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報告
」 腫瘤 手術 乳癌中西醫合療治肺癌 太極養肺法助術後康復
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時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肺下葉結節(最大為2cm),懷疑是原發性肺癌。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診治,施行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右下肺葉楔形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A2期肺癌。術後蘇小姐覺得體虛,呼吸喘促症狀,偶發咳嗽且感覺有痰、只要多說一點話,或者是吹到冷氣就會咳,讓她十分困擾。為改善術後不適,蘇小姐尋求中醫內科馬培德醫師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開設之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蘇小姐的咳嗽和呼吸喘促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另一位63歲柯先生,因持續慢性咳嗽月餘、睡眠中斷、偶爾因劇烈咳嗽出現血絲症狀等不適感,轉至本院胸腔外科求診。從胸部X光影像中顯示支氣管前基底段上方有支氣管腫瘤。在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建議下進行左下肺葉切除手術和左上肺葉楔形切除術,其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B期肺癌。術後出院,柯先生參與三個月的太極拳運動介入來維持或加強肺功能,養成每日規律練習增加心肺耐受性,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容易呼吸喘促的症狀。中醫大附醫肺癌多專科團隊負責人涂智彥主任表示,病人接受西醫手術切除、放化療後,治療副作用如切除肺葉可能肺活量會減少、胸悶、氣喘,或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等,可藉由中醫的輔助治療如氣功、太極拳、吐吶方式(腹式呼吸)等運動,緩解其不適感,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馬培德醫師為術後患者安排輔助性治療計畫,提供術後康復照護,助患者提升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中醫部馬培德醫師表示,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肺癌目前最好治療方式是以西醫治療抗邪為主,中醫扶助正氣並減少副作用為輔,修復西醫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具有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馬培德醫師補充,以中醫來說,傳統的太極拳運動不但具有運動好處,還可以促使四肢、軀體經絡暢通。太極拳運動在「動的部份」,就是藉著伸展筋骨,達到活絡氣血、神清氣爽的效果。而其最重要「靜的部份」,可增強體內能量,調和五臟,使體內的五行得以平衡,陰陽得以調和,在練習鬆柔沉靜中,逐漸舒緩緊張僵滯的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他強調,希望透過「太極養肺法」讓更多肺癌病人在術後有意願和能力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藉由改善身體活動,進一步增進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她「忽略1警訊」再求診已是胃癌第4期!醫嘆:當時有聽話也許能避免悲劇
2023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中,胃癌位在第8名,死亡率為10.0(每十萬人口),共奪走2327人性命,其中有高達80~90%是由胃幽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透露,曾有一名40歲出頭的女子,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胃幽門桿菌感染,當時建議她服用2周抗生素以清除胃幽門桿菌,但對方自覺胃沒有不適而忽略,再次求診時已是胃癌第4期,這使他不禁感嘆「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該名女子2年前曾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診,當時已用到生物製劑,係針對發炎因子來抑制免疫發炎的藥物,「不過也有報告指出,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菌感染或是少數腫瘤案例的發生」。劉博仁說,當年檢查發現她體重偏輕,且有胃幽門桿菌感染,是為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的一級致癌物,便建議她可以考慮以2周抗生素清除幽門桿菌,「我擔心她免疫力低下後,會導致胃部病變……可是後來她就沒回診了」。劉博仁表示,女子此次回診,帶來的病理報告及腹部斷層光碟顯示,她已經是胃癌第4期,對方才坦言,雖然當時醫生建議將胃幽門桿菌先清除,是因擔心使用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變差,「可是我當時胃也沒有不舒服,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可是1個月前,我因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後來做了胃鏡,醫師告訴我得了胃癌,電腦斷層檢查出來居然已經是第4期,現在只有化療……我當初怎麼沒有聽你的建議先把這該死的幽門桿菌殺掉」。對此,劉博仁無奈道,眼前面對一位當初曾提醒要注意的患者,居然一語成真,免疫失衡加上身上帶的細菌導致胃癌,而且一發現就很嚴重,「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清除胃幽門桿菌,或是更謹慎使用免疫生物製劑,或是持續以營養醫學調理免疫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
