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 疾管署 疫情 腹瀉 類鼻疽 颱風10歲女童全身莫名起疹竟是「腸病毒」 專業醫提醒:非典型手足口病誤診率較高
先前一名10歲的女孩因發燒和全身皮疹被母親帶到兒科急診就診。據女童母親描述,孩子從3天前開始出現間歇性發燒,伴隨喉嚨痛和食慾不佳。而送醫前一日,女童身上的皮疹從手部、足部及頸部開始蔓延,進一步影響到背部和腿部。而女童的姐姐也有類似症狀。而因為診所醫師根據女童口腔內發現的潰瘍,初步診斷為腸病毒感染,但由於疹子過多,母親選擇轉至急診。兒科醫師吳昌騰在FB粉絲專頁分享這起特殊的病例,吳昌騰醫師提到,經過詳細檢查後,確認女童感染的是克沙奇病毒A6型的腸病毒,這是一種非典型手足口病的病原體,症狀相較於典型手足口病更為複雜。吳昌騰醫師解釋,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多集中於手掌、腳掌和口腔黏膜,而非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則可能出現在四肢、臉部及軀幹,表現為多型性皮疹,包括濕疹樣、水疱性或瘀點紫斑樣皮疹。吳昌騰醫師也提到,這類非典型手足口病誤診率較高。吳昌騰醫師也說明,克沙奇病毒A6型自2008年起,已逐漸成為全球手足口病暴發的主要病毒株。與典型的A16型和腸病毒A71型相比,A6型病毒因基因重組和演化,導致更廣泛的人群受影響,症狀也更為嚴重。其引起的非典型手足口病,病程平均持續約10天,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Gianotti-Crosti類似皮疹:丘疹對稱分佈於面部、手臂和腿部。濕疹樣皮疹:如患兒的情況,疹子集中於手臂和腿部的皺褶處,皮疹容易繼發細菌感染。瘀點或紫斑樣皮疹。大疱性皮疹。此外,這種感染常伴隨指甲異常,如指甲剝落症(onychomadesis)及博氏線(Beau's lines)。而治療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絕大多數病患在7至14天內可自癒。由於非典型手足口病的誤診率高,臨床醫師需對其多樣化的症狀保持高度警覺,結合實驗室檢查進行鑑別診斷,確保患者能及時獲得正確診治。吳昌騰醫師也提醒,克沙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的症狀可能超出傳統範疇,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皮膚及整體健康狀況,必要時及早就醫,避免病情延誤。
總是覺得累?醫示警12項身體訊號「恐是免疫衰老」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的自然過程。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解釋,這種現象不僅影響我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他也列出免疫衰老可能表現出的12個身體信號,其中像是持續疲勞感、常有腸胃問題、頻繁感冒、常發生口腔潰瘍等,可能就是免疫衰老的警示。黃軒醫師今(3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免疫衰老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性改變,包括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反應減弱,導致抗原呈遞和初始免疫反應的效率下降,或是適應性免疫(如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退化,以及低度慢性發炎:體內發炎因子(如IL-6、TNF-α)升高,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並加速老化相關疾病發展。黃軒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發生。至於如何辨識免疫衰老,他也列出以下12個身體信號:一直持續疲勞感:即使有充足睡眠,仍感到疲憊不堪,日常活動變得吃力。出自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消耗大量能量。常有腸胃問題:經常腹瀉、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原因是腸道中約70%的免疫細胞受損,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頻繁感冒:經常感冒或感染,且恢復緩慢。因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緩慢:小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容易感染。主要是免疫細胞修復組織的能力減弱。皮膚常出現問題:頻繁出現濕疹、皮疹或口角炎。因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病菌更易入侵。一直頭痛與肩頸僵硬:因免疫力下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情緒低落。因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受損。過敏症狀加劇:忽然對食物過敏或環境過敏的反應變得更嚴重。