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變異
」 新冠肺炎 疫苗 新冠 疫情 Omicron幼兒該打疫苗嗎?阿包醫生解答新冠、流感疫苗「常見7大QA」:能產生保護力
這幾天氣溫明顯轉涼,此時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找上門,其中學齡前幼兒更為流感及新冠重症高危險族群,而疾管署也從10月開放今年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接種,適用於6個月以上幼兒,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39.5%,新冠疫苗幼兒接種率僅2.2%。為此,小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阿包醫生」巫漢盟5日參加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時,就整理了7大QA,分別是關於幼兒流感疫苗常見的4疑問,以及幼兒新冠疫苗3疑問,希望能為家長解答。幼兒流感疫苗常見QAQ1、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學齡前幼兒爲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爲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故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產生保護力。Q2、家中幼兒為出生後第1次接種流感疫苗,先前已經抽空接種第1劑疫苗,真的有需要再打第2劑嗎?參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及疫苗仿單建議,未滿9歲兒童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Q3、如果要打2劑流感疫苗,可以不同廠牌嗎?可以,目前未滿9歲的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注射2劑,2劑間隔4週以上,目前各家流感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抗原類似效果相同,所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需接種2劑兒童,2劑可接種符合適用年齡之不同廠牌疫苗。Q4、寶寶如果之前已經得過流感了,身體不是應該有抗體,今年還需要帶家中寶寶接種流感疫苗嗎?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不論自然感染或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下降,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自然感染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幼兒新冠疫苗常見QAQ1、幼兒第1次接種新冠疫苗,為何要打2劑?未滿5歲幼兒因免疫發展較不成熟,為確保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如果是滿6個月至未滿5歲且未曾接種過新冠疫苗之幼兒,請記得要接種2劑新冠疫苗,2劑須間隔4週(28天)以上,才能補強免疫力。Q2、寶貝打常規疫苗後,要隔多久才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呢?新冠疫苗可與常規疫苗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未滿2歲嬰幼兒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或與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常規疫苗時,要接種的新冠疫苗是第2劑的話,記得要與第1劑新冠疫苗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第2劑。Q3、家中幼兒近期已感染過新冠肺炎,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感染新冠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為提供可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應於孩童症狀痊癒後(建議自發病日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如果是過去有打過舊的新冠疫苗,或比較久以前感染新冠的話,因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流行型別不同,之前免疫力及抗體已不具保護效力,所以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新的變異病毒。
專家示警!狂掃歐洲病毒在台灣現蹤 境外移入新冠組合病毒XEC
