心導管檢查,那不如你現在就去」,因此病患就自行開車到急診室;到院後,病患一樣自述,不知道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有覺得左上臂痠麻。魏智偉坦言,身為急診室醫師的嗅覺,聞到死亡的味道,「當時我覺得他不太對,而且有點冒冷汗,我就把他推到急救區。」魏智偉提到,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病患裝好監控生命的儀器後,自己走到旁邊關心狀況,結果就瞄到旁邊的監視器在跳那種,死掉的人當下沒有呼吸心跳才會出現的心律,原本病患還在講話,結果講到一半人黑掉,完全定格不動,當場猝死。魏智偉說,幸好當時在急救區,立刻實施電擊,9分鐘電擊4次,插管後人有清醒,緊急送去做心導管,這才發現他3條血管都塞住了。
中年男4天沒大號掛急診 等不及醫師開藥…靠廁所1設施秒洩洪
若沒有固定排便,對身體健康會有影響。有一名中年男子掛急診,因為4天沒大號,肚子嚴重脹氣,但沒等醫師開藥,就馬上衝洗手間,過了20分鐘就順利解決,而功臣竟是廁所的一項設施,讓醫師哭笑不得。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在臉書粉專《急診男爸one》指出,有一名50多歲男子急忙掛急診,自述4天沒有排便,感到肚子脹氣,想大號又拉不出來,看對方相當著急,他馬上問診並做理學檢查,隨後開立灌腸藥物,要幫忙處理「難解之屎」。出乎意料的是,當他還在輸入資料,印完藥單後,病患一溜煙跑去廁所,過了20分鐘後,看到對方滿面春風,開心表示:「醫生,我已經有大出來了,不用幫我灌腸啦」,更大讚急診室的廁所好上很多,因為馬桶旁有手把可以抓住,如此便很好用力,「不然在家裡上好久,都上不出來」,這讓他聽了恍然大悟,原來急診廁所有這麼好用,但也希望不要再有下次了。男子大讚馬桶旁邊的手把可以抓住,好方便用力。(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據了解,現在多數人住家都是使用坐式馬桶,只有公廁才會出現蹲式馬桶,國外曾有研究發現,使用蹲式馬桶的人排便時間減少,也會覺得更輕鬆,因為蹲著更符合人體排泄系統的結構,主要原因就是蹲式比坐式的「肛直腸角」角度要大。假如有排便不順或便秘的困擾,可以嘗試使用蹲式馬桶,或是使用坐式馬桶時,在腳底下加個小板凳,會使腿肚的角度較小,更容易排便,也能減少腳痠麻的現象。
7旬翁走沒幾步腿痠麻又痛!檢查竟是「周邊動脈阻塞」作怪 延誤治療恐截肢
70歲陳伯伯近年來兩腳走路時又痠又麻,走到菜市場就要休息2、3次,每走一小段路就會腳痠,甚至嚴重會小腿腹疼痛,此外還有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困擾不已。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則影響行走,重則須截肢。陳伯伯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終於不再痠麻痛,能夠陪太太走到市場買菜了。陳伯伯到國泰醫院就診,進行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及下肢動脈血管攝影,發現大腿動脈近端有嚴重的血管阻塞狹窄。他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把阻塞部分打通,傷口小恢復快,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就能出院回家。陳伯伯腳痛症狀明顯改善,同時經由醫師勸導戒除抽菸習慣並規則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現在已無腳痠麻痛情形,重要的是可以陪太太走路到市場買菜。下肢動脈阻塞 可怕的隱形殺手張釗監表示,下肢動脈阻塞是個發生率不低,但常常被忽略的疾病。這些病患的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下肢動脈阻塞輕則影響行走,重則會讓雙腳肢體壞死而截肢。雖不會立即致命,但會讓人行動不便甚至殘廢,是可怕的隱形殺手。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是指供應雙腳動脈血管產生狹窄進而造成阻塞,血液無法充分供給兩腳,以至於肢體缺氧發紺,嚴重甚至壞死,必須要截肢。他提醒,如果有以上的症狀,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話,要儘速求助於專業的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嚴重度及範圍。三大治療方式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治療張釗監表示,PAOD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以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近年來由於器材及技術的進步,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好處為傷口小(微創),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度低,且可根據需要分段/重複執行。