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童
」 腸病毒 BIG 發燒 兒童 流感金馬61/11歲鄭又菲抱回新演員 哽咽承諾「繼續當演員」
第61屆金馬獎今(23日)揭曉得獎名單,11歲鄭又菲以《BIG》拿下最佳新演員,從頒獎人曾敬驊、袁澧林手中拿到獎座。她一上台就哽咽爆哭,在電影裡飾演鄭又菲媽媽的曾沛慈,也在台下哽咽哭紅了鼻子;電影裡飾演癌症病童的童星們,也在台下用力鼓掌替鄭又菲開心。鄭又菲繼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新人後,又以同部作品抱回金馬最佳新演員。她今上台發表感言時,哽咽感謝導演魏德聖、爸媽跟工作人員,「謝謝導演看見我、選擇我,給我角色,讓我有第一次拍電影的機會,看到光頭自己的樣子,拿到第一次的金馬獎。」她在台上承諾自己未來會繼續演戲,挑戰更多新角色,感言最後她以「我是金馬最佳新演員鄭又菲,請多多指教。」做結,畫面相當溫馨可愛。在後台受訪時,她依舊難掩開心,坦言沒想過會是自己拿獎,「我看入圍影片的時候,覺得哥哥姊姊們都好厲害,覺得不會是我。」被問到拿獎後最想做的事,她燦笑回:「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尖叫,太激動了。」並在後台放聲尖叫,反應直率可愛。
《化外之醫》金馬首映獲好評 張鈞𡩋自薦:男帥女美
《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上週在金馬影展首映大獲好評,女主角張鈞𡩋也大力自薦,表示:「不只是男的帥、女的美,所有演員都表現精湛,劇組也精雕細琢每個戲劇場面,希望大家會喜歡!」劇組今(13日)釋出超前導預告, 短短30秒的預告,不僅充滿懸疑與娛樂性,也能從中窺見劇情以寫實角度觸及社會議題 。在《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的超前導預告中,劇情瞬間進入緊張刺激的刑警追緝大場面與驚心動魄的醫療手術現場。越南醫生究竟為何來到台灣?當他遇見張鈞𡩋之後,似乎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預告結尾他提出的懸念問題:「我為什麼要逃?」成為影集最大的懸疑。連炳發(右)飾演的范文寧在越南是醫術精湛的外科醫師,來台進行非法醫療行為。(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影集中不僅有大型急救場面,還揭示了許多醫療黑幕,也呈現出台灣的醫療困境。張鈞𡩋為此劇專心跟隨外科醫師學習醫療知識和手術,她也深入觀察醫師們的生活:「其實,外科醫師的生活很辛苦,工作壓力非常大,若還有家庭和關係要兼顧,這真的非常難。」而越南影帝連炳發飾演一名打黑工的越南醫生,與張鈞𡩋有大量精彩對手戲,劇中他以「化外之醫」的身份操作精準明快的醫療手術,被觀眾稱為「怪醫黑傑克」。《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講述在深夜幽暗的停屍間,一場祕密手術使兩位素昧平生的角色命運交織。女醫生鄭琬平(張鈞𡩋飾)專心治療病童,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越南醫生范文寧(連炳發飾)為了支付母親龐大的醫療費在台非法執業。這部影集以真實社會議題為背景,深入探討地下社會中人性的掙扎與艱辛,由金鐘導演廖士涵與詹淳皓聯手執導,呈現引人深思的故事。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單周近2萬人就醫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疾管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指出,時序已近冬,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疾管署說明,國內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9460人次,較前一周(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本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示警,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請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儘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副署長曾淑慧則表示,以往腸病毒通常5、6月達高峰,暑假脫離流行,今年比較反常,本月底恐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
住院孩童有5成染「黴漿菌」 醫提醒:過敏兒更需多加注意!
