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覺
」 肝癌 痛覺運動前喝咖啡「有助脂肪分解」 醫揭4大好處
咖啡既能提神,又能帶來愉悅的味覺享受,這使得它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年來,咖啡也作為一種能提升運動表現的補充品,逐漸引起運動員及健身愛好者的關注。日前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也發文分享咖啡對運動的益處。蔡明劼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咖啡因不僅能提高有氧運動的表現,還能幫助運動員克服疲勞並改善訓練效果。第一點是提升有氧運動表現,研究證實,咖啡因能顯著提高有氧運動的表現,特別是對於長時間的運動如自行車、長跑等運動,效果尤為明顯;第二點是咖啡因能延長運動時間並提高耐力,對無氧運動的效果也有所助益,雖然相關研究較少,但已有部分文獻指出其對力量表現的正面影響。蔡明劼說明,第三點是咖啡的作用機轉能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並減少運動時的疲勞感和痛覺;第四點是咖啡因還能改變脂質的能量利用,促進脂肪分解,同時保持肌肉中的肝醣儲備,從而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這些生理反應使咖啡成為運動前的一個有效補充品。蔡明劼指出,為了最大化運動表現,專家建議運動前60分鐘攝取每公斤體重3至6毫克的咖啡因。以350毫升的美式咖啡為例,約含200毫克咖啡因,這個劑量對大多數人來說能夠有效提升運動表現。如果使用含咖啡因的補充品,則應根據標示的劑量來選擇。此外,蔡明劼也提到,咖啡因曾一度被國際奧委會列為禁藥,直到2004年才解禁。雖然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仍將咖啡因列為監控物質,但運動員目前可以自由食用含咖啡因的產品
影爆點/坎城影展最佳劇本!黛咪·摩兒全裸挑戰奇觀電影《懼裂》,最血腥也最痛的現世寓言
「你想過另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嗎?更年輕,更美麗,更加完美。」這是今年在坎城影展舉行首映,最終獲得最佳劇本獎的《懼裂》(The Substance)開宗明義的台詞。這世界誰不迷戀美麗的人,但為了成就永遠的美,你願意走到多遠?《懼裂》由柯洛里法吉特身兼監製、導演以及編劇三位一體,電影描述過氣女明星伊莉莎白·史巴克逐漸失去知名度及影響力,為了抓住名聲、青春與美貌,她加入來路不明的黑市計畫,以分裂方式產出另一個自己。原以為這是讓自己永保美麗的方法,卻被分裂出的另一個自己逐步吞噬掉原本的人生。在一切資源必須平衡分配的規則下,兩人的關係逐漸失控,在這場爭奪美貌與青春的戰爭裡,沒有人能成為真正的贏家。《懼裂》黛咪摩爾加入來路不明的黑市計畫,以分裂方式產出另一個自己。(圖/CATCHPLAY提供)邀來90年代以《第六感生死戀》、《軍官與魔鬼》、《桃色機密》、《桃色交易》紅遍全球的好萊塢一線巨星黛咪摩兒飾演為美瘋魔的伊莉莎白是天才選角。黛咪摩兒的真實人生比電影還好看,一出道就大紅大紫,曾經是好萊塢最美及片酬最高的女星,三度與知名巨星們結婚與離婚,在沈迷酒精與藥物多年之後,她終於接受勒戒治療,將失控的生活逐步恢復正軌。谷底爬升後,在《懼裂》裡,實際年齡61歲的她飾演50歲的伊莉莎白史巴克,交出了從影生涯最赤裸與無畏的表演,無論身材或臉孔狀態都好到令人驚嘆,令人打從心裡毛骨悚然的演技,真實詮釋出女人為美瘋魔時焦慮、憤怒、狂喜、崩潰等各種心理層次,精彩到令人想數度起立鼓掌的演出,也被看好是接下來的獎季大熱門。《女傭浮生錄》新生代實力派演員瑪格麗特庫利飾演伊莉莎白身體分裂出的「蘇」,外型與身材都極為搶眼,身為著名的星二代,有知性美女母親安蒂麥道威爾的優良基因,實力堅強的她氣場完全不輸老鳥黛咪摩兒,兩位女性在片中獻出各種癲狂、躁動、美麗及全裸飆戲的高強度演出,讓這場尺度全開的限制級大秀越瘋越開花,方方面面都是視覺、聽覺與感官極度放大的奇觀之作。黛咪摩兒在《懼裂》中真實詮釋出女人為美瘋魔時焦慮、憤怒、狂喜、崩潰等各種心理層次。(圖/CATCHPLAY提供)「當沒有人看著我,愛著我的時候,我是否還存在?」藉由藥物分裂出另一個年輕、漂亮、美好的自己之後,伊莉莎白卻逐漸不敢出門,甚至成了在家失控暴飲暴食的繭居族,一個越光明,另一個就越陰暗。《懼裂》以兩個角色完成高度科幻概念,同時兼顧了賽博朋克的惡趣味,以女性視角、女性主義的觀點,拍出女性對外貌和名聲的渴望及不安全感,上映之後引發激烈討論,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拿下評論家高達90%的新鮮度好評。電影裡有個令人想起《鬼店》,同樣彷彿無限延伸、沒有盡頭的橘色牆面、幾何圖案地毯電視台長廊,兩位女主角重要的心裡糾結與重大事件,常常都發生在這條長廊上。導演以強烈風格化的鮮豔視覺,放大這場血腥現世寓言的所有感官感受,集結諷刺、黑色幽默、B級片、肉體和心靈的高度恐怖於一身,看著銀幕上發生的一切,能夠真實感覺到焦慮與痛覺,觀影過程多度令人想起2000年由《黑天鵝》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執導,一鳴驚人的奇片《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而《懼裂》的海報,與其中一個階段的特殊化妝,的確也是致敬《噩夢輓歌》。相隔24年的兩部作品,兩者在精神上有著高度共通性,也推薦在看完《懼裂》之後,能夠將《噩夢輓歌》作為延伸套組來觀賞。瑪格麗特庫利在《懼裂》飾演黛咪摩爾分裂出的「更好的自己」,氣場完全不輸黛咪摩兒。(圖/CATCHPLAY提供)伊莉莎白的姓「史巴克」在英文正是「閃耀」、「火花」之意,而伊莉莎白自始至終,渴望的都是水晶球裡那閃亮亮的金粉。對名氣,對容貌,以及對「被愛」的焦慮能夠讓人變成真正的怪物,在能夠喊停的時候捨不得喊停,讓油門一路踩到底,直到最後失控墜毀,血光四射,燦爛如同真正的煙火,而最後的伊莉莎白,也正如一開始的她,用盡全力爬到屬於自己的星星上,在星星上仰望天空,看著從天而降的冉冉金粉,笑著消失。諷刺嗎?可憐嗎?都或許,但無論是哪個年代,世界上永遠都會有更多更多的伊莉莎白前仆後繼,持續投身在追逐金粉,追求被愛的路上直到忘記自己。《懼裂》熱映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暑假現象!父子相伴解決「鳥」事 割包皮、結紮均增3成