28歲女罹患大腸癌 竟是每日吃「這一物」釀禍
如果想要身體健康的話,每日的飲食真的都十分重要。近日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節目時分享2個個案,1人是每日必吃一包鹹酥雞,結果吃了一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另外一名女子則是熱愛飲酒,時常會喝客人剩下的酒,同樣也是喝了一年多之後,發現是第3期大腸癌,2人現在都在進行化學治療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聚焦2.0」節目錄影時分享2個案例,這2名28歲女性雖然都沒有癌症家族史,但都擁有相似的不良生活習慣。第一名女子長期便秘,且經常熬夜,每天都要到凌晨一點多才入睡。他一年多前在知名補習街工作,每天下班後總會順路買一包鹽酥雞回家吃。後來,他因大便帶血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大腸癌,並進行了手術和化學治療。第二名女子則在舞廳擔任服務生,除了有抽菸的習慣外,還經常喝客人沒喝完的威士忌。該名女子這樣喝了大約一年多後,因上腹疼痛而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的存在,病理報告顯示是第3期大腸癌,目前也正在進行化學治療。糠榮誠解釋,要罹患大腸癌通常需要三個條件:首先是腸黏膜受損,其次是帶有致癌基因,最後則是接觸到致癌物質。上述兩名女子很可能都具備這三個條件,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愛吃油炸食物和飲用烈酒,使得她們在年紀輕輕時就罹患了大腸癌。此外,糠榮誠還指出,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會將腸癌引起的血便誤認為是痔瘡。他提醒,痔瘡的出血通常發生在肛門口1公分的位置,並且是在排便後流出鮮紅色的血跡,而腸癌引起的血便,則多是在糞便中發現暗紅色血跡。他強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德州媽媽確診罹癌接受「密集化療」 最後被告知自己從未得病
美國德州一名女子日前因胃痛就醫,被診斷出罕見癌症「侵襲性血管癌」,且被告知只剩15個月壽命。當她與家人道別並開始接受了大約一個月的密集化學治療,之後卻被院方告知她從未罹患過癌症。更讓人難過的是,在她因為化療而出現因痛苦而嘔吐、皮膚變色、頭髮掉光等破壞她健康的後遺症後,還不得不支付高額的醫院帳單--在美國,癌症治療的費用極貴,而醫院不願意免除她的帳單。據《紐約郵報》報導,來自德州大學城(College Station)的39歲女子蒙克(Lisa Monk),2022年因胃痛就醫,檢查發現她有2顆腎結石,且脾臟上有腫塊。她2023年1月接受手術切除腫塊後,將腫瘤送往四個不同的病理實驗室進行化驗後,其中一家實驗室告訴她,她罹患了罕見的「侵襲性血管癌」( aggressive form of blood vessel cancer),樂觀的話,大概還有15個月的壽命。蒙克告訴媒體,自己告訴了丈夫和她的一對子女這個壞消息,並向他們保證自己會頑強抵抗,隨即從2023年3月起進入癌症醫院接受積極化學治療。在為期一個月的化療中,她常因為痛苦而嘔吐,皮膚變成了銀色,頭髮也大把大把的脫落。但到了4月,院方卻通知她「你實際上從未罹患過癌症」、「早先那份病理報告是錯誤的」。蒙克回憶,自己當日在診間接受診療時,護士一邊問著她的情況,一邊用滑鼠不斷滾動著電腦螢幕上的資料。忽然,護士停止了動作,臉上露出驚恐的邊情看向她,告訴她自己需要去找醫生,然後立刻衝出了診間。她等待了大約15分鐘後,醫師來到診間,對她說了很多醫學術語,然後告訴她沒有罹患癌症。蒙克一開始感到相當困惑,「如果我『沒有癌症』,不就代表我的化療生效了嗎?」,但醫生隨即糾正了她,告訴她「從未」得過癌症。蒙克回憶:「接著他開始向我道賀,這讓我覺得很震驚又困擾,因為我覺得當下更適合的話語應該是『對不起』。」蒙克後來發現,當她進入癌症醫院治療時,院方為了謹慎起見,曾單獨為她做過一次脾臟檢查。但院方一開始根本沒有認真閱讀這份檢查報告,就對她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化療,直到4月時這份病理報告才被注意到,但密集的化療已經嚴重破壞了她的健康。蒙克告訴媒體,那怕事情已經過去一年,他們現在仍然在持續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因為癌症治療的費用極貴,醫院拒絕免除她的帳單。她表示:「我看起來仍然像得了癌症,看起來非常糟糕。這每天都在提醒我們,這是我們曾經歷過的事。」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吉他手「邊開顱邊彈奏」切除惡性腫瘤 驚呼:這經歷我不能錯過