日本感染黴漿菌人數暴增,國內似乎蠢蠢欲動,亞大醫院兒科醫師發現近一週來,因黴漿菌感染住院的病童比例大增,症狀以發燒、久咳不癒及喉嚨痛表現,甚至出現肺炎重症,讓家長忙得不可開交。住院五成感染「黴漿菌」 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每到秋冬季節就是流感、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等呼吸道病菌流行高峰,尤其腸病毒目前還處於流行期,近來卻發現黴漿菌感染比例逐漸攀升,目前住院病童中,就有將近五成檢驗出感染黴漿菌,其中還有病童出現肺炎症狀,「肺部X光白了一片」!鄭詩橤指出,黴漿菌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病菌之一,全年可見感染案例,潛伏期約1至4週不等,感染途徑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因此常見同班同學或全家人接連「中標」,症狀則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輕微腹瀉等,臨床上會藉由抽血檢查血清抗體或快篩檢驗加以確認。「會走路的肺炎」 過敏兒恐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由於患者初期會先以低燒症狀表現,精神狀態多半都還算良好,有些人因為免疫力較佳,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此也被形容為「會走路的肺炎」,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都是等到燒退,卻發現久咳不癒,甚至咳上1-2個月,才會就醫治療揪出病因,不少幼童因免疫力較弱,可能重複感染,不斷進出醫院,讓家長們疲於奔命。鄭詩橤表示,目前院內住院病童中,有將近一半抽血檢驗後,確認是感染黴漿菌。尤其對過敏兒來說,萬一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會讓病情拖得越久、更複雜,治療過程也更加棘手。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流感疫苗可降「合併感染」風險因此,鄭詩橤提醒,平時盡量避免進出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合,一旦外出,也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加上即將進入流感高峰期,雖然流感疫苗無法防範黴漿菌肺炎,但可降低「合併感染」風險避免病情加重,因此鼓勵民眾或兒童施打疫苗,以提升防護能力。
張鈞𡩋再披白袍 被外科醫師欽點:妳很適合!
《The Outlaw Doctor化外之醫》將於11月9日在金馬影展舉行世界首映,星光場開賣即秒殺,令全台觀眾屏息以待。張鈞𡩋繼《白色巨塔》後再次披上白袍的作品,粉絲們格外期待。「越南影帝」連炳發飾演來自越南的外科醫生,為籌母親醫療費用在台灣成為「化外之醫」。(圖/公視、中華電信、瀚草文創)張鈞𡩋在《The Outlaw Doctor化外之醫》中飾演的鄭琬平是一位充滿奉獻精神的醫生,她努力治療病童,卻在忙碌中忽略了家庭。她為此進行醫療相關的田野調查和練習,她表示:「這次的挑戰讓我進入醫院觀摩學習,並與多位醫生交流,也特別觀察了女性醫師的生活。尤其,劇中對於移工經歷的理解,我相信《The Outlaw Doctor化外之醫》會讓大家感受到許多新視角。」有趣的是,張鈞𡩋好奇地問醫師:「什麼樣的個性適合來選外科醫師?」醫師回答:「像妳就很適合!」原來戲外她沉著冷靜的個性,是成為外科醫生的重要特質之一。越南影帝連炳發飾演的范文寧是一位因母親重病而不得不在台灣拚搏的清潔工,他表示為該角色做足準備,「這是我第一次演醫生,我利用每個機會觀察和學習,這是一個全新且具挑戰性的領域,但我覺得它既刺激又有趣。」在開拍之前,演員們還參加了由專家和醫生主辦的手術工作坊,「我還獲得了手術器械,可以每天在飯店練習,並且有定期的測試,專家會評估我的技術。」楊一展則飾演人力資源公司的仲介,要八面玲瓏同時看盡人情冷暖,人生百態,又要面對許多灰色地帶而只為生存,坦言該角讓他著實在人生上上了一堂課。許安植飾演因醫療糾紛與張鈞𡩋角色產生衝突的檢察官,她希望觀眾能因為該劇注意到更多不容易被看見的議題。夏騰宏則飾演一位外事警察,面對失聯移工抓捕時的身分認同衝突。他表示:「這是一部融合不同文化和題材的作品,希望能帶給觀眾全新體驗。」蔡亘晏(爆花)在劇中則是張鈞𡩋的最強護理師助手,她同樣期待該劇的面世:「身為戲中的一員,真的很榮幸,我跟大家同樣期待首映!」《The Outlaw Doctor化外之醫》講述了在深夜幽暗的停屍間,一場祕密手術使兩位素昧平生的角色命運交織。女醫生鄭琬平(張鈞𡩋飾)專心治療病童,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越南清潔工范文寧(連炳發飾)為了母親的醫療費拚命賺錢,面對非法執業的風險。這部劇以真實社會議題為背景,深入探討地下社會中人性的掙扎與艱辛,由金鐘導演廖士涵與詹淳皓聯手執導,呈現引人深思的故事。
