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
」 健康 小孩 大陸 懷孕孫安佐遭暴揍「滿臉是傷」 醫示警「鼻塌陷影響呼吸」:恐需拿肋骨重建
藝人孫鵬、狄鶯的兒子孫安佐,日前與「台中燒打雞」韓森拳擊對打時,被多次擊中面部,一度在擂台上流鼻血,後來他回台北出席活動,鼻青臉腫、左眉骨邊緣縫兩針的樣子也引起外界關注。對此,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暨醫美中心醫師孫萬烜就指出,拳擊的過程中,最容易受傷的就是鼻子,而鼻部外傷不僅影響患者外觀,還可能連帶影響呼吸功能。孫萬烜提到,孫安佐在拳擊比賽中遭遇重擊,導致面部與鼻部受損,這類「塌鼻」與「歪鼻」的情況也再次掀起大家對高接觸運動風險的重視。他說,拳擊比賽中,選手通常會佩戴牙套以保護牙齒,但鼻子作為面部最突出且無法完全保護的部位,極易受到撞擊,像是孫安佐的鼻部乎有明顯的撞擊痕跡,可能出現了歪曲、扭曲或塌陷情形。孫萬烜表示,對於較輕微的鼻部扭曲,能夠通過內復位技術,使用特殊器械從鼻道將鼻骨復位。不過,如果鼻骨發生粉碎性骨折,造成整個鼻子塌陷或嚴重扭曲,就會採用自體肋骨進行全面的重建手術,除注意外觀美感外,也重視鼻腔內部結構的修復,確保患者能夠正常呼吸。孫萬烜也強調,鼻部外傷不僅影響美觀問題,還可能影響呼吸功能,若是嚴重鼻部外傷,則可藉肋骨移植技術重建鼻型,使鼻子恢復挺直美觀,以讓患者能夠重拾自信與健康。此外,據三軍總醫院官網衛教資訊顯示,因先天生長發育,軟硬骨擠壓,產生鼻(軟)骨彎曲,或因臉部受外力撞擊,造成鼻變形或骨折彎曲,除嚴重影響人的外觀外,更可能造成鼻塞導致慢性鼻炎或鼻竇炎,而鼻整形主要的2項主要目的為改善鼻生理功能,解除鼻塞之苦,以及增進臉部美觀。至於「肋軟骨鼻整形」,是以患者右胸第6、7或第8根肋軟骨為材料,在右胸開一個切口,取下約3到5公分的肋軟骨後,雕刻成合適大小形狀,再置於鼻樑當做鼻骨,同時用患者自己鼻中隔軟骨或是耳殼軟骨修飾鼻尖外型,讓鼻子表現出整體美,過程採用「自體移植法」,無排斥問題,鼻型自然,但也有小於2%機會可能產生氣胸、血胸。
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小孩齒列不正需要矯正嗎? 醫曝評估要點
正在換牙期的小茹因齒列先天發育異常,從小就咬合不良,雖然能正常飲食,也不影響說話,但是一口亂牙令她相當困擾,11歲時被媽媽帶到醫院齒顎矯正科評估。醫師建議早期進行齒列矯正,也就先天缺牙與阻生齒分別處理治療,迄今矯正一年半,先拆除上排矯正器,小茹的齒列與外觀已大幅改善,平整的門牙讓她更有自信,下排牙齒目前持續矯治中。咬合不正分為三類 牙齒排列不整齊占五成以上兒童大約從六歲開始進入換牙期,乳牙掉落並長出恆牙,許多家長在此時發現孩子有齒列不正的問題,擔心置之不理會影響臉型及外觀。台北慈濟醫院齒顎矯正科陳宜宏醫師指出,為了評估矯正問題,可大致將咬合不正的病因歸為三類:第一類為正常咬合但牙齒排列不整齊,占五成以上;第二類常見於上門齒暴牙或小下巴;戽斗可能為第三類。不同人種,咬合不正的特徵也不一樣,第二類在北歐白種人的盛行率較高,戽斗則在亞洲族群較多。至於是否需要早期矯正或治療方式的選擇,醫師會視狀況給予個別化建議。齒列不正易影響身心 何時矯正因人而異 定期維護仍是首要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孩子與同儕的互動增加,嚴重的齒列不正若影響到顏面外觀,恐怕會讓小朋友不敢露齒笑,因此社會心理層面的考量也是醫師與家長決定要不要讓孩子接受矯正的因素之一。許多家長會詢問「越早矯正是否長大後比較可以維持齒列穩定?」但有些家長則認為太早矯正耗時耗力,若口腔清潔不佳容易造成蛀牙,得不償失。對此,陳宜宏醫師表示,在混和齒列時期接受矯正治療的小朋友因為要等待換牙,有時得分階段進行,且每位小朋友的嚴重程度、配合能力、爸媽對治療的態度皆不同,故難斷言早期矯正一定會成功或失敗。擁有一口漂亮好牙 定期維護仍是首要然而,早期矯正的好處除了能提升自信心,也可以降低第二階段矯正的困難度,但因為咬合異常的病因複雜,生長發育的變化也不可預測,所以不同醫師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是無論如何抉擇,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維護、定期回診,才能擁有一口漂亮的好牙。
「雙酚A」風評7年未更新恐危害生殖 監委啟動調查
監察院22日指出,審計部過去曾表示我國自2016年以來未更新雙酚A風險評估,歐盟已於112年下修雙酚A每日耐受量;而我國疑似未研究國人雙酚A可耐受程度,且逾7年未進行風險評估。因此,監察委員田秋堇、蔡崇義,針對食品藥物管理署是否掌握雙酚A風險及相關規範是否需修正展開調查。監察院指出,審計部今年6月提出審核意見表示,我國2009年於「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訂定雙酚A試驗標準,並於2016年間評估國人雙酚A暴露劑量低於歐盟所訂標準,並無健康危害。監察院表示,惟歐盟於2023年重新評估並下修雙酚A之每日人體耐受量,我國疑已逾7年未辦理相關風險暴露評估作業,亦似未曾研究國人雙酚A可耐受程度。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有無切實掌握國人雙酚A暴露風險?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等相關規範有無檢討修正之必要?事涉國民健康與安全維護,將展開調查。 監察院說明,2023年9月歐洲環保署指出,歐洲人體內普遍驗出雙酚A(BPA),恐干擾人體內荷爾蒙,對生殖及生長發育造成危害;而雙酚A可用來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 PC)塑膠,因此被應用於奶瓶或其他包材,而含雙酚A的環氧樹脂(epoxy resins)則常見於金屬罐頭的內部塗層,雙酚A有可能會溶出,民眾因此常不知不覺即暴露於攝入雙酚A的風險中,究我國相關產品針對雙酚A所訂定規範是否周妥?監委表示,衛生福利部雖於102年明定嬰幼兒奶瓶不得含雙酚A,並規範除嬰幼兒奶瓶以外,塑膠類有聚碳酸酯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等溶出限值在0.6ppm以下。然2023年4月歐洲食品安全局已將雙酚A每日耐受量(TDI)下修2萬倍,從原本的每日每公斤體重4微克,調整為0.2奈克,這項最新的科學建議將成為歐盟各國政府採取適當監管措施的參考。歐盟不僅禁止雙酚A用於製造嬰兒用聚碳酸酯奶瓶、嬰幼兒用飲用杯或瓶子,也限制食品接觸材料的雙酚A溶出量須低於0.05ppm,衛生福利部是否關注國際上的科學研究及風險評估,並即時調整國人從食物攝入雙酚A之安全參考劑量?均有待查明釐清。
