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無力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男子手腕受傷久痛不癒! 關節鏡微創手術順利復原
台中一名40多歲上班族王先生,在半年前騎車下班時發生車禍,當時下意識以手撐地後開始出現手腕疼痛無力現象,經過醫療院所檢查、照X光後都顯示沒有大礙,後來歷經了復健、推拿、打針、吃藥後不但沒效,還越來越嚴重,連手機都痛到拿不住,最後經診所轉介至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的手外科就診。關節鏡微創手術 治癒車禍後手部無力 骨科部楊鎮源部長表示,王先生的症狀起源於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簡稱TFCC)破損,在經過腕關節鏡微創修補手術三個月後,疼痛與握力大幅改善,手部的功能復原狀況良好,才能重拾正常生活。楊部長解釋所謂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是手腕功能的重要基石,它位於腕骨、橈骨、尺骨間的三角空間中,由相鄰纖維軟骨與韌帶組成的複合體,除負責緩衝手腕的承重,更重要的是能夠穩定手腕橈骨與尺骨間的關節,常見損傷原的原因包括有如跌倒手撐地、搬重物/牽機車等造成的意外創傷,或如廚師、早餐店員、裁縫師等手腕過度使用的職業傷害。腕關節鏡看傷口 病灶一清二楚受傷後往往會發現手腕尺側(小指側)疼痛,在做撐、扭轉、負重時加劇,無法騎機車、扭毛巾、開瓶蓋,甚至手機都拿不穩,大幅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患者往往照過X光查無異狀,嘗試過各種治療仍無改善後,最會轉介至手外科門診處理。王先生在經過理學檢查後,發現的手腕尺側有明顯壓痛點,在手掌扭轉、背曲、尺側擠壓的動作下更為嚴重,導致關節活動度與握力受限;同時發現遠端橈骨與尺骨間關節鬆動也因此不穩定、容易出現喀喀聲響。雖然核磁共振(MRI)可協助診斷TFCC的破損,但目前國際學會對於診斷的標準仍以腕關節鏡檢查結果為主。腕關節鏡不僅可以直接觀察並修復各種程度的損傷,對於處理TFCC損傷具有重要意義。楊鎮源部長指出,在TFCC急性受傷期,可透過手腕護具保護或增生治療注射等方式進行6至8周的保守治療,讓身體自然修復;但若受傷狀況較嚴重,保守治療都無效才會建議手術。透過腕關節鏡可以微創方式進行修復手術,讓手術過程更精確,且僅需使用少量縫合線即可完成,術後約需3至6個月的康復期。腕關節鏡TFCC修補手術論文 獲歐洲外科雜誌刊登值得一提的是,楊鎮源部長將改良後的腕關節鏡TFCC修補手術的臨床成果投稿至歐洲手外科雜誌(European Volume),研究論文獲得刊登。改良後的手術方法明顯提升了患者的術後疼痛、活動度、遠端橈尺關節穩定度、握力以及手腕功能等評分。這不僅有助於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回歸工作,還可以讓受傷的運動員重返運動場地,甚至是參加激烈的比賽。楊鎮源部長建議,若因車禍或其他意外造成手腕持續疼痛或無力,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因為情況可能會惡化。此外針對上班族,避免過度使用手腕是預防損傷的關鍵。若症狀無法緩解,應及時就醫確診,以避免進一步損害。
五旬婦女膝關節退化疼痛無力 檢查竟發現是「走路姿勢」惹禍!
53歲林姓婦女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無力、蹲不下去,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發現膝關節退化。醫師看著林婦走入診間的步態,發現她走路姿勢不正確,詢問後原來是她工作時左腳曾不慎踢到鐵條而受傷,因為疼痛所以走路重心多改放右腳,長期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就是導致右膝軟骨磨損的原因,診視後確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在安排「半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疼痛感消失,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膝蓋加速退化 嚴重影響生活梁文雄醫師指出,林婦因為左腳受傷疼痛,將力量移到右腳,這樣雖然可以少讓左腳承受身體的重量,減緩疼痛感,但長期下來右膝不堪負荷,並且加速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起初林婦對手術感到焦慮,期間嘗試至國術館,但效果不彰因此決定就醫。梁文雄醫師說明,早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需手術治療,可藉由體重控制、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藥物來控制,但如果損壞嚴重,就會建議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 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選擇會依據關節退化的程度及狀態來決定,由於林婦經檢查為內側軟骨磨損,評估可施行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僅清除局部受損的關節軟骨,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傷害較小,恢復更快,病人術後當天就下床走路,術後兩天即可離院返家。不論是半套還是全套,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手術,對疼痛的緩解相當有效。梁文雄醫師呼籲,不要害怕接受治療,也提醒不要接受民俗療法或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肩膀疼痛無力抬不高! 竟是肩膀「旋轉肌」破洞