MaaS助攻!和泰完成6都公益接駁 LINE GO推綠能車隊減碳
和泰(2207)集團、裕隆(2201)集團除了致力推出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外,更透過擴大MaaS的使用,回饋及幫助社會。和泰將yoxi結合公益,完成全台6都公益接駁,至今已提供26,000趟接送弱勢出行;裕隆則在LINE GO上成立綠能車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氣量,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和泰集團透過捐贈車輛並提供yoxi接送服務,幫助更多弱勢族群解決交通困難,今(2024)年與台北社會局展開合作,不僅完成全台6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公益接駁服務布局,更與多家NGO及NPO公益組織(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等家寶寶社會福利協會、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合作,累積捐贈近千萬車資,以及26,000趟助弱勢出行。和泰集團「量產幸福 移動公益」自2022年啟動,今年與台北社會局展開合作,協助弱勢對象提供yoxi接駁服務,緩解社工、弱勢家庭及照護者在交通方面的壓力。此外,為協助更多面臨交通障礙的人,和泰集團也與多家公益組織展開合作,慈濟基金會自2013年成立成大課輔班,為台南弱勢學童提供課業輔導,今年透過與和泰yoxi公益服務的合作,課輔班得以擴展至偏鄉地區。不僅如此,喜憨兒基金會秉持「終生教育,終生照顧」的理念,藉由yoxi接送身心障礙者就診及參與學習活動、運送憨兒作業活動所需材料等;家扶基金會與等家寶寶協會則分別致力於弱勢兒少及其家庭關懷、以及育幼院孩子們的物資照顧與陪伴,透過 yoxi 接駁服務,讓這2個機構照顧的孩子們能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安全舒適的移動環境;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則是從2023年起與和泰yoxi展開合作,從台北麥當勞叔叔之家開始,為遠地就醫的重症病童家庭提供往返醫院的免費的接駁服務,今年高雄麥當勞叔叔之家也正式啟用,讓更多病童家庭享受便利的接駁與住宿服務。LINE GO宣告綠能減碳車隊成軍上線,並與LINE FRIENDS合作推出「LINE GO 綠能熊大車」。(圖/LINE GO提供)和泰汽車賴志偉本部長受訪時表示,「今年號召和泰集團關係企業大全彩藝、經銷商南都汽車一同加入公益行列,支援新竹及台南在地學童接送、偏鄉課輔、醫療就診與復健等交通需求。未來也計畫持續擴大服務範疇,提供更多元的公益移動服務,幫助弱勢族群幸福出行,讓 yoxi 的服務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而和泰純青基金會以「促進美好人生,創造祥和社會」為服務宗旨,今年與和泰集團共同捐贈1萬套導護志工裝備,守護學童用路安全;以及舉辦優良職業汽車駕駛子女獎學金,頒發1,200萬元的獎學金,促進台灣行車安全。大全彩藝與黃克銘健康基金會及誠萱社福基金會合作,資助技職院校清寒學生及捐贈消防隊救災器材,捐款累計超過千萬元。而裕隆集團(2201)旗下「LINE GO」宣告綠能減碳車隊成軍上線,除年底將達5,000台油電及純電車隊規模,國內首款自產電動車Luxgen n⁷也將達500台。LINE GO並與LINE FRIENDS合作,推出「LINE GO 綠能熊大車」,將在n⁷建置專屬叫車服務,還有熊大車身識別及車內小物。LINE GO指出,綠能減碳車隊響應2050淨零碳排,以LINE GO平台計程車載客里程試算,一年將為地球減少1894.5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LINE GO並分析,綠能減碳車隊從10月初試營運2周,趟次即增長9%,企業客戶占比達25%,且皆呈現持續增長;使用綠能減碳車款的搭乘客戶,又以20至29歲占比30%最高,其次為30至39歲的26%,顯示年輕族群接受度高。此外,LINE GO 也與LINE FRIENDS合作推出「For Earth Club一起愛地球」,打造專屬綠能減碳車隊的「LINE GO 綠能熊大車」,將在 500台n⁷推出專屬識別,除車身上將有熊大專屬識別外,車內也有許多熊大小物陪伴乘車,另熊大與莎莉也將躍上LINE GO地圖頁,乘客透過LINE GO官方帳號預約叫車,等待司機前往就能看到熊大在地圖上奔向乘客的預約地點。
混血女大生赴日探親小感冒 回台「右肺白一片」確診染黴漿菌肺炎
