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變
」 食道癌 病逝 糖尿病 心臟 肺腺癌男病患怕不能生育 砸74萬治療才知「超黑內幕」:不吃藥也會好
被騙了!中國江蘇南京一名李姓男子,今年10月初因前列腺炎到醫院做檢查,院方稱問題嚴重,有癌變可能,甚至可能喪失生育能力,於是花了16萬(人民幣,下同)治療,後來卻發現,只要生活規律、好好休息,不需要吃藥也會好。據《九派新聞》報導,李男因為私處不舒服,網路搜尋相關資訊,找到南京家和醫院的客服人員,詢問後在10月10日前往檢查,診斷為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當下被告知必須馬上治療,有癌症病變的可能,再嚴重只能動手術切掉前列腺,不治療就會喪失生育功能。醫生介紹醫院的「高科技物理療法」,宣稱不用動手術就可以治癒前列腺疾病,李男在醫院待了14天,總共花費16萬3700元(約74萬新台幣),除了8000多元西藥費、化驗費和檢查費等,其他的15萬5000多元全是物理治療,包括脈衝導融光能治療、ECO通融治療、場效消融治療,都必須自費。男子總共花了16萬3700元。(圖/翻攝自九派新聞)只是,巨額的醫療費用並沒換來預期的治療效果,李男11月4日前往另一家醫院進行複檢,卻意外發現該院的治療方案簡單許多,保證休息、生活規律,甚至不需要服用藥物,身體就可以逐漸康復,花費也只要500元。對此,南京家和醫院的苑院長表示,李男做的是醫院的特色診療項目,作為民營醫院,可以自行定價,只要向主管機關報備就好。經過確認,發現病例和診斷都沒什麼問題,主要是錢多和沒有療效,但李男不認同這個說法,他和醫院的負責人進行協商,希望退還90%的治療費,但負責人只願意給予6萬元補償。目前雙方還在協商,衛生管理部門也將進行調查。
妹子肺部驚見陰影「2年後癌變」 保險公司拒賠…法院判決逆轉
許多人會買保險以防萬一,但並非所有情況都能夠理賠。中國上海一名女子被診斷出肺毛玻璃結節,公司為員工買了團體重大疾病險,然而後來毛玻璃結節癌變,卻遭到保險公司拒賠,雙方對簿公堂。張女2020年6月體檢時發現肺部陰影,就醫並住院檢查,2021年9月首次發現右肺上葉前段及右肺下葉背段存在毛玻璃結節,但未進行手術治療。同年10月她入職一間外資公司,如實告知自己的情況,應公司要求到醫院複診,顯示「結節未增大,亦無其他異常」。外資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間,連續為員工購買團體重大疾病險,合約規定「被保險人因本次投保前已患疾病及其併發症導致的重大疾病責任,保險公司不予賠償」,到了2022年11月張女再次就診,結果顯示有腫瘤病變可能,2023年2月確認右肺上葉惡性腫瘤(微浸潤腺癌),於是馬上住院動手術,康復後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但保險公司拒賠,氣得她告上法院。張女和保險公司各執一詞。(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一審要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及資金損失、律師費等,法官支持支付保險金的訴求,駁回其他申請;二審保險公司上訴,請求改判不支付保險金,張女亦上訴請求改判支持其全部訴求。案件審理時,雙方圍繞「既往症免賠條款是否屬於格式條款及是否有效」、「毛玻璃結節是否屬於該條款約定的既往症」2個爭議展開辯論。保險公司認為,投保人在簽訂合約時,已經檢查出肺部毛玻璃結節,因此根據合約有權拒賠;張女則表示,她因肺癌進行手術治療,保險事故已經發生,保險公司應給付保險金,且毛玻璃結節不等於疾病,所以投保前沒有既往症。法官綜合考量保險合約中「既往症免賠條款」約定及本案保險事故發生的實際情況,最後認定保險公司應支付張女保險金,維持原判。
彰化高齡產婦人工受孕... 剖腹產中途心臟衰竭 昏迷10天「換心保命」
彰化46歲高齡產婦小文(化名),4年前開始經歷一連串辛苦的生育歷程,包括曾不得已中止妊娠、人工試管受孕,懷孕期間遭遇車禍,緊急剖腹產後心臟衰竭昏迷10天,後經麻醉、進行換心手術成功,終於順利出院與女兒及家人團聚。她今(19)日與先生19日特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不僅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團隊的守護,也拿自己的例子告誡其他想生的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小文與先生19日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向總院長陳穆寬及醫療團隊送上花束表達感謝。陳穆寬院長則表示,彰基收治彰化、南投、雲林等中部縣市高危險妊娠產婦,2023年曾有個別月份,單月收治超過50%皆為高危險產婦的紀錄;小文是高齡危險妊娠,歷經人工試管受孕,剖腹產後心臟衰竭,彰基跨科合作,為小文裝上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並進行心臟移植,小文產女後母女均安,是各專科醫師團隊通力合作治療的典範,彰基計畫將此罕見個案整理後發表在國際期刊。收治小文的彰基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信宏醫師則表示,小文結婚時已42歲,43歲懷孕卻發現胎兒腦部異常,被迫中止妊娠。45歲時到彰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順利懷孕,但在懷孕6個月時遭遇車禍導致骨折,醫療團隊綜合評估情況後,建議她在2024年7月、懷孕第36週進行剖腹產。剖腹產過程中,寶寶雖順利出生,小文卻在生產後突發心衰竭,並出現休克。彰基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排小文裝設葉克膜,因腎衰竭也緊急洗腎,另左心室回流鬱積引發肝衰竭安裝心室輔助器維持生命。心臟血管外科陳映澄主任表示,小文的狀況緊急,幸運的是在1個月內等到配對成功的心臟,並順利完成換心手術。從懷孕引發週產期心肌病變到心臟移植,小文共經歷10次麻醉及手術,終於在9月3日康復出院。小文則感謝彰基醫療團隊,讓她在昏迷10天後可以換心成功,醒來看到自己可愛的女兒。她透露,自己因為高齡生產,危險性大增,因此一開始就選擇彰基醫學中心,也衷心建議其他婦女「如果可以的話,要早點生產」。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釀反效果! 醫曝挑選注意事項