超過50億人無攝取足夠碘 「7大營養素」如何攝取一次看
鐵和鈣等營養素分別對血液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發現,數十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 7 種關鍵營養素。根據CNN報導,8月29日發表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50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E或鈣,超過40億人鐵、核黃素、葉酸和維生素C攝取不足。共同主要研究作者弗里(Christopher Free)表示,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差異,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沒有攝取足夠的碘、維生素 B12、鐵和硒,然而男性卻沒有攝取足夠的鎂、鋅、硫胺素、菸鹼酸以及維生素A、B6和C。另外,在印度,核黃素、葉酸以及維生素B6和B12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嚴重,而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在南亞和東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地區最為嚴重。至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攝取了足夠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報導指出,營養師和醫生可以幫助確認,或者透過血液檢查自己是否有缺陷。全球攝取量最低的7種營養素、哪些食物富含:鈣對於強健骨骼和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存在於乳製品和大豆、杏仁中、深綠色葉菜、豆腐、沙丁魚、鮭魚、芝麻醬、柳橙汁或葡萄柚汁。葉酸對於紅血球形成、細胞生長和功能很重要,尤其是在懷孕期間,存在於深綠色蔬菜、豆類、豌豆、扁豆和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麥片等。碘對甲狀腺功能、骨骼和大腦發育很重要,存在於魚類、海藻、蝦、乳製品、雞蛋和碘鹽中。鐵對於輸送氧氣到身體以及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存在於牡蠣、鴨肉、牛肉、沙丁魚、螃蟹、羊肉、穀物、菠菜、豆類、扁豆、深色綠葉蔬菜和馬鈴薯。鎂對於肌肉和神經功能、血糖、血壓以及蛋白質、骨骼和DNA的形成很重要,存在於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綠葉蔬菜中。菸鹼酸對神經和消化系統很重要,存在於牛肉、雞肉、番茄醬、火雞肉、糙米、南瓜子、鮭魚和穀物中。核黃素對於能量、免疫系統和健康皮膚和頭髮的食物代謝非常重要,存在於雞蛋、乳製品、肉類、穀類和綠色蔬菜中。
新竹2歲男童送醫竟發現腎結石!醫驚呼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碰到 疑因喝高蛋白粉
新竹縣一名2歲男童因為高燒、急性腹痛送醫,發現右腎竟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由於結石堵塞導致細菌感染併發敗血症,原來家長每天都餵孩子食用一款低脂高蛋白粉。目前食藥署對於1歲以下嬰兒食品有嚴格把關,採「查驗登記許可制」,但若是兒童誤用適合成人的食品,僅可依《食安法》標示不實,裁處4萬到400萬元,醫界批規範太過寬鬆。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在臉書分享,最近收治一名2歲男童因高燒、急性腹痛送醫,急診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右腎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男童的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很高,由於結石堵塞,細菌感染造成右側大葉性腎炎,併發敗血症,住院治療至少1周,之後再會診腎臟科和泌尿科醫師,討論如何處理結石。「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看到年紀這麼小就發生腎結石。」賴俊維說,男童無論是生長發育、新生兒代謝疾病和罕病篩檢、自費腎臟超音波檢查都正常,沒有任何病史,詢問日常飲食才得知孩子每天都吃一種低脂高蛋白粉營養品,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磷酸鈣和碳酸鈣。賴俊維提到,過去高雄也有類似案例,一名4個月大男嬰,疑似被餵食母親減肥用的直銷高蛋白奶粉,長期營養失衡差點丟掉小命。他呼籲家長,兒童最需要均衡飲食,除了維他命和益生菌外,不要給小孩吃任何營養補充品。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表示,有些爸媽認為1歲過後要換奶粉,建議仍以兒童奶粉為主,不宜使用和大人一樣的品項,尤其是添加很多離子、高蛋白配方的營養品,小孩的腎臟恐怕負荷不了,使用前應先諮詢小兒科醫師。目前食藥署針對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採加強管理措施,業者應先辦理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文件後,始得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國內共有137項食品取得許可。至於非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則以一般食品管理。食藥署表示,如果業者欲自願性標示產品的食用對象,應與事實相符,且應有相關佐證資料備查。產品若標示不實或致消費者誤解,可裁處4萬至400萬元,且限期回收改正,才能繼續販賣。
吃對這「點心」鈣質比豆漿多25倍! 營養師推挑選要點