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用此方法處理,有些病灶仍須依靠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的重建血流循環。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醫師提醒,血管的保養是全身性的,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包括少油、少鹽及高纖飲食之外,矯正危險因子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病患需要按照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到傷害的重點!其他包括末端肢體的保暖、運動訓練、 控制體重等等,也對下肢動脈的保養有正面的幫助。
椎間盤突出導致大小腿痠麻! 接受「這1治療」快速又安全
一名50歲男性,最近3個月開始下背痛,加上左邊下肢痠麻,吃了止痛藥跟復健幾個月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而且痠麻的下肢造成行走不便,有許多次都差點跌倒。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第四、第五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神經。椎間盤突出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指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神經系統很常見的疾病。每10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遭遇椎間盤突出,最常在30~50歲的族群中發生。有家族病史、吸菸、體重過重、習慣久坐、和進行粗重活動的人是發生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族群。而椎間盤突出時,容易壓迫到周邊的脊隨與脊隨所分出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的痠麻,這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坐骨神經痛」。神經壓迫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形;若是如此,應該要儘速就醫。藥物治療及復健為主 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時機 陳宇聖表示,由於90%的椎間盤突出症狀會在3到6個月內消退,目前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及復健。當症狀在進行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症狀難以忍受,就會考慮進行介入治療。統計發現,跟6個月內介入治療的人比起來,拖延超過6個月才進行介入治療的人麻痛症狀的進步會比較少,所以病患應當密切的關注及追蹤。治療選擇一次看 依突出的位置決定介入治療的常見選擇目前有脊椎硬膜外注射、微創內視鏡手術。陳宇聖說明,脊椎硬膜注射是局部麻醉的處置,在旁側型椎間盤突出可以迅速改善症狀,不會切除任何壓迫組織,所以風險相對於手術也較小。內視鏡手術適用在中央型及旁側型的椎間盤突出,雖然要全身麻醉,但是可以切除壓迫神經的組織。調整生活 避免椎間盤突出復發 陳宇聖提醒,由於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和病患的生活型態高度相關,醫學統計在8年之內復發率仍約有10%。要避免復發除了減少吸菸之外,在進行劇烈運動或是負重時最好穿著護腰。此外,也須調整站與坐姿,避免久坐不動,從事運動改善脊椎周邊的核心肌力。
滑手機肩頸、手腳痠麻!當心「枕神經疼痛」 醫:避免長時間2動作
低頭族若出現頸後疼痛,及頭部、肩膀和手腳酸麻感時,就要當心「枕神經疼痛」可能找上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高瑛也提醒,頸椎應避免長時間過度前彎或後仰,每30分鐘建議稍作伸展及活動,以維持肌肉血液循環。高瑛醫師說明,枕神經疼痛是指枕神經(occipital nerve)受到夾擠導致的神經痛症狀。此疼痛多半會是後腦接近上頸線(superior nuchal line)的地方有一個激痛點,按壓此處會引起放射狀的頭痛,從後腦勺延伸至頭頂、側面、甚至眼睛後方。高瑛也解釋枕神經疼痛的原因,包括:直接撞擊、高位頸椎骨折、或是頸部揮鞭性損傷導致頸椎第2節神經根壓迫等「外傷」、「神經腫瘤」、「頭頸椎關節移位或發炎」等。其中頭頸椎關節移位或發炎好發於女性,主因則是「長時間固定姿勢」,導致頸部肌肉僵硬引起疼痛,例如長期仰頭工作或喜歡在床上看書、追劇。雖然偶發性枕神經疼痛有機會靠藥物緩解,且頸痛症狀嚴重可以考慮短期使用頸圈,以緩解頸部僵硬及肌肉發炎狀況。但高瑛也提醒,若症狀持續惡化,還合併其他神經學症狀如手腳麻木,就建議要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嚴重的神經病變。她續稱,頸椎的保健不外乎就是注意姿勢,避免過度前彎或後仰,尤其看電腦或平板每30分鐘建議稍作伸展及活動,以維持肌肉血液循環。而低頭族也要當心注視過小的螢幕太久,否則同樣會引起頸部和眼部肌肉僵硬。一般而言,醫師會採用藥物、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也會建議病患嘗試頸部伸展,如頸部下壓或側拉運動。不過若症狀嚴重則可以考慮經皮注射類固醇以緩解疼痛,少部分病人則由於保守治療未見效果,或是外傷導致的枕神經疼痛,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減壓枕神經。但高瑛也強調,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疼痛,無法完全根治問題,因此若想徹底解決枕神經疼痛,還是得自動自發地調整不正確的姿勢和生活習慣,才能避免再度復發。
