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所
」 武漢肺炎 BNT 陳時中 染疫「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成功串連資金與技術 開發資本期盼扮演資金運水車,對接伯樂與千里馬
中華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下稱「開發資本」)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為加速台灣生醫產業創新發展,於去年共同催生「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開發資本強調,平台目的除串接技術及資金外,更期待有效對接伯樂及千里馬,為不同階段的生醫產業帶來資金夥伴,扮演資金運水車的角色,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日前舉辦第一次的平台小聚,開發資本旗下生醫基金及工研院聯手邀請,吸引生醫產業、新創與投資機構熱情參與,成功發揮平台角色。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具有高度專業門檻的生醫產業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資金夥伴,從Angel、A、B、C 輪、公發興櫃、pre IPO,甚至是上市櫃後需要挹注如壽險的長期資金。平台的目的就是連結資源和力量,工研院和開發資本分別投入技術和資金,同時引入對生醫有興趣的其他產業。開發資本期待成為資金運水車,對接伯樂與千里馬,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過去生醫所持續推動新創發展,深刻體會新創在成長過程中亟需四大支持,包括: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因此極力推動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同時也是推進工研院生醫領域2030願景「打造健康臺灣、推動國際生醫產業跨域創新」的重要策略之一。以集結創投、生醫產業和國際大廠的力量,為新創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援:其次,透過成功創業家及國際大廠,建構技術合作和經驗交流平台,讓新創企業加速產品開發和技術應用,並擴展國際市場。而後致力於建設臺灣生醫產業生態系統,從合作交流逐步邁向實質合作,完善生醫新創育成生態系統,促進國內生醫新創在台灣市場站穩腳跟,布局全球商機。 本次平台小聚主題設定為智慧醫療,邦睿生技總經理徐振騰分享其創業經驗指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業家大多是技術出身,會堅持將手上的技術發展到最優質化、講求精準與穩定度,但往往卻忽略對的市場及使用者需求。故營收躍升的起點就是從翻轉技術第一的思維,反之傾聽市場及客戶,依據使用者需求及介面改變,創造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宏碁智醫董事長連加恩則表示,宏碁智醫一直以來從科技導入醫療,以人工智慧輔助醫療判讀(AI Medical)聚焦於眼、骨、心、腦等四大重要疾病,並成功在台灣和海外地區拿下10張醫材許可證,智慧醫材成功導入全球8個國家或地區。從宏碁智醫成立過程中,最重要關鍵是國際大廠引薦及策略合作,整合彼此優勢及經驗,強化市場行銷綜效,將可帶領新創公司加速成長及產品轉型升級。 智慧醫療不只是行政院訂定的產業發展重點,同時也是開發生醫基金的投資焦點之一。中華開發資本針對智慧醫療的投資評估重點包括公司團隊兼具生醫產業與AI跨領域經驗與專長、商業模式、商業化潛力以及是否具有明確的退出策略。南怡君期待透過「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促進生醫產業與投資機構的了解與信任,創造商業合作與投資機會,進而活絡產業生態鏈。 中華開發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指出,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的原始概念是希望串接資金與技術,擴大既有的投資平台,降低雙方的摸索成本。透過平台,讓政府每年大量投資在工研院的技術成熟後,得以進行技轉的案子,有效串接其與創投之間的關係。類似成功的案例模式亦可複製於與他場域,使資金和技術不再平行存在,而是變成更有效率的交叉線。
純譯名!米酵菌酸與米無直接相關 農業部:國產食材安心食用
寶林茶室食安事件後,多個縣市政府禁止疑似產生「米酵菌酸」的粿條至校園營養午餐中,也引發民眾人心惶惶,甚至對米製品產生憂慮,農業部指出,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中譯名,與米並無直接相關,並強調台灣未曾有危害農作物的紀錄。但學者仍呼籲,一定要溯源,才能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並減低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30日受訪時表示,經農試所土壤專家瞭解,唐蒼蒲伯克氏菌共有4個亞種,僅有椰毒病原型會產生米酵菌酸,長期觀察台灣土壤並未發現該亞種,代表我國農產品相對安全,呼籲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國產食材。農業部提及,米酵菌酸是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收穫後會經過烘乾、碾製、包裝等步驟,到食米過程都沒有經過發酵的步驟,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受到汙染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至於各縣市禁止營養午餐使用粿條料理一事,是否會影響糧價?陳駿季強調,會密切監控,而粿條等產品可能還會使用其他如玉米澱粉等進口產品加工製成,尊重各縣市政府及餐盒公會決定,政府會盡快釐清。