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
」 痛風 痛風石 余光輝 尿酸 關節一天4瓶!他奶茶成癮患痛風 「雙手長滿結石」無法工作
大陸廣東一名藍姓男子從小愛喝奶茶,成年後也常喝酒熬夜,最後罹患痛風,雙手長滿結石,現在都無法工作,他也提醒大家,要少喝飲料,要自己煮飯。藍男現在沒工作。(圖/翻攝北京日報)據北京日報報導,藍男指出,他很愛喝飲料跟很甜的奶茶,以前最高一天喝3 到4瓶,好像是上癮了,導致現在痛風,好像沒辦法工作了。藍男提醒,健康要靠自己維護,不要用飲料代替水。此文一出,不少人紛紛留言「長期是多久?奶茶裡有什麼會讓人上癮的東西嗎」、「可是奶茶它嘌呤不高呀」、「奶茶和飲料都含大量的糖,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攝取的糖分遠遠超出我們身體所需要的,所以造成身體各機能紊亂」、「長期喝奶茶飲料竟然會導致痛風石,趕快把奶茶換成水,把健康喝回來,多鍛鍊,讓身體更健康」疾管署曾指出,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民眾如有關節腫痛等疑似痛風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疾管署表示,治療痛風要多管齊下,不是只靠藥品,也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及體重管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攝取酒精、含果糖飲料及高嘌呤食物(如紅肉、內臟及海鮮類),才是正確治療痛風之道。
每天2碗骨頭湯 6旬翁無法正常走路「手術取出30多顆痛風石」
骨頭湯含有蛋白質及礦物質,相當營養豐富,然而喝太多也會出問題。中國武漢有一名6旬老翁,長年愛喝骨頭湯,結果痛風發作,連正常走路都有問題,結果動手術從膝關節取出30多顆痛風石。據《極目新聞》報導,63歲老翁從40多歲開始,每天就會熬骨頭湯喝,除了早餐不喝,午餐和晚餐都要喝上2碗,沒喝完就放進冰箱,隔天再繼續喝,結果痛風也找上門來。老翁初次發病時,腳趾莫名紅腫,而且異常疼痛,就醫診斷為痛風,是急性發作期,醫生開立塗抹的藥物,抹上就見效,因此他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同樣照樣大吃大喝,沒想到最近一年右膝關節反覆出現紅腫、疼痛,嚴重甚至影響日常行走,傳統藥物已經無法緩解疼痛。老翁體內取出30多顆痛風石。(圖/翻攝自極目新聞)隨著病情加重,老翁只好到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滑膜增生病變、髕股關節、半月板及滑液關節均有大量的痛風石沉積,逐一清理後發現共有30多顆痛風石,最大的1顆直徑接近3公分。老翁手術後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復健,2周後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度大幅增加,下肢紅腫消失,後期透過飲食控制加上藥物,有效控制了體內的尿酸指標,痛風也沒再復發,複檢結果狀態良好。對此醫生提醒,高湯中通常含有較高的嘌呤,可能導致尿酸水平提高,進而誘發或加重痛風,因此痛風患者應避免經常喝湯,尤其是熬制了很久的濃湯。
壯年男吃美食配球賽!竟長出「痛風石」 醫曝致病主因
國內掀起12強棒球賽熱潮,33歲許姓土木工程師為了緊盯戰況,不僅大口喝啤酒、吃炸雞,甚至還跟朋友相約吃火鍋享受贏球氣氛,沒想到日前突然發現手指關節跟腳趾長出異物,破了之後還流出白色砂狀物,就醫檢查竟是「痛風石」惹禍。患者並沒有相關慢性疾病,但喜好美食而體重破百,雖然過去也曾發病痛到無法下床,但都是靠吃痛藥應急,症狀緩解後也就不以為意,沒想到這次竟然長出「痛風石」,讓他嚇出一身冷汗。醫師勸他務必要忌口,以免痛到要人命!痛風常於夜間突然發作 沉積久會變成痛風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主治醫師黃柏豪指出,痛風是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不足,導致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讓尿酸結晶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沉積,引發炎症反應。而痛風經常在夜間突然發作,典型表現是急性關節炎,最常見是大腳趾,但其他關節如踝關節、膝關節、手指關節也可能受累,並伴隨紅腫、發熱和劇烈疼痛,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一旦發作久了,尿酸結晶會在關節及周圍組織中沉積,形成外表可見的痛風石,這些結節狀的硬塊可能會導致持續的關節損傷和變形。