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胎
」 畸胎瘤 腫瘤 懷孕 卵巢 青春痘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別惹化工女!她調「毒劑」報復主管 最重致癌或產畸胎
高雄一名任職於某化工廠的女子,擁有出色專業知識,卻因自認受到同事排擠、主管霸凌,冒名大學副教授的名義購入高度致癌的核酸染劑「溴化乙錠」,先是噴灑在主管桌面,導致主管接觸以後出現皮膚異狀;在要對另名女同事下手前被發現,後續在法院審理時,因考量到她與主管和解,因此判決不受理。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檢方偵辦時,當事女子供稱,因女主管常常否定她,其他同事也排擠她,讓她在辦公室感受到被霸凌,於是在2021年7月間,冒用某大學副教授名義,購入2罐核酸染劑「溴化乙錠」共50毫升得逞。據了解,「溴化乙錠」是一種普遍被用在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染劑,由於它會與DNA結合,進而影響生物細胞內DNA複製過程,進而導致基因突變產下畸胎或是癌症的發生,因此被認定為一種有高度毒性之致癌物質或突變劑。女子取得「溴化乙錠」後,先加工稀釋,再趁四下無人時將藥劑噴灑在女主管桌上,待女主管回來時接觸到後,出現皮膚不適、氣喘等症狀,但女主管當下並沒有多想,僅以為可能是生病。女子得手一次後,見主管未察覺,再以相同手法將該毒物噴在同事桌上,但遭其他同事撞見,看到女子舉止怪異,當場制止;而差點被害的女同事在當事女子的櫃子內發現不明的紅色液體,經化驗後確定為溴化乙錠,於是報警提告,而該名主管也在就醫後對女子提告傷害。該名女子在偵查庭時坦承,因為同事們對她不友善,才會選擇使用稀釋過溴化乙錠報復;檢方主張,該辦公室採集到的溴化乙錠,濃度為建議標準的200倍,且溴化乙錠是法定的致癌物,並因此造成細胞突變,偵查終結後依傷害罪起訴當事女子。案經橋頭地院審理後,法官認為雙方都已同意送調解,主管也在判決前撤告,因此該案判決不受理。
生不出孩子遭公婆嫌棄 小嫻突嘆:大家都因不孕受委屈
44歲女星小嫻是台灣知名女藝人,過去也曾有過幾段感情,於2012年時和前台灣男子籃球運動員何守正在紐約登記結婚,婚後一年半退隱,然而幸福的婚後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兩人於2018年離婚,並傳出是因為小嫻沒有子宮,生不出孩子,所以才會婚變,而小嫻也於今(23)日發文感嘆,「是什麼文化體制把生育變成這麼有壓力?」小嫻在14歲時發現自己沒有月經,17歲就醫檢查後才得知自己沒有子宮,右側卵巢因有良性畸胎瘤也在當時被切除,因此此生和自己的親生孩子無緣。而小嫻也突然於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有時候收到不孕者的私訊都覺得相當心疼,不少人都會面臨到「外面女生那麼多,為什麼偏偏選一個不能生的?」、「妳如果沒有為我們家生個兒子,我將來怎麼去面對列祖列宗?」等閒言閒語,大家都因為不孕而承受了許多委屈,這也讓小嫻感慨,「是什麼文化體制把生育變成這麼有壓力?每一個小生命誕生的背後,有多少人在吃苦,暗自流淚?」小嫻也指出,有很多人會說「不能自己生,為什麼不去收養?」,但她坦言收養小孩並不簡單,「光是沒有血緣公公婆婆怎麼會同意?有時候不見得是不孕夫妻沒有愛心,大部分長輩對於血脈傳承還是有根深蒂固的執著。再來,孤兒棄嬰這樣的社會問題都交給不孕者來承擔?這樣的邏輯是?」她認為收養歸收養,生育歸生育,每個人都可以有各種選擇,不是不收養的人就沒有愛心。小嫻也提到自己在月初時受邀參加「人工生殖法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並表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生育的人,希望可以生下寶寶,體驗父母親的天倫之樂,「這件事情,你覺得在台灣會有機會嗎?」她也坦承代理孕母可能會被濫用,因此要如何防止生命被扭曲商業化,防止富者壓榨貧者的議題也相當重要。該篇貼文也引起網友熱議,「台灣人民思想還是處於封建傳統時代 ,像養兒防老、像家產一定要留給兒子,不給女兒(女兒以後是別人家的)」、「真的愛是愛你的全部所有,不是挑喜歡的部分愛,那不叫愛,叫菜市場挑菜,水果攤挑水果」、「可以認養一個的建議也是不錯。也會有感情,善事都做就有善報」、「我們夫妻也沒有生小孩,收養有一定的條件跟資格也是一種責任,所以也要思考評估清楚」、「生不生有那麽重要嗎?其實兩口子在一起牽手一輩子那才是真真切切的幸福」。
老婆懷孕6個月「一天狂吃7餐」單月外送費破2萬! 他嘆:餓成這樣不正常吧?