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明信則認為,禁止粿條等米製品,對營養午餐影響應該不大,原本該類型產品就不會經常性供應。但他也說,任何食材都有風險,呼籲業者應做到源頭採購管理、驗收,及庫房的溫溼度控管,食材才能維持安全。對農業部的說法,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首個死亡病例的血液中,既然找到米酵菌酸,一定要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菌,藏在廚房裡的哪個食材中,唯有找到才能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並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何美鄉提醒,歷經疫情階段,台灣已訓練出大量且專業有素的防疫醫師與疫調人員,因此呼籲農業部等中央單位,在調查上,不能留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人員單獨操作,「不能丟給地方自治」,應全力投入協助。
立委踢爆 中研院生醫所爆60萬筆資料疑外洩
蔡英文總統10日出席「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揭牌典禮」並高喊「資安即國安」,但諷刺的是,近期台灣公私部門資安外洩事件頻傳,無黨籍立委黃國書昨還加碼開記者會質疑,中研院生醫所執行中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未符合《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國人近60萬筆巨量基因及臨床資料有外洩疑慮,恐釀國安危機。黃國書表示,中央研究院生醫所2019年由所長郭沛恩主持台灣精準醫療計畫恐未符合相關法規,有外洩國人病歷及基因資訊的高度風險。他提出5點疑慮,是否依法取得參與者簽署「人體生物資料庫參與者同意書」與告知退出權;近60萬筆巨量基因和臨床資料,是否依《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規定申請設置生物資料庫保管及使用?如同步持有備份,是否合法?黃國書提到,使用的基因檢測晶片、儀器,在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下,檢測報告提供作為臨床使用,更讓病患下載利用,可能導致參與者陷於醫療風險;基因及臨床資料未實際去識別性,更未去連結性,有違法之虞,且該計畫接受全外資控股的GeneRight公司協助募資12億的贊助,已與境外公司商業合作。黃國書指出,基因資料不只具龐大商業利益,更衝擊國家安全,中研院生醫所保存的受試者資料除了可能外洩至國外從事商業利用,也可能流出給境外敵對勢力做不當使用,衛福部、中研院等主管機關,應進一步查處。對此,「台灣精準醫療計畫」透過中研院發出聲明,強調計畫單純作為研究使用,參與者資料皆「去識別化」,並無任何商業合作,更無資料外洩國外之情事。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表示,衛福部會與中研院、國科會配合,進一步了解詳細狀況,目前也正在修改相關法規,讓人體生物資料庫更為嚴謹。據了解,該計畫目前已暫停。國民黨副發言人呂謦煒質疑,蔡英文揭牌資安院,雖已建立官網,但所有「公開資訊」全部點不進去,沒有法規、計畫、預決算書,搞得跟黑機關一樣;他批評,還有數位部擁有200億高預算,甚至花7000萬元租昂貴地段辦公室,卻眼睜睜看著人民個資遭駭客盜取,政府資安危機重重。
立委爆中研院外洩60萬國民基因資料 要求衛福部調查
立委黃國書去年11月審查中研院預算時,曾質疑中研院生醫所執行中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商業技轉有瑕疵,進一步了解後,發現此一涵蓋全台60萬名國民基因資料的醫療研究計畫,竟有5點適法疑慮,若基因資料處理不慎,恐產生國安疑慮;黃國書今(10)日與律師陳為祥召開記者會,要求衛福部及中研院應了解該計畫是否有違基因研究相關法規,並儘快釐清爭議,做好國民基因資料安全防護。據指出,中研院生醫所長郭沛恩2019年主持的台灣精準醫療計劃(TPMI)恐未符合相關法規,導致國人病歷及基因資訊有外洩高度風險,還有多項適法疑慮,包括是否依法取得參與者簽署「人體生物資料庫參與者同意書」及告知退出權?且近60萬筆巨量基因及臨床資料,是否依「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規定申請設置生物資料庫保管及使用?郭沛恩可能同步持有備份,是否合法?此外,該計劃雖屬學術研究性質,但使用的基因檢測晶片及儀器,在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下,檢測報告提供作為臨床使用,更讓病患下載利用,是否可能導致參與者陷於醫療風險?衛福部是否知情?近60萬筆巨量基因及臨床資料並未實際去識別性,更未去連結性,恐有違法之虞?該計畫是否接受境外公司資助?人體基因資料是否可能外洩導致國安風險?黃國書指出,由於基因技術近年來進步,基因資料不只具龐大商業利益,更對國家安全造成衝擊,各國無不加強保護本國基因資料。他說,以台灣而言,凡因醫學研究等目的,收集人體檢體、衍生物或相關資料、資訊,均應依「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定,取得提供人的同意,並應納入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保管,而醫療器材之准用,均應依醫療器材管理法申請許可。黃國書說,生醫所的TPMI計畫與全台16間大型醫學中心及醫療院所共同合作,存在可能未取得參與者簽署「人體生物資料庫參與者同意書」、未依法告知退出權的狀況。他說,醫院蒐集受試者檢體及病歷資料,且僅以編碼取代姓名,於未去連結的情況下,交由生醫所以未經主管機關檢驗核准的晶片及儀器定序基因排列,其檢測報告並回傳給醫院於臨床使用。根據黃國書了解,目前計畫已經蒐集到近60萬筆台灣民眾的基因資料與病歷,郭沛恩個人也持有備份,且TPMI計畫接受全外資控股的GeneRight公司協助募資12億元的贊助,已與境外公司商業合作,中研院生醫所保存的受試者資料除了可能外洩至國外從事商業利用,也可能流出給境外敵對勢力做不當使用。他認為,全體國人的生物資訊安全都暴露在外洩風險中,恐有國安之虞,衛福部及中研院等主管機關應進一步查處。
