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家
」 新冠肺炎 Omicron 新冠病毒 病毒 變種病毒全球暖化加劇北極永凍層「上古病毒」問世 專家:擔憂引爆大流行
目前有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沒法阻止全球暖化的腳步加快,在北極永凍層中暗藏的上古病毒「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外號殭屍病毒)有可能會因為溶解的關係而被釋放出來。除此之外,其實在永凍土深層,恐怕還有100萬年前的病毒。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遺傳學家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目前全球對於大流行的威脅分析,主要是從南方地區往北方傳播的疾病上研究,但相對的,對那些遠北地區出現、恐向南方傳遞的病毒關注較少。克拉維里認為,這是一種疏忽,因為在北方的永凍層中,其實也有可能出現引發新疾病爆發的病毒。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影響深遠。(圖/達志/美聯社)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的病毒學家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支持克拉維里的論點,他表示,我們無法知道北極永凍層中到底隱藏了那些古老的病毒,但當中無法排除有的病毒恐引發全球蔓延,比如像是最古老型態的小兒麻痺症,這是我們身為病毒學家必須要能夠假設的事情。永凍層若溶解,許多科學家擔心其中的冰封千萬年的病毒會隨之被釋放造成災難。(圖/達志/美聯社)報導中也提到,克拉維里曾於2014年領導團隊,將西伯利亞的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這項實驗足以證明這些病毒即便被掩埋在永凍土中數千萬年,但還是具有感染能力。而在2023年他們進一步的在西伯利亞七個地點取得不同樣本的病毒株,當這些病毒株放入實驗室後,還是可以感染培養細胞,其中一個病毒的樣本年份甚至長達4.85萬年之久。北極圈許多生物已經深受全球暖化影響,家園遭到破壞。(圖/達志/美聯社)克拉維里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分離出來的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對人類沒有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目前被凍結在永凍土中的病毒無法引發人類疾病。例如,目前已經識別出天花病毒和皰疹病毒的基因組痕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病毒。報導中也指出,這些被科學家所分析出來的微生物、病毒,均統稱為「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殭屍病毒),但科學家也認為,在永凍層底下,有可能會出現百萬年前的病毒,這種病毒一定遠比人類等所有物種還要古老。克拉維里表示,我們的免疫系統過去從未與這種微生物接觸過,是否有抗體足夠對付也是會讓人擔憂。暖化後的北極永凍土解凍,除了造成交通上障礙,更可能讓原本被冰封的病毒重現。也因為這個原因,克拉維里目前正與北極地區的一個國際教育網絡北極大學(UArctic)建立合作,雙方計畫要建立起一個監視網路、隔離設施,並且從中提供專業的醫療資源與知識,以便早期發現特殊病例,同時也計畫在當地就遏止這種上古病毒的感染。
新冠起源出現新證據 可能跟武漢華南市場「貉」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爆發依舊成謎,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由動物傳人,和過去許多病毒的傳播模式類似,由於第一時間爆發疫情的武漢是多個實驗室所在地,收集與研究冠狀病毒,因此病毒也有可能是實驗室外洩,如今,有國際病毒專家小組表示,病毒來源可能和武漢華南生鮮市場裡走私的「貉」(或稱為狸,raccoon dog)有關。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所採集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圖/翻攝自@newscientist推特) 根據國際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引述國際專家的研究,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所採集的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增添病毒是來自動物傳人而非實驗室外洩的證據。所謂的貉,外型神似浣熊,在中國被飼養來取用毛皮與肉,這些檢驗的樣本是2020年初自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檯面上採集,不過資料隨後遭到移除,但一名法國生物學家偶然發現這些資訊,並分享給中國境外正在追查疫情起源的科學家。根據資料顯示,從市場中野生動物交易攤位上採集到的部分陽性樣本,也含有「貉」的基因,顯示這些動物或許也被病毒感染。這些分析隨後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率先刊載。根據參與分析的猶他大學病毒學家高德斯坦(Stephen Goldstein)表示,「很可能帶有這些DNA的動物,同時也是病毒的宿主。如果你在人畜共患病溢出事件後去採集環境樣本…基本上這就是你預期會發現的東西」。高德斯坦和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分析是顯示市場內有野生動物感染了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強而有力跡象。然而,這些病毒也有可能是被人帶到市場,然後傳給了貉,或是感染病毒的人碰巧在動物附近留下了痕跡。另外,美國疾控中心中國辦事處負責人葉雷(Ray Yip)表示,這些發現雖然尚未經過確認,但十分重要。根據《美聯社》引述葉雷的說法,「中國疾管中心公布的環境樣本資訊,是迄今支持病毒動物起源的最強力證據」。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技術負責人、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則是持不同意見,認為這些分析並沒有在任何動物身上發現病毒,也沒有發現任何動物傳人的堅實證據,「這只不過是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幫我們理解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BA.2.75取代BA.5成主流 CH.1.1獲國際關注!台灣已出現11例