很多準媽媽在懷孕後,食慾都會變得旺盛,但體重變化若太極端,對自身和胎兒都不好。對此,有男網友透露,老婆懷孕6個月,幾乎隨時都在喊餓,就算已經被醫生說胖太快,但還是一天狂吃7餐,沒吃到還會大哭大鬧,1個月下來外送就叫了破2萬,才6個月就已經胖快15公斤,受不了的他則求問網友「也有人家的孕婦也這麼誇張嗎?」原PO在「匿名公社」發文指出,老婆懷孕6個月,上次回診時已被醫生提醒胖太快了,但老婆當沒聽到照吃,「早餐一定要吃兩份,10點還要吃點心,中午一個便當嗑完還不夠,2點不到又叫外送,晚上還沒6點就一直喊餓,我媽還在煮她就站在旁邊邊吃,8點多又吵著要吃鹹酥雞,等11點多我都洗完澡要睡了,她又要我去幫她買消夜」。他接著說,有次只是太累拒絕一次,老婆竟直接坐在床上大哭大鬧,還哭到把他爸媽吵醒,媽媽得知後,則表示孕婦本來就容易肚子餓,「但餓成這樣不正常吧?」且這個月外送竟直接破2萬,才6個月而已就已經胖快15公斤,「也有人家的孕婦也這麼誇張嗎?」此文一出,便引起網友熱議,有不少媽媽分享經驗透露,「我以前懷孕時也是一天吃七餐。早餐7點多吃的,10點吃點心,12:30午休吃便當,14:00吃一份水果,4點多再吃點心,回到家7點多吃晚餐,10點多再吃宵夜。但我份量沒像她那麼誇張,只是餓得快而已。」、「我現在七個月胖三公斤,還有妊娠糖尿」。事實上,據國民健康署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體重過重或過輕對孕婦或胎兒都不好,體重過重時,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機會都會比較高;過輕時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與出生嬰兒體重不足的情形,因此還是需要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
女大生肚子大到像青蛙 以為自己「蘋果型身材」被搓澡阿姨救了一命
一名女大生四肢纖細但卻有肚子,過去都以為自己是「蘋果型身材」,因此不以為意,認為多做腹部運動就可以變瘦,沒想到因學校整修水電,她到澡堂洗澡被搓澡阿姨嚴肅提醒,才去看醫生發現是卵巢出問題,意外被救了一命。女大生肚子就像懷孕,但卻以為自己只是肚子比較胖。(圖/翻攝自星視頻)綜合大陸媒體報導,一名河南鄭州的女大生,身高171公分四肢纖瘦,但肚子卻相當大,近期住宿的她因學校維修水電,因此到澡堂洗澡,就讓搓澡阿姨一看發現不對勁,直接和她說「我做這一行很多年了,你的肚子不正常,跟纖細的四肢相比,就像懷孕七個月」。她一聽原本以為自己是蘋果型身材的她,就半信半疑地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她的卵巢長了一個畸胎瘤,足足有20公分大,必須趕緊手術移除,否則越來越大恐有生命危險。她透過手術移除畸胎瘤,也讓自己的身材少掉一個肚子,就像懷孕生產般,她也回到妙齡女子的身材,並好好感謝當初提醒的搓澡阿姨。
乳癌化療突大出血!朱芯儀認了「卵巢長東西」:上面有毛髮
女星朱芯儀與賈靜雯的弟弟衛斯理(賈子宸)婚後育有3子,組成幸福的一家5口,怎料命運無情作弄,她自2021年底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挺過乳房切除手術與18次化療後,今年初正式宣告「抗癌成功」,不過近日她在節目上竟驚爆,其實卵巢裡有長東西,上面甚至還有毛髮、牙齒。畸胎瘤化療後下體大出血,檢查後才發現卵巢長了顆畸胎瘤。(圖/擷取自YouTube/醫師好辣)畸胎瘤化療後下體大出血,檢查後才發現卵巢長了顆畸胎瘤。(圖/擷取自YouTube/醫師好辣)朱芯儀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抗癌經歷,坦言剛做完第一次化療後,下體一度大出血,沒想到3周後進行第二次化療又發生同樣狀況,且連續出血好幾天,「我嚇瘋了,因為化療是會讓月經完全暫停的,所以不應該會大出血。」朱芯儀透露,當時她急忙前往婦產科看診,照超音波、做了抹片等檢查後,竟被醫生告知卵巢裡有顆「小小的畸胎瘤」,且上面還長了毛髮、牙齒,不過由於畸胎瘤太小顆,因此醫生建議不必切除,只要持續追蹤觀察即可,直到現在化療結束,身體機能慢慢恢復後,月經也開始正常報到。
青春痘易留疤 醫教常見治療方式助你擺脫惱人痘痘
「因為阿嬤說現在好好讀書準備考試最重要,痘痘以後就會自己好了!」、,「但是美容院的美容師說,千萬不可以去吃西藥,不然她就救不了我的皮膚…」類似令人訝異的對白已經不是個案,而是常常在診間出現。12至25歲高達85%有痤瘡困擾 常留下痘疤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青春痘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問題,但「青春」這名字其實不是很好,因為不是只有年輕人會有痘痘,中老年的油性肌族群也常會有這問題,專業名稱上我們稱為「痤瘡」,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至25歲的年輕人中,有高達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而痤瘡除了發炎期造成臉部皮膚的不適外,後續還可能留下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而造成外觀上極大的困擾,延誤治療先機或自己使用不適當的藥物塗抹,最後留下難以抹滅的痘疤。痤瘡依型態與嚴重度 治療方式有所差異依型態來說,痤瘡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型態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鄭百珊指出,痤瘡的治療可以單純使用外用藥膏或合併口服藥物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服用四環黴素衍生物抗生素或口服A酸均需避孕。目前只有口服A酸可以同時抑制所有四個痤瘡的主要致病機轉(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的聚集以及發炎反應),而達到抑制新病灶產生的作用,但是口服A酸因為有致畸胎性,所以女性需停藥一個月後才能懷孕,又因口服A酸可以有效抑制皮脂腺的活性,所以服藥期間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口、唇、眼、皮膚乾燥,另外也需依照醫師指示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消滅痘疤非一蹴可 這樣做獲得良好成效一旦發炎狀況得到控制後,便可以往下一步去治療痘疤。