4類高風險工作者 第4劑7月起開打
Omicron變異株BA.4、BA.5威脅漸增,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7月1日起擴大第4劑接種對象,包括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皆可接種。有專家呼籲趕在冬天前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但衛福部ACIP召集人李秉穎舉以色列為例,認為健康族群接種第4劑效果有限,因此目前僅建議高風險族群接種。目前僅針對65歲以上、免疫低下或不全、長照機構住民、醫護人員開放接種第4劑,近來BA.4、BA.5境外移入個案遽增,指揮中心宣布7月1日起開放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接種第4劑,需與前1劑間隔5個月以上。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除高危險族群外,尚未被感染過的民眾應在冬天前施打第4劑;北市聯醫醫師姜冠宇也認為,萬一BA.4、BA.5進來,會讓重症率有所提升,又爭取不到次世代疫苗,應使用現有疫苗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不過,ACIP召集人李秉穎指出,從以色列全民接種第4劑成果顯示,健康族群打第4劑效果有限,目前僅建議高風險族群接種。此外,首批Novavax疫苗預計今抵台,共50.4萬劑,效期至今年9月30日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由於食藥署已事先完成相關檢驗,封緘檢驗流程可在1周內完成,預計7月8日起就可以提供民眾接種。根據ACIP會議決議,Novavax可供18歲以上民眾接種任一劑次。李秉穎指出,Novavax是蛋白疫苗,臨床試驗顯示,接種後不良反應主要是局部疼痛、紅腫,發燒比例僅3%;如果打疫苗後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無法忍受副作用者,可考慮以Novavax補足劑次。另莫德納幼兒疫苗原訂今到貨,因文件問題延遲,開打時間未定。
劑量不足影響保護力? 莫德納「7千名兒童臨床試驗」結果曝光
台灣本土疫情日益嚴峻,其中新北2歲幼童染疫出現重症更讓家長們憂心不已,且兒童究竟該施打哪種廠牌的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也引發各界激辯。其實,世界3大新冠疫苗之一的莫德納疫苗,上月就公布其兒童實驗結果,總計6,900多名兒童接種後產生相對明顯的免疫反應,但「6個月至6歲幼童」並未有心肌炎的案例。綜合外媒報導,該實驗的劑量為2劑各25微克,僅為18歲以上劑量的4分之1,測驗結果顯示,兒童接種會產生類似成年人的抗體反應,副作用程度皆為輕度或中度,且所有受測兒童都未出現心肌炎症狀。歐盟、澳洲等30個國家,過去對6到11歲兒童施打疫苗的結果則顯示,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疲倦和發燒,類似成年人會出現的副作用。不過,在現有疫苗對Omicron保護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6個月到2歲兒童的保護力為43.7%,2至6歲僅有37.5%。「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也指出,美國紐約州對36萬名兒童施打2劑BNT疫苗後,其「效益」在3周後僅剩下平均12%,顯示疫苗劑量可能影響接種者的防護力。不過多國醫師和專家都強調,兒童注射疫苗的重點在於降低住院或重症風險,而不是期望它能阻止感染,即使疫苗保護力相對較高、注射2劑或加強劑的大人,仍會遭到突破性感染。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會議召集人鍾飲文指出,莫德納疫苗曾在兒童臨床試驗分為全劑量、半劑量及4分之1劑量等多種組合,但考量免疫反應和安全性,全劑量免疫反應雖強,但擔憂不良反應過大,因此選擇半劑量進行後續試驗,來證實保護力及安全性。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從臨床來看,兒童副作用沒有比較多,且多以急性過敏為主,因此兒童如有嚴重過敏,接種後應觀察30分鐘,確定無礙後再離開。
陳時中「快篩一條線」照常主持記者會 認本土確診破萬:不是不可能!
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新增本土病例1,209例,創下歷史新高!指揮官陳時中透露,除原本就是高風險區的北北基桃外,現在又增列「高雄」與「花蓮」為高風險區域,並坦言:「我們要接受一波比較大規模的感疫。」而台灣本土破千消息傳出後,大部分網友也做好心理準備,認為與病毒共存的「新台灣模式」時期已經到來。由於新北市昨天進行的新冠肺炎居家照護啟動記者會會後,爆出現場一名記者確診,Ct值14,導致出席記者會的陳時中和莊人祥需要自主健康監測並於這2天進行快篩。不過,今天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仍由陳時中主持、莊人祥也照常出席,引起外界議論。陳時中解釋,因為昨天他與莊人祥距離尚遠、全程都有戴上口罩,加上「剛剛也才完成快篩只有一條線,請大家放心」。陳時中除亮出快篩試劑外,也指出他與莊人祥都是自主健康監測,除不需要隔離外,當時與莊人祥距離也超過1.5公尺,「本來是考慮要不要開記者會,怕大家也擔心,之後特別把現場桌距挪開,距離比較寬」。陳時中也藉這機會宣導,表示民眾進行快篩後,不管是檢測棉棒、液體或試劑,都要放置在夾鏈袋內,陰性可當一般廢棄物包好,但若是陽性,就要送到醫院或衛生單位安排進一步檢測。而台灣在今天正式本土破千後,網友們除認為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到來外,也好奇「這樣戶外還要戴口罩嗎?」不過,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也表示,雖然台灣要面對一波規模比較大的染疫,「但從各國經驗可見,重點不在染疫規模大小,而在於防疫能力的高低」。至於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拋出的「台灣可能會有破百萬例本土確診」說法,陳時中雖表示:「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指出現在重點不在規模,而是在藥物、疫苗準備的減災程度上,還有輕重症分流的情況,把減災做好。今日各縣市確診數由高到低為:新北市328例、桃園市290例、台北市140例、花蓮縣146例、高雄市58例、基隆市48例、宜蘭縣40例、台中市33例、台南市22例、台東縣22例、屏東縣21例、新竹市18例、苗栗縣16例、新竹縣15例、彰化縣3例、雲林縣3例、嘉義縣3例、嘉義市2例、南投縣1例。
