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 大陸 車禍 手術 癱瘓 住院今年檢查都正常!56歲男急性腎損傷 竟是每天3餐吃「1食物」害的
大陸浙江省寧波市一名56歲的廖姓男子近日因突然腰部疼痛,並伴有頻尿、尿急、尿色發黃、尿量減少等症狀,來到醫院的腎臟內科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患者的肌酐異常增高,達到216.6umol/l(正常值是57-97umol/l),被診斷為急性腎損傷。綜合陸媒報導,醫生查閱病史發現,廖男今年2月的腎功能檢查結果正常,如今腎功能突然出現異常,病理結果顯示,他患有急性腎小管損傷合併局竈間質性腎炎,部分腎小管內可見圓盤狀結晶,考慮是草酸鹽腎病。在醫生詢問下,患者這才回想起前段時間家中辣椒成熟,無辣不歡的他每天3頓都吃辣椒。醫生判斷,頻繁吃辣是導致患者發生草酸鹽腎病的主要原因。由於辣椒的草酸含量豐富,若經常大量食用,草酸在腎臟中沉積,當濃度過高時就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害,甚至增加急性腎功能衰竭的風險。因此對於特定人群,尤其是腎病患者,應盡量避免大量食用辣椒,一旦確診為草酸鹽腎病,需立即治療。醫生進一步說明,除了吃辣以外,長期喝濃茶易傷腎,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且含有較多鞣酸,容易與體內的鐵結合變成一種難溶性物質,引發腎結石。另外,老湯經過長時間燉煮,嘌呤含量非常高,常喝易導致高尿酸血症的發生,除了會引發痛風急性發作外,還可能導致腎臟以及心血管的損害。醫生提到,如果出現水腫,包括眼瞼、面部、下肢等部位;疲乏無力,精力不充沛;夜尿增多,尿中有泡沫、血尿;高血壓,尤其是年輕人高血壓;噁心、嘔吐,食慾降低;臉色、眼瞼及甲床蒼白、呼氣有氨味等症狀,應盡早進行腎臟相關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老翁大腸充滿「鮮血、黑便」解大量鮮血險休克 竟是魚湯惹的禍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日前他遇到1位80多歲的阿公前往就診,做檢查時竟發現其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就在快放棄時,他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在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原來是阿公沒有牙齒,喝土魠魚湯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所幸手術成功撿回一命。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排出黑色的大便代表有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出血,而鮮紅色的血便代表可能是大腸或肛門在出血,例如痔瘡、大腸癌、缺血性腸炎,「總之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不是上段就是下段,其結果要麼是排出黑便,要麼是排出血便。」然而17日1位80多歲的阿公在家裡解大量鮮血被家人送急診,抽血顯示血色素掉到9.6,推測大約有1000毫升以上的出血量,做檢查時,發現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他心想「有這麼倒楣嗎?同時上下消化道都出血?」錢政弘回想,當時急診科醫師立即安排乙狀結腸鏡檢查找出血點,「我們胃腸科醫師在血泊中找出血點是家常便飯,只是阿公高齡又大失血,可經不起我慢慢檢查。」就在快要絕望放棄時,「咦?這是什麼東西?」、「在哪裡?」、「就這個尖尖的啊!」、「不會吧!這看起來像一個魚刺!」錢政弘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是個帶刺的魚骨頭,他心想「這麼尖,拿出來要很小心啊!」他在花了一番工夫後把魚刺拿出來,再給其老婆看,並告訴她很可能是魚刺造成胃、小腸、大腸黏膜多處出血,阿婆聽了馬上想起「這應該是土魠魚,我有煮土魠魚湯,阿公有吃完,他沒有牙齒,可能吃魚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錢政弘在病患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圖/臉書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通常誤吃到魚刺會卡在喉嚨或食道,病患會立即感到吞咽困難,疼痛難耐,這起病例的土魠魚骨頭較小,阿公吃下去的時候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提醒大家吃魚要小心。
肚子微痛20年沒在意!她突嚴重腹痛嘔吐 竟發現膽囊有400多顆結石