根據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的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監測結果,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確定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本土BA.2.75佔比已超過50%,大於BA.5所佔比例,BA.2.75目前已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此外,近日又有Omicron變異株「CH.1.1」,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監測名單,受到全球關注。羅一鈞表示,過去本土就陸續有零星檢出,但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不過還需持續監測觀察CH.1.1後續的威脅。BA.2.75佔比超過一半 取代BA.5成主流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0例本土個案(21例BA.2.75、14例BA.5、5例BQ.1)及85例境外移入(46例BA.5、28例BF.7、8例BA.2.75、3例BQ.1)。目前,台灣本土仍未檢驗出國際關注的XBB.1.5,但本土變異株佔比出現了變化。羅一鈞表示,先前指揮中心曾提醒,BA.2.75有可能會超過BA.5成為主流病毒株,而在上週BA.2.75佔比來到53%,超過BA.5所佔的比例,已確定成為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是BA.5,再其次是BQ.1。而在85例境外移入中,共檢出46例BA.5個案分別自中國(43例),日本(3例)移入;28例BF.7個案自中國移入;8例BA.2.75個案分別自日本(3例),韓國(2例),中國、泰國及澳洲(各1例)移入;3例BQ.1個案分別自日本(2例),美國(1例)移入。台灣11例CH.1.1屬輕症 威脅性需再監測近日,全球相當關注的CH.1.1變異株,羅一鈞提到,台灣最早在2022年11月20日就已有檢測出相關病例,目前共偵測到11例CH.1.1病例,其中4例為本土病例,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日本(2例)、韓國(2例)、紐西蘭(1例)、新加坡(1例)、泰國(1例)。CH.1.1變異株屬於BA.2.75的分支,澳洲病毒學家哈尼將它命名為Orthrus,俗稱為「雙頭犬」。羅一鈞指出,目前對於CH.1.1的資料相當有限,去年11-12月CH.1.1在澳洲、紐西蘭曾引起流行,從當地資料看起來住院率、重症率等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而國內偵測到的CH.1.1確定病例,不論本土或境外移入個案都屬於輕症個案。羅一鈞表示,CH.1.1有免疫逃脫的情形,不過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重症發生,僅有零星檢出,但指揮中心還是會持續監測、收集國際資料,觀察CH.1.1病毒株後續的威脅。
Omicron亞變種來勢洶洶 美國CDC:BQ.1、BQ.1.1病例數翻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先前就曾警告,Omicron亞變異株BQ.1、BQ.1.1已經造成全美近10%的人口感染,而且用著極快的速度攀升。而目前美國衛生監管機構也於21日發布公告,表示BQ.1、BQ.1.1的病例已經達到16.6%,病例數幾乎是上星期的2倍。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除了美國地區有病例翻倍的情形發生外,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預警,BQ.1、BQ.1.1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數周或數月成為歐洲地區病例暴增的主要原因。據了解,Omicron亞變異株BQ.1是在9月初被科學家命名,之後在10月初,科學家又發現了Omicron亞變異株BQ.1.1。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美國當地主要病毒株還是以BA.5為主,但是BQ.1、BQ.1.1的增加速度不容小覷,在9月時,BQ.1、BQ.1.1的感染率還不到1%,而如今已經達到16.6%。面對增長如此快速的病毒,明尼蘇達州梅澳醫學中心病毒學家與疫苗研究員波蘭(Gregory Poland )表示「BQ.1、BQ.1.1目前已經在歐洲、英國造成大量病例激增,推測極有可能在今年冬天同樣讓美國出現嚴峻的病例激增情形」。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本周表示,目前全球29個國家中出現BQ.1.1的病例。
新冠病毒加速變異 中國已出現10種Omicron變異株
據《第一財經》報導,自今年7月6日,西安確認中國首例感染Omicron BA.5變異株的本土病例以來,截至7月17日的不到兩周時間內,中國多地已報告了多達10種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的加速進化也引起科學家們的擔憂。7月17日,成都通報,最新一輪疫情基因測序分析,感染者感染的是Omicron 型變異株BA.2.12.1,在大陸國內本土疫情數據庫中尚未發現同源序列。BA.2.12.1是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最先發現的,為BA.2變異株分支,但傳播性較BA.2高出23%至27%。BA.2.12.1一度成為美國主導的流行株,不過後來被BA.5逐步替代。目前在美國,BA.5已經佔到了65%以上的新病例。另外,在甘肅蘭州最新一輪疫情中,監測到了Omicron變異株BA.2.38,該變異株也是BA.2變異株的分支,近期在印度流行。在截至7月2日的30天內,BA.2.38佔據了印度約30%的新增病例。中國本土監測到的其他Omicron變異株還包括上海、天津和青島報告的BA.5.2.1變異株;廣州、佛山和北海報告的BA.2.3變異株;廣東、上海和臨沂報告的BA.2.2變異株;西安報告的BA.5.2變異株;大連報告的BA.5變異株以及天津報告的BA.2和BA.4變異株;珠海報告的BA.5.1變異株。值得關注的是,以上所有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都為境外流行的毒株輸入中國的。例如上海首次監測到的BA.5.2.1變異株,就是今年5月首次在比利時發現的,並在歐洲多個國家傳播;BA.2.3變異株也是美國首次發現的。