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
」 安樂死 瓊瑤 癌症 醫美 手術妻突患罕病他為照顧工作沒了 心累想離婚:沒辦法放棄生活
近日一名人夫表示,他跟妻子結婚2年,妻子突然得了罕病,而他為了照顧妻子沒了工作,還要忍受妻子的暴躁,夫妻感情更是逐漸惡化,讓他想離婚,「我知道離婚對老婆一定是傷害,但我也沒辦法為了她放棄我的生活。」原PO在論壇《Dcard》發文,「跟老婆剛結婚兩年,我們沒有小孩,半年前,老婆突然發病,罹患罕見疾病,需要長期且不確定的治療,當老公的我承擔了主要的照顧責任,照護讓身心疲憊不堪,而老婆因病痛越來越暴躁,夫妻之間感情惡化。」原PO表示,他因為要照顧老婆頻繁請假,受到主管指責,3個月前他離職,在家中的生活更是充滿疲憊與爭吵,「我生起了離婚的念頭,目前老婆病情暫時穩定,但這種罕見疾病無法根治,隨時可能復發。我認為我無法繼續背負這樣的生活。我知道離婚對老婆一定是傷害,但我也沒辦法為了他放棄我的生活。」原PO說,「根據法律,婚後的財產應該平均分配,考量老婆需要更多資源應對未來的治療,我會額外分給她一百萬元,作為對她的幫助。我也會想離婚是否太過冷漠?但我沒辦法想像未來四十幾年的生命裡,一直在照顧病人沒辦法好好工作和休息。」此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那你為什麼要結婚呢?結婚的誓言不是說我願意某某某做我的妻子,從今時直到永遠」、「每日恐婚恐戀愛+1」、「假如是我罹患罕見疾病還治不好,我寧願不要花錢治療,讓自己早點離世」。也有人說,「前陣子有一個退休建築師把妻子從14樓丟下去的,長照悲歌不是假的,我支持你離婚,不要兩個人一起葬送未來,那些未經他人苦的,話都說的很好聽。」
天寒地凍生病人數變多 專業醫提醒做好3件事免受病毒侵擾
近期台灣由於冷氣團襲擊的關係,氣溫可以說是直線下降,非常寒冷。而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發文提醒,建議民眾做好三件事情,這自己可以避免各式病毒的侵擾,畢竟從12月起「好多人生病,候診清單深不見底」。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在FB發文表示,自己在診所中觀察到,自12月以來,患者數量急劇增加,候診清單長達深不見底。其中腸病毒自12月初大規模爆發,雖目前稍有緩解,但仍不容忽視。同時,新冠肺炎的確診數量由於快篩數量減少而難以準確估算,而流感病毒則在近期病例中有所上升,單一夜診期間便出現4例陽性個案。根據疾管署提供的數據,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病原體也持續有陽性檢出,顯示目前正處於病毒齊發的高峰期。面對多種病毒同時流行,張弘醫師特別提醒,病毒傳染力極強,尤其在家庭環境中,一人染病後往往迅速傳染給其他成員,造成全家感染的情況。張弘醫師強調,在這樣的季節裡,保暖是基本的預防措施,而外出時更應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的良好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白袍科技3/醫生樂玩AI斜槓寫「護理APP」 大林慈濟醫護員3天工作量5分鐘OK
「在民國70年代,住院醫師的第一要務,就是每個禮拜開會,大家要搶在100多個實習醫師前,到X光室排隊預約借片子,這就可能要排一整個早上。」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告訴CTWANT記者,如今醫護人員用自家工程師以ChatGPT為基礎寫成的「行動護理APP」,過去三天的工作量5分鐘搞定,位於嘉義的大林慈濟醫院,在2019年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一開始任務是把醫院資料數據化,不過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醫護環境有了新變化,也讓這個「田中央」的醫院,罕見擁有自製研發APP的能力。「現在全球都缺護理人員,缺到醫院必須關床因應。」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部副主任林靜享表示,主要就是因為工作壓力高、工時長、薪資低,職業壽命不長,臨床上常會看到護理人員人手一塊板,上面夾著滿滿滿的代辦事項,「資訊化程度越高,卻反被電腦綁的越死,」因為他們必須詳細記錄病人的資訊,每天下班後都還必須在電腦前「寫回憶錄」,護理人員普遍有「遺漏焦慮」,就怕漏了什麼、會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大林慈濟醫院以護理師為中心點出發,這兩年因ChatGPT問世後,加速開發出「行動護理APP」,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統直接同步,還導入AI,讓護理紀錄可以直接用講的,帶一支手機就像同時帶著所有人的病歷,做任何事前可以先查病患的資料、核對給藥資訊,讓護理人員解放雙手,醫生也能直接在APP上聯繫,不會被電話打斷工作,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的下班時間,能花更多時間在臨床上。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圖/陳曼儂攝)「其實我們有些開會也不用PPT了,直接看手機」心臟內科醫師林庭光就是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他跟CTWANT記者解釋為何要自制APP,若用別人的系統,沒留下自己的knowhow,想要什麼額外功能都只能拜託廠商、還不一定會做,且醫院投資硬體、可能10年後就不能用了,沒辦法換零件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手機是我的平台,AI就用微軟和ChatGPT,」以此開發出行動護理APP,就能讓大家工作順利、準時下班。