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
」 新冠肺炎 Omicron 新冠病毒 確診 變種病毒台美跨國重大發現「H3N2流感病毒恐致重症」 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流感病毒經常變異,導致大流行或併發重症及高死亡率,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一項由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展開的流感病毒研究國際合作,經過十年努力獲得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從411個感染H3N2的病人取得病毒,以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技術,發現H3N2流感病毒出現基因片段重組現象,此病毒具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和毒性,可能導致病人發生嚴重併發症。這項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國際最大的一項整合人工智慧、基礎病毒學和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為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與人類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提供了實證,也對未來流感疫苗的開發和流行病學的公共衛生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4年5月的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微生物(Lancet-microbe)』。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及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陳冠甫醫師表示,每到秋冬季節,急診室湧進許多病毒肆虐導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而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更是常見,且多發生在兒童、老人、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的患者。陳冠甫說,流感病毒基因組包括8個片段,流感病毒很脆弱,所以一直會突變產生變異株,讓人體的免疫細胞無法辨識,才有機會捲土重來造成流行。但是並非所有的變異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或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為預防和控制流感疫情,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2014年展開跨國大型合作,涵蓋台灣、美國首府附近多家醫院取得病毒樣本,對病患採用一致標準的世代研究收案標準。由於2017-2018年美國出現特別嚴重的H3N2流感疫情,研究團隊從樣本庫中收集當時的411個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定序加上演化樹分析。結果發現這一時期的病毒有明顯基因片段重組現象,人類對這樣的病毒幾無抵抗力。進一步將重組病毒放在人類鼻上皮細胞做培養,結果顯示H3N2病毒具有極強的複製能力。陳冠甫醫師指出,以往的流感病毒基因研究,常無法解決干擾因子,而無法推論是由於病毒變異,還是病人本身疾病因素而導致重症。這項研究結合進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排除了常見的干擾因素,模擬出相似病人感染不同病毒的結果,做出令人信服的因果推論,確認了基因重組病毒與嚴重併發症之間的直接關聯,獲得世界頂尖醫學期刊的認可。根據疾管署統計,2023-2024年流感季節併發重症的機率,相較2022-2023年疫情解封前高出14倍,因為流感死亡的機率也高出10倍。陳冠甫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是取得保護力與減少併發重症的方法之一,但要〝猜對〞正確的疫苗株相當不容易。相關監控的單位若是能將全基因定序加上人工智慧這類先進技術,得以更精確的確認造成重症的病毒株,進一步在疫苗準備時作為參考,將有助於研發出更具效率的疫苗。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從免疫學到哲學 與病毒族群共存須有的認知與對策
經歷過SARS-1的國家數目不如SARS-2,因此,2003年7月公布的死亡率,中國和台灣排名1、2,SARS-2的疫情雖台灣衛福部於2019年12月31日通知WHO(世界衛生組織),但未被重視。1月間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討論2023年7月1日提出的全球健康議題,不明的疾病─接下來的大病毒(DiseaseX-this is how we should prepare for the next big virus),今年1月CSH(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bioRxiv(The Preprint Server For Biology,生物學預印本資料庫)發布一篇文章Lethal Infection of Human ACE2-Transgenic Mice Caused by SARS-CoV-2-related Pangolin Coronavirus GX_P2V(Short_3UTR),(SARS-CoV-2相關穿山甲冠狀病毒GX_P2V(Short_3UTR)造成人類ACE2基因轉殖小鼠致死感染),指出另一個能侵襲hACE2基因轉殖老鼠之大腦的冠狀病毒另一個病毒類GX_P2V,有100%的致死率,是穿山甲內的病毒,西方學者懷疑此GX2017/GX_P2V是早已開始人工製造的病毒,因而引起西方的注意。