當免疫系統失衡,可能會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莫名體重變化:體重突增加或減少,無法用飲食或運動解釋。因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新陳代謝所致。口腔健康出問題:口腔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導致經常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一直有肌肉或關節疼痛: 無明顯運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經常感到酸痛或僵硬。主要在於慢性發炎導致組織損傷。頻繁低燒: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溫略微升高,使人經常感到發熱,但未達到明顯發燒標準。至於如何延緩免疫衰老?黃軒提醒,免疫衰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透過早期識別徵兆並採取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夠顯著延緩免疫系統的退化速度,尤其可以針對以下4點進行改善: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每週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果、堅果)。補充維生素C、D、鋅和益生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管理壓力:採用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定期健康檢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接種疫苗:接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疫苗(如高劑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防檢署通報雲林、彰化2禽場確診禽流感 撲殺3.1萬隻雞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防檢署)今(28日)宣布,經獸醫研究所確認,彰化縣芳苑鄉一處蛋雞場(13,645隻,主動監測)及雲林縣東勢鄉一處土雞場(17,485隻,主動通報)已確診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兩處禽場依照標準作業程序進行撲殺及銷毀作業,並完成場區清潔與消毒作業。自113年9月以來,已累計確診並處理的禽流感案例達6例,其中包括4個陸禽場及2個鵝場。防檢署指出,隨著冬季來臨,候鳥遷徙帶來的禽流感病毒威脅持續加劇,疫情已嚴重影響歐洲、美國及日本的家禽產業。台灣位於候鳥的遷徙路徑上,近期在嘉義、台南及高雄等地的沿海濕地已檢出11宗野鳥帶有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防檢署呼籲養禽業者務必加強防範,避免野鳥與家禽接觸,並持續加強禽場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降低禽隻染疫的風險。防檢署強調,隨著大陸冷氣團南下,台灣各地氣溫驟降,家禽容易處於緊迫狀態,進而降低免疫力。養禽業者應加強禽場防鳥設施,做好禽舍保溫,並嚴格管控場內人員、車輛和器具的進出,確保清潔消毒工作落實。同時,業者須每日自主觀察禽隻健康狀況,若發現異常,應立即通報。若未依規定主動通報,將面臨最高100萬元的罰款,且撲殺的動物不予補償。此外,防檢署持續加強邊境檢疫,對於進口的禽肉、蛋及其他產品進行嚴格監控,並針對輸入的種禽及其他感受性動物加強隔離與檢測。防檢署也強化了對禽場的監控,包括主動監測579場次,並進行異常回溯調查258場次,通過這些措施提升疫情預警能力。防檢署呼籲,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十分嚴峻,病原經野鳥進入國內禽場之風險仍高,禽場自主強化生物安全工作不可懈怠,加上近日東北季風增強氣溫偏低,易造成家禽緊迫,導致抵抗力降低,請養禽業者持續落實禽場防鳥設施、做好禽舍保溫措施及門禁管制,人員、車輛與器具(含蛋箱與禽籠)進入禽場,務必完成清潔消毒,並提高警覺,每日自主觀察禽隻健康狀況,倘發現異常,應主動通報,倘被查有未依規定主動通報者,依規定最高處新臺幣100萬元罰鍰,且所撲殺動物不予補償。
科學家在木乃伊身上找到黑死病證據 古埃及3300年前已有死亡病例
人類文獻紀載曾有3次「黑死病」(BlackDeath)大流行,均發生在中世紀的歐亞大陸,不過最近有研究顯示,黑死病的起源有可能在埃及,原來專家在一具近3300年歷史的木乃伊身上發現證據,而這也是學界首度在歐亞大陸以外發現黑死病病例。有學者推測黑死病的發源地很可能是埃及,近日科學家在一具古埃及木乃伊身上發現黑死病的證據。(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鏡報》引述美國《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和《IFL科學網》(IFL Science)的報導,科學家最近分析在義大利都靈博物館(Turin)埃及博物館(Museo Egizio)館藏的一具3290 年前埃及木乃伊身上,發現了引發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Y. pestis)DNA。