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 腸病毒 疾管署 重症 疫情 流感爸媽喊「被寶寶傳染」一家3口全感冒 醫搖頭:別再污衊他們
最近天氣一下轉涼,感冒的人越來越多。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分享,一家三口感冒,爸媽覺得是寶寶傳染給他們,讓他有點傻眼,「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巫漢盟昨(19日)在臉書《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分享,一對爸媽帶著8個月大的寶寶來看診,因為寶寶咳嗽、鼻塞、流鼻水,食慾也不好,檢查後確認是感冒,因此詢問「最近家中有人生病嗎」。爸爸回,「應該是他翻身不蓋被子著涼了啦!而且我們現在也有一樣的症狀,一定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啦!」巫漢盟反問,「真的嗎?老實說寶寶待在家裡要生病很困難,而且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他有去托嬰中心或保姆家嗎?還是他有機會出去外面被別人傳染?」這時換媽媽回,「他沒去上學也沒保姆家,平時是我們自己帶。因為他比我們早有症狀,所以我們才說應該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巫漢盟說,「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對他不公平,寶寶其實也是被傳染的受害者,他真的不可能是傳染源,因為他無法自己偷溜出門,去到外面被傳染後,然後再回家傳染給你們。」巫漢盟分析,這次的狀況有2種可能,第一是爸媽帶寶寶出門時,大家同時被別人傳染了,只因為寶寶抵抗力較弱,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的症狀較晚出現而已;第二就是爸媽先把病菌傳染給寶寶,寶寶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症狀較晚出現。巫漢盟直言,寶寶因別人傳染而生病,已經夠可憐了,請不要再污衊他們是傳播病菌的兇手,不然他們會很傷心的,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
腸病毒來到最高點「上周就醫破2.2萬人」! 疾管署:12月底才脫離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19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周21,289人次上升4.8%,且為10年同期最高,而最新全國停課統計為單周329班,也高於過去4年同期,目前預計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管署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週(21,289人次)上升4.8%,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惟時序入冬後,天氣轉冷,可能影響孩童落實肥皂洗手的意願,提醒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協助教導孩童正確洗手,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妳常覺得很累睡不飽? 醫警告「慢性疲勞」恐增罹癌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很累睡不飽,小心這可能是「慢性疲勞」!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中指出,慢性疲勞不僅會讓人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還可能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感染引起,嚴重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盡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對此,洪永祥也提到抗發炎食材的攝取,可以緩解身上的慢性發炎。日前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一位30歲的女醫師案例。這名女醫師在生下第2個孩子後,面臨育兒與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雙重壓力,經常感冒且疲勞不堪。儘管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她仍感到持續性的疲憊與不適,甚至出現微微發燒、口乾舌燥、淋巴腺腫大和全身痠痛等症狀。洪永祥診斷,這名女醫師的症狀屬於慢性發炎,已接近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了緩解疲勞症狀,洪永祥建議她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透過4個方法增強抗壓能力:1.提早入睡。2.運動。3.多吃芥藍、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4.常靜坐冥想或泡熱水澡。而這名女醫師遵循建議照做,大約1個月後,她的疲勞感大幅改善,感冒頻率也減少。洪永祥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對改善慢性疲勞特別有效。針對慢性疲勞的誘發因子,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發文解釋,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引起,此種病毒主要藉由口沫唾液或生殖分泌物感染,而該病毒與鼻咽癌及部分淋巴癌密切相關。劉博仁強調,若長期忽視,免疫力會進一步削弱,增加感染、老化與罹癌風險,建議容易感到慢性疲勞的人應儘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方式,以防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