事實上,本次新冠疫情開始發生是在武漢一實驗室附近的華南濕糧市場,2020年1到7月共有1310萬人染疫,572624死亡案例,當時認為是動物傳人,一位法國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病毒基因有2到3片是人工植入,而在2023年6月15日台北時間,美媒的報導,第一位死亡者是實驗室負責人,另有兩同事也隨後發病,因此,一些西方學者懷疑這是否生物戰劑研發的一種。從宇宙大爆炸後100億年,質能互變到45億年後地球產生,從最先氫原子產生進而到氮到氦到碳到氧進而出現有機物、微生物、類病毒、病毒、細菌,而到最後出現的人類,故病毒是人類的祖先,雖生物科技等的發達、突發猛進,但我們對病毒瞭解並與之和平共存,似乎和教科書上的描述與現況並不一致,而且新出現的病毒與人工製造的病毒是否可以溝通而能和平共存,有如機器人和人類?地球暖化的結果在俄羅斯凍原區發現五千年前的病毒復甦,而美國NASA的實驗發現從太空船艙外回到地球的細菌有51%存活,至於外太空到地球的隕石、彗星等,上面也帶有病毒造訪地球,不是突變,不是人工製造,消滅不完的。SARS-1期間尚無抗病毒藥物,且無疫苗,本次的抗疫,許多醫師建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Paxlovid或較少副作用的Molnupiravir,但早在2020年,台灣醫界雜誌就有一篇探討COVID-19疫情是免疫學的問題,過去我們對策是以細菌學、病毒學為出發點,這次,雖有一些先見學者、專家提出免疫學為對策的考量,但去年初另有一位醫師提出以哲學的觀點為對策。故和平共存要如何進行?募集更多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而達到人類的需求,似乎是緣木求魚,在人類與病毒對抗的武器競賽達標前,提升免疫力及激活自體抗病毒的干擾素才是備戰的主軸。
全球暖化加劇北極永凍層「上古病毒」問世 專家:擔憂引爆大流行
目前有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沒法阻止全球暖化的腳步加快,在北極永凍層中暗藏的上古病毒「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外號殭屍病毒)有可能會因為溶解的關係而被釋放出來。除此之外,其實在永凍土深層,恐怕還有100萬年前的病毒。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遺傳學家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目前全球對於大流行的威脅分析,主要是從南方地區往北方傳播的疾病上研究,但相對的,對那些遠北地區出現、恐向南方傳遞的病毒關注較少。克拉維里認為,這是一種疏忽,因為在北方的永凍層中,其實也有可能出現引發新疾病爆發的病毒。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影響深遠。(圖/達志/美聯社)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的病毒學家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支持克拉維里的論點,他表示,我們無法知道北極永凍層中到底隱藏了那些古老的病毒,但當中無法排除有的病毒恐引發全球蔓延,比如像是最古老型態的小兒麻痺症,這是我們身為病毒學家必須要能夠假設的事情。永凍層若溶解,許多科學家擔心其中的冰封千萬年的病毒會隨之被釋放造成災難。(圖/達志/美聯社)報導中也提到,克拉維里曾於2014年領導團隊,將西伯利亞的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這項實驗足以證明這些病毒即便被掩埋在永凍土中數千萬年,但還是具有感染能力。而在2023年他們進一步的在西伯利亞七個地點取得不同樣本的病毒株,當這些病毒株放入實驗室後,還是可以感染培養細胞,其中一個病毒的樣本年份甚至長達4.85萬年之久。北極圈許多生物已經深受全球暖化影響,家園遭到破壞。(圖/達志/美聯社)克拉維里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分離出來的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對人類沒有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目前被凍結在永凍土中的病毒無法引發人類疾病。例如,目前已經識別出天花病毒和皰疹病毒的基因組痕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病毒。報導中也指出,這些被科學家所分析出來的微生物、病毒,均統稱為「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殭屍病毒),但科學家也認為,在永凍層底下,有可能會出現百萬年前的病毒,這種病毒一定遠比人類等所有物種還要古老。克拉維里表示,我們的免疫系統過去從未與這種微生物接觸過,是否有抗體足夠對付也是會讓人擔憂。暖化後的北極永凍土解凍,除了造成交通上障礙,更可能讓原本被冰封的病毒重現。也因為這個原因,克拉維里目前正與北極地區的一個國際教育網絡北極大學(UArctic)建立合作,雙方計畫要建立起一個監視網路、隔離設施,並且從中提供專業的醫療資源與知識,以便早期發現特殊病例,同時也計畫在當地就遏止這種上古病毒的感染。
H5N1禽流感病毒首現蹤「南極島嶼」 恐威脅企鵝等鳥類族群