一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我們仍然應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動態清零政策。發現輸入性的疫情擴散,就要及時撲滅。」按照中國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要求,對入境人員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在截至7月17日的一周內,中國平均每天報告了390例本土新增新冠病例,較前一周的340例有所增長。然而對於多地的疫情,流行病學調查都尚未發現病毒感染來源。報導稱,在今年3月開始的一輪中國疫情中,大部分人感染了Omicron BA.2變異株。而在過去的幾個月裡,Omicron已經進化出更多的變異株,病毒傳播速度也更快。例如首次在南非發現的BA.4和BA.5變異株就比BA.2有大約13%至15%的傳播優勢,並且還可以逃避BA.2的免疫力。有病毒學家介紹稱,雖然這些變異株的名字各異,但都屬於Omicron,從病毒結構來看差別不大,病毒傳播過程中,平均每個月大約出現2個左右的氨基酸位點變化,基本特性相似,免疫反應也差不多。儘管從目前真實世界報告的數據來看,無論是BA.2.12.1、還是BA.2.38或者BA.5變異株,都顯示它們並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放鬆警惕,因為這些變異株逃避免疫的能力會導致大量的再感染,而且由於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也可能會加速新的變異。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發佈的最新數據,在BA.2和BA.2.12.1流行的情況下,接種兩劑mRNA疫苗對抗新冠重症的有效性大幅降至24%,而接種第三劑加強疫苗對抗重症的有效性可提升至52%至69%。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指出,「數據顯示,從病毒感染細胞的情況來看,Omicron的致病力下降了,但病毒的複製速度增加了,而且病毒仍在不斷地變異和進化,這可能會導致現有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已經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徐建國認為,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異的幾率也越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病毒變異速度很快,一些變異株的抗原性可能會發生變化。」他表示,「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找新的方法和技術,切切不能大意,應該高度警惕疫情的發展。」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BA.4、BA.5再進化?重症醫曝最新研究數據:恐易感染肺部細胞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BA.2成為多國主要流行病毒株後,近期BA.4、BA.5也逐漸在各國出現,讓人憂心新一波大感染再現。重症醫師黃軒透露,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家發現,BA.4、BA.5在人類支氣管和肺泡細胞中的傳播力更強,可能已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病毒看起來正在轉向回到更危險的感染形式」。黃軒今(20日)在臉書發文,「日本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Kei Sato)研究BA.4和BA.5,對比BA.2在人類支氣管和肺泡細胞中的傳播力更強,在老鼠實驗中,更具致病性,體重明顯下降、血氧降低,呼氣曲線更差,更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那是因為初步研究數據顯示,BA.4、BA.5及BA.2.12.1可能已經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而非上呼吸道組織,與早期的變異株更為類似」。貼文提到,「東京大學的研究數據進一步指出,BA.4、BA.5、BA.2.12.1在肺臟細胞的複製效率與再生數(reproduction number)都比BA.2更高,且BA.4、BA.5似乎對患者先前感染Omicron時產生的抗體具有抵抗能力。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斷言,Omicron亞變種,特別是BA.4、BA.5,對全球的健康風險可能高於BA.2。『病毒看起來正在轉向回到更危險的感染形式,並向下進到肺部』?」黃軒提醒,雖然現在防疫標準逐漸放寬,但外出時還是要配戴口罩、勤洗手,並定期快篩,且最好要施打加強劑,「之前很多文章顯示,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交叉免疫反應(cross-reactivity),尤其是在疫苗接種的加強劑,會對其他的變異株,可以會產生有效的抵抗力」。醫師強調,「日本研究人員又發現,那些BA.1/BA.2自己感染後產生的血清抗體,根本是對BA.4/BA.5完全無效的。而那些有接種過BA.1/BA.2疫苗的人,其抗體要對抗BA.4/BA.5病毒仍然不足的,有在交叉免疫反應對抗下,或許也勝過於完成沒有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所產生的抗體。」
Omicron新型亞變種轉感染肺部 專家:顯然不會只像普通感冒
國外研究表示,自然感染Omicron無法產生強烈免疫反應,感染Omicron的康復者可能在短期內重複感染。近日英國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病毒學家佐藤與格里芬表示,BA.4、BA.5、BA.2.12.1變異株與Alpha及Delta相似,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症況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近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6月2日前的確診數據,顯示英國大部分確診者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但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可能導致英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確診數再次上升。外媒表示,英國疫苗接種率高,疫情再次爆發,不至於打掉重練,但建議接種第4劑疫苗,提升免疫力。