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出血
」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月經 婦產科 懷孕35歲女子宮內膜癌!「1治療方式」保住子宮 成功懷孕生子
今年35歲的黃小姐,3年前因月經異常就診,經檢查確認為子宮內膜癌,傳統治療須手術切除子宮。然而,她未婚且未來想要生育,在醫病討論後選擇不手術,接受口服黃體素治療,定期追蹤檢查確認癌細胞全部消失。後來結婚並成功懷孕在去年底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目前仍持續以黃體素來控制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定期追蹤,尚無復發跡象。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王韶靖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有3200人確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也從過去排名女性癌症第10位,逐漸上升到近年的第五位。40至60歲、停經年齡前後的女性為好發族群,且有年輕化趨勢,在台灣有7%發生在40歲以下、15%發生在45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原因與飲食西化、肥胖、未生育有關之外,尚包含比較晚停經、多囊性卵巢、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等風險因子。口服黃體素治療 有機會保生育功能目前子宮內膜癌標準治療方式是完整子宮切除,對於正逢生育年齡、尚未完成生育計劃的患者來說,是人生沉重的決定,若可透過口服黃體素或放置含有黃體素的避孕器於子宮,給予大量黃體素治療,並於治療期間每3個月追蹤一次子宮內膜切片,再視治療反應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嘗試保留生育功能,可能改變患者一生。然而,非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皆適用黃體素治療,王韶靖解釋,患者必須符合是第一型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細胞分化良好(grade 1)、沒有轉移跡象,且癌症侵犯子宮肌肉層一半以內(stage IA)。慶幸的是,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就有症狀,易於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王韶靖說明病患經黃體素治療後,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子宮內膜病灶已萎縮。留意子宮異常症狀 早期發現避免死亡威脅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以月經異常為主,接近9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均有異常出血,例如停經後出血,或月經與月經之間出血、滴滴答答拖很久、或是性交後出血等症狀。當出現上述症狀若能及早就醫,80%的病人經檢查診斷多仍在第一期、癌細胞沒有轉移。王韶靖提醒,一般而言,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良好,能夠早期發現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幸罹患子宮內膜癌,對於有生育規劃的女性更有機會保留生育能力;對無生育需求患者來說,早期發現、治療可有效避免癌症死亡威脅。
11歲童突腹瀉、血便! 就醫檢查竟罹患罕見「克隆氏症」
跨年聚會多,容易因飲食不當引發腸胃不適。近日一名11歲男童出現持續腹瀉、腹痛及血便症狀,原以為是單純的腸胃炎,經診所就醫服藥後仍未見改善。後轉診至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小兒腸胃科檢查,才確診為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克隆氏症診斷關鍵 在於完整檢查小兒腸胃科鄭弘彥醫師表示,男童就醫時已持續數周的腹瀉、腹痛及血便,消化道異常出血不止是重要警訊。經由上消化道內視鏡發現十二指腸有線性潰瘍,下消化道內視鏡則見大腸局部發炎,為完整檢視小腸病灶,進一步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遠端迴腸有明顯潰瘍伴隨出血,糞便檢體也顯示腸道發炎指數中的糞便鈣衛蛋白明顯上升,這種消化道發炎的跳躍式病灶正是克隆氏症的特徵。在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克隆氏症排除飲食」後,男童症狀已獲得改善,目前僅需定期追蹤。及早就醫治療 避免併發症鄭弘彥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會影響從口腔到肛門之間任何部位的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具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雖然確切病因未明,但可能與遺傳基因、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若未及時診治,可能引發貧血、腸道穿孔、膿瘍、營養不良或生長遲緩等併發症。