顧芳瑜醫師鼓勵父親陪伴孩子進行及照料割包皮手術,因為媽媽畢竟較不清楚男性生殖器構造,爸爸能更貼切地照顧孩子傷口。暑假是親子活動旺季,但這幾年有項既私密又親密的親子活動,也是暑期最夯的行程之一,那就是父子相伴一起到泌尿科解決「鳥」事:爸爸結紮、兒子割包皮。顧家醫療泌尿科診所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過去每逢暑假,就有很多家長帶小孩來割包皮,因為割包皮的修復期約需三到四週,趁暑假進行最合適。但近年還有個新趨勢正夯,就是爸爸陪兒子割包皮的同時,順便進行結紮手術,暑期兩項手術量均增3成。顧芳瑜也非常鼓勵由父親陪伴孩子進行及照料割包皮手術。因為一般割包皮術後的照顧對孩子而言可能太複雜,孩子在追趕跑跳的同時也會增加傷口照顧的難度。而媽媽通常會過度緊張,加上對男性生殖器的了解也不如有同樣構造的爸爸,因此由爸爸接手術後照護的責任,講解與協助上會更方便。而爸爸若願意選在孩子進行包皮手術的同時做結紮手術會更佳,這樣安排有3大好處:1、孩子勇敢面對手術的強心針有跟大樹一樣強壯的爸爸陪著一起手術,可以讓小朋友感到更有安全感和勇氣。2、創造父子間難以取代的共同回憶父親和孩子一起經歷手術和恢復過程,創造父子間的革命情感,爸爸更可以共感孩子的不安與憂慮,增進父子感情緊密程度。3、讓術後照護變成親子活動父子可以一起換藥,讓孩子在最無助的時刻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這段期間也可以安排父子互相監督傷口復原程度的小任務,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同理心,也有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喔!另外,顧芳瑜也提供3個協助孩子降低對割包皮手術焦慮的方法:1、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割包皮這部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雞雞的外套會造成夏天雞雞臭臭的」、「雞雞發炎很不舒服」、「包皮太長可能導致紅腫搔癢」等等包皮過長帶來的困擾,幫孩子找到割包皮的動機。2、割包皮術前充分溝通與安撫孩子對於手術一定非常害怕,因此術前安撫絕對不可省,父母可以多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不安,父母再陪同一一梳理這些擔心的情緒,讓孩子清楚了解一切是可控的,父母也一定會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時光。3、讓孩子清楚知道手術流程割包皮的流程如下包含預約報到、更換手術衣、舒眠麻醉、局部麻醉下針、消毒、手術、更衣、領藥批價並學習換藥方式後返家。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割包皮是局部麻醉即可完成的手術,但若孩子對痛覺特別敏感或是非常害怕手術,顧芳瑜建議家長不妨考慮「舒眠麻醉」方式,讓孩子免去過程的焦慮。顧芳瑜認為,爸爸陪伴孩子割包皮並一起面對手術的經歷,不僅能讓孩子減少對手術的恐懼,還能創造難以取代的美好回憶,暑假更是利於傷口好好復原的好時機。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這裡痠!那裡痛! 痠痛藥布貼過量恐產生副作用
覺得腰痠背痛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貼痠痛藥布嗎?你知道痠痛貼布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傷肝腎嗎?痠痛藥布使用不當恐肝腎負擔重 副作用通通來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彥儒藥師指出,民眾對貼布通常較無戒心,痠痛時除了長時間、大量貼藥布,還可能同時服用與貼布成分相同的消炎止痛藥。當用量超過時,可能造成肝腎負擔或引發各種副作用。目前市售的痠痛貼布大致可分三種:一、含有消炎止痛成分(如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適合用於紅、腫、熱、痛等症狀;二、含有辣椒膏成分(Capsaicin),可使神經元脫敏感,減少痛覺;三、含有甲基水楊酸、薄荷等成分,提供短暫清涼效果,暫時減輕疼痛。總量原則:一次一片、一片四至六小時、一天不超過三片根據復健醫學會調查,國人每月平均使用六片藥布,每年總使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 黃藥師表示,成人合理的使用量是一天二至三片,一次使用一片,一片貼四至六小時就要取下,切記每天貼布不過量。孩童因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使用貼布應選擇成分較單純,且依體重使用劑量比例為原則。選擇適合的貼布成分 劑量過高、時間過長都適得其反黃藥師建議,民眾若有大面積或多處痠痛時,可選擇口服止痛藥或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或是將一片貼布剪成多等分,貼在不同痠痛部位。如果使用貼布超過一週沒效果應找專業醫師、藥師諮詢,開放性傷口也不要貼,避免長時間接觸引發感染。若是口服藥與貼布同時使用,則應選擇含不同成分的藥品,避免同一成分在身體內累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並且要依照痠痛原因,選擇貼布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若貼著貼布睡覺,特別是貼在頸部或背部,因睡眠時間超過六小時,又長時間壓著,起床可能會發現如「尿布疹」的過敏反應,這是常見造成副作用的行為,應特別留意。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選擇包裝上有食藥署核可之藥證字號的貼布,並按說明使用,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貼布。