這項在2024年古病理學協會歐洲年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以放射性碳測得年代,約西元前1686年至西元前1449年,可追溯到古埃及第二中間時期(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末期或者新王國時期(NewKingdom)初期,距今約3290年。科學家曾在開羅以南約300公里處的阿瑪納(Amarna)考古村落發現跳蚤遺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由於木乃伊骨組織和腸道內容物均含鼠疫桿菌 DNA 痕跡,推測這具木乃伊就是死於黑死病,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在歐亞大陸以外的地區首度發現鼠疫確診病例。不過在2004年,科學家曾在開羅以南約300公里處的阿瑪納(Amarna)考古村落發現跳蚤遺跡,這裡曾是圖坦卡門王陵墓建築工人居住地,由於跳蚤是鼠疫主要傳播媒介,研究人員懷疑,古埃及尼羅河沿岸可能有發生過鼠疫。另據史籍紀載,黑死病首次大流行在西元541年東羅馬帝國時期,並持續到西元750年才告終,估計造成1500萬人到1億人死亡,疫區包括地中海周邊國家為主。第二次大流行爆發於14世紀中葉,當時蒙古人稱霸歐亞大陸,這場黑死病大流行由亞洲向整個歐洲傳播,1347年至1351年,估計造成7500萬至2億人死亡。至於第三次黑死病爆發,則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當時清朝統治的中國雲南開始蔓延,擴及蒙古、印度,估計約1000萬人喪命。鼠疫最初僅稱為瘟疫,16、17世紀時因未發現皮下出血發黑的症狀才被稱為「黑死病」,雖然現代科學家認為病原體可能已滅絕,但鼠疫桿菌仍舊活躍,依舊是國際公共衛生問題,鼠疫過去10年來在馬達加斯加再次現身,每年新增病例 500到2000 例,另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每年全球有高達 3000例鼠疫病例發生。有學者推測黑死病的發源地很可能是埃及,近日科學家在一具古埃及木乃伊身上發現黑死病的證據。(圖/翻攝自X)
中國爆發「人類偏肺病毒」台灣去年已有! 5歲以下孩童要當心
中國近期爆發多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其中又以人類偏肺病毒(HMPV)為大宗,與新冠肺炎相似,入冬後在中國明顯增加,尤其以14歲以下及北方省區尤其明顯,目前沒有疫苗,甚至也沒有抗病毒藥物。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表示,人類偏肺病毒(HMPV)是中國採用的名字,在台灣稱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是是病毒,2023年台灣已流行過一波,所以不必太緊張。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臨床表現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相似,常見症狀包括咳嗽、發燒、鼻塞、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等。傳播方式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潛伏期約為3至6天,輕症者大約1週左右,症状可以逐渐獲得缓解。林氏璧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之前在台灣被稱為「小孩殺手」、「恐怖肺炎」,但該病毒每個人遲早會得,躲也躲不掉,「保持平常心,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把過敏控制穩定,感染後也不至於太嚴重。」林氏璧也說,該病毒全世界都有,而且是造成5歲以下小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僅次於RSV。但就算被感染了,絕大多數都能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復,且疫苗已經在研究、進行中,可以期待未來是否會問世。最好的預防方式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室內也要通風,避免前往流行疫區、戴口罩、減少出入人多的場所、勤洗手,沒洗手別亂摸眼、鼻等部位。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佐藤健身塗白扮「英勇白血球」 永野芽郁第一眼忍不住笑場