他舉例,過去外科助理每3個月都要做一次總整理,大大小小的數據要到處去撈資料,過去花3天的工作量,現在5分鐘就能完成,還能隨時做不同時間段的分析。林庭光笑說「其實我是一個很好的使用者,任何電腦系統到我手上都會當機,因為我會找到他的極限」,年輕時夢想就是想當發明家,現在有AI讓程式的門檻變低,手機也很方便,可以輕鬆做出工具,讓人很興奮,「自己做,反而比買外面的系統還快」,同事提出要什麼需求,他們就能馬上改好,「每個人都覺得是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不斷地維護APP,就像是『變形金剛』,今天看到的、跟下個月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真的很感謝科技的發展,讓醫療有脫胎換骨的機會」。賴寧生表示,這可以讓醫護人員同時水平展開各單位的數據,未來等資料越來越多後,就是分析縱深,接下來看能否做預測與建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功抗癌,積極投入AI的醫療照護平台。(圖/黃耀徵攝)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台灣在AI布局超過20年,加上台灣的醫療指數是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也已建立新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如果結合AI來處理與分析醫療大數據,將開發更精準、有效率的早期預防與檢測創新產品;未來台灣生醫產業也將從疾病治療為重心,拓展至涵蓋更前端的精準預防與健康促進。「我不是醫生,只是個工程師黑手,但政府5年前說要推動智慧醫療,我們就全心全意投入項目」今年75歲的台灣首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成功抗癌19年未再復發,8月時他提到廣達做AI的醫療照護平台,需要上山下海、研發成本很貴也很難,目前支出和收入不成比例,但能幫助醫生「是做AI人的理想」,所以他會在這領域努力堅持到80歲以上。
白袍科技2/「機器人藥師」小房間調劑化療藥物 老面板廠養出全球X光感測金雞母
一個「機器人藥師」在完全密閉的小房間內,把藥劑抽出、調配、混合⋯⋯,有條不紊地工作,在12月5日登場的「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上,意外成為主角,引來媒體和廠商瘋狂拍照。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隻「智能化療調劑機器手臂」是有特殊任務,「癌症化療藥物調配的過程,精準不容誤差,需仰賴專門訓練過的藥師,在特製的負壓空間中調配。然而,化療藥物具有毒性,要是調配的劑量不對,甚至殘藥處理出錯,對於病人或操作的藥師都有危險性。」這部台灣土生土長的第一套化療調劑自動化設備,來自老牌面板廠群創(3481)的智慧醫療事業,由4月成立的「智能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中心(IAS)」負責,目前已在奇美醫院上線使用,有兩台銷售實績。「More than panel.(不只是面板)」群創董事長洪進揚5日在自家展區上語帶笑意表示,這是他近年瞄準的新賽道。台灣面板產業曾風光無限,2008年中國廠商崛起,市場供過於求,產業陷入困境,眾家廠商為脫困求存,紛紛尋找全新的應用戰場,智慧醫療就是其一。群創董事長洪進揚(右)和睿生光電董事長楊柱祥(左)在展區前受訪。(圖/鄭思楠攝)十五年前,奇美電子併入群創,原有的X光感測業務隨之整合為群創的一個事業部,2019年該部門分拆成立「睿生光電」,專注於醫療面板業務,以數位X光攝影系統為核心產品,將傳統醫學影像檢查過程數位化,拿下全球X光感測器市場的領導地位,連續3年賺逾半個股本,成為群創旗下「金雞母」,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達2.77元,幾乎追平去年全年水平。「睿生深耕逾20年的X光平板感測硬體製造實力,跨足AI影像學習、軟硬整合等應用,致力擴大智慧醫療市場。」睿生光電董事長楊柱祥直言,去年X光感測器持續去庫存,今年需求漸入佳境,預期今年營運表現將優於去年。而今年4月成立IAS,由群創兩位協理廖健宏、陳靜倩共同領軍,目前團隊共有200多人,專注於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及AI加值應用三大產品線。廖健宏穿梭在日前的醫療科技展上,展示「智慧藥局」在不同醫療情境下的應用技術成果,「就是從自動化技術的基礎出發,解決醫護人員及病患就醫的痛點,提供更優化、防呆的加值功能。」比如「智慧調劑台」,就是整合AI數位軟硬體系統,結合電子標籤與引導提示燈,能協助藥師快速辨別與管理藥品,「藥流雙向櫃」則搭載數位顯示看板,可有效即時追蹤藥品的調劑進度,縮短病患取藥時間。群創近幾年積極轉型,智慧醫療就是公司瞄準的新賽道之一。(圖/鄭思楠攝)「從睿生光電到車用解決方案CarUX,以及先進封裝的FOPLP半導體事業部,群創都在鼓勵內部創業,現在也希望把這個精神導入醫療體系,發揮貢獻。」董事長洪進揚預估,2025年群創整體醫療事業將有雙位數成長,也將視市場狀況評估,不排除IAS未來循睿生光電模式IPO。與此同時,被視為「慘業」的面板產業,近期開始釋出正向展望。法人表示,面板市場正逐步走出庫存修正低潮,近期報價止跌回穩,群創第二、三季已連續兩季獲利,雖然仍無法弭平首季虧損,前三季稅後淨損25.52億元,每股稅後淨損0.29元,但轉機題材已現,市場對其前景抱有期待。
進食不順「喉嚨卡卡」常見3原因 醫師示警:「1狀況」小心是癌症!