大陸湖北一名66歲的陳姓婆婆,從20年前開始就偶爾會有腹痛狀況,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一直沒有特別在意。而在日前,她因為嚴重腹痛、嘔吐、無法進食,無奈之下送醫治療,沒想到的是,醫生竟從她的膽囊內取出的400多顆結石。根據陸媒《湖北日報》報導,陳姓婆婆自20年前起,就時常有肚子痛的輕微症狀,因次數不多且不嚴重,她一直沒有到醫院處理。直到去(2023)年某天,她吃完東西後,腹部卻突然出現強烈疼痛,就醫後發現是膽囊結石,雖然當地醫院建議做手術,她認為沒什麼大礙,就繼續將其擱置。怎料,到了今年12月,陳姓婆婆只要微按壓腹部,就會疼痛難耐,甚至會嘔吐、難以進食,而她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病症已經相當嚴重,加上陳姓婆婆有多種心血管基礎疾病,當地醫院也建議她轉診治療。後來,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轉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肝膽胰外科。入院後,陳姓婆婆進行超音波檢查,卻發現她的膽囊被大量的結石填滿,變得異常堅硬,部分結石更已掉落至膽總管,引發嚴重炎症,必須即刻接受手術。主攻膽囊結石、膽管結石手術已有18年的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唐勝利聯合心血管內科、麻醉科進行了多次會診,最後在本月16日進入手術室。手術過程中,醫生切開陳姓婆婆的膽囊,粗估發現結石數量超過400顆,每一顆均呈黑色,直徑有2到3毫米。醫生從陳姓婆婆的膽囊中取出超過400顆結石。(圖/翻攝自湖北日報)幸運的是,經過手術治療,陳姓婆婆的疼痛完全消失,身體狀況也迅速恢復,可正常進食,並在本月18日平安出院。對此,唐勝利醫師提醒,膽囊結石不是越大越危險,往往越細碎、微小的結石越容易掉落到膽管內,進而引起膽管炎、胰臟炎,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他也建議,由於膽囊結石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人自己不易察覺,所以體檢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有結石,應積極應對、定期複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切除膽囊。
樹林燈桿突倒直擊70歲婦人險遭「爆頭」 監視器畫面曝光
新北市樹林區21日下午發生一起驚險車禍,1根路邊燈桿突然倒塌,70歲的陳姓婦人騎機車經過時,閃避不及,猛然撞上倒下的燈桿並摔倒在地,所幸陳婦並未受重傷,僅有頭部擦挫傷,經警方與消防人員搶救後無生命危險。根據監視器畫面顯示,事發地點位於樹林區八德街,下午約4時許,有2輛機車行駛在案發路段,當時,燈桿漸漸傾斜倒向馬路,前方的1名機車騎士發現異常,立刻加速衝過去,幸運地躲過了危險,差點被砸中,但後方的陳姓婦人未能及時反應,直接撞上倒塌的燈桿,當場連人帶車摔飛在地。事故發生後,後方的2名騎士迅速停車並上前關心,發現婦人疼痛難忍無法站起,立即報警求助,警消趕到現場後,將陳婦送醫處理,幸運的是,並無生命危險,傷勢並不嚴重,警方表示,目前已經啟動調查,並會查明燈桿倒塌原因。警方再次提醒民眾,注意路上突發狀況,並提醒當局定期檢查市區設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日本冬至「水豚君」愛泡柚子溫泉浴!超萌享受表情全網已融化!
今天(12/21)是冬至,台灣人是吃湯圓,但在日本習俗上,在這一天有泡柚子浴的習慣,日本人相信,這樣可以預防感冒;但不只日本人喜歡泡柚子溫泉,日本的水豚君們也超愛泡柚子溫泉!日本有許多縣市就特別為園內的水豚君們準備了特別的柚子浴,像是靜岡縣伊東市的伊豆仙人掌動物公園就舉辦了這個特別的活動!(圖/擷取自LIFEライフ新聞網)園方在水豚的露天溫泉中放入了約7公斤的當地產「花柚子」和「鬼柚子」,散發出清新的香氣,還特別因為當地氣溫較低,將溫泉水的溫度設定在40度左右,然後由4歲超可愛的水豚領袖「ふたまる」和牠的家族共30隻水豚一起享受了這次特別的柚子浴,牠們眯著眼睛,顯得非常愜意,實在太萌啦!另外,山口縣美禰市的秋吉台自然動物公園昨日為水豚準備了傳統柚子浴,慶祝冬至到來。飼養員在水豚的露天溫泉中放入了約10個當地產的柚子。水豚君們在溫暖的柚子浴中悠閒地享受,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賞。一位來自廣島的遊客表示:「第一次看到水豚泡柚子浴,感覺非常有趣。」(圖/擷取自那須どうぶつ王国FB)靜岡縣伊東市的伊豆仙人掌動物公園的水豚大軍泡柚子溫泉的活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秋吉台自然動物公園的柚子浴活動將持續至12月25日。最近去日本旅遊的台灣旅客們千萬別錯過這麼可愛的特別活動。在日本傳統中,冬至這一天泡柚子浴被認為可以預防感冒。柚子浴的習慣起源於江戶時代的公共浴場,長期以來被認為對健康有益。柚子富含維生素C和橙皮苷,具有預防感冒、保濕等效果。此外,柚子的香氣也有助於放鬆身心。為了充分發揮柚子的功效,建議在泡澡時將柚子切開或劃上切口。(圖/擷取自日本天氣新聞網ウェザーニュース)柚子原產於中國長江上游,奈良、平安時代傳入日本,當時被作為藥用植物栽培。日本最古老的醫學書《醫心方》記載,柚子有助於消化、治療割傷、緩解發熱、咳嗽、嘔吐、膀胱炎症狀和止瀉,還能使精神聰明並延年益壽。此外,中國16世紀的《本草綱目》也記載,將柚子種子烘烤後煎服可緩解身體疼痛。因此,柚子自古以來被視為具有藥用價值,作為柚子浴被用於預防感冒和消除疲勞。這個冬天,不妨跟日本人學習一下,盡情享受柚子浴帶來的特別溫泉浴!