43歲陳男近一個月來因為腳底疼痛,走路越來越不舒服,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到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足弓向下塌陷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童綜合醫院骨科部王叔昂醫師表示,扁平足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出現平衡差、易跌倒、腳部容易疼痛、無法久站與容易扭傷等多種狀況。發生原因分為遺傳、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性附骨黏合等先天因素,以及肥胖、姿勢不良、骨骼病變等後天因素。向上硬撐足弓 反使集中壓力引疼痛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傷害。王叔昂醫師說,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是為了讓足底有伸展作用,而能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一個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因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成人扁平足已定型 鞋子應選有避震作用王叔昂醫師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原理應該是要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做適切的建議與治療。
嘎妹自曝罹「子宮頸癌前病變」 後悔從小到大拿身體開玩笑:想生病耍廢
百萬YouTuber蔡阿嘎的堂妹「嘎妹」Iris,昨(17日)突然在IG無預警承認自己已經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並說聽到當下其實相當慌張,獨自在診間邊哭邊安排手術時間,也讓嘎妹直呼,「從小到大,總是拿身體開玩笑說想要生病的自己,突然好後悔每次都唉唉叫想要生病耍廢,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比起耍廢,我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還有想要照顧的人。」嘎妹昨晚間突然在IG發文表示,收到健檢報告建議到大醫院做詳細檢查,當初還不把它當一回事,拿工作很忙當藉口,推遲了好久,「最後還是我弟幫我預約了北醫門診,我才去檢查。」沒想到上周五到醫院看報告時,醫生說:「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已經是第三階段,所以需要手術把分化不良的細胞處理掉避免變成癌細胞」。由於對病症完全不了解,她當下相當慌張,根本聽不進去醫生說的話,尤其聽到「癌」,嘎妹馬上想到,自己總是拿身體開玩笑,說想要生病,「突然好後悔每次都唉唉叫想要生病耍廢,直到那一刻我才發現比起耍廢,我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還有想要照顧的人。」嘎妹提到,她獨自在診間邊掉淚邊安排接下來的手術時間,甚至還進公司裝堅強硬要工作,而且家人朋友也都跟她說「沒事啦、小事、這樣其實很幸運了」,但她自曝大腦當下已經完全沒辦法運作,「所有想法都往最負面的那邊一面倒。」正當嘎妹糾結到底要不要告訴媽媽時,母親就突然打來,原來是弟弟已經轉告了,「我媽說她請好假了,也查完資料了,不要害怕,很冷靜的說她已經把病症研究過一次,告訴我知道身體出問題不可怕,好好去解決它就沒事了」,聞訊後,嘎妹原本還打算打哈哈帶過,來掩飾自己的不安,直到聽到媽媽說「妳怎麼一個人去看醫生,不找人陪你去,你那麼膽小應該嚇到了吧」,她終於忍不住大哭,並慢慢振作起來,「花了幾天就振作起來的我,應該也在慢慢變堅強吧!」至於病況,嘎妹透露:「目前醫生說只要動完手術,後續定期追蹤就沒事了。」對此,她也分享親身經驗,呼籲大家都去健康檢查,「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尤其是女生們都要定期做子宮抹片,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不要像我一樣很鐵齒,覺得自己還年輕。」嘎妹也表示,藉著這個機會好好調養身體,也更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我想一切都會順利的~大家都要健健康康的唷。」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隨身帶漂白水消毒也擋不住!1歲寶寶染腸病毒 醫曝媽媽「這步驟」做錯了