2個月大早產兒「咳嗽2天」惡化至胸凹併肺炎 搶救16天脫險
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近期一名胡姓早產兒於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所幸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結合早產兒基金會,響應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呼籲政府效法日本和韓國,將RSV預防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擴大至33至35週的早產兒,並同時儲備多種預防手段,確保安全穩定的接種計劃,避免中斷保護力,從而全面提升RSV防疫的覆蓋率。基金會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胡姓早產兒在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沒想到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隨後病情再度惡化,併發肺炎且需插管治療,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才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出院後的前6個月是感染RSV的高風險期,這些嬰兒一旦感染後住院、重症的比例遠高於足月嬰兒,對家庭和醫療體系帶來巨大負擔。統計顯示,兒童因RSV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至7天,嚴重者甚至長達20天,每名患者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由於目前RSV尚無特效藥物,防治策略的重點應該是預防,減少感染後重症與住院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在台灣每年約有1千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的時間,便可能從發燒的症狀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衛福部指出,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曾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的寶寶,之後發生氣喘的機率較高。雖然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在嬰幼兒絕大多數會自行痊癒,但少數可能造成嚴重呼吸道併發症。因此提醒家長們,如果發現寶寶有呼吸急促、食慾活力減退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近2.1萬人就診「今年新高」 南部童重症雙腳無力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外,疾管署籲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流感重症死亡數「創10年同期最高」 腸病毒仍嚴峻!南部8歲童染重症
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另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8歲男童,於今年11月2日出現雙腳無力疼痛、發燒等症狀,隔日因症狀持續且有疱疹性咽峽炎伴隨走路不穩情況,經轉診至醫院並收住加護病房,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6併發重症,個案目前已返家休養。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5週(11月3日至11月9日)門急診就診計20,913人次,較前一週(19,982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學童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如孩童經醫師診斷為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適治療。
幼兒該打疫苗嗎?阿包醫生解答新冠、流感疫苗「常見7大QA」:能產生保護力
這幾天氣溫明顯轉涼,此時呼吸道傳染病最容易找上門,其中學齡前幼兒更為流感及新冠重症高危險族群,而疾管署也從10月開放今年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接種,適用於6個月以上幼兒,但學齡前幼兒接種率39.5%,新冠疫苗幼兒接種率僅2.2%。為此,小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阿包醫生」巫漢盟5日參加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時,就整理了7大QA,分別是關於幼兒流感疫苗常見的4疑問,以及幼兒新冠疫苗3疑問,希望能為家長解答。幼兒流感疫苗常見QAQ1、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學齡前幼兒爲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爲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萬一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續發性細菌感染,更易造成重症或死亡,故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產生保護力。