鄭百珊表示,痘疤可簡單分為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針對不同種類與嚴重度的痘疤問題,醫師會評估選擇不同的治療模式,常見的武器包含皮秒雷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消疤針等。以最難治療的重度凹痘疤來說,目前可以使用功率較高、脈衝輸出時間較短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來治療,不只能做到深層疤痕破壞、汽化纖維化疤痕、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更能大幅降低雷射後副作用發生的機會。鄭百珊提醒,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挽留青春不留痘 打造無瑕肌就從這步做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青春痘常見於青少年時期,此時體內賀爾蒙影響之下,皮脂腺油脂分泌旺盛,易引起毛囊角質的代謝異常進而產生粉刺,毛囊阻塞等問題,嚴重發炎時即會產生所謂的「痘痘」,若放任不管,可能留下惱人的痘疤問題,該怎麼做才能預防痘痘在臉上留下深刻痕跡?青春期已過 仍有約80%以上的人深受青春痘困擾據統計,過了青春期後約80%以上的人仍會繼續長青春痘,簡稱成人痘,其中又以女性的比例居多。主因是女性賀爾蒙的分泌大多集中於晚上,假如經常熬夜、失眠、壓力大,賀爾蒙分泌量不夠,便會刺激大量腎上腺素產生,進而造成皮脂腺出油旺盛,再加上女性的生理期和懷孕影響,內分泌變化較男性更大,也更容易增加痘痘發生的機率。嘉義皮膚科診所戴昌隆院長說明,青春痘主要成因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由於青春期時雄性素的刺激,皮脂腺過度分泌導致出油旺盛,引起毛囊口過度沾黏,造成表皮或老廢角質細胞堆積,毛囊口過度角化而堵塞,而形成第二種原因─角質代謝異常,久而久之即形成閉鎖性粉刺,如常耳聞的黑頭、白頭粉刺;第三類為皮膚受到痤瘡桿菌或毛囊桿菌的感染,產生所謂的丘疹;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進而導致第四種成因,造成發炎反應,形成膿皰、囊腫型痘痘等嚴重症狀,且容易留下痘疤及凹疤。除了上述四點因素之外,生活作息紊亂、工作壓力、睡眠不足;或者服用特定藥物,例如類固醇、精神科藥物、避孕藥等,也都可能致使痘痘惡化,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跟皮脂腺油脂過度分泌息息相關。▲戴昌隆院長表示,藍雷射只要短短十五分鐘就能同時達到控油、除痘、滅菌的功效遠離油痘肌 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痘方法皮膚科門診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症狀做不同處理,輕微的痘痘或粉刺,可先用抗生素、過氧化苯、杜鵑花酸及外用A酸等外用藥膏控制,若已發展成較嚴重的膿皰、囊腫型痘痘,則會建議配合口服藥物,如常見的口服抗生素及口服A酸,效果更顯著。戴昌隆院長提醒,外用藥膏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病人長期塗抹容易造成皮膚乾燥脫屑,秋冬需注意保濕;口服A酸治療效果雖佳,但許多患者仍會考量到其副作用及藥費高昂的問題,且該藥具致畸胎風險,故懷孕及備孕女性不得服用。近年來,光電雷射療程是揮別痘痘肌的熱門選擇。如可以用來治療青春痘、降低油脂量、滅菌的非侵入式雙波長雷射─藍雷射,其1450nm波長有效抑制皮脂腺分泌,450nm藍光可滅菌消炎,減少痤瘡桿菌,特殊冷媒脈衝技術讓患者在施打前不需敷麻藥,療程舒適,近乎無痛感和副作用,與一般傳統雷射不同,術後便可正常上妝保養。戴昌隆院長表示,藍雷射只要短短十五分鐘就能同時達到控油、除痘、滅菌的功效,除了降低粉刺及青春痘生成,也能改善出油型的粗大毛孔,通常建議每週施打一次,連續三週為一個完整療程,效果能夠維持約半年時間,且每一次的治療皆能獲得改善。無論是臉部、頸部或頭皮有痘痘及出油困擾;不想長期服藥、懷孕或備孕的女性;或患有發炎中的丘疹、膿皰等,藍雷射都能為這些族群,提供除了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向。遵守五大妙招 青春不「痘」留青春痘最怕反覆發作,戴昌隆院長分享五大秘訣來降低痘痘復發率:一、千萬不要用手擠壓痘痘,易導致更嚴重的發炎二、清潔臉部選擇溫和不刺激的產品,即使是油性肌膚,一天也最多洗三次臉就好,避免過度清潔三、盡量選用不易長粉刺、清爽控油的保養品,避免造成肌膚負擔四、日常做足防曬,挑選可同時阻擋UVA、UVB的防曬商品,若能搭配遮陽帽、洋傘等物理性防曬更佳五、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如減少熬夜頻率、放鬆心情,少去油膩悶熱的環境,應多攝取蔬菜水果,最近也有文獻研究顯示,吃高升糖指數的食品可能提高痘痘復發率,飲料盡量改以無糖為主。另痘痘獲得改善後,戴昌隆院長建議可以每三個月定期回診,接受一次藍雷射的治療作為肌膚保養,讓皮脂腺維持穩定狀態,降低痘痘的復發率。除了上述原則之外,若有青春痘相關困擾,仍應盡早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8歲女童運動完腹痛、嘔吐 意外得知「卵巢扭轉720度」還有畸胎瘤
大陸浙江省一名8歲女童,日前跳繩完後腹痛、嘔吐不止,意外得知卵巢蒂部扭轉720度,還有一顆畸胎瘤,所幸接受緊急手術,病情得到控制,隔天已能下床走動。醫師表示,女性罹患卵巢扭轉不分年齡,此病常在劇烈運動過後,或因本身帶有畸胎瘤的情況就會發生,若未及時治療,即使順利留住卵巢,功能也將嚴重受損。根據陸媒《錢江晚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收治一名憔悴的8歲女患者,由於腹部劇烈疼痛無法躺平,起初以為是闌尾炎,後來醫師陳國慶問診得知,女童病發前曾跳了半小時的跳繩,之後卻因腹痛、噁心、嘔吐不止,才被父母送醫治療,且經詳細檢查研判是因卵巢出現問題。之後婦科醫師王晏鵬在為女童動刀期間,發現她的右側卵巢明顯增大,表面呈暗黑色、局部缺血性壞死,還有一顆畸胎瘤,蒂部則是扭轉2圈約為720度。所幸藉由腹腔手術,女童的身體恢復如常,隔天就能下床走動,也讓父母鬆了一口氣。對此,王晏鵬表示,各個年齡的女性都有可能罹患卵巢扭轉,而在做完劇烈活動,像是跳繩、跑步、打球,或當體位變化,以及本身帶有5公分以上的畸胎瘤就很容易發生;要是發現卵巢扭轉,理應積極就醫檢查以利治療,由於卵巢供血完全阻斷很難恢復,因此手術越早進行治癒機會越大,一旦錯過時機即使順利保留卵巢,功能也將嚴重受損。 至於畸胎瘤,王晏鵬指出,其因生殖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其中約有1%為惡性,「多數畸胎瘤並無症狀。從臨床看,5厘米(公分)大小的畸胎瘤最容易發生扭轉,典型表現為劇烈活動後單側下腹痛伴噁心嘔吐,需要與闌尾炎、胃腸炎等急腹症鑑別診斷。」