美國佛州一名吉他手諾倫(Christian Nolen)因被診斷出腦瘤,需要做開顱切除手術,而特別的是,為確保不傷害到大腦與手部運動的連結,醫師建議他在清醒的狀態下執行,並且要一邊手術一邊彈吉他。手術過後,諾倫的恢復狀態良好,甚至在隔日就能出院回家。根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席維斯特綜合癌症中心(Sylvest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的神經學團隊指出,患者諾倫的大腦右額葉長了顆惡性腫瘤,導致他無法正常控制身體左側肌肉,更已經影響到演奏吉他,而為了保護他的手部靈活性,必須要在10天後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里卡多醫師(Ricardo Komotar)指出,每種腫瘤都有不同的治療選擇,他建議諾倫在清醒的情況下接受開顱手術,以便於即時監測大腦功能,於是他詢問諾倫是否能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演奏吉他,諾倫則驚呼著「如此獨特的經歷,我不能錯過」,並同意這樣的手術模式。手術開始時,諾倫先是因為麻醉而昏睡過去,後來他被喚醒,第一時間想要起身反抗,此時護理師便遞上吉他,諾倫也正式開始彈奏,將他平時練習的曲目一一表演出來,進行了一場大約2小時的吉他獨奏會。後來,手術進行非常順利,雖然一度發現腫瘤覆蓋到連接大腦控制手部活動的區域,但整顆腫瘤都被好好切除,並未傷及諾倫的手部機能,而諾倫也在術後直呼「這真是太瘋狂了」。對此,里卡多醫師表示,諾倫的康復情形相當不錯,在術後第2天就回家休養,如今更能到健身房鍛鍊、正常彈奏吉他,但仍在等待最終的病理報告出爐,以便安排後續6周的放射性治療和化療。另外,里卡多醫師解釋,當腫瘤涉及或接近大腦的關鍵部分(如控制說話、理解語言或移動能力的部分)時,讓患者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就能夠持續監測患者機能;但當病人昏睡時,手術團隊將難以得到即時回饋,反而讓手術變得更加危險,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成真正的傷害。
寵物情緣/養13隻貓...經紀人修毅照料病貓不後悔「從死神手中救回寶貝」:養了就是自己的小孩
YouTube頻道「CAts 貓貓們」紀錄一家13隻貓咪的日常生活,日前「林爸爸」修毅帶著4隻寶貝笨笨、豆豆、Kiki、熊熊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萌翻攝影棚。別看貓咪們都有品種,且漂亮健康,其實部分貓咪有過艱困的過往,Kiki摘掉一邊眼睛、豆豆則是曾經歷腫瘤手術,領養後照顧過程不容易,修毅從不後悔:「養了就是養了,就是自己小孩。」這4隻寶貝笨笨、豆豆、Kiki、熊熊外型漂亮可愛,各有各的脾氣個性。(圖/許方正攝)修毅的本業是趙小僑的經紀人,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念頭,開始做YT影片,「我手機裡照片不是藝人就是貓,容量用1T都不夠,那既然這麼多照片,不如就上傳,未來也是一個回憶。」他跟室友一個屋子裡養了13隻貓,即便工作忙,仍撥空幫貓貓們紀錄生活,不帶得失心地經營頻道,「像我們去寵物展就有被人認出,熊熊現在超多人認識,我也很開心」。豆豆跟Kiki都讓修毅有過一段苦心照料的時間。(圖/許方正攝)笨笨是修毅養的第一隻貓,個性還真的很像家裡的大姐,聽話、脾氣好,對其他貓咪都很包容,「笨笨9歲,我養了8年,牠當獨生女的時間只有1年。」笨笨跟修毅朋友的貓「好上」,生了兒子乖乖,也有了孫子,已經當了阿嬤,臉蛋依舊很萌,修毅大方承認,家裡這麼多隻貓,他對笨笨最偏心:「其他貓做錯事我會罵,笨笨怎樣我都縱容,我對牠容錯度很大。」笨笨是修毅養的第一隻貓,牠也很有大姐風範。(圖/許方正攝)有次,朋友介紹有地方可以領養貓咪,修毅帶著「只是想去看看」的心情,看到Kiki的第一眼,他就沒辦法了:「一定要帶走牠,太可憐了,牠窩角落裡,那裡太多貓,丟零食給牠,牠也搶不到,一邊眼睛還是腐爛的,我當時只想養牠。」但另一隻貓「豆豆」賴在他腿上不走,當時豆豆鼻子有膿,他以為是重感冒,想說「多養一隻沒差」,結果,豆豆才是最讓他操心的那個。Kiki在被領養前一眼腐爛,修毅帶牠做眼球摘除手術,如今是漂亮小公主。(圖/許方正攝)領養Kiki後,修毅帶著牠看了五家醫院,一致認同進行摘除病眼的手術,「做完真的變太美了,牠的眼睛原本是一個洞,每天要用生理食鹽水清膿、清除結痂,這動作我堅持了一年。」Kiki雖然少了一眼,卻是獨一無二的優雅小公主。豆豆曾大病治療,修毅不放棄任何機會,讓豆豆現在能如此健康。(圖/許方正攝)「豆豆是花我最多錢的,在牠身上前後花了20萬。」原本他以為豆豆是感冒,前後看5、6家醫院,病理報告數據不太妙,很可能是得了「B細胞淋巴癌」,修毅從沮喪馬上振作,沒有放棄任何希望跟機會,在一位醫師建議下,他找到台大動物醫院腫瘤權威李醫師,先不從化療下手,吃藥觀察,兩個月並無惡化,即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接著做了兩次手術,耗時半年時間,豆豆神奇地痊癒。熊熊太愛出門了,如果玩不夠就要被帶回家,牠還會生氣大叫。(圖/許方正攝)修毅有感而發:「每位醫生都沒有誤判,報告數據真的是這樣,能做出決定的只有自己。如果真的化療,豆豆現在已經沒了,有時候只是一念之差,看越多診可能救牠一命。」他也想以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毛爸媽們。 修毅的本業是趙小僑經紀人,趙小僑是貓貓們的乾媽,她女兒典典寶寶還會要求打視訊電話看貓咪。(圖/取自趙小僑臉書)熊熊的來由,則是室友領養了病貓「圓圓」,領養後才發現懷孕,修毅親自接生,一胎三隻貓,只有熊熊存活下來。熊熊個性很特別,愛出門、愛社交,修毅坦言,以前他的養貓觀念不能接受遛貓,但養到熊熊後完全改觀,「不帶出門會變成你的問題,好像你很殘忍,牠會叫,會在門口堵你。其實我是很宅的人,要不是為了牠開心,我也不想去公園,牠一去就兩小時,待不夠還會賴皮,求牠都不走,能怎麼辦。」貓貓們一起開飯吃罐罐,畫面很療癒。(圖/林修毅提供)他為了帶熊熊出門,還需要添購不少東西,背包、推車、牽繩、追蹤器都不能少。但也曾被路人「指教」過,口氣不好地噹他「貓咪帶出來遛,也太大膽」,他能理解,「當你養到一隻像狗的貓,你就會改變這想法,牠在外面還可以叫得來,貓咪很難講,可能有9成會驚嚇害怕,牠剛好是不怕的。牠到哪裡都當自己家,我們去過高雄走鐘獎、去過烏來野炊、到機場接機,牠真的很厲害。」修毅曾帶笨笨、豆豆、熊熊參加走鐘獎,一起走紅毯。(圖/林修毅提供)至於養13隻貓的花費要多少,修毅估算,每月貓砂大約4千元、伙食約2萬元,因為目前家中空間已到極限,不打算再擴編。修毅給貓咪滿滿的愛,從不後悔領養照顧貓貓們,「牠們可以帶給你療癒,不開心的時候,牠們一來蹭,壓力就不見,工作回家看到牠們,再累都值得。」