蛋黃內「小心臟還在跳」! 網曝1招:無殼仍可孵出小雞
無殼雞蛋還可以孵化出小雞嗎?近日,有名網友將蛋打入碗時,驚見蛋黃內竟然還有心臟在跳動,令他難過感嘆「小心臓在努力跳動,但已經回不去了」。影片曝光後也吸引不少人留言直呼「還有救」!但需要用到保鮮膜、恆溫燈或保溫箱。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1公社》PO出一段影片,畫面中可見碗內有1顆生雞蛋,且蛋黃裡竟有一根根肉眼可見的細微血管,中心處還可以清楚看見一個非常小的心臟在不斷跳動。原PO目睹此景後也難過地感嘆,「小心臓在努力跳動,但已經回不去了。」影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第一次看到」、「坐等誦經團」、「這讓我想到第一次帶老婆去產檢時,超音波照出來的小生命」、「這生命力也太強了吧!」「打到這種蛋真的是天人交戰」、「這是一顆有靈魂的雞蛋」、「不知道為什麼有點難過」、「這個算雞了~蛋奶素不能吃~」「吃呀,連意識都沒有,平時活蹦亂跳 能感受到痛覺的雞都在吃了,這個反而不敢吃?」但也有不少網友疾呼「其實還有救!」「可以喔,保鮮膜封著,照光維持溫」、「日本那邊有用過,記得用保鮮膜包起來,然後放在保溫箱也可以」、「還是可以孵啊,只要不要讓牠被螞蟻或蟑螂什麼的破壞,用保鮮膜隔離起來,然後比照人工孵蛋,一樣可以孵成小雞」、「之前有學生做實驗,確實用保鮮膜+恆溫燈孵化了無殼小雞」、「還有救喔,準備一個碗,乾淨的保鮮膜罩在碗上面,中間不要繃緊自然凹陷,倒入雞蛋,再罩一層保鮮膜,用燈泡維持溫度,細節可能要再網路搜尋一下,基本上,就是一個小型實驗,可以觀察雞的生成」、「保鮮膜包著,用牙籤把保鮮膜上面戳幾個洞,然後放在檯燈下照就好了,在成形的狀態,拿噴霧水瓶噴個一次,別太多次,到時候你就有可愛的小雞了。」
「間質性膀胱炎」與泌尿道感染、膀胱炎不同! 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
間質性膀胱炎又叫作「膀胱疼痛症候群」,它和細菌感染引起的泌尿道發炎、膀胱炎不同,其確切病因目前醫學上也不是非常瞭解,而且沒有根治的方式,患者常會因為疼痛、頻尿而影響生活、工作等。這樣的疾病該怎麼治療?又該如何與疾病和平共存呢?透過衛生福利部台中及苗栗醫院泌尿科李明輝醫師分享多年的臨床經驗,以及間質性膀胱炎病友范小姐分享自身治療經歷,一同了解「間質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病因不明 常有下腹痛、頻尿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主要是因為膀胱黏膜保護受損而引起各種相關症狀。李明輝醫師表示,當膀胱黏膜出現破損,刺激性物質會由膀胱滲到膀胱壁外,刺激膀胱神經產生疼痛的感覺。這些神經又與大腦相互連結,若是膀胱長期刺激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敏感化」。李明輝醫師說明,中樞神經敏感化有知覺敏感化、痛覺提升化等2特徵,當遠端膀胱受到刺激時,大腦就會產生疼痛刺激物質,長期下來病人只要有壓力、煩惱、憂鬱,就會產生刺激物質引起下腹部疼痛。下腹疼痛是間質性膀胱炎最核心的症狀,李明輝醫師提到,當膀胱有尿的時候,病人如果不去上廁所解尿,接下來就會覺得膀胱不舒服、下腹不適疼痛,因此病人會一直跑廁所,連帶會有頻尿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無客觀診斷標準 約10年才可確立診斷由於間質性膀胱炎下腹不適、頻尿的症狀,與尿路結石、細菌性膀胱炎等相似,而且診斷上又不像癌症一樣,有切片病理檢查等客觀標準,因此患者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確立診斷。病友范小姐表示,自己因為頻尿、夜尿,一個晚上需上4-5次廁所,造成非常大的痛苦,原以為是泌尿道發炎感染,經過長時間的不對症下藥,折騰很久後才終於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李明輝醫師也指出,從2018年以健保資料庫為依據發表的資料來看,間質性膀胱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21.8人,但這數字是遠遠低於它實際的發生人數,因為有些病人不會求醫,甚至有些是還未被診斷的,研究顯示這類病人可能要經過10年、5到6個醫師的診斷後,才能夠得到最終診斷。間質性膀胱炎無法根治 需治療+日常照護控制症狀另外,目前間質性膀胱炎也沒有根治的方法,治療的目的是讓嚴重度降低、發作頻率減緩。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現在病人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治療選擇,可以透過手術、藥物等治療方式,配合日常照護控制症狀,與疾病和平共存。李明輝醫師提到,像玻尿酸膀胱灌注,主要是將藥物灌入膀胱,將破損的地方修補起來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食藥署(TFDA)核准的藥物經多國醫學中心研究,製作過程步驟都很清楚,療效很被醫學界肯定,經過5-6個療程後,約80%的病人都會得到改善。而病友范小姐也是使用玻尿酸膀胱灌注的個案之一,李明輝醫師表示,范小姐本來要吃很重的止痛藥、安眠藥等,但現在只要透過灌藥的程序,就能控制得很好。范莉婷小姐也表示,接受了大概12次的藥物治療後,目前效果非常良好,只要定期追蹤、灌藥即可。不過,李明輝醫師表示,目前在臺灣如果要使用特殊藥物(如:玻尿酸等)灌注,一定要先過膀胱擴張術加上膀胱鏡,了解膀胱、尿量的情形後,將資料送到健保署審核通過才可使用。