「卸貨完」雌激素下降 醫教這幾個方法遠離產後憂鬱
辛苦歷經了十個月,終於等到「卸貨」的日子,生理心理的變化,讓有些新手媽媽出現情緒不穩定,可能因素有創傷性的生產、生產後荷爾蒙急遽變化、缺乏支持、無法有充足的睡眠等等,還會面臨像是選擇配方奶還是母乳,要怎麼照顧高需求的寶寶,伴侶關係是否改變,怎麼平衡親友們的「建議」,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出現這些症狀 恐是產後憂鬱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月屏說,產後婦女雌激素下降,使得五到八成的婦女出現失眠、焦慮或輕微情緒低落;和嚴重憂鬱症個案不同的是,仍保有對正向事物的快樂感受,在逐漸適應小孩作息且具有良好支持系統後,患者通常可以在10天內緩解。若是低落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患者常會莫名掉淚、強烈的無法照顧好寶寶的罪惡感,在寶寶周圍感到很焦慮不安,或是深信自己是「壞媽媽」,嚴重個案會合併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的念頭,這時候建議就醫;若是有妄想或是幻聽,增加殺嬰風險,是精神科急症,需要立刻就醫,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懷孕期間到產後 出現相關症狀皆可介入治療治療方面,對於症狀輕到中度的個案,以認知行為治療及人際心理治療為主,中重度的個案則會建議服用抗憂鬱劑,像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劑、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威克倦等藥物,擔心藥物副作用或難治型的個案會建議電氣痙攣治療;至於孕期憂鬱的個案擔心藥物造成寶寶畸胎或未來生長發育,產後婦女則有哺乳的考量,可以考慮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親友這樣做 幫忙周產期憂鬱媽媽親友們該如何協助這些周產期憂鬱的婦女,林月屏建議,第一要學會辨認憂鬱相關症狀;第二需要傾聽她的擔憂,給予適當回應,像是「我注意到即使寶寶睡了,妳也睡不著,妳在想什麼呢?」;第三是有效的支持她,主動提出幫忙家務或是幫忙照看寶寶一到兩小時,讓您的朋友可以休息片刻,出門放風一下;第四是介入,觀察到明顯憂鬱症狀,主動提供您的朋友就醫資訊,陪伴她看診,如果因為寶寶無法前往,盡力說服她必需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寶寶。
出現異常劇烈下腹痛 小心是畸卵巢胎瘤作祟!
新聞報導時有耳聞,年輕女性在劇烈跳動及運動後,下腹突然劇烈疼痛就診,經診察才發現骨盆腔腫瘤,檢查出原因竟然是畸胎瘤合併卵巢扭轉兩圈,畸胎瘤到底是甚麼樣的疾病?會造成甚麼嚴重後果?畸胎瘤是雙胞手足? 多半是細胞分化形成的瘤畸胎瘤(Teratoma),屬於先天性疾病,出生時就存在,但不一定立刻被發現,胚胎時期的細胞分化上出了問題,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表現出來,源自於原始生殖細胞或胚胎幹細胞向胚層組織分化所形成的瘤;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其成分包含已分化胚層組織和未分化細胞,兩者雜亂聚集造成結構錯亂排列,腫瘤中甚至生成毛髮、牙齒還有一些未成熟組織結構。好發於卵巢、睪丸、尾骨、縱隔、腹膜後,曾出現於腦、顱、鼻、頸、舌,但畸胎瘤卻很少出現在實質器官(肝、心等)及管道器官(消化道、膀胱)。畸胎瘤如果是成熟的,往往生長很慢,所以大多數均在扭轉、腹脹及疼痛時才被發現。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畸胎瘤的發生位置會帶來不同的症狀:1.長在卵巢會造成腹部骨盆腔附近疼痛,起因於卵巢韌帶的扭曲;2.畸胎瘤造成的腦炎起因於身體對畸胎瘤細胞的受器產生抗體,這種受器在腦部也有,因而造成卵巢畸胎瘤腦炎,3.其他區域的畸胎瘤造成的症狀主要由其壓迫導致,如呼吸困難、疼痛等。一般畸胎瘤沒什麼特殊症狀,大多是在例行性的身體檢查中無意發現,或因為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造成扭轉,導致因器官缺血壞死引發劇烈的疼痛發現。若腫瘤體積更大時,扭轉的機會變小,反而因為腫瘤的體積壓迫周圍組織造成腹脹、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治療「畸胎瘤」核心思維 由「癥瘕積聚」規化療程中醫將這類非器官正常組成的錯誤組織結構歸類為「癥瘕積聚」,因此,中醫在治療「畸胎瘤」的核心思維會從「癥瘕積聚」去規劃療程,周宗翰中醫師解釋,身體病發處堆積危害身體的異常組織,造成局部氣血瘀滯、慢性炎症、周圍其他實質組織受到壓迫等影響,此類良性腫瘤若沒有正確用藥治療及正確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搭配,嚴重可能導致腫瘤擴大,甚至轉變成惡性而轉移。中醫在處理這類積聚將從三個面向去處理局部錯誤組織結構:1.降低局部及整體發炎反應。2.透過軟堅散結藥物作用去改變組織錯誤存在狀態,藉以導正身體氣血平衡系統修復身體。3.運用通瘀原則,改變受到畸胎瘤壓迫的組織微循環代謝,緩解周圍受到壓迫的微循環不良。周宗翰中醫師說明,中醫將容易引起良性腫塊的病因包括寒邪、熱邪、虛證、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其中造成「癥瘕積聚」的核心病因病機為「氣滯血瘀」,寒邪、熱邪、虛證、痰濕及情至因素等會加重「氣滯血瘀」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西醫處置多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急性期且遇影響生命安全情況下多數需要緊急手術處理,若畸胎瘤位置位於危險區域導致手術風險過高,在無生命危險情況下,醫師多建議和平共處。中醫門診治療會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狀態給予針灸及藥物治療,從核心病因「氣滯血瘀」給予藥物,軟堅散結消癥用藥如夏枯草、牡蠣、昆布、海藻、丹參、莪朮、鱉甲、穿山甲、三棱等,搭配化痰結、袪痰濕藥物如半夏、茯苓、浙貝母、枳實、陳皮、蒼朮等,透過化痰散結軟堅方式解除局部瘀阻狀態,藥物使用上中醫師會小心活血化瘀藥物劑量使用,避免過度活化局部氣血導致腫塊迅速加大,適合劑量及適當時機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幫助積聚減小,另外,根據患者病情,寒邪、熱邪、虛證等加重因素適當給予加減藥物來處置。畸胎瘤屬於先天性疾病,但後天飲食、作息方式及心情調適會影響病況是否加重,周宗翰中醫師建議規律睡眠及早睡早起習慣、清淡少油少鹽少辣低糖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心情來維持身心良好狀態,因畸胎瘤屬於特殊疾病,影響身體面相廣泛且複雜,建議尋求合格醫師正確治療確保病情能夠改善。