鈣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除了能幫助生長發育,還能維持骨頭強度。對此,營養師楊哲雄表示,豆花雖然是很好的鈣質來源,且吃對豆花其鈣質甚至比豆漿多出25倍,但只有傳統豆花比較能補鈣,還要是石膏凝固的才可,鹽滷、超商或布丁豆花皆無法,主要差在使用的凝固劑。楊哲雄在臉書粉專《好食課》發文表示,傳統豆花、超商豆花的主原料皆為豆漿,主要則是差在凝固劑。傳統豆花使用鹽滷或食用石膏(硫酸鈣)來讓豆漿凝固,使得豆花口感偏硬,並且部分豆花會加入樹薯粉、地瓜粉等澱粉,讓豆花質感更綿密細緻。超商豆花使用吉利丁、洋菜粉、明膠或布丁粉等成分作為凝固劑,因此口感通常會跟布丁或果凍很像,吃起來較軟嫩Q彈,部分產品甚至會加入鮮奶、雞蛋、奶粉等讓味道更加豐富,所以素食者需注意成分中是否有吉利丁、明膠等動物性膠或雞蛋牛乳等成分。但要注意的是,楊哲雄指,只有傳統豆花比較能補鈣,且要石膏凝固的才可,鹽滷、超商或布丁豆花皆無法。因為凝固劑使用到石膏(硫酸鈣),所以每100克傳統豆花即有300毫克的鈣質,是牛奶的3倍,豆漿的25倍,而超商豆花因為凝固劑並非用硫酸鈣,所以鈣含量會與嫩豆腐及豆漿差不多,每100克大約12毫克鈣質而已。
15歲萌妹沒來月經 就醫檢查竟是「男兒身」!醫生揪出罪魁禍首
養了15歲的女兒竟是「男孩」!由於女兒一直沒來月經,大陸深圳市1名蘇姓女子近日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然而診斷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因為甜美可愛的女兒竟然是男兒身。通過檢查,醫生發現朵朵的體內缺乏一種特殊的酶,也就是「17α-羥化酶」,導致人體內的性激素合成出現障礙,雄性激素缺乏。《南方都市報》報導,蘇女士的女兒朵朵(化名)今年15歲,平時聽話懂事,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近2年來,蘇女留意到朵朵一直沒來月經,胸部也不見發育跡象。透過線上諮詢了解到,女性在13歲仍無任何青春期表現者為青春期延遲,可能與遺傳、營養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蘇女相當納悶,認為「我和老公都發育很正常,而且我們家朵朵平時營養也很好,發育應該沒問題啊。」於是,她帶著朵朵到南山醫院檢查,婦科彩色超音波顯示,孩子沒有子宮和卵巢發育;染色體檢查結果竟然為46XY,是正常男性的染色體。經過醫生再三確認,朵朵的染色體確實是46XY,意味著他在染色體性別上是男性。「這怎麽可能?十多年來,朵朵一直是個女孩,包括性格、外貌及外生殖器特徵(女性外陰)都是女孩。」這個結果給朵朵媽媽當頭一棒。朵朵攜帶的是Y染色體,本應該發育成一個有睪丸、陰莖的男兒身。而且醫生檢查發現,她的確有睪丸,隱藏在腹股溝內,但其外生殖器卻表現為女性。蘇女帶著朵朵來到南山醫院內分泌科進一步治療。通過檢查,醫生發現朵朵的體內缺乏17α-羥化酶,使性激素合成出現障礙,導致雄激素缺乏。內分泌科主任楊靖介紹,胎兒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雄激素對男性胎兒性別的正常分化和陰莖生長發育起著關鍵性作用,如果缺乏雄激素的作用,即便是46XY染色體,胎兒也會自發向女性的方向變化,表現為男性假兩性畸形或性反轉。同時,17a-羥化酶缺乏還會導致糖皮質激素合成減少及鹽皮質激素前體物質合成增加,患者會表現出高血壓、低血鉀、皮膚色素黯沉等情況,而目前朵朵的血壓就處於正常的高值。南山醫院制定了治療方案,目前朵朵已經接受雙側隱睪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未來只要定期回診,各項指標都可以調整到正常的範圍內。
抽菸1年恐需花費逾4萬元! 國健署示警吸菸小心變「兩光」
暑假期間青少年有更多閒暇時間,國健署表示,若無其他活動或課程安排,在無聊之餘,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懂得拒菸,或在同儕鼓吹、邀約及好奇心驅使下開始嘗試菸品,提醒民眾吸菸可能會導致健康、荷包「兩光」,一年甚至有可能因為菸品而花費上萬元。暑假來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父母,暑假期間應多關心家中孩子交友狀況,並陪同孩子一起從事踏青、旅遊等戶外活動,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責罵,共享無菸的暑假時光。逾5成青少年因好奇而吸菸 不僅無法紓壓還傷身根據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青少年吸菸率有隨著年級上升而增加的趨勢,5成以上的青少年第一次吸菸都是因為「好奇」,另外約有2成的青少年是因為別人吸菸而跟著吸,而且持續吸菸的主因是為了紓解壓力。國健署表示,吸菸無法紓解壓力只會危害身體健康,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吸菸的人,不僅肺部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將來還有五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且電子煙也會危害健康,國健署指出,電子煙中的尼古丁是一種高度成癮的藥物,日後吸菸的機會至少會增加一倍,不僅對大腦發育造成影響,也會增加心臟病、肺部疾病等風險,千萬不要輕易嘗試。抽菸也傷財1年花費竟要上萬 快戒菸省錢犒賞自己此外,抽菸其實超傷荷包,國健署表示,如果每天抽1包菸,每包菸以125元計算,一年至少就要花掉約4萬5,000元,若持續抽菸6年,至少需花費近30萬甚至更多錢,反之如果不抽菸或戒菸,就能省下至少近30萬元或更多,省下的菸品費用更可用來犒賞自己、與家人出遊、享受美食、投資理財等。拒菸、戒菸除了對健康有好處外,還有經濟效益。國健署呼籲,想要戒菸的民眾可以就近到全臺22縣市,近2,7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接受戒菸衛教服務,或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脊椎側彎影響發育! 中榮最新「AR導航技術」精準治療