新品上市3天遭盜 江坤俊不忍提告:真的很心痛
江坤俊醫師10月才開心宣布自創品牌,日前針對困擾女性的染燙髮和美甲受損問題,推出醫能精露專業配方,上市三天立即被盜版盯上,盜用肖像、假粉絲團與假官網詐騙粉絲錢財,官方粉專瞬間湧進大量私訊求助,讓一向好脾氣的江坤俊盛怒表示:「盜版猖獗,不肖業者也很會躲,我明知不可為而為,但實在不忍心大家被騙,因而決定站出來捍衛自己與品牌權益,已對不肖業者進行法律正面提告!」江坤俊動怒表示:「真的很心痛!研發多年的產品,推出瞬間即被盜用,不肖業者以假亂真,冒用我的粉專行騙,讓不知情的消費者購買,收到的全是不相干的假貨。很多事我可以忍,但有關危害健康的,我絕對不忍!」江坤俊並說,雖然知道現今網路盜用猖獗,追訴也十分困難,好友都勸他要放寬心,深知不可為而為,但他堅持仍要提告,捍衛品牌也捍衛消費者的健康,已對不肖業者進行法律手段提告求償。而被問到堅持,江坤俊分享一位60多歲阿嬤,在門診已經半年多了,右乳有一個腫瘤也已經快2年了,因為之前她在其它醫院有切片過,病理報告是原位癌,但她不願意治療,一直在採用一些自然療法,第一次幫她做超音波,那時腫瘤大概3公分,建議她切片,她說她不要,因為上次切片讓她印象不好,經過半年腫瘤長得超快,都已經快8公分了,後來她終於答應切片。不幸的是,阿嬤乳房的腫瘤已經從原位癌轉成侵犯性的乳癌了,而且還是最惡性的3陰性乳癌,只剩化學治療和開刀了,滿懷希望的她崩潰了,一直哭泣說不要化療,當下我用手搭住她的肩想安撫她,她卻直接倒在我的懷裡,像個小朋友一直哭泣,我站著久久無法動彈,直到我胸前的襯衫都濕了,我看著她的眼睛問她:「妳相信我嗎?」她嗚咽著點點頭,我說:「那跟著我,它已經折磨妳快2年了,接下來,它沒有機會了。」看到阿嬤信任的眼神,我期許自己一定要堅持捍衛病友的健康。
蟬連19年女性殺手 勿輕忽這一型乳癌的高復發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乳癌連續19年攻佔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其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絕對不可輕忽,一旦復發預後和三陰性乳癌一樣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呼籲女性定期篩檢、及早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治療重點是在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預防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新趨勢為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顯著。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近30多年來發生率持續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千名患者。根據國健署最新十大癌症顯示,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更早發生。當心這些特徵有高復發風險 一旦捲土重來就難纏!乳癌依據荷爾蒙接受體(ER/PR)以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分為多種亞型,每一型之臨床特徵、存活率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其中,最大宗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占約6成。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其預後與惡名昭彰的三陰性乳癌一樣棘手,不可不慎。 趙醫師說明,乳癌亞型中的管腔B型患者儘管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但復發風險比較高,無論管腔B1型或管腔B2(三陽性)型都比管腔A型預後差。其中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患者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佔所有乳癌患者約2-3成。研究顯示,復發患者中約8成以上在手術後5年內發生,約3成是在手術後2年內就復發。目前乳癌的標準治療流程是先切片檢查確認病理報告,接著進行手術治療,但若腫瘤較大者常會先進行手術前輔助化學治療,手術後接續評估復發風險。高復發風險族群特徵如下,建議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淋巴結轉移4顆以上淋巴結轉移1-3顆加下列其中1項條件:腫瘤≥5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20%。細胞週期抑制劑加上標準荷爾蒙治療 手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趙醫師表示,無論復發風險高低,治療重點是在患者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在完整的手術後,對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就有下列輔助治療策略:第一、化學治療現今醫學發達,化療被列為標準治療的一環,有助降低復發風險。