新冠病毒變異株BA.4、BA.5、BA.2.12.1,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圖/Pixabay)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Kei Sato)研究團隊表示,Omicron變異株:BA.4、BA.5、BA.2.12.1,可能已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而非感染上呼吸道組織,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與早期新冠變異株(Alpha、Delta)較為相似。佐藤的實驗結果顯示,BA.4、BA.5、BA.2.12.1變異株,在肺部組織的複製效率高於BA.2,倉鼠實驗也指出,BA.4及BA.5可能導致症狀更嚴重,調查表明,「這些Omicron變異株對全球健康的風險可能比BA.2更大,尤其是BA.4及BA.5。」。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與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圖/Pixabay)英國里茲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對於新型變異株也表示:「看來(病毒)似乎又回到更危險的感染模式,進入肺部較下方的位置。感染這些病毒顯然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為預防疫情擴散,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及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
女兒確診…老公、兒子有症狀「一路陰到底」 專家解謎「天選之人」真相
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不少人會在出現症狀或是身邊有人染疫時,透過快篩看自己是否確診,不過卻有少數人雖然出現類似症狀,也有接觸史,但快篩始終呈陰性。美國《紐約時報》科學版記者摩耶(Melinda Wenner Moyer)透露,1歲女兒確診,兒子、丈夫雖有症狀,但連續7天快篩都是陰性,而自己則沒任何症狀,讓她相當困惑。摩耶(Melinda Wenner Moyer)表示,約2周前1歲女兒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在第一時間,自己已做好全家人都會感染新冠病毒的準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摩耶說,「我從未出現症狀或檢測呈陽性。」至於她的11歲兒子出現新冠病毒典型症狀,包括頭痛、疲勞、喉嚨痛和流鼻涕,而丈夫則是喉嚨痛和鼻塞,但連續7天檢測都沒有驗出陽姓,甚至PCR也是如此。她開始在想,「我的丈夫和兒子會不會感染了新冠病毒,儘管沒有檢測出陽性?或是感染到一些會導致同症狀的病毒?不過這點被醫師說不太可能。」之後摩耶詢問專家的意見,專家提問,是否有接種疫苗。對此摩耶回答,自己和丈夫都接種了疫苗,並且也接種了加強劑,至於孩子雖有接種疫苗,但尚未接種加強劑。約翰霍普金斯中心的免疫學家Gigi Gronvall表示,這是一個相關的問題,因為如果你接觸了導致新冠的病毒,如果你接種了疫苗,你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得更快,這種快速反應改變了之後發生的一切,首先快速的免疫反應減慢了病毒的繁殖和傳播速度,這就是疫苗的作用,使其在入侵者無法控制複製之前領先於入侵者。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微生物學家Juliet Morrison則認為,由於病毒在接種疫苗的人體內複製速度不快,因此他們在接觸新冠病毒後不太可能檢測出COVID陽性,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將病毒載量保持在檢測水平以下。Juliet Morrison說,「妳的丈夫和兒子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他們的疫苗免疫系統很好地避開了感染,以至於他們的鼻子或喉嚨裡沒有足夠的病毒蛋白來檢測呈陽性,最終呈陰性,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那麼具有傳染性。」不過摩耶仍有疑問,丈夫和兒子從未檢測出陽性,但為什麼他們仍有不舒服症狀。專家表示,即使接種疫苗的人體內沒有大量病毒,他們也會出現強烈的COVID症狀。Gigi Gronvall說明,這是因為這種疾病的許多症狀包括發燒、不適、流鼻涕、疲勞等,是由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引起的,而不是由病毒本身引起的。至於為何摩耶沒有任何症狀,Juliet Morrison分析,也許是摩耶的免疫系統很快就抵抗了病毒,以至於摩耶沒有機會感到不舒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病毒學家Raul Andino表示,在了解新冠病毒如何影響身體時,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人們可能因許多不同的原因而有不同的經歷,「病毒有可能在妳丈夫、兒子未經檢測的部分身體中複製。」他也提及,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胰腺、心臟、大腦、腎臟和其他器官中複製,儘管疫苗接種可能會降低病毒傳播到呼吸系統外的機會。摩耶表示,專家也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從未檢測出陽性與尚未檢測出陽性之間是有區別的,當人們接種了疫苗時,他們的免疫系統已準備好迅速將其擊退,而且他們通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更早出現症狀,例如在檢測呈陽性前幾天,因此,當人們在出現症狀幾天後才接受檢測時,他們的陰性結果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最後摩耶說,「沒有人真正知道我、我兒子或我丈夫發生了什麼事,目前我們一家都已經完全康復了,我們家發生的事情的謎團繼續困擾著我,但擁有如此溫和的經歷更為重要,為此我們要感謝我們接種了疫苗。」