彥綺小時候因為發燒而造成生長遲緩,同時合併有脊椎側彎,其側彎角度已經達到90度,心肺功能和生長發育也因此受影響,使得活動力下降,更難以加入群體活動。很幸運地,彥綺在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最新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不但準確地置入骨釘並順利矯正至小於20度的角度,身高從145公分增加到155公分,手術後半年的心肺功能也大量增加,不僅讓彥綺的活動力提升、生長發育追上同齡小孩,也改善在心理上的發育。脊椎側彎分2種 擴增實境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改善臺中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楷元表示,脊椎側彎根據側彎的數量可分為C型與S型兩種,都可見於臺中榮總治療的十五個案例當中。分析這十五個案例,病人脊椎側彎的角度平均達79.57度,最大甚至可到124度。而經過擴增實境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病人最少都有80%以上的角度改善,最大甚至可達到93%,手術中骨釘置入的準確度最少都有95%以上。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量 跨團隊合作助恢復陳楷元說明,這項技術讓醫師在手術當下能即時看見解剖構造與骨釘置入的角度位置,避開危險區域以減低手術併發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術前會由麻醉醫師仔細評估麻醉風險,術中結合多位醫師共同手術,並有技術員負責導航儀器操作,放射技術員負責重組病人不同階段的影像作為評估與治療之用,術後復健醫師團隊也會針對病人行走與下背部肌肉安排相關復健治療。目前相關的治療成效也整理並投稿國際期刊中,期許讓世界也能看見臺中榮總這方面的成就。
孩子消失中3/兒科醫缺很大!10年後重症恐無人治療 連台大都招不滿名額
台灣2023年新生兒卻再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5571人,不但少子化加劇,全台也出現兒科醫師荒,就連龍頭台大醫院今年也出現「招13人只來6人」,首次發生招不滿的窘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受訪坦承,「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根據衛福部統計,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2018年兒科醫師約135人,占比約1成,到了2022年,兒科醫師約126人,但占比卻大幅下跌剩2.5%。兒科醫師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兒科醫學會預估到8月1日,今年大約僅能招募到8、90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在他記憶中,這是台大醫院小兒科第一次發生招不滿住院醫師的情況,問題很嚴重。因為住院醫師不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3月開始,院內兒科的一線假日值班醫師年齡提高到60歲,也就是說連主治醫師都必須要跳下來值班。「2000年時,我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每年大約6~7個住院醫師,現在大概只有1個而已。」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透露,兒科項目包山包海,根本就是個「小內科」,但人力配置卻比不上內科。「再加上不是賺錢的單位,在醫院裡根本抬不起頭!」婁曉東指出,在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科的科別弱勢就在於給付項目較少。「以耳鼻喉科為例,它一樣可以幫孩子看感冒,若以棉棒在喉頭擦藥,就算局部治療,給付金額較高,反觀兒科完全沒有這些項目,就連幫孩子吸鼻涕都是免費服務。」除此之外,兒科也沒有自費項目,過去自費疫苗較多,但如今政府的公費疫苗涵蓋範圍大,而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目前很夯的自費項目,又多掛在復健科之下。「所以又忙、又賺不到錢,這就是兒科醫師的生活。」婁曉東說。兒童重症醫學更難招募住院醫師,婁曉東說,就算在20多年前,許多醫學中心的兒童重症就已經是「單傳」,現在更不用說。不只如此,在少子化的狀況下,兒童患者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病人時,專業能力會不足。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將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累積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將撥出金費提供醫師津貼。(圖/記者周志龍攝)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坦言「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台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才能累積急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婁曉東認為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應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健保署日前也拍板,兒科加護病房、新生兒住院診察費等給付全數加成,預計支出3.38億元。如果是服務未滿4歲兒童,門診加給13%,最快5月上路,希望能增加醫師投入兒科意願。衛福部也在兒童節之前宣布將挹注2億元經費,提供「兒科住院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兒童重難罕症四大領域研修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小兒外科研修醫師每人每月3萬元,並補助重難罕症人力培訓醫院,每家補助560萬元至1200萬元不等,以支持兒科醫師人力培訓養成。不過,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認為,多數兒童都是因為一般疾病如腸胃炎、尿道感染、生長發育等至小兒科就診,這類病人占比超過95%,著重調升急重症住院診察費,對兒科醫師留任幫助不大,也難吸引醫學生選擇兒科。
近期上市「這項食材」美味人人愛 中國男子連吃數天吐血休克