痛風以男性居多 危險因子有這些黃柏豪表示,痛風以男性患者居多,女性在更年期後發病比例後則與男性相仿,至於高風險原因包括遺傳、嗜吃高嘌呤食物如紅肉、海鮮、內臟,或者喝太多含糖飲料和酒精(尤其是啤酒),都會造成尿酸生成增加,而體重過重、腎功能不全、部分藥物也可能會增加痛風風險。藥物治療與改變飲食都重要 減少體重需適度運動黃柏豪強調,痛風可藉由抽血或抽取關節液檢驗得知尿酸指數有無異常,並用X光、超音波等儀器確認痛風石有無存在。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也要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例如減少體重、避免高嘌呤食物、增加低嘌呤食物如蔬菜和全穀物的攝入,同時務必限制酒精攝取、增加水分攝入,有助於尿酸排泄,預防腎結石。黃柏豪也建議,適度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和提高全身健康,但應避免過度運動,尤其是在急性發作期間。只要能配合上述作法,多數患者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維持正常生活,避免年紀經輕就成為「痛痛人」。
應酬多「痛風」纏身,拇指關節痛爆! 「超音波刀」降併發症率
一位55歲的陳姓業務,因工作關係常需應酬續攤,由於未能好好控制飲食習慣,加上工作繁忙,只是依賴止痛藥緩解大拇指關節痛,沒有定期就診控制,長年尿酸結晶累積而長出痛風石,後期甚至只能穿著夾腳拖,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超音波刀震碎痛風石微創手術」,目前也已經完全康復出院。「超音波刀」切軟不切硬 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亞東醫院骨科部醫師吳凱文說明,治療痛風的「超音波刀」是一種利用超音波高速震動的技術,可將痛風石震碎並洗出體外。其特色在於「切軟不切硬」,與傳統手術刀不同,超音波刀能夠震碎痛風石,同時又不傷害周圍的肌肉、神經或軟骨組織,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損傷。其手術傷口比1元硬幣還小且復原期短,降低術後感染機率,對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糖尿病的病患而言,超音波刀的微創手術只需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痛風石」好發關節、軟骨或耳朵 嚴重恐面臨截肢很多病患可能認為,痛風只是暫時的疼痛,服用止痛藥忍一下就過了。吳凱文醫師指出,對於痛風發作經歷超過三年的患者而言,他們存有相對較高的機率出現「痛風石」。「痛風石」好發部位通常在關節、軟骨或耳朵,雖然痛風石並不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那樣引起劇烈的疼痛,但若痛風石過大,就可能導致關節變形,並造成關節或內臟器官的損害,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嚴重後果。遠離高脂、高普林食物 生活規律遠離痛風吳凱文醫師也提醒,手術雖然可以清除痛風石,但術後仍需遵循醫囑進行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也應嚴格控制飲食及體重,以降低尿酸與罹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建議大家平常遠離高脂肪食物、減少酒精攝取,並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如:內臟、海鮮或濃縮肉汁等;記得每天喝水超過2公升,增加蔬菜和低糖水果的攝取量,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才是遠離痛風最有效的方法。
尾牙痛風祭2/痛風不治療!40歲男竟領殘障手冊 「符合3條件」醫師:一定要吃藥
一位40歲男子罹患痛風卻始終不治療,全身關節處陸續長出痛風石,最後竟導致無法行走,只能領殘障手冊。醫師透露,若一年發作2次以上痛風,或已長出痛風石、或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就建議要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否則不只關節變形,甚至會導致洗腎、心肌梗塞猝死。「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今年已經50多歲,這10多年來他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只要一發作就吃止痛藥,之後再控制飲食,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關節中已經有結晶,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土城醫院風濕過敏科蔡秉翰主任表示,多數痛風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自行吃止痛藥,或是痛風發作才來求診,大約僅有2~3成患者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因為很多人都是久久才發作一次痛風,如果要他們因此天天服藥,當然多數人都不願意!」