第二、荷爾蒙治療若患者能耐受副作用,可進行5-10年療程,可依復發風險決定服藥多久。第三、局部放射治療若腋下淋巴結轉移超過4顆、腫瘤大於5公分,以及接受標準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建議在化療後接受放射治療。第四、細胞週期抑制劑最新發展出的細胞週期抑制劑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也可算是標靶治療的一種,療程為2年。完整的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根據研究可再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非常顯著,優於僅使用荷爾蒙治療,因此細胞週期抑制劑扮演了關鍵角色。此療法目前為自費,猶如預先買保險,治療越完整,復發風險就越低。2年1次乳癌篩檢+個人化精準治療 綻放粉紅人生「每個病人都非常珍貴」,趙大中醫師呼籲,女性身為家庭、社會、職場的中堅分子,面對乳癌頭號殺手,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灣乳癌患者9成為早期,可跟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策略,且台灣治療技術先進,醫療團隊會盡其所能讓患者接受最完整的治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政府針對下述女性同胞也有補助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服務,國人應善加利用。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她腹部暴風式鼓起!醫徒手撈「2盆黏稠粉粿」重逾4公斤
肚子莫名脹大要注意了!北部一名年輕女子的腹部在半年內像「吹氣球」般快速鼓起,儘管女子並未出現太大不適症狀,但因為腹部異常凸出,仍被家屬帶往醫院就醫,經醫師檢查一照,發現女病患長了一顆巨大卵巢腫瘤,開腹後裡面竟塞滿「紅黃色粉粿」,最終醫師足足徒手撈起重達4公斤的「假性黏液瘤」。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在粉專《Dr. 李偉浩 的 婦科手術室》分享診間案例,指出一名女子因下腹部迅速脹大前來看診,期間病患僅腸胃偶感不舒服,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患者長了一顆20公分的巨大卵巢腫瘤,且伴隨腹部積液,懷疑是惡性腫瘤,立即安排傳統開腹手術。李偉浩透露,剖開女子腹腔發現卵巢腫瘤破了一個「拳頭大的洞」,導致黏液不斷流出,腸子跟腹腔內臟全部都被黏液包裹,形成「假性黏液瘤」,黃黃、紅紅的黏液塞滿腹腔,讓他驚訝形容「像是粉粿!」李偉浩說明,由於腹腔黏液太過濃稠抽吸不易,因此只能徒手將黏液一坨坨撈出,最後竟足足捧出超過4公斤的「大量粉粿」,所幸經病理報告確認是「良性」的假性黏液瘤及卵巢黏液性腺瘤。對此,李偉浩也提醒,「假性黏液瘤」復發或惡化的機率較高,且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的效果大多不佳,一旦復發勢必就要再次進行開腹手術,是個十分棘手的疾病。
頭痛、視力模糊以為眼壓高! 檢查竟發現9公分巨大腦膜瘤險喪命
65歲吳小姐最近幾年來,時常感覺頭痛、頭暈與視力模糊,到眼科診所檢查結果為眼壓過高,再接受眼科診所建議去大型醫院檢查後,才偶然發現右側前額葉有一顆直徑9公分的巨大腦膜瘤,決定至醫院腦神經外科求診。醫師預估半年內極有可能會導致昏迷死亡,緊急動手術解除這個腦中的「不定時炸彈」救回一命。顱內壓升高 短時間恐昏迷死亡大里仁愛醫院腦神經外科張育銘醫師表示,吳小姐求診時已經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症狀,包含頭痛、頭暈和眼壓升高等,後續核磁共振影像亦發現因為腫瘤壓迫使得旁邊的腦組織開始出現水腫的情況,有可能再過三個月至半年就會因為壓力升高造成昏迷而死亡。後來幸虧即時安排手術處理,手術中使用精密顯微鏡、導航系統與神經監測系統,小心地將腫瘤完全切除,病人順利地恢復健康,也沒有出現任何神經後遺症。九成腦膜瘤為良性 生長緩慢難察覺張育銘醫師指出,腦膜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一般來說,九成的腦膜瘤為良性,生長速度緩慢。因此,腫瘤在生長過程之中往往難以察覺,除了有少數病人是在偶然中發現腫瘤的,大多數病人都是等到有神經壓迫症狀或顱內壓升高時才被診斷出來;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狀之外,也會出現癲癇、肢體麻木無力或口齒不清等較少見的情況。女性比男性易發生 這1情況能追蹤觀察即可吳小姐因為出現顱內壓升高的情況,才需要施以「開顱腦瘤切除手術」將腫瘤切除,後續的病理報告發現是「非典型腦膜瘤」,為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第二級(WHO grade II),其分化程度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發生率較少,需要後續放射治療。張育銘醫師說,依據腦膜瘤的研究認為其成因可能與女性荷爾蒙的黃體激素有關係,女性比男性容易發生,比率大約為2:1,如果發現腦膜瘤時直徑不大,而且沒有影響到神經功能的話,其實也是可以選擇追蹤觀察。持續性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張育銘醫師呼籲,如果有出現「持續性」的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或視力模糊等症狀,可至門診尋求醫師詳細的問診與理學檢查,若有必要會安排後續的影像檢查以釐清病情。