不少人都有過「喉嚨卡卡」的不適經驗。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陳弘晉表示,其多半為慢性咽喉炎,常見原因包括鼻涕逆流、胃食道逆流,以及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然而,若在進食時呈現明顯食物「吞不下去」的感覺,則屬於吞嚥困難,可能涉及食道、咽喉腫瘤或異物等嚴重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陳弘晉在臉書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近期門診接觸到數例覺得「喉嚨卡卡」的患者,也有主訴「吞嚥困難」的病人。他特別指出,這兩者之間有很大不同,臨床上「喉嚨卡卡」大部分是良性功能性疾病的「慢性咽喉炎」所引起,但是「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食道具有可能的病變,是需要高度留意的症狀!至於這兩者該如何區分,陳弘晉煮出,喉嚨卡卡的患者在進食時多半沒有症狀,又因牽涉心理因素,症狀往往在專注檢視自身吞嚥口水時呈現強烈的異物感,像是喉嚨有一顆球存在沒辦法吞嚥乾淨,又稱「臆球症」。而吞嚥困難的患者,會在進食時明顯感覺「食物無法順利嚥下去」。此外,喉嚨卡卡的患者,其「異物感」在進食時較不明顯,不適症狀也不會因為正在進食的是固態或液態食物呈現差異。但吞嚥困難患者,則會明顯表現出吞嚥固態食物比液態更加困難的情況。陳弘晉指出,「喉嚨卡卡」狀況,往往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咽喉內視鏡檢查」,多半是慢性咽喉炎,具有以下三大常見原因:一、「鼻涕逆流」,患者可能會有噴嚏鼻水相關鼻過敏症況。二、「胃食道逆流」,這是現代人慢性咽喉炎大部分且非常常見的原因,內視鏡下可能伴隨食道入口咽喉黏膜水腫或是聲帶水腫。患者還可能會有容易脹氣,打嗝,或是胸口具有灼熱酸苦感。三、「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患者往往會在忙碌於其他事時反而減輕喉嚨卡卡症狀,卻會在不斷專注及測試吞嚥動作中感覺到強烈的異物感。而「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著食道病變,除了耳鼻喉科的「咽喉內視鏡」檢查之外,胃腸科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陳弘晉提醒,以上每個病人背後原因的比重會不太相同,經由醫師評估檢查,並針對原因找出適當用藥,多數病人都會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病人命危!「家屬找乩童」醫答應了:更重要的是「救家屬」 結局曝光
當人生遇到不順、死亡時,不少人會借助宗教的力量。ICU醫師陳志金分享,有家屬找來乩童到醫院,自己聽完立刻答應,「我信的是關懷與心靈的療癒,各種形式的,乩童也可以是我們的伙伴。」陳志金在粉專《Icu醫生陳志金》表示,一名病患家屬小心翼翼詢問「有個不情之請,我媽媽說,明天想要請乩童來看看」,當下聽完馬上答應,反而讓家屬嚇一跳「謝謝醫師,不好意思啊,我有勸媽媽,但是,她就是想要再試試看」。陳志金直言,病人的病況非常的不好,恐怕不能再維持幾天了,對他來說,現在更重要的是「救家屬」,「能夠讓家屬安心的,能夠讓他們盡一份心力的,為什麼不行呢?從一開始,我們就有主動讓媽媽帶廟裡求來的符和符水來使用,有些醫師會說不行,對我們來說,符水只是碳灰,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一般醫師會拒絕,其實,打從心理是覺得這些東西很迷信、很無知,而且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不被信任。而我呢?就平常心看待,這只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要盡一份力量而已,並非對我們的不信任。」之後一名年輕女性出現,完全顛覆了陳志金對乩童的刻板印象,儘管如此,仍能感受到對方的氣場。陳志金上前說明病人病情,「那就拜託妳了,謝謝!」陳志金描述,自己被眼前嚇呆,乩童手腳比劃、口中唸唸有詞之後,轉頭向媽媽和太太講「我上有老下有小,是放心不下,但是,也不想回來了,回來也是這樣躺著,很辛苦,也會讓你和媽媽辛苦,你要想清楚,我們夫妻同心」,接著給家人一個大大擁抱,乩童便虛弱倒下。陳志金坦言,由衷佩服她的專業和敬業,更感謝她的幫忙,謝謝她展現了對家屬的關懷、同理,也療癒了家屬的心靈,真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乩童,「神明的事情,你說我信不信?我信的是關懷與心靈的療癒,各種形式的。我們其實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病人好、都想安撫家屬的心靈,只是我們努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她牙齒太短、常露齦被笑! 「牙冠增長術」助重拾自信笑容
25歲許小姐從小就常被同學取笑「牙齒短」、「牙齦很長」、「露齦笑」,雖然不影響牙齒咀嚼功能,但是她卻相當困擾,一直以來不太敢開口笑。牙冠過短 變異被動性萌發所致日前她為了拍攝婚紗照,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向醫師表示希望能夠改善前牙太短的情形,加強美觀。蘇穎珊醫師評估發現許小姐牙冠過短的問題是變異被動性萌發,即牙齒萌發時的發育異常,以診斷蠟型模擬術後狀態並和患者溝通達成共識後,替她施以「牙冠增長術」,改善微笑時會露出的前排牙齒長度,成功改善病人困擾。牙冠增長術 常用於這些牙問題牙冠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理想前牙寬長比為73% 到 87% 。蘇穎珊說明,一般來說,牙冠增長術的適應症包含齲齒、藥物副作用或咬硬物和意外造成的牙根斷裂、基因遺傳和變異被動性萌發。而牙冠增長術顧名思義是要增長臨床牙冠的部分,常用於牙齦邊緣或下方的深部齲齒及牙齒斷裂情形,透過此術式能讓醫師有足夠的牙齒補牙或製作假牙;而其他常見執行術式的原因包含牙齒萌發異常造成的美觀問題、藥物副作用與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的牙齦增生。就醫建立正確診斷 這些情況不適用蘇穎珊醫師指出,病人因牙齦過長或牙冠過短來到牙科求診,會先建立正確的診斷,需評估:病人年紀、臨床症狀、病史與用藥史、牙齦覆蓋與牙冠比例的測量、口腔X 光片與牙周探測深度。正常萌發過程在 20 歲左右達到平衡,因此年齡是正確診斷的基本因素。若確定手術,則會讓病人在局部麻醉的狀態下,修整齒槽骨及牙齦,使其露出更多埋在牙齦裡的齒質,增長牙冠長度。但齲齒過深、剩餘齒質不足、牙周狀態不佳、糖尿病控制不良、使用骨質疏鬆藥物或有其他生理、心理狀況者不適用此術式。留意口腔保健 就醫評估手術必要性蘇穎珊提醒,平日務必要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使用牙齒咬過硬的食物,才能減少齲齒發生和齒裂困擾,降低手術的必要性;而先天基因及牙冠發育異常因無法預防,若想改善外觀可到牙科門診與醫師討論,評估有無手術必要性。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力促安樂死合法化 前法務部長:台灣早晚要面對