把臉紋成「貓熊眼」工作、直播都碰壁 他過6年想洗光刺青:後悔了
大陸24歲的刺青小夥曉龍(化名)日前從外地來到江蘇常州,首次清洗臉上的紋身。6年前,他因為一時喜歡,在整張臉上紋了骷髏圖案,此後多處碰壁,「工作沒法找,做直播也經常被網友罵,很後悔,不要輕易嘗試。」今年,曉龍註銷了各直播平台的帳號,同時決定洗去刺青、重啟人生。《現代快報》報導,曉龍2000年出生在遼寧,「十多歲的時候比較叛逆嘛,又有些抑鬱的傾向。所以通過紋身來宣泄。」從2018年起,他的頭頂、面部、頸部、身體、四肢均刺上大大小小的圖案,左眼鞏膜(虹膜周圍白色區域)上也進行了染色。曉龍坦言,紋身之後的這6年,給家人和自己都帶來了不少困難,「工作沒法找,做直播也經常被網友罵,換證件、弄人臉識別,都挺麻煩、挺尷尬的。」今年10月,現居河北的曉龍聯繫到常州一位專業做紋身清洗的技師老楊,嘗試清理手背的一處刺青,近日再次來到常州,這次決心洗掉全臉的紋參。因為洗紋身過程中的疼痛,體質不佳的曉龍感覺心臟不適,於是在19日又返回河北療養。洗了十幾年紋身的老楊說,他「這個是我接過最難洗的了。眼角淚腺那裡,只能分多次、用功率小一些的激光慢慢清除,普通的紋身三四次就大致可以清除掉,他這塊要四五次才行。」期待效果的曉龍表示,希望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曾開數槍打傷老婆! 家暴夫剛打完離婚官司踏出法院「遭妻持手槍射殺」
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對夫妻剛打完離婚官司,男方便在法院門口台階上遭女方連開多槍,當場不治身亡,女方則遭到逮捕,並被指控第一級謀殺罪。據悉,男方生前長期對女方家暴,還曾在酒後對妻子的頭、胸、眼睛連開多槍,導致對方失去眼睛,讓女方害怕到申請保護令。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17日中午,62歲的詹姆斯(James Ray Saucier)剛走出法院,就遭49歲的坦雅(Tanya Saucier)連開數槍。法院工作人員見狀,趕緊上前將詹姆斯包圍住,坦雅的離婚辯護律師詹森(Jansen Owen)則立即脫掉上衣、領帶協助止血,並將一把9毫米口徑手槍踢走。詹森說到,當時他和詹姆斯一前一後走出法院,耳邊卻突然傳出槍聲,「最終確定是坦雅小姐開了槍,我看到她持續朝著詹姆斯射擊。她向我走來,此時我抓住她,把她按在車上」。報導指出,由於這對夫妻關係惡劣,法官希望2人在聽證會上不需見到彼此,便下令2人相隔1小時出庭,以完成離婚程序。當日上午10時左右,坦雅優先出庭,也本應先行離開,她卻默默坐在車上等待,直到前夫踏出法院大門,就朝著對方開槍。相關法庭文件顯示,坦雅最初在2023年12月提出離婚,此前3個月,詹姆斯在酒後因對妻子不滿,竟朝其頭、胸、眼睛連開多槍,更造成對方失去眼睛。而在當時,詹姆斯的律師和家人聲稱這一切行為是出於自衛。詹姆斯曾因家暴及開槍射傷妻子被判刑。(圖/翻攝自臉書)一名家族親友透露,這對夫妻有長期的家庭暴力問題,「他們結婚後,一切都完了,情況變得很糟糕,非常暴力」。今年8月,詹姆斯也被指控因使用致命武器進行嚴重襲擊和家庭暴力,原訂在明年3月開庭進行審判。坦雅的親友說,坦雅沒了眼睛、腦子出了狀況、罹患癲癇,還因一場火災失去義眼、2隻拉布拉多狗與大部分家當,「她正在服藥,處於長期疼痛之中……她受到騷擾,她被一次次折磨,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之中。」法院紀錄也寫道,坦雅在今年4月2日申請了保護令,並於11月26日獲得批准。針對坦雅殺人一事,詹森認為,「在美國,我們不搞私刑,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在公共場合向某人開槍,坦雅昨天的行為是毫無道理的,我親眼目睹她謀殺對方,這很難以自衛來解釋」。而坦雅目前被指控第一級謀殺罪,並被法官拒絕保釋。
新莊爆10車連環撞!肇事駕駛疑高血壓昏厥追撞 釀4傷送醫
新北市新莊區21日早上7時許發生一起連環車禍,1名69歲廖姓男子駕駛賓士轎車行經事發路段停等紅燈時,車輛因不明原因突猛撞前方9輛機車,造成3名騎士受傷,分別為56歲劉姓男子、47歲林姓男子及26歲林姓女子,廖男則當場昏厥,警方獲報到場立即將4人送醫治療,詳細肇因及肇責仍待調查釐清。據了解,廖男駕駛銀色賓士轎車行經新北大道五工路口,在停等紅燈時,因不明原因車輛突向前爆衝猛撞,導致前方停等紅燈期間,未料轎車竟突向前暴衝,導致9輛機車慘遭擊落,事故造成3名騎士受傷,分別為劉男左腳擦傷、林男雙腳腳踝擦傷並腰部疼痛及林女手腳疼痛,肇事的廖男則疑因自身健康問題,當場失去意識昏厥。警方表示,21日早上7時55分獲報,新北大道五工路口發生賓士撞擊9輛機車事故,初步了解有4人受傷,警方到場後分別將傷患送往台北醫院、輔大醫院及三重醫院治療,剩餘7名輕傷者則婉拒送醫,經警方調查,肇事的廖男疑因高血壓問題導致身體不適,才讓愛車暴衝惹禍,詳細肇因及肇責仍待交通大隊進一步調查釐清。
真的被嚇死…甘肅女目睹媽車禍「撞成重傷癱瘓」 5天後離奇猝死
被嚇死是真的!中國甘肅省皋蘭縣有一名女子,6年前目睹自己的母親被撞成重傷癱瘓,結果驚嚇過度,出現胸悶、氣喘、心悸等症狀,結果過了5天竟離奇死亡,年僅27歲,讓家屬難以接受。據《魯中晨報》報導,彭先生的母親在2018年6月28日晚上,過馬路時遭高速疾駛而來的車輛違規逆向撞上,當場被撞飛頭部著地,被送到當地醫院無法醫院,又轉到其他醫院搶救。經檢查,醫師給出開放性顱腦損傷、腦挫裂傷、四肢癱瘓、創傷型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顱骨骨折、多發性腰椎及骨盆骨折,等一系列重度傷勢的診斷。經過200多天的搶救,總算將母親從鬼門關拉回來,但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有人照顧生活起居,後經鑑定為一級傷殘。儘管各級部門給了最大程度的援救,但彭先生仍欠下數十萬人民幣債務。對彭先生來說,母親的重傷已經讓人難過,更心碎的是,妹妹的突然離世。他透露,妹妹事發時27歲,剛結婚不久,平常身體健康,但目睹母親車禍後,開始出現胸悶、心悸、頭暈不適、胸口疼痛等症狀,「主要表現就是恐懼,喘不上來氣,一直給我說一定要把媽媽救過來,身體發軟,狂躁,家人給她端飯也吃不下去」。隨著病情加重,妹妹不得不住院治療,但在7月3日中午情況又更惡化,最後宣告不治。彭先生和醫師討論,得知這是受到驚嚇後,身體出現的反應,就是常說的「嚇死了」,從母親出事到妹妹去世,中間只有短短5天時間。無奈的是,肇事駕駛的名下無存款、車輛、房屋等可供執行的財產,申請執行人也無法提供其可供執行的財產,法院只能暫時終結執行程序。近日彭先生再次收到法院的終結執行裁定書,母親車禍的賠償問題依舊沒有下文。