因此,治療其實可以分為2階段,第一,先進行手術「膀胱擴張術」,第二,膀胱內的玻尿酸灌注,再加上飲食、壓力的控制。李明輝醫師提到,這3個是間質性膀胱炎最基本的治療原則。注意「這些」警訊早期診斷 配合治療避免影響生活現在間質性膀胱炎有許多治療方式,病人若能早期發現、治療,也能避免生活品質受到更大的影響。李明輝醫師提醒,特別是30-50歲女性,如果小便次數越來越多、不上廁所就覺得下腹不適,就要懷疑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應進一步診斷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信對疾病的預後一定會有美好的結果。病友范小姐也鼓勵病友應積極診斷、治療,保持心情愉快,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相信一定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生活品質,和她一樣與疾病和平共存12年。
頭痛起來要人命! 大腦沒有疼痛接受器,到底是誰在作怪?
大腦可以感知全身的疼痛,但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痛覺接受器,那為什麼頭痛會這麼痛呢?專家表示,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而是與身體其他部位有關。常見的偏頭痛長期累積宛如「失控的大火」,建議患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頭痛非常普遍,而且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不適到使人衰弱,或持續幾分鐘到幾天都有可能。當頭痛時,甚至有人以為自己的大腦組織受傷,但其實並非如此。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和頭痛專家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表示,頭痛可能肇因於潛在的健康狀況,例如鼻竇腫脹、低血糖或頭部外傷。牽涉性疼痛從廣義上講,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這類似於背部椎間盤突出會導致坐骨神經痛(腿部疼痛)。大多數頭痛其實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有關,例如下巴、肩膀和脖子,會導致大腦周圍的肌肉和神經疼痛。緊張型頭痛以緊張型頭痛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i],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複發性頭痛類型。克拉克說,緊張型頭痛通常好發於頭頂或前額的肌肉疼痛,也是頭帶所在的位置。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料顯示[ii],這種疼痛是由臉部、頸部和頭皮肌肉緊張引起的,可能與壓力有關。克拉克說,頭部疼痛和顱骨肌肉緊張,還可能是繼發於另一種壓力反應,例如肩膀緊繃或下巴緊縮。NIH表示,頭部、頸部和臉部周圍的肌肉和血管中的疼痛感應神經,可以藉由不同的過程觸發,例如血管擴張、壓力或肌肉緊張。一旦被激發,這些神經就會向大腦發送訊號,但痛覺卻彷彿來自腦組織深處。偏頭痛偏頭痛是另一種類型的頭痛[iii],會透過多種方式和部位讓患者感到疼痛,例如深層疼痛、表面疼痛;頭部的後部、左側或右側;甚至眼睛後側。偏頭痛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嚴重性。偏頭痛比其他頭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更長。這種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的,而且會導致噁心等其他症狀。偏頭痛的致病原因尚未清楚,其中一種理論認為,疼痛與三叉神經有關,三叉神經是頭部和臉部的感覺神經;硬腦膜是大腦的保護層,血管在這裡擴張和收縮。偏頭痛的另一種解釋是,大腦刺激三叉神經通路並引發發炎反應[iv],發炎透過硬腦膜血管擴散,三叉神經將訊號傳回腦幹[v],然後發炎擴散到對疼痛敏感的腦膜(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進而觸發頭痛。克拉克說,血管發炎和神經刺激的傳訊是「一場失控的大火」。他說,這就像一個循環,變得越來越被激怒,導致偏頭痛的經驗不斷累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偏頭痛治療方法如果盡早治療效果會更好。克拉克說,雖然身體周圍的疼痛和頭部疼痛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但引起頭痛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好消息是目前醫學技術非常擅長治療,例如改善生活方式:練習瑜伽;服用成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阿斯匹靈(aspirin);針對嚴重頭痛的處方藥更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如果患者頭痛需要幫助,我們可以讓他們好很多。」 原文出處:If the brain doesn't feel pain, why do headaches hurt?[i]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headache-disorders-how-common-are-headaches#:~:text=Headaches%20are%20extremely%20common.,disorder%20is%20tension%2Dtype%20headache.