日片《工作細胞》改編自漫畫家清水茜暢銷突破千萬冊的同名人氣漫畫,佐藤健更為了演出英勇的白血球一角,每次開拍前都得花時間將全身塗白上陣,讓飾演紅血球的永野芽郁第一眼看到忍不住笑場,「我有好一陣子沒見到佐藤健先生了,第一天第一場戲開拍時,我轉過頭看到他完全是白色的,那明明是一場嚴肅的戲,我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然而她也補充,「打鬥戲時,佐藤健的動作依然非常俐落,白血球的角色必須一直保護我,而他盡力保護我的樣子真的讓我很感動」。該片由曾執導多部經典日劇《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電車男》、《交響情人夢》等作的知名導演武內英樹執導,這也是武內英樹繼《羅馬浴場》、《飛翔吧!埼玉》後最新電影作品。擅長建立獨特世界觀的他,此次也將再以特有的幽默視角,帶領觀眾一窺體內世界豐富無比的「細胞樂園」。演員方面則集結永野芽郁、佐藤健、蘆田愛菜、阿部貞夫、染谷將太、坂垣李光人、加藤諒、山本耕史、仲里依紗、松本若菜、深田恭子等豪華陣容,一同上演一場最華麗的「健康保衛戰」。佐藤健表示自己閱讀原作漫畫時,就直接愛上了這個繽紛有趣的體內世界,同時也在接獲演出邀約後,主動向劇組提議加重打鬥動作戲的設計,「我覺得既然是這樣的作品,如果動作能更真實一些會更有趣,於是就提議邀請曾和我合作過《神劍闖江湖》的大内貴仁擔任動作指導。」他笑稱自己要是不能拿出比《神劍闖江湖》更好的武打動作表現,拍這部作品就沒有意義了。佐藤健將全身塗白上陣,讓飾演紅血球的永野芽郁第一眼看到忍不住笑場。(圖/天馬行空提供)對於飾演的白血球一角,佐藤健表示,這可說是史上最小的英雄,「我認為《工作細胞》是一部英雄片,白血球的職責就是要擊敗入侵體內的邪惡病毒,他可說是人體內的大英雄」,因此他也鼓勵觀眾,「如果你感到心情低落,請將你的手輕輕放在胸口,想像現在有許許多多個英雄正在你的身體裡努力奮戰著」。 人類體內的細胞數有37兆個,運送氧氣的紅血球、與細菌作戰的白血球、以及其他無數細胞,其實正日夜不停地拼命工作,以保護你的健康與性命。高中生漆崎日胡(蘆田愛菜飾)與她的父親阿茂(阿部貞夫飾)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日胡個性嚴謹,一直維持著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她體內的細胞們總是愉快地工作著,相反地,每日生活既不規律又不重視養生的阿茂,體內則是個黑心的勞動環境,他的細胞總是抱怨連連。這對感情融洽的父女,體內的世界也是如此熱鬧。然而,企圖入侵他們體內的病原體已開始蠢蠢欲動,一場攸關漆崎父女的未來,各個細胞之間的「體內史上最大戰爭」即將揭開序幕。《工作細胞》將於2025年1月24日在台上映。
身體毛病不斷?營養師建議補足「酵素」與「抗氧化」防線 遠離健康危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隨著年齡增長,體內酵素逐漸減少,導致修復力和新陳代謝下降。同時,自由基(ROS)引發的氧化壓力失衡,可能引起糖尿病、免疫疾病及各種炎症等健康問題。營養師陳品言建議「要遠離這些健康危機,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是關鍵。青木瓜酵素因其高活性與天然的抗氧化能力,是對抗自由基、守護健康的好夥伴!」一、什麼是自由基?為何要調節它?自由基是體內氧分子不完全代謝的產物。在正常水平下,自由基有助於細胞信號傳遞,維持身體機能。然而,當自由基過量時,會攻擊細胞中的蛋白質、DNA及脂肪,導致細胞損傷並引發炎症與疾病,如糖尿病、腸炎和骨關節炎等。研究顯示,維持體內自由基的平衡,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損害,保持健康。那麼,缺乏酵素與自由基失衡究竟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二、缺乏「酵素」與哪些疾病有關?當身體長期處於高氧化壓力和自由基失衡的情況下,容易引發以下健康問題:糖尿病:自由基會引起慢性發炎,損害胰島細胞功能,使血糖控制變得困難。免疫問題:自由基傷害免疫細胞,讓身體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讓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細胞。腸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自由基會損害腸道細胞,導致腸道問題加重。骨關節炎:自由基會損害軟骨細胞,加速關節退化,引發疼痛與發炎。既然這些健康問題與自由基息息相關,補充青木瓜酵素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三、青木瓜酵素如何調節自由基?提升「抗氧化」防線!營養師陳品言指出,青木瓜在1到1.5個月大時,含有最多的木瓜酵素(酶)。經過低溫發酵與乾燥處理後,每3克青木瓜酵素可提供高達18,000,000單位的活性酵素。這些活性酵素能有效加速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抗氧化能力。簡單來說,酵素就像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將有害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啟動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有效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維護身體健康。四、選對「青木瓜酵素」,健康更給力!青木瓜酵素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健康禮物,富含高活性的酵素,能幫助身體調節自由基,減少發炎,提升健康。不過,營養師陳品言提醒,選購酵素產品時要注意以下重點:高活性單位:選擇標示高活性酵素單位的產品,效果更好。有機認證:確保青木瓜來源有機純淨,無農藥殘留。無添加物:避免含有不必要的化學添加物,讓健康更有保障。青木瓜酵素,高活性、天然純淨,是你守護健康的最佳選擇!從今天開始,補足抗氧化防線,讓健康更有保障!