據疾管署12日提供監測資料顯示,11月3日至11月9日間,門、急診就診共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7%,表示目前腸病毒疫情不僅呈上升趨勢,且處於「高原期」。兒科醫師王韋力日前在節目中表示,一名母親對此相當謹慎,平常會攜帶漂白水消毒寶寶身邊的物品,也用心減少寶寶與人群的過多接觸,然而寶寶仍確診腸病毒。他一問之下,才發現這位媽媽消毒的「這個步驟」完全做錯。王韋力醫師在健康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一名媽媽帶著罹患腸病毒的一歲寶寶前來求診,表示自己平常都不會讓孩子與同學有過多接觸,連到公園都是等沒有人的時候才去,不僅如此,進到診間還隨身攜帶一瓶稀釋過的漂白水。該名母親表示,自己明明已經非常小心謹慎消毒,結果孩子還是罹患了腸病毒,讓她對此十分不解。王韋力表示,該名母親告訴她,自己會用漂白水去擦拭物品,且是以100cc泡10公升,「每月初泡一次用到月底」。他嘆氣解釋,第一天還是稀釋漂白水沒錯,然而到第二天就僅僅是「帶水出去而已」,因此務必注意漂白水的使用方式。王韋力解釋,腸病毒一般最好的消毒方式,是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而漂白水的主要成分,則是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以使微生物蛋白質變質的方式,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然而,次氯酸鈉會隨著時間慢慢揮發,因此稀釋完的漂白水,24小時後殺菌效果就會漸漸減弱。王韋力還稱,在門診都會用1比10比例的漂白水去擦拭,不過他提醒切勿用噴的,因漂白水刺激性較強,直接噴到皮膚上都會不舒服,建議要用的時候務必重泡。此外,王韋力還提到酒精殺菌對於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症狀都有效,不過很多在腸道的病毒「用酒精殺菌並沒有效果」,因此用酒精洗手沒有辦法預防腸病毒。另外,紫外線是所有生物皆會害怕的東西,但務必記得用紫外燈消毒時「人不能在現場」,因紫外線照射到皮膚,很可能會導致癌病變、眼睛受傷等。他也提醒,在照紫外燈的時候有照到才有效果,因此會將旁邊物品淨空,以達到最佳效果。另外王韋力補充,小朋友得到腸病毒後,可能有「嘴破」、「吃不下」的情況,因此像是布丁、豆花、冰淇淋、優格等流質食物都很好。若還是不舒服,他建議可以讓小朋友含冰塊,融化後也可當成多補充水分。當孩子有起疹子情況時,則可以擦一些止癢藥膏使症狀舒緩,以度過7天的痛苦過程。
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1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2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3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4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5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6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7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8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9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10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30歲女懷孕8個月「胚胎離奇消失」 醫生揭真相:要馬上動手術
大陸30歲左右的女子小韓(化名)懷了二胎,因孕初期有少量陰道流血,當地醫院檢查後考慮「先兆流產」保胎治療。此後,生過一娃的小韓覺得自己經驗豐富,竟然沒做一次產檢,眼看懷孕8個月肚子還沒變大,粗心的小韓這才覺得不對勁,趕緊前往醫院檢查,結果卻讓她當場傻眼。《都市快報》報導,小韓的超音波檢查顯示,其宮腔內混合回聲4.4×4.3×3.0厘米,囊性回聲2.5×2.1厘米,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3.82mIU/ml,代表小韓不僅沒有懷孕,還有宮腔病變。由於手術難度大,最終小韓找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科主任呂雯。醫生仔細詢問情況,又結合三維超聲、化驗血和磁共振結果,告訴小韓這叫「稽留流產」。呂雯解釋,稽留流產又稱「過期流產」,是指胚胎或胎兒死亡滯留在宮腔,沒有及時自然排出,表現為早孕反應消失,有先兆流產症狀或無症狀,子宮不再增大反而縮小。如果已經到了妊娠中期,孕婦腹部不見增大,胎動消失,婦科檢查子宮頸未開,子宮較停經周數小,質地不軟,未聞及胎心,檢查B超基本可以確診。一般稽留流產可以通過清宮手術處理,但小韓胎停後遺留時間太長,普通清宮術困難,容易出現出血、感染、子宮穿孔、殘留和宮腔黏連等情況。小韓屬於晚期稽留流產,胚胎組織機化(鈣化、老化)已經與子宮壁緊密黏連,而通過宮腔鏡手術,取胚的同時還可以處理宮腔沾黏組織,對宮腔的傷害也會更小一點。憑藉豐富的經驗,呂雯通過宮腔鏡手術一次性清除了妊娠物和沾黏帶,手術過程非常順利。醫師也希望患者吸取這次的教訓,如再懷孕,一定要做好定期產檢,收獲健康的寶寶。
初期無症狀!甲狀腺癌成隱形殺手 醫:「這檢測」是關鍵!