這波寒流真的非常冷 專家提1數據:超越2016年霸王級寒流
不知道民眾是否還記得2016年台灣曾發生的霸王級寒流,當時這波寒流讓台灣不少未曾降雪的地方都降下了瑞雪,而現在有氣象專家表示,其實當年霸王及寒流結束後回溫極快,但現在這波寒流雖然減弱,但是整體溫度卻還是十分的低,15度以下低溫長達96小時,其實比2016霸王級寒流還要寒冷。氣象專家賈新興在FB發文表示,如果單純從資料和計算的體感溫度來比較2016年0123-0126寒流事件以及2024年0122-0125寒流事件的話,2024最低溫連續≤10度共32小時,體感溫度連續≤10度共40小時,2016最低溫連續≤10度共62小時,體感溫度連續≤10度共68小時。由此可以輕鬆的判斷出2016年霸王級寒流的強勢。但是如果從溫度的變化上來看的話,2016年霸王級寒流在結束後,氣溫馬上回溫到15度以上,綜合下來,最低溫連續≤15度的時間總共81小時。但是目前這波寒流一直到25日,都還在11至12度左右,讓最低溫連續≤15度的時間已經達到96個小時,整體而言,這波寒流帶給人們的低溫時間比較長。文章中也提到,所謂的體感溫度,是約20年多前朱里雅斯的研究所提出的,他利用辣椒素(Capsaicin)進行研究,這種萃取自辣椒的化學物質會引發灼熱感,相當於用攝氏43度的刺激所造成。實驗發現,當皮膚接觸到辣椒素的瞬間,能夠立即感受到灼熱溫度並引發痛覺,是因為皮膚上有「辣椒素受體(TRPV1蛋白質)」的緣故,發揮如同「溫度偵測器」的守門功能。而且朱里雅斯也發現,皮膚上分布眾多的蛋白質受體,每一個都能夠感知到不同的溫度,也就是不同溫度都有一個相對應的蛋白質受體。除了TRPV1這個蛋白質之外,後續許多研究團隊發現不同化學物質刺激,相當於不同的溫度刺激,比如又以薄荷醇(menthol)進行研究,進一步發現能感知「冷」的感受體TRPM8。賈新興也在文章中提到,朱里雅斯教授的第一篇研究於1997年發表,對於神經生物學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發現,證實冷熱感知是因為這些物理性能量刺激了人體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感受器,再將之轉化為一種神經衝動訊號傳達到大腦,而非只是單純的物理能量刺激就產生訊號。
他只靠催眠撐過手術 患者腿上切開10cm傷口未麻醉「1小時出院」
台灣人喜歡做身體檢查,卻不敢接受麻醉,根據台灣麻醉醫學會公布「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有6成民眾擔心麻醉藥物傷害器官,或認為麻醉易導致死亡;近4成民眾怕麻醉副作用,拒絕手術或檢查。一般來說,動手術時,利用藥物麻醉,可以使患者的痛覺或是知覺暫時消失,但有些病人會對麻醉劑過敏,該怎麼辦,在瑞士就有一名55歲患者,沒有使用任何麻醉藥物,僅透過催眠進入恍惚狀態,就躺上手術台。根據《太陽報》報導,這名55歲的患者丹尼爾(Daniel Gisler)沒有使用任何麻醉藥物,僅透過催眠就躺上手術台,讓醫師在腿上切出4英寸(約10公分)的傷口,取出因為舊傷而植入的鋼板及鋼釘。報導稱,丹尼爾2022年3月時,因為發生摔斷小腿脛骨和腓骨,當時醫師透過手術植入鋼板和鋼釘,但幾個月後就出現問題,因此丹尼爾再次開刀移除,不過,他表示不想使用任何麻醉藥物,而是主動要求嘗試深度催眠,在手術前大約40分鐘,丹尼爾接受催眠師塔吉拉(Lajla Tahic)引導,進入所謂的「艾斯戴爾狀態」(Esdaile state)、也就是極深度催眠狀態,幾乎感覺不到疼痛。據丹尼爾回憶,他很清楚手術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包括聽到醫護人員的討論以及被劃開皮膚時,能隱約感受到傷口處輕微拉扯,「我感覺得到所有操作,但大部分都沒有痛覺」,只有在切開左腳腳踝左右側、切割微血管以及縫合較大傷口時,才感覺到痛楚,但都在忍受範圍內。包括幫丹尼爾進行手術的巴登州立醫院表示,丹尼爾除了輕微呻吟和偶爾抽搐,基本上一直保持冷靜,眼睛也持續緊閉著。更讓醫師們震驚的是,在未使用止血帶的狀況下,他的失血情況非常輕微,令人意外的是,他還在術後1小時就出院了。根據院內的骨科及創傷科主任醫師卡林姆(Karim Eid)指出,「這確實是個與眾不同的願望」,但「作為一間創新醫院,我們想要提供患者這種體驗,尤其因為我們也很好奇,催眠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有效」。丹尼爾只靠催眠、毫無麻醉,就躺上手術台開刀。(圖/翻攝自X)
張燕清肝癌病逝!「初期發現也難治」7危險因子曝 3指標過高快檢查
知名台語創作歌手張燕清曾替蔡小虎、龍千玉、羅時豐、王識賢、翁立友等歌手寫歌,今(22日)傳出肝癌病逝,享壽69歲。醫師透露,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醫師說明,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然而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至6個月的存活時間。梁程超表示,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避免肝癌的死亡威脅。醫師指出,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提醒,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因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李星民回憶人生「好日子」:已是23年前 柳演錫以《原罪犯》出道直呼運氣好