罕見「革龜」擱淺死因出爐! 誤食425公分魚線「消化道病變」虛弱餓死
屏東海生館於7月4日收容了1隻擱淺的革龜,經過搶救治療後仍在隔日死亡,海保救援網團隊解剖後才發現,革龜的腸道裡有2條總長為425公分的魚線,也導致牠的消化道扭轉無法蠕動。相關病理報告則顯示其死因是壞死性腸炎造成的急性敗血症,推測革龜由於誤食魚線,多日無法進食而死亡。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海生館)的資料,事情發生在當日下午3時左右,海保署通報,屏東縣萬里桐海域潮間帶發現了1隻擱淺革龜,該海龜曲線長約115公分,體重約130公斤。經屏東縣政府同意後,由海巡署、海保署、熱心民眾等協助,將其送至海生館收容,但仍在隔日(5日)上午6時53分左右不幸去世。海保署提到,經解剖從性腺判斷,這是1隻未成熟的公革龜,且發現其從食道至胃部都沒有任何食物,消化道更有不正常的扭曲現象,後經X光拍攝,才看到接近消化道末端處有金屬物質。革龜的腸道總長有666公分,卻有2段總長為425公分的魚線纏繞,隨著腸胃蠕動嵌入腸道黏膜已有一段時間,進而導致黏膜出血水腫、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讓革龜不能進食,體內更有多處脂肪漿液性萎縮。對此,海保署呼籲,漁民或民眾在垂釣過後應將魚線收好,隨意丟棄魚線恐導致其附著在其他生物上,造成海龜誤食的問題出現,而若是發現擱淺海龜,應播打海巡署專線118,後續將由海保署建立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MARN)進行處置通報。另外,海生館介紹道,革龜體長約2至3公尺,成龜重約500公斤,是為所有海龜中體型最大的,並以水母為主時、屬於遠洋品種,在台灣附近海域極為罕見。
英國男子為幫人慶生 酒吧狂飲21杯雞尾酒後身亡
英國1名53歲男子在牙買加度假時,為幫別人慶生,喝下酒吧菜單上共21種雞尾酒,隨後被家人發現在房間內窒息並失去意識,經搶救後不治身亡。法醫驗屍後判定死因跟他過度飲酒有關,而他的家人在意外發生後,發現他所購買的度假保險內容沒有辦法給付,因此他的家人不得不在募資平台上眾籌約10000英鎊(約台幣40萬元),才能將他的遺體運回英國。來自英國史丹佛郡利奇菲爾德的53歲男子提莫西薩瑟恩(Timothy Southern),2022年5月和妹妹與子女以及其他親戚到牙買加度假,他在飯店的泳池酒吧認識了2名加拿大女子,對方為慶祝其中1人的生日,嘗試在半夜前完成21杯雞尾酒的挑戰。提莫西加入這2名女子的雞尾酒挑戰,他喝光酒吧菜單上全部共21種雞尾酒,據了解,提莫西在早上其實已經喝過白蘭地和啤酒。喝醉後的提莫西回到飯店房間,隨後被家人發現他窒息並仰躺在地上。其中1名家人調整提莫西的姿勢後他開始嘔吐,然而當家人大叫他名字時,他沒有任何反應,他的家人立馬叫了救護車,隨後1名女性醫護人員到場查看提莫西的狀況,然而救護車卻沒跟著醫護人員出現。根據隨行家人的說法,這名醫護人員到場後也沒積極為提莫西進行搶救,他的家人要求醫護人員為他進行心肺復甦時,該醫護人員也只是簡單的為提莫西進行胸部按壓。提莫西的家人憤怒表示,若這名醫護人員當時有積極為提莫西進行搶救,也許提莫西還能撿回一命。牙買加1名專家認為提莫西的死因是「飲酒造成的急性腸胃炎」,然而尚須花費3年才能從牙買加獲得提莫西的病理報告,而利奇菲爾德當地法醫艾瑪塞拉諾(EmmaSerrano)判定提莫西的死因和酒精有關。不幸的是,提莫西的家人在意外發生後得知,他們無法從提莫西在銀行購買的度假保險中獲得賠償,因此他的家人只得在募資平台GoFundMe上眾籌約10000英鎊(約台幣40萬元),才能將提莫西的遺體運回英國。他的家人也向捐款的善心人士保證,剩餘的資金將會捐給慈善機構。
狗吠聲結怨飼主尋釁反被父子檔暴打 事後就醫不治法院這原因輕判
高雄市周姓父子因為狗叫聲與呂姓男子發生芥蒂,後來雙方在旗津一處餐飲攤碰頭,兩邊一言不合爆發衝突,呂男持球棒叫囂,反被周姓父子檔合力暴打一頓,呂男被打到送醫,住院1個多月後過世,呂男的罹癌妻子悲痛不已拒絕治療,不久後也去世,檢方依傷害致死罪起訴,高雄地院審理後,法官認為呂男死因與鬥毆無關,依傷害罪判處父子6月及3月徒刑,可易科罰金。判決書指出,周姓父子經過呂姓男子家門前被狗兒吠叫,2人不爽與呂男起口角,2020年10月27日晚間,呂男撞見周姓父子正要進入旗津區某餐廳吃飯,於是拿著木質球棒向周父叫囂,雙方又大吵起來,呂男持球棒揮擊,被周姓父子擋住奪下,兩邊空手互毆,一陣衝突過後,呂男臉部、腹部、手腳多處受傷送醫治療。呂男出院返家後隔天感到腹部疼痛,當晚轉診到高醫大附設醫院,緊急動手術治療,但1個多月後因腸穿孔併發腹內出血、腹膜炎、敗血症及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呂男罹癌妻子因傷心過度拒絕治療,不久後也跟著病逝,家屬則認為呂男死因與被周姓父子暴打脫不了關係,檢方偵辦後依傷害致死罪起訴。高雄地院審理時,法官根據現場監視器畫面發現,呂男先動手攻擊,後來球棒被周姓父子奪走後,又出手推擠、並拿安全帽毆打呂男,確實有傷害呂男行為,而高醫的檢驗報告指出,呂男受傷後轉診至高醫已超過25小時,周邊組織因腸穿孔合併發炎、出血,腸道浸泡於大量腹水、出血中等因素,呈現嚴重受損狀態,然而根據病理報告難以判斷是否因外傷、外力導致。法官認為,雖然周姓父子造成呂男腹部鈍傷,但前兩次就醫都未發現腸穿孔狀況,且鈍傷造成小腸破裂機率僅0.06%,經過鑑定認定呂男死亡與周姓父子下手並無因果關係,今天僅依傷害罪判處周姓父子6月、3月徒刑,均得易科罰金,可上訴。
她月經來血不停持續3個月! 子宮頸抹片揪主因