俗話說「嘗鮮無不道春筍」,竹筍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筍最為鮮美。一般來說,清明前後是吃春筍的最佳時期。近日即將進入春筍旺季,中國就有一名男子連吃數天後消化道出血,甚至因此差點休克。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消受這道大自然的饋贈。」據中國湖北媒體報導,一名32歲王姓男子日前趁周末上山,挖了幾大袋春筍回家,或烤、或炒、或醃,變著花樣連吃了4天。然而第5天起床後,王男感覺腹痛不已,大便後發現解出血便,立刻意識到問題嚴重,前往醫院就醫。經檢查,醫師判定王男血紅蛋白指數下降明顯,結合血便症狀判斷為胃出血,後經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巨大潰瘍,還有一根小動脈正在不停出血。另一名62歲邱姓男子,患有B型肝炎造成肝硬化多年,同樣在春筍上市後連吃數天,之後忽然大口嘔血,嚇壞的家屬連忙將他送醫。送抵急診時,醫師判斷邱男出血量超過800毫升,如不能及時止血,將引發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繼而引發休克危機生命。醫生解釋,肝硬化是肝病的中晚期階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具有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反復出血、不易止血等特點,是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筍有較多粗纖維,極易誘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康健》雜誌曾整理資料,提醒「這9種」朋友在食用筍時需特別注意:1.腸道疾病患者:患有嚴重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肝硬化、慢性腸炎、食道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吃太多竹筍容易出現腹瀉、腸胃絞痛等不適,因為竹筍含有豐富的粗纖維,難消化,不宜空腹或單吃竹筍,也要細嚼慢嚥。2.腎功能不全者:竹筍的鉀離子含量高,除了汆燙減少鉀離子,建議每餐不要吃超過100克,大約半根到一根即可。3.高血壓患者:部分經過醃製的竹筍加工品,如酸筍絲、酸筍片等,所含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高血壓患者必須節制食用量。4.脾胃虛弱、手腳容易冰冷者:包括產後婦女、女性月經期間、體質寒涼的女性、老人腸胃功能較弱等,都不宜多食竹筍。5.服用補益類中藥期間:如果正在服用人參、黨參、黃耆、白朮、當歸、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中藥,應避免同時食用竹筍、蘿蔔、空心菜等偏寒涼的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服用這類中藥的人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平常也不宜過量食用。6.容易筋骨痠痛或扭挫傷、骨折後正在復原的病人:這段期間如果食用竹筍,可能拖延復原時間,或使痠痛症狀反覆發作。7.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炎及過敏體質者:陳潮宗解釋,竹筍屬於「發物」,容易上火、生痰、發瘡、過敏、或令舊疾復發、新病加重,這類病人都不宜多吃。8.結石患者:如尿道結石、腎結石、膽結石者等,因為竹筍含有草酸鹽,容易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成難溶解的草酸鈣,讓結石更嚴重。9.發育期的兒童:如果兒童吃太多筍子,容易缺鈣,罹患軟骨病,還會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緩慢,這是因為筍中含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和鋅的吸收和利用,所以發育期間要特別注意不要多吃。
6歲男童高燒一週竟罹癌 醫:9大症狀要當心
6歲的小男孩阿晨(化名),原本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有活力,突然出現牙痛、腹痛和頭痛等不舒服的情形,晚上無法好好休息而睡眠不足。父母也發現阿晨臉色漸漸變得蒼白,高燒倦怠、虛弱到無法走路的狀況長達一週,輾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尋求協助。阿晨的骨髓檢查呈現芽細胞高達52% (正常<5%);白血球2800/uL(正常值:5000-14500)、血色素4.4g/dL(正常值:11.5-14.5)、血小板113000/uL(正常值:130000-400000)均遠低於正常值。經兒童血液腫瘤科張德高主任診斷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立即安排台灣兒童癌症治療研究群的標準化療方案。在中醫大兒醫兒癌全人照護專業團隊的治療下,三年後癌細胞完全清除,後續由兒癌專家團隊持續追蹤,阿晨也恢復健康,順利回歸日常校園生活。張德高主任提醒,年幼的孩子因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照顧者對兒癌不熟悉,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出,當發現孩子有下列兒癌9大警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週以上、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腫塊、淋巴結腫大、生長發育發生改變、臉色蒼白、紫斑或出血傾向、神經方面的症狀以及眼球異常反射光(白色瞳孔)等9大症狀,都應儘速至醫療院所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兒童血腫科余登揚醫師指出,全國每年約有150-200位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雖然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相比,整體存活率高出許多,但仍會遇到一些困難治療的狀況。