「XEC變種病毒」由新冠病毒變異株KS.1.1和KP.3.3組成,已在全球超過15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其中以歐洲疫情最嚴峻;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僅發現1例境外移入XEC病例,但隨著冬季來臨,仍有疫情升溫的可能。陳秀熙說明,XEC變種病毒由KS.1.1和KP.3.3兩種突變病毒株組成,目前在歐洲和美國的流行趨勢明顯加快,8月以來已經在全球15~23個國家出現XEC病例,包括德國、荷蘭、丹麥、法國、美國、加拿大等。陳秀熙表示,歐洲XEC疫情情況最嚴重,隨著冬季即將到來,更要嚴防病例激增風險;英國近期也發出XEC疫情警示,顯示出31.5%的病例增長,與前一週相比增加了530例。台灣目前僅發現一例境外移入的XEC病例,尚未出現本土病例,但仍需持續監測以確認情況。陳秀熙強調,隨著冬季來臨,國際貿易和人員交流增加,東南亞國家包括台灣,可能面臨疫情上升的威脅。陳秀熙呼籲,脆弱族群務必接種疫苗,並在公共場所遵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此外,家庭內的通風設備也需加強,以降低感染風險和減少傷亡,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疫措施。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10月開打!疾管署推電子系統 入校施打「不能選廠牌」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日)表示,今年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0月1日同步開打,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及新冠最好的方法,尤其流感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每年流行病毒株有所不同,且去年或過去曾接種的疫苗保護力也已衰退,必須接種當年度新型疫苗才可獲得最佳的免疫保護。為配合2種疫苗校園接種作業,並使家長更方便簽署接種意願書,疾管署推出「疫苗接種行政電子化系統(NIAS)」,家長僅需掃描學校提供之流感及新冠疫苗QR code,即可進入個別疫苗簽署頁面填寫相關資料與簽署意願。該系統橘色表單為流感疫苗,紅色表單為新冠疫苗,透過不同顏色輔助家長簽署時更易辨識;此外,電子化系統亦減少傳統紙本作業之不便及減輕學校行政負擔,家長更安心讓孩子在校園接種疫苗。如家長不於線上簽署,也可選擇紙本方式。疾管署說明,今年提供之公費四價流感疫苗依世界衛生組織選株結果,使用更換H3N2疫苗株為泰國株之新一季疫苗,與目前漸增且預期今年秋冬流行的H3N2病毒相吻合;另新冠疫情依目前監測資料,預估今年流行變異株將持續為JN.1系列(包括KP及LB等變異株系列),新一季公費新冠疫苗採JN.1疫苗株,可有效預防秋冬流行變異株之中重症威脅;2種公費疫苗均可針對流行流感及新冠病毒株提供最新的免疫保護,呼籲家長在接到校方通知後踴躍填寫兩種疫苗意願書,讓孩子在學校完成接種,提高校園接種率達到群體免疫,避免學生感染後造成的身體不適可能影響學習,或傳播至家庭、社區,保障學生健康。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電子化系統(NIAS)相較傳統紙本簽署方式,提供4大優勢,節省學校與家長的時間,讓校園接種更加簡便與精確,大幅提升接種作業效率:一、 兩種疫苗同時簽署,孩子可以在學校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除了每年定期接種的流感疫苗,今年也能在學校接種新冠疫苗。孩子可以在校園接種疫苗,為忙碌的家長節省帶孩子外出接種的時間,大幅提升疫苗接種的效率與便利性。二、 簽署方式更簡單,QR code線上簽署好方便:家長只需掃描學校提供的QR code,就能輕鬆完成子女的2項疫苗在校接種的線上簽署,免去繁瑣的紙本程序。另不方便使用線上簽署的家長,仍可以選擇傳統的紙本簽署方式。三、 增加顏色輔助,流感疫苗是橘色、新冠疫苗是紅色: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的接種意願書顏色不同,QR code也各自對應不同的簽署連結。家長只需認明表單顏色,橘色對應流感疫苗,紅色對應新冠疫苗。四、 大幅提升便利性,全程電子化管理更省時:透過NIAS系統,所有家長意願書簽署與學生資料管理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提升接種意願調查作業效率。家長不需擔心遺失文件,且在意願書簽署期限截止前,隨時都可以修改接種意願。針對外界好奇入校接種流感疫苗是否能選擇廠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入校接種包含5種廠牌,但同一學校應該會指定一種廠牌,這部分會由地方衛生局安排,基本上家長不能指定,否則會引發混亂;倘若臨時改變心意不想在校接種,家長可以提供補接種單,後續自行前往診所施打,但掛號費可能須自行負擔。