由於初期症狀易與一般腸胃炎混淆,鄭弘彥醫師建議,兒童及青少年若出現慢性腹瀉合併長期腹痛或血便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停經後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 無有效篩檢工具如何及時發現、預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患者有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民眾該如何預防、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呢?為提升民眾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國健署針對民眾最常見的3個問題一一解惑。常見QA一: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與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子宮體癌、子宮頸癌等。國健署表示,其中子宮體癌又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它好發於50-70歲女性,而且大多數都是停經後的婦女,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發個案中50歲以上女性就占了73.5%。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常見QA二: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危風險因子?如何預防?國健署表示,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有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等。其中,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很重要的關聯因素,國健署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BMI正常者(18.5-24)的2-10倍,在澳洲有超過2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是因為肥胖所致,而美國也有高達57%的病例歸因於肥胖。因此,在子宮內膜癌預防上,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適當的體重,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30%子宮內膜癌風險。常見QA三: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國際科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若要及時發現子宮內膜癌,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女性應關心自身健康狀況,及時警覺身體異狀。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若發現有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進一步檢查、診斷、治療,以阻斷疾病進展。
60歲婦停經10年又出血 才狂喜青春再現…醫診斷:癌症
保健食品不能亂吃!大陸浙江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化名)每日吃保健食品,已經更年期10年的她,幾個月前開始突然有「月經」,她狂喜自己保養得宜才青春再現;但張婦持續幾個月「月經」都很不規律,決定就醫檢查,沒想到查出子宮內膜癌早期,所幸手術治療後身體已好轉。根據陸媒《深度視頻》報導,浙江寧波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最近被診斷出罹癌,讓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原來張婦固定每日服用保健食品,在幾個月前突然出現「月經」,讓已經更年期逾10年的她,自豪應該是保養得宜,很開心自己「青春再現」。不過張婦持續幾個月的「月經」都很不規律,每次斷斷續續出血10餘天,她察覺不對勁,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張婦罹患子宮內膜癌早期,在醫師追問下,得知張婦定期做卵巢保養,每日服用親友從海外帶回來的保健食品,推斷是長期過量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長,進而成為癌症。所幸張婦在手術後已出院,身體也恢復正常。依據國民健康署資訊,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遍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或下腹疼痛等,若婦女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診治,得重拾健康。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撿路邊流浪狗回家紅燒進補 浙江大媽「渾身血流不止」險喪命
中國浙江嘉興一名56歲的王姓婦人近日因食用狗肉後,全身出現異常出血不止的情況,被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是「滅鼠劑中毒」。據陸媒《齊魯晚報》報導,中國浙江省嘉興市一名王姓婦人,半個月前撿了一隻死掉的狗回家,王婦聽說狗肉相當滋,便將它以紅燒手法烹煮下肚。不久之後,王姓婦人出現皮下瘀斑、血尿、頻繁流鼻血及牙齦出血,連帶有頭痛、作嘔、持續低燒、腰背疼痛等症狀。最終被送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醫生檢查,初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的可能性,並對王大媽的血液、尿液等樣本進行了毒理分析,最終確診為滅鼠劑「撲滅鼠」(Bromadiolone)中毒。撲滅鼠是一種抗凝血類滅鼠劑,可通過消化道、肺部或皮膚接觸吸收。該物質會導致循環系統缺乏維生素K,並影響血液凝結功能,導致食用者最後因內出血而死亡。醫生推測,可能是流浪狗在食用被毒死的老鼠後死亡,而王大媽在食用狗肉後也因此間接中毒。所幸經過及時的解毒治療,王姓婦人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脫離危險。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僅20多歲就得子宮頸癌! 醫曝高風險HPV感染年輕化