兒童血腫科除了有傳統療法外,目前積極整合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標靶治療和質子治療等四大新興療法,為兒癌病童打造個人化療程,帶來更加樂觀的治療前景。余登揚醫師補充,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中醫大兒醫已有多位高危險型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血癌病童接受雙特異抗體(BiTE, Bispecfic T-cell engager)之免疫療法,效果顯著;數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可治療黑色素瘤、腦瘤等困難個案。針對頑固及復發型CD19抗原陽性之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選擇CAR-T細胞治療(CAR-T cell therapies),中醫大兒醫為目前台灣少數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標靶治療則使用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藥物,將治療精準定位在癌細胞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中醫大兒醫精準醫學分子實驗室已可於腫瘤檢體中偵測到某些致癌基因,篩選出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的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個案,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質子治療能提供更精確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及降低副作用。
小磨坊被驗出農藥大翻車 毒物專家曝吃到「克美素」後果
全台食安問題再現,致癌工業用色素蘇丹紅出現在眾多食品當中,當時不少調味料大場中標,知名品牌小磨坊也一度傳出用到問題辣椒粉,不過第一時間拿出檢驗報告自清,並表示已自驗513次,結果今(12)日北市衛生局公布小磨坊的紅辣椒粉有禁用農樂克美素,也讓毒物專家表示,若吃了恐影響發育甚至傷害生殖系統。北市衛生局指出,家樂福線上購物的小磨坊「紅辣椒粉」檢出克美素-0.1ppm,已令業者或通知平台下架不得販售不符規定產品。但小磨坊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台北市衛生局的公文,是透過新聞稿發布才得知消息,公司已展開查核。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農藥克美素可抑制植物生長,在其他國家通常用於小麥,可避免長得太高,以增加產能,在動物試驗中,克美素屬於低毒性,但食用後恐影響生長發育,會對生殖系統造成傷害。根據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驗署農藥資訊服務網,克美素用於葡萄作為生長調節使用,抑制葡萄枝條的徒長,並提高著果率,或用於菊花作為促進成熟使用,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中,僅針對菊花、大麥、小麥(含黑小麥)、油菜籽、棉籽及黑麥制定殘留容許量,其他農作物禁用。
家長狂問「小孩能喝純果汁?」 醫揭3後果示警:1歲內不宜飲用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所有爸媽關注的重點,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近日就發文表示,他發現各個年齡層的家長都會一個共同的疑惑,那就是「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純果汁 算是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若攝取過量,孩子可能會出現「3大問題」,建議年紀較小的孩子,多以開水或是鮮奶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陳奕成醫師在臉書粉專「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指出,對於剛開始嘗試副食品的嬰兒來說,有些家長會想了解能否用果汁作為一種引介;而對於那些「只喝開水覺得無聊」的大小孩,有些家長也好奇能否用果汁當成替代品,同時補充水分和營養,因此會詢問醫師「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說明,此處提到的果汁指的是100%純果汁,不包括市面上號稱「果汁」的含糖飲料,而果汁的主要營養成分為水分、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其中碳水化合物所佔的濃度,大約為每毫升0.44千卡到0.64千卡不等,是母奶或配方奶的1倍半到2倍。陳奕成醫師提醒,愛喝果汁的小朋友常會出現3大問題,第1個是「體重增長異常」,因為果汁攝取過量,不僅可能導致孩子體重過重,也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讓孩子體重過輕;第2個是「腸胃道症狀」,陳奕成醫師表示,若孩子有慢性腹瀉、過度排氣或是常腹痛腹脹,要注意是否有果汁攝取過量的狀況;最後第3個問題為「蛀牙」,若是一整天頻繁喝果汁,或是睡前喝果汁,都是容易造成蛀牙的危險因子。陳奕成醫師指出,雖然純果汁還算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最新版的《美國人飲食指南》中,也提出與兒童飲用果汁相關的具體建議,包括1歲以內嬰幼兒不應飲用果汁,因為在這個階段,母乳或配方奶足以滿足營養需求,喝果汁無任何營養益處,此外,1歲以上兒童建議可適量飲用果汁,1至3歲每天不超過120毫升、4至6歲每天120~180毫升、7至18歲每天以240毫升為上限。最後陳奕成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提供孩子果汁時,要避免用「易攜帶的有蓋容器」,以防孩子整天持續地飲用,陳奕成醫師強調,雖然純果汁可以作為均衡飲食的選項之一,但《美國人飲食指南》同時也建議,「還是以開水或是鮮奶來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並且多多鼓勵孩子吃水果而非喝果汁,以獲得更多的纖維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