蔡秉翰建議,如果2年左右才發作過1次痛風,可先從調整飲食著手,但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已有痛風石、或因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那就務必要服用降尿酸藥物。「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關節時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蔡秉翰透露,曾有一位40多歲的男患者坐著輪椅就醫,原來他全身上下都長滿痛風石,因此導致他無法走路、也難以生活自理,甚至領了殘障手冊。「後來他服用降尿酸藥物之後,隨著尿酸濃度降低,全身的痛風石也逐漸縮小,雖然部分骨頭已壞死無法恢復,但最終他可以自己『走』出醫院了。」另外,如果已經發生腎結石,不僅會阻塞尿路影響生活品質,而且也會損傷腎臟功能,所以建議要趕緊服藥控制。過去認為長出痛風石才代表病況嚴重,但近年研究顯示,透過超音波檢查體內有結晶沉積時,尿酸就已經影響身體健康。(圖/報系資料照)腎功能差會影響代謝,所以容易罹患痛風,而痛風不好好治療,也會讓腎功能變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非常容易演變成洗腎的惡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蔡秉翰建議痛風患者要定期就醫檢查,急性發作時服用止痛藥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也要多加注意,若劑量過大,腎功能不佳者、B肝患者都可能因此病況惡化,建議還是諮詢醫師意見較有保障。
痛風者吃火鍋必閃食材出爐 乾香菇、納豆、蟹黃上榜
近期氣溫驟降、天寒地凍,相信火鍋、羊肉爐等熱騰騰的鍋類美食已經成為許多人聚餐的首選。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就臨床經驗而言,在冬天10個發作痛風的病人,有4個就是因為吃火鍋造成的。林軒任也分享了許多食材的普林值排行,其中乾香菇、納豆、蟹黃都被歸類在高普林值的食物中。林軒任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民眾不知道痛風發作到底有多痛,他曾聽聞病人解釋,那種痛的程度,連一陣風吹過都會痛!「所以痛風發作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啊!」林軒任醫師也提到,痛風好發於大拇指近端指節、膝蓋、腳踝、手肘,發作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且痛到幾乎無法活動。至於為何會造成痛風,林軒任解釋,主要是水分突然減少,或是體內的尿酸值突然升高。要治療痛風的話,要判斷是否為急性,如果是急性痛風,主要是採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如果痛風沒有發作,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而如果是慢性痛風保養,主要是透過降尿酸藥物,像是第一代 allopurinol、第二代 benzbromarone、第三代 feburic acid藥物,但如正處於痛風發作期,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林軒任也分享容易讓痛風發作的地雷食物,其中高普林值得食物有牛、豬、鳥禽、文 蛤、牡蠣、花枝、 蝦、章魚、鯖魚、鯛 魚、鮪魚、蟹黃、乾香菇、納豆、肉汁、雞精、湯底等,這些食物每100克都有100至1000mg,務必要特別留意。林軒任醫師也在文章中表示,民眾如果痛風發作時,應該吃消炎藥物、秋水仙素,或類固醇。而民眾如果是長期高尿酸,又伴隨三高、腎臟、結石,或痛風石等問題,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而如果長期吃降尿酸藥物的民眾,面對到痛風發作時,應該繼續吃降尿酸藥物,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吃過,則是等到痛風緩解後再服用。接著最重點的地方就是,平時都要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地雷食物。
中年男痛風卻皮皮…拖1年才回診血壓飆高 驚覺罹患「致命心臟病」