病毒「如流感」週年性突變重複感染? 陳時中坦言:確實有可能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日前Omicron變異株出現新亞型BA.4、BA.5,南非病毒學家警告,南非疫情近期因此有再起之勢,而Omicron似乎以週期性型態,不斷產生變異病毒株。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0日)坦言,未來確實「很可能」每年都會有不同的病毒株出現,因此需要定期接種不同的疫苗。近日國際研究指出,患者康復後,重複感染Omicron的機率,較其他變異株高,患者染疫279天後,預防不同病毒株重複感染保護力分別為Alpha 90.2%、Beta 85.7%、Delta 92%、Omicron 56%。不過報告也指出,曾染疫仍能有效預防重症,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教授普里恩(JulietPulliam)因此表示「這可能成為某種長期模式。病毒會繼續演化。很多人可能在一生中重複感染很多、很多次」。陳時中今日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此種情況的可能性很高,如果病毒一直突變,速度夠快、差異也夠大,可能就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需要打不同的疫苗」預防不同的病毒株。陳時中坦言,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大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這都是對情況的推測。
防疫放鬆病毒反撲!美國確診數爆增3倍 巴西7天滾動平均值狂升28%
「疫」波接一波!隨著疫苗普及與公衛措施實施,美國先前才因為疫情各項指數趨緩,放寬防疫措施,包括Uber司機、室內免戴口罩等;不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美國疫情再起,過去5週病例穩步上升,達到平均每天約9.4萬人確診,較上個月增加約3倍!聯邦衛生官員趕緊跳出來呼籲,民眾應該在市內戴好口罩,同時敦促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討論是否開放50歲以下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不僅如此,巴西4月才鬆綁防疫措施,沒想到當地也出現疫情急速反彈!目前確診病例7天滾動平均值再次上升到1.8萬,較之前大增28%綜合外媒報導,隨著防疫措施放寬,美國Omicron疫情再次出現上升跡象,目前每日平均確診數將近10萬人,再加上30日「陣亡將士紀念日」將至,屆時將有大型聚會與紀念活動,恐怕會再造成感染案例爆增。為此,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跳出來指出,目前約有1/3的美國人居住於確診病例與住院人數不斷上升的地區,呼籲民眾應該慎重考慮在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並採取其他措施保護自己。美國疫情出現反撲,衛生官員呼籲民眾應持續在室內戴好口罩。(圖/達志/美聯社)瓦倫斯基18日與拜登政府首席醫療顧問佛奇(Anthony S. Fauci)、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賈哈(AshishJha)一起發出警告,雖然目前的情況並沒有先前冬季時可怕,但他們預計確診病例可能會在夏季時激增,因為高溫很可能迫使人們待在室內,如果政府不能購買更多疫苗、抗病毒藥物和高質量的口罩,這一波疫情也可能變得致命。此外,瓦倫斯基也呼籲FDA,應該開始就50歲以下族群接種第4劑疫苗問題採取行動;FDA今年3月底批准替50歲以上,或免疫不全者接種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加強針,即為第4劑疫苗,理由是數據顯示疫苗免疫力減弱與Omicron變異株帶來的風險。巴西先前放鬆防疫措施,不過一個多月後,疫情出現反撲。(圖/達志/美聯社)不僅如此,巴西先前隨著疫苗普及,確診人數逐漸下滑,各地紛紛鬆綁防疫措施,取消口罩強制令、出示疫苗護照等規定,還在4月下旬重新舉辦嘉年華會。不過在防疫規定鬆綁後一個多月,疫情又出現升溫趨勢!根據衛生部資料,當地7天滾動平均確診數再次上升到18236例,較之前大增28%。對此,病毒學家李威(José Eduardo Levi)指出,他對疫情升溫並不感到意外,但他警告,巴西即將進入冬季,屆時人們的免疫力普遍下降,如果在沒有戴口罩的情況下群聚,或是沒有接種疫苗,確診數可能持續增長,因此他也呼籲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且維持確診後進行隔離等措施,仍是重要的防疫方式。
Omicron確診過後愛注意 最新研究數據曝光「重複感染」風險高
Omicron及亞型變異株似乎演化出部分躲避免疫的能力,即使已經接種多劑疫苗,依然容易多次感染。有科學家指出,與先前變異株相比,Omicron的重複感染率更高,甚至數月內就會反覆染疫,原因是變異株能躲避人體防禦,甚至每年可能面臨2到3波疫情,病毒似乎沒有逐漸消失的跡象。研究發現,患者染疫279天後預防不同毒株重複感染的保護力有所不同。(圖/翻攝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根據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患者康復後,預防染上Omicron的保護力低了許多,相關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研究也發現,患者染疫279天後,預防不同毒株重複感染的保護力分別為,Alpha 90.2%、Beta 85.7%、Delta 92%、Omicron 56%。另外,在重複感染病例中,5例發展為重症,但無人危急或死亡。這也顯示Omicron的重複感染機率雖然高,但曾經染疫仍能有效預防重複感染演變為重症。針對這樣的情況,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教授普里恩(Juliet Pulliam)表示,「這可能成為某種長期模式。病毒會繼續演化。很多人可能在一生中重複感染很多、很多次」。不少專家則建議,為了趕上病毒的演化,民眾還是該頻繁接種疫苗。另外,加州醫學研究機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也指出,「如果我們以現在的方式管理(疫情),那麼大多數人一年至少會感染數次」。慶幸的是,大多數Omicron患者症狀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接種2到3劑疫苗後,即使染疫也不會嚴重到需要住院,不過研究也認為目前要知道Omicron有多容易導致長期新冠仍太早,不少專家則建議,為了趕上病毒的演化,民眾還是要頻繁接種疫苗。
現有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仍有效? WHO:要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