異膚抓癢床單見血! 小老闆每天吞8顆類固醇竟釀白內障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小戴」年僅22歲就創業當餐飲業老闆,但背後卻隱藏著辛酸。原來他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小戴最後求助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經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讓原本對治療灰心喪氣的他,重新點燃希望。異位性皮膚炎4大症狀 反覆發作共病多賴寧生是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的先驅。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類固醇很可怕? 標靶藥物助及早精準抗發炎賴寧生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也要有效!賴寧生形容,「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具有學習的能力,即為「塑化理論」。若一開始治療中重度異膚,先給予抗發炎效果較差的治療,就像塑膠定型計畫,容易促使發炎細胞讓自己變得更壞;反之,若能在塑膠還未定型前加以阻撓,就能改變過敏免疫的反應模式,達到精準治療、調整體質的作用,預防其他更嚴重的頑固型過敏病變。國際研究 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1生物製劑精準且有效的治療,有機會調整體質。 2嬰幼兒中重度異膚病友早期使用生物製劑,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可降低近4成食物過敏、鼻過敏與氣喘等相關過敏的風險。以小戴為例,綜合計算病灶面積、皮膚發紅、浮腫、抓痕與苔癬化程度等條件,臨床評估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抗發炎藥物治療,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標靶治療特性的生物製劑。經治療,小戴最困擾的搔癢感消失了,睡眠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大大提高,從原本對治療不抱任何希望,到現在充滿信心,終於等到穩控異膚的機會。目前我國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對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醫師呼籲異膚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多與醫師討論,都有希望一起戰勝異膚。
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圖書館桌椅不良 恐影響學童坐姿
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到圖書館閱讀、學習,不過,台北市議員張文潔27日指出,北市部分圖書館內桌椅高度不符合比例,孩童使用時不是下巴貼在桌上,就是被迫彎腰駝背,她擔心,坐姿不良會對孩童未來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台北市長蔣萬安承諾,會在1個月內全面盤點各圖書館供孩童使用的桌椅。張文潔昨在市政總質詢時表示,台北市圖書館轄下許多分館雖然都設有兒童閱覽區,但裡面的桌椅高度卻不合比例,許多家長帶孩子到圖書館,因為桌子太高、椅子太矮,孩子看書時整個下巴都貼在桌面,也有家長發現桌子太矮、椅子太高,孩子被迫彎腰駝背。她擔心,學童成長階段坐姿不良,會導致腰痠背痛、近視等問題,甚而影響生長發育。她舉例,在信義區的六合分館桌椅高度分別為60公分與37.5公分、三興分館更有分別為60公分及52公分高的桌子,搭配37.5公分及25公分的椅子,桌椅高高低低,影響使用時舒適度,另外,松山分館的桌椅也明顯不是一組。張文潔批評,學校內的課桌椅可以配合學童身高調整高度,圖書館不應為了省錢,購買比例根本不搭的桌椅,學童不是趴在桌上就是彎腰駝背,要怎麼看書?蔣萬安承諾,會在1個月內盤點全北市圖書館內兒童區的桌椅,並盡速提供符合教育部標準的桌椅。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坦言,小朋友身高差異大,純粹用單一種桌椅實屬不妥,另因全市共有43個分館,需等到盤點完才會知道待換桌椅數量,若總量不大會盡快更換,如果總量大則需分年逐步改善。
3歲童發展遲緩、高敏感! 治療犬陪伴學習助進步
今年3歲多的樂樂,因語言發展遲緩,粗大及精細動作不足,屬於高敏感孩子,進到陌生環境或碰到陌生人會先保持距離,要經過一段觀察才能放下戒心與人互動。父母帶樂樂參加新北市「治療犬來上課」親子活動,在動輔師的指導下,孩子從輕輕碰觸治療犬的背部,到最後敢與治療犬的右前腳握握手,展現很大的進步,父母看了也很感動。新北市有2萬多名發展遲緩的幼兒,為關懷遲緩兒的療育、福利和需求,新北市社會局委託6家民間單位辦理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就近提供遲緩兒家庭所需要的服務,並提供多元活動參與機會,擴充幼兒及家庭的觸角,豐富學習經驗。其中服務板橋、新莊、五股及泰山的第3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辦理「治療犬來上課」親子活動,由專業的治療犬陪伴早療幼兒一起學習,在動輔師、動輔員及治療犬三者一體的合作模式下,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以引導發展遲緩兒童和治療犬互動,以達療育目的。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表示,0-6歲為兒童發展的黃金期,如能及早發現及時進行療育,對於兒童發展十分有助益。新北市各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平時也會辦理各項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到宅或定點療育示範,相關資訊可至新北市育兒資訊網早療專區查詢。