痛風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當涉及到蹠趾關節時也稱為足痛風,經常被描述為週期性發作的刺激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軟、熱、腫等現象,也會導致痛風石、腎結石,或者急性尿酸腎病。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近日在節目中透露,一名50多歲男子飽受痛風所苦,卻未按時回診,最後罹患高血壓心臟病,須放置支架。柳朋馳日前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個案,該名男子年約50多歲,曾因痛風到診所治療,但未規律回診,某次卻跑到大醫院掛號,希望領取效果更強的止痛藥,以緩解痛風症狀;經過相關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收縮壓已達150毫米汞柱,腎臟功能也明顯變差,隨即提醒對方要多注意,避免病情繼續惡化。沒想到,男子依然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後才回診,主述運動時有胸悶感,還會喘個不停;醫生當時先替患者做初步檢查,驚見其血壓已飆至180毫米汞柱,連忙安排運動心電圖,再轉至心臟科,結果顯示對方的血管嚴重阻塞,已達高血壓心臟病程度,需置放支架,否則有生命危險。柳朋馳提醒,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因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所導致,而高尿酸不僅會誘發痛風性關節炎,也會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進一步引發痛風腎病變;由於腎臟功能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因果,醫生也強調「民眾勿輕忽偶爾發作的痛風,嚴重都可導致致命的高血壓心臟病。」
3年不喝水只喝飲料 30歲男關節變形「全身長滿結石」
長時間不喝水,對身體健康會造成傷害。中國有一名30歲男子,自從上大學後,飲食和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吃燒烤、火鍋、喝碳酸飲料,還整整3年沒喝過白開水,結果關節變形,全身長滿石頭。醫師警告,男子已經形成畸形痛風結石,即使取出來,對未來活動還是有一定影響。根據《山海視頻》,小張上大學開始生活不正常,經常吃燒烤、火鍋,喝碳酸飲料,完全不喝水,持續了3年。另一名患者是23歲的小楊,半年時間常熬夜打遊戲,玩得比較瘋甚至都不睡覺,習慣吃垃圾食物、喝碳酸飲料,全身8處關節都有痛風石,有次甚至連續痛了4天,讓他難以入睡。小張上大學生活飲食不規律。(圖/翻攝自山海視頻微博)醫師表示,小張的痛風病史已經有10多年,雙手、雙肘、雙膝、雙腳還有足部跟腱都形成痛風結石,大部分都沉積在關節肌腱的周圍,影響到正常活動。他指出,痛風結石已經形成,對關節有一定損傷,即使結石取出來,手部一定程度上功能受限,但是取出來肯定對以後活動恢復有好處。醫師解釋,一般形成痛風結石主要有2個原因,一種是飲食的關係,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像是魚肉、海鮮、飲料等,會形成痛風結石;另一種是代謝的原因,因為體內排不出去高普林飲食殘留的血尿栓,就會造成這種情況。消息曝光後,引發網友討論,「好可怕,以後絕對少喝飲料」、「嚇得我趕緊喝了口白開水」、「一定要健康飲食啊,長期吃垃圾食品喝碳酸飲料太可怕了,白開水多好,好喝解渴又省錢」、「是誰在把飲料當水喝?大家還是要健康飲食」。
最痛男人病1/每到冬天頻發作「患者暴增10倍」 12歲學童竟也中鏢
冬天氣溫偏低,身體自然渴望攝取更多熱量,再加上歲末年終有許多聚會、活動,免不了有更多大啖美食的機會,但滿足口腹之慾後,卻往往需要付出代價,痛風就是冬天最常爆發的疾病之一。前籃球國手哈孝遠日前被媒體拍到在公園「遛小孩」,雖然親子天倫之樂相當動人,但哈孝遠似乎行動不方便,走路還一瘸一瘸,看來十分疼痛,他受訪表示是因為痛風發作,甚至追不上好動的兒子,讓他覺得自己很窩囊。曾是籃球國手的哈孝遠由於體型壯碩,再加上主持美食節目,因此年紀輕輕就罹患痛風,發作時甚至追不上孩子,讓他覺得很窩囊。(圖/翻攝自哈孝遠臉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相較於夏天,冬天的痛風求診患者會增加1~2成,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飲食。「天氣冷,許多民眾因此更喜歡吃火鍋,而火鍋常見的高湯、肉片、海鮮,甚至搭配啤酒,都容易引發痛風發作,所以冬天患者特別多。」