天寒地凍生病人數變多 專業醫提醒做好3件事免受病毒侵擾
近期台灣由於冷氣團襲擊的關係,氣溫可以說是直線下降,非常寒冷。而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發文提醒,建議民眾做好三件事情,這自己可以避免各式病毒的侵擾,畢竟從12月起「好多人生病,候診清單深不見底」。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在FB發文表示,自己在診所中觀察到,自12月以來,患者數量急劇增加,候診清單長達深不見底。其中腸病毒自12月初大規模爆發,雖目前稍有緩解,但仍不容忽視。同時,新冠肺炎的確診數量由於快篩數量減少而難以準確估算,而流感病毒則在近期病例中有所上升,單一夜診期間便出現4例陽性個案。根據疾管署提供的數據,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病原體也持續有陽性檢出,顯示目前正處於病毒齊發的高峰期。面對多種病毒同時流行,張弘醫師特別提醒,病毒傳染力極強,尤其在家庭環境中,一人染病後往往迅速傳染給其他成員,造成全家感染的情況。張弘醫師強調,在這樣的季節裡,保暖是基本的預防措施,而外出時更應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的良好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38歲女爆瘦「瘋狂網購」竟是罹罕病 醫示警注意6症狀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其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與多樣化的自體抗體存在為此病的特徵。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加上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躁狂及妄想等精神異常問題。經就醫檢查,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近期分享一個病例,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後續更出現巨額網購消費等躁狂症狀,就醫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而江女因忙於小夜班工作,延誤就診,導致確診時間拖延了半年。賴佩幸指出,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多樣化,診斷難度高。此病俗稱「蝴蝶病」,常見於患者臉上出現蝴蝶狀紅斑,但也可能有光敏感、口腔潰瘍、關節痛、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表現,例如痙攣或精神病症狀。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細胞,可能引發多重器官問題。此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尤其多見於青春期至40多歲的育齡女性。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說明,紅斑性狼瘡主要是女性的疾病,在美國所有的報告中女性所佔的優勢是78至90%,其好發年齡是11至50歲,尤其是15至39歲為最高峰,也就是生育期間。至於發生率,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SLE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
病因不明!神秘疾病「X」肆虐剛果 416人莫名染疫「至少143人死亡」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近日爆發一種被稱為「X疾病」(Disease X)的神秘傳染病,目前已導致當地至少416人染疫。X疾病主要發生在剛果西南部的夸恩戈省(Kwango Province)的潘濟地區(Panzi),從10月24日出現首例病例至今,至少造成143人死亡,其中40%為5歲以下的兒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X疾病」的症狀主要有發燒、頭痛、咳嗽和呼吸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感染者的致死率高達7.6%。由於該地區貧困、戰亂不斷,許多兒童因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發併發症。剛果的國家公共衛生研究院(INSP)院長姆萬巴(Dieudonné Mwamba)表示,目前已派遣緊急醫療團隊趕赴疫區,試圖控制疫情。也由於當地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醫院缺乏基本的藥品和設備,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病患。民間社會協商框架主席盧富圖(Lucien Lufutu)坦言,多數病人只能依賴傳統療法。此外,由於通報延遲的關係,疫情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主任卡塞亞(Jean Kaseya)表示,「X疾病」的疫情爆發後,相關報告延誤5到6週,導致防控措施無法及時展開。更讓人頭疼的是,目前「X疾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當地政府僅能採取消極的限制村莊間流動、呼籲民眾戴口罩並避免接觸屍體等基礎防疫措施。