一名20幾歲妙齡女子因不舒服就醫,確診竟然已是子宮頸癌第三期,不僅需要負擔龐大的醫藥費,後續更帶給家庭無盡的傷痛!近年台灣子宮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表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無明顯症狀,等到異常出血恐為時已晚,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發現病變就能即早處理。HPV感染風險達9成 男性感染風險更甚女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人類乳突病毒(HPV)為常見的性傳染病毒,只要曾有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持續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可能罹患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口腔癌等癌症或者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其中子宮頸癌就佔全球女性HPV相關癌症的90%以上[i]。HPV不只與女性相關,國際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男性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逾9成,高於女性的8成3,而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比例更低於女性[ii]。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近年受惠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早期患者減少許多,但仍因部分民眾不願意篩檢、疏於追蹤等原因,導致第三、第四期子宮頸癌患者人數並未下降,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她提醒,據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國中學生曾經發生過性行為者已占1.4%、高中職學生占 11.6%[iii],如沒有安全性行為觀念,後果不容小覷。3大高風險族群 接種疫苗防護6癌1病馬漢平指出,6年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罹癌風險是3年內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之3倍。他呼籲,政府自民國84年開始補助30歲以上婦女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發現病變就能即早處理,如發現潛在的前癌病變,透過即時治療,就能預防子宮頸癌發生。這個政策已經成功使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約7成,可見其成效。如為下數3類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篩檢。有過性行為有HPV感染史免疫抑制者此外,如為接受過子宮頸癌或前癌病變治療的女性,更別忘了定期篩檢,如發現復發或新的病變,即時治療就可提高治療成功律。如覺得醫院不方便,其實現在也有許多社區篩檢車,符合公費篩檢資格者,可就近篩檢。除了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疾病,健康管理醫美診所郭彥妤醫師也建議,無論男女都應該要接種HPV疫苗,越早接種效果越好。目前國民健康署已經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民國107至110年入學國中女生完整接種2劑之涵蓋率,最新年度已達91.3%,朝接種率穩定達90%以上之目標前進。民國113年起,各縣市衛生局也陸續推出公費施打第二劑,顯現趁早接種疫苗及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她提醒,HPV多達上百種型別,感染後不一定會有抗體,未來仍有可能持續性感染,因此建議感染後仍需接種疫苗。林美秀呼籲接種疫苗 價數越高防護力越高公益大使林美秀長期關懷癌友,不僅曾演出癌症相關戲劇,自身也有過婦科疾病治療經驗,讓她對於疾病的警覺性提升,日前也接種了HPV疫苗。她分享親弟弟罹患鼻咽癌,感嘆表示:「癌症離大家都很近,提早防範才能避免遺憾」。目前市面上共有2價、4價、9價三種HPV疫苗,價數越高,防護病毒種類越多。最新且預防9種HPV型別的疫苗(9價疫苗)男女都可接種、越年輕接種越有效!醫師提醒民眾,依照接種時程完成,如果無法按期完成,應諮詢醫師是否繼續完成接種。[i] WHO 人類乳突病毒與癌症
年僅20歲…女大生經血異常「竟罹子宮頸癌」 醫診斷揭主因:衛生紙害的