臺大發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能夠再度流暢的彈琴,對僑居美國的唐小姐來說,是重生之後最期待的一件事情。37歲的她近一年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在美國進行正子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掃瞄及切片檢查,診斷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叢。美國醫師評估此手術非常困難,且有右手癱瘓的風險,因此回臺向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尋求協助。陳晉興教授馬上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病患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病人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第二例是48歲男性,罹患縱膈腔類癌,病患腫瘤已超過10公分,且包圍住心臟旁的大血管及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外科部陳晉興教授立即與心臟外科紀乃新教授組成醫療團隊,將病患的電腦斷層重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進行術前模擬,同時也運用最新研發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斷層影像轉換為3D虛擬實境進行術前模擬,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陳晉興教授表示,目前雖已有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可以同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方式和步驟,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然而,這種模型需要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一位病人,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並且製作需要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人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能解決這些困境,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此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搬運工爭國賠1/環南市場運菜出意外 中年男「右腿筋骨見人」遭踢皮球
新北市一名A先生(化名)在環南市場當搬運工,去年5月拉貨時出了意外,導致右腿骨折、筋肉爆開斷裂,住院2個月歷經數次開刀及半年復健無法工作,只能借錢度日,目前他跟70歲老母一起顧攤,還有3個小孩要養,且該起意外是因中繼市場倉促啟用、安全措施草率,他因此提出國賠求償122餘萬元,卻遭北市府市場處否決還把皮球踢給自治會,讓他求助無門。颱風杜蘇芮襲台,上午10點多,環南市場民眾明顯減少,攤商們早早收攤,帶著眼鏡、穿著深色上衣長褲的A先生收起高麗菜、大頭菜,放滿 4、5籃後堆上推車,他伸出腳奮力一蹬,緩慢走著將蔬菜拖到地下室冰庫,一路上還有其他攤商朝他大喊加油,原來因為他去年出意外,右腿差點被鋸掉,到現在仍行動不便。A先生翻車現場血水滿地,目前他仍拖著不方便的右腿繼續做體力活,幫老母在市場賣菜送菜。(圖/民眾提供、本刊繪圖組)A先生捲起褲子,解開小腿上的黑色束帶,從小腿到大腿赫然全是傷疤,顏色深淺不一,看起來相當駭人,他苦笑「意外之後,我的腿筋斷了、肌肉散開,只能用束帶綁住,腳才能出力」,天氣稍有變化無論是冷了還是轉熱,右腿往往痠麻無力,而在市場工作全是體力活,為了生活,他每天從半夜11點強撐著工作到隔天中午,回家後往往無力癱倒,真的是「拿命打拚生活」。回想起那場意外,去年5月27日清晨,A先生跟往常一樣開著板車載貨到地下室存放,當時已連續下了一周的雨,而環南市場地下2樓積水加上汙水溢出,板車下到地下二樓轉彎處,地面破裂又積水,車輪鎖死煞不住車,翻車後多箱蔬菜全壓在他身上,強大的力道讓他右腳的小腿到大腿皮全被磨破、連筋帶肉爆開,合併開放性骨折、膝蓋脫臼,地上全是血,畫面駭人,幸好旁邊有人聽見呼救,趕緊打119將他送醫。 