驚悚漫改劇《運氣好的日子》主演李星民、柳演錫、李姃垠接受台灣媒體書訪,分享拍攝花絮,以及心中的「好日子」,李姃垠認為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晚飯時」;柳演錫覺得對演員來說是出道的那一天,「我從小就夢想成為演員,能以電影《原罪犯》出道實現夢想,對我來說應該就算是運氣好了吧」;李星民的人生中,有一天至今仍令他記憶鮮明,「就是我的小孩出生的那一天」,那也是他第一次拍攝電影的日子,「那一天要去拍電影前,孩子出生了,結束拍攝後又再去看孩子。那一天對我來說,是人生中印象最深刻、運氣最好的日子。不知不覺已經是23年前了」。劇中很多場景在計程車內,李星民回憶:「因為要在狹窄的空間裡,保持著緊張感進行拍攝,所以也消耗了很多能量。而且能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或是情緒都有很大的侷限。雖然在這些部分,詮釋時感覺不太自在。但我認為這是本劇代表的特點之一,所以順利地完成了。」柳演錫則透露,曾經一整天拍攝與李星民在車內互相打探的場景,也有在虛擬製作攝影棚內拍攝,因此能活用多元的角度與手法,所以覺得更有看頭,「雖然因為拍攝時間很長而覺得內心疲倦,但仍努力地在受限的空間內表現出移動與視線處理的微妙變化」。為呈現出原著網漫的人物形象,柳演錫戴假髮、畫雀斑,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圖/iQIYI國際站提供)柳演錫坦言扮演連續殺人魔這個角色,一度煩惱該如何表現出可怕的眼神,但角色在殺人時呈現一種天真爛漫的感覺,如同小孩跟父母分享趣事一樣,所以在與李星民談話時,反而是用無所謂的方式去呈現,「我覺得這樣可能會讓人感到更害怕」。這部戲與《浪漫醫生金師傅3》的拍攝日期重疊2、3個禮拜,柳演錫坦言偶爾會感到混亂,「但是『赫洙』是連痛覺都沒有的角色,所以比起讓自己跟角色同化,我更想要分離地詮釋」。決定接演後,柳演錫不斷思考如何呈現出原著網漫的人物形象,「對於赫洙長得像青蛙這個部分,該如何詮釋才能符合觀眾的期待,苦惱了很久」,於是他戴假髮、畫雀斑,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雖然很擔心看起來會不自然,但幸好觀眾們覺得是看到了不同的面貌」。李星民要與柳演錫鬥智鬥力,他表示比起體能上的消耗,「吳澤」這個角色的壓力在不同階段有強度上的變化,「所以對我來說,該如何控制並詮釋出來是不簡單的」。前期他特意控制情緒起伏的幅度,以免後面發生大事反而會能量不足,「我覺得最辛苦的戲是,吳澤發現他死去女兒頭顱的那一場戲。我還記得拍攝時,身心上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拍攝當下,他想想著如果是自己的話,應該會以更兇殘的方法報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有時候我的情緒跟能量,會超出導演想要的程度。這部分都是導演幫助我控制的」。李姃垠為了抓住殺害兒子的真兇鍥而不捨,她笑說自己只有在工作時才會特別執著,像是看劇本剖析人物時,「實際上,我的性格並沒達到執著的程度,而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李姃垠曾遇過一位令她難忘的計程車司機,「濟州島有一位名叫『血腸』的司機,是我認識的妹妹介紹的。因為名字很特別,所以印象深刻。我記得當時問過對方好幾次是不是真名。」李姃垠為了抓住殺害兒子的真兇鍥而不捨,她笑說自己只有在工作時才會特別「執著」,像是看劇本剖析人物時,「實際上,我的性格並沒達到執著的程度,而是一個好說話的人」。(圖/iQIYI國際站提供)
傻子與白痴為新專輯脫了 主唱蔡維澤大尺度曬八塊肌
樂團「傻子與白痴」將發行新專輯《姿態》,繼首發單曲〈遠慮〉後,又釋出新歌〈Fine Line〉,單曲封面相當吸睛,為呈現流線而富含力與美的律動,團隊安排了沙發請團員不斷以各種姿態摔倒於沙發上,拍攝耗時八小時,讓眾人直呼:「克服了對地心引力的恐懼,摔倒到麻木失去痛覺。」〈Fine Line〉先以吟唱開頭,主唱蔡維澤低沉嗓音以直白的英文歌詞,引領聽者感受這首訴說「選擇時的糾結與怯懦」的情境,在歌曲中段蔡維澤嘗試「原始吶喊」吟唱,結合樂器建構出遼闊而孤寂的氛圍,留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傻子與白痴新歌〈Fine Line〉描述看事情角度上的些微差距。(圖/傻子與白痴提供)提到創作靈感,蔡維澤表示:「〈Fine Line〉是在講看事情角度上的些微差距,譬如把巧合視為巧合,或者命運,雞婆與關心、囉唆或提醒,以發生在我們團內的Fine Line作為舉例,我把貝斯手邦邦的木訥視為大智若愚,鼓手維均的碎嘴視為靈動可愛,吉他手光良的沈默視為給予我無聲又堅定的支持,我對我團員的愛與恨,中間隔著一個Fine Line。」除了〈Fine Line〉單曲封面,專輯封面照也解鎖,攝影師將團員化身為「四頭人馬」,從蔡維澤的身軀分裂出其他三名團員的身體,四人首次嘗試在鏡頭裸上半身,穿著無後跟的高跟鞋,團員們傾斜站姿使壯碩手臂線條更為明顯,蔡維澤結實的八塊腹肌更是一覽無遺,全團選擇這張照片當專輯封面,陰鬱獨特光影結合團員的「姿態」,流瀉優雅而狂野的藝術氣息,傳達傻子與白痴顛覆自我的決心。
柳演錫再披白袍背後目的嚇壞人 39歲扮高中生直呼有壓力
由李聖旻、柳演錫主演的驚悚劇《運氣好的日子》首集就讓人緊張到手心冒汗,化身連環殺人魔的柳演錫在劇中大開殺戒,不過他卻笑稱,比起挑戰顛覆過往形象的角色,更感到負擔的是39歲的他必須再度穿上高中校服,他本來以為會找年輕演員來詮釋,但導演卻說無法輕易交給其他人,柳演錫說:「從造型師到攝影師,所有工作人員都努力讓我看來更顯年輕,而且大家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劇中扮演我同學的也都是年過30的演員,多虧了他們,我看起來沒有過於違和,這點我該誇導演貼心嗎?」收到演出邀約後,柳演錫上網看了原著漫畫,覺得金赫洙這個角色很獨特,充滿吸引力,因此決定試著跳出暖男形象框架,挑戰演技變身,聽到原著作者Aporia誇讚他的演技跟《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希斯·萊傑一樣令人驚豔時,他不禁害羞地直搖手。