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劉俊良說,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尿酸偏高的民眾非常多,可能與天生體質有關,推估將近1/5男性的尿酸值都高於標準值6mg/dL以上,一旦飆到9mg/dL以上,就極有可能爆發痛風,而女性則受到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多數在更年期之後尿酸才會偏高。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肥胖、飲食習慣不佳如愛喝飲料,都是導致痛風年輕化的原因。(圖/報系資料庫)除了天生體質之外,肥胖、飲食西化也會造成體內尿酸過高。余光輝說,近30年來台灣痛風患者暴增10倍,患者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目前平均值約為38歲,都可能與肥胖、飲食習慣有關。劉俊良說,過去痛風患者多數都是40歲以上,但近年來卻出現很多20多歲的年輕患者。余光輝則透露,自己收治過最年輕的痛風患者,是一位12歲的小病人,這位小朋友體型圓滾滾的,所以先控制他的飲食,少吃高熱量食物、減重,就沒有再發作了。
最痛男人病2/醫示警「這習慣」猶如埋地雷 洗腎猝死風險多3倍
「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今年已經50多歲,這10多年來他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只要一發作就吃止痛藥,之後再控制飲食,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關節中已經有結晶,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多數痛風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自行吃止痛藥,或是痛風發作才來求診,但平時完全不治療,這種行為猶如埋下地雷,隨時都可能被引爆。劉俊良說,隨著痛風發作的頻率增加,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除了會產生痛風石之外,也會讓關節提早退化,甚至導致變形,原本70~80歲才可能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長期尿酸偏高,可能提早到50歲就發生。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余光輝(右)表示,一旦痛風發作就可能導致洗腎、心肌梗塞,不積極治療恐讓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庫)除此之外,腎功能不好的人容易罹患痛風,而痛風不好好治療,也會讓腎功能變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非常容易演變成洗腎的惡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就算尚未爆發痛風,只要尿酸值過高,都可能在體內形成結晶沉積,其中又以關節處最為常見。(圖/報系資料庫)但偏偏台灣痛風患者極少積極治療,余光輝坦言,台灣患者平均罹病6年就有痛風石,都是拖延治療的後果。「其實痛風是很好治療的疾病,但很多患者覺得偶爾才痛一次,何必天天吃藥?」余光輝說,一旦罹患痛風就有心血管風險,多數病人不清楚嚴重性,總是依賴止痛藥。不只如此,尿酸結晶也能沉積在身體任何部位,曾有患者突然下半身癱瘓,開刀治療才知道脊椎上有痛風石。余光輝說,其實這不算罕見,他個人就曾經收治過2個類似病患。
痛風族新選擇! 微創手術傷口比1元硬幣還小
72歲家住雲林的蔡伯伯,因有家族性遺傳,再加上工作關係,常吃海鮮配啤酒,使他從年輕時就常痛風發作。隨著年紀增長,痛風發作日益頻繁,甚至還在手腳、膝蓋等多處長出結晶石,關節處也扭曲變形。孩子跟孫子因不忍心蔡伯伯受折磨,帶他至醫院評估開刀,但因痛風石已侵蝕韌帶關節,傳統手術容易造成大面積傷口且引發併發症,蔡伯伯在不敢下決心開刀的狀況下,拖延數十年,直到足部變形、無法穿鞋,手部也變形到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才至亞東醫院接受「超音波刀震碎痛風石的微創手術」。亞東醫院骨科部醫師吳凱文表示,切除痛風石手術使用的「超音波刀」非傳統所認知的手術刀,是一種利用超音波高速震動,將痛風石震碎洗出的儀器,特色是「切軟不切硬」,有別於傳統手術刀,超音波刀可以震碎痛風石,卻不傷害到肌肉、神經或軟骨組織,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該手術相當適合像蔡伯伯這樣的病患,手術後的蔡伯伯恢復良好,現在已經可以重新穿上鞋子,順利解決多年來的困擾。經過微創手術之後,不僅除去痛風石,傷口也非常小。(圖/亞東醫院提供)吳凱文醫師指出,超音波刀有別於傳統刀具,手術傷口比1元硬幣還小,有時甚至只有一個小洞,傷口不大、復原快,可大幅降低感染機率。