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台美跨國重大發現「H3N2流感病毒恐致重症」 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流感病毒經常變異,導致大流行或併發重症及高死亡率,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一項由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展開的流感病毒研究國際合作,經過十年努力獲得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從411個感染H3N2的病人取得病毒,以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技術,發現H3N2流感病毒出現基因片段重組現象,此病毒具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和毒性,可能導致病人發生嚴重併發症。這項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國際最大的一項整合人工智慧、基礎病毒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為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與人類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提供了實證,也對未來流感疫苗的開發和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4年5月的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微生物(Lancet-microbe)』。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及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陳冠甫醫師表示,每到秋冬季節,急診室湧進許多病毒肆虐導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而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更是常見,且多發生在兒童、老人、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的患者。陳冠甫說,流感病毒基因組包括8個片段,流感病毒很脆弱,所以一直會突變產生變異株,讓人體的免疫細胞無法辨識,才有機會捲土重來造成流行。但是並非所有的變異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或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為預防和控制流感疫情,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2014年展開跨國大型合作,涵蓋台灣、美國首府附近多家醫院取得病毒樣本,對病患採用一致標準的世代研究收案標準。由於2017-2018年美國出現特別嚴重的H3N2流感疫情,研究團隊從樣本庫中收集當時的411個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定序加上演化樹分析。結果發現這一時期的病毒有明顯基因片段重組現象,人類對這樣的病毒幾無抵抗力。進一步將重組病毒放在人類鼻上皮細胞做培養,結果顯示H3N2病毒具有極強的複製能力。陳冠甫醫師指出,以往的流感病毒基因研究,常無法解決干擾因子,而無法推論是由於病毒變異,還是病人本身疾病因素而導致重症。這項研究結合進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排除了常見的干擾因素,模擬出相似病人感染不同病毒的結果,做出令人信服的因果推論,確認了基因重組病毒與嚴重併發症之間的直接關聯,獲得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的認可。根據疾管署統計,2023-2024年流感季節併發重症的機率,相較2022-2023年疫情解封前高出14倍,因為流感死亡的機率也高出10倍。陳冠甫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是取得保護力與減少併發重症的方法之一,但要〝猜對〞正確的疫苗株相當不容易。相關監控的單位若是能將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這類先進技術,得以更精確的確認造成重症的病毒株,進一步在疫苗準備時作為參考,將有助於研發出更具效率的疫苗。