全球近萬例死亡!3年來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 法國男遭蜱蟲咬「腿冒紅疹」確診
睽違3年再爆「萊姆病」境外移入!疾管署今(20)日公布1起「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一名60多歲法國籍男性,在今年5月至10月至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來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疾管署提醒,「萊姆病」是由被感染的蜱蟲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但如果沒有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該名法國籍男性為在台外籍配偶,今年5月至10月返回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返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個案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且於自述從法國來台前遭蜱蟲咬傷,研判感染地為法國,個案目前正服用抗生素治療中。疾管署說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tick)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 天(平均約7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了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今(2024)年截至10月,累計報告超過1331萬例病例,近1萬例死亡病例,為有記錄以來疫情最嚴重之一年。疾管署指出,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台灣鄰近及東南亞國家疫情持續,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大陸廣東省近1週新增180例病例;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27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1,002萬例為多,另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拉圭及秘魯等國疫情亦為嚴峻。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若到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包括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疾管署強調,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17歲少女每天喝5瓶可樂 就醫一檢查發現「15顆牙泡腐」
可樂又稱快樂水,但常喝卻能導致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中國大陸有名17歲的少女把可樂當水喝了1年,每天至少喝4到5瓶,且晚上從不刷牙,起初她的牙齒因軟垢附著出現白堊色、褐色、黑色等顏色變化,隨著酸性物質侵蝕,牙齒開始變軟,長期下來出現多個米粒大小的齲洞,到今年10月,只是輕抿一口溫水都會觸發疼痛,2個月前,她終於前往就醫,得知自己的牙齒竟被可樂「泡腐」了15顆,懊悔不已。據陸媒報導,17歲的汪蕾於2個月前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就診,主任醫師王莉形容她外表漂亮,但牙齒狀況卻慘不忍睹,當時汪蕾就診時的張嘴幅度非常小,經詢問得知,她在1年前養成了將可樂當作日常飲用水的習慣,每天至少喝4到5瓶,且晚上從不刷牙。起初,汪蕾的牙齒因軟垢附著出現白堊色、褐色、黑色等顏色,隨著酸性物質不斷侵蝕牙齒開始變軟,齲洞蔓延,1年後出現多個米粒大小的齲洞,到今年10月,她只是輕抿一口水或接觸到涼風,都會觸發疼痛開關。醫師決定藉由塗抹氟化物或使用滲透樹脂,增強牙齒抗齲能力,對於已形成齲洞、但沒有侵及牙髓的患牙,可先補牙處理,若出現牙髓炎,則需實施根管治療,徹底清除牙髓腔內及根管內的感染,在經過2個月系統治療後,她的牙齒不再敏感,重要的是,也讓牙色恢復潔白。在經過2個月系統治療後,她的牙齒潔白如新。(圖/翻攝畫面)醫師提醒,碳酸飲料含有酸性成分,長期大量飲用會侵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琺瑯質受損後,牙齒會變得敏感,對冷、熱、酸、甜等刺激產生疼痛不適,影響正常的飲食和生活,若更嚴重可能會導致齲齒的形成,因此不僅要減少攝入量,日常口腔清潔工作也同樣重要,且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立法院爆衝突! 綠委林楚茵掛彩「臉色蒼白」上救護車
立法院今(20日)原定將審議《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豈料一早朝野便爆發肢體衝突。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被送上救護車,她不滿表示,國民黨只想要多數霸凌。國會今(20日)院會將審議《選罷法》、《財劃法》等草案,為守護主席台,確保議會順利進行,朝野三黨一早便展開激烈攻防。國民黨立委為力拼相關法案三讀通過,日前展開連夜守護議場行動。不料,綠委於凌晨時段突襲闖入院內,引發朝野爭奪主席台衝突。林楚茵掛彩、全身無力,在王義川攙扶下走出議場。林楚茵接受採訪時說,「很遺憾國民黨用多數暴力霸凌少數,國民黨只想要多數霸凌。」隨後,她因頭暈不適,被送上救護車。林楚茵的小編則在粉專表示,林楚茵在主席台時,左手臂被國民黨委員大力拉扯,導致左手無法施力、肩膀疼痛,前往台大醫院急診檢查。小編痛斥,「國民黨委員太誇張,楚茵姐本來就有氣喘。」不過約在中午12時許,林楚茵檢查完畢、包紮完後,立刻趕回立法院。她直言,民主不能傷,表決很重要。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76歲「歌仔戲天王」機場坐輪椅現身 戲迷直擊心疼激動落淚