對於一些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糖尿病的人而言,超音波刀的微創手術只需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不易引起併發症,減少大面積開刀或全身麻醉風險。吳凱文表示,如果痛風石所在位置沒有太大神經血管,也不是在常用關節處,表淺且沉積石不大,術後通常不需要住院,可以馬上回家。但醫師也強調,要判斷術後是否需住院,須先評估病患的尿酸控制狀況,再透過X光或超音波進行輔助觀察,非能從外觀就能判定。吳凱文指出,若患者為一次清除多顆或大顆痛風石,或是痛風石清除後需要引流等,則還是會建議住院觀察。吳凱文醫師提及,如果痛風石沒有侵犯到關節,九成以上患者麻醉退後就可以走路了,甚至有些痛風石較小或表淺的病患,術後沒有任何異常感。醫師也建議,手術後的病人須細心照顧患部7-10天不碰水、保持傷口乾淨,同時「忌口」且多喝水降低發炎指數,避免恢復期間再次因尿酸過高而就醫。吳凱文建議,若痛風石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且透過藥物溶解成效有限,就可以考慮開刀。吳凱文也呼籲患者一定要及早就醫,因為不少病患都等到關節變形,痛風石腫脹到皮膚破皮時,才甘願開刀治療,但這時才清除嚴重痛風結石的話,會破壞表面皮膚的血液循環,容易造成術後關節周圍皮膚壞死,關節暴露,提高開刀的風險,且傷口更難癒合,嚴重者可能會面臨截肢。吳凱文也提及有些病患會合併其他代謝疾病,使手術更加複雜化,建議患者當主治醫師說需以開刀治療時,切莫再抱持著等待觀望的心態,導致結晶堆積成石,提升開刀風險,進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腳趾爆出肉色乒乓球!鑷子一戳「奶黃流沙」大噴發 他痛爆哀號:插到受不了
現代人飲食不正常,時常大魚大肉容易使尿酸累積,長期下來可能引發痛風,嚴重時關節處還會長出「痛風石」,讓人痛不欲生。YouTuber「Ann•榜哥•生活事務所」就透露,自己飽受痛風所苦10多年,右腳食指的痛風石也越來越大,甚至腫到乒乓球大小,後來他徒手擠出結晶體,只見白色結晶不斷流出,畫面怵目驚心。「Ann•榜哥•生活事務所」今年6月在YouTube上傳影片,分享自己因痛風就醫的過程,指他近日痛風發作,右腳食指關節處的痛風石腫如乒乓球,讓他痛到難以忍受,只好硬著頭皮到醫院治療;榜哥透露,醫生一看就說「你的這顆痛風石有些年代了」,並要他先去照X光,連放射師也驚呼「你是被什麼咬到?」白色結晶如奶黃流沙不斷流出。經過X光檢查後,醫生認為患者的痛風石已經很嚴重,可能要開刀才能清除大部分結晶體,所以要榜哥好好考慮,但仍必須先進行清創手術,將結晶體擠出後再進一步評估;他表示,當時護理師用鑷子一戳,早已被撐到腫脹不堪的皮膚瞬間爆開,裡頭的白色結晶也不斷流出,看起來就像「奶黃流砂包」。由於榜哥的手法看似老練,護理師也跟著把鑷子越插越深,最後甚至直接插進骨頭,且全程都沒有施打麻醉,讓自詡硬漢的他也大喊吃不消,連忙疾呼「休息一下!這樣插我受不了!」持續擠了一陣子後,護理師見結晶體已清的差不多,便拿紗布堵住洞口,並交代他回家之後還是要繼續把結晶體擠乾淨。榜哥徒手擠出結晶體。榜哥在影片中提到,很多人以為把結晶體擠乾淨,痛風石就會變小,但事實不然,頂多只會比較消腫,但裡頭的結晶石,還是必須透過手術才能取出;由於痛風石太大,如果開刀至少得休養1個月,因此榜哥內心十分掙扎,目前還是打算先觀察,並透過飲食、多喝水調節身體,倘若沒有好轉再考慮動刀。
他每天1杯奶茶關節竟「長滿結石」 痛風、腳腫無法走路
早上一杯奶茶是許多人的習慣,然而天天一杯可能會讓身體出現病況;近日在大陸廣東省佛山市1名18歲高中生每天喝1杯奶茶,沒想到竟發生指關節長滿痛風石的症狀,讓他痛得無法走路,所幸及時到醫院治療,目前身體已恢復健康。據《金羊網》報導,這名高中生小海(化名)4年前就有痛風病史,當時醫生開藥給他並特別囑咐要注意飲食,但之前情況不嚴重,他不以為意,除了沒有按時吃藥外,也沒有特別忌口,喜歡吃什麼就吃。今年小海因雙腳、雙手非常疼痛,手腳關節嚴重腫大,並趕緊到醫院就診。高中生喝每天1杯奶茶,造成指關節長滿痛風石。(圖/翻攝自微博)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小海手指和腳趾上長滿痛風石,已經嚴重到無法走路。小海表示,「平時喜歡喝奶茶,每2天就要喝1次,1天1杯也是會有的。」醫生指出,小海因為喝太多奶茶,才導致指關節長痛風石;經過反覆檢查與治療,小海手腳消腫已能正常走路,他表示,「再也不喝奶茶了,也會好好吃藥跟控制飲食。」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醫師鄭少玲表示,奶茶是糖分很高的飲料,一旦喝進人體後,代謝過程中會產生過多尿酸,就容易造成痛風;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有痛風的症狀,鄭少玲解釋,現代年輕人喜歡高糖分飲料,又較少運動,這些都是造成痛風因素。
腳趾長痛風石 「巨大膿球」手擠爆…網手軟:根本奶油車輪餅!