A先生被送到台大救治,由於傷處浸泡在汙水內,以致清創了7次,期間2度細菌感染,甚至還高燒命危,A先生整條右腿皮開肉綻,骨骼肌建全暴露在外,也因為大面積皮膚重建困難,曾有醫學院學生建議「鋸掉腿就好」,當場被老師當場痛罵「這裡是台大,怎能如此草率?」後續2次頭皮移植到腿部,以及多次動刀,A先生在醫院躺了2個月,才保住性命也保住右腿。出院後又在家躺了6個月,慢慢復健才能勉強行走,不過正常人輕鬆的上樓梯動作對A先生而言卻步步瀕臨摔倒,相當吃力。無法從事搬運工,一個月少了6萬多塊收入,加上醫藥費近50萬元,還有3個小孩要養,A先生意外發生後只能借錢度日,今年農曆年後,他拖著病腿回到市場幫老母顧攤送貨,勉強餬口。A先生質疑,環南中繼市場建設不完善,又趕著啟用才會有地板破裂、積水等問題,甚至連警告標語都只是列印出來貼上,「我摔斷腿後,也有其他攤商、雇員陸續騎車摔斷手或腿」,環南市場安全確實有問題。 A先生右腳骨折、肉眼可見肌肉骨骼,前後清創手術7次,至今仍行走不便。(圖/民眾提供,已變色馬賽克處理)兒子中年出意外不良於行,70歲老母不敢退休,繼續擺攤賣菜,甚至腎結石開刀後也不敢多休息,怕兒子獨自一人顧攤送貨太吃力。她嘆道「市場處本來說出意外不用擔心,醫藥費都會付,但都沒有。」甚至,他們等到的是拒絕賠償的一紙公文。市場處表示,除車道破損管理有欠缺外,市場設施並無問題,後續也已經重新舖設,而當時A先生駕駛不屬於汽車的板車行駛在汽車道上,難證明翻車和車道破損有因果關係,因此拒絕賠償。另外,由於環南市場已交由自治會管理,應該由自治會來決定。
熬夜、壓力大當心皮蛇上身!冒紅疹、會癢注意 預防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0多歲的C先生,最近轉換跑道至科技廠工作,時常熬夜加班、深感壓力,一日突然左胸感到奇癢無比,隨後冒出多叢紅色小水泡,故至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年紀愈大愈易發生 常見徵兆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周孜容醫師說明,通常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帶狀疱疹,且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至少曾罹患過一次,此外,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好發。而帶狀疱疹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驅症狀,約2到3天後會長出紅疹、水泡,往往於皮膚局部位置,不會全身性生長,並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等徵兆。皮膚出現水泡勿戳破 覆蓋紗布避免傳染周孜容醫師表示,倘若出疹的位置出現於額頭、眼皮、鼻子、耳朵、或生殖器周圍,可能會出現視神經炎、顏面神經失調或聽力受損等併發症,故應盡速就醫。另皮膚紅疹在進展成水泡後,切勿自行戳破,避免傷口感染,而病灶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建議傷口處可透過紗布覆蓋,助於減少傳染的情形。周孜容醫師強調,在紅疹結痂癒合後,約有5~10%的病人會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這時建議盡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之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加速神經的修復。帶狀疱疹2疫苗 兩者差異比一比預防勝於治療,周孜容醫師建議,除了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作息外,曾罹患帶狀疱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一種為活性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另一種為非活性重組疫苗 (Shingrix®),兩種疫苗皆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者;而去年新上市的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又可施打於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相較於傳統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較持久,此種新疫苗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並可和其他疫苗(如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同時接種。
小心帶狀疱疹找上你! 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預防