只打兩劑AZ「別擔心白打了」 第三劑混莫德納「抗體暴衝35倍」比BNT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本月20日宣佈,從本周五起,開放年滿18歲的民眾接種新冠疫苗追加劑,廠牌包含莫德納、BNT、高端。而由於日前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提出相關研究數據直言,打了兩劑AZ的血清中和病毒後,發現其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幾乎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對此,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於個人臉書公布自行整理國際期刊《刺胳針》的混打第三劑疫苗的研究數據,研究發現,打過2劑AZ者,第三劑若混打莫德納疫苗,抗體將衝高到35.7倍,比2劑打BNT,或3劑打莫德納疫苗的還要強。由於國內第三劑即將全面開放混打,目前可選擇第三劑的疫苗,包括莫德納、BNT和高端,AZ疫苗算是已完成「階段性任務」,而國內許多民眾都是接種AZ疫苗,第三劑該怎麼打?許多人都在抉擇,哪個疫苗的保護力更好。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於個人臉書公布自行整理國際期刊《刺胳針》的混打第三劑疫苗的研究數據。(圖/翻攝何美鄉臉書)何美鄉於個人臉書公布了她整理國際期刊《刺胳針》的混打第三劑疫苗的研究數據,比較了兩劑都打AZ,或兩劑都打BNT疫苗者,之後第三劑混打AZ、莫德納、BNT、BNT減半等混打方式的中和抗體生成情況。從研究數據可發現,兩劑都打AZ者,第三劑打AZ的中和抗體,可從146上升至346,是原本的2.37倍;第三劑打莫德納,中和抗體從152上升至5421,是原本約35.7倍;而第三劑混打BNT疫苗,中和抗體可從174上升至4899,是原本約28.2倍,若第三劑打的是BNT疫苗減半,中和抗體則從152上升至2501。但如果前兩劑都打BNT,第三劑改打AZ,中和抗體可從531上升至2614,是原本約4.92倍、第三劑改打莫德納者,中和抗體可從469上升至5354,是原本約11.4倍、第三劑繼續打BNT疫苗,中和抗體可從756上升至4603,是原本約10.1倍;第三劑打BNT減半者,中和抗體可從469上升至3263,是原本約6.96倍。所以從研究發現,打過兩劑AZ疫苗,第三劑若改打莫德納或BNT;效果會比打過2劑BNT疫苗,第三劑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都來的更好,提供給國內之前前兩劑都打AZ疫苗的「AZ戰士」,之後對於第三劑疫苗的選擇方向。
P3實驗室人員染疫 研究員:恐脫隔離衣疏忽⋯不排除社區染疫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緊急宣布新增一名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案16816),曾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實驗室人員,專家指出,該實驗室目前主要進行新冠肺炎相關試驗,從進出到操作皆有嚴謹的SOP流程,過去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實驗室人員遭病毒感染的先例,大多是因為沒有遵守SOP,環境及硬體出問題的機率較小。SARS期間也曾發生類似情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一般進入P3實驗室前會經過兩道消毒程序,第一道為過氧化氫(H2O2)氣體消毒,第二道為紫外線消毒,接著依序穿戴髮帽、鞋套、隔離衣,大約需20至30分鐘,流程相當繁瑣。前疾管署長蘇益仁指出,過去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實驗室人員遭病毒感染的先例,大多是因為沒有遵守SOP,例如SARS期間國防醫學院預醫所P4實驗室也曾發生感染事件,是因為實驗人員弄倒病毒液,但沒有按照標準流程處理,而是用衛生紙擦,導致病毒汙染環境。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P3實驗室是高病毒濃度環境,從進出到操作都有完整SOP,實驗也有全程監控;她認為可能是在脫隔離衣時疏忽了,如果真有打翻等失誤,應該當下就會即時應變,不會1周後才就診。何美鄉認恐脫隔離衣疏忽外傳該案是遭Alpha實驗小鼠咬傷而染疫,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感染途徑仍待釐清,初判為Delta。黃高彬認為,須先查看實驗室清潔紀錄才能判斷哪個環節出錯;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認為,目前尚不能排除在社區染疫的可能,需確認實驗室中可能接觸的Delta病毒序列,是否和患者為同一株。本土個案足跡遍布雙北13處,何美鄉表示,國內多數人已有疫苗保護,即便感染也是無症狀或輕症,她呼籲大家不用太過緊張,匡列接觸者全部篩檢即可。
國內首例P3實驗室染疫! 專門研究高危險病毒「疑似遭鼠咬感染」