英國科學研究組織在當地時間21日指出,他們首度在南極洲地區的鳥類屍體中檢驗到H5N1禽流感病毒,有鑑於南極洲是許多鳥類的重要繁殖地,他們擔憂這種致命病毒恐威脅到企鵝和其他當地物種。綜合《日本時報》、《瑞士資訊》的報導,負責大部分英國在南極洲科學研究的「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BAS)在21日的聲明中指出,工作人員在南美洲南端以東的英國海外屬地南喬治亞(SouthGeorgia)鳥島(Bird Island)上,採集了1隻棕色賊鷗(Stercorarius antarcticus)屍體的樣本,並將其寄回英國檢測,沒想到樣本卻呈現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陽性反應。BAS解釋,該病毒很可能是被遷徙到南美洲的鳥類帶回島嶼的,因為當地已出現大量禽流感病例。聲明補充,目前造訪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SGSSI)的旅客,正在接受更高強度的生物安全措施,當地涉及鳥類的實地科研工作也已暫停。報導指出,自2021年中期開始,更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開始向南蔓延至南美洲等地,包括先前從未受影響的地區,導致大規模野生鳥類死亡,數千萬家禽被迫遭撲殺。對此,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禽流感研究員威爾(Michelle Wille)也在X平台發文稱,禽流感向南極地區蔓延是一項「令人震撼的消息」,並擔憂「情況可能會迅速失控」。英國動植物衛生局(Animal and Plant HealthAgency)病毒學主任布朗(Ian Brown)上週也警告,候鳥可能會先把病毒從南美洲傳播到鄰近南極洲的島嶼,接著再傳播到南極大陸,這將對從未接觸過該病毒,也不具免疫力的南極洲特有企鵝及其他鳥類族群構成威脅。
腸病毒疫情升溫 台中市10所幼兒園13班停課
近日流感、新冠和腸病毒盛行,依據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統計,台中市今年第16至18周(4月16日至5月6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攀升,已達預警值;台中市教育局統計17日台中市公私立幼兒園共10園13班因腸病毒停課,另有1托嬰中心因腸病毒停托。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台中市今年第16至18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分別為1390、1839及1865人次,台中市雖尚無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但社區腸病毒感染風險持續升溫,提醒民眾落實3撇步,包含勤洗手、重點性消毒及生病不上課,有效避免腸病毒。開業小兒科醫師施勝桓表示,天氣轉熱但近日病號仍多,流感有退燒,但新冠和腸病毒燒起來了,很多交叉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腸病毒以咽頰炎為主,但水泡不明顯,多以咽頰潰瘍表現,提醒家長症狀不典型,仍有十萬分之一有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不能輕忽。曾梓展說,為維護幼兒健康,依據腸病毒通報及停課、停托標準,感染腸病毒學童應請假在家不上課、不收托至少7天,如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等學前教托育機構所在的行政區,於今年有曾被檢驗出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或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個案,同一班級7日內有2名兒童感染腸病毒必須停課7日;若非為公告的行政區,則同一班級7日內有3名兒童感染腸病毒時,建議自主停課7日。教育局統計17日台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有10園13班因腸病毒停課,托嬰中心部分則有1托嬰中心因腸病毒停托。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驚現首例死亡個案! 專家:注意「這些症狀」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大角星」(Arcturus)近期再度肆虐印度。對此,新德里當局為了阻止疫情大規模爆發,除了下令恢復疫苗生產外,還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而據稱「大角星」目前已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並在泰國出現全球首宗死亡個案。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與眼睛疾病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綜合《泰國公共電視》、英國《鏡報》的報導,泰國公共衛生部醫藥科學署署長蘇帕吉(Supakit Sirilak)20日通報,截至4月17日止,泰國共記錄到27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變異毒株「大角星」病例,包括1例病殁。蘇帕吉指出該名死者是「年長的外國人,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死亡原因未必確切反應出這款變異株的嚴重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然而,曼谷朱拉隆功大學臨床病毒學研究中心主任永(Yong Poovorawan)示警,「大角星」可能已無可避免的將成為泰國的主流變異株。