原以為帶狀疱疹較常出現在秋冬之際,其實在季節轉換,氣溫忽冷忽熱時,都是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容易發作的時機。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吳健琳醫師提醒,罹患帶狀疱疹後很難完全根治,病毒很有可能潛伏體內伺機發作,日常生活應多注意健康,提升免疫力,也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以預防帶狀疱疹病毒所帶來的威脅。腰痠麻癢痛多日 感染帶狀疱疹54歲周先生因右側腰痠麻癢痛多日,且因患部在腰側,穿衣穿褲容易磨擦到更是痛得不得了,不敢抓也不敢擦藥十分難耐,經吳健琳醫師詢問病史及檢查,起初周先生右側腰部產生疼痛的現象,隔幾天開始有麻木感,接著右側腰部周圍長出紅斑,繼而長出水疱範圍擴大,他曾因疼痛至藥局拿止痛藥吃一星期未見效果,還變得更嚴重,來到門診診視時已有部分水疱結痂,皮膚留有結疤及色素沈積的現象,這就是感染帶狀疱疹病毒後的典型症狀。吳健琳醫師指出,此症好發於50歲以上長者以及免疫力較差的族群。發病時除了皮膚會出現叢發的紅斑與疼痛水疱,也會影響感覺神經造成痛癢感,這種病毒會造成感覺神經節及感覺神經的發炎,甚至會延伸到鄰近的脊髓,進而引起神經組織的受損,有些患者還會發生局部運動功能受損的情況,例如產生顏面神經麻痺或肢體部分肌肉的無力等。帶狀疱疹病毒 造成疱疹後神經痛帶狀疱疹不只會出現在身體軀幹,吳健琳醫師提醒,帶狀疱疹也可能會出現在頭頸部、四肢或會陰部,一旦出現在眼睛、耳朵或會陰部危險性更高,延遲就醫有可能因神經受損而引起是聽力受損、視力受損或失禁,若有皮膚出現紅斑及疼痛水疱或合併酸痛,建議及早就醫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吳健琳醫師表示,帶狀疱疹急性期時,透過適當藥物在能減輕症狀加速癒合,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但難以根治,皮膚表面的水疱好了之後,病毒仍很有可能藏在神經節內,造成反反覆覆的神經痛長達數年;要預防後遺症,尤其是嚴重的「疱疹後神經痛」以及帶狀疱疹復發,需仰賴帶狀疱疹疫苗。新型的欣剋疹 帶狀疱疹疫苗根據調查指出,50歲以上長者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為年輕人的3倍;患有慢性疾病者,尤其三高或是癌症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以及曾感染過水痘或帶狀疱疹者,因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組織中,復發機率高。吳健琳醫師說明,「預防勝於治療」是面對帶狀皰疹的重要原則。新型的欣剋疹帶狀疱疹疫苗滿18歲即可施打,共需接種2劑,第2劑於第1劑施打2至6個月後施打,臨床顯示注射後4年效力高達97%,8年仍可達84%保護力。建議帶狀疱疹高危險族群可至門診諮詢醫師評估是否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工程師爸幫女兒洗屁屁…關水瞬間「腰痛到像被電」 醫生揭原因
台中一名35歲嫩爸近日幫3歲女兒洗屁股,不料就在關水龍頭的瞬間,突然感覺腰部傳來有如電擊般的劇痛,當下痛得動彈不得,直到休息1、2個小時後才能勉強站立,原本以為只是單純閃到腰,誰知隔天上班時打了個噴嚏,竟再度出現劇烈腰痛,嚇得趕緊到醫院檢查,這才發現是「上臀神經纏套」引起。收治個案的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林佳緯透露,35歲的患者是一名工程師,日前在家幫孩子洗屁股,關水龍頭時突然感到腰部劇痛,當下完全無法動彈,只好坐在椅子上休息,約1、2小時後疼痛稍有緩解,因此他也不以為意,不料隔天上班期間打了噴嚏,竟再度引發腰痛,就醫檢查後確認是「上臀神經纏套」引起。林佳緯說明,上臀神經位於骨盆上緣,是一群從腰椎神經分支出來的感覺神經,從髂骨外側分布到內側薦髂關節外緣,藏在骨盆上一層薄薄的軟組織內,一旦軟組織發炎,神經便會跟著受到刺激並產生疼痛,形成「上臀神經纏套」。醫師進一步解釋,根據研究統計,上臀神經纏套主要會出現明顯後髂骨脊(posterior iliac crest)壓痛,或腰部較內側接近薦髂關節處壓痛,按壓後會呈現下背痛、甚至腳痠麻痛,如果局部麻醉後能暫時緩解,則可診斷為上臀神經纏套;若是經過多次注射,仍然只能短暫緩解,則會建議施行手術。
93歲老翁飽受疼痛之苦 「高頻熱凝手術」15分鐘緩解
一名93歲的病患,因為脖子到肩膀非常疼痛,痛到一年來都只能坐著睡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考量到病患年事比較高且心臟衰竭,開刀風險高,因此,建議可採用高頻熱凝手術,經過約15分鐘手術,打了兩針 ,病患表示,一周後疼痛指數減少幾乎一半,兩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大幅降低,終於可以躺著睡覺了。另一名68歲病患,右邊後頸到手臂很痛,尤其轉動起來頭部更是劇烈疼痛,經過檢查是高位頸椎第一第二頸椎疼痛,由於該病患之前做過腰椎手術效果不滿意,對手術猶豫,因此接受高頻熱凝手術,由於病患痛點圍繞重要神經血管腦幹,屬於高危險和複雜性手術,醫師手過程定位要非常清楚,目前恢復良好。巫智穎醫師表示,高頻熱凝手術的原理是將導針置入所需治療的神經周圍利用高頻電波傳遞能量達到止痛效果,分為「傳統式」及「脈衝式」,傳統式是將產生疼痛的感覺神經破壞,脈衝式是經由改變神經傳遞,讓神經「暈倒」,「睡著」達到止痛效果。