減重5kg仍被嫌胖! 丫頭發文嘆:到底要人怎麼活呀
丫頭(詹子晴)去年因為檢查出體內有畸胎瘤,為了避免影響未來生育,便開始吃得營養、減少運動。不過她也因為這樣,體重逐漸上升,更曾被誤會懷孕了,由於外型不斷被放大檢視,讓她28日崩潰發文直呼「到底要人怎麼活呀」。藝人丫頭(詹子晴)28日在Facebook上貼出一張全身照,並在內文透露,自己從7月14到現在,已經瘦了5公斤,卻還是被說胖。而這樣的情況也讓她崩潰表示「到底要人怎麼活呀,一個多月瘦了5公斤好像白瘦了,乾脆管他的,繼續胖,反正我瘦了還是胖了都會被說怎麼胖這麼多」。貼文一出立刻引起許多粉絲紛紛留言幫丫頭打氣「不會啊!很有女人味!但還是ㄚ頭啊!」、「妳不會胖啊,這樣剛好很漂亮喔,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不用在意酸民的話,做自己就好了」、「不會呀我覺得妳很瘦耶變得更美了」、「別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做自己就對了」、「這麼瘦了還被說胖。想逼死誰」。
52歲婦女頭長「15公分腫瘤」 醫震驚:像一袋彈珠
印度一名52歲婦女頭長15公分腫瘤,裡面脂肪狀的小球,醫師表示,就像是一袋彈珠。女子說,腫瘤從她小時候開始慢慢生長。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名印度住在邦加羅爾的婦女,頭部切除了15公分腫瘤,裡面都是頭髮和脂肪狀小球。女子說,腫瘤從她小時候就有了,而她從來都沒想到要切掉它。醫師在醫學雜誌上公布腫瘤的照片,腫瘤大小不一,就像一袋彈珠。斯里沙迪亞賽高等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醫生表示,這種情況不常見。女子手術切除後,醫師發現腫瘤中有脂肪,和頭髮漂浮在液體中,經過檢查後,發現它是表皮囊腫,在醫學上稱為成熟囊性畸胎瘤。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稱,表皮囊腫是非癌性的,由胚胎細胞發育而來,有毛髮、液體、牙齒等,這意味細胞可能會變成多種組織類型。報導稱,目前不清楚女子症狀發生原因。醫師說,成熟的囊性畸胎瘤經常出現在頭和頸部。國民醫療服務體系表示,如果囊腫沒有引起任何症狀,患者可能只需要定期掃描檢查就好。醫師說,在腫瘤切除後的6個月內,他們監測了婦女的狀況,腫瘤沒有復發。據了解,表皮囊腫在夏天容易發炎,也有可能是因為吃太多油炸物和刺激性食物,或是熬夜、壓力大等,都可能是發炎原因。
躁鬱症、憂鬱症有何不同? 醫揭「7大差異」:趁早就醫
許多人不易分別「躁鬱症」和「憂鬱症」,兩者可能有相似的憂鬱表現,但要留意,躁鬱症在長時間的憂鬱期外,還合併有躁期或混合期的發作。若僅服用抗憂鬱藥物,恐使躁症惡化!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黃智群提醒,躁鬱症患者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不可不慎;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說明,治療憂鬱症與躁鬱症藥物不同,現今有精神安定劑,不僅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呼籲民眾及早治療預後更佳。躁鬱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 7大差異比一比躁鬱症1全名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病因6-8成為基因遺傳,後天因素包括壓力、受到不當對待、吸食毒品、作息不穩等,不僅有憂鬱症狀,還多了輕躁或躁症,若出現情緒起伏等混和性特徵就是警訊。然而,躁鬱症首次發作通常是以憂鬱症狀為表現,而且躁症發作時間較短,因此患者往往被診斷為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物不僅療效不佳甚至惡化,當出現躁症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黃智群醫師提醒,躁鬱症風險高,例如容易與人發生衝突、財務問題、不當性行為等,而且自殺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20倍,比憂鬱症高出3-5倍,患者務必留意自身狀況。傳統藥物有風險 精神安定劑抗躁症又緩解憂鬱陳長聖醫師表示,躁鬱症的鬱期,如果使用一般的抗憂鬱藥,使用上會增加轉換成躁期的風險。而傳統的情緒穩定劑藥物服用,如果血液濃度過高,會影響中樞神經穩定,孕婦也有畸胎風險,需要抽血檢測藥物濃度。好在現今精神醫學界新共識使用「精神安定劑」,又稱為抗精神病藥物,不但可抗躁症,也能緩解憂鬱。躁症症狀繁多,患者可依不同狀況選擇合適的用藥,例如半夜亢奮不想睡,可使用嗜睡藥物;若需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或唸書,就適用不會嗜睡的藥物,此類藥物對於治療躁鬱症的鬱期療效佳,也可合法使用於青少年,尤其躁鬱症發病年紀較輕,選擇適當的藥物可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陳長聖曾有一位14歲個案因父母離異,學業成績不佳、在校被霸凌,萌生自殘與自殺念頭,變成「繭居族」。起初使用抗憂鬱症藥物並無起色,當後來出現幻聽、暴飲暴食、嗜睡等症狀,才判斷比較屬於躁鬱症之表現。經使用精神安定劑半個月後情緒穩定許多,一個月後不再想自殺,甚至開始外出與朋友互動,未來也有機會重返校園。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民眾除了憂鬱症,也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睡眠需求減少、亢奮聒噪、衝動行為等躁症或輕躁症的症狀,及早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等專業治療,家人朋友也可以協助覺察,抱持同理、陪伴與傾聽,同時和校園師長建構起支持系統,以利症狀發作時可盡速就醫,減少憾事。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reference.1.https://www.mohw.gov.tw/dl-1749-cc41c517-5728-4a4a-8dac-248f487d6cf5.html2.https://www.vhcy.gov.tw/PageView/RowViewDetail?WebRowsID=cfee6253-433f-451e-b5c6-df61f79956a9&UnitID=9560bc3c-9b11-43a8-9cd7-89c676199787&CompanyID=e8e0488e-54a0-44bf-b10c-d029c423f6e73.https://www.mohw.gov.tw/dl-1734-06cfb548-333b-4989-8756-2261a5c79525.html