近來受作家瓊瑤事件影響,安樂死能否合法,再掀爭議。曾任法務部長的亞洲大學講座教授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攸關家庭結構改變,是台灣早晚要面對的問題,他在擔任法務部長時就曾私下與衛福部官員討論此議題,最近也曾向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建言。電視主播傅達仁癌末時選擇到瑞士安樂死,最近翩然而去的作家瓊瑤也曾表態支持安樂死,但各界仍有不同見解。邱太三說,現在社會兩代親情趨於薄弱,更不用說三代情感,即使夫妻遇到另一半生病,照顧問題也會是考驗。邱太三說,前立委江綺雯提「緩和醫療」時,他對安樂死議題就有想法;任法務部長時,曾與衛福部官員提過安樂死合法問題,並建議可由法務部提出相關法律支持,但台灣社會仍未正視此問題。他估算,未來約有8成至9成台灣人要面臨是否安樂死的選擇,但社會上少數道德情懷高的人一定反對。他認為,在生命尊嚴被折磨的過程中,多數人應該擁有選擇權。國民黨台中市議員楊大鋐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前提是當事者在有自我意識下,可以選擇接受安寧照護或安樂死,除非當事人是腦死或無意識,否則不應由子女為他決定。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認為,台灣應研擬法案政策,讓每個人可選擇是否要尊嚴的離開。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活得久也應該活得有品質,安樂死必須要有完整的法律和流程才能執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巫康熙雖「不反對」安樂死,但必須在「成人、意識清楚、自己決定」前提,以及成立委員會,討論後獲得共識,謹慎執行,否則恐有自殺、殺人疑慮。他強調,安寧療法、預立醫囑和安樂死並不相同,許多末期病患活著只剩痛,他看過太多這樣的病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周希諴則持反對態度,他強調,安樂死是主動結束生命,並非簡單一個概念就能執行,目前法律並不完備;生命的結束不可逆,透過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法》簽訂預立醫囑,仍可在生命末期以非積極治療善終。邱太三直言,安樂死最關鍵在於政治面,要看政府與立法院如何看待,立法過程一定會面臨許多問題,即使合法化,部分醫師未必願意執行安樂死。社會若有共識,就必須成立第三方獨立機關,後續有許多配套問題待解決。(愛護生命 安心專線1925)
長照時代來了 醫曝婦產科慘況:20歲就更年期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降,2024年適逢龍年,效應卻沒有發威。婦產科醫師指出,目前新生兒的數字慘不忍睹,反而前來門診的婦科患者增加,代表「長照時代」來了。根據國發會報告,台灣未來總人口數持續下降,預計從今年的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的1497萬人,46年後台灣總人口將大減844萬人。其中,0至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248萬人。婦產科醫師王樂明在臉書粉專提到,龍年沒有帶來許多新生兒或嬰兒潮,導致新生兒出生數字超慘,目前僅13萬,相較去年的13.5萬並未上升,相反地門診中婦科病人變多,也證實長照時代來臨,王樂明提醒,更年期是婦科疾病的重症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王樂明指出,更年期絕對是婦科疾病的重症區,但不只是落在45至55歲,近期來看診的病患,有3個僅20至30歲,因為月經只來1天、量少少的就沒了,照超音波和檢查發現子宮比正常的小很多,而且兩側卵巢都已經萎縮變小,檢驗血液中的賀爾蒙更驚覺,卵巢已經沒有功能,後續治療只能補充賀爾蒙。王樂明說明,造成更年期常見的原因,除了遺傳、環境荷爾蒙、高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食用過多塑化劑、長期抽菸、喝酒甚至吸毒等習慣,都會破壞卵巢功能。如果發現月經量不規則,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不要害怕就醫而延誤治療,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醫院爆麻疹群聚傳染!他自越南染病 醫護、清潔工、同機旅客都中鏢
疾管署今(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為先前40多歲中部男性自越南探親境外返台後,就醫時接觸的陪病家屬、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另有1名同班機旅客也確診,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5日。疾管署10日曾公布1例自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一名中部40多歲男性11月中旬到越南探親,12月1日返台時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住院治療,5日便出現紅疹,收治於隔離病房。疾管署18日再新增4起麻疹個案,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30多歲女性和另一名30多歲女性,分別為先前個案就醫接觸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護理人員,以及環境清潔人員,3人均是於院內遭傳染;另有1起是同班機旅客,列為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說明,該名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而這4名新增確診病例發病日介於12月11日至13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為此,疾管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於12月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另外,疾管署也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同時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也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冷氣團襲台「全台134人」猝死 醫示警:心梗發作時「這4件事」不能做!