報導稱,在4月9日至15日期間,因感染該病毒而住院的患者人數,比前一周增加了兩倍半。俄羅斯衛生監督機構Rospotrebnadzor在18日則表示「大角星」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不具有高致命性的特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WHO自3月22日以來也持續對其進行監控。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在20日證實,國內上周檢出11例,主要來自日本、泰國。而國內累計迄今已檢出14例。不過羅一鈞強調,雖然XBB.1.16傳播力較強,但世界衛生組織並未觀察到重症率、住院率有增加情形,目前暫列為觀察病毒。另有專家指出,這款Arcturus變異株傳播力較強,有個案顯示年輕患者會出現結膜炎或眼睛發炎、紅癢的症狀,但目前未見其可引起大量重症及死亡個案。
新冠起源出現新證據 可能跟武漢華南市場「貉」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爆發依舊成謎,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由動物傳人,和過去許多病毒的傳播模式類似,由於第一時間爆發疫情的武漢是多個實驗室所在地,收集與研究冠狀病毒,因此病毒也有可能是實驗室外洩,如今,有國際病毒專家小組表示,病毒來源可能和武漢華南生鮮市場裡走私的「貉」(或稱為狸,raccoon dog)有關。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所採集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圖/翻攝自@newscientist推特) 根據國際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引述國際專家的研究,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所採集的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增添病毒是來自動物傳人而非實驗室外洩的證據。所謂的貉,外型神似浣熊,在中國被飼養來取用毛皮與肉,這些檢驗的樣本是2020年初自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檯面上採集,不過資料隨後遭到移除,但一名法國生物學家偶然發現這些資訊,並分享給中國境外正在追查疫情起源的科學家。根據資料顯示,從市場中野生動物交易攤位上採集到的部分陽性樣本,也含有「貉」的基因,顯示這些動物或許也被病毒感染。這些分析隨後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率先刊載。根據參與分析的猶他大學病毒學家高德斯坦(Stephen Goldstein)表示,「很可能帶有這些DNA的動物,同時也是病毒的宿主。如果你在人畜共患病溢出事件後去採集環境樣本…基本上這就是你預期會發現的東西」。高德斯坦和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分析是顯示市場內有野生動物感染了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強而有力跡象。然而,這些病毒也有可能是被人帶到市場,然後傳給了貉,或是感染病毒的人碰巧在動物附近留下了痕跡。另外,美國疾控中心中國辦事處負責人葉雷(Ray Yip)表示,這些發現雖然尚未經過確認,但十分重要。根據《美聯社》引述葉雷的說法,「中國疾管中心公布的環境樣本資訊,是迄今支持病毒動物起源的最強力證據」。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技術負責人、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則是持不同意見,認為這些分析並沒有在任何動物身上發現病毒,也沒有發現任何動物傳人的堅實證據,「這只不過是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幫我們理解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BA.2.75取代BA.5成主流 CH.1.1獲國際關注!台灣已出現11例
根據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的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監測結果,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確定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本土BA.2.75佔比已超過50%,大於BA.5所佔比例,BA.2.75目前已成為本土主流病毒株。此外,近日又有Omicron變異株「CH.1.1」,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監測名單,受到全球關注。羅一鈞表示,過去本土就陸續有零星檢出,但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不過還需持續監測觀察CH.1.1後續的威脅。BA.2.75佔比超過一半 取代BA.5成主流上週國內新增125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40例本土個案(21例BA.2.75、14例BA.5、5例BQ.1)及85例境外移入(46例BA.5、28例BF.7、8例BA.2.75、3例BQ.1)。目前,台灣本土仍未檢驗出國際關注的XBB.1.5,但本土變異株佔比出現了變化。