茲卡病毒又在台現蹤 台大醫警告:2年內恐釀本土疫情
疾管署昨天(9日)公布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病例,是北部本國籍男性及女性,兩人為家人,曾前往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由於茲卡病毒感染後懷孕,容易造成畸胎,傷害性不容小覷。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過去以為茲卡病毒,只會在中南美洲國家現蹤,但現在已有往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不排除在未來1至2年內,茲卡病毒可能出現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民眾要小心防範。疾管署昨天公布自2021年以來,台灣首例茲卡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北部30多歲的夫妻,曾於4月19日至26日期間到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相繼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由於同行者均無症狀,推測可能是在馬爾地夫遭蚊蟲叮咬感染後,再經性行為造成家庭群聚。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會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最好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最好要完整進行防蚊措施。而台灣自2016年到目前為止,共確診過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清一色都是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地大多是東南亞國家,今年的個案,是自2021年來的首起案例。黃立民醫師表示,過去大家多以為,茲卡病毒只侷限在中南美洲國家,近年已有向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而現在正是蚊蟲繁殖季節,國內過去的登革熱疫情,也都是境外移入造成,要防範國內蚊蟲叮咬感染者後,成為病媒蚊,這就有可能會釀成本土疫情,所以提醒大眾現在就要開始防蚊,以免茲卡病毒在台灣,會衍生出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
長庚、史丹佛合作大突破 打造「幹細胞外泌小體」再生治療法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大部分再生能力的治療效果,在於它們所釋放出外泌體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和褚柏顯教授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合作,突破現狀,獲得提取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外泌體的方式,打造出安全性更高、排斥更少、療效更好的幹細胞外泌體治療方式。林口長庚這項基礎試驗和研究獲得成功,除了為之後幹細胞治療和轉譯研究帶來進展,更將是未來發展台灣再生醫療的重要起點。研究成果並榮獲國際項尖國際期刊「生醫材料(Biomaterials)」於2022年12月發表和刊登。「胚胎幹細胞」一直被認為是再生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而且已經被廣泛探索並運用於未來各種疾病的可能治療用途和方向,包括心肌梗塞、視網膜疾病、脊髓損傷、傷口復原和中風後的神經元修復。但「胚胎幹細胞」一直受限於許多疑慮,包括注射活性幹細胞進入人體,有微小的機會產生畸胎瘤,需仔細追蹤。且因細胞結構完整尺寸大,容易產生排斥,在人體內的穿透力較差,也無法通過血腦屏障,應用範圍有限。因此目前再生醫學的尖端研究方向,都在尋找不須直接注射活細胞的新治療模式。而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最早是由日本學者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的研究團隊於2007年發表和證實,它與「胚胎幹細胞」非常相似,同時也克服了之前「胚胎幹細胞」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兩個重要的疑慮:一是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和另一是使用人類胚胎的道德考量。林口長庚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可取代「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範疇,而且它大部分再生能力在於它分泌的外泌小體(通常直徑為30-150nm)會通過擴散作用,作用於鄰近的細胞,誘發再生能力,以達增生修復之效果。李振宏醫師解釋,在很多情況下,使用幹細胞治療方式時,若是換成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治療時,外泌小體的治療也會有和幹細胞治療的同樣效果,甚至增加了細胞本身的存活率。而且使用幹細胞直接療法時,實驗過程通常需要有非常嚴格的儲存和運輸方法才可以維持幹細胞的活力和表現,並需要小心使用細胞表徵方法的偵測來避免之後可能的畸胎瘤產生。