藝人徐若瑄日前於社群分享其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過程,儘管一向注重養生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她坦言家族遺傳基因仍增加了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然而,透過定期健檢,得以在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對此,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陸教義醫師分享,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甲狀腺癌是一種發生於甲狀腺的惡性腫瘤,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十大癌症之一,且病例逐年增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但家族病史、輻射暴露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罹患風險。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罹癌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有些人可能會在頸部觸摸到小腫塊,但不會感到疼痛。因此,許多患者無法在早期察覺異常,進而拖延治療進程。甲狀腺超音波篩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能幫助醫師檢視甲狀腺結構與潛在腫瘤。陸教義醫師指出,超音波影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和特性,幫助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能減少病灶擴散的風險。此檢查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免疫疾病或甲狀腺疾病高風險的患者。國外癌症研究報告指出,若甲狀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 90% 以上,尤其當癌細胞局限於甲狀腺內時,患者的預後相當良好,特別是乳突狀甲狀腺癌(即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對此,陸教義醫師提醒,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定期健檢不僅是掌握個人健康的手段,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的重要策略。透過精密的檢查數據,醫療團隊能夠提前發現身體中的變化,得以進行早期干預和有效管理的機會。」陸教義醫師強調,身體可能不會在疾病早期明顯「示警」,但健檢是唯一能預測、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工具,也呼應徐若瑄所分享,鼓勵民眾主動定期健檢,建立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良好習慣。
糖尿病盛行率創新高! 年輕化時鐘快轉「恐影響台灣勞動力」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結果顯示,台灣盛行率創新高達10.6%,遠超日本、韓國、香港等鄰近國家,總罹患人數恐突破300萬人關卡,且年輕化時鐘快轉,小於40歲的勞動人口中,糖尿病粗盛行率從0.77%上升至0.98%。醫師提醒,國人發病時間愈來愈早,併發症也順勢提前爆發,恐影響台灣勞動力。糖尿病相關疾病健保負擔已逐年增加,實質影響台灣競爭力。延緩併發症出現,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近年有賴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已有連續葡萄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科技,可制定個人化治療,只要落實理想糖值達標率(Time In Range,簡稱TIR)的紅綠燈管理原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控糖,降低併發症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台灣的糖尿病盛行率已超越日本、韓國及香港,位居亞洲前列,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隨著科技的進步,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誕生,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透過CGM,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TIR代表血糖在標準範圍內的時間百分比。TIR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證據,TIR每增加10%,A1c大約會降低0.8%。相反地,若TIR降低10%,微量蛋白尿的發生率會增加40%,而視網膜病變風險則會上升至64%。相比於A1c,TIR能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黃理事長強調,目前八大國際學會共識,推動以TIR評估糖尿病的管理表現,以紅黃綠三個顏色反應葡萄糖濃度的數值,讓指標更加直觀,目前共識建議第1型及第2型糖友應維持TIR比例7成在綠燈範圍。台灣糖尿病管理也持續依照國際共識滾動式修正治療指引。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除靠定期回診的醫療照護外,更有賴日常生活中自我的監測及管理,而以臨床經驗來看,青壯年糖友在日常中最大困境不外乎不方便或認為不需要,而無法規律監測血糖,然而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提前報到的主因。