由於傳播能力顯著增強,Omicron變異毒株出現後迅速取代Delta,成為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毒株。Omicron變異株還顯示出很強的持續演化能力,迄今已進化出眾多亞型。對於頻繁變異的Omicron毒株,現有新冠疫苗還能否提供保護?★加強針顯著提升保護新華社報導,在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發佈的疫情周報中,匯總介紹了23項評估現有新冠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保護效力的研究結論。這些研究來自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等10個國家,評估了輝瑞(BNT)、莫德納、阿斯利康(AZ)、科興和楊森等已上市疫苗。其中有些研究僅評估了完成常規疫苗接種的效果,有些研究只評估了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的效果,還有部分研究對這兩種情況的效果都作了評估。結果顯示,與Alpha毒株等其他4種被列為「需要關注」類別的新冠變異株相比,常規接種新冠疫苗在預防Omicron變異株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均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研究中,現有疫苗對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有效率仍很高;在所有相關研究中,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均顯著提升疫苗在預防Omicron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在加強針效果方面,研究涉及的36項包括多種疫苗加強針的相關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效果均顯著提升;有34項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高於70%。在20項關於mRNA疫苗加強針的更長期效果評估中,有18項評估顯示,接種一劑mRNA疫苗加強針後的3至6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超過70%。世衛組織在周報中指出,未來還需對接種疫苗加強針超過6個月後的效果進行評估,以瞭解疫苗在更長時間段的保護效力。★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需要警惕的是,最近Omicron變異株又演化出一些新亞型,包括南非研究人員報告的BA.4、BA.5和正在美國迅速傳播的BA.2.12.1等。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0日刊文說,與較早出現的Omicron亞型相似,BA.4、BA.5和BA.2.12.1這三種亞型,對接種新冠疫苗或早先新冠感染產生的抗體表現出逃逸能力,但多數情況下,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仍可預防新亞型毒株導致的嚴重疾病。這篇文章介紹了近日發佈的兩項預印本研究。其中一項由位於南非的非洲健康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發佈在「醫學論文檔案網」上。研究顯示,對於一些之前感染過Omicron亞型毒株BA.1並因此獲得免疫力的人,BA.4和BA.5能避開這種免疫力並導致有症狀感染,尤其在未接種疫苗人群中,這種現象更顯著。這表明BA.4和BA.5有可能引發新的「感染浪潮」。另一項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研究廣場」網站上發佈的研究說,與BA.2亞型相比,BA.4、BA.5和BA.2.12.1對三劑新冠疫苗接種者的血漿顯示出更強的抗體中和逃逸能力,尤其對接種過疫苗的BA.1感染康復者的血漿表現出顯著中和逃逸能力。研究人員還根據上述三種新亞型的關鍵突變,分析了它們的免疫逃逸機制。BA.4、BA.5和BA.2.12.1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均攜帶L452突變。L452突變先前已出現在Delta毒株中,但早期Omicron亞型BA.1不含有L452突變。研究人員認為,最近湧現的多個Omicron亞型均攜帶L452突變,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Omicron「感染浪潮」引發的高水平人群免疫力作出的反應。研究表明,Omicron能夠演化出某些突變,從而特異性地避開BA.1感染引發的體液免疫。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對《科學》雜誌說,儘管還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新冠變異株,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將越來越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在未來疫苗研發工作中,「需要專注於拓展我們的免疫力」。
Omicron亞變種持續出現 專家警告「病毒突變速度沒減緩」
雖然世界各國一度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關係,讓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爆發。但由於目前疫情高峰期已過,不少國家開始決定開放國境,決定與病毒共存。只是基於Omicron變異株的亞型變種病毒不斷被發現,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病毒學家蓋瑞(Robert F. Garry)就表示,病毒的突變速度並沒有減緩,可能還有人類無法推測到的「新把戲」會出現。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當新冠病毒在全球散播之時,就擁有數十億次自我重組的機會,而過程中,新冠病毒的確也在不斷的進化,產生不少變異株或是亞型變異株的病毒,而且從疫情爆發至今,病毒的變化並沒有受到控制,變種的速度也沒有減緩的跡象。美國杜蘭大學病毒學家蓋瑞就表示,目前僅能知道,現存的新冠病毒的傳染性並沒有像麻疹那麼恐怖,但肯定會持續蔓延。而且蓋瑞也推估「病毒可能還有我們沒有見過的詭計」。他認為病毒在歷經不斷的突變後,很有可能會更加強化傳播感染方面的能力。報導中也指出,目前最新的變種病毒是Omicron變異株的亞型變種「BA.2.12.1」,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這種病毒的傳染性比Omicron變異株亞型變種「BA.2」還要高上25%。也由於「BA.2」的傳染力已經比Omicron變異株更加強大,Omicron的傳染力又是稱霸所有記名變異株,這也代表著「BA.2.12.1」的傳播能力是不容小覷。美國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計算生物學家布魯姆(Jesse Bloom)也表示,目前現行的所有新冠肺炎疫苗,均是以2019年發現的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基因序列開發而成,但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明確的發現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株的突變,可以有效地躲避疫苗中的中和抗體。布魯姆就認為,目前病毒正在用非常快的速度突變,人類應該要積極考慮如何更新疫苗,並且加快速度執行。