中研院P3實驗室有一名20多歲的研究人員確診新冠肺炎,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是國內首起P3實驗室染疫首例,據了解,該名研究人員月初已離職,打過2劑莫德納疫苗且已經超過14天,該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確實都會接觸到各種病毒,但該名研究人員染疫後才說出上月底曾不慎被實驗老鼠咬到,而該老鼠身上帶有的是英國Alpha變異株,但仍待第2次複驗確定感染源。生物實驗室依照危險程度可分成P1至P4四個等級,P1實驗室最單純,只須設有實驗工作台及洗手槽等,而P3實驗室則是操作第三級危險群微生物實驗室,不僅須設置高壓蒸氣滅菌器等外,實驗室還需具負壓定向氣流,以避免病原菌外洩。P3實驗室可操作的感染性生物材料為造成人類嚴重或潛在致命疾病的生物,包含新冠病毒等,因此所有移出實驗室的物品都必須進行除污,實驗室研究人員也須受過專業訓練,在個人裝備防護上,不論著裝或卸裝也都有一套SOP,非常嚴謹。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數據統計,國內共有18間P3實驗室,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研院攜手學研界組開放平台,共同投入疫情的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研發等,而中研院P3實驗室研究人員也開始進行「養」病毒等相關分析研究。根據中研院生醫所P3實驗室介紹,P3實驗室工作內容包含新冠病毒培養、協助新冠病毒中和性抗體研發、快篩研發、藥物研發及疫苗研發等。據了解,中研院這名染疫的研究人員本月初才離職,在實驗室中會接觸到的新冠病毒株只有英國變異株,且該研究機構內的工作人員疫苗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P3實驗室制定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機制也完全尊重中央制定的標準,對疫情不敢掉以輕心,雖然匡列人員多,但評估風險應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北市南港P3實驗室一名人員疑因工作染疫引起討論,國內目前有18間P3實驗室,專用以執行高危險性傳染病致病原微生物研究,除操作人員須受訓,穿脫裝備也有SOP才能處理危險病毒。
3億塑膠瓶大戰2/「很多鄰居不知道那機器是啥?」 秀創意裝LED跑馬燈改機身
「節能減碳是台塑生醫清楚而明確的發展目標,一定要做到位。」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卻觀察到,擺放在她林口住家社區的一台「洗寶」洗劑補充站,「很多鄰居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機器。」這台洗衣精補充站機器,由「洗寶環保公司」總經理陳永嘉研發,不僅可以讓具稠度的洗衣精順暢流出,並可以定量充填,同時還具紫外線殺菌設備,王瑞瑜發現,可確保衛生,因此決定投資,一起成立新公司。原是淺灰綠長方型機台,11月4日在「2021亞洲生技展」上亮相時,已變臉改裝為白底翠綠瓶蓋,一眼就能辨識這是什麼機器。「新機台的外型設計,已改為放大的洗衣精瓶狀,原有的機台上頭則加裝LED跑馬燈、旁邊還有人形立牌等,都是出自董事長的創意。」台塑生醫總經理楊昆烈說。台塑生醫總經理楊昆烈(圖/魏鑫陽攝)而洗寶補充站供應的洗衣精,正是台塑生醫通過環保標章認證,同名的「洗寶環保洗衣精」,有效成分達CNS規範的15%以上,生物分解度大於95%,無甲醛、螢光劑及三氯沙等有害物質,洗嬰幼兒的衣物也沒有問題。台塑生醫的前身是台塑集團旗下台化公司(1326)清潔劑專案組,2003年進行改名並轉型,由王瑞瑜領軍,她從使用者為出發點來開發產品,旗下產品線已拓展至保養品、美妝品、保健食品、寵物用品等,目前旗下品牌有Dr's Formula、FORTE等等,目前暫無上市櫃計畫。對於這次大舉跨入洗衣精補充站,楊昆烈解釋,「最早將洗劑補充站商業化運轉的國家是義大利,主要設置在超市內,消費者可以到機器旁邊購買瓶子,然後重複使用,但裝填容量是固定的,而台塑生醫所推出的機器,不僅可以客製化容量,未來還可加裝不同洗劑選擇。」王瑞瑜曾說,「洗劑補充站是很有意義,減塑、環保又很方便,並不是為了營利。」她不只關心裝機進度,還在自家社區設置機台,不定時會過去觀察鄰居的使用狀,收集一手訊息,提供機台裝置意見,急著要在全國加油站體系、台亞加油站體系及台塑長庚各廠院區等設置,以集團資源一起節能減碳。王瑞瑜所住社區內的台塑洗劑補充站,上頭的LED跑馬燈跟旁邊的人形立牌都是出自王瑞瑜的建議。(圖/台塑生醫提供)
中研院指我國青少年打BNT心肌炎發生率較美國高 指揮中心曝原因
青少年BNT疫苗第2劑接種政策尚未底定,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上指出,台灣青少年接種第1劑BNT後,罹患心肌炎的機率約為百萬分之13,粗估為美國青少年的2倍,認為各國防疫政策的利弊應就地評估,不可以跟者西方國家人云亦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公布10月27日最新數據,12到21歲接種BNT後共有19例心肌炎個案,分別為16男3女,其中18例為輕症,尚有1例還在住院治療;其中12到17歲共有16位,分別為13男3女。對於專家指出台灣青少年心肌炎發生率是美國2倍,莊人祥回應,目前國內12至17歲接種BNT第1劑後發生心肌炎的每百萬通報率為男性22.5、女性5.5,但須特別注意的是,美國和台灣的作法不太一樣,美國是每個個案都會病例審查,分子會比較嚴格,當然比較小一點,這牽涉到每個國家通報的敏感度不同。至於青少年BNT究竟打不打?莊人祥維持一貫說法「會和ACIP專家討論」,針對先前接種BNT青少年不良事件來作研判,到底是否需要接種第2劑,再由專家再來做討論。至於美國FDA日前通過5到11歲兒童BNT疫苗緊急授權,國內是否有望跟進?莊人祥表示,相關資料還在持續向BNT取得,另外也要看美國CDC是否同意接種,「這都還是在非常初期,需要繼續關注」。
幼兒園若是Delta!專家喊「應升三級」:我們很幸運 原因曝光