有一名女網友日前上傳一張另一半腳趾「腫一大球」的驚悚照,還自曝連去醫院照X光,放射科醫生還驚訝詢問:「這被什麼咬到啊?」後來才知道,是因為痛風引起的關節炎。而昨天該名女網友又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回報這顆「痛風石」的下場,並分享「痛風流沙包」被擠爆的超噁心畫面,引發大批網友按讚與留言,直呼「超恐怖」、「手都軟了」、「跪求完整版」。有網友腳長巨大「痛風石」,最後擠爆大膿球,畫面超噁心。(圖/翻攝臉書)原PO本來在「爆廢公社」分享另外一半的右腳背,在食指處長了一顆超巨大的肉球,大到腳趾皮膚看起來已快被撐爆,後來才知道是痛風問題。原PO透露,其實患者腳趾腫脹已經很多年,只是這兩天病況嚴重,才來求醫。有網友腳長巨大「痛風石」,最後擠爆大膿球,畫面超噁心。(圖/翻攝臉書)這名女網友,昨天(29日)深夜還上來向網友回報進度,「昨天答應大家今晚要來公開續集~『痛風流沙包』來了!但膽小慎入」,並表示這是患者自己擠出來的流沙,並強調「這是經過醫護人員同意才做的動作!」而短短14秒的影片一出,看得網友們全身雞皮疙瘩,直呼「手都軟了」、「奶油車輪餅!」、「好恐怖」,大家紛紛驚呼,原來尿酸結晶長這樣,還有不少人敲碗想看完整版,「看不過癮啊!」
【痛風恐奪命1】發作就吃止痛藥 洗腎心臟病機率增3倍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讓俗稱「富貴病」的痛風發作人數激增3成,許多人以為痛過就算了,不曉得身體猶如埋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致命危機。「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說,那天早上起床突然覺得左腳大拇指關節疼痛,本來以為是運動扭到,後來才知道自己竟然罹患痛風。「我就吃止痛藥啊,之後再控制飲食就好了。」陳先生罹患痛風10多年卻始終不願積極治療,直到發現自己左腳趾關節變形,才趕緊就醫,現在也按時回診服藥。(圖/張雅淳攝)已經50多歲的陳先生,這10多年來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每次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我的尿酸值超標,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不只如此,體重標準的陳先生還發現自己竟然也有糖尿病,這下子讓他嚇出一身冷汗,終於願意乖乖回診、服藥。醫師余光輝表示,多數痛風患者輕忽疾病嚴重性,往往病況相當嚴重才願意服藥治療。(圖/張雅淳攝)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也容易影響腎臟功能。「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
【痛風恐奪命2】年僅12歲就罹病 高果糖是最大關鍵
7~8成患者痛風初次發作在腳趾關節,這是因為人體血液循環主要集中在心臟、大動脈,而肢體末梢如手指、腳趾血流較少,因此溫度較低易使尿酸沉積,而發生在腳趾關節的機率又更高。痛風初次發作位置,以腳趾關節居多。(圖/許文偉繪)「我曾收治一位12歲的痛風小病人,這位小朋友體型圓滾滾的,第一次發作部位就是腳趾關節,因為他年紀還小,所以先控制他的飲食,少吃高熱量食物、減重,就沒有再發作了。」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透露,痛風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飲食與先天體質,所以有些患者減重、調整飲食就能改善。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表示,隨著肥胖人口增加,世界各國的痛風患者都持續增加,但台灣情況又更加嚴重。「醫界推測原因出在高果糖!又以手搖飲影響最大,這種糖分容易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功能。」對於痛風族群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推測攝取高果糖是其中關鍵因素,而手搖飲料是頭號元凶。(圖/黃耀徵攝)許多孩童從小就嗜喝手搖飲、含糖飲料,也被推測是痛風年輕化的主因。「現在18、19歲的患者非常多,但又不肯配合調整飲食,每次回診病況就更嚴重,甚至有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余光輝感嘆。張婷惠說,除了高果糖之外,酒精、紅肉、海鮮等食物也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這也是痛風擁有「富貴病」封號的原因。余光輝說,過年期間餐餐大魚大肉,因此年後痛風發作的人數也增加約3成。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表示,各國的痛風患者都持續增加,但台灣情況更加嚴重,而且患者平均更年輕。(圖/亞東醫院提供)
【痛風恐奪命3】尿酸結晶遊走全身 長在脊椎竟突然癱瘓