300萬朝聖者擠爆恆河 印度無懼確診數翻30倍2月恐攀高峰
Omicron病毒全球肆虐,印度光是13日新增超過24萬人確診,隨著政府逐漸放寬防疫限制,加上百萬人朝聖的宗教節日到來,專家預估印度恐怕在2月初就會出現疫情高峰。印度民眾擠在碼頭準備參加祭典活動。從過往的畫面可見,類似的大型宗教活動,印度民眾總是相當虔誠甚至是踴躍出席,過去幾個星期,當地各大政黨陸續舉行萬人參與的大規模集會,加上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本周會在恆河薩加爾島(Sagar Island)舉辦太陽神節(Gangasagar Mela)聖浴儀式,這個重要的宗教節日,估計會有近300萬人參與,但是這樣人潮擁擠的活動,恐怕就是Omicron病毒散播的最好時機。印度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9.93億成年人口中,兩劑疫苗的接種率已達近70%,但未接種者人數仍相當多。據《半島電視台》報導,印度13日確診人數新增24萬7417人,比前一個月增加超過30倍,印度的總確診數達到3632萬人,僅次於美國;死亡總數則來到48萬5035人,僅次於美國和巴西。印度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9.93億成年人口中,兩劑疫苗的接種率已達近70%,但未接種者人數仍相當多。眼看各種大型行動接踵而來,阿育王大學(AshokaUniversity)物理生物學教授梅農(Gautam Menon)表示,透過預測模型來看,印度大城市的高峰期可能落在20日左右,「但我認為印度全國的高峰期會往後一點,大約在2月初」。另外,加爾各答熱帶醫學院病毒學家南迪(Amitava Nandy)指出,官方沒有人力也沒有設施來檢測每位參與活動的人,也沒辦法保持社交距離,若試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恐怕大規模踩踏事件又會發生。
病毒學家語出驚人「Omicron成主流病毒株是好事」 胸腔重症醫師曝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尤其是Omicron變種病毒株來勢洶洶,現已經取代Delta成為主流病毒株;不過有病毒學家語出驚人表示「這是好事」,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則在個人部落格發文說明原因。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日前於個人部落格發文,引用英國學術期刊《Nature》刊登之研究報告,來自南非與英國的研究發現「Omicron變異株的危險性低於其前身Delta」,原因為「Omicron比較不容易感染肺部深處細胞」。貼文引述美國華盛頓大學病毒學家戴蒙德(Michael Diamond)的研究,其研究團隊使用Omicron和其它新冠變種病毒株感染實驗室老鼠,發現老鼠在感染Omicron後2天,病毒在支氣管內迅速複製,速度比Delta快上10倍,但「當Omicron進入肺部後,擴散速度反而大幅降低」。報告指出,戴蒙德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相同時間內,Omicron進入老鼠肺部後,病毒濃度至少低於感染其它病毒株的樣本10倍,且感染Omicron的老鼠體重下降情況,也比其他樣本還要輕微。戴蒙德表示「肺部是冠狀病毒造成大部分損害的地方,肺部感染會引發嚴重免疫反應,造成肺部細胞嚴重被破壞,導致肺部失能和缺氧」。報告還指出,Omicron病毒株感染肺部的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為「TMPRSS2蛋白質」,其存在於肺部和其他器官許多細胞表面,但在上呼吸道的鼻腔、喉嚨細胞表面則不明顯存在,而Omicron突變雖然減少了抗體接合能力,換取了能夠突破抗體的能力,卻也犧牲了結合TMPRSS2蛋白質能力,讓Omicron入侵肺部的能力大幅下降。
變種Omicron病毒症狀太輕 專家憂1事恐讓確診率狂增
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掀起恐慌,甚至讓不少已經打兩劑疫苗的人都遭到突破性感染,令人憂心忡忡。但近日英國數據卻顯示,確診變種病毒Omicron的民眾,大多症狀較輕,就像一般感冒一樣,這也讓專家擔心,民眾很有可能因症狀過輕,就誤以為一般感冒,而輕忽導致病毒擴散。英國研究指出,新病毒株Omicron病毒的症狀像感冒,恐讓不少民眾忽略檢驗而造成更大傳播。(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據《太陽報》報導,英國的「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最新研究顯示,英國目前主要流行病毒株依舊為Delta病毒,且有打第三劑疫苗者,發揮了更好的保護作用,至於引發全球恐慌的新病毒株Omicron病毒,則相對引發的病症較輕,也讓專家警告,這可能對疫情追蹤就為困難,尤其是在沒有出現喪失嗅覺味覺、發燒、咳嗽等症狀下,民眾就可能不會接受檢測,這樣就很可能導致病毒擴出去,傳染給沒有接種疫苗的人,造成重症與住院率飆升。儘管Omicron症狀不如先前預期的嚴重,但仍有不少專家提醒,「新冠病毒是無法預測的,即使多數人感覺只是感冒,染疫長期風險卻遠比感冒來得大。」,英國首席醫療官惠提(Chris Whitty)也指出,最早發現Omicron的國家南非,目前住院率還是不斷上升,英國首相強生也表示,目前還不能假設Omicron不比過去的變種病毒嚴重。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掀起恐慌,面對即將到來的跨年與聖誕節人潮聚集,英國專家希望能加速第三劑疫苗施打。(示意圖/達志/美聯社)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的病毒學家勞倫斯楊(Lawrence Young)教授也表示,就算Omicron症狀較為輕微,但高傳播率依舊會導致大量患者住院,希望能加快第三劑的接種速度,努力趕在聖誕節與跨年人潮大型聚集前來抑制傳播。
Omicron變異株哪裡來的? 學者:可能源自動物體內突變