76歲的「歌仔戲天王」葉青日前受邀到廈門演講及出席影友會,久違的她,在機場露面時卻坐著輪椅現身,大批戲迷因擔心她的健康狀況,竟忍不住心疼得當場落淚。葉青的助理向本報透露,出發前,葉青的膝蓋意外扭傷導致輕微骨裂,醫生建議不宜走太長的路,才會在機場讓她坐輪椅減輕疼痛,這周六(21日)新書發表會仍照常舉辦,這也是葉青20多年以來首次公開露面,戲迷們都十分期待。葉青到廈門大學演講,台下學生聽得津津樂道。(圖/游寶琴提供)葉青平時深居簡出,此次應福建電視台、廈門大學之邀到當地接受訪問並演講,台下學生們聽得津津樂道,台上台下歡樂滿堂;她也出席歌仔戲藝術交流會及影友會,時隔10多年到當地與戲迷們見面,天王魅力不同凡響,大陸影友會的報名人數近10萬,場地還為此改了3次,戲迷為了見偶像一面超瘋狂,激烈搶票程度可想而知,後援會的戲迷們也主動幫忙籌劃這次活動,連戲劇學校的老師、學生都總動員全力協助。葉青獲贈感謝狀。(圖/游寶琴提供)葉青接受福建電視台《聆聽兩岸》節目訪問(上圖),並到台灣藝術研究院與師生交流。(圖/游寶琴提供)影友會當天有103歲老戲迷坐著輪椅到場,也有90多歲鐵粉早早報到,追星熱情不輸年輕粉絲,戲迷們來自四面八方,包括天津、南京、湖南、紹興等,大家舟車勞,戲迷們之間熱心互助,有的甚至前一天就到廈門,住在當地的戲迷家;也有媽媽戲迷當天罷工,逼老公請假在家顧娃,就為了圓夢見偶像,甚至有新手媽媽抱著才剛滿月的娃兒出席,原本想讓葉青抱抱,盼能抱出孩子一生順遂如意的祝福,卻因座位被安排在二樓抱撼而歸。葉青接受福建電視台《聆聽兩岸》節目訪問。(圖/游寶琴提供)許多戲迷特意打扮成戲中人進場,開場時並以歌仔戲曲調作為歡迎曲,當天影友會變驗收成果發表會,戲迷們與戲劇學校的幼童們輪番上陣表演;葉青的作品已成為戲劇學校的教材,學校10年來已培育出2萬個小葉青。此次見到盛況,葉青對當地戲迷的熱情驚喜又感動,也樂見歌仔戲技藝後續有人,為了怕戲迷擔心,葉青踏入會場時堅持站著、甚至忍痛行走,影友會結束後完全癱坐在輪椅上,讓陪同的演員賀連連心疼不已。葉青與戲迷們互動熱絡。(圖/游寶琴提供)影友會現場提問橋段十分踴躍,有戲迷問葉青如何揣摩角色?她說,每個角色都是人生歷練而成,但若是詮釋歷史人物,比如孔明角色,她就會買孔明的相關書籍做角色功課。影友會尾聲的大合照,因為人數破表,大家蜂擁而上,導致場面失控,台上的鐵粉都感覺腳下的舞台是震動的,所幸主辦方反應即時,為了安全考量,緊急疏散戲迷到台下,改讓葉青在台上背對戲迷大合照,才避免憾事發生。有戲迷看到葉青十分激動。(圖/游寶琴提供)葉青臉上露出疲憊感,助理表示,由於3天行程較滿,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一天連跑三攤,加上葉青怕傷腎堅持不吃止痛藥,那幾天睡得不好,166公分的她,現在體重僅53公斤,已被醫生警告,活動結束後要好好休息養病才行;葉青以前茹素,去年已調整回來吃葷,飲食仍以清淡為主,「我們鼓勵她一定要補充蛋白質,日後還有機會到大陸,所以要先把體力鍛鍊起來。」葉青當年演出歌仔戲的百變形象深植人心,76歲的她,身材仍維持得非常好。(圖/游寶琴提供)葉青從17歲拍攝台語電影出道至今,累積上百部作品,多變的演技擄獲無數戲迷,此次《歌仔戲千面戲王—葉青傳記》新書,集結2500張珍貴照片集大量文字資料,除了包含她在演藝歷程的回顧,也對台灣歌仔戲發展有深刻探索,可帶領戲迷回望那段充滿情感的歲月,更能重新認識歌仔戲的魅力;葉青21日下午將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出席新書發表會,她非常期待能與戲迷們見面與互動。
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健康醫療網/呂佳恆報導】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冷氣團襲台「全台134人」猝死 醫示警:心梗發作時「這4件事」不能做!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來襲與輻射冷卻效應影響,全台溫度驟降,也使得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案例頻傳。根據消防署統計,全台3天就有134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對此,重症醫師黃軒過去就曾提醒,冬天到了,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升高,但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因此如果真的遇到發病,民眾有4件事情「千萬不要做」,分別是「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自己」、「亂服用藥物」、「到處亂問延誤病情」。過去,黃軒醫師曾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根據統計,一般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時間為自發作起的6小時內,其中6小時內就醫死亡率為6%、8小時內就醫死亡率7%、12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8%、但若超過12小時後才就醫,死亡率就會上升到16%。而根據世界心臟醫學會的共識,如果心肌梗塞發作後,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黃軒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的民眾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境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或死亡。但其實,一般民眾在發生心梗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其中最主要的延誤時間都是花在「胸痛到被送至醫院急診」這段時間,平均花費4.5小時,而延誤原因大多都是不把疼痛當一回事,或是過度忍耐疼痛,以及交通、醫療不便等因素。