整個治療過程是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之下進行,經由術中X光或超音波導引將導針置入適當位置,治療時間約15至50分鐘,治療後無需住院,即可返家,無手術傷口,治療後當天可能會有腫脹痠麻無力,一到兩周後即可恢復生活品質。高頻熱凝手術可以適用於三叉神經痛、頸腰椎疼痛、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癌症疼痛等,止痛效果因人而異,通常為數月至一年以上。有些病患可能一年就會來打一次,跟醫美治療黑斑一樣,打掉黑斑如果再長出來,就再打掉。巫智穎醫師指出,醫師下正確診斷是最重要,才能做正確判斷,治療起來才事半功倍,例如有些病患頸椎脊椎腰椎退化,側彎疼痛很厲害,如果開刀可能要打十多根釘子,不見得一定好,但經過x光,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可以找出特定痛點來治療,舒緩疼痛也可以少吃止痛藥。巫智穎醫師強調,疼痛是人體在出現問題,提醒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之一,疼痛介入性治療雖能有效降低疼痛但並非可以取代手術,不過,對於身體狀況不好不適合手術,或是對手術有疑慮病患,可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慢性疼痛在如今文明社會中比例日漸增加,好發年紀也有往下趨勢,舉凡30幾歲上班族、工程師長期久坐久站,60幾歲老人骨關節退化,頸腰椎骨刺,甚至手術後產生的沾黏、神經痛等等,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圖說
42歲男胸痛險猝死 回溯症狀竟只有「肩頸痠麻」
42歲工程發包商江先生在北部工作,前陣子因與親友相聚回到中部,晚餐過後突然出現胸悶、冒冷汗等症狀,緊急送至臺中醫院急診室,經診治後,發現患者為心肌梗塞引起之急性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在會診心臟科醫師,並將阻塞的冠狀動脈之左前降枝予以打通,且放置支架,江先生才逐漸恢復健康。江先生表示,自己在此之前,並沒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史,就連家族史也沒有。「只是發病的前幾天,覺得肩頸非常痠麻,雖然之前也有類似的症狀,但這次感覺特別不同。」但由於當時江先生工作相當繁忙,也就忽略了這個警訊。沒想到過幾天到中部與親友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冷汗直流,因此緊急赴臺中醫院急診室診治。談起這個案例,臺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回憶,該名患者在送至急診室時,心電圖與心肌酵素皆在正常指標內,接著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也未有主動脈剝離的狀況,但由於患者症狀未解除,因此仍堅持讓患者留院觀察。在留院三小時後,病人突然出現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急診室立即給予心臟電擊,患者才恢復意識,此時急診室確認患者為急性心律不整,也立即通知心臟科醫師啟動心導管診治,並發現江先生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枝阻塞,在打通後放置支架,讓血管暢通後,病人已逐漸恢復健康。提起這段過程,江先生仍心有餘悸,表示當時實在是嚇壞了。「其實我生活很單純,也幾乎不抽菸,只是因為忙比較少運動,吃也比較沒有注意,但沒想到自己才42歲,竟然會得心肌梗塞。」因此江先生也非常感謝臺中醫院當時讓他留院,現在才能重拾健康生活。陳大中主任表示,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非常容易引起猝死,它會讓心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帶到全身,等於讓全身缺氧,若未把握短短的5-10分鐘進行急救,就有可能死亡。「所以還好當時患者人在急診室,才能把握住這短短的幾分鐘,若在院外就危險了。」陳大中主任也發現,近幾年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肥胖、運動不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未控制有關。因此他提醒年過四十的「中生代」們,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警覺,做好飲食控制、多運動,仍是預防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法。此外,陳大中主任也提醒中生代們,多留意身體小症狀,不要太過逞強。「像江先生之所以能及時診治,就是他的警覺性高,不舒服就盡早就醫,才能早日診治。」尤其是一開始他的心電圖與心肌酵素都還正常,容易讓醫護人員「放過」患者而錯失診療時機,因此他建議若患者一時未診斷出病因,但胸痛、胸悶等症狀卻未解除,最好還是多留院一段時間,別急著離開,以免錯失心血管治療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