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緊檢測工作,初步收集的12個樣本中,有10個檢測出瘧疾陽性,但專家不排除有其他病原體共同作用所致。剛果衛生部長坎巴(Samuel-Roger Kamba)警告,這種疾病的爆發可能與當地民眾的貧血、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剛果面臨多重疫情的肆虐,其中包括猴痘(mpox)、馬爾堡病毒(Marburg)和小兒麻痺症(polio)。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剛果每週通報約200至300例猴痘確診病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200人。
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血水聖靈」創辦人常駕豪車至球場 年輕人見他喊:爸爸
台北市北投區近日有家長反應,孩子放學時在捷運明德站遭「血水聖靈教」強迫傳教,甚至被逼留電話、LINE帳號等。據悉,其創辦人為左坤,經常坐勞斯萊斯出現在百齡橋球場,場上打籃球的孩子更會熱情地喊他「爸爸」。「血水聖靈」全名為「耶穌基督血水聖靈全備福音佈道團」,由左坤於1988年8月在於台北市北投石牌成立總部。該教會爭議頗多,曾被視為異端、邪教組織,據稱該組織在全球擁有30萬教徒,但具體數字並無其他人佐證。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創辦人左坤經常被目擊到乘坐勞斯萊斯,出現在百齡橋球場,身邊還有一群年輕女子跟隨。只要他一現身,場上打籃球的年輕人就會馬上靠近,更大聲喊他「老爸」;面對這樣的熱情,左坤便會露出笑容,分發餅乾給路人。知情人士透露,「血水聖靈」的傳教行為在北投一帶十分活躍,特別以未成年為目標,除了會在捷運站附近強拉學生傳教外,更有傳聞稱教會要求信徒在公共場合賣餅乾,收入全數上繳;還有人直言「孩子進教會後,變得連爸媽都不認,教會對他們的控制力太強」。據傳,左坤其子在北市發展出多家連鎖餐飲品牌,包括港式茶餐廳、咖啡館、烘焙坊等等,也在北投石牌及芝山站附近以「左爺爺」為名開設多家店面,諸如左爺爺港式茶餐廳」、「左爺爺烘焙坊」。另外,報導指出,在2014年,該教會一名吳姓司機駕車進行教會接送工作,路上不慎撞死李姓男子而被判刑,連同教會也遭求償民事賠償。而法院依據法醫研究所鑑定書發現,李姓死者為肝臟終末期惡性腫瘤(原發性或轉移性),加上年紀老邁,均屬於自然疾病原因,引發後續併發症,最後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難認李姓死者身亡一事與該起車禍具有相當因果關係,故判敗訴。
323種「致命病毒樣本」憑空消失 澳洲衛生局事發1年多才公布
澳洲爆發「重大的生物安全漏洞」,昆士蘭政府9日宣布,該州公共衛生部門一間實驗室於去年8月遺失數百份致命病毒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政府強調,這起事件並未對社區構成風險,同時指示衛生部門查明這起「不可接受的疏失」,防止類似事件重演。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等外媒引述昆士蘭官方聲明,遺失的323瓶傳染病樣本,包括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麗沙病毒(Lyssavirus)及漢他病毒(Hantavirus)。其中亨德拉病毒為澳洲特有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漢他病毒可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而麗沙病毒則可能引起狂犬病。昆士蘭官方表示,目前不清楚樣本是被竊或被銷毀,現階段無證據表明社區存在風險。另據昆士蘭州首席衛生官員吉拉德(John Gerrard)重申,並未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存在公共風險,因為病毒樣本在低溫環境之外會迅速喪失傳染性,且樣本也不太可能與一般廢棄物一起被丟棄。他同時補充,昆士蘭在過去5年內未發現任何亨德拉病毒或麗沙病毒的感染病例,而澳洲境內也沒有漢他病毒的確診個案。對於這樣說法,波士頓東北大學人工智慧和生命科學專家斯卡皮諾博士(SamScarpino)則認為,這起事件是「嚴重的生物安全疏失」,儘管這些病原體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能力有限,但致死率卻極高,「某些漢他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5%,超過新冠病毒的100倍,而其他漢他病毒的嚴重程度與新冠病毒相當」。斯卡皮諾警告,澳洲官方必須追查樣本下落,確認已完全消除暴露於風險的可能性,他同時抨擊澳洲政府在整起事件超過 1年後才公開「令人無法接受」,並呼籲加強對病原體生物安全性的投資,以及提高透明度,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針對批評,澳洲官方稱昆士蘭州政府已啟動調查,將全面檢視實驗室運作政策與程序,並將合規性與員工行為納入考量,衛生部也已採取主動措施,包括重新培訓員工及庫存審查。澳洲當局時隔1年多才公布實驗室樣本遺失的消息。(圖/翻攝自X)
飼主注意!寵物鮮食檢出沙門氏菌「恐感染人類」 不合格名單一次看