Q2、家中幼兒為出生後第1次接種流感疫苗,先前已經抽空接種第1劑疫苗,真的有需要再打第2劑嗎?參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及疫苗仿單建議,未滿9歲兒童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Q3、如果要打2劑流感疫苗,可以不同廠牌嗎?可以,目前未滿9歲的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注射2劑,2劑間隔4週以上,目前各家流感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抗原類似效果相同,所以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決議,需接種2劑兒童,2劑可接種符合適用年齡之不同廠牌疫苗。Q4、寶寶如果之前已經得過流感了,身體不是應該有抗體,今年還需要帶家中寶寶接種流感疫苗嗎?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不論自然感染或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保護效果會明顯下降,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自然感染或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做法。幼兒新冠疫苗常見QAQ1、幼兒第1次接種新冠疫苗,為何要打2劑?未滿5歲幼兒因免疫發展較不成熟,為確保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如果是滿6個月至未滿5歲且未曾接種過新冠疫苗之幼兒,請記得要接種2劑新冠疫苗,2劑須間隔4週(28天)以上,才能補強免疫力。Q2、寶貝打常規疫苗後,要隔多久才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呢?新冠疫苗可與常規疫苗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未滿2歲嬰幼兒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或與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常規疫苗時,要接種的新冠疫苗是第2劑的話,記得要與第1劑新冠疫苗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第2劑。Q3、家中幼兒近期已感染過新冠肺炎,還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雖然感染新冠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減弱,為提供可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應於孩童症狀痊癒後(建議自發病日起12週(84天)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最新的JN.1疫苗。如果是過去有打過舊的新冠疫苗,或比較久以前感染新冠的話,因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流行型別不同,之前免疫力及抗體已不具保護效力,所以還是要接種新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新的變異病毒。
北部酒店妹驚爆染上愛滋!連嫖客也中標 業者急抽血檢驗
若是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是透過血液的傳染,都有可能染上愛滋病。全台愛滋疫情2023年感染人數為1033人,今年截至10月新增通報確診愛滋感染人數計930人。近日傳出北部一名年輕酒店小姐感染愛滋,連嫖客也中標,目前小姐已被辭退,震撼八大產業。據《中時新聞網》報導,一名酒店小姐表示,近日一名年輕的酒店小姐確診愛滋,公司急安排衛生所來店進行抽血,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她表示,目前不知道有多少小姐跟客人被感染,而確診的小姐已被公司辭退,她認為這個事件會讓酒店的生意受到影響。衛生福利部呼籲,若發生性行為,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勿搭配油性潤滑液,如凡士林、乳液等,避免保險套乳化破損,以預防感染愛滋等性傳染病。如發生有風險的性行爲,經醫師評估後,有可能感染愛滋風險的民眾可以透過服用PrEP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泌尿科醫師程威銘也呼籲:「進行安全性行為,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除了HIV外,像菜花易感染,可打去施打HPV疫苗」。另外,程威銘提醒,「有去嫖妓的人、從業人員應每3個月定期篩檢一次,提早發現進行治療,以免成為傳播源。」
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單周近2萬人就醫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以掌握治療黃金時機。疾管署今(8日)發布醫界通函指出,時序已近冬,依據監視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仍持續上升,籲請臨床醫師保持警覺。疾管署說明,國內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9460人次,較前一周(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本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示警,腸病毒重症病程變化迅速,請對腸病毒患者提高警覺,詳細問診,並協助照護者熟悉重症前兆症狀的辨識,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發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疑似重症前兆病徵,請務必妥善處置,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必要時儘速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副署長曾淑慧則表示,以往腸病毒通常5、6月達高峰,暑假脫離流行,今年比較反常,本月底恐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