新冠疫情升溫!專家示警「病毒變異」 恐引起新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疾管署研判開始進入流行期。專家指出,病毒經歷分支演化,現今已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這些變異未來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國內目前病毒株仍以JN.1為主,但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緊追在後的是KP.3,隨著美國放假、學子返台,預計將對國內疫情造成衝擊。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美國KP.2病毒株以每周7%的速度增加,到6月初已超過3成。KP.2的傳播力、免疫逃脫能力較強,在KP.2增加的同時,KP.3也緊追在後,兩者會競爭,誰的傳染力特別強,就會占據多數,「鹿死誰手還不知道」。由於美國已開始放假,許多學子都會返回台灣,加上台灣近期下雨,將加速病毒傳播。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KP.2感染症狀與其他病毒株相似,包含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發燒與身體痠痛,還有少數嗅味覺喪失情形,部分病患亦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台灣目前仍以JN.1為主,占75%,而KP.2、KP.3則分別為7%、6%,兩者合計13%,預估會持續上升,但嚴重度未明顯增加,除脆弱族群外,大多數都是輕症個案。黃高彬擔憂,目前的XBB疫苗對KP.2、KP.3效果不佳,但得等到9月才會有新疫苗。新冠致死率仍是流感的10倍,年輕人感染不一定會篩檢,也會到處趴趴走,威脅仍然在。雖然口罩令已解除,但他仍建議,不管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年輕人,所有人進入人潮密集的地方、醫療院所、大眾運輸工具,都仍應戴口罩,落實防疫措施。陳秀熙表示,自Omicron變異株B.1.1.529開始,病毒經歷了BA.1、BA.2等分支的演化,其中包括XBB、BA.4、BA.5等,這些早期分支逐漸減少,現今關注的是BA.2.86分支及其衍生的JN.1和JN.1.4.3,這些分支進一步演化成KP.2和KP.3,病毒變異不會停止,未來的演化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未來病毒可能會與其他病毒株相互作用,引起新的流行病,全球都需高度重視。
全家雙眼無神進診間…醫秒猜到「1病毒」作祟 恐怖都市傳說是真的
近期由於腸病毒、諾羅病毒肆虐,已經有不少專業醫師提出警告,呼籲家長應當要注意兒童的身體情況。小兒科醫師周一珊透露,最近看到一家人雙眼無神、拖著沉重的步伐一起進診間,幾乎可以馬上猜到是感染了諾羅病毒,由於諾羅傳染力強,且男女老少都是好發年齡層,可以說是「一人中獎全家分享」。周一珊在臉書粉專「波力診所-新北市新莊區」表示,最近只要看到一家人雙眼無神、拖著沉重的步伐一起進診間,都可以猜到「八成又是諾羅病毒這個小壞蛋!」由於諾羅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只要接觸過糞便、嘔吐物沒把手洗乾淨,少少的病毒量就能傳染給很多人,且男女老少都是好發年齡層,所以才有「一人中獎全家分享」的恐怖都市傳說。醫師說明,一般感染諾羅病毒後24小時至48小時,就會開始感到噁心、嘔吐,部分人會腹瀉,可能伴隨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但諾羅來得快、去得也快,約2至3天就能痊癒,然而康復後3天至2週內,可能都還具有傳染性,還是需要特別注意。周一珊指出,諾羅病毒變異大,目前還沒有疫苗或特效藥,醫生會給予對症下藥的支持性療法,並且建議患者多補充水分、電解質,如果連喝水都會吐,最好停止進食4至6小時,期間小口飲水,讓腸胃道多休息,若還是不舒服可以請醫生開立止吐、止瀉藥等,「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勤洗手。症狀持續一段時間,還是要盡早來院檢查治療」。
醫院口罩令有望解除? 薛瑞元這樣回
疫情口罩令實施超過千日,現在剩醫療院所等要戴口罩,而疾病管制署8日也開會討論,衛福部長薛瑞元說,他們希望往鬆綁的方向走,但細節還要討論。據悉,國內新冠疫情脫離高原期,現在處於低點,但還是上下波動,鄰近的日本和韓國,已經解除醫院的口罩令,新加坡3月起進出醫院也不用戴口罩。薛瑞元表示,口罩令是否鬆綁,還是要由專家決定,「醫院裡面口罩令鬆綁,方向是我們希望往這邊去走」,其中的細節待討論。疾管署去年8月14日表示,考量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下降,經評估整體情趨勢、病毒變異株情形、機構篩檢陽性率及整體防疫量能,自112年8月15日起,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其餘醫療機構調整為民眾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疾管署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週(4/30-5/6)新增22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4/23-4/29)新增18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5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有傳播風險,鑑於施打新冠疫苗能有效預防重症及死亡,又本週適逢母親節,疾管署呼籲,在獻上感謝與敬意的同時,也要陪媽媽去接種新冠疫苗,替媽媽撐起一把保護傘,保護媽媽也保護家人的健康。