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提高抽驗件數。今年第三季(7-9月)除例行性稽查外,並加強辦理「鮮生食類寵物食品專案稽查」,共完成144件寵物食品(含48件鮮生食類寵物食品)抽樣檢驗(犬專用58件、貓專用45件、犬貓共用41件),其中計6件產品不合格。農業部說明,不合格6件產品檢驗結果分別為法娃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之「生鮮食肉骨餅、生鮮食肉骨棒」等4件產品,檢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陽性;壹士達寵物有限公司生產之「喵洽普鮪魚凍乾」,檢出重金屬汞含量3.38 ppm超出安全容許量標準(0.4 ppm);圓寵有限公司生產之「卡尼生肉餐羊肉生肉餐-犬貓生食」,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針對不合格產品,所轄縣市政府動物保護主管機關均於接獲檢驗結果後依權責進行調查,依動物保護法第23條之2封存未出貨產品,命業者通知下游通路商下架該商品,並將依動物保護法第27條第1項第9款規定,裁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共6件產品不合格。(圖/農業部提供)農業部提醒,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與雞蛋製品、肉類與肉類製品等,當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傳播,且沙門氏菌在人類和寵物中都可引致嚴重或致命的感染,其中寵物可經由進食受污染的寵物食品,出現沙門氏菌感染,而人類接觸受污染寵物食品、受感染寵物及其糞便,都可能受到感染。農業部建議,寵物食品加工過程中應充分加熱,避免生食禽肉類、蛋類,並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接觸食物,坊間鮮食之寵物食品,消費者選購應特別注意。農業部呼籲,寵物食品製造及輸入業者應加強產品衛生安全,建立自主品管能力及風險管理,並應於其產品包裝上清楚標示,避免誇大其宣稱;販售業者則應販賣包裝完整且標示清楚的產品。寵物飼主選購相關產品時,切勿購買來歷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藉以杜絕不良產品的流通,並請依照包裝標示之方法保存及餵飼,以維護其品質及確保寵物的健康。
沒亂來也可能染性病!醫曝「5情況」都會得:感染者血液也危險
過去在上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不少人會認為「固定性伴侶就不會得性病」,但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解答,「忠誠不等於沒事」,性病風險也可能與過去的感染紀錄、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母嬰傳播或其他非性接觸途徑、潛伏期或慢性感染等等有關,「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高銘鴻日前在臉書粉專「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發文分享,其實有不少人,即使是單一性伴侶還是得了性病,這些患者跑來求助時,常常都會疑惑:「醫生,我很乖啊,都沒有亂來,怎麼還是中獎了?」高銘鴻解釋,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如果伴侶曾經感染過性病,即使當前沒有明顯症狀,某些性病(例如菜花或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且有傳播的風險。高銘鴻說,有些性病(像是披衣菌或淋病),開始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仍具傳染性,而這也就是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那如果這時候發生了不安全的性行為,那當然就可能得病」。接著,高銘鴻提到,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則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即使外遇發生僅一次,風險也會存在,「當然不是說,如果你被你的伴侶傳染了,就等於對方偷吃了」。高銘鴻說明,像是HIV或B型肝炎等部分性病,還可以通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因此,性病風險並不完全依賴性行為本身,「就是,可能你的伴侶不小心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那就算沒有出軌,也一樣會得病」。最後,高銘鴻說到,像是梅毒或HIV,在感染初期無法被察覺,其潛伏期又很長,固定伴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病原體,「無論如何,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喔!」
剛果又爆發不明疾病 症狀類似流感釀143死