現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產品,藉由傳感器每日24小時,連續14天偵測葡萄糖濃度,並能產生葡萄糖圖譜,及計算TIR理想糖值達標率,讓糖友有更完整的數據可以調整日常作息,確實藉由這樣的產品先落實個人化糖尿病管理,幫助糖友延緩併發症出現。成大醫院杜業豐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飲食控制和規律自我監測是大多數糖友的共同難題,但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以美食部落客黃小姐為例,初期因視網膜病變確診糖尿病後,對澱粉類食物充滿恐懼,擔心病情惡化。配戴CGM後,她發現蛋糕對自己的血糖影響比預想中小,反而地瓜和紫米燒肉飯糰更容易讓葡萄糖飆升。黃小姐說:「CGM(俗稱小圓餅)幫我破解了控糖迷思,別人的地雷食物在我身上並沒有那麼邪惡」醫師提醒,透過科技輔助,糖友可以隨時調整飲食策略,找回控糖的信心,更加安心飲食、自在生活。杜業豐醫師更提到,由於糖友的情況各異,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一直是重大挑戰,並分享病友案例:「CGM也能有效幫助調整處方。即使這位大學教授糖化血色素已經控制在6.1,但糖值波動大就還有空間讓控糖品質更好。」CGM不僅幫助自我監測,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劃,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進而增進國民健康,提升台灣競爭力!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趙少康動手術心臟停3小時! 醫提醒「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越早開越好
媒體人趙少康5日在臉書自曝動了心臟手術,原因是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並導致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等情況,因此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有如死過1次,心臟科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另外,前藍委、前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指出,趙少康動手術前曾向他諮詢,自己就曾建議,應該及早檢查和及早治療,且心臟開刀仍有不小風險,趁著年輕越早開越好。73歲的趙少康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不過檢查後發現主動脈擴大,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他自述沒有症狀,不過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像是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趙少康認為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避免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趙少康透露,他在上午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中心臟停止3小時,以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說法,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到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恐導致心衰竭。至於主動脈瓣膜逆流原因?李禎元認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從趙少康的敘述,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李禎元還表示,舒張壓低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高、舒張壓低,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另外,蘇清泉在臉書以「心臟開刀要趁年輕」為題發文指出,當他得知對方心臟略有不適,早就建議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趙少康很明顯聽進去了,做了完整的檢查,也在名醫魏崢院長的細心手術下完成「開心」,恢復情況良好,近日出院,很為他高興。蘇清泉表示,台灣醫術發達,心臟手術更是世界一流水準,但雖然如此,心臟要開刀仍有不小風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安泰醫院有位高齡86歲的女性患者開了心臟瓣膜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堪稱順利,但也讓團隊耗盡心力,身為心臟外科醫師,臨床上遇到應要開刀的患者,蘇清泉都會勸對方愈早開刀愈好,而趙少康也留言回應,「謝謝清泉兄專業建言,目前已經無恙,有病真的不要拖」。
方文琳罹癌拒前夫負擔醫藥費 她曝于冠華「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