上週31人染新冠亡!30歲男急診當天病逝 KP.2恐成主流變異株
疾病管制署今(7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週(4/30-5/6)新增22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4/23-4/29)新增18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5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有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66.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1%,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2%、0.78%。鑒於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5%(含)以上,故呼籲未施打第1劑者,儘速接種;而與前1劑疫苗間隔已達12週(84天)之65歲以上長者,儘速再接種第2劑,讓免疫防護不過期,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疾管署指出,死亡個案中,有位30多歲北部男性本身為機構住民,有癲癇、貧血病史,在4月底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發病後2天送急診,發現心跳過快,血壓、血氧高,經快篩後確認是新冠陽性,雖然立即給予治療,但患者呼吸衰竭情形迅速惡化,就醫當天病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占95%以上)為主,其次為BA.2.86,另目前國際關注JN.1其衍生變異株KP.2,國內境外移入個案最早於3月底(第13週)檢出,目前累計6件;本土個案最早於4月初(第14週)檢出,目前累計4件,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進一步說明,KP.2變異株(又稱FLiRT變異株)為OmicronJN.1子代變異株,具數個點位突變,目前研究顯示KP.2的傳播力約JN.1的1.2倍,具成為主流變異株的潛力,惟致病力相對較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3日將KP.2列為監測中變異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現有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工具仍可偵測到病毒,接種XBB疫苗仍能產生辨識JN.1系列變異株之抗體;現有已核准藥物(PAXLOVID)仍持續有效。另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下旬, KP.2占全球新冠病毒變異株比例約11.4%,現已有29國上傳1,488組序列,其中以美國420組為多,其次為英國279組、印度239組、加拿大210組及澳洲92組,分布遍及歐、亞、美洲。
非洲發現「M痘變異株」累計108例個案 恐爆發全球大流行
M痘(猴痘)在台灣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全球許多國家都病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非洲一個城鎮日前發現具有「大流行潛力」的變異株,是1型mpox病毒株的後代,但變得更有傳染力,也更能逃過檢測。對此,衛生官員呼籲採取緊急措施預防。據《每日郵報》報導,該病毒變異株是在剛果共和國的卡米圖加鎮(Kamituga)發現,是一個貧窮、人口稠密的金礦小鎮,至今已有108起個案,民眾擔心會爆發疫情。該小鎮已有108起M痘個案。(圖/達志/美聯社)剛果民主共和國過去1年一直在努力遏止M痘的變異株「clade 1b」,該病毒導致10%的感染者死亡,在108例病例中,已有2人死亡,據信該病毒是在2023年7至9月間在動物體內出現,並傳播到動物身上,後來傳播到卡米圖加鎮,產生新的突變。研究人員呼籲採取「緊急措施」,來預防病毒全球爆發,假如沒有任何作為,局部疫情可能會在國際上傳播,「有鑑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過去爆發M痘,我們主張迅速採取行動,以避免另一場全球M痘疫情」。研究人員擔心,卡米圖加鎮高度流動的人口,會成為新病毒的溫床,礦工和性工作者經常從鄰國往返,警告當地的醫療設施不足以應付大規模流行病,呼籲要推出疫苗和藥物,並加強監測與接觸者的追蹤措施。
罕見跨世代群聚!5口之家4人染腸病毒 50歲老爸也遭殃