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來襲與輻射冷卻效應影響,全台溫度驟降,也使得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案例頻傳。根據消防署統計,全台3天就有134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對此,重症醫師黃軒過去就曾提醒,冬天到了,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升高,但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因此如果真的遇到發病,民眾有4件事情「千萬不要做」,分別是「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自己」、「亂服用藥物」、「到處亂問延誤病情」。過去,黃軒醫師曾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根據統計,一般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時間為自發作起的6小時內,其中6小時內就醫死亡率為6%、8小時內就醫死亡率7%、12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8%、但若超過12小時後才就醫,死亡率就會上升到16%。而根據世界心臟醫學會的共識,如果心肌梗塞發作後,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黃軒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的民眾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境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或死亡。但其實,一般民眾在發生心梗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其中最主要的延誤時間都是花在「胸痛到被送至醫院急診」這段時間,平均花費4.5小時,而延誤原因大多都是不把疼痛當一回事,或是過度忍耐疼痛,以及交通、醫療不便等因素。所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發作後延誤就醫,黃軒提醒4件事不可以做,以免喪失搶救的黃金時間。一、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在冬天,那些高風險的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若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千萬不要忍耐,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依然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患者,或認為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呼籲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二、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黃軒指出,網路流傳的諸多自救影片如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過這樣是在急救心肌梗塞,以上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無法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梗反而惡化。三、不要自己亂服藥物當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林自救。然而黃軒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服藥。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但也可能不是,胡亂吃藥可能會增加風險。比如民間流傳「如果沒有低血壓,可以吃硝酸甘油1至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問題是,病人吃硝酸甘油前,往往根本沒有先量血壓的習慣,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可能會產生更低血壓,萬一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進入休克狀態,反而更危險。四、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黃軒指出,有些病人感覺胸部疼痛,會一直找家人或親友反覆討論,還會到處打電話詢問「要不要去看醫生」。其實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嚴重的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也許還會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當感覺到悶痛持續,其痛如石壓,其位置又在胸前模糊地帶,且時間超過15分鐘仍然未緩解,可能就需要去看醫生,排除一下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不要一直反覆問身邊人,趕快去醫院檢查,才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自己的生命。
紗布留7旬翁體內11天!二度開刀釀「肺膿腫」亡 纏訟9年判賠211萬