治療犬(Therapy Dog)是指經過篩選與訓練、性情穩定且親人的狗狗,可以協助人們在認知、情緒、社會人際、教育、復健、壓力調適等功能。動物輔助治療方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大多應用在長輩陪伴與身心症狀病人,有舒緩病人情緒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照顧家屬減輕負擔,提升照顧品質。第3區早療社區資源中心委託第一社福基金會辦理活動,基金會社區服務處處長呂雅嵐表示,發展遲緩兒童透過與治療犬互動,會刺激認知、復健、壓力調適甚至人際關係等功能學習,尤其是在復健過程,透過與治療犬一起陪同學習的課程設計,如撫摸治療犬、牽牠散步等,能自然誘發兒童自發性的肢體活動,在自然情境下學習,讓兒童獲得愉悅的復健經驗。新北市兒童健康發展中心提供0至6歲的幼兒及家庭發展諮詢,也是推動早期療育的通報窗口,積極為孩子進行健康管理,並提供家庭支持及資源連結等,如有兒童發展相關疑問,可電洽2955-0885,有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早期療育 迎頭趕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各縣市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如果家中有經由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確診為發展遲緩兒童須接受療育者,可洽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全國共有35處。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各縣市政府個案管理中心經通報轉介中心評估後續有需要輔導者,將轉介至個案管理中心接續提供服務,如進行個案評估、擬定服務計畫,規劃及執行家庭支持性活動等,全國共有55處個案管理中心。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提供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可至22縣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確診,以早期診斷及早期療育。早期療育機構概況政府鼓勵與委託民間辦理之早期療育機構(含兼辦早期療育業務之機構),提供發展遲緩兒童日間療育、時段療育之療育及照顧服務。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據點為了縮短早期療育資源城鄉差距,於資源不足鄉鎮區推動社區療育服務,如幼兒療育服務、提升親職技巧、家長團體與親職活動、兒童發展社區宣導及預防服務等,便利發展遲緩兒童及家長接受便利性與社區化療育服務。到宅服務為掌握發展遲緩兒童最佳療效時期,滿足個案及家庭之需求,政府提供到宅服務。其他療育單位政府除運用社會福利資源外,也規劃衛生與教育資源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兒童生長曲線檢測提供民眾線上檢測兒童生長發育的工具及兒童生長百分位之參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費用補助發展遲緩兒童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者檢具申請表及相關文件,向兒童戶籍所在地申請早期療育費用補助。 申請時間、受理申請單位、補助款之核撥及申請案件之核准與否等,由地方政府訂定之(低收入戶以每人每月最高補助5000元為原則,非低收入戶以每月最高補助3000元為原則)。早期療育服務宣導短片-心愛寶貝 刻不容緩宣導3歲以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行為差異,並鼓勵針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應協助通報各地方政府通報轉介中心,及早接受療育。寶貝發展篩檢指南光碟透過光碟內容可更了解如何篩檢及孩子的發展遲緩原因及參與照顧的方法。
4月齡嬰兒咳嗽不止 竟是因「多長了一個肺」
正常人體左肺有2葉,4個月大的嬰兒樂樂(化名)竟然多長了一個肺,加上與正常肺器官不相通,導致他長期咳嗽,甚至發展到嚴重肺炎,讓家人操碎了心。經過大陸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幼院區小兒胸心外科顧海濤教授團隊的微創手術,樂樂多長的一個肺被安全切除,現在已經順利出院。《揚子晚報》報導,樂樂家在蘇北一個小縣城。據媽媽回憶,樂樂還在肚子裡時,她去當地醫院做孕期產檢B超,發現腹中胎兒的肺部有一處陰影病竈,醫生表示胎兒肺部存在異常。經進一步檢查明確,胎兒左肺部有一個約3.4×2.3cm的腫物,大小占整個肺部的4分之1,看上去就像多長了個肺,高度懷疑是肺隔離症。樂樂父母最終決定咬牙把孩子生下來,然後再想辦法治療。樂樂出生後身體素質還算不錯,生長發育也和同齡的孩子相差無幾;隨著樂樂慢慢長大,媽媽發現他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有時甚至會發展成肺炎,出現胸悶情況。媽媽覺得這事不能再拖,便帶著他來到江蘇省人醫婦幼院區小兒胸心外科尋求治療方案。接診的小兒胸心外科主任顧海濤教授,仔細詢問了樂樂的病史並閱覽胸部CT,發現肺部病變並無明顯的惡性腫瘤特徵,於是安排了胸部增強CT檢測,通過增強掃描,發現有一支源自主動脈的異常血管穿入了左下肺病竈,最終明確診斷為「肺隔離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隔離肺。顧海濤說明,肺隔離症是一種相對少見的先天性肺發育畸形,「隔離肺與正常肺組織隔離開來,沒有正常肺的功能,且易於感染,如果不手術根治,患者會反覆出現肺部感染,如咳嗽、咳痰、發熱甚至咳血等症狀。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和發育,隔離肺還可能擠壓正常的肺葉,影響正常肺的發育,猶如一顆隱形炸彈,危及患兒健康。」由於樂樂肺部的血管、氣管只有2-3毫米,手術難度非常大。在如此纖細的血管、氣管上面手術操作,每動一刀都要做到力度和位置恰到好處,既要順利切除異常的隔離肺、血管等組織,又要避免肺部正常血管出血,難度不言而喻。經過2個多小時手術後,僅僅通過3厘米的微創切口,樂樂多長的一個肺被順利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