腸病毒疫情升溫,疾管署LINE「疾管家」日前PO出1張「開學不可怕、腸病毒更可怕」宣傳圖,引發醫界和家長關注,台中市連續3周腸病毒門急診就醫人次約為去年同期3.5倍,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近日更收治1家5口有4人得腸病毒的跨世代群聚個案,除了7歲至17歲的3名子女,連50歲父親也中獎。疾管家在19日PO出1張宣傳圖,圖中有3名學童背著書包上學的背影,配上斗大的標題寫著「開學不可怕、腸病毒更可怕」,下面更搭配文字「學生含淚、家長比YA…,今年入春震撼大作已經開幕…」引發注意,有家長說,是把腸病毒比喻成恐怖片嗎?有醫師質疑,應該是疾管署監測發現什麼?依疾管署資料顯示,台中市近3周(1月28日至2月17日)腸病毒門診就診人次分別為808、889及561人次,均高於去年同期的241、251及397人次。另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分別為17、53及46人次,也高於去年同期的11、8及14人次;門急診就診人次約為去年同期3.5倍。施勝桓指出,他從醫超過30年,首次收治50歲腸病毒患者,病患1家5口有4人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最早是大年初一就讀國中二年級的14歲女兒發病,接著初二是17歲大兒子、初三是7歲小兒子陸續出現嚴重的手足口症,初六變成50歲爸爸被感染,口腔潰瘍及手掌、腳掌長水泡。施勝桓說,過去以為腸病毒是小朋友專利,但去年開始陸續出現不少成人感染腸病毒手足口症,他從沒有遇過超過30歲的腸病毒患者,這次竟出現50歲病患,懷疑病毒變異造成突破性感染。
春節團聚,當心樂極生悲! 感染科醫師籲「提前做1事」護健康
春節期間把握難得機會,親友南來北往團聚本是開心事,但一定要當心樂極生悲。人口大量快速移動 增加傳染病傳播風險春節是華人世界重要節日,各地華人歸國返鄉與家人團聚是年度大事。台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表示,不論是返臺過年或海外旅遊,人口大量快速移動,加上近距離吃飯喝酒等交流,都會增加傳染病傳播或病毒變異的風險。腸胃道就醫人數增加 這樣做避免發生率王瑞興主任觀察往年春節期間的疾病型態,除氣候變化劇烈,呼吸道就診人數爆增,腸胃道就醫人數隨著眾人大快朵頤酒足飯飽明顯增加,症狀常為消化不良或吃壞肚子,推測是飲食不潔、過量生食以及食物保存問題導致春節期間陸續發作就醫。王瑞興提出保護腸胃道不受疾病感染策略,除勤洗手,加上不吃生食、公筷母匙,千萬不要因為歡慶年節就暴飲暴食或喝太多酒,增加腸胃負擔。此外,食物放太久或保存、處理不當,容易衍生細菌。該如何把握親友團聚機會又降低感染風險?王瑞興建議,首要留意個人健康預防跟環境的衛生狀況,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其次是當無法預期會遇到什麼樣病原菌時,儘快把能接種的疫苗打齊全,以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為例,政府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新冠變異株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即使並非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自費接種,增加免疫力跟保護力。
XBB疫苗覆蓋率不足 專家憂心防疫不夠力國內重症個案數上升
新冠疫苗短暫出現搶打風潮,然而整體防疫覆蓋率仍顯不足。據疾管署23日報告,全球新冠疫情達到高點,上週(1/16-1/22)新增615例,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9%;自去年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即死亡案例中,未接種XBB疫苗者佔99%。新冠流感化不等於症狀流感化 低估疫情恐讓年長者陷危機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公費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新冠疫苗如何打?疫苗困惑全都解!問題一:我聽說新冠病毒已經流感化,為什麼還要打疫苗?答:新冠流感化,代表他需要像流感一樣每年更新防護,但新冠的症狀還是比流感嚴重很多!如果是高齡、慢性病,或有免疫力低下的長者,還是有很高機率變成重症,不可不小心。【專家怎麼說?】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一名80歲個案即在聚餐後感染新冠,肺功能急速下降住進加護病房,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公費XBB.1.5疫苗。問題二:之前已經打過好多劑疫苗,為什麼還需要再施打呢?答:根據研究顯示,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類似,接種6-9個月後保護力即會大幅衰退,且新冠病毒變異快速,目前流行株已與之前不同,靠「舊版」疫苗保護力已經嚴重不足,有必要再接種「新版」XBB疫苗以恢復足夠保護力。【專家怎麼說?】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1.5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問題三:現在XBB.1.5疫苗有哪些廠牌?答:XBB.1.5疫苗有莫德納與Novavax兩種選擇,二選一施打即可。年滿6個月以上就可施打莫德納疫苗,Novavax則需年滿12歲。兩款疫苗於安全性與有效性上都有足夠數據支持。【專家怎麼說?】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問題四:打新冠疫苗前要預約登記嗎?我該去哪裡登記?答:各縣市都推出疫苗隨到隨打服務,詳情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S-5JmAIzrG4ZqrESjI4xNQ內文整理自元氣網(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1/7669530)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中國發現「冠狀病毒變異株」 染疫實驗鼠眼睛全白…8天內死亡