日本爆發黴漿菌疫情,台中22歲台日混血女大生9月赴日探親返台,日夜顛倒追劇加上入秋溫差大出現感冒症狀,被檢出黴漿菌感染甚至罕見併發壞死性肺炎症狀;亞大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觀察門診亦發現,近1周黴漿菌感染住院的病童占將近5成,國內疫情似乎蠢蠢欲動。入秋後日夜溫差大,門診出現黴漿菌肺炎感染案例。台日混血女大生9月赴日探親返台,作息日夜顛倒加上溫差大,出現低燒、乾咳就醫,服藥1周未改善甚至會呼吸喘、咳嗽、食慾變差、痰咳不出來,赴台中醫院X光一照發現「右肺下方一大片都白了」,確診是黴漿菌肺炎,且併發罕見壞死性肺炎症狀,約1.5個月才痊癒。台中醫院家醫科醫師張祐維表示,黴漿菌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與年長者,且併發症通常不會太嚴重,但因國人最愛旅遊的日本近日黴漿菌感染人數暴增,甚至出現抗藥性的黴漿菌,及大學生感染嚴重肺炎案例。此外,觀察今年門診,黴漿菌感染較去年同期約多3成,推論與國內口罩政策解除有關。鄭詩橤觀察亞大醫院兒科門診則發現,院內住院病童中將近一半是感染黴漿菌,加上門診也有不少小朋友發燒、咳嗽,雖然病情不算嚴重,仍擔心黴漿菌疫情可能蠢蠢欲動。她指出,黴漿菌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病菌之一,症狀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和輕微腹瀉等。因初期會先以低燒症狀表現,精神狀態多半良好,免疫力佳者甚至可能無症狀,被形容為「會走路的肺炎」,容易被忽略,但也有不少幼童免疫力弱,可能重複感染,不斷進出醫院讓家長疲於奔命,提醒民眾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腸病毒單周就診1.4萬人! 兒科醫示警:家長要當心脫水問題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台中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導致食慾降低,造成身體脫水。鄭詩橤說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常有包括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然而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鄭詩橤指出,事實上,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導致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進一步說明,脫水前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的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症狀更加嚴重。她表示,若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要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1歲女童發燒、流鼻水!就醫檢查竟是「川崎症」 醫曝「關鍵徵兆」家長多加注意
三軍總醫院收治一名一歲女童近日因發燒、流鼻水及嘔吐等症狀入院,而在經過一系列診療後,最終被確診為川崎病。該女童在住院前並無特殊病史。在入院四天前,女童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兩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然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有持續高燒和嘔吐狀況,家長隨即帶她至本院兒科急診就醫。川崎病導致冠狀動脈擴大病變 須預防血栓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說明,女童於急診就醫,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因為此時已經符合診斷川崎病的臨床要件,入院後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後,病童隨即退燒且上述臨床症狀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讓病童出院。然而在經過一週後,病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故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於是立即再次住院,期間接受了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的治療。