50歲的丁小姐因生理期血流不止,長達三個月,造成頭暈、沒力氣,至醫院求診後檢查,發現血紅素只剩下7 (正常數值是12)。醫師先進行內診,確認子宮頸無異狀後,陸續做了超音波檢查、子宮頸、內膜搔刮的手術,也皆無任何問題。因丁小姐無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醫師在回診時建議她可以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好進一步確認病灶,沒想到竟意外發現是子宮頸原位腺癌合併高度子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子宮頸原位腺癌 主因HPV侵犯所致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邵芷萱醫師指出,子宮頸原位腺癌是中年女性不可忽視的頭號殺手,主要原因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侵犯子宮頸,使得正常細胞產生癌變,由於屬於第零期的子宮頸癌,癌細胞還在表面,臨床症狀除不正常出血外,無其他跡象可循,必須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發現。子宮頸鱗狀上皮癌進展過程緩慢,但腺癌往往發展快速,有可能突然轉移至卵巢或是其他器官,早婚、年輕發生性行為、有多重性伴侶者,皆為高風險族群。子宮頸錐狀切除確認侵犯深度 判斷保留子宮與否子宮頸原位腺癌的治療方式以年齡及症狀為主要評估,先做子宮頸圓錐狀切片手術,把子宮頸的外口以及上皮組織切除後追蹤,讓醫師判定其中有無侵犯性的子宮頸癌細胞。接著依病理報告侵犯深度及病患年紀,決定是否適合保留子宮或是子宮切除手術的範圍,若為生育而需要保留子宮,組織中的癌細胞也只有五成的機率會再復發,需要密切追蹤,屆時完成生育後再考慮進行後續治療。不正常出血應盡速就醫 每年抹片檢查莫輕忽對於子宮頸癌的防治,台灣子宮頸癌預防政策在民國84年就開始鼓勵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檢,且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免費一次的抹片檢查,以及提供自費的薄層子宮頸抹片、人類乳突病毒篩檢及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邵芷萱醫師呼籲,若無性經驗的女性遇到不正常出血,務必盡速求診,經醫師判斷和討論後決定是否有做抹片或內診的必要,儘早診斷和即時治療,降低子宮頸癌對生命的威脅。
2歲童喉嚨長超大腫塊 就醫發現感染HPV病毒!感染源竟是媽媽
中國杭州一名2歲男童因為長期睡眠不佳,成長速度比同齡孩童緩慢,聲音也越來越啞,因此家人立即將他送醫檢查。沒想到醫生檢查後發現,男童的喉嚨出現大腫塊,確認感染HPV病毒,且感染源就是媽媽。根據陸媒報導,中國杭州2歲男童睡覺時經常驚醒,長期睡眠不佳,導致他的生長發育指標一直落後於同齡人。而他的聲音也一天比一天啞,於是家人立即將他送往醫院檢查。根據醫生檢查後發現,男童的喉嚨內竟長了一塊如同「菜花」的腫塊、腫塊呈紅色,且表面不平整。醫生表示,腫塊目前已經長得非常大了,佔據了男童喉嚨相當大空間,這也是導致他聲音越來越啞的主因。如果不立即進行手術,隨著腫塊體積日漸增大,會進一步導致呼吸不暢的情況,直接影響到男童的生長發育。而醫生也立即為男童進行腫塊切除手術,經過半小時後成功將腫塊切除。沒想到當病理報告出來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根據報告顯示,男童喉嚨裡的腫塊竟是喉乳頭狀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10歲以下的兒童較常見,幼年型好發於5歲之前,且多數與感染乳頭狀瘤(HPV)病毒有關。而在醫生的詢問下,男童母親才透露,原來自己過去曾感染過HPV病毒,才會在懷孕過程中將病毒傳染給寶寶,造成這樣的情況發生。
舌側出現白斑是警訊! 男子就醫檢查後確診「鱗狀上皮細胞癌」
41歲陳先生,抽菸與嚼檳榔習慣已20年,半年前於刷牙時就發現舌頭左側有白斑,發現舌頭左側白斑有範圍擴大之情形,於是至診所求診,診所醫師診斷為口腔黏膜白斑症,轉診至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進行治療;經診察後安排陳先生進行切片檢查及口腔二氧化碳雷射門診手術,報告結果確診「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現「白斑」現蹤 前往癌症路上主治醫師李京澤指出,口腔位於消化系統的最上端,在醫學上的定義,口腔的範圍包含了嘴唇、齒槽、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口腔舌部(舌頭的前三分之二)、硬顎(口腔頂部的前面)、臼齒後三角以及兩側的頰黏膜(唇與臉頰的內襯)。口腔黏膜是由角質化程度不同的複層鱗狀上皮所組成,當口腔受到慢性刺激,如嚼食檳榔、吸菸或反覆磨損便有機會產生白斑,白斑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之一,應進行切片及後續治療。癌前病變 可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將病灶移除針對口腔白斑症的治療,若病理報告為癌前病變,且深度及面積不大時,可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將病灶移除,但若深度面積較大的病灶或病理報告為癌症時,則需要在全身麻醉進行腫瘤廣泛性切除與植皮手術。李京澤醫師說明,二氧化碳雷射是一種利用遠紅外線的雷射,其能量可被水吸收,因而廣泛被應用於軟組織手術,尤其是口腔黏膜組織,因其含有90%的水,所以效果特別好。其原理為人體細胞內的水分吸收雷射能量造成水分迅速汽化,細胞崩裂,熱能傳導至鄰近組織,造成熱組織傷害,受到傷害的組織會形成500微米左右的組織壞死區。定期口腔黏膜篩檢 及早預防癌化李京澤醫師說明,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用目視或觸診的方式檢查口腔黏膜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此檢查過程不會疼痛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除了早期發現口腔癌的病變外,更重要的是檢測癌前病變,及時予以適當治療,防止癌症的發生。