60歲的廖大哥長期做工,需要使用肩膀扛重物,經常有肩膀疼痛的困擾,大多使用痠痛貼布處理,但這次疼痛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尤其睡覺時側睡壓到會特別痛,之後更發覺肩膀無力抬不高,以為是五十肩造成,於是在診所吃藥、復健,但三個月仍不見改善。到醫院就診並安排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竟然是肩關節旋轉肌破裂,且破裂處有2公分大,因此立即安排微創關節鏡修補手術,術後隔天出院,三個月來已恢復良好,疼痛及肩膀功能均明顯改善。小心旋轉肌破裂 與五十肩搞混恩主公醫院骨科施胤全醫師表示,肩關節旋轉肌是連結肩胛骨及上臂骨頭的重要構造,主要是能讓我們的上手臂可以舉起超過肩膀自由活動。當旋轉肌破裂時,病人經常會有肩膀疼痛無力、手臂抬不起來,肩膀外展能力受限的狀況,其中疼痛在夜晚時最為強烈,因症狀與五十肩相似,病人經常搞混而延誤治療。最重要是區分肩關節症狀屬於沾黏性的五十肩,還是旋轉肌腱破裂;前者是肩關節囊沾黏發炎導致,在自己或別人協助下都無法將手抬高,但若是旋轉肌破裂,也無法自行將手抬高,要別人協助下才可以,不過仍需要影像學檢查來確認診斷。旋轉肌破裂及時處理 避免換肩關節沾黏性的五十肩 透過保守性治療施胤全醫師指出,沾黏性的五十肩可以透過保守性治療,包括關節注射及復健改善,但若為旋轉肌破裂,尤其屬於大於1~3cm的大破裂,且疼痛與肩功能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建議使用手術做縫合,目前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傷口小恢復快,能較快回歸日常生活。施胤全醫師提醒,旋轉肌破裂早期處理都能有良好的預後,但若未及時處理,會造成破裂惡化,導致肌腱品質下降、脂肪浸潤,甚至會造成晚期的旋轉袖破裂關節病變,導致需置換肩關節。肩關節的疼痛及無力相當常見,常影響病人日常活動及造成夜間睡眠品質不佳。施胤全醫師呼籲50至70歲,是旋轉肌破裂的好發族群,若原本有肩關節骨刺的問題、長時間過肩動作的工作、抽菸、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更容易發生,當疼痛持續2至3週未改善時,應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手腳麻痺是循環不好? 當心「頸椎間盤突出」找上門
若出現腳麻、手麻等問題,許多人會覺得是循環不好造成的。不過,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總住院醫師王祺、國泰綜合醫院顧問醫師黃金山表示,腳麻、手麻也有可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衍生的症狀。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 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頸椎椎間盤突出(Cervical Spinal Disc Herniation)會導致頸部神經受到壓迫,產生疼痛、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王祺醫師指出,頸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症狀為頸部疼痛,並會蔓延至肩膀、手臂、手指產生麻木、刺痛感。許多病人常會抱怨手麻、刺痛。此外,黃金山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也有可能導致頭痛等問題,嚴重甚至會造成脊髓壓迫、損傷,導致病人產生腳麻、走路不穩的情形。年齡、遺傳會增加疾病風險 低頭族也須注意有些人會因為先天生性椎管狹窄而產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但其實椎間盤也會因為年齡增長,水份減少、彈性漸漸降低,而更容易產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此外,黃金山醫師提到,像是外傷、關節炎、骨質疏鬆等,也都有可能會增加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隨的風險。不過,王祺醫師也特別提醒,雖然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年齡增長、遺傳等因素有關,但是現在手機、3C產品等越來越普遍,許多人成為「低頭族」,或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長時間盯著螢幕、久坐,再加上姿勢不良、肌肉力量不足等情況,這也讓越來越多人有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改變生活習慣 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目前,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包含物理治療、藥物、手術等,也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治療。黃金山醫師表示,治療方式其實有很多種,不過如果症狀較輕,通常會建議先改變生活方式,並使用藥物來緩解病情。像是調整不良坐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坐在電腦前,並練習拉伸頸部、鍛煉肌肉,以及使用抗發炎藥物、止痛藥等緩解症狀。但若是症狀嚴重,出現走路不穩、脊髓病變等,或是嚴重肩頸疼痛無力等影響生活品質時,可能就需要手術治療。手術的方式有椎間盤切除術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等。王祺醫師提到,針對嚴重的椎管狹窄病人還需合併椎板整形術,來擴大神經管空間。不過,王祺醫師、黃金山醫師強調,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建議民眾如果有相關症狀還是前往醫療院所就醫,經過醫師檢查、診斷,找出病因後再針對各別情況,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接種「這款疫苗」出現奇蹟副作用 躺床3年85歲嬤竟能行走自如
阿斯特捷利康(AZ)新冠疫苗雖可有效對抗疫,卻由於有小機率會造成血栓嚴重副作用,令部分民眾擔憂,不過泰國有一名高齡85歲的鸞奶奶接種AZ疫苗後,竟然四肢湧現出力氣,甚至能夠下床自如行走,令家人、當地醫療人員驚訝。根據《泰國頭條新聞》報導,年過8旬的鸞奶奶近3年來受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困擾,四肢疼痛無力,僅能終日躺在床上靜養,不過在本月24日醫療團隊到老奶奶於洛坤府的住所為她接種第1劑AZ新冠疫苗後,隔天早上她竟發現腿部疼痛感神奇消失,疲憊感也跟著不見,下床試走一下更發現自己恢復行走能力。鸞奶奶發現神奇現象後,興奮的打電話告訴兒子這個好消息,其家人、孩子知道後覺得又驚又喜;當地醫院、媒體得知消息後於27日前往拜訪,眾人也親眼見證鸞奶奶開門迎接,醫院院長特別表示,起初聽到此消息感到半信半疑,因為從病歷上來看,鸞奶奶飽受多種疾病所苦多年,沒想到真的親眼見證奇蹟。對此,醫師初步分析,可能是鸞奶奶在接種AZ疫苗後,剛好刺激到身體機能、心臟等器官部位細胞,讓他們變得更強壯,再加上聽到親友都前來探親,心裡一開心,獲得正向能量才使得身體恢復活力。泰國85歲鸞奶奶(中)在接種疫苗後,神奇恢復行走能力。(圖/翻攝自Sanook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