雖然第一時間會退燒且抽血顯示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又會再次發燒,後來在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然而由於冠狀動脈擴大病變的關係,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在經過一年的追蹤治療下,病童的冠狀動脈狀況控制良好,沒有發生狹窄與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事件。發燒超過五天、伴隨四種以上症狀 早期川崎病徵兆徐萬夫醫師提到,上述一歲女童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川崎病案例,以下提供一些早期識別川崎病的關鍵徵兆,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並伴隨下列四種以上的外觀症狀,即應提高警覺: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為單側)手腳腫脹發紅多形性紅疹(通常在軀幹及四肢)若符合川崎病的診斷,臨床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以評估病童的發炎狀況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冠狀動脈是否受到影響。治療第一線藥物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會在24小時內明顯退燒且臨床症狀改善;出院後醫師會再安排定期於門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評估是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的情形。第一線藥物治療仍發燒 恐是頑固性川崎病然而,如果在經過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後,病童仍然持續有發燒,或是有發生以下狀況時,就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發燒:如果病童在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24至36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退燒後再次發燒:若病童在治療後的兩週內再次出現發燒,在排除其它引起發燒的原因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的持續發炎,以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冠狀動脈病變風險高 識辨評估、醫病合作最重要徐萬夫醫師提醒,由於頑固性川崎病童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更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方式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提供臨床證據,所以對於臨床醫師來說,即時的識辨評估病童是否可能發生頑固性川崎病、依據病童的狀況制定個人化的評估與診療方式、與家長和照顧者充分說明解釋及提供支持等,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腸病毒71型流行「重症恐致死」 醫示警噴酒精沒效…靠2招預防
腸病毒疫情正在流行,堪稱最兇悍的「腸病毒71型」,曾在1998年發生大流行,致死率近2成,如今捲土重來,令家長相當擔憂。去年有2家腸病毒疫苗上市,可以有效提升對幼兒的保護力,但醫師提醒要做好2件事,才能達到真正的預防效果。黃俊斌醫師指出,過去腸病毒大流行屬1998年最為嚴重,造成許多病童重症或死亡,其中腸病毒71型最具威脅性,病程從最輕微的手足口病進展到中樞神經感染、心臟衰竭等,一旦進展到危及生命的心肌炎時,治療只能選擇免疫球蛋白、強心劑、甚至葉克膜暫時度過急性期。過去曾有感染腸病毒71型的未滿2歲孩童,原本沒什麼問題,但幾分鐘後立刻心跳呼吸停止。黃俊斌指出,過去對腸病毒沒有什麼藥物或疫苗可以預防,但自去年開始已有2家疫苗可以使用,對於幼兒的腸病毒71型保護力能有效提升,減少急重症的風險。不過他提醒,新的疫苗只能防範腸病毒71型,其他型別的腸病毒無法保護。黃俊斌說明,由於腸病毒的結構沒有套膜,因此使用酒精無法破壞病毒結構,加上傳染途徑是經由食物、水、糞便的接觸,在接觸病患的排泄物後,要用漂白水或濕洗手,才能有效預防。