羅一鈞表示,先前指揮中心曾提醒,BA.2.75有可能會超過BA.5成為主流病毒株,而在上週BA.2.75佔比來到53%,超過BA.5所佔的比例,已確定成為目前本土主流病毒株,其次是BA.5,再其次是BQ.1。而在85例境外移入中,共檢出46例BA.5個案分別自中國(43例),日本(3例)移入;28例BF.7個案自中國移入;8例BA.2.75個案分別自日本(3例),韓國(2例),中國、泰國及澳洲(各1例)移入;3例BQ.1個案分別自日本(2例),美國(1例)移入。台灣11例CH.1.1屬輕症 威脅性需再監測近日,全球相當關注的CH.1.1變異株,羅一鈞提到,台灣最早在2022年11月20日就已有檢測出相關病例,目前共偵測到11例CH.1.1病例,其中4例為本土病例,7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日本(2例)、韓國(2例)、紐西蘭(1例)、新加坡(1例)、泰國(1例)。CH.1.1變異株屬於BA.2.75的分支,澳洲病毒學家哈尼將它命名為Orthrus,俗稱為「雙頭犬」。羅一鈞指出,目前對於CH.1.1的資料相當有限,去年11-12月CH.1.1在澳洲、紐西蘭曾引起流行,從當地資料看起來住院率、重症率等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而國內偵測到的CH.1.1確定病例,不論本土或境外移入個案都屬於輕症個案。羅一鈞表示,CH.1.1有免疫逃脫的情形,不過目前在國內並沒有引起流行、重症發生,僅有零星檢出,但指揮中心還是會持續監測、收集國際資料,觀察CH.1.1病毒株後續的威脅。
新冠疫情已度過最危險階段? 譚德塞:2023年有望解除「公衛緊急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4日表示,希望新冠疫情(Covid-19)在2023年將不再被視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並敦促中國分享疫情源頭的相關資訊。據《馬尼拉公報》(Manila Bulletin)的報導,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全球每週的新冠通報死亡人數約為1年前的1/5,但仍高得離譜,「上週有近1萬人因此喪生,這仍然太多了,世界各國仍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挽救生命。」不過譚德塞也坦承「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我們希望在明年的某個時間點,能夠宣布Covid-19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WHO的Covid-19緊急委員會已就該病毒是否構成PHEIC向譚德塞提出意見,該委員會預計將在明年1月的會議上討論新冠疫情解除PHEIC的標準。WHO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應對小組技術負責人范克爾霍夫(Maria VanKerkhove)則表示,委員會將繼續研究其他流行病學、Omicron等變種病毒的影響,「雖然預計仍會出現新一波的疫情,但這種流行病已出現變化,重症和死亡人數正在下降。」她補充,「這些死亡病例主要發生在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族群之中,雖然WHO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已接種了超過130億劑疫苗,但世界上還有約30%的人沒有施打過任何一劑新冠疫苗。」此外,譚德塞還表示,他們需要了解大流行是如何開始的,「我們繼續呼籲中國分享數據,以更好地了解這種病毒的起源。」他聲稱,「所有的假設都擺在桌面上」,包括病毒從武漢病毒學實驗室洩漏的說法。
大陸防疫規定鬆綁「搶購潮」再現 藥品被掃光連「黃桃罐頭」也不放過
大陸防疫規定鬆綁後,民間陸續開始湧現藥品囤積的浪潮,不光藥房的感冒藥被一掃而空,日前還傳出黃桃罐頭能抑制新冠病毒,造成民眾瘋狂搶購的現象。不過有廠商和醫學專家出面闢謠,指出黃桃罐頭沒有任何藥效,純粹只是一種甜蜜的「安慰劑」。綜合陸媒報導,陸網日前傳出許多以黃桃罐頭作藥的文章,稱能抑制新冠病毒,短短幾天就造成民眾瘋狂搶購的熱潮,商品一度被賣到斷貨。對此,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表示,黃桃罐頭不能代替醫學治療,最多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不過,他還是建議民眾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D、E的水果,如橘子、奇異果,可緩解染疫後導致的疲倦感。大陸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表示,黃桃罐頭不能代替醫學治療,最多只能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圖/翻攝自微博/新京報我們視頻)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曉玲也強調,吃水果無法替代藥物治療,黃桃罐頭可說是一種甜蜜的「安慰劑」。他呼籲,一旦確診新冠肺炎,一定要藉由科學藥物治療才能痊癒。同時,位在遼寧省的林家鋪子食品有限公司也發文透露,在市面上出現搶購黃桃罐頭的期間,甚至收到了民眾詢問,「你家的黃桃罐頭能治病嗎?」對此,廠商澄清,黃桃罐頭本身沒有任何藥效作用,民眾應理性囤貨勿盲從。
野外採蘑菇烹煮當晚餐 母子中毒肝臟嚴重受損