國外近日有報告指出,中國研究團隊發現一款的冠狀病毒變異株,且被注射的實驗白老鼠遭證實全部死亡後,各學界就緊急呼籲要停止這項可怕的實驗,深怕這樣的病毒可能會像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的悲劇再次重演。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2017年時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大學醫學院,以及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當地研究團隊首次在穿山甲身上發現冠狀病毒,並將其稱為「GX_P2V」,「這是首個證明冠狀病毒導致實驗老鼠100%死亡的研究結果」,而且這個病毒有傳染給人類的潛在危險。據報導,所有感染該病毒的實驗老鼠都在8天內全數死亡,且研究人員驚訝直呼「死亡率快得驚人」。GX_P2V不僅感染了實驗老鼠的肺部、骨頭、眼睛、氣管還有大腦,最後甚至嚴重到導致實驗老鼠死亡,而且老鼠在死亡的前幾天,體重會迅速減輕、出現駝背還有行動遲緩的狀況,而最令人驚悚的是,牠們在死前一天,眼睛會完全變成「白色」。研究人員指出,病毒儘管令人恐懼,但該研究是同類研究中首次證實感染COVID-19相關病毒會讓實驗老鼠致死率100%的報告;不過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結果並沒有表示它將如何影響人類。美國參議員蘭德(Rand Paul)表示,當初安東尼(Anthony Fauci)博士因為不誠實告知COVID-19的來源而入獄;而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遺傳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專家弗朗索瓦(Francois Balloux)抨擊這項研究,而且「在科學上完全毫無意義」;史丹佛大學退休醫學教授根納迪(Gennadi Glinsky)博士也表示,「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停止這個瘋狂的行為」。弗朗索瓦提到2016年至2019年在中國武漢進行的研究,是在沒有最低限度生物安全限制和研究必需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他就擔心這可是導致再次掀起大流行病的潛在病原體。不過報導中最後也提及,這項2024年的研究與過去在中國武漢的病毒研究所並沒有任何關聯,且美國情報機構顯示,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該實驗室的病毒有外漏,但仍不排除病毒是來自其他實驗室,且在報導最末寫著「COVID-19的來源至今仍不清楚」。
新冠高峰恐再現!「舊版疫苗」保護力嚴重不足 疾管署:幾乎跟沒打差不多
疾管署今(5)日表示,本週冷氣團來襲,加以新年聚會及選舉等活動頻繁,呼吸道感染疫情預估將持續升溫,尤其國內COVID-19併發症疫情已明顯上升,推估最快一月中下旬可能進入流行高峰,新冠就醫人數單日可能達1.8萬至2萬人。依最新美國南加州研究顯示,18歲以上成人接種新冠XBB疫苗可預防因新冠住院、門急診就醫之保護效果高達6成,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即使先前曾打過「舊版」新冠疫苗,此波疫情之保護力也已嚴重衰退至與從未打過任何新冠疫苗者相近。因此不只長者和慢性病患,疾管署強烈建議青壯年民眾,不論有無慢性病、過去是否感染過新冠、或打過舊版新冠疫苗,都應接種一劑「新版」疫苗(莫德納或Novavax XBB疫苗),以免在此波疫情因保護力不足而感染新冠後導致較嚴重病症。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已累計接種90.1萬人次,其中18至49歲成人接種人次為16.1萬,僅占接種人次的18%,顯示許多青壯年民眾可能認為自己已打過多劑疫苗或感染過,不需再接種新冠XBB疫苗。然而根據新研究顯示,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類似,接種6-9個月後保護力即會大幅衰退,且新冠病毒變異快速,目前流行株已與先前疫苗株不同,有必要再加打新型疫苗(目前最新版為新冠XBB疫苗)以恢復足夠保護力。最新美國南加州研究顯示,未接種新冠XBB疫苗的18歲以上成人,即使過去曾打過舊版新冠疫苗,對新冠輕症和住院的保護力都已嚴重衰退至與從未打過新冠疫苗者相近。接種新版疫苗(XBB疫苗)者則可以有效提升住院和輕症(門急診就醫)保護力至63%和58%。因此疾管署強烈呼籲長者和青壯年都應儘速接種新版疫苗(XBB疫苗),大幅減少此波新冠疫情造成的個人健康威脅和醫療負擔。