子宮頸癌是女性不可忽視的頭號殺手,中國有一名女大生,身體一直很健康,但某次月經來突然出現嚴重胃痛,經血量也異常地多,檢查發現罹患早期子宮頸癌,原因竟是使用衛生紙導致。根據《docnhanh》報導,女大生月經來時出血異常,室友看到這一幕,急忙帶她去醫院檢查,被醫生宣布HPV陽性,這個結果讓她相當崩潰,哽咽表示:「我還年輕,身體沒有什麼異常,我又沒做什麼,怎麼會得癌症?」為了找出原因,醫生詢問女大生的病史,發現她每天都會固定使用衛生紙,是一款帶有香水味的黃色衛生紙,自從和爸媽住一起就有這個習慣,到城裡讀書也是選擇同類型的香味衛生紙,每當去上洗手間,總是會拿衛生紙清潔。女大生月經異常出血,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醫生解釋,使用含有漂白劑、染料和人造香料等化學物質的衛生紙,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由於這類紙張經常被回收,因此內部含有大量細菌,使用時細菌就會趁機入侵,造成感染,好在女大生早期發現,可以及時治療,存活率也比較高。報導指出,使用衛生紙有3大風險:1.對私密處造成刺激儘管衛生紙是一種為生產品,但有些會使用叫做「甲醛」的危險化學物質,使其變得更堅韌和柔軟,但是不僅會刺激私密處,也會導致眼睛、皮膚等更加敏感。2.可能引起過敏有香味的衛生紙很吸引人,但為了讓衛生紙聞起來很香,生產公司經常使用人造香水,會破壞陰道的健康PH值,導致念珠菌感染。3.可能影響生殖系統購買用舊書、報紙、收據製成的再生衛生紙,似乎是很有環保意識的行動,但通常含有一種強效內分泌干擾物質「雙酚A 」(BPA),與雌激素相似,會影響生育和子宮功能。
比閃電擊中機率低! 眼睛、牙齦、子宮異常出血竟是罕癌纏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現年73歲的陳女士,35歲發現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輾轉求助眼科、牙科、婦產科皆未果,多年後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屬於罕見惡性淋巴瘤,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比被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讓患者和家屬終於盼到曙光。淋巴瘤惡性分型 血管阻塞要當心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成長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張正雄說明,當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4CP時,導致血液黏稠,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提醒,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2至3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高黏滯血綜合症:血管阻塞貧血、皮膚/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眼靜脈阻塞:視力受損腦血管阻塞:神經症狀、中風心肺血管阻塞:喘、肺栓塞、心肌梗塞檢查免抽龍骨水 健保給付藥物、年省219萬▲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張正雄表示,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及早鑑別疾病、制定治療計畫。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在門診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呼籲患者切勿因迷思而錯失治療先機。WM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36%,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化學免疫療法是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張正雄回顧曾遇過年長患者因化療併發肺部感染,險些喪命!由於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注重用藥安全性。好在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張正雄說明,健保給付2年時間,以每顆藥物2000元、每天服用3顆來估算,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219萬元藥費。黃泰中也表示,WM患者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弱勢癌終於盼來希望 新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以下簡稱 WM) 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WM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才終於讓WM患者和家屬看到了希望!在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化學免疫療法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指出,年滿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回顧過去經驗張正雄院長曾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更加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 (如WM) 因患者人數過小而面臨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患者代表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竟能健康迎接70歲生日。