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對母子在外出時,意外的在郊區發現了一些蘑菇,由於蘑菇的長相與過去吃過的安全蘑菇十分相似,這對母子就不疑有他的煮來吃掉。沒想到,在飯後兩人就感到嚴重不適,緊急送醫後,醫生發現這對母子都出現嚴重的肝臟損傷情形,死亡率高達30%至50%。根據《鏡報》報導指出,這對母子在食用過自行採摘的蘑菇後,身體出現嚴重不適的症狀,兩人甚至都因此出現發燒情形。之後兩人就隨即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在抵達後,醫院的醫生發現這對母子需要更專業的儀器來治療,於是將他們緊急送往麻省大學紀念醫學中心進行檢查。在醫學中心的病毒學專家的協助下,很快地發現這對母子是磨菇中毒,而且肝臟出現了損傷的情形,死亡率高達30至50%。為了拯救這對母子,醫學中心還從費城空運最新研究的藥物,希望能夠以此拯救他們。幾天後,接受治療的兒子是康復出院,但是母親卻是還在鬼門關前與死神拔河。由於肝臟嚴重毀損,後來母親被列入肝臟移植名單中,而且母親也很好運的等到適合的肝臟,並且順利的進行移植手術。麻省大學紀念醫學中心毒物控制部門人員表示,美國近期有11起野生蘑菇的中毒病例,都與食用蘑菇有關,其中有7名患者接受住院治療、3名患者被安置在重症病房治療,而最嚴重的1名患者,則是在等待肝臟移植。醫學中心也呼籲,除非有豐富的鑑定蘑菇的經驗,否則最好不要隨意食用野外的蘑菇。
Omicron亞變種來勢洶洶 美國CDC:BQ.1、BQ.1.1病例數翻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先前就曾警告,Omicron亞變異株BQ.1、BQ.1.1已經造成全美近10%的人口感染,而且用著極快的速度攀升。而目前美國衛生監管機構也於21日發布公告,表示BQ.1、BQ.1.1的病例已經達到16.6%,病例數幾乎是上星期的2倍。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除了美國地區有病例翻倍的情形發生外,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預警,BQ.1、BQ.1.1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數周或數月成為歐洲地區病例暴增的主要原因。據了解,Omicron亞變異株BQ.1是在9月初被科學家命名,之後在10月初,科學家又發現了Omicron亞變異株BQ.1.1。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美國當地主要病毒株還是以BA.5為主,但是BQ.1、BQ.1.1的增加速度不容小覷,在9月時,BQ.1、BQ.1.1的感染率還不到1%,而如今已經達到16.6%。面對增長如此快速的病毒,明尼蘇達州梅澳醫學中心病毒學家與疫苗研究員波蘭(Gregory Poland )表示「BQ.1、BQ.1.1目前已經在歐洲、英國造成大量病例激增,推測極有可能在今年冬天同樣讓美國出現嚴峻的病例激增情形」。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本周表示,目前全球29個國家中出現BQ.1.1的病例。
美波士頓大學合成新病毒老鼠致死率80% 第一作者是台灣人!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研發出一種新的新冠狀病毒株,實驗室人員讓新的變異株感染實驗室老鼠,發現致死率居然高達80%,也引起外界抨擊,波士頓大學表示,實驗目的是為了對抗未來的疫情;也有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合成的新病毒與原本的武漢病毒株相比,其實治病性是變低的。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台灣!蘇一峰20日於個人臉書發布指出,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發出致使率高達80%的新冠變種病毒株,該研究第一作者是來自台灣的博士研究員「陳大元」(Da-Yuan-Chen),蘇醫師也在自己的留言處貼出研究員的資料連結。並忍不住搞笑說「台灣買不到核彈,可以發展生化武器,誰說台灣沒人才!」蘇一峰醫師在臉書表示,新型病毒株第一作者居然是台灣人。(圖/蘇一峰醫師 FB)研究員陳大元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為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同時也是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目前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病毒學、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據英國《每日郵報》及其他外媒報導,此病毒株是將新冠肺炎原始病毒株和Omicron BA.1變異株的棘蛋白結合,新製造的病毒株的病毒量也比BA.1高出5倍,消息曝光後引起國際關注,以色列政府專家夏皮拉(Shmuel Shapira)更批評,「這根本就是在玩火!應該要完全禁止。」不過波士頓大學學者柯里(Ronald B. Corley)也跳出來澄清表示,實驗並沒有增強新冠變異株的能力,研究目的是為了檢驗Omicron的致病能力,認為《每日郵報》的報導根本是誇大報導,斷章取義。也有博士後的研究員在討論區版面上發表文章,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與武漢病毒株相比,其實這個合成病毒致病性是變低,且實驗用的是基因工程老鼠,並非正常老鼠,因此這項實驗只能在不同新冠病毒兼做比較,不能用此來評估對人體的傷害程度。
新冠病毒加速變異 中國已出現10種Omicron變異株