所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發作後延誤就醫,黃軒提醒4件事不可以做,以免喪失搶救的黃金時間。一、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在冬天,那些高風險的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若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千萬不要忍耐,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依然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患者,或認為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呼籲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二、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黃軒指出,網路流傳的諸多自救影片如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過這樣是在急救心肌梗塞,以上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無法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梗反而惡化。三、不要自己亂服藥物當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林自救。然而黃軒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服藥。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但也可能不是,胡亂吃藥可能會增加風險。比如民間流傳「如果沒有低血壓,可以吃硝酸甘油1至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問題是,病人吃硝酸甘油前,往往根本沒有先量血壓的習慣,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可能會產生更低血壓,萬一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進入休克狀態,反而更危險。四、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黃軒指出,有些病人感覺胸部疼痛,會一直找家人或親友反覆討論,還會到處打電話詢問「要不要去看醫生」。其實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嚴重的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也許還會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當感覺到悶痛持續,其痛如石壓,其位置又在胸前模糊地帶,且時間超過15分鐘仍然未緩解,可能就需要去看醫生,排除一下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不要一直反覆問身邊人,趕快去醫院檢查,才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自己的生命。
北市松山車站旁行人突衝出 後方機車、腳踏車煞車不及撞成團
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松山車站旁17日上午8時許發生連撞事故。67歲的女行人疑似突然衝出,造成2輛機車與1輛腳踏車煞車不及當場和行人發生擦撞,造成5人受傷。至於詳細事故原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警消獲報,也在第一時間派出消防車輛2輛、指揮車1輛、救護車輛5輛、人員26名前往救援。初步為1名67歲腳踏車騎士,其頭部外傷,送往國泰醫院救治、21歲男性機車騎士口鼻出血,被送往國泰醫院救治、36歲機車乘客其肢體疼痛、35歲機車騎士其意識清楚、肢體疼痛送醫。
很多人心梗前不會胸悶或絞痛!「這些症狀」反而要注意 醫曝好發8時間
隨著寒流來襲,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無聲無息,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會以其它部位的疼痛表現,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為此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好發8時間,其中包括「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劇烈運動、房事過後、排便用力等」,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務必須提高警覺。中醫師王大元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心肌梗塞主要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一開始可能心血管輕微阻塞毫無症狀而不自知。冠狀動脈阻塞多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由於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壁愈發狹窄,有時斑塊可能會不穩定而破裂,引發血栓導致心肌阻塞,天氣嚴寒更容易誘發栓塞。