34歲女懷孕「乳房異常漲大」竟罹癌 勇敢化療!生下寶寶後再切除腫瘤
34歲周女士懷孕第5個月時,感覺乳房漲大速度快得異常,並隱約摸到其中有硬塊,周女士擔心之餘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就診,經由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左乳有一個超過2公分的不規則腫瘤,病理報告證實罹患「三陰性乳癌」。三陰性乳癌進程快速、惡性度高,需盡快介入治療,然而對頭胎的周女士來說無疑是多重煎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黃至豪醫師評估,為了保全媽媽健康的同時顧及胎兒的正常成長,第一時間跨專科團隊醫師介入。團隊與病患及家屬討論治療方式,決定在第二孕程(懷孕第五個月進入第二孕程)胎兒穩定後,先接受兩次化療再生產,最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女士儘管非常擔憂,仍勇敢決定配合團隊治療計畫,今年周女士帶著5個月大的健康寶貝回診追蹤,腫瘤在化療後幾乎消失不見,病理報告顯示已經沒有腫瘤細胞,周女士非常感謝中國附醫跨科團隊專家的精湛醫術以及愛心照護,讓她和愛子都健康過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醫師強調,周女士與寶寶都能安全健康過關,且治療成效非常良好,關鍵在於中國附醫第一時間整合跨專科醫師與專家,包含乳房外科、血液腫瘤科、婦產科、放射腫瘤部、中醫部、新生兒科等,一起投入研究,並與病人周女士以及家屬充份討論後,安排最佳精準治療計畫,加上周女士高度配合醫囑與正規治療,方能精準打擊高風險的惡性「三陰性乳癌」。劉良智主任說,團隊專家群對於個案照護與治療的每個細節其實都戰戰兢兢,除了跟時間賽跑打擊惡性腫瘤,還要確認有效(治療效益)、快速(不能拖)、產程(考慮中間須要生產),堅持滿足照護媽媽及寶寶的健康,因為媽媽寶寶一樣重要,一個都不能少!黃至豪醫師指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過去觀念認為,癌症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發生的疾病,不過,黃至豪醫師提醒,年輕乳癌不容輕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料統計,超過30%乳癌患者被診斷時未滿45歲。劉良智主任進一步分析,根據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約新增1萬5000名乳癌病友,其中「三陰性乳癌」占10至15%,也就是說,台灣每年約新增2000名三陰性乳癌患者;儘管懷孕中婦女確診乳癌並不常見,然而,孕中確診乳癌者,依據中國附醫的統計,近年仍有5~10例發生,且孕中乳癌的病人有17%~48%屬於「三陰性乳癌」。三陰性乳癌的腫瘤進程快速,應該盡快接受治療,但孕中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限,經跨專科專家團隊評估,化學治療及手術治療是此時的首選;只是懷孕中進行手術合併全身麻醉會提高麻醉風險及胎兒風險,因此治療相當棘手;此外,高風險的「三陰性乳癌」在治療後仍需小心較高的復發機率。周小姐在懷孕中接受了兩次化學治療,治療後即感受腫瘤明顯縮小,而腹中的胎兒也在本院婦產部楊稚怡醫師密切追蹤下穩定的成長,治療三個月後,評估胎兒已成熟且接近足月,安排剖腹產;寶寶一出生新生兒科立刻接手照護,是一名健康的男寶寶。寶寶出生後周小姐接續完成數次化學治療,再評估時超音波只見到小小的一塊陰影。為了確認腫瘤的治療成效,安排了左側全乳房及腋下前哨淋巴結切除手術,將殘存的組織送化驗,病理報告顯示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見,淋巴結也確認沒有轉移,治療效果顯著。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鄭富銘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發展異常快速,治療時間不能耽擱,目前已有許多化學治療藥物可以安全的用在第二孕程的孕婦,九成會有治療效果,其中20~30%更可以在手術前就把腫瘤治療到完全消失不見。研究顯示除了有乳癌治療的效果,也不會增高胎兒的風險。有不少在本院執行化學治療的孕婦,小孩也都已經平安長大。婦產科楊稚怡醫師指出,懷孕時期因雌激素濃度大幅增加,乳腺細胞增生速度快,以及整個乳房間質中的含水量亦增加,使得乳房體積變大,單靠自我觸摸無法準確得知。因此不論是孕前確認有良性瘤腫存在、家族有乳癌病史、乳房曾進行手術及自我摸到硬塊等狀況的婦女,建議須至門診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以確認乳房的變化正常。
85歲婦長期服草藥現血尿 醫檢查見「大範圍花椰菜」嘆:膀胱癌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發現膀胱有一個腫瘤,立即安排膀胱鏡檢查,發現有大範圍花椰菜狀的腫瘤在膀胱右側壁和右輸尿管開口,嚴重到右輸尿管開口已無法確認,明顯看起來是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合併雷射輔助腫瘤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為淺層膀胱癌,術後接受膀胱化學藥物灌注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賴明志提醒民眾,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