新北幼兒園群聚再擴大,昨(7日)再新增5例相關確診,目前包括老師、家人和學童共有15人確診,匡列人數來到411人。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若真的是Delta,應該要趕快升三級;她直言,這次台灣人很幸運。昨(7日)幼兒園群聚再新增5例,其中3例為家長,1例是幼兒園的5歲小朋友,另有1例是幼兒園小朋友的1歲妹妹,從幼兒園教師(案16129)衍生下來一共15人確診。至於個案的病毒基因定序,陳時中表示,要等到8日才能比較完整了解,目前整體方向都指向Delta或其他變異株。由於幼兒園群聚的感染源頭仍不明,且似乎有擴大趨勢,許多人好奇,是否會再次全台升三級警戒。對此陳時中昨(7日)記者會上回應,目前沒有要升級,但如果新北疫情沒有控制住,會有這樣的考慮,不過這都是假設。何美鄉昨(7日)在《有話好說》指出,若真的是Delta,應該要趕快升三級警戒,「我們預設它是跟西方看到的Delta一樣的話,我們就會想說,我們是很幸運,這一次又被神保守到了。」何美鄉分析,因為它是先進到小朋友,如果在長照機構可能會很慘。
聯亞求逆轉5/出爐了!第三劑中和抗體高 聯亞將提二期試驗變更與EUA再審
Delta變種病毒在多國肆虐導致新冠疫情再度趨緊,而接種第三劑COVID-19疫苗,陸續已成為國際趨勢。面對變異株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健康威脅,聯亞生技今(6)日公布原第一期試驗50位受試者於今年8月初進行延伸測試,接受第三劑UB-612疫苗施打之免疫反應分析報告。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原始的武漢株或是Delta變異株,注射三劑UB-612的試驗者之中和抗體、效價都優於其他疫苗(高端、輝瑞)。聯亞生技執行副總彭文君表示,將於本周向食藥署提出二期臨床試驗計劃書變更,可望盡速得到食藥署核准變更的回覆,讓所有二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能厚惠接種第三劑而提升免疫宏效。彭文君指出,亦將於近期提送新數據至食藥署申請EUA再審,期望能獲得EUA,盡早協助國人提升抵抗Delta變異株防疫力嘉惠國人,並加入全球防疫,降低Delta變異株的全球威脅。(表/聯亞提供)彭文君強調,由目前施打第三劑後的初步資料顯示,UB-612疫苗除了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還可大幅降低民眾對接受疫苗施打的憂慮與遲疑。更基於此疫苗設計特考慮引發優異的T細胞與B細胞的免疫記憶(T-cell and B-cell immune memory)反應,進一步證明在打第三劑後快速激發打此疫苗受試者產生極高的中和抗體效價,達到優質免疫反應,將成為全球防疫上有效控制Delta變異株威脅的領先防禦疫苗。聯亞生技感謝所有協助聯亞疫苗臨床試驗者的鼎力支持、中研院生醫所P3實驗室團隊協助UB-612疫苗中和抗體檢測,以及食藥署/CDE的法規指導。
法規綁手綁腳!BBC點出3問題 疫苗危機讓台灣陷執政、外交窘境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持續擴大,但國內疫苗明顯不足,引發民眾質疑,使政府陷入執政與外交窘境,甚至造成地方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紛紛推動自購疫苗。有外媒報導,台灣疫苗採購緩慢主因,就是法規限制與各國疫苗保護主義,加上長年來的外交困境。 郭台銘妻子曾馨瑩遞交採購疫苗所需8項文件。(圖/郭台銘辦公室提供)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宗教組織佛光山及學者張亞中等近來都表態,願意協助採購或捐贈疫苗。政府將疫苗視為戰略物資,要求採購計畫須符合8項公文,引來民間質疑是否故意阻撓,全是為了國產疫苗上市鋪路。批評聲浪之下,總統蔡英文日前宣布,政府將儘速協助相關審查工作。根據《BBC中文》3日報導,台灣已下訂3000萬劑新冠疫苗,包括向原廠採購的1000萬劑AZ疫苗及透過COVAX機制購買的476萬劑廠牌未定的疫苗、505萬劑莫德納疫苗及研發中的1000萬劑國產疫苗,目前僅到貨87萬劑。(示意圖/pixabay)不過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蘇紫雲向《BBC中文》透露,台灣陷入疫苗困境的主因,是政府在法規限制下,無法像他國在疫苗未完成實驗前就以鉅資投資藥廠,取得優先供應權。舉例來說,像是大陸上海復星早在去年3月就投資德國公司BioNtech,取得代理權,近來也計劃與BioNtech合作在大陸建廠生產。美國前總統川普去年在輝瑞及AZ疫苗實驗成功前,便向13個正研發疫苗的藥廠投入120億美元資金。以色列則是在輝瑞完成測試前,以雙倍價格下訂取得先機。(示意圖/pixabay)蘇紫雲表示,「台灣的問題是,類似以色列總理的作法,在台灣可能會被以圖利罪起訴」,卻也代表在面對危機管理時,法規程序令台灣政府難以靈活應對。此外,「疫苗保護主義」(vaccine protectionism),隨著變種病毒擴散,各國仍紛紛在搶購疫苗,依照全球現有新冠疫苗約18億劑,對比世界人口總數計算,每百人僅能分得24劑,遠遠跟不上需求。歐盟抨擊美國限制疫苗出口,4月也提告藥廠阿斯特捷利康,控其未依合約提供其下訂的疫苗數量,此案已於本周進入審理程序。對於這樣的情況,報導引述台灣中央研究院生醫所何美鄉教授在接受《公視》訪問時指出,儘管民眾對疫苗不足萬分焦慮,但站在COVAX及藥廠角度,台灣疫情較印度等國相對輕微,很難說服他們將現有疫苗售台。此外,報導也提到台灣長年遭被世衛組織(WHO)拒於門外,使獲得疫苗及醫療支持更加困難,文中就指舉台灣2019年無法出席WHO北半球流感病毒疫苗選株會議、2003年SARS疫情下被WHO通報體系排除在外、1998年腸病毒流感等事件為例,甚至政府去年8月欲向BioNtech購買疫苗受北京阻撓;郭台銘、民進黨大老柯建銘5月本與上海復星討論如何將BNT疫苗運台,未料復星突然退局,加上近來日本政府有將AZ疫苗捐台,大陸外交部卻公開表示不滿,可見台灣外交困境。
企業自行快篩有譜? 企業「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陳時中鬆口近開放