王大元續稱,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是在1至2個月前曾有過肩膀、背部、下巴或胃的輻射性疼痛,此時胃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但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倦怠」,女性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至於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王大元提醒,通常是在「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秋冬季節、劇烈運動、房事過後、喝酒抽煙、壓力太大或排便用力時」,因為增加心臟負荷使得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症狀若持續5分鐘或休息後反而症狀加重,必須懷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盡快送醫檢查。此外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菸酒史和停經婦女也都是高危險族群。王大元補充,西醫預防和治療方式包括開立溶解血栓和增加血流的藥物(如硝化甘油或阿斯匹靈),亦可藉由手術和置入支架改善。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之範疇,其中藥物像是桂枝人蔘湯(理中湯加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亦可按壓內關穴保養,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料理和注意保暖更是不二法門。
罹癌少年太痛苦「每天失眠」 將62萬救命錢全拿去儲值手機遊戲
大陸河南一名16歲少年罹患了惡性骨肉瘤,且已轉移到肺部,痛得他每天都睡不著覺。怎料,他為了玩手遊,將爸爸卡裡的人民幣14萬(約新台幣62.4萬元)救命錢全部拿去儲值。事後,少年坦言,玩遊戲能讓他忘記疼痛、使他獲得快樂,所以才會忍不住花掉這一大筆錢。綜合陸媒報導,上(11)月20日,河南安陽一位父親向媒體求助,提到他16歲的兒子身體狀況相當危急,卻為了玩手機遊戲,瞞著他把卡裡的14萬救命錢全部儲值進去。父親說,因為兒子屬於未成年人,依據當地相關法條規定,是可以合法進行退款申請的,而他聯繫媒體,也是希望透過他人的力量,協助把這一大筆救命錢要回來。報導指出,記者將此事反映給遊戲公司客服後,對方表示願意退款,但只能返還80%,也就是人民幣12.4萬(約新台幣55.2萬元)。當少年被問及為何要花大錢儲值遊戲時,他坦言,自己的腿部長了顆巨大的腫瘤,每天痛得他無法正常入眠,而玩遊戲可以讓他忘記疼痛、使他獲得快樂,所以才會忍不住做了這件事。後來,少年說到,自己已經意識到錯誤,也約定未來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情;父親則安慰兒子,承諾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他,一定會想盡辦法把孩子治好。
吃和生活習慣很重要 營養師推10種食材讓你遠離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通常沒有感覺,有將近8成以上的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少數的症狀多半只是ㄧ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或有輕微疼痛;有些人則是出現食慾不振、疲倦、腹脹、上腹壓迫感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人有肝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現象。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會導致形成脂肪的原因,不外乎是飲食、睡眠、運動、抗氧化壓力等出了問題,所以,要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除了要改變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多注意飲食控制,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想要跟脂肪肝說再見,先做到以下三件事,包括健康飲食且吃得剛剛好就好、減重和運動,並分享了降低脂肪肝的10種好食材。1.咖啡研究指出,咖啡可能與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相關,這可能有助於緩解脂肪肝的發展,肝臟酵素的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另外,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例如咖啡因和多酚,這些成分對於減緩氧化作用和減少細胞損傷可能有幫助,進而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影響脂肪和醣類代謝,並促進脂肪氧化和減少脂肪累積,皆對降低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建議無糖黑咖啡,每天最好不超過2杯超商大杯(480ml)美式,以避免咖啡因過量造成頭暈、頭痛或心悸等問題。(一杯大杯黑咖啡的咖啡因約200~300mg,台灣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300mg,美國及歐盟建議不超過400mg)2.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常見的如菠菜、高麗菜和芥蘭菜,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飽足感、控制體重,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膽固醇,進而減少內臟脂肪堆積。綠色蔬菜也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A及多酚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並保護肝臟細胞;蔬菜中的維生素 K、維生素 B和礦物質鐵、鈣、鎂等,對於肝臟功能和整體健康都很重要。