兒慈會河南負責人逼病童母陪睡「分次換捐款」 網爆料:把孩子拖死再私吞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簡稱兒慈會,是中國以少年兒童為救助對象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豈料,近日遭爆料其負責人雷某,竟以讓病童得到資金救助作為交換條件,誘使病童母親陪睡,其手法是要求必須多次陪睡,救助資金也分次給,直到把患病孩子拖死,再把捐款吞了。消息一出,引起熱議,官方則回應正在了解情況和核實。網傳消息控訴,中華兒慈會河南地區的負責人雷某,哄騙患病孩子媽媽陪睡才給捐款,據報導指,有的患兒病情十分危急,救助金若無法一次性到位,則會導致救治不及時,有的患兒會因此離世,但「雷某讓患病孩子媽媽陪他睡一次,給一點捐款,再睡一次,再給點捐款,直到把患病孩子拖死,把捐款吞了。」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此事。對此,中華兒慈會工作人員回應,「不清楚此事,要向領導反饋。」河南省民政廳慈善處則表示,「正在了解情況和核實。」據悉中華兒慈會是民政局備案登記的慈善機構,救助金來源是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捐款。
養小孩花費高!3口之家月支出近6萬元 18%家庭入不敷出
養小孩要多少錢才夠?政委陳時中日前拋出「生一胎每月領3萬元補助」規畫,不過根據衛福部統計,養一名0到6歲孩子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就要5.4萬元;養一名6到12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達5.9萬元。家長希望政府幫忙的首要之務是「提高育兒津貼」,其次是「提高兒童醫療補助費用」。少子化危機嚴峻,去年0到12歲人口為226.6萬,占總人口的9.8%,較10年前下降1.3個百分點。衛福部每4年進行全國兒童生活狀況調查,根據最新的2022年統計,有一名0到6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高達5萬4114元,較前次調查的2018年增加3617元,其中兒童花費占20.9%;有56.7%的家庭可達到收支平衡,高達18.3%的家庭入不敷出。孩子年齡越大,花費越凶。養育一名6到12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為5萬9535元,兒童花費占22.4%;其中有45.9%家庭收支平衡、18.2%入不敷出。當問到希望政府加強哪些兒童福利措施,答案以「提高育兒津貼」、「提高兒童醫療補助」和「增設公立或公設民營托育機構或幼兒園」最多。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目前政策有四大方向,給錢、給服務、給時間、給觀念,讓家庭和工作達到平衡。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表示,國際經驗證實,提供實質托育服務,是支持家庭生養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偏鄉光是發錢,卻沒任何托育服務,建議政府應先從彈性育嬰假、健全托育環境著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台東病童家長告訴他,沒辦法帶小孩搭自強號到台北就醫,「一張600元的車票,你有辦法想像就是買不起嗎?」他的門診常遇到病童家庭每月收入3、4萬元,徘徊在中低收入戶的標準線上,除了小孩吃飯、就學,一旦有就醫需求,光是檢查費用就非常高,這種收入誰養得起?李旺祚直言,希望政府不只是政策宣示,而要真正幫助育兒家庭,年輕人才敢生,最高目標是人人有補助,但若財政有困難,可從每月1萬元開始。他也建議應重新檢視中低收入戶的門檻,勿把真正需要幫忙的人排除掉了。
腸病毒正流行「7成孩童感染」 一家3兄弟中鏢…喉嚨大破痛
正值暑假期間,而腸病毒疫情也處於流行期,近1個月就醫的病童高達7成都是感染腸病毒,甚至有一家3兄弟先後感染,其中1歲男童發燒高燒、食慾不振,檢查發現喉嚨破洞,痛到不敢吃東西,連吞口水都會痛。小兒感染科醫師徐浩庭透露,近日就醫的孩童除了新冠或流感,其他大約7成是腸病毒,主要症狀為喉嚨痛、手腳有水泡,患者中有3分之1是手足口症,其他則是泡疹性咽峽炎。徐浩庭指出,有一家1歲、2歲和7歲的3兄弟同時感染腸病毒,1歲弟弟因為高燒、食慾不振就醫,到院時猛流口水,檢查驚覺整個喉嚨破洞,痛到男童不敢喝奶和飲食,連口水都不敢吞,收治住院經疼痛控制與靜脈營養輸液,3天後可正常進食,住院5天後康復出院。至於其他2名男童,情況較不嚴重,在就醫接受治療後,也已康復返家。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腸病毒約每3~4年大流行一次,但2019年大流行後,因為新冠防疫措施,至今超過4年沒有大流行。然而自今年3月起案例增加,醫師警告可能會有大流行,要勤洗手、戴口罩,環境用漂白水消毒,才能預防腸病毒。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6月23日至29日腸病毒急診人數為1萬9341人,較前一周的1萬9233人有些微成長,提醒家長及幼兒照顧者,暑假期間要持續提醒孩童,常以肥皂正確勤洗手、加強居家環境清消,維護幼兒健康。