本土疫情延燒之際,國內有多達10種的快篩產品,但一直無用武之地,甚至國內有許多企業欲採購新冠病毒快篩試劑自行檢測,也礙於法規限制。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鬆口,為讓防疫達到積極效果,將會訂出一套企業指引供各界依循,最快近日內會對外公告。據了解,包括工研院、中研院都有研發快則15分鐘或40分鐘內就可以快篩的裝置,像工研院生醫所研發的疫開罐,標榜全球最迷你,只有可樂罐大小,可於40分鐘內得到結果,但也因衛福部法規,致業者多數外銷海外。陳時中指出,昨天下午已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將會訂出企業使用快篩試劑的相關指引作為依循,最快這周公布。工總祕書長蔡練生支持企業購買快篩試劑,因未開放企業購買,企業「不知道敵人在哪裡」,蔡練生說,一個案例出來整個廠就要停工、停產,並且進行消毒,接觸者也都要隔離,對產業、業者影響真的很大。針對外界質疑,快篩試劑準確率不高,容易造成偽陰性、偽陽性?蔡練生表示,「總比沒有好」,且就國外已經進行普篩經驗,如政府不願意開放企業購買的話,那就「廣設快篩站」讓民眾都有機會檢測是否染疫。施信如表示,自己過去曾提倡要建立社區篩檢站,這次疫情也好凸顯社區篩檢站的重要性。
台灣戰隊3/拚50萬臨床個案 切入14億人印度市場戰勝「潛規則」
艾克夏落腳南部科學園區後,2015年,黃承好跑到德國紐倫堡設立品牌及研發中心,並註冊品牌「EXCELSIUS」。為何主打德國品牌?「德國的技術水準是世界公認最高的,能通過德國認證,品質技術一定最好。」黃承好直言。次年,艾克夏的準分子雷射儀器就拿到CE認證,等同在德國蔡司及美國愛爾康(ALCON)等國際大廠包辦的全球市場取得入場券,不過,艾克夏還不能馬上進場。艾克夏成立時,在全台尋找落腳處,最後選擇位於台南的南部科學園區。(圖/艾克夏提供)「你的儀器,沒有50萬個臨床個案,誰敢買啊?」一位醫師道出市場潛規則。黃承好因此決定從各約14億人口的大陸及印度市場切入,「在印度市場,(儀器價格)賣高沒人買,賣低大家又沒信心。」近4年來,擁有「印度蔡司」美譽的印度最大眼科設備製造商Appasamy,向黃承好買了12台準分子雷射手術儀;印度也成了黃承好團隊研發新一代飛秒雷射手術儀的主要對象。艾克夏的雷射手術儀在操作時,可透過螢幕即時觀看過程。圖為印度孟買的診所測試該儀器。(圖/翻攝自艾克夏醫療儀器臉書)「印度的老公寓多,診所最大的惡夢就是搬遷高大笨重的醫療器材時,常常要拆窗戶。」黃承好說。為了符合印度只能搭載4人的電梯規格,艾克夏研發飛秒雷射手術儀時,特別設計為長80公分、寬100公分的「小機台」,不但重量輕,還可拆組,移動性大幅提升。此外,「蔡司的飛秒雷射手術儀『機器人雷射手臂』,高度與角度固定,為了配合雷射刀,病床需不斷移動,病患容易緊張不適,我們的機器人手臂設計有XYZ三軸,可上下、左右、前後移動,不必移動患者。」黃承好點出差異。為提升手術精準度,艾克夏斥資千萬元與工研院進行技術轉移。圖為去年7月黃承好與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簽署「OCM技術應用於眼部組織虛擬切片技術模組」授權。(圖/工研院提供)為強化飛秒雷射手術儀的功能,讓同一部儀器也能執行白內障手術,艾克夏廣發英雄帖,在國際尋找技術伙伴,最後看上台灣工研院的OCM技術,花了千萬元進行技轉。「我們的手術儀測量白內障的距離小於4微米(micron),相當精準,手術過程能同步觀看角膜斷面影像,這點蔡司的產品還做不到。」黃承好開心地表示。艾克夏領航者黃承好年齡:64歲婚姻:已婚,有2個孩子經歷:Laser Sight工程師、Unidata總經理、Kerasite總經理學歷:交大光電所碩士、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電機碩士小辭典 全飛秒雷射全飛秒雷射(SMILE,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是一種眼部「小切口微透鏡取出術」,以雷射將角膜下方切削出角膜透鏡,並透過極小的傷口取出,藉此校正角膜屈光度,全程僅需30秒。具有不適應感時間短、手術完當天就可以揉眼睛、洗臉的優點,目前台灣坊間都採用蔡司的設備,一次手術雙眼的費用約12萬元。自交大光電所畢業後,艾克夏董事長黃承好就一直投入眼科醫療雷射研發,至今近30年。(圖/黃威彬攝)
台灣戰隊4/租賃取代買斷降低門檻! 讓利代理商成挑戰龍頭契機
艾克夏的飛秒雷射手術儀去年誕生後,黃承好隨即找上Appasamy當代理商,「我們在每個城市找20個診所,以租賃方式運作,艾克夏提供技術、耗材與雷射設備給這群種子醫師,進行術前、術中及術後訓練,再由種子醫師說服其他診所的醫師。」雷射手術已成為近視、老花、白內障等病患的治療利器,圖為馬來西亞一家眼科診所透過艾克夏儀器進行手術。(圖/翻攝自艾克夏醫療儀器臉書)黃承好表示,診所醫師不需加盟金,僅需第1年支付2萬歐元(約新台幣67萬元)給Appasamy,若賣到20間診所,Appasamy就有40萬歐元的進帳,足夠買1台針對印度市場售價25萬歐元(約新台幣937.5萬元)的艾克夏飛秒雷射手術儀,比蔡司一台45萬歐元便宜4成多。目前蔡司在印度賣出45台飛秒雷射手術儀,艾克夏預計3年達到70台租賃。大方讓利給Appasamy,黃承好是為了要在印度累積50萬個臨床案例,證明艾克夏跟蔡司一樣好,以打入台灣在內的其他市場。成軍9年的艾克夏,全球員工有30多名,採台灣技術研發、德國品牌行銷的模式,預計今下半年興櫃。(圖/黃威彬攝)32人組成的艾克夏,成軍9年來,吸引了多家創投,光研發就燒了3億多元,如今媳婦熬成婆。「CP值高、有競爭力、市場有需求。」聯電集團的宏誠創投副總經理顏瑋志表示。除了宏誠創投,元富創投、富拉凱投資銀行及大綜電腦等,也都投資押寶艾克夏。「今年下半年準備上興櫃!」黃承好坦言,1月剛開過董事會,也訂出「今年EPS(每股稅後盈餘)1元、明年8.95元、後年14元」的目標,不過,這一連串起飛的數字還不夠嚇人。放眼全球近視雷射手術儀的8次併購大潮,前4次是準分子雷射,第5次起就是飛秒雷射,雖有美國跟德國同業找上資本額2億元的艾克夏,但黃承好評估最佳時機是2023年,「業界行情是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起跳!」而艾克夏有飛秒和準分子兩大雷射技術,經業界評估,身價更是8億美元起跳!艾克夏領航者黃承好年齡:64歲婚姻:已婚,有2個孩子經歷:Laser Sight工程師、Unidata總經理、Kerasite總經理學歷:交大光電所碩士、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電機碩士小辭典 全飛秒雷射全飛秒雷射(SMILE,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是一種眼部「小切口微透鏡取出術」,以雷射將角膜下方切削出角膜透鏡,並透過極小的傷口取出,藉此校正角膜屈光度,全程僅需30秒。具有不適應感時間短、手術完當天就可以揉眼睛、洗臉的優點,目前台灣坊間都採用蔡司的設備,一次手術雙眼的費用約12萬元。德國蔡司的飛秒雷射手術儀,是目前眼科診所主要使用的器材。(圖/翻攝自台灣儀器行官網)