據《第一財經》報導,自今年7月6日,西安確認中國首例感染Omicron BA.5變異株的本土病例以來,截至7月17日的不到兩周時間內,中國多地已報告了多達10種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的加速進化也引起科學家們的擔憂。7月17日,成都通報,最新一輪疫情基因測序分析,感染者感染的是Omicron 型變異株BA.2.12.1,在大陸國內本土疫情數據庫中尚未發現同源序列。BA.2.12.1是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最先發現的,為BA.2變異株分支,但傳播性較BA.2高出23%至27%。BA.2.12.1一度成為美國主導的流行株,不過後來被BA.5逐步替代。目前在美國,BA.5已經佔到了65%以上的新病例。另外,在甘肅蘭州最新一輪疫情中,監測到了Omicron變異株BA.2.38,該變異株也是BA.2變異株的分支,近期在印度流行。在截至7月2日的30天內,BA.2.38佔據了印度約30%的新增病例。中國本土監測到的其他Omicron變異株還包括上海、天津和青島報告的BA.5.2.1變異株;廣州、佛山和北海報告的BA.2.3變異株;廣東、上海和臨沂報告的BA.2.2變異株;西安報告的BA.5.2變異株;大連報告的BA.5變異株以及天津報告的BA.2和BA.4變異株;珠海報告的BA.5.1變異株。值得關注的是,以上所有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都為境外流行的毒株輸入中國的。例如上海首次監測到的BA.5.2.1變異株,就是今年5月首次在比利時發現的,並在歐洲多個國家傳播;BA.2.3變異株也是美國首次發現的。一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我們仍然應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動態清零政策。發現輸入性的疫情擴散,就要及時撲滅。」按照中國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要求,對入境人員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在截至7月17日的一周內,中國平均每天報告了390例本土新增新冠病例,較前一周的340例有所增長。然而對於多地的疫情,流行病學調查都尚未發現病毒感染來源。報導稱,在今年3月開始的一輪中國疫情中,大部分人感染了Omicron BA.2變異株。而在過去的幾個月裡,Omicron已經進化出更多的變異株,病毒傳播速度也更快。例如首次在南非發現的BA.4和BA.5變異株就比BA.2有大約13%至15%的傳播優勢,並且還可以逃避BA.2的免疫力。有病毒學家介紹稱,雖然這些變異株的名字各異,但都屬於Omicron,從病毒結構來看差別不大,病毒傳播過程中,平均每個月大約出現2個左右的氨基酸位點變化,基本特性相似,免疫反應也差不多。儘管從目前真實世界報告的數據來看,無論是BA.2.12.1、還是BA.2.38或者BA.5變異株,都顯示它們並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放鬆警惕,因為這些變異株逃避免疫的能力會導致大量的再感染,而且由於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也可能會加速新的變異。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發佈的最新數據,在BA.2和BA.2.12.1流行的情況下,接種兩劑mRNA疫苗對抗新冠重症的有效性大幅降至24%,而接種第三劑加強疫苗對抗重症的有效性可提升至52%至69%。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指出,「數據顯示,從病毒感染細胞的情況來看,Omicron的致病力下降了,但病毒的複製速度增加了,而且病毒仍在不斷地變異和進化,這可能會導致現有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已經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徐建國認為,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異的幾率也越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病毒變異速度很快,一些變異株的抗原性可能會發生變化。」他表示,「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找新的方法和技術,切切不能大意,應該高度警惕疫情的發展。」
南韓首見BA.2.75病例!仁川60歲男無海外旅遊史 疑社區中染疫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新型亞變種「BA.2.75」也被發現快速在世界擴散,且在鄰近台灣的日本於13日傳出首例後,南韓也於14日發現首例BA.2.75感染個案,患者為一名60多歲男性,無海外旅遊史。日本、南韓近日都出現新冠疫情升溫跡象,南韓近日受到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影響,每日確診人數暴增,專家更警告8月下旬至9月恐怕會出現日增20萬例情況。不過根據《韓聯社》報導,韓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14日表示,在發現仁川一名60歲男性確認感染BA.2.75亞型變異株。檢疫部門目前正在對該名患者進行疫調工作,並了解他並沒有海外旅遊史,因此分析認為,BA.2.75很可能已經在南韓社區內傳播;目前該名病患已經在家中接受治療,其同住家人、同社區住戶還沒有發現更多確診病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75起初是在今年5月於印度發現,至今已經在包括美國、澳洲、德國、英國等11國被發現,而它因為具有高度迴避免疫的特性,加上擴散速度快,因此又被稱為「半人馬座」(Centaurus)。