澎湖9歲童遭遇突發中風! 凌晨駐地「直升機」飛奔高雄長庚
澎湖群島,一處風景如畫的地方,卻在這個暑假季節發生一起驚心動魄的事故,1名僅9歲的孩童,因連日出現抽慉症狀,家屬驚慌不安地將其送往當地醫院檢查,經過三總澎湖分院醫師診斷,疑似中風的危險因子凸顯,必須立即轉送至台灣本島接受更專業的治療。事情始於2日的晚間,當時孩童正在洗澡時突然再次抽慉,這一次比之前更加嚴重,家屬察覺情況不對勁,立即將孩童送至三總澎湖分院急診,經過精密檢查和專業評估,醫師確定孩童的病情需要更高階的醫療支援,於是迅速向空中急救中心申請澎湖駐地直升機,進行緊急後送作業。凌晨1時28分,澎湖機場的夜空中,直升機應急起飛,這次不僅是一場醫療轉運,更是一場對抗時間的賽跑,為了確保孩童的安全,醫療團隊隨時待命,全力以赴地照顧病童,孩童除了疑似中風的症狀外,還有其他不明症狀,使得整個行動更顯緊迫和挑戰性。在飛行途中,醫療人員不斷監測孩童的生命指標,並配備航空用的空針幫浦和呼吸器等高科技裝備,以應對任何突發情況,凌晨1時59分,直升機安全降落在台南機場,緊急救護人員即刻接手,將孩童轉送至高雄長庚醫院進行進一步的醫療治療和觀察。
南方醫科大學教師因救病童遲到遭罰登熱搜 陸媒:制度應不應該有溫度
澎湃新聞18日報導,「南方醫科大學教師因救人上課遲到被罰」話題16日登上微博熱搜,引發業界及社會大眾廣泛討論。網傳學校發布的查處通報顯示,2024年5月10日上午,2019臨床醫學(英語授課)班級《Pediatrics》課程上課前,授課的俞莉老師發現其科室的患兒病情危重,疑似腦出血,死亡風險高,遂留下來緊急處理,導致未能及時趕到教室,上課遲到29分鐘。最後被認定為教學差錯,予以扣除當月獎金20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1.1萬元)、全校通報批評以及取消年度考評評優評先資格。對此,不少網友認為教師遲到的原因是臨時搶救病人,這比上課更為重要,校方不應予以如此之重的處罰。隨後,南方醫科大學也在6月16日公開回應質疑稱,已關注到該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教師被通報的網路信息,正在核實情況,後續將跟進處理。「對學生來說,老師遲到,他們也許缺的是一堂課,但對於病人來說,如果醫生臨陣離開,也許會因此喪命。無論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所醫科大學,其價值排序都應該是生命排在最前面。」6月16日,大陸紅星新聞刊發評論文章〈教師因救患兒上課遲到被罰,校規之上應有人性良知〉在諸多媒體評論中頗具代表性。該文指出,盡管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仍有待調查,「但整體看,再複雜、再曲折的事件,也不能脫離情、理、法(規)視角」。文章強調,「無論如何,校規之上應有人性,有良知,也應有普遍的公序良俗。這名老師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乃至遭到不公平對待?期待調查還原真相,用徹底而全面的調查給出答案。」《新京報》評論文章〈醫學教師因救人上課遲到被處分,大眾為何不買單?〉則試圖闡釋公眾質疑的簡單認知基礎。文章寫道:「一所醫學院,除了培養學生精湛的醫術以外,醫學倫理、價值觀與職業操守也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可以說,俞莉老師用親身經歷為同學們示範了何為『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的醫者天職,這是一次成功的、生動的醫德教育。」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如果救人者事後不是得到了褒揚,而是受到了處罰,那麼很多人在救人前,就要考慮會不會被罰、值不值得,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顧忌,在最後一刻猶豫了,社會的良知底線也必然節節退後。」除了「救人比教學更重要」的常識,也有媒體針對校方處罰程序和原則提出質疑。例如澎湃新聞6月16日刊發的〈馬上評|教師因救人遲到受處分?校方需給予合理解釋〉一文指出,「對教師作出處理,也應該舉行聽證會,聽取當事教師申辯。那麼,學校在對當事教師作出處理時,聽取過當事教師申辯嗎?既然校級層級開展調查了,不妨回溯這一決定做出的過程是否具備程序正義。