日本大阪一家醫院2010年發生一起手術失誤事件,一名70歲男子在接受心臟手術時,醫生意外將紗布留在他體內,導致他病情迅速惡化,最終身亡。事後,家屬提告醫院求償6700萬日幣(約新台幣1414萬元),而經過9年訴訟,法院近日終於裁定醫院須賠償1000萬日幣(約新台幣211萬元),並與家屬達成和解。根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這起悲劇發生在2010年3月,70歲的男子在松原德洲會醫院接受心臟繞道及人造血管手術,但術後男子卻感覺身體不適,還出現發燒等症狀,經過CT掃描檢查,才發現有塊紗布被遺留在男子體內。手術的11天後,院方再次為男子動手術,雖然成功將紗布取出,卻造成男子肺部受損。2012年12月,男子的左肺幾乎失去功能,最終因肺部積膿病逝。病患家屬於2015年10月提起訴訟,指控院方對病人的手術及術後管理存在問題,要求賠償6700萬日圓(約新台幣1414萬元)。法院調查結果證實,醫院承認紗布放錯和重新手術對男子的呼吸產生了負面影響,並向男子及其家人道歉。經過長達9年的訴訟,醫院終於同意支付1000萬日圓(約新台幣211萬元)的賠償金,並與死者家屬和解,但對於其他詳細和解事宜,院方表示無法回答。對此,死者家屬直言,「我仍然感到很生氣,因為第2次手術後,他(死者)沒有得到更適當的治療,我希望他們能夠努力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老翁意識混亂!以為失智症 檢查竟是「跌倒」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一位82歲邱爺爺,起初因脊椎退化安排入院手術,但住院期間,醫師發現該患者意識混亂,家屬以為是長輩失智症造成。經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後,進一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爺爺的腦部有「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經由即時手術處理後,邱爺爺也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事後邱爺爺對於人、時、地也能開始清楚描述,才知道之前爺爺曾走路跌倒,不小心撞到頭而造成的症狀。頭部外傷事發久遠 以致忘記曾受傷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在影像檢查診斷方面,經由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就能分辨。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提到,在評估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診過程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不高,大約佔1/2或1/3左右,那是因為大多這類患者本身都有大腦退化記憶缺損,或者是距離受傷日期已有一段時間,患者早已不記得,或者是顱內壓的升高而使得大腦回憶不起先前頭部受傷的病史;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頭部外傷的情況非常輕微,讓病人不在意,也忘記了自己過往有頭部外傷的經歷。顱骨鑿洞術治療可痊癒 殘存血水需開顱手術在治療方面,一旦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就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鑿洞約一至二個洞,也就是顱骨鑿洞術,需要劃開腦部切開硬腦膜,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病人經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而有少部分會有殘存血水或復發的患者,就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內膜打開來,使大腦能夠膨脹起來,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長輩這些情況出現超過3週 當心是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蔡孟洋提醒,若被延誤診斷,則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當長輩在家中發生以下情形請多注意:頭痛、嘔吐、食慾變差、視力模糊、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等徵象,或是記憶力喪失、步態緩慢、尿失禁,也許有失眠、日夜顛倒、精神異常表現而被認為是有失智症、知覺失調症或是疑似中風;更嚴重的情況會出現意識不清、嗜睡、昏迷,讓人懷疑有急性顱內出血的問題,其實也很有可能是發生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時間超過三週導致腦部積瘀的血塊或血水而造成上述情形。建議即早診斷、即早治療,可以讓患者生活品質提升,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
男陪妻檢查「垂體瘤」醫一眼認出:你才是! 外貌有這些改變要注意
大陸上海市一名38歲的林姓女子(化名)1個多月前出現間歇性頭痛,視力也開始下降,懷疑是垂體瘤,於是在丈夫朱先生陪伴下,來到上海瑞金醫院垂體泌乳素腺瘤診治中心看診。一番問診後,主任醫師卻轉頭問朱先生,「這幾年有沒有感覺自己相貌變化很大?可能你才是患有垂體瘤的人。」夫妻倆頓時面面相覷。《新民晚報》報導,林女6年前出現月經紊亂的症狀,在當地醫院檢查後發現泌乳素水平升高,頭顱MR提示垂體瘤。遵照醫囑定期服藥後,患者的月經逐漸規律,並順利生下寶寶。此後幾年都風平浪靜,直到今年複查懷疑垂體瘤伴出血可能,並出現了頭痛、視力下降等症狀,這才來到瑞金醫院主任醫師吳哲褒的門診。醫師詳細了解林女病史並閱片後,判定她患的拉克氏囊腫,而非垂體瘤。「拉克氏囊腫是一種先天性良性垂體病變,大多數囊腫很小並不引起症狀,但症狀明顯或囊腫較大的患者,需要手術切除,通常採用經鼻微創的方式,患者恢復快,併發症也少。」在吳主任的解釋下,夫妻倆總算鬆了一口氣。「你有沒有感覺這幾年相貌變化很大?」誰知,吳哲褒轉頭對朱先生說,「可能你才是患有垂體瘤的人。」一番追問下,朱先生坦言,近年來他一直深受疲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困擾,前後跑了5、6個科室,用了睡眠呼吸機,也做了頸椎、心臟等檢查,卻沒查出毛病,治療也沒效果。」然而,朱先生自己包括家人,都沒意識到他近年來面容變醜、眉弓突出,嘴唇肥厚,兩側鼻翼較寬、手指變粗、鞋碼變大等細微變化。其實,從朱先生一進診室,醫師就注意到他肢端肥大症的特徵,建議對方進行激素和垂體增強磁共振檢查。結果真如醫師所說,朱先生腦部長了一顆直徑約7mm的垂體微腺瘤,且生長激素和胰島素的水平都高於正常值上限,考慮為垂體生長激素腺瘤。最後,夫妻倆先後接受了神經內鏡下經鼻鞍區腫瘤切除術。吳哲褒團隊通過微創手術的方式,囊腫和腫瘤被乾淨俐落地剝離。術後病理證實,林女士所患確為拉克氏囊腫,術後泌乳素水平、朱先生的生長激素均降至正常數值,不僅達到腫瘤全切目的,也達到生化緩解治癒標準,夫妻倆開開心心出院回家了。醫生說明,肢端肥大症病人絕大多數是由於垂體上長了一個小瘤子,導致生長激素過度分泌,使身體出現一系列的變化。由於成年人已生長發育完全,骨骺閉合,過量分泌的生長激素可導致患者「豎著不長橫著長」,誘導全身組織器官病理性肥厚,最明顯的就是外貌改變,比如前額斜長、眉弓外突、下頜前突、齒疏和咬合錯位、鼻翼增厚肥大、嘴厚舌大等。