但外泌小體治療與細胞治療相比,不易引發排斥而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外泌小體也被發現具有抗發炎、延緩衰老,甚至可穿透血腦屏障等許多優勢。因此使用源自於幹細胞來源可治療的成分,並避免直接使用活細胞的治療策略,已被認為更易於利用、生物製造和量產,成為未來轉譯成臨床治療方法的一個重要的進展。由於美國史丹福醫學院和工學院積極投入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和外泌體的研究,因此李振宏醫師由醫院派往美國史丹福與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進行討論和研究,找出了利用當前的生醫材料,克服困難取得幹細胞外泌體的方法。李振宏醫師表示,目前「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培養,必須藉由小鼠肉瘤癌細胞的可溶性基底膜所提取的分離物,來維持它的原始特性。然而,使用這種方式培養「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取得的外泌小體,未來並不適合臨床人體的試驗和應用。本研究團隊是以人類蛋白的重複氨基酸序列為基礎,精準建構地設計出非從傳統動物體中產生的「類彈性蛋白」,不但能成功培養好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還發展出分離外泌小體可靠的技術,讓我們更容易取得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褚柏顯主任強調,經過設計重組的非動物來源的蛋白胜肽基質,可以穩定和安全的用於製造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並改變其後續對於治療的促生存效力,此發現可望提供再生醫學治療許多疾病全新和可靠的研究方向。林口長庚醫院溫明賢副院長表示,這項重大的成果也促使各種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積極進行中,希望對於未來的疾病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例如,使用癌症來源的外泌體作為標誌物,可用於檢測和預測癌症治療後的效果和反應。另外,也可利用幹細胞外泌體的再生治療效果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如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關節退化等等疾病。這項基礎試驗和研究獲得成功,除了為之後幹細胞治療和轉譯研究帶來進展,更將是未來台灣高階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消滅青春痘 醫推藍雷射
美好的青春時光,卻有許多人深陷於青春痘的問題,每日花許多時間,就只為了「面子」問題,浪費好好的年輕時光,甚至成人後,一個不小心吃錯食物、熬夜,又換來數日滿臉油花加上痘痘。痘痘問題,野火燒不盡、一出油又生。冬天過去了,又要迎來炎熱春夏,肌膚出油問題更難以遏止,滿臉油光該怎麼辦?不只青春,痘痘無年齡限制高雄林政賢診所林政賢院長表示,青春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點: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開口過度角化、痤瘡桿菌過度繁殖,最終發炎反應形成痘痘。稱呼為「青春痘」的主要原因,在於青春期更容易皮脂腺分泌旺盛,其實不論大人、小孩,只要滿足形成原因中的一部分,都可能產生青春痘;比方保養方式不當、氣溫影響、壓力帶來賀爾蒙變化……女性因為生理期間,雄性激素變化,導致皮脂腺分泌增多,因此特別容易爆痘;另外,由於近年來飲食西化,讓很多小朋友變得營養過剩,有時甚至在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長粉刺,甚至冒出痘痘。日常預防青春痘,難以靠意志力控制要如何預防痘痘產生,林政賢醫師認為,可以從上述青春痘形成的四大原因下手:皮脂腺分泌、毛囊角化、痤瘡桿菌繁殖、發炎反應。然而皮脂腺分泌屬於生理環境的改變,無法用意志力控制,市面上的控油產品,大多僅吸附表面油脂;角化部分,可以透過去角質、換膚等取得部分效果,但深層的角化很難去除;痤瘡桿菌的繁殖,日常生活很難控制,深層的痤瘡桿菌更難以消除。以上三點如果無法確實控制,那麼最終的發炎反應形成的痘痘,似乎也難以避免了。藥物控痘小心副作用,使用光電療程無特別限制常見的藥物控痘方式,有外用以及口服兩種,但都各有其限制。若是以口服抗生素殺死痤瘡桿菌、減緩發炎,由於菌種抗藥性越來越高,近期倡導盡量不要使用,避免日後沒有好的抗生素可對抗細菌;常聽聞的口服A酸,雖然效果明顯,但副作用較多,例如可能導致肝指數及血脂升高,嘴巴、鼻子乾燥或掉髮,且吃藥期間女性不能懷孕,如果有孕在身恐導致畸胎等問題。外用藥膏包含抗生素、杜鵑花酸等,也有類似口服藥的效果,但仍無法避免刺激、過敏、脫皮等副作用。林政賢醫師提及,光電治療沒有抗藥性,也不會像外用藥膏產生刺激性,有上述副作用顧慮的人,可參考這類療程。藍雷射雙波長精準打擊,低疼痛度可長期保養回憶起過往的光電治療,林政賢醫師表示,藍雷射精準針對青春痘問題,兩種波長分別針對皮脂腺與痤瘡桿菌:1450nm控制皮脂腺、450nm殺死痤瘡桿菌,控制兩者後就能間接控制毛囊過度角化問題,減少油脂分泌同時消除痘痘,功效廣泛且溫和,持續時間也較長。藍雷射屬於全臉掃描,以低能量多回合累積,較溫和舒適,像做臉部SPA,沒有恢復期問題。由於面部出油獲得控制,有些因油脂分泌過多導致的毛孔粗大、皮脂管絲、白頭與黑頭粉刺等等,也能利用藍雷射獲得改善。藍雷射療程時間短,適合大多數人林政賢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藍雷射大約十五到二十分鐘就能完成,如果膚況嚴重,可能會延長到三十分鐘。進行一次療程後,就能感受到出油量減少、毛孔收小、痘痘狀況改善等效果。藍雷射適合大多數民眾,幾乎沒有什麼限制。林政賢醫師回憶,以往青春痘治療中,有些患者使用傳統藥膏、藥物的效果不佳,或藥物反應較大、年齡偏低不適合藥物治療等,在治療上較為棘手,都能以藍雷射作為替代治療方案;其他如抗拒吃藥、頭皮易長痘、粉刺多……也能夠用藍雷射進行治療。林政賢醫師提醒,懷孕、哺乳期間,或對光線敏感者,如有使用藍雷射的治療需求,建議應與皮膚專科醫師溝通後,請醫師依照自己的皮膚狀況,規劃適合自己的療程,才能有滿意的效果。
保健品NG配3/「肝苦人」吃紅麴有風險 當心血脂沒降下來「癌先到」