方文琳先前罹患食道癌零期,手術後已經逐漸恢復健康,當時手術連雙親都沒講,騙說去南部拍戲,因大弟胃癌過世,怕他們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近日她在節目上提到前夫于冠華憂心,說要幫忙出手術費,不過她婉拒對方;對於過往的一段情,方文琳坦言,「他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方文琳提到前夫于冠華不忘強調,「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T)方文琳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上還原當時過程,「一開始事情發生時,小孩子也不敢跟爸爸說,她們知道可以趕快做手術的時候,才跟爸爸傳訊息」,于冠華表示願意一起負擔手術費用,不過被方文琳婉拒,「我都有保險,OK的」。對此,主持人笑虧,「你怎麼那麼老實,真的不適合演壞人」。對此,方文琳表示,「我贍養費一毛錢都不拿了,我跟他拿這個幹嘛」。她接著提到前夫的為人,「除了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在責任方面,他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然後也很孝順這樣子」,可見即便當不成夫妻,還是給予前夫高度肯定。方文琳是在今年6月健檢時,驗血報告顯示癌指數高達9.8,經過切片後,發現是癌前病變徵兆。她表示,由於家族史有胃癌、大腸癌等,加上自己又有便秘體質,因此很注重健康檢查。方文琳和于冠華仍維繫友好關係。(圖/報系資料照)不過健檢報告出爐後,方文琳原先沒有特別理會紅字部分,直到女兒發現上頭標註「疑似食道癌」,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要求她再次去檢查,當方文琳做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面積達10公分,為此動了近5小時的內視鏡ESD手術方文琳坦言,罹癌後內心相當煎熬,提到女兒反應,她更是面露不捨,指出女兒一見到她就淚崩,「不行這樣,我們都長大了,你才剛要好命」,慶幸的是,方文琳發現時還在零期階段,術後不用接受化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雖然復原期間連吞嚥都相當困難,不過經過努力調養後,目前逐漸恢復健康。
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3歲陳先生兩年多前感到心臟不適且心悸嚴重,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心室肌肉較肥厚且心律不整,診斷為心肌病變合併心房顫動,讓陳先生服以藥物舒緩症狀。但從去年開始,陳先生心悸症狀日趨嚴重,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經就醫討論,醫師為陳先生執行冷凍氣球肺靜脈隔離術,手術完成後兩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不再被心悸所困擾。20%以上心肌病變造成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倍 心房顫動的原因千變萬化,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是高危險群。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2%,而心肌病變患者則高達20%以上,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肌病變可能源自於先天性基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臟中負責收縮功能的肌肉纖維產生病變,導致心肌肥厚並產生疤痕,而疤痕會影響心房及心室的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加速老化,進而引發心房顫動。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心悸、頭暈、頭痛、疲倦或是胸悶,若未適切治療,則會降低血液輸送功能產生血栓,因此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其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5倍,萬萬不可輕忽。肺靜脈隔離術分熱能燒灼和冷凍氣球 適用較嚴重病人 心房顫動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24小時心電圖等方式診斷,若症狀輕微,可透過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的管理控制病情,若症狀較嚴重或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會建議進行肺靜脈隔離術,以控制心臟的節律與速度。張耀庭醫師說明,肺靜脈隔離術目前有熱能燒灼或是冷凍氣球兩種治療方式,都是使用導管伸入病灶處以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間的電氣活動,各有優缺點,而冷凍治療較快速且可以形成完整的環狀治療區,為現今治療趨勢。善用3C偵測心律 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 張耀庭醫師呼籲,心房顫動最好的預防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現今許多血壓計或是3C智慧產品都能偵測簡易心律,民眾可藉此留意自身狀況,若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務必控制自身病況並保持運動習慣,忌過量飲酒,避免引發中風,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虐死1歲童小桃子判9年 惡保母再判賠740萬