出道20年的柳演錫曾在《綜合醫院2》、《南瓜花純情》、《美味人生》、《浪漫醫生金師傅》及《機智醫生生活》系列作品中6度扮演醫生角色,在《運氣好的日子》裡,他再度以醫生扮相登場,但他強調這次很不一樣,因為劇裡金赫洙的真面目是個冷血殺人魔,選擇當醫生是因為他想習得人體解剖知識,好運用在犯罪上。39歲的柳演錫再度穿上高中校服,坦言有壓力。(圖/iQIYI國際站提供)劇中柳演錫因為車禍意外,導致喪失痛覺跟恐懼感,在殺害多人後還把受害者的照片集結成冊,宛如收藏品般保存在住處,柳演錫說:「我不是沒演過反派,但這麼惡毒的角色還是頭一遭,在看見吳澤(李聖旻飾)露出恐懼神情後,我扮演的金赫洙反而更樂在其中,那感覺就像是小孩子開心地向父母分享今天有哪些好玩的事情一樣。」除了透過眼神跟語氣展現陰晴不定的氛圍,為突顯金赫洙喪失痛覺的特點,拍攝時柳演錫還向導演畢鑑盛提議把辣醬加在魚板上大口吃下,「因為甜味跟鹹味不同,辣味屬於痛覺,所以我想這樣做或許能讓角色更鮮明。」跟柳演錫有多場精采對手戲的李聖旻則表示:「柳演錫之前在《毒梟聖徒》中的表現就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次作品中,他用善良的臉孔,做出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舉止,這種反差充滿戲劇效果,令人難忘,期待他以後接演更多反派角色。」《運氣好的日子》正在愛奇藝國際站、iQ.com獨家熱播中,同名驚悚原著也可以在LINE WEBTOON觀看。
洗澡無法感知水溫冷熱! 就醫竟發現是腦幹中風惹禍
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聽到詹先生的主訴,醫師說這恐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所幸發現得早,經口服抗血小板藥物並搭配復健治療,約一周內便大幅改善並出院返家。確診腦幹中風 嚴重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患者兩側的肌力正常,不過有出現感覺缺失(如身體兩邊對觸覺、痛覺及溫度的敏感度不一樣)、吞嚥問題(如喝水會嗆到)等症狀,且右側眼瞼下垂,經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是腦幹中風。鄭耕兆醫師說,患者本身有高血壓,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他血管梗塞的部位在右側延腦處,延腦是腦幹的一部份,主要控制心跳、呼吸和血壓,因此當延腦受損時,可能會造成生命威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疑似中風症狀快送醫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第五位,腦中風來得突然,且嚴重可能致殘,造成整個家庭的壓力。鄭耕兆醫師提醒,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應依照醫囑按時回診及服藥,當有疑似中風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盡快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連拉肚子好幾天!以為是腸胃炎 急診一查竟是心肌梗塞
近來氣溫下降、早晚溫差大,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此,急診科醫師就表示,急性心肌梗塞若延遲診斷或治療,都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有可能猝死,醫師提醒,心肌梗塞臨床表現多且複雜,經常「偽裝」成其他疾病,包括腹痛、腹瀉、牙痛等,因此民眾要特別注意。浙大二院急診科盧驍醫師在微博發文指出,近來心梗患者明顯增多,心內科和急診科每天都會接診好幾例急性心肌梗塞,盧驍醫師表示,心梗的臨床表現很多且複雜,經常會「偽裝」成其他疾病,其中包括一些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及嘔吐等,特別是在活動量增加時反覆出現,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此外盧驍醫師表示,疲累或激動後會感到劇烈牙痛,這種疼痛通常發作於多顆牙齒,並伴隨頸項痛,這也可能是心梗前兆,但經常誤診為牙周炎、頸椎病變;而突然喉嚨賭塞、頸部緊縮,同時伴隨呼吸困難,若本身沒有氣喘病史或呼吸道感染,也要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盧驍醫師提醒,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塞有明顯不同,因為年齡愈大、神經系統愈老化,痛覺障礙也愈嚴重,「疼痛警報系統失靈」所以無痛性的多;盧驍醫師解釋,因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臟衰竭、嚴重心律失常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嚴重併發症所掩蓋,也是造成無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截肢後嚴重神經痛! 這樣治療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一名軍人在服兵役時遭遇車禍,不幸導致骨盆腔碎裂、骨盆神經疼痛及損傷,因此將一條腿截肢。儘管另一條腿保持完好,卻意外產生了嚴重神經痛的症狀,且吃止痛藥、復健治療都無效,這樣的狀況令他倍感折磨。為了找回生活的希望,他決定嘗試使用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來治療,最終有效緩解痛苦,讓他得以繼續生活下去。慢性疼痛影響身心! 