現代人普遍都有血脂過高的問題,也讓具有降膽固醇功能的紅麴相關產品大受歡迎,但醫師提醒,倘若膽固醇已經超標到需要服藥,光吃紅麴效果就有限,不只如此,由於紅麴可能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若是本來就有肝病,又沒有定期檢查,反而會先等到「癌細胞」!隨著飲食西化、嗜喝手搖飲,高血脂已成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相關保健品也大受歡迎,其中紅麴因研究證實具有降血脂效果,成為相當受歡迎的保健品,從紅麴膠囊、納豆紅麴、紅麴飲品、紅麴香腸到紅麴貢丸等,每年為業者帶進廣大商機。紅麴是紅麴菌生長於蒸煮過的米粒上,形成的發酵食品,早期用於釀酒,使用在食品上主要是作為添加劑,讓食物看起來更加漂亮,例如紅糟肉。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紅麴菌素中的部分成分與降血脂藥成分史達汀(statin)相似,可抑制膽固醇合成時所需要的酵素HAMG-CoA的活性,抑制膽固醇合成,進而達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由於紅麴被視為健康的象徵,各式各樣的紅麴保健品、甚至是相關食物都很受歡迎。圖為紅麴鴨肉示意圖 (圖/CTWANT資料照)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表示,如果是膽固醇稍高的人,使用紅麴保健品的確具有降膽固醇的功效,但如果血脂已經超標、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者,此時就不建議服用保健品,就算紅麴菌素成分與史達汀(statin)相似,但濃度還是比不上真正的藥物,所以應該轉而服用降血脂藥才正確。若是服用降血脂藥物後,就不建議再吃紅麴保健品,郭志東解釋,因為醫師無法掌握保健品中史達汀(statin)成分的濃度,若與藥物一起服用,更無法掌控整體藥效,不利於病情控制。另外,降血脂藥物由於難以被肝臟代謝,所以大約會有1%的機率導致肝功能異常,所以每次定期回診時都會抽血監測,若是發現肝功能有異狀就會趕緊停藥,而紅麴在發酵過程中,在紅色素生成時會伴隨著產生橘黴毒素,而橘黴毒素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長期服用對肝腎不利,甚至會造成畸胎,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有致癌疑慮。郭志東說,服用保健品不太可能定期抽血監測身體狀況,所以若是長期吃紅麴保健品就會有肝功能異常的風險,再加上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所以也完全不會有不適症狀,民眾恐怕身陷危險之中卻完全不知情,所以建議聽從醫囑服用藥物,同時搭配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健康的保健方式。
食物發霉別再吃…營養師曝「恐怖致癌物」260℃才能破壞 4危險族群出爐
不少長輩擔心浪費食物,捨不得丟棄已發霉的水果、年糕、麵包等,而是將肉眼可見的黴菌去除後繼續吃。營養師提醒,肉眼可見的黴菌雖去除,但是肉眼看不到的菌絲早已深入食物裡頭,局部切掉或清洗無法去除黴菌,建議民眾見到食物發霉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霉,也不要冒險再吃,直接丟棄較安全。營養師陳冠蓉表示,堅果類如花生、全穀雜糧、玉米、豆類、中藥材、南北乾貨、辛香料、罐頭食品、咖啡豆等,只要開封後沒有良好保存,都可能滋生黴菌,甚至產生被IARC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專家表示,黃麴毒素具高度肝臟毒性、致癌性、致畸胎及免疫抑制性,且黃麴毒素在人體內具累積效應,容易增加罹患肝癌之風險。此外,黃麴毒素具有極高的熱安定性,需加熱至260℃以上才有機會被破壞,不容易用煎、煮、炒等烹調方式去除,若只用清洗方式,更加無法去除肉眼無法看見的黴菌菌絲。另外,陳冠蓉也列出容易罹患肝癌的4大族群:B/C慢性肝發炎族群: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長期因為反覆肝臟發炎,當肝臟發炎較復原速度慢,也容易造成肝臟組織纖維化,稱之肝硬化(Cirrhosis)。而肝硬化常是罹患肝癌的前兆。建議已被感染者,應每6個月定期以肝臟超音波追蹤,或檢測血中甲型胎兒蛋白,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過量飲酒:長時間大量飲酒容易引起酒精性肝發炎,研究認為酒精性肝炎的成因與酒的種類無太大關連,反而是跟飲酒量及飲酒的頻率有關。國健署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相當20g酒精),女性不超過1/2罐啤酒(相當於10g酒精)。肥胖:根據107年癌症資料顯示,有24.3%肝癌是與脂肪性肝炎有關,脂肪肝易進展至肝硬化、肝癌。建議維持理想體重(BMI:18.5~24)與體脂率(男性維持23%以下,女性維持在27%以下)。生活&飲食習慣不良:常熬夜、吸菸或是加工食品攝取過量、吃到發霉(被黃麴毒素污染)食物、總是蔬菜水果攝取不足等也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平時飲食多攝取「全穀雜糧、多樣化蔬果、黃豆、黑豆、毛豆」等植物性原型食材,能有效預防甚至逆轉肝臟發炎。多喝開水或無糖茶飲解渴、並攝取富含omega3油脂的深海魚來補充蛋白質。每天睡眠充足,並3~4次/週安排健走或有氧運動,都能有效改善肝臟的健康。
印度女嬰一出生就「懷孕」!體內藏8個寄生胎 全球只有200例
印度近日誕生一名罕見女嬰,賈坎德邦(Jharkhand)某間私立醫院替剛出生的女嬰檢查時驚覺其體內竟有「8個寄生胎」,且根據文獻紀錄,該名女嬰是全球僅有200例的同病例中,體內擁有「最多未發育胚胎」的案例。據《每日郵報》報導,該位名字受保護的女嬰在當地時間10月10日出生,女嬰一誕生就被發現腹部異常腫大,經電腦斷層掃描判定腹部有腫瘤,並轉送至賈坎德邦首府蘭契市(Ranchi)的拉尼兒童醫院(Rani Children's Hospital)治療。兒童醫院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腫瘤其實是多達8個的寄生胎,因此女嬰雖然只出生21天,醫療團隊仍對她進行1個半小時的緊急手術,最終順利取出所有寄生胎,女嬰術後恢復情況也相當良好。不過,院方並未透露這些胚胎的發育狀況。又名胎中胎的寄生胎,最早被記錄在1808年的英國醫療期刊,屬於畸胎瘤的一種,寄生胎大多為沒有大腦與其他器官而無法獨立生存的個體,因此通常會在出生前就「死亡」。所以這次病例不只極為罕見,也是印度第10起胎中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