新冠疫情XBB成主流病毒株 疫苗延至國慶連假後全民開打
疾病管制署3日公布國內自3月20日新制實施後,近7日(9月26日-10月2日)每日平均新增35例本土確定病例(含併發症),較前7日(9月19日-9月25日)之每日平均新增33例。9月26日-10月2日平均每日新增4例死亡,較9月19日-9月25日之每日死亡平均數5例略降。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起伏,仍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由於XBB已經成為主流病毒株,莫德納XBB.1.5疫苗已經於9月26日起分階段開打,疾病管制署原本規劃暫訂於10月9日開放全民接種,3日也進一步宣布接種日改至10月11日國慶連假後開打。疾管署指出,近4周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98%)為主流株,重點變異株以EG.5 (43%)為多,其次為XBB.1.16 (10%) 及XBB.2.3 (9%)ep 根據WHO指出,XBB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為目前主流變異株,截至2023年10月1日,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97%,其中以EG.5為多(47.3%),WHO於9/21更新該變異株風險評估,基於變異株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評估對全球造成公共衛生風險為低。另外,疾管署還說明,國內近期新冠疫情雖處低點,惟有略升趨勢,推估預測疫情於10月中旬後逐漸升溫,鑒於國內外新冠疫情仍持續且以XBB為主流病毒株,為提升國民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目前開放65歲以上民眾和醫護人員接種,預計將自10月11日起開放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提醒民眾儘早獲得保護力,減少病毒變異株威脅。
相隔10年問世!李惠仁戳破官員謊言 《不能戳的秘密III》再揭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
繼2004年獨立記者兼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推出《不能戳的秘密》1、2集,揭露台灣官員隱匿禽流感疫情導致病毒變異擴散。相隔10年再推出《不能戳的秘密III:官官相護》,聚焦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使經歷過新冠肺炎的民眾格外有感。根據《中央社》報導,因1997年香港爆發H5N1禽流感傳人事件,7年後發現台灣出現與鄰國不同的H5N2病毒,引起李惠仁花6年追查禽流感疫情,背後官員藏匿行為,因此製成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I:政府病毒》。該片獲得2011年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再以《不能戳的秘密II:國家機器》拿到台北電影獎。台灣在2004年爆發H5N2禽流感疫情,當時不僅對食安問題及生物環境問題有影響,更會衝擊總體經濟發展。李惠仁在2011年、2013年陸續推出調查報導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I》、《不能戳的秘密II》,因此他更親自將病死雞解剖送驗,向國外禽流感實驗室詢問,再把真相公諸於世,戳破農委會隱匿疫情謊言,讓時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承諾重啟調查。耗時10年調查記錄,李惠仁再推出《不能戳的秘密III:官官相護》,紀錄現任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署長邱垂章當年因為博士論文使用H5N3病原與抗原,卻未依循管道正式申請,更沒有經過生物安全會同意,就從家畜試驗所移至當時唸的台北醫學大學,更被李發現這項研究也未依法提出動物試驗申請。李惠仁為了深入了解邱垂章的論文實驗是否曾向當時的家畜衛生試驗所正式申請動物試驗與病毒分讓,在紀錄片中多次去函要求農業部、台北醫學大學與監察院等單請求重新審查,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李惠仁向《鏡週刊》表示,因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拍攝延宕,導致第三集相隔10年才推出,內容除了持續追蹤禽流感與官僚體系後續發展外,更聚焦在實驗室生物安全規範。李惠仁表示,20年前的SARS與3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時,就因為台灣實驗室人員疏失,發生病毒感染險釀災害之重大事件。據了解,李惠仁為查明官僚體系的疏失與護短,還一度赴美、法求證專家學者,期盼一系列議題能夠更受關注,藉此鬆動權力高牆,重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