文章稱,「或許在校方看來,已經把對教師責任的認定從『嚴重教學事故』降低為『教學差錯』,對當事人教師進行處理,體現了相對寬容的原則。然而,扣發獎金之外,也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無疑意味著學校否定了當事教師在面對『救人還是上課』時的抉擇。」極目新聞〈極目銳評|醫生因救人上課遲到被處分,說「已是最輕處理」實在荒謬〉則從行政理念與實際操作之間關係角度作了分析。文章認為,「或許,做出這項處罰決定的相關人員,還覺得學校已經充分體卹了俞醫生的難處,還生怕舉報她的人不服氣,所以才在通報裡非常詳盡地記錄了俞老師因為救人才遲到了29分鐘,並且之後還妥善安排了授課的全過程,無論從通報的字裡行間,還是從這位工作人員『真誠』的回應來看,都可以感覺到,學校行政理念之僵化,處理問題思維之機械,與社會大眾觀念之嚴重脫節。」在作者看來,「一所醫科大學究竟應該向學生,向大眾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從制度到行動去實踐『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光靠嘴巴說還不夠,得拿出實際行動來。」而科普微信公眾號「返樸」則刊發了一篇來自執業醫師視角的論述〈先救人還是先上課?醫生不該面臨如此選擇〉,指出「南方醫科大學發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個環節都存在問題的結果」。文章稱,「醫療系統裡臨床、科研和教學三方面任務的矛盾由來已久。雖然一般說『醫教研」,教學排第二位,但眾所周知教學產出最少,又耗費時間,在人員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是排在末尾的。授課熱情就會急降,找下級醫生或門徒(畢業留院的研究生)代課早就不稀奇。」「這次南方醫科大學發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一個科室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的問題,很可能是一個全系統的問題。」文章從更高層次拋出了質疑。
「反黑箱」夜半噪音擾病童是蔣萬安的錯?廖偉翔籲衛福部出面勸導
民間團體日前在立院周邊陳抗,藉發動「青鳥行動」抗議國會改革法案,但北市中山南路深夜外人潮聚集,活動音量過大,遭鄰近的台大兒童醫院護理師投訴「吵到病童無法入睡」,被指責吵鬧的樂團雖表達歉意,願提供永久免費票券,內容卻是「Final墓地」、「死亡通告」等敏感詞語。立委廖偉翔今天在立院質詢時質問,這是在詛咒、嘲諷院內的病童嗎?衛福部次長呂建德卻僅跳針回應「這是台北市政府權責」,似暗示蔣萬安市府應該負責。廖偉翔質詢時說,晚間十點後仍有民眾駕駛喇叭車至醫院附近大喊、隨著電音起舞並不斷重複不雅字眼,護理師與病童家屬至網路論壇抱怨,希望抗議群眾能夠降低音量,卻遭大批網友群起圍攻,被迫悄悄刪文。廖偉翔指出,當時台上表演的樂團「瑞芳台灣」表示願提供病童永久免費派對入場券,然而活動邀請內容卻是「死亡通告」、「Final墓地……末日盛宴、絕望的輓歌」等在病患眼中高度敏感的詞語,他質疑「這是詛咒、嘲諷病童嗎? 病童與家屬看見後將做何感想?」,衛福部次長呂建德則遲未正面回答,僅說這是台北市政府權責,將現場吵鬧的責任甩鍋給北市府。廖偉翔因此不滿,質疑病患權益難道不屬衛福部管轄嗎?衛福部身為醫療機構的主管機關,未來立法院附近若有相關陳抗時,是否能與警政署協調,加強管控夜間10點後的活動音量,以照顧病患身心健康?呂建德則表示,未來會基於權責分工「與台北市政府妥善處理」。
王義川曝手機訊號可分析群眾年齡惹議 劉世芳說話了
日前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在政論節目中自爆,稱可利用手機訊號來分析立法院外抗議群眾的年齡,引發爭議。對此,內政部長劉世芳29日表示,王義川所說的內容與內政部主管的項目不太一樣,她不清楚資料來源,應該去請教王義川本人。內政部長劉世芳今日首次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詢。會前受訪時,劉世芳指出,內政部處理的人口統計資料已經去識別化,只作為產業、職業分析,不涉及個資問題。此外,其他縣市政府如台北市也進行大數據分析,內政部在人口統計上只處理自身業務相關的研究發展。針對公民團體「青鳥行動」抗議活動擾民,尤其是影響到鄰近台大兒童醫院病童休息的問題,劉世芳表示,過去四天抗議人潮眾多,她已與警政單位在現場進行狀況監控,並擴大警戒圈。她透露,昨晚已請警政署長與主辦單位聯繫,要求在晚間9點後降低音箱音量,並請周邊警局勸導,避免在夜間製造噪音,影響病房安寧。此外,前台北市警察局長張榮興升任警政署長後,北市警察局長一職仍懸缺,對此,劉世芳則表示,首都的警察局長任務很重,前兩天已與台北市長蔣萬安充分交換意見,這兩天將會確定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