這樣吃:建議食用蔬菜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可以用無水快炒方式來烹煮蔬菜,減少營養素流失。3.豆類黃豆、鷹嘴豆等蛋白質豆類,不但低脂,又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同時含有抗性澱粉,有助於減重、減脂,並能保護肝臟,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另外,比起肉類,豆類多了膳食纖維,而且鉀含量高,也相當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人。這樣吃: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的蛋白質含量,所以若是大量想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記得選擇無糖蛋白質豆類製品,例如無糖豆漿、無糖豆花等避免攝取進過多的熱量。4.魚類大多數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魚油,能抗發炎、減少肝臟發炎反應,還能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同時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並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膽固醇LDL,對於預防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比起豬肉、牛肉或雞肉等肉類,魚類的肌肉纖維組織比較短,咀嚼之後較容易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但常聽說魚的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吃下肚對健康不利;其實只要正確選擇例如鯖魚、秋刀魚、圓鱈、扁鱈等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魚更安心,同時建議一週吃魚貝類兩次以上更佳。5.燕麥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膽固醇超標,會把燕麥當成早餐來享用,的確,全穀類、高纖的燕麥,營養價值非常高,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還有助於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也有幫助。另外,燕麥中含有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反應,進而幫助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這樣吃:除了和許多人一樣,不管是用開水沖泡燕麥片,或是把燕麥片加入牛奶、豆漿或咖啡等飲品中都可以,就是用來取代麵包、饅頭、稀飯等傳統早餐;另外,也可以將燕麥加入白米一起煮,增加主食的纖維量,對於體重管理或降低脂肪肝都有助益。6.堅果堅果是富含健康脂肪的食材,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對於心臟健康相當有益處,而心臟健康與脂肪肝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堅果同時富含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有助於對抗體內的氧化反應,減緩細胞損傷的發生。這樣吃:堅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腰果、核桃、杏仁果……等都很棒,每天建議量20公克,在運動後吃堅果還能達到輕鬆增肌、幫助修復的效果。7.薑黃薑黃素是抗氧化、對抗體內自由基的好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還能幫助護肝,降低肝指數;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疾病。這樣吃: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咖哩飯、咖哩麵,就是攝取薑黃素最好的料理,或是近來很流行的薑黃粉,可以單獨灑在食材上或打進蔬果汁,就能輕鬆吃進營養。8.橄欖油別因為怕脂肪堆積就不吃油,其實只要攝取好油,像是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多,讓飽和脂肪酸減少,就能調整體內的體脂肪,因此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這樣吃:橄欖油直接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若要保留最多的橄欖油多酚營養,低溫或是輕烹調也是較好的方式。9.大蒜研究發現,多吃大蒜跟降低脂肪肝有關,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硫化合物,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進而有助減輕肝臟損傷,甚至能減少脂肪肝的形成。另外,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這樣吃:烹煮大蒜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除了在料理初期放入大蒜增加香氣,在食物起鍋前也放入大蒜能增加蒜素攝取,蒜頭雞湯、蒜片義大利麵,都是攝取蒜素的可口料理。10.黑木耳黑木耳是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因為黑木耳熱量很低,又能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這樣吃:可以自製黑木耳露(一把黑木耳對4倍的水,打成汁,若要甜味,可加入鳳梨或枸杞),既能增加飽足感,又有對排便有幫助,進而降低體內的脂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