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藥
」新療法!長庚採「環孢靈素」治療嚴重藥物過敏 成果登國際期刊
藥物過敏是一種常見的免疫反應,可依發作的時間分為立即反應型(服藥後數小時內出現)與延遲反應型(服藥後3-28天出現)。延遲性藥物過敏當中,有一種病程較長且易復發的型態,稱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簡稱DRESS症候群),使用類固醇治療於減量時常有復發之情形,由於類固醇無法順利減量,在長期服用類固醇下產生許多副作用。環孢靈素(Cyclosporine)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常用在自體免疫疾病及器官移植使用。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針對類固醇依賴之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的病人,改用低劑量環孢靈素不但能有效消退症狀,並可有效降低疾病復發機率,避免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之風險。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8月的國際免疫期刊《Annals of Allergy,Asthma & Immunology》。45歲的張先生,因鼻竇炎服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廣泛性全身紅疹,就診時合併發燒,抽血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醫師立即收住院並改用針劑類固醇治療,3周後病人的全身紅疹仍反覆發作,且肝指數與嗜伊紅性血球數值也仍異常,同時還出現類固醇的副作用,如高血糖與腎上腺機能不足。醫師與病人討論後,換成低劑量環孢靈素治療,2週後紅疹完全消退,後續服用環孢靈素3個月,除了成功停止服用類固醇外,病人的紅疹完全消退,且肝指數與嗜伊紅性血球數值皆恢復到正常值,也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鐘文宏醫師表示,服用藥物後產生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有許多種類,依過敏反應發作的時間可分為立即反應型與延遲反應型。立即反應型藥物疹大多服藥數小時內發作,常見皮疹表現為尋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延遲反應型藥物疹中,通常在連續使用藥物的3-28天後才出現,除了大家聞之色變,以全身破皮和黏膜潰爛來表現的史蒂文-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壞死外,還有另一種不少見的延遲反應型藥物過敏稱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簡稱DRESS症候群)」。DRESS症候群通常發生在服藥後的2到6周,最常見引起的藥物種類為抗癲癇藥物、磺胺類抗生素、痛風藥物等。臨床上會看到全身紅疹、發燒、淋巴結腫大、血中嗜酸性血球升高。相較於史蒂文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壞死,雖然DRESS症候群不會侵犯黏膜,但其紅疹為難退之臉部及全身紅腫,並且會侵犯許多內在器官(如肝炎、腎炎、肺炎、心肌炎等),其中最常見且最嚴重侵犯的器官為肝臟,若沒有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藥物疹的藥物並給予治療,後續可能會合併嚴重器官衰竭甚至是出現自體免疫疾病等。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陳俊賓醫師指出,目前DRESS症候群的第一線治療為「美國仙丹」類固醇。但由於DRESS症候群病程較長且易復發,有些病人皮膚過敏反應會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每當類固醇減量時,病患常會反覆全身紅疹發作或內在器官異常,出現「類固醇依賴」之情形。由於類固醇無法順利減量,在長期服用類固醇下,這類的病人會產生許多類固醇副作用(如高血糖、消化性潰瘍、腎上腺機能不足、免疫低下或骨質疏鬆等)。許多病人無法承受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尤其是老年族群,因此為了降低類固醇使用,林口長庚皮膚部研究團隊提出針對DRESS症候群非類固醇藥物的新療法—「環孢靈素」。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蘇倖柔醫師表示,早期環孢靈素較常使用於器官移植後避免排斥作用或是乾癬病患,僅有零星案例報告顯示環孢靈素成功治療DRESS症候群。為證實環孢靈素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展開研究,共收錄了8位類固醇依賴之DRESS症候群的病人,收錄的標準包含使用類固醇至少3週並於減量時有疾病復發之情形或長期使用出現類固醇副作用等。