她由衷感謝社會各界和健保署的努力,提高 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已成長了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作為陳女士的主治醫師,張正雄院長也分享他多年來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的診療經驗,並特別補充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HVS) 對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貧血或異常出血、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WM特殊症狀。他解釋,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在臨床上,20至30% WM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定WM治療計畫。他特別提到,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術非常純熟,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疾病的方法。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簡稱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依照此先進之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對新型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感到振奮。她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令人欣慰的是,在健保署及社會各界的協力下,新一代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表示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期盼未來健保政策更加深入支持弱勢癌,提供更多先進治療機會,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妙齡女擔心副作用不開刀 竟來20天月經 醫:息肉已佔子宮一大半
一名32歲的黃小姐曾於一年前檢查出「子宮息肉」,由於擔心手術帶來的副作用當時並未選擇開刀治療,不料月經異常情況加劇,一個月有二十幾天都在出血,術後竟取出佔子宮一大半的3公分息肉。醫師指出,子宮息肉常見於生育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常見症狀就是異常出血。一年前黃小姐就曾因月經異常就醫,不過當時因擔心副作用,並未採取手術治療,直到發現經期異常、流出大量血塊,且還伴隨貧血、頭暈等症狀,才再度到婦產科就醫。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考量黃小姐對手術的擔憂,最後以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順利將3公分息肉切除,病患也順利恢復健康。嚴絢上表示,不同於子宮肌瘤是較硬的肌肉纖維組織,子宮息肉是由子宮內膜組織的間質細胞形成,觸感較軟,但同樣都會造成異常出血,好發年齡約20至50歲的女性,並有約2至3成的發生率。而息肉通常為1至3公分,部分病人則會同時出現多顆,有些息肉會自行萎縮,但未萎縮的息肉則可能影響生育,因此有國外研究證實,不孕症婦女如果把息肉切除懷孕率可達7成以上。針對新型的「超細子宮鏡冷刀」,嚴絢上說:「子宮頸入口相當窄,舊型的子宮鏡手術或電刀,都要再前須再執行子宮擴張術,容易造成年長、子宮已經萎縮的女性或沒有生或孩子的年輕女性在擴張時流血或子宮破裂。而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因寬度只有5MM,大多病人無須再行擴張術,免除上述風險。」藉由子宮鏡將螺旋狀的刀片深入子宮,找到息肉後將之旋轉切碎並吸除,避免熱傷害和沾黏的副作用,讓病人保有較高的受孕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新式超細子宮鏡冷刀手術」,嚴絢上說明,除懷孕者不適用外,所有病人在術前都需執行麻醉風險評估、凝血功能評估並矯正其他內科疾病,且術後仍須每3個月藉由超音波觀察息肉是否復發。嚴絢上提醒,一旦月經異常就要及早就醫,女性朋友的飲食以自然、原形食物為佳,不要攝取過多含雌激素的營養食品,因為外來的荷爾蒙不但可能致使胸部腺瘤增生,也容易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和異常出血。
子宮肌瘤導致貧血 微創達文西手術讓她重獲新生
36歲上班族小慧(化名)2年前健檢時檢查出自己有2公分子宮肌瘤,去年起發現自己生理期之外也會異常出血,有時出血量大、需要經常跑廁所,更讓她心累又憂鬱。經轉介至婦產科就診,超音波下才發現子宮內膜肌瘤已成長至8公分;考量肌瘤位置,在與醫師討論後,小慧決定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肌瘤,術後2天康復出院,至今一個月出血狀況已大幅改善,身心狀況都回歸正軌。子宮肌瘤是常見良性腫瘤 嚴重者可能導致貧血 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陳威君表示,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常見的疾病,生長位置和肌瘤大小影響症狀表現,若是肌瘤長在靠子宮腔,肌瘤便可能阻礙子宮內膜的血流供應,造成子宮內膜潰瘍流血;出血的時間可能是經期前後或是導致經期延長,嚴重者可能會出血不止致貧血,是子宮肌瘤患者最困擾的症狀之一。小慧的子宮肌瘤生長位置是在子宮壁上,大出血正是因肌瘤變大壓迫子宮內膜引起,有時甚至會因此頭暈體虛,已影響日常生活。