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DRC)近期遭受M痘、伊波拉疫情肆虐,未料西南部的廣戈省(Kwango)又爆發不明疾病,患者出現類似流感症狀,像是高燒和嚴重頭痛,其中婦女和孩童最嚴重,造成143人死亡,引發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度關注。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日爆發一種不明疾病,已造成143人死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這起疫情在11月10日至25日期間爆發,主要集中在廣戈省的克旺戈省潘齊(Panzi),報導稱,患者出現發燒、頭痛、咳嗽和貧血等症狀。另外,《美聯社》引述剛果副省長薩基(Rémy Saki)說法,目前死亡人數介於67至143人之間,疫情規模令人擔憂。據剛果省衛生部長尤姆巴(Apollinaire Yumba)表示,這不明疾病已引起高度關注,並緊急派遣流行病學專家前往災區採集樣本,以釐清病源。果已經爆發12次以上的伊波拉疫情。(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這場疫情的爆發,對當地醫療資源和公共衛生體系都是一大考驗,據了解,剛果已經爆發12次以上的伊波拉疫情,伊波拉會從果蝠身上傳染到人體,引起類似流感症狀,包括噁心、出血和腦部問題,在2019年的疫情中,共造成2100多人死亡。除了伊波拉,剛果目前還面臨M痘疫情,已有1萬2500人感染,581人死亡,感染病例遍布全境。(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除了伊波拉,剛果目前還面臨M痘疫情,已有1萬2500人感染,581人死亡,感染病例遍布全境,包括爆發不明疫情的克旺戈省潘齊,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派遣團隊前往協助當地衛生單位進行疾病調查。WHO並表示,關於此疾病的病原體和傳播途徑,仍待進一步研究和確認。剛果民主共和國近日爆發一種不明疾病,已造成143人死亡。(圖/翻攝自X)
12歲女童「8天就見血」…媽媽以為青春期亂經 醫檢查搖頭:罕見癌症
女性經期紊亂常見原因,包括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荷爾蒙失衡等,但大陸河南省一名12歲女童,在短短一個月內竟來了3次月經,家人帶她前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童竟是罹患罕見癌症,且癌細胞已經擴散。根據陸媒報導,河南省洛陽市一名12歲女童月經周期超短,每間隔7至8天就會來一次大姨媽,起初女童媽媽以為,只是單純的青春期亂經,因此並未在意,怎料女兒不久後便出現咳嗽、厭食等症狀,媽媽這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孩子就醫。經醫生檢查發現,女童竟是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非妊娠性的原發卵巢「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且合併無性細胞瘤(Dysgerminoma),不幸的是癌細胞已經蔓延至肝臟,診斷出為癌症晚期。女童透露,剛開始她並未察覺身體有任何不適,只覺得肚子裡有個「東西」越長越大,直至後來才渾身不舒服,「隨時隨地都想吐,感覺胃要爛了一樣。」目前女童正積極接受抗癌治療,家人只盼有天能看見生命奇蹟。對此,醫生表示,「絨毛膜癌」屬於卵巢腫瘤的一種,為高度惡性的滋養細胞腫瘤,其致病原因是滋養層細胞異常增生,破壞原來的絨毛或葡萄胎結構,進而侵犯子宮肌層及血管,癌細胞最常見轉移部位為陰道、肺、腦等,死亡率高達90%以上,且預後效果相當差。醫生也示警,絨毛膜癌的症狀大致上與卵巢癌差不多,女性若發現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子宮異常增大及出現假性懷孕等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檢查。
新莊小巴司機突昏迷!4醫護用餐中衝上前急救 順利搶回1命
28號在新莊福壽街1家知名日料店門口,69歲葉姓司機駕駛一輛沒有載人的小巴,行經福壽街時突然病發昏迷,剛好店內有4名醫護人員在用餐,立刻衝出去急救,目前葉男經過搶救及手術後恢復生命跡象,意識清楚、狀況不錯。有網友在臉書社團《愛新莊我是新莊人》分享,28號晚間8點半左右,小巴司機突然停在福壽街上、日料店的門口,司機疑似心肌梗塞突然昏迷,剛好日料店內有4名醫護人員正在用餐,4人得知後立即衝出店外,對司機進行急救,所幸有恢復生命跡象。原PO見狀直呼「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他們的救人態度跟救人精神真的無私奉獻。」警方表示,葉男經送醫後恢復生命徵象,調閱監視器發現,小巴行進間並無與人車發生碰撞,詳細發病原因還有待醫院檢查後才可得知。隔日,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在臉書粉專上透露,日料店老闆記得熟客樂生療養院徐醫師是醫生,剛好同行的友人分別是來自臺北醫院的加護病房護理師2人、樂生療養院的門診護理師,當下醫師與ICU護理師3人輪流對葉男進行CPR,等消防人員到場送至臺北醫院搶救,葉男病發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併致命性心律不整,搶救3分鐘後恢復心跳,之後送至心導管進行手術。臺北醫院也PO出當晚在現場幫忙急救的ICU的護理師「金魚」,特別去關心這名司機的畫面,「經過昨天環環相扣的搶救與手術,加上鎮靜藥物的使用,司機昏睡一天,今天完全清醒了!意識清楚、狀況很好!」感動直呼:「感謝不分上班下班,救人永遠是心中信仰的醫護人員。台灣最美的風景是熱血的每個你。」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