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腳趾關節是痛風好發部位,若發炎反應持續嚴重,會使得尿酸結晶愈來愈大,形成痛風石。(圖/余光輝提供)「不只如此,尿酸結晶也能沉積在身體任何部位,曾有患者突然下半身癱瘓,開刀治療才知道脊椎上有痛風石。」余光輝說,其實這不算罕見,他個人就曾經收治過2個類似病患。有些脊椎上的痛風時還算小,經過治療還能恢復行動能力,但有些痛風石太大,壓迫脊椎嚴重就難以挽回。除此之外,痛風石還可能長在眼瞼、腎臟,有些患者會因為血尿而就醫,檢查發現是尿結石導致血尿,但過幾年就發現罹患痛風,因此也懷疑尿結石可能是結晶所致。痛風石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部分患者突然癱瘓,開刀後才發現脊椎竟然長出痛風石(紅圈處)。(圖/余光輝提供)以上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健康傷害,但偏偏台灣多數痛風患者一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痛風石、甚至洗腎才來就醫,余光輝坦言,台灣患者平均罹病6年就有痛風石,都是拖延治療的後果。「現在18、19歲的患者非常多,但又不肯配合調整飲食,每次回診病況就更嚴重,甚至有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余光輝感嘆。(圖/許文偉繪)
【痛風恐奪命4】飲食控制自欺欺人 患者人數暴增10倍
「台灣痛風患者根本沒有延誤治療的本錢!」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近30年來台灣痛風患者暴增10倍,盛行率更是國外的3倍,不只如此,患者年齡層也比國外更年輕,目前平均值約為38歲。醫師余光輝表示,多數痛風患者輕忽疾病嚴重性,往往病況相當嚴重才願意服藥治療。(圖/張雅淳攝)「先天體質非常關鍵,也就是基因。」余光輝說,身體每天都有數十兆的細胞死去而形成尿酸,其中飲食所影響的細胞只占2成左右,但如果身體代謝能力不好,很容易就導致尿酸排不出去,這與基因息息相關。酒精、紅肉、海鮮、高熱量食物都是引發痛風的危險因子,這也是痛風被稱為「富貴病」的原因。(圖/黃耀徵攝)所以如果家族中有痛風疾病史,先天的代謝能力可能較差,更是痛風的高風險族群。「很多患者覺得今天吃太多了,才導致痛風發作,以後只要少吃點就好,事實上如果體內尿酸值正常,暴飲暴食的影響只會稍高,不至於發作。」30多歲罹患痛風的陳先生,體重標準、平時稍微愛吃肉,當時也沒有任何三高疾病,但家族中卻有很多痛風患者,除了媽媽也有痛風之外,哥哥更是20多歲時就發作痛風,由此可見遺傳基因影響甚大。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說,痛風患者以男性居多,人數大約是女性的2倍,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幫助排出尿酸的功效,但一旦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罹患痛風的機率就會開始上升。(禁止酒駕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痛風恐奪命5】痛風石免開刀 持續服藥慢慢溶解結晶
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其實痛風是很好治療的疾病,但很多患者覺得偶爾才痛一次,何必天天吃藥?」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如果是第一次痛風發作,醫師會先初步排除致病原因,例如調整飲食、減重,或是停掉可能導致痛風的藥物如利尿劑。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是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就希望患者積極治療。余光輝說,一旦罹患痛風就有心血管風險,多數病人不清楚嚴重性,因此總是依賴止痛藥,不肯規律服用降尿酸藥物。事實上,痛風患者應積極將尿酸值維持在6mg/dL以下,若產生痛風石,去年底健保剛通過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的給付,只要按時服藥,研究顯示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心肌梗塞風險多出1.5至3倍。(圖/黃耀徵攝)「這類患者的尿酸值必須降到5mg/dL以下,而且至少需要持續半年至兩年時間,就能逐漸將沉積的結晶溶出體外,消除痛風石。」余光輝說,曾有患者的痛風石長在膝蓋,導致無法蹲下,原本要開刀除去痛風石,後來嘗試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之後,持續2年後,痛風石終於逐漸消失,不但免受開刀之苦,也恢復行動能力。「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事前好好預防!」余光輝說,根據日本經驗看來,若尿酸值持續偏高,且合併有三高疾病,就建議提早進行藥物治療,研究顯示,就算最後罹患痛風,也能輕易控制病況,嚴重併發症機率更明顯降低。此外,除了規律服藥之外,運動能夠幫助減重,也可預防尿酸偏高,不過,運動時要注意多補充水份,否則大量流汗反而易使尿酸偏高,反而不利病情。如果一年痛風發作2次以上,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應服藥積極治療,可降低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圖/黃耀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