16歲女高中生染罕見「沙波病毒」 1天吐8次喝水都害怕
彰化員林市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近日持續高燒且頻繁上吐下瀉,特別是在進食後便會出現嘔吐情況,連水都不敢飲用,每天嘔吐多達7至8次,經多次就醫未見好轉後,她被轉診至彰化醫院,透過糞便PCR檢驗後確診罕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治療13天後才出院。女學生日前開始上吐下瀉並伴隨發燒,於是前往附近醫院急診,當時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仍無好轉,一進食就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害怕,儘管如此仍不斷嘔吐且持續腹瀉。隨後她轉診至彰化醫院,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沙波病毒,且因長時間不敢喝水引發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女學生回憶,發病前曾拿食物餵流浪貓,懷疑是否因此感染,但馬瑞杉認為,貓感染沙波病毒的可能性極低,目前也無研究證實貓是該病毒的傳播源。女學生的母親表示,女兒以前也曾出現嘔吐和腹瀉情況,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讓她十分擔心。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通常是由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引起,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腺病毒,而沙波病毒較為少見。每年11月至3月是腸胃型病毒流行期,此個案是否是疫情的先遣部隊,尚需進一步觀察。馬瑞杉指出,沙波病毒的傳播途徑多與不乾淨的手部接觸有關,可能因如廁後未洗手,手上殘留病毒,又接觸食物而導致傳染。為防止腸胃型病毒感染,馬瑞杉建議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共場所後,以及處理生鮮食材時要徹底洗手。家中如有感染者,應以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並避免生食,建議以煮熟食物為主。
節氣立冬來了!3星座名利雙收 「這樣穿戴」助你逢凶化吉
本周四(7)是24節氣的「立冬」,意味著正式進入冬天。風水命理老師邱彥龍提醒,今年氣候多變,冷、熱兩氣相混,容易一地兩樣情,心情特別有「洗三溫暖」的感覺。雖然衝突不少,但通常只要多溝通,就能化解不必要的誤會。此外,也要注意意外跟災難,多穿搭白、米白、卡奇、橘子色及葡萄柚色的服飾,準備「A字型、長方形、四方形」的幸運物或配戴方形圖騰、珠寶、水晶、硃砂等,可增加財運、提升智慧與貴人運、增加人緣與桃花。邱彥龍還指出,立冬期間天蠍座、雙子座、射手座相對幸運,善用智慧溝通,多互助幫忙,自然名利雙收。邱彥龍分析,2024的「天蠍月」並不平靜,首先是金星刑海王星,從11月1日至12日,經濟、金融、股市、貨幣,容易有波動,不只財富,連愛情都讓人感到不安定感特別強,相對也容易遇到感情金錢詐騙。消費價格上揚,收入縮減也導致個人跟家庭壓力備增。再來是水星刑土星,從11月5日至17日,除了溝通不良,也容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讓玻璃心碎滿地,原本規畫好的計畫被打亂,出師不利導致無法順利完成,房地產交易、家庭瑣事、旅館交通預訂、網路壅塞等都容易導致延遲與中斷。邱彥龍特別提醒,立冬起的16天,由於天王刑太陽的關係,經濟戰會再度升級,對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大企業家或名人、藝人、網紅也不太有利,容易有名聲受損或經濟、感情受創的情況,唇槍舌戰激烈,衝突升級,約定毀壞,幸好11月10日天王星暫別大凶星,還有協調空間;只是冥王星也漸漸暴衝,在11月20日從摩羯回到水瓶,極端的好與壞將一觸即發,慎防創意毒品、新型毒品冒出頭並開始串流。至於土星經歷了4個多月逆行,終於在11月16日開始順行了,邱彥龍建議,這段期間是今年最後一次變革的機會,可以藉此修正與調整方向,否則未來日子會有強大壓力,業力果報將在明年5月底之後出現。立冬期間天蠍座、雙子座、射手座相對幸運,名利雙收,善用智慧溝通,多互助幫忙,萬事皆有解,至於天秤座、摩羯座、雙魚座、獅子座跟水瓶座,容易受到大環境紛擾而受影響,但只要多交流溝通,反而會幸運加倍。立冬期間天氣變化劇烈,邱彥龍提醒要注意腸胃、感冒、新冠、病毒感染、性病、急性發燒、骨傷、肌肉斷裂、刀割傷、肝臟、呼吸系統疾病、恐慌、抑鬱、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幻聽幻覺、免疫系統錯亂、內分泌失調等等,也比較容易有頭痛、眼疾、脾臟、腎臟、甲狀腺跟淋巴腺方面的問題。至於立冬期間比較旺的星曜,會落在太陽、木星、火星、海王星、水星跟金星,有利於淡海漁業、船務、運輸業、飲食業、化學、油業、酒業、宗教玄學、靈性產業、司法、律師、法官、銀行、金融保險、證券業、內外科醫生、醫美、軍火商、黃金、印刷業、進出口貿易及婚喪喜慶、活動行銷策畫、文化藝術產業、出版新聞業等25種行業。邱彥龍並引用《易林·豫之渙》卦「忍醜少羞,無面有頭,減耗寡虛,日以削銷。」來總結立冬期間這16天大環境的運勢,那就是檯面上的人物包含政治家、名人、網紅、知名企業、炫富者容易受到攻擊、汙辱與批評打擊,傷害到名聲威望,且財運破損快速,應減少無謂的自我膨脹跟開銷,以智慧來運用財富,才不會造成經濟方面的危機。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異常升溫! 疾管署提醒:留意9種幼兒「重症前兆」