結果顯示,當以低劑量(1-3毫克/公斤/天)環孢靈素代替類固醇治療病人後,除成功減量類固醇外,病人的紅疹消褪良好且嗜伊紅性血球數值與肝指數亦恢復正常。鐘文宏醫師表示,針對類固醇依賴之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ESS症候群)的病患,低劑量環孢靈素顯然是一個安全的類固醇替代藥物,在類固醇減量的同時,加上環孢靈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復發的機率,也降低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之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將可提供臨床醫師參考,以及早減輕病人飽受類固醇副作用之苦。
輝瑞抗病毒口服藥「有禁忌」 10慢性藥3止痛劑都要避開
隨著本土確診個案激增,指揮中心預估月底將會單日破萬人,外界也十分關切抗病毒口服藥物,但以輝瑞Paxlovid口服藥物為例,不能與10大類藥物合併使用,而且會與35類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必須錯開時間服用。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將新增交互作用主動提示功能,提醒各醫事人員多加留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何小鳳說明,Paxlovid是一種蛋白酶(CYP3A)抑制劑,可阻斷冠狀病毒複製,但許多同樣透過CYP3A代謝的藥品也會受影響,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將會增加,所以Paxlovid不得併用以下10大類藥物,包括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降血脂藥、抗心絞痛藥、抗心律不整藥、抗痛風、抗精神病藥、鎮定/安眠藥等。另Paxlovid還會與35類藥產生交互作用,所以須錯開時間服藥,使用時須注意藥物血中濃度,而這35類包括心臟血管用藥、止痛藥、抗癌藥、抗凝血藥、抗痙攣藥、抗憂鬱或精神病劑、抗痛風藥、HIV與C型肝炎等抗病毒劑、抗感染劑、荷爾蒙避孕藥、免疫抑制劑、麻醉、鎮靜/安眠藥,及全身性類固醇等藥品。不過, Paxlovid不會跟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產生交互作用,但會與另3種成分止痛藥起作用,包括普帕西芬(Propoxyphene)屬鴉片類止痛藥、匹洛西卡(Piroxicam)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以及配西汀(Pethidine)。上述禁忌藥物共涵蓋76種藥品成分、1208種藥品品項,涉及範圍廣,所以透過健保雲端系統提醒醫事人員。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則說,為保障病人用藥安全,健保署除透過與各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專屬健保資訊網公告區及「健保雲端系統」摘要區提示Paxlovid的用藥資訊外,也將依用藥說明書於雲端系統透過應用程式介面建置藥品交互作用主動提示功能,提醒醫師善用雲端查詢機制,於開立處方時,密切注意並詢問病患是否有使用具禁忌或有交互作用的藥物。
首款新冠口服藥!痛風藥「秋水仙素」能有效對抗入侵者
加拿大蒙特婁研究團隊23日宣布,他們發現常用於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有助於治療新冠肺炎,未來可望成為首款能夠有效對抗新冠的口服藥。蒙特婁心臟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其研究小組在美、加、歐洲、南美、南非針對4488名新冠患者展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其中經核酸檢測(PCR)確診的4159名患者服用秋水仙素後,住院情況降25%,仰賴機器供氧的狀況減50%,死亡案例降44%。該機構研究中心主任、本研究小組負責人塔迪夫表示,秋水仙素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現「炎症風暴」(cytokine storm,又稱細胞激素風暴或細胞介質風暴,指人體人免疫系統出現「過度防禦」行為,不僅會對抗入侵者,也會造成自身損壞,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的危險現象,進而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率。研究所稱,本研究是全球規模最大、針對非住院新冠患者的口服藥物試驗。試驗結果可讓秋水仙素成為「世界上首個可用以治療新冠非住院患者的口服藥物」。塔迪夫強調,該藥物有助迅速緩解醫院床位爆滿的現象,能降低醫療財政負擔。由於秋水仙素早已在各國廣泛使用,因此也毋須等待衛生部門審核上市。秋水仙素又稱秋水仙鹼、可樂喜錠,常用於治療和預防痛風。先前全球高度關注奎寧、瑞德西韋等新冠藥物,但實驗後發現奎寧類藥物的效果不若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