微創達文西手術減少出血 去除病灶傷害低考量小慧的肌瘤不小且貼近子宮內膜,在與雙邊討論過後,小慧決定以微創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精準切除子宮肌瘤,減少出血、加快復原速度,將傷害減至最低。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手術多元,有創、微創、無創都是選項,如傳統開腹手術、子宮鏡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海扶刀消融術等。達文西機械手臂精準靈活取代醫師雙手 復原速度快 達文西手臂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同屬微創手術,但腹腔鏡手術受限於器械的結構,若是較大的肌瘤或肌瘤位於器械較難到達的角度空間,則可能難以發揮或出現死角;相較之下,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是透過模擬人體手腕的微小精細器械,取代醫師雙手鑽進腹腔中操刀,旋轉角度更加靈活,可以在腹腔中做更細緻的肌瘤切除與肌膚縫合。8公分子宮肌瘤手術順利切除取出,術後小慧恢復狀況良好,開刀隔天即可正常下床走動、進食,兩周後回診更表示出血狀況改善不少,不必再動輒找廁所、更換衛生棉的生活輕省不少,也讓她的心情更加輕鬆、如釋重負。
無性經驗陰道異常出血 使用子宮腔內視鏡檢查竟發現是子宮內膜癌!
一位40歲女性患者主訴月經失調已長達一年多,且經血總是滴滴答答流不停,去了好幾家的醫療院所就診,婦科超音波皆顯示無明顯異常,加上患者未有過性行為而不便內診檢查,因此只依仗賀爾蒙藥物調經,但反覆經血異常的情況依舊沒有改善,幾經輾轉至安南醫院婦癌科門診。子宮腔內視鏡 切片竟為癌症陳昱任主任經超音波檢查,該名患者確實無明顯異常,且子宮大小、卵巢型態皆正常,沒有異常血流循環或腫瘤。為了進一步查出原因,他向患者詳細解釋了超音波可能遺漏細小病灶,並在徵求患者同意後,進行子宮腔內視鏡檢查。整個過程在不傷害到處女膜,以及患者沒有感到不適的前提下,檢查結果發現,子宮腔內有個0.2公分、帶著異常血流的乳突狀病灶,經切片證實為子宮內膜癌。陰道異常出血 潛在健康問題陳昱任主任表示,經血失調、陰道異常出血等是常見婦科問題,且可能代表著潛在重大的健康問題,其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賀爾蒙失衡、懷孕、流產、子宮肌瘤、肌腺症、息肉、感染、凝血功能異常、良性子宮內膜增生、甚至是癌症等。而醫師在評估上,會進行包括內診的身體理學檢查,以確認子宮或子宮頸是否有異常;另外,也會進行如婦科超音波的影像檢查,以評估子宮和周圍組織是否需進一步侵入性的檢查、甚至是手術,包含子宮腔內視鏡、陰道鏡檢查、子宮內膜抽吸檢查,或是刮搔手術,即從子宮中取得一小塊組織樣本,以檢查是否有異常細胞或癌症跡象。治療異常陰道出血 手術切除肌瘤出血陳昱任主任強調,不同的原因會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好比出血可能會自行消失、可能需開處方藥來調節月經週期或治療潛在感染、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引起出血的子宮肌瘤或息肉等;如果是癌症,則是除了手術之外,後續可能須接受其他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陳昱任主任提醒,如有經期不順或是經血異常,建議儘快找相關的專科醫師診療。他補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篩檢政策,30歲以上且有性行為的女性,建議一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針對疾病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迎接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
病患拔牙前被發現「滿手黑青」 他被診斷罹患「血小板低下症」
泰國一名醫生日前在幫病患拔牙時,發現病人手臂上多處伴有瘀青的異常出血點,要求病患進行血液檢查後發現,對方罹患了「血小板低下症」,這種症狀是會影響血液凝固功能,若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拔牙恐會危急病患性命。泰國一名病患在拔牙前被醫生發現罹患血小板低下症。(圖/翻攝自推特)從這名牙醫在臉書的發文照可見,他日前準備幫一名病患拔牙時,突然發現對方的手臂上有異常的出血點,而且周圍還伴有瘀青,根據泰國媒體《Sanook》報導,這名牙醫覺得患者情況不太尋常,因此要求病患進行血液檢驗,結果發現對方患有「血小板低下症」(thrombocytopenia)。所謂的血小板低下症可能是潛在的血液疾病、特定的癌症類型、患者的免疫功能異常或抗凝血藥物造成,這名醫生也提到,由於拔牙病患的症狀明顯,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察覺,「必須先針對血小板低下症進行治療後,就能進行牙齒手術了」。醫生表示,血小板數量偏低會造成血液無法凝結,如果牙醫或外科醫生沒有注意到病患的情況,就直接進行拔牙、牙菌斑清除等會有出血狀況的手術,就有可能造成出血不止,危及到病患的生命安全。泰國一名病患在拔牙前被醫生發現罹患血小板低下症。(圖/翻攝自Doctor กล้วย臉書)