國內腸病毒疫情竟異常升溫!疾管署於29日公布最新監測數據,上周就診人次明顯超過1.8萬,已進入高原期,為10年來同期最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疫情的高原期預計將持續至11月底,並在12月底才會結束流行期。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第43周(10月20日至26日)腸病毒門診和急診的就診人次達1萬8266人,較前一周的1萬6562人增加10.3%,疫情呈上升趨勢,已進入流行期。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症確診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和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患者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近四周的實驗室監測,國內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最多,其次是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也在社區中持續活動,疫情傳播風險依然存在。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容易在家庭成員間傳染,對於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培養勤洗手的習慣,並定期消毒和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果家中的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了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家長和托育人員也應密切關注學童及嬰幼兒的健康狀況,若出現重症的前兆,應儘速送往大型醫院接受治療,以降低重症的風險。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的嬰幼兒屬於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迅速。如果發現嬰幼兒有嗜睡、意識模糊、活力下降、四肢無力、無故驚嚇、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應儘速送往大型醫院接受治療。
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65歲女拆包裹1動作眼睛染疱疹 疼痛等級超越生小孩
現代人越來越愛網路購物,但拆包裹不小心恐怕影響健康!大陸湖北有一名65歲女子平日愛買網購,常常一次要拆大量包裹,日前她拆完包裹後順手揉眼睛,卻感染了眼部帶狀疱疹,疼痛難耐;醫師指出,帶狀疱疹在皮膚科中最疼痛的疾病,疼痛等級可達10級,比生小孩還痛。綜合陸媒報導,湖北一名65歲女子平日喜愛透過網路買東西,不時就有大量包裹,日前一個上午她如往常簽收多個包裹後,開始一個一個開箱,在她終於拆完所有包裹後,順手揉了揉眼睛,到了中午她的眼睛開始發癢,不以為意去睡午覺,醒來後眼睛已經紅腫還出現凸起的疙瘩。女子嚇得立即前往就醫,醫師診斷後確定她罹患眼部帶狀疱疹,分析她平時少運動因此抵抗力差,拆快遞後沒有洗手就揉眼睛,導致病毒感染。醫師透露,眼部帶狀疱疹是帶狀疱疹的一種特殊類型,病況會先是單側眼瞼腫脹、眼睛充血,開始有較劇烈疼痛感,若沒及時醫治或治療不當,可能導致角膜炎、角膜潰瘍和結膜炎等,嚴重會影響視力,最慘恐併發腦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醫師指出,帶狀疱疹是皮膚科中最疼痛的一種疾病,最痛的時候疼痛等級可達10級,分娩疼痛通常在7級至8級,代表帶狀疱疹痛起來比生小孩還痛,有患者痛到拿熱開水燙、用鐵刷子刷,痛不欲生。
鑽石投資賣合一股票中天承接 三家股價漲跌互見
台股25日加權指數收在23,348.45點,上漲155.93點,漲幅0.67%;其中,生技股中的鑽石投資最新公告處分合一生技股票給中天,三家公司股價則漲跌互見,石投資(6901)以38.05元作收,小漲0.05元,漲幅為0.13%;中天、合一的股價則下跌,跌幅各1.14%、3.62%。中天(4128)今天股價39.05元,下跌0.45元,跌幅1.14%;合一(4743)則以133.0元作收,下跌5.00元,跌幅為3.62%。中天於24日經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決議,以鉅額配對交易方式在新台幣10億元額度內,向鑽石投資(6901)取得合一生技股份。本次交易預計可取得合一生技股份最高為8,000,000股,最終每股交易價格將與鑽石生技所辦理的合一生技股份鉅額交易案,所參與的國際機構投資人一致。合一生技為本公司採「權益法」之關聯企業,原持股比例為19.67%。合一生技近期於營運上持續有突破性進展,除了在國際進行商化的糖足潰瘍新藥以外,治療新冠變異病毒感染的核酸新藥SNS812二期試驗也成功解盲,另尚有「快樂瘦」減重新藥SNS851及兩項全新FIC(First in class)小核酸抗感染新藥SNS611及SNS612,有潛力成為全球具競爭力的核酸新藥公司。中天表示,看好合一未來營收與授權將逐步增加、獲利具備高度成長潛能,可為本公司帶來轉投資獲利成長貢獻,因此透過本次鑽石生技釋出合一生技股票的機會,透過鉅額配對交易方式,以自有資金及法規規定轉投資限額內,增加對合一生技的持股,增購後持股比例約為21%。鑽石投資表示,為履行申請上市時出具之承諾,於24日經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決議通過,在每股新台幣125元以上,以鉅額配對方式處分本公司持有合一生技股份共計26,691,358股,預計處分交易相對人包含兩家較長期持有型國際機構投資機構及原大股東中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生技),其中中天生技預計交易額度為新台幣10億元以內。鑽石投資處分股票的基本原則為「友善、寧靜」退場,在權衡本公司股東權益、以及不對被投資公司造成影響的前提下,希望於資本市場寧靜處分股票並實現投資報酬。故本次處分合一生技股票,採鉅額配對方式交易,不影響集中市場交易價格。交易相對人之一中天生技與本公司係屬關聯企業,本公司評估中天生技原已為合一生技大股東,了解合一生技價值與未來成長潛能,選擇中天生技為交易相對人符合本公司「友善、寧靜」退場原則。其他兩家國際投資人亦以較長期投資為釋股考量。本案處分價金將再投資於國內外具國際競爭力之生技醫藥項目。