妹子「突然牙痛」狂打20間牙醫約不到診 內行說明「只收預約」原因
許多牙醫都採預約制,因此病患若是突然遇到牙痛的問題就會很苦惱,日前一名網友就分享,自己某天早上突然牙痛,打電話求助了將近20間牙醫診所,不是已滿約就是電話無人接聽,讓她相當崩潰,「想請問有人知道為什麼牙醫都沒有在接現場掛號的嗎」。該名網友在Dcard以「牙醫為何都要預約」為題發文分享自己的崩潰經驗,表示自己因為突然牙痛,且因身體狀況無法隨意服用止痛藥,從早上開始打電話求助了將近20間牙醫診所,不是已滿約就是電話無人接聽,這也讓她忍不住詢問,「牙痛真的好要人命,想請問有人知道為什麼牙醫都沒有在接現場掛號的嗎,那如果臨時牙痛需要去哪裡求診」。原PO也提到,自己去年因為牙線卡在牙齦跟牙齒中間跑去掛急診,結果處理完被罵說以後這種去診所就可以,但是到診所後,即使看到牙線卡在牙齒上,還是會被櫃檯用「預約要到很久以後喔,現場不能處理」之類的理由勸退,讓她相當苦惱。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我是覺得也蠻荒謬的啦,以前都是牙痛直接去看,現在每一間都要預約,還一個月後才有空,哪有人牙痛會提早知道的,就跟感冒一樣,而且不懂現在牙醫越開越多,啊怎麼時間越變越少」、「因為牙醫師都想盡量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多看幾個病人以增加收入,預約相對好掌握」、 「全台灣大醫院有提供牙醫急診,Google牙醫急診就有資訊」、「約不到可以看哪家醫院有牙科掛急診,真的沒辦法忍的話,但是也頂多簡單應急一下。」也有網友說明,「牙醫本來就要預約呀,有的牙醫診所有開放排現場,但等的時間不確定,如若病人太多也可能提早停止掛號,每位病人的療程時長都不同,其實很難抓時間看現場病人」、「妳就把自己轉換成診所櫃台去想。通常患者最常見的臨時牙痛是『牙髓急症』,要有效處理的需求時間估計要20分鐘。而平常普通約診的每一個患者需求時間設定為至少20分鐘。當所有預約時段已經全滿,妳如果是櫃台,請問妳會把患者塞在哪裡?」
阿姨長期一周掛「2中醫」看病4天 她嘆:健保濫用真的無解
台灣的健保制度堪稱世界第一,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卻衍生出部分民眾濫用醫療資源的現象。日前一名在醫院擔任掛號行政的網友就分享工作經歷表示,一名阿姨頻繁掛號、反覆要求特定醫生看診的行為,讓她忍不住直呼「快被氣到中風」。該名網友在Dcard以「健保濫用真的無解」為題發文表示,近日正值醫院掛號高峰期,她發現一名熟面孔的阿姨先在1號櫃檯掛號,預約了明年一月至三月的中醫門診。隨後她又抽號前往3號櫃檯,要求另一名行政人員幫忙加掛其他時段的門診。原PO說明,由於2024年醫院的中醫門診即將面臨醫生離職潮,醫生排班與診間調整仍在討論中,原PO只能建議阿姨等到新門診表出爐後再掛號。然而這位阿姨不滿意答覆,隔天便以電話方式再次要求掛號,並且不斷要求要掛下午的門診,就算原PO解釋醫生僅有早診時,她堅持掛下午診,導致雙方溝通陷入膠著,「到後面我真的要爆炸罵人,就跟他說現場有民眾在等,請他決定好再到現場來…」。原PO透露,這位阿姨每周掛號四次中醫門診,分別選擇不同醫生輪流看診,「一二一個醫生,四五一個醫生」,且一旦不如其意,她便會以客訴威脅,甚至找朋友一起幫忙客訴,「阿姨是會不爽就客訴我們櫃台,之前有姊姊被關心過,所以同事們才會叫我注意」。此外,原PO提到,自己認為在醫院工作是一個看盡人生百態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體諒我們,有時候不是我們態度不好,是因為當下可能同時間在忙其他業務」,原PO也表示,「然後醫院行政不是只有護理師才能做,希望這個阿姨之後不要是我遇到,我怕我會氣到中風」。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醫院診所就是老人茶餘飯後的集散地啊,吃飽閒閒沒事只好到診所喇低賽,看病只是順便,每次去診所直接被老人塞爆,每個一進門都熟門熟路的跟病友打招呼直接聊起來,掛號費真的太便宜了」、「我常常點開病人病歷都跳出,『此病人今年度已就醫190次,請宣導正確就醫觀念。』掛號費100甚至有老人全免根本就無解啊,每天逛醫院又沒多少成本」、「很多人都當菜市場在逛,進診間自己點藥」。
父母身高不到160 小四男童靠這招長到175公分圓籃球夢!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家長的遺傳基因是決定孩子身高的關鍵之一,小學四年級的小明從小個子就比同學矮小,喜愛運動的他即使每天早睡早起、注重飲食均衡,身高也永遠是班上最矮的,父母因此帶他前往小兒門診就醫。經醫師評估,雖然小明每年都以4公分的速度穩定長高,但在爸爸160公分、媽媽150公分的前提下,小明預測的成人身高僅有160公分左右,讓喜愛打籃球的他灰心不已,所幸後來經過生長激素治療四年後,成功長到175公分,順利擺脫矮人一等的宿命。生長激素影響身高 骨齡密合前有機會再衝刺負責收治該名患者的小兒科診所陳信宏醫師表示,生長激素是一種影響生長發育的賀爾蒙,由腦下垂體分泌,顧名思義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頭細胞生長,對於生長板尚未癒合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激素可促進骨頭拉長,進而長高。一般來說,男性生長板閉合時間約在骨齡16歲時,女性則在骨齡14歲左右。假如在此之前,生長激素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長不高或生長的速度落後同齡人,必須透過額外施打來促進骨頭生長。生長激素缺乏者 把握黃金治療期助力長高!想要藉由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來長高,時機很重要!陳信宏醫師說明,治療之前,必須先抽血檢測生長激素是否缺乏,再照X光確認骨齡,只有在生長板還未癒合之前施打才有效。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生長激素在晚上九點到半夜一點睡覺時分泌最旺盛,建議每天晚上睡前注射效果較顯著,可施打在大腿、腹部等神經較不敏感的部位。雖然需要每天皮下注射來補充,但不少病人主述,因注射針頭很細,施打時幾乎沒有疼痛感,許多本來害怕打針的孩子甚至可以自己注射。從事生長激素治療超過十年,陳信宏醫師服務的個案不在少數,他提到,從過往的臨床經驗觀察,病人施打生長激素後,一年約可長高8~10公分,甚至還有不少一年長高12公分的案例,他的患者平均每人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時間約2~3年,長到理想身高後即可結束療程。每年長高不到4公分、體重過重,建議立即就醫評估!身高成長一輩子只有一次,錯過黃金期想要再長高幾乎不可能,等到青春期才介入治療,可以增長的幅度有限。陳信宏醫師提醒,6~12歲是兒童身高發育的關鍵期,家長應留意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長狀況,若每年長高不到4公分,或體型總是比同齡矮小,就應提高警覺。此外,體重過重、發育早熟也會影響身高發展,建議不妨參考政府公告的兒童生長曲線,養成每三個月到半年替孩子量一次身高的習慣,不論長得太快或太慢,都應保持警覺心,立即前往兒童門診進行專業評估。睡錯時間沒用!晚上11點前就寢才能長高飲食方面,陳信宏醫師強調,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應減少攝取,同時補充足量的鈣質、蛋白質、維他命D與鋅等營養素。多做含跳躍動作或好氧量較高的運動,像是打籃球、羽球、跳繩、跳舞等都可以刺激生長加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早睡!」建議每日就寢時間應在晚上10點前或更早,並確保每天睡足8小時,才能讓孩子一瞑大一寸。