患乳癌飲食如何調理? 中醫師精闢解析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中醫師周大翔分析,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9. 紅疹、發炎不斷。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12. 手臂上方腫大。女性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高糖、高熱量飲食曾罹癌機率 癌友建議採低脂高纖飲食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乳癌患者,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乳癌病友接受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周大翔中醫師指出,此時身體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控制飲食,降低脂肪攝取可減少乳癌風險,尤其要避免高油脂和高糖飲食。建議選擇低脂肪的白肉、海鮮和大豆製品作為蛋白質來源,減少紅肉攝取。烹調方式宜以清蒸和水煮為主,避免煎炒和油炸,以減少攝取的油脂量。周大翔中醫師建議選用健康的油脂來源,如無調味的堅果、橄欖油和苦茶油,有助於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減少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此外,應避免過多攝取加工肉製品和含有化學添加物的食品,以及避免使用類賀爾蒙藥物和含有雌激素的美容食品,如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使用中藥材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加強蔬果攝取有助調節荷爾蒙 優質蛋白質助修復針對預防乳癌,女性朋友可以採取高纖飲食,這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建議飲食以蛋白質和五榖根莖類為主,並加強蔬果攝取。蔬果中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風險,蔬菜宜以煮熟方式烹調,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和2份水果,也可以部分替代主食為未精製澱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減少油脂負擔。此外,均衡攝取有助於身體調節女性荷爾蒙。然而,部分人可能選擇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蔬菜,但這對於乳癌的康復並不理想。周大翔中醫師指出,優質的高蛋白攝取有助於組織修復,素食者可以透過奶類、蛋類和豆製品補充所需的蛋白質。若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容易疲勞且免疫力下降,對於乳癌的康復也不利。因此,在飲食中仍需保持均衡攝取。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7旬婦無性生活「下體異常出血」 檢查竟是癌症:整個子宮頸爛掉
根據統計,子宮頸癌發生率是女性癌症第一名,通常不會有症狀,有等到情況嚴重才會顯示出來。有一名70多歲的婦人,下體異常出血,但10多年沒有性生活,檢查竟是子宮頸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在節目《醫師好辣》透露,有一名70多歲婦人,被媳婦發現內褲有血絲,有時候有但有時沒有,原本不太在意,不過在家人的堅持下,最後仍去醫院檢查,一問得知婦人10多年沒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因為老公也過世很久,認為沒有性生活,就不需要做抹片檢查。鄭丞傑醫師解釋,曾經有性生活,就要做抹片檢查,結果婦人檢查出來是子宮頸癌第二期B,「整個子宮頸爛掉,摩擦到私密處」,已經爛了3公分,就會掉東西出來。他一看搖頭,因為情況不建議開刀,已經轉移到側壁,即使開刀也不會乾淨,只能做化療或放療,兩者效果一樣好,並安慰婦人:「還是有救的,子宮頸癌現在存活率滿高的」。接著,鄭丞傑醫師整理婦科疾病的徵兆,供民眾參考。※經期或非經期大量出血: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停經後出血: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萎縮性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性交後出血:子宮頸癌、子宮頸息肉、子宮頸糜爛※月經過期後少量出血:子宮外孕、先兆性流產鄭丞傑醫師分享婦科疾病徵兆。(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
她未懷孕肚子腫漲像籃球 醫一看直指「硬硬的重達2kg」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在《健康2.0》分享,一位沒有懷孕的女性疑惑自己肚子變大,旁人勸她就醫院,沒想到,一檢查,發現竟有20公分的肌瘤在體內,有如籃球般,術後取出後量秤,這顆肌瘤居然重達2公斤。這名40多歲女性到門診時表示,由於沒結婚也沒有懷孕,所以疑惑是不是自己變胖導致肚子變大,但身旁的人勸她趕緊看醫師,便到診間報到,醫師說,因為肌瘤會是硬的,檢查時,一摸病患肚子,就感覺硬硬的,初判肚子裡有長東西。王樂明接著安排超音波檢查,一看「肌瘤有20公分大」,有如懷孕20週的大小,宛如一顆籃球,醫師擔心,由於體積太大,恐有惡性的可能,進一步用核磁共振檢查並建議患者動手術,也順便把子宮拿掉,後續將肌瘤拿出來後,一秤居然重達約2公斤。另外,北醫血液腫瘤科醫師吳鴻誠也表示,血液科常見到許多貧血患者是女性,且90幾%都有子宮肌瘤問題,他解釋,有時經期因為肌瘤導致出血量大,甚至要用到30幾公分衛生棉,且一個小時換一片都還會滿出來,除了出血外,還有一個問題是疼痛;包括不孕、貧血、痛經、異常出血、頻尿、便祕和性交疼痛,基本上都有可能是子宮肌瘤的徵兆。婦科權威劉偉民也曾提到,對子宮肌瘤來說,「只要女性每懷孕一次,子宮肌瘤就會死一次」,因為懷孕過程中,子宮肌瘤會有「缺血」狀態,若多懷孕幾次,可能就不用做子宮肌瘤手術,而這也是先天的生理現象。
血崩導致嚴重經痛、貧血! 34歲護理師免開刀治療子宮肌瘤