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營養師激推4類軟質食物 5地雷飲食別碰
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小朋友若中標腸病毒可以多吃軟質食物,而且除了要多喝水,也要避開甜食、炸物等多種地雷食物。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2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週(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提醒,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全台已經有262班停課了!「中標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因為小孩容易因為喉嚨痛不喝水,而導致脫水。」至於水分有沒有補充夠,可以從尿液顏色來觀察,透明到淡黃色,就是飲水足夠;黃色到橘黃色,則是飲水不夠,可以再多補充一點;而橘色至深褐色,代表飲水過少!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飲食方面,高敏敏表示,就是軟質、清淡、不刺激,並且少量多餐,不要強迫小孩進食,爸媽也可以幫小孩把食物切小塊一點,比較好吞嚥。高敏敏也推薦以下軟質食物:高含水的蔬果:西瓜、蓮霧、哈密瓜、絲瓜、冬瓜軟質地點心:優格、布丁、奶酪、水果冰、冰淇淋軟質主食:麵線、粥、南瓜泥、地瓜高蛋白質食物:雞湯、蛋粥、魚粥、豆漿、豆花、蒸蛋高敏敏示警的地雷飲食方面,則包括:炸物:雞排、薯條、炸雞腿等等:加重發炎症狀,讓病情好的更慢!甜食:甜甜圈、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增加身體負擔及發炎症狀餅乾:洋芋片、爆米花、巧克力餅等等:乾硬餅乾,容易刺激口腔、喉嚨,加劇疼痛感黏稠、顆粒、酸飲品:米漿、柳丁汁、堅果漿、羹湯:易刺激胃酸分泌,腸胃更不適,而顆粒飲品可能讓嘴破更不舒服奶類:有些孩童喝奶類反而會容易吐,這時候就先避免喝奶或少量給予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更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死亡16小時內辦葬禮…8個月女嬰「突在棺材內復活」 送醫後卻再度喪命
巴西一名8個月大的女嬰,送醫沒多久就因心跳停止被宣告死亡,家屬在16小時後替女嬰舉辦時,卻發現躺在棺材裡的女嬰突然「復活」,不僅手動了起來,更恢復了呼吸心跳。後來,家屬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再次前往醫院後,女嬰心跳卻再次停止跳動,二度被宣布死亡,讓家屬相當崩潰「我們的世界都被摧毀了」。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該事件發生在本月19日凌晨,巴西聖卡塔琳娜州的Correia Pinto區,8個月大的女嬰琪亞拉(Kiara Crislayne de Moura dos Santos),因病毒感染、身體不適送醫,卻在入院不久後,就因沒有呼吸心跳被醫生宣告死亡。當天晚上7時,距離女嬰死亡不到16小時,家屬便為琪亞拉舉辦喪禮,然而,其中1名親友在瞻仰遺容並觸摸她時,竟被琪亞拉緊緊握住手指,嚇得大家趕緊暫停喪禮,急忙打電話求助。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時,也確認琪亞拉仍有呼吸和脈搏,且身體並未出現屍僵現象(屍僵通常發生在死後6~8小時),但因血氧濃度僅84%,低於標準的90%,便迅速將女嬰送往醫院。沒想到的是,琪亞拉到院準備接受治療時,她的心跳卻再次停止,並被醫生宣布死亡。面對這樣的噩耗,琪亞拉的爸爸克里斯蒂亞諾(Cristiano Santos)悲痛道,「我們的世界已經被摧毀了,好不容易有了一點希望,結局還是一樣」。此案引起巴西專業科學警察的審查,當地政府也向琪亞拉的家屬致歉,承諾會對此事進行徹底調查,預計在30天內給出報告。
入秋腸病毒疫情升溫「就診破1.6萬」 疾管署示警:流行期恐延長至12月
時序已入秋,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目前停班課已達331班。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為5年同期最高,且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預估11月中旬將逐漸脫離流行期,但也不排除疫情延後至11月底甚至12月。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周的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鄰近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新加坡及中國疫情呈上升趨勢,泰國、香港及韓國疫情下降,其中日本近期病例數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且處高點,新加坡及泰國近期病例數亦高於去年同期。疾管署統計,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另2023年累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克沙奇A4型(4例)及克沙奇A6型(4例)為多,個案年齡皆為未滿3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清潔與消毒。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