及早尋求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劉康渡主任指出,如果神經性的疼痛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緩解,且用各種保守治療也難以奏效,即為慢性疼痛,上述病人即是慢性疼痛的例子。慢性疼痛會對於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還可能引起失眠、憂鬱等心理症狀。慢性疼痛一般從保守治療開始,包括藥物、休息、復健、心理等非侵入性方法。若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可以選擇微小侵入性的手術,如局部神經阻斷。更進階的治療方式則是神經調控,通過手術去介入神經訊號,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劉康渡主任補充,慢性疼痛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改善生活品質。慢性疼痛新希望 「脊髓刺激術」降低疼痛感「慢性疼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劉康渡主任指出,找不出原因的神經性疼痛對於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好在醫療持續進步,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透過刺激脊髓神經傳導路徑,干涉疼痛傳導,從根本上緩解病人的痛覺對於周邊神經損傷、脊髓神經發炎,甚至頑固心絞痛等缺血性疼痛,脊髓刺激術都能幫忙。脊髓刺激術是一種可逆性的手術,不會破壞神經組織,副作用也少。不過須經過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先將測試晶片植入測試一周,若對於減輕疼痛有反應的病人可明顯感受到治療效果;第二階段才會進行永久植入手術。這療法大約可降低病人50%以上的疼痛感,為長期受到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是一大幫助。疼痛治療多元化 不要再忍痛了!在現代醫學中,將疼痛視為第五大生命徵象,由此可見疼痛不容忽視。慢性疼痛更是一種極具治療挑戰性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疼痛治療方式,從保守治療到侵入性手術,都期望能為病人降低疼痛感。劉康渡主任也強調,疼痛是主觀的感受,要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的討論,現代人講求生活品質,因此疼痛千萬不要忍,若有長期疼痛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提升生活品質。
街友公園睡覺遭剁指!左食指「一度找不到」 驚醒後竟又倒頭就睡
新北市樹林區16日深夜發生隨機砍人案件,有名張姓街友睡在公園,竟在睡夢中遭人砍傷,包括身體及手指多處都有傷勢,左食指還直接遭剁斷,現場血跡斑斑,張男驚醒後去洗手,而後竟又回去呼呼大睡,直到警消獲報到場,才被送醫救治,目前案件已展開偵辦。64歲的張男於16日深夜11時,睡在樹林區水源路某處公園的涼亭,豈料在睡夢中竟慘遭不明人士持利器砍傷,導致身體及手指多處都有傷勢,左食指直接遭剁斷,現場還一度找不到手指,兇嫌則在犯案後逃逸。警方指出,經調查張男驚醒後去洗手台洗手,而後竟又回去涼亭呼呼大睡,是因為民眾注意到包括涼亭、公廁皆是血跡,才會報警處理。警方到場後,所幸張男意識清楚,經四處尋找也順利找到斷指,將張男送往土城醫院治療後,進行縫合手術,目前已無大礙。警方表示,張男疑似有飲酒,才意識模糊,降低痛覺,而張男並沒有看清楚嫌犯的長相,目前警方持續調閱公園周邊監視器畫面,盼能儘速追緝凶嫌到案。此案是否為街友引發之鬥毆,則有待警方釐清。
好嚇人!眼睛長「12顆白珍珠」 竟是乾眼症找上門
眼科醫師陳韵臻日前在臉書發布一張照片,圖中可見一名女子眼睛睫毛根部長出12顆大小不一的「白珍珠」,讓網友看得直呼「好嚇人!」。醫師解釋,這其實是瞼板腺分泌的異常瞼脂,屬於乾眼症的其中一類。陳韵臻解釋,「瞼板腺」是上下眼皮裡的皮脂腺,大約有2、30條。開口在睫毛根部,主要的功能是分泌油脂層,潤滑眼睛表面、避免淚水蒸散。若瞼板腺分泌出的油量太少、品質不好,或是油無法順利分泌的狀況下,都會造成淚水的油脂層功能不佳,稱作瞼板腺功能障礙。她補充,正常的油脂是清澈的,會隨著每次的眨眼被擠壓出來;不好的油會變得濃稠,像牙膏一樣,這樣的情況會讓眼表發炎,長期下來將造成易有乾眼症狀、分泌物濃稠、結膜紅腫有血絲、反覆長針眼等問題。陳韵臻說,雖然年輕人的瞼板腺型態比老人完整,但因為長時間盯著電腦和手機、熬夜、用眼過度、長期待在乾燥的冷氣房中、過度使用隱形眼鏡等習慣,造成眼板腺功能不佳,加上角膜神經的密度較高,對痛覺較敏銳,因此乾眼的症狀反而更嚴重。她建議缺油性乾眼症患者透過熱敷及按摩,幫助排出堵塞物;也可以選用另含油脂成分的人工淚液或人工淚膠,於睡前使用更能幫助保濕,避免起床睜眼時因過度乾燥造成角膜破皮;或是使用抗生素和調整生活型態,都能幫助舒緩乾眼症狀。她提醒民眾,乾眼症有許多成因,治療方法也有很多種,最重要的還是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就醫,經眼科醫師評估後,確認是哪一類型的乾眼症,才能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有時需要多層次的階段性治療,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解救乾眼症。眼科醫師陳韵臻在臉書分享患者眼睛長出12顆白色顆粒的照片,讓網友驚呼「好嚇人」。(圖/翻攝自臉書《陳韵臻醫師|眼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