病因不明!神秘疾病「X」肆虐剛果 416人莫名染疫「至少143人死亡」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近日爆發一種被稱為「X疾病」(Disease X)的神秘傳染病,目前已導致當地至少416人染疫。X疾病主要發生在剛果西南部的夸恩戈省(Kwango Province)的潘濟地區(Panzi),從10月24日出現首例病例至今,至少造成143人死亡,其中40%為5歲以下的兒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X疾病」的症狀主要有發燒、頭痛、咳嗽和呼吸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感染者的致死率高達7.6%。由於該地區貧困、戰亂不斷,許多兒童因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發併發症。剛果的國家公共衛生研究院(INSP)院長姆萬巴(Dieudonné Mwamba)表示,目前已派遣緊急醫療團隊趕赴疫區,試圖控制疫情。也由於當地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醫院缺乏基本的藥品和設備,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病患。民間社會協商框架主席盧富圖(Lucien Lufutu)坦言,多數病人只能依賴傳統療法。此外,由於通報延遲的關係,疫情的擴散更加難以控制。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主任卡塞亞(Jean Kaseya)表示,「X疾病」的疫情爆發後,相關報告延誤5到6週,導致防控措施無法及時展開。更讓人頭疼的是,目前「X疾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當地政府僅能採取消極的限制村莊間流動、呼籲民眾戴口罩並避免接觸屍體等基礎防疫措施。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緊檢測工作,初步收集的12個樣本中,有10個檢測出瘧疾陽性,但專家不排除有其他病原體共同作用所致。剛果衛生部長坎巴(Samuel-Roger Kamba)警告,這種疾病的爆發可能與當地民眾的貧血、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呼籲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剛果面臨多重疫情的肆虐,其中包括猴痘(mpox)、馬爾堡病毒(Marburg)和小兒麻痺症(polio)。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剛果每週通報約200至300例猴痘確診病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200人。
中國「小白村」驚爆大規模詐騙 數百名白血病患者救命錢消失「金額超過1.3億」
中國河北燕郊的陸道培醫院附近,有個被稱為「小白村」的區域,這個地方聚集大批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屬。但近期傳出,數百名病人的救命錢在一次詐騙中被捲走,受損金額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折合新台幣約1.3億元)。而實施這起詐騙的主角黃南(化名)也是一名白血病患者,他用「配捐」的名義實施了這起詐騙。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黃南於2023年5月建立了一個名為「吉祥如意」的微信群。他向拉新成員進群的人支付200元的報酬,吸引了大量病友加入。群內成員參與的「配捐」項目聲稱,只要定期投入資金,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高額回報。例如,「5萬配1萬」的項目規定,每期投入5萬元,兩個月後即可獲得3萬元返金,每期淨賺1萬元。最初幾個月,這種運作模式維持著表面的穩定,參與者的本金和回報都能如期收到。但到2023年11月下旬,群內開始出現回款延遲的問題。同年11月25日,部分病友發現無法收到回款後,紛紛聚集到黃南的住處質問。黃南不斷撥打「財務」孟祥龍的電話,對方卻以各種理由拖延,最終電話徹底失聯。受害者們發現,所謂的「配捐」不過是黃南和孟祥龍操縱的龐氏騙局。從2023年11月起,黃南以「節省銀行流水」為由,改變了資金流向模式,讓參與者直接將錢轉給其他病友,而他則負責調度。事件發生後,許多受害者陷入絕望。有的人因無法支付醫藥費被迫停藥,有的人為了節省開支靠喝水充飢,還有人不得不放棄治療回到家鄉。受害者中有外賣騎手、低保戶和單親媽媽,他們大多經濟拮据,將僅有的積蓄甚至網貸籌來的錢投入「配捐」,如今血本無歸。報導中提到,居住在「小白村」內的白血病患者往往背負高昂的醫療費用。一名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移植費用可達人民幣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這還不包括後續的藥費和康復費用。雖然白血病已納入中國醫保的範圍內,但能報銷的比例有限,加上漫長的治療週期,病友們時常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黃南的背景讓這場騙局更具欺騙性。1988年出生的他,由於罹患白血病的關係,自己曾經歷過兩次骨髓移植。黃南以孤兒身份博取同情,並在群內發過自己的身份證照片。他甚至在自己移植當天仍在組織「配捐」,讓病友們深信她不會捲款逃走。許多病友認為,黃南不可能騙取他們,直到事發後依然無法接受。警方在接到報案後,對黃南進行了監視居住。黃南辯稱,他收取的錢大多用於「復投」,用新投資者的錢來填補舊投資者的回報缺口。黃南還提到有「基金會」作為背書,但警方調查發現,所謂的「基金會」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