台中市清水區1歲姚姓女童「小桃子」,2022年底遭蔡姓保母搖晃傷害致死,一、二審都依傷害致死等罪判蔡女9年3月。小桃子父母再對蔡女提告民事、求償1039萬多元,台中地院判蔡女應給付小桃子父母740萬元,可上訴。蔡女2022年11月8日下午時發現,「小桃子」在她家中突然雙手癱軟、陷入昏迷,緊急開車將她送醫急救。經手術搶救,醫治近月後,「小桃子」因顱內出血併發缺氧性腦病變、肺炎及引發多重器官衰竭不治。檢警調查,蔡女從2022年8月1日起,以每月1萬5000元受雇擔任「小桃子」的保母,竟在同年11月3日、8日對其施以外力撞擊、扭轉耳朵或持續搖晃身體,8日下午蔡女發現小桃子雙手癱軟才送醫,但最終仍不治。檢方會同法醫相驗後,認為女童傷勢及臨床表徵符合「受虐性腦傷」診斷,推估女童送醫前遭施虐,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傷害罪及傷害致死罪起訴蔡女。台中地院國民法官法庭審理時,蔡女否認犯行,辯稱她有3名子女、房貸壓力,沒有傷害女童斷送工作的動機,主張無罪。女童父母痛批,幸福的1家3口就這樣破滅,身心都被掏空了,請求法官判最重之刑。全案在今年4月審結,判蔡女9年3月,上訴二審遭駁回。女童父母另提民事訴訟,包括醫療、喪葬、扶養費及精神撫慰金等,向蔡女求償1039萬4880元。法官認為,醫療、喪葬費用等都有依據,另根據年齡計算,認定求償209萬元扶養費為適當,而姚父為職業軍人擔任士官長,綜合計算後應以61萬元為適當。另考量2人痛失愛女,精神撫慰金各以200萬元適當,判蔡女應給付740萬6795元,可上訴。
嘴破要吃水果補充維C? 醫示警戒吃2水果:會更嚴重
嘴破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有些人認為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可以加速癒合。然而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警告,嘴破時千萬不要吃奇異果或鳳梨,因為這些水果中的酵素可能導致黏膜破損加重,進而影響傷口癒合。許多人都有嘴破的經驗,嘴破可能性是物理性傷害,如咬傷,尖銳齒緣或假牙;或是對食物或牙膏、漱口水的某種成分過免,營養素缺乏(如B、葉酸等),月經或懷孕期間賀爾蒙變化、情緒壓力等。劉博仁在臉書粉專表示,「當嘴巴有破洞潰瘍的時候,鳳梨以及奇異果就先暫時不要吃喔」,他說明,雖然奇異果和鳳梨富含膳食纖維、酵素及維生素C對一般健康有益,但在出現口腔潰瘍、消化不良、放射治療或化療引起的口腔潰瘍等情況下,應避免食用這兩種水果,「因為這裡面富含的酵素,也可能導致黏膜破損更嚴重,引發後續的黏膜癒合不良或者是腸漏症的問題」。此外,衛生福利部也曾在提醒,如果嘴破超過兩週未癒,可能涉及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口腔癌的風險,應儘早就醫檢查。衛福部說明,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衛福部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血糖數值竟破千!病患自曝3餐飲食「含糖飲料當水喝」 營養師:大開眼界
一般人空腹血糖正常值應該小於100mg/dl;如果是100-125mg/dl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126mg/dl以上,就是糖尿病。營養師陳怡婷分享自己首次看到血糖檢測值破千,並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令她大開眼界。營養師陳怡婷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擔任營養師8年多以來,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血糖破千,並PO出這名病患血糖檢測結果單,數值竟高達1226mg/dl。陳怡婷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飲食內容,早餐為山東大饅頭1顆或是肉包2顆,搭配含糖五穀芝麻粉沖泡飲加香蕉1根。午餐為大乾麵加上滷蛋或是自助餐(飯2碗,蔬菜少許,喜愛吃爌肉)加香蕉2至3根。晚餐吃白飯2碗+肥肉+蔬菜少許+南瓜湯/蓮藕湯/山藥湯2-3碗+橘子/芭樂2-3顆。此外,病患以含糖茶裏王取代白開水喝,並且隨身攜帶糖果,嘴饞就吃,也沒有運動習慣。陳怡婷分享首次遇到病患血糖值破千。(圖/陳怡婷營養師臉書)貼文一出後,引發網友、醫事人員們討論,減重醫師蔡明劼留言:「哇!還能走著進門診的話也很不簡單」,陳怡婷回應:「所以住院了,我去病房看他…」其他人也紛紛表示,「看到這數據只能說,一山還有一山高呢」、「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嗎」、「看到這個血糖值,真的打破我的三觀,幾十年的醫事生涯,首見。不過從他的飲食看起來,攝取醣類的份量還蠻高的,真的是血糖的恐怖份子」、「全穀類跟水果類好驚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指出,「高血糖」可能對心臟、血 管、腎臟造成傷害;需積極調整生活習慣、改善健康狀況,以避免腦中風、 心臟病、腎病變、失明、截肢、洗腎等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