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指出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呈現指數級增長,但目前專家還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新變種BA.2.75疑有免疫逃脫能力 11國淪陷且印度呈指數型增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了,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疑似具備免疫逃脫的能力,而且目前已有11國淪陷,尤其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指數級增長。據《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新變異株BA.2.75目前已蔓延至印度、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全球11個國家。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是它在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BA.2.75的傳播率是否超越BA.5,不過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BA.2.75與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它的刺突蛋白發生了突變,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目前還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得知BA.2.75是否會改變整個大流行的發展軌跡。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美國目前可能也會在秋季針對突變的Omicron毒株更新疫苗開發的配方。
猴痘全台首例匡列9人 專家:酒精不要只是噴噴「曝正確使用模式」
「猴痘」疫情開始在全球肆虐,台灣也發現一名德國留學生返台後確診的病情,疾管署也匡列曾接觸的9人並監控他們的身體狀況,專家則表示,猴痘疫情不典型,不能只靠噴兩下酒精來消除病毒,必須靠勤洗手與酒精搓手來達到防治效果。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猴痘境外移入個案,是名德國留學生返台出現不同於新冠肺炎的症狀。(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24日公布台灣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是一名從德國返台的境外移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6月中旬回台後出現開始出現症狀,有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其身上出現水痘樣皮疹,且剛從歐洲回國,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疾管署檢驗確認陽性,目前已收治於負壓病房治療中。政府已經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疾病,若有類似症狀需24小時內通報。(圖/達志/美聯社)病毒學專家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心施信如則認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身體粘膜接觸到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建議還是自帶酒精並勤洗手自保,酒精也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來均勻分布,才能達到有效殺菌的功效。而猴痘目前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有症狀需要24小時內通報,必要時需要進行隔離治療,疾管署也公布匡列對象達20人,包含家庭成員3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但衛生局稍早依公佈之指引重新檢視後,將接觸者減列為9位,預計健康監測到7月14日止。
瑞士科學期刊揭最新研究:高端疫苗「保護力84%」 科興、國藥僅65%
台灣國產的高端疫苗保護力有多高,一直是國人關心的焦點,根據最新瑞士科學期刊MDPI(Multidisciplinary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其所刊出一份主題為《對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反應》(Immune Response to SARS‐CoV‐2 Vaccines)的研究報告提到,國產高端疫苗的總體保護力有達84%,且無嚴重不良反應,而中國大陸的國產疫苗科興、國藥,保護力皆為65%。而在其他疫苗的保護力方面,輝瑞/BNT疫苗達95%、莫德納疫苗94.5%、AZ疫苗70%、嬌生疫苗72%(美國數據)、史普尼克V(Sputnik V)疫苗為91%、科興疫苗65%、國藥疫苗65%、印度國產Covaxin疫苗78%。據悉,這份報告的作者,共來自4個單位,分別是「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眼科和視覺科學系」、「印度國家病毒學研究所(ICMR-NIV)」、「阿達瑪斯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報告發布時間為。收稿日期為2022年4月20日、修訂日期2022年5月27日、發佈時間為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