近年來子宮肌瘤逐漸年輕化,在25-35歲生育年齡女性中,就有20-30%的發生率。34歲的湯小姐表示,多年來因大量血崩造成貧血以及嚴重經痛,經期量最大的時間更長達一週,即便是公分數最長的衛生棉也不敷使用,頻繁進出廁所嚴重影響工作,還需住院輸血治療。一般止痛藥也無法有效緩解疼痛,直到利用「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經血量恢復正常,疼痛也大幅緩解,完全改善生活及工作品質!子宮肌瘤無法預防 早發現早治療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林肇柏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發生原因不明,僅知與雌激素分泌相關,只要青春期開始,就有機會產生子宮肌瘤,而子宮肌瘤多屬良性,僅有千分之2至3的比例是惡性子宮肉瘤。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無不適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症狀產生主要取決於肌瘤的位置、大小等影響,一旦出現經期變長、異常出血、經痛、性交疼痛、頻尿、便祕、不孕等症狀時,就必須提高警覺,進一步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現有子宮肌瘤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兩大選擇,藥物大多僅能減輕病症,無法消除肌瘤。外科手術則包含傳統開刀、微創手術或是子宮鏡手術,都存在併發症風險,對生育年齡女性造成極大困擾,往往因為害怕手術,長期飽受腹痛及經血過多之苦,尤其是面臨該切除肌瘤還是切除子宮時,更是左右為難、不知所措,錯失治療時機。「無創HIFU標靶音波刀」子宮肌瘤治療 免開刀保留完整子宮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陳建翰醫師表示,大林慈濟醫院引進最新「無創標靶音波刀」子宮肌瘤治療,「標靶音波刀」採用高能量聚焦超音波)技術,由MRI定位病灶,可精準監控病灶位置,透過超音波熱能消融腫瘤組織,並即時監控治療溫度,避免過度治療,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過程。相較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是透過超音波聚焦,對於周邊健康組織幾乎無傷害、可保留子宮及功能、免開刀、完全無傷口、無組織沾黏、治療過程免麻醉、無出血、住院天數短、恢復期短,治療過程採「仰躺」方式,治療舒適度大為提升,讓婦女朋友們不再擔心傳統手術治療帶來的風險與不便,是造福女性朋友們的治療選擇。34歲護理師經痛血崩 伴隨嚴重貧血、暈倒、胃潰瘍34歲病友湯小姐表示,多年來長期處在身心極為不適的狀況,包含大量血崩造成貧血以及嚴重經痛。在血崩部分,近幾年來經期期間長達三週,經期量最大的時間更長達一週,即便是公分數最長的衛生棉也不敷使用,頻繁進出廁所已是日常,若有安排產房工作時,更須優先完成工作任務後再行更換,實在苦不堪言。身為護理師的她,長期面對經期第一週每天至少需更換三至四條褲子及數不清衛生棉的身心煎熬,已造成工作嚴重不便及生活困擾。此外,因伴隨嚴重血崩狀況,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湯小姐血色素數值低至6,導致嚴重貧血、容易暈倒,長出來的頭髮都是銀白色,因此每4至5個月即需住院輸血,並補充各種鐵劑來改善貧血問題。在經痛方面,常會痛到嘔吐,一般止痛藥已無法有效緩解疼痛,經期第一週每天都必須至醫院急診室報到,注射嗎啡止痛針搭配肌肉鬆弛劑才能緩解症狀,更因長期注射止痛藥物導致胃潰瘍,種種症狀都讓湯小姐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湯小姐進一步分享,由於未婚,希望能夠保有完整子宮,加上身為護理師工作忙碌,能夠休息的時間有限,因此遲遲無法積極治療,直到大林慈濟醫院引進「無創標靶音波刀」,成功改變了她的人生,2022年6月治療至今,血色素數值已恢復到正常值11,不再需要輸血和補充鐵劑,經血量恢復正常,疼痛也大幅緩解,只有在月經來臨第二天有輕微疼痛不適,完全改善生活及工作品質。陳建翰醫師呼籲,由於子宮肌瘤不易預防,婦女朋友們需提高警覺心,只要出現不適症狀,早發現、早治療,可改善身心靈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建議有子宮肌瘤困擾並想保留子宮的婦女朋友們,可透過「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讓子宮相關病症獲得有效改善,完整保留子宮,迅速恢復正常生活,是目前最新且最安全有效之治療方式!
台中潑湯女異常出血爆「先兆性流產」 閨密怒嗆:誰來為小生命發聲
台中2名從事八大行業的女子,因為債務糾紛21日在KTV爆發衝突,欠債2萬元的孫女遭陳女、林男及趙男施暴,陳女竟拿熱湯潑向孫女,導致對方嚴重燒燙傷,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沒想到今(24日)傳出潑湯的陳女「先兆性流產」,閨密還嗆正義魔人「搞清楚再來發聲」,再度掀起熱議。據了解,陳女和孫女在同一間公司上班,2人原本感情不錯,卻因為孫女積欠2萬元經紀費,還嗆聲「我欠錢?妳要去告?還是打一打?」、「沒有我們妳有飯局做?」還動手打懷孕的陳女,才會演變成潑湯事件。怎料,有網友今天凌晨在PTT《八卦板》爆料,內容提到「台中超級巨星討債潑湯女流產了,當時說自己懷孕了多可憐,結果現在打架之後流產」,並附上一張IG限時動態截圖,陳女閨密透露檢驗結果是異常出血、先兆性流產,怒嗆:「你們那些正義魔人,先搞清楚頭尾再來攻擊,你們覺得她被潑很可憐,那誰來為小生命發聲?看對話紀錄都知道她的問題還先動手」。閨密透露陳女先兆性流產。(圖/翻攝自PTT)至於何謂先兆性流產?一般發生在懷孕前20周,會出現下腹脹痛感,伴隨少量出血的現象,若無子宮擴張且胎兒心跳正常,就是「先兆性流產」,配合醫療適當休息,通常可以持續妊娠,因此不一定會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