5關鍵基因從古留存至今 讓台灣漢人取得演化優勢
演化過程會保留有優勢的特徵,淘汰劣勢特徵,讓物種適應環境生存。陽明大學透過基因體序列分析,18日公布5關鍵基因,讓台灣漢人在千年演化過程中不被天擇湮沒。台灣的族群包含原住民族與漢人,漢人是過去400年中陸續移民來台。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研究1萬4401位台灣漢人的全基因體基因型及其中772位全基因體序列,找到CTNNA2、LRP1B、CSNK1G3、ASTN2以及NEO15個關鍵基因,一直從遠古遺留至今,是台灣漢人具有競爭優勢的基因。CTNNA2是形成細胞骨架的關鍵基因,特別是神經細胞的樹突棘,同時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男性精子的活動力有關;LRP1B基因則與低密度膽固醇有關,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巨噬細胞有關,可以在傳染病中提升存活機會;CSNK1G3基因則與乳汁酪蛋白成分、醣類脂質代謝有關,這些都會影響骨密度的新陳代謝;ASTN基因在南亞、南非及衣索比亞人類族群中亦發現其與演化適應有關,目前對於它在演化過程中的角色仍然所知不多,但與醣類代謝有關;NEO1基因調控細胞發展階段的黏附,包含大腦皮質神經元等,被認為與增強認知功能有關連性。不過這些基因可能也有負面影響。例如CTNNA2與ASTN2都與思覺失調症有關,而NEO1則與心血管疾病與自閉症有關。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表示,這5個基因連結了一些新陳代謝的功能,但也和部分疾病有關,可以說明不同演化路徑下的人類族群,有不一樣的疾病易感性,這是演化的必然。研究也發現台灣漢人基因體亦記載著我們祖先具有東北亞及東南亞的基因交流印跡,分顯示出台灣的族群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來自不同地理區域族群間的基因交流,早在400年前漢人大遷徙來台前就已發生,我們祖先在遠古時期的遷徙,才讓台灣漢人有著基因多樣性。可文亞表示,瞭解族群演化不僅只有歷史學與考古學的意涵,同時也包含了精準醫療的概念。例如非洲人演化所遺留下來的基因讓他們比較容易罹患鐮刀性貧血症,但鐮刀性貧血症變異攜帶者較能抵抗瘧疾,這是基因演化權衡(trade-off)的結果。因此瞭解台灣特有的遺傳起源與演化適應,對於建構本土的精準醫學有其重要性。這項研究也包含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馬偕醫院輸血醫學及分子人類學研究室,以及日本的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等研究團隊皆參與其中。
台灣已出現社區感染? 陳時中改口、衛福部小編急更新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至今未獲得控制,台灣昨天(16日)晚間,又一口氣新增2名確診個案,其中一例已經死亡。尤其國內第一起死亡病例,本身沒有中港澳旅遊史,也沒有確診個案的接觸史,震驚台灣社會。由於昨天傍晚衛福部長陳時中證實,台灣可以說是已出現疑似社區感染首例,讓民眾紛紛擔憂,「台灣是否已出現社區感染?」後來在深夜時分,指揮中心緊急發布訊息,指已掌握死亡個案第19例計程車司機的3個可能感染源,並重申第19、20例只是社區內零星個案,衛福部臉書小編,也在深夜緊急更新社區傳播4大徵兆,否認國內已出現社區傳染。台灣昨天新增2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是一對中部兄弟,其中第19例病例,是61歲哥哥,職業為白牌計程車司機,他從出現咳嗽症狀到死亡,只有短短20天。而這名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不僅沒有旅遊史,也沒有確診個案的接觸史,且傳染給同住50歲弟弟(第20例個案)。這兩個案例相繼發生,是否代表國內出現社區感染?當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以這麼說」,讓國內民眾繃緊神經。 而昨天台灣的這起新冠肺炎首例死亡案例,是否象徵國內已出現社區感染?專家們看法不一。據《中央社》報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第19例病例「不是社區感染」。她解釋,社區感染是不知道源頭的,但這個案的源頭,看起來是來自於該患者的職業,會接觸到來自中港澳的民眾,她呼籲指揮中心收回社區感染的說法。(圖/衛福部臉書)結果,昨天在傍晚召開記者會後,深夜約10點左右,指揮中心立即改口,表示第19例的死亡案例,是社區內零星個案,目前也已掌握被第19例載過的其中3名可疑感染源,民眾於社區被傳染的風險很低。而衛福部小編也在深夜PO出一張圖提到「符合社區傳播4大徵兆」,包括「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來源」、「本地感染個案已『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數」、「已經出現連續性的傳播鏈」、「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在圖中也補充說到,目前「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來源」仍在清查中,而本地現在的感染,是遠低於境外移入個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