日前在南非爆發的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許多專家都在追查他的來源,一開始有專家認為Omicron變異株應該是從愛滋病患者體內突變而成,但目前有另外一派學者認為,Omicron變異株很有可能是在老鼠之類的齧齒類動物突變而來的。根據《statnews》報導指出,由於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點是50處,一開始有學者推論應該是病毒長期在愛滋病患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體內突變而成。但目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病毒長期待在動物體內,比如像是罹患新冠肺炎的齧齒類動物,病毒逐漸進化、演變出50種突變後,病毒才又回傳到人類身上。報導中指出,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的免疫學家安德森 (Kristian Andersen) 是這項理論的支持者,他認為Omicron變異株是一種反向人畜共通事件中所產生的病毒,是病毒先從動物傳播到人類,接著再從人類傳播到動物身上的案例。安德森認為,病毒來自於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的確有道理,但考量Omicron變異株的突變十分不尋常,所以他比較相信是病毒在動物體內進化的理論。持續追蹤新冠病毒突變的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病毒學家蓋瑞(Robert F. Garry)表示,他目前已經發現病毒中有7種突變與齧齒類動物的適應性有關,而這7種突變,在Omicron變異株上都可以找到。目前他自己也無法確定Omicron變異株到底是源自於人類還是動物,但他表示「如果是動物的話,那我打賭一定是源自於齧齒類動物」。即便目前有兩種推論,愛丁堡進化生物學研究所(molecular evolution at the Institute )分子進化教授蘭博特(Andrew Rambaut)表示,Omicron變異株源自於動物的理論,自然也是一種合理的假設,但有鑑於目前研究資料不足,相信要等到明確的答案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Omicron來勢洶洶 醫「疫苗只是輔助」:若失守恐變6月的屏東
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全球已有多個國家淪陷,讓民眾都十分擔憂。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認為,封鎖、圍堵與清零,才是正確,疫苗只是補助。沈政男在臉書表示,Omicron病毒已逐漸擴散至南非其他地區,從奈及利亞與荷蘭1日公布的狀況來看,早就已經傳進非洲其他國家與歐洲了,「都沒人擔心,omicron會不會給疫情相對和緩的非洲,帶來一波劫難?」他認為,歐洲的omicron案例勢必將會繼續增加,一個月內可能就會成為強勢變種,Omicron的全球大流行看起來越來越有可能,似乎已經無法抵擋,「現在的問題只剩下,現有疫苗還有多少保護力?」沈政男指出,從病毒學家畫出的病毒基因系譜,可以看到omicron老早在去年就已從舊株分家,獨自演化,當然,這只是一種理論,也有人認為不可能omicron藏了那麼久,都沒被發現,但不管如何,omicron變很大,變得跟其他變種差很多,是一個令人擔心的事實,因為,現有疫苗是從其他變種研發而來。沈政男直言,omicron如果攻進台灣,很可能變成6月的屏東,也就是病毒像delta那麼難纏,而疫苗保護力幫不上忙,「封鎖、圍堵與清零,才是正確!不是疫苗,那只是輔助,更不是與病毒共存,那已證明對東亞國家來說代價太高。」
內蒙滿洲里淪陷 波及2省3市「3天逾70人確診」⋯病毒來源曝光
時隔一年,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的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市,又一次面臨嚴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今天(11月3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期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發生本地聚集性感染,已波及兩省三市。病毒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本次疫情與既往本土疫情均無關聯,是一起新的境外輸入源頭引發的疫情。該3名病例均有接觸進口貨物的可能。經過大量走訪、調查、研判,綜合考慮國家疾控病毒檢測及基因測序情況,初步分析本次滿洲里疫情為境外入境貨物攜帶病毒,通過「人傳人、物傳人」方式導致疫情傳播擴散。另據今天滿洲里新聞發佈會介紹,11月30日0時到14時,滿洲里新增確診病例34例,累計報告73例,其中病例40到73,均為大規模核酸篩查呈陽性。目前,滿洲里已累計排查密接人員2700多人,次密接1400多人。第二輪核酸檢測中,目前已經檢測出陽性15例,其餘結果待出。「這輪疫情發現得有點晚。」《中國新聞週刊》引述大陸一位病毒學專家分析稱,滿洲里市此輪疫情一經發現,就已經出現大規模的新發病例,說明引發當地疫情的新冠毒株已經在一定時間內擴散至一定範圍。接下來的一周內,滿洲里市應該還會持續有新的確診病例出現,應警惕向外省擴散的風險。這位病毒學家認為,如果再遲些發現,後果更嚴重,這輪規模預計至少有上百例病例,「現在不僅要盯緊滿洲里,還需要盯緊其他地區,盡可能防止滿洲里此輪疫情更大範圍溢出。預計幾天之後,疫情形勢會更明朗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滿洲里市在11月29日進行的首輪全員核酸檢測中共採集樣本17萬5554人份,在這其中檢出了陽性樣本60份。前述病毒學家認為,這印證了,除了目前已確診的病例,在大規模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仍存在「漏網之魚」,預計後續累計病例至少過百例。他解釋,在某個時間段統一進行的大規模核酸檢測,並不能一下子找到所有已被感染的人群,有的人可能處於已被感染但還未開始產生症狀的階段,還有部分患者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這也給核酸檢測帶來一定的難度。按照以往經驗,至少要核酸檢測3至4次甚至更多,才能把這些感染者都找出來,實現「清零」。張宇指出,在長時間發酵的情況下,疫情存在影響規模較大的可能性。一方面,滿洲里在重點人群中的病例數存在向周圍擴散的可能;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貿易口岸,滿洲里的通商貿易往來較多,對周圍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雖然現在還沒表現出來,但不代表後續沒有」,張宇表示,仍需要進一步關注滿洲里的疫情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