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鑽石
」30億頂級彩鑽直送來台!看準「投資型鑽石」天價市場,Diamond Bank臻品搜羅零時差
全球經濟局勢多變,隨著濃縮貨幣概念愈加成熟,鑽石投資在近年亦成為大熱趨勢。2015年於台北成立、匯聚全球知名鑽石與彩色寶石礦場源頭產地的「Diamond Bank鑽石銀行」,憑藉其連結全球礦場網絡的結盟優勢,透過大數據迅速比價,不僅更能精準掌握市場動向,今年依舊運用M2M(Mine to the Market從礦場到市場)的平台集貨實力,盛大舉辦《2021 Diamond Bank Fancy Color Asia Tour》頂級彩鑽亞洲巡迴展,獻上總價值逾新台幣30億元、奪目絢爛的多樣裸石與頂級珍稀珠寶。本次參展商有半數以上為國際一線珠寶品牌的供貨商,因看好後疫情時代亞洲奢侈品市場、Diamond Bank的消費者影響力與信譽,直接將甫落幕的日內瓦珠寶展焦點展品運送來台;其中諸多稀罕彩鑽規格更甚國際品牌主打商品,讓藏家零時差感受與世界級展覽同步的高規震撼力。Diamond Bank《2021頂級彩鑽亞洲巡迴展》,展出總價值逾新台幣30億元、奪目絢爛的多樣裸石與頂級珍稀珠寶。(圖╱Diamond Bank提供)2克拉藍鑽IF戒指。(圖╱Diamond Bank提供)本次出展首品來自沙國皇室所收藏的頂級珠寶,搭配重達20克拉的粉紅鑽,亦是台灣珠寶史上公開展出「全美淨度」(Internally Flawless)等級中克拉數最大的粉紅鑽,身價高達新台幣10億元。此顆粉鑽在毛胚時期即被皇室收藏,當時皇室貴族指定比利時切磨場將鑽石打磨成公主最喜愛的風箏形狀,並聘請法國精品VCA梵克雅寶御用珠寶設計師,鑲配另已私藏多年的25顆阿蓋爾粉紅鑽,共耗費2年時間打造成藝術臻品,作為傳承的重要象徵。過去10年來,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會屢次求件未果,此回由Diamond Bank取得獨家展售權,率先與台灣藏家分享此件珍稀瑰寶。重達20克拉的沙國皇室收藏品粉紅鑽項鍊,價值逾新台幣10億元。(圖╱Diamond Bank提供)由於高成色與高淨度鑽石對於整體市場具有強大吸引力,此次巡迴展特別蒐羅15顆「全美系列」(IF Collection)的頂級彩色鑽石,包括:外型最討喜的心形10克拉粉鑽、湛藍海洋之心,以及12克拉的濃彩金鑽。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顆來自全球最大藍鑽開採礦場(Cullinan南非庫利南)、重達3克拉的「全美無瑕等級艷彩藍鑽」(Fancy Vivid Blue),此顆藍鑽色彩飽和且無伴色,細緻火彩透出濃郁的加勒比海深藍色調,猶如濃縮匯聚絕美海景,成為頂級藏家趨之珍藏的首選逸品。擁有濃郁正藍色彩、重達3克拉的全美艷彩藍鑽,是本次展覽亮點之一。(圖╱Diamond Bank提供)天然彩鑽中,僅有1%比例能擁有超過10克拉的重量,喜愛大克拉數的藏家,更可在本次展覽一次品鑑12顆濃彩等級以上的大克拉數金鑽,包括:20克拉成對的「鮮彩金鑽」(Fancy Yellow)、24克拉成對的「濃彩金鑽」(Fancy Intense Yellow),以及達到彩鑽濃度最高艷彩等級的30克拉「艷彩黃鑽」(Fancy Vivid Yellow)等巨大稀有珍品。30克拉「艷彩黃鑽」(Fancy Vivid Yellow),達到彩鑽濃度最高艷彩等級。(圖╱Diamond Bank提供)根據GIA(美國寶石學院)的資料顯示,每年評鑑的所有鑽石中,彩色鑽石比例僅不到3%,其中更只有4%可呈現粉、藍、紅、橘、綠、紫及靛色色彩,亦即約全球每年生產鑽石原礦總數的0.004%。本次巡迴展中展示極為罕見、超過1克拉的「正橙色艷彩」(Fancy Vivid Orange)鑽石,另有具豐饒與欣欣向榮寓意的「綠色鑽石」(Fancy Intense Green),也在此《頂級彩鑽亞洲巡迴展》中非凡登場。1克拉「正橙色艷彩」(Fancy Vivid Orange)鑽石。(圖╱Diamond Bank提供)彩鑽的珍貴稀有程度,來自於萬分之一的產量,過去彩鑽是專業藏家的收藏專利,近年受到全球市場貨幣寬鬆趨勢與經濟波動影響,許多投資人已經將鑽石視為投資及避險的濃縮貨幣,使得彩鑽的價值持續看好。因此,本次展覽中除了要價不斐的頂級彩鑽,Diamond Bank也推出今年巡迴展的限定商品:「1克拉GIA黃金彩鑽」限量15顆,售價99,000元(不含戒檯)。從此,擁有人生第一顆彩鑽,再也不是遙遠的夢想。1克拉粉鑽戒指。(圖╱Diamond Bank提供)
澳洲團隊突破技術限制 常溫下數分內生產「鑽石」成功
在商業宣傳口號的洗腦下,鑽石成為愛情堅定不移的象徵。事實上,自然界中鑽石也是屬於最堅硬的礦物,其價格也居高不下,雖然後續也有科學家發明人造鑽石的方法,但條件仍受限於高壓、高溫的環境條件。可近日就有澳洲團隊突破技術限制,在常溫下,僅耗費數分鐘就能成功打造人工鑽石。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和墨爾本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小組,18日發表聲明,他們在常溫下用高壓碳進行加工,最後成功製作出人造鑽石,打破過去侷限在高壓、高溫環境才能製作人造鑽石的技術限制。據悉,該研究小組施加的壓力之大,相當於是640頭非洲象的重量擠在一個芭雷舞鞋尖上。據悉,自1879年開始,就有科學家提出鑽石和成的假設,但當時並沒有足夠技術付諸實行。後來在1940年代,美國、蘇聯、瑞典開始研究人工鑽石的可能性,並發現了CVD(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與HPHT(高溫高壓,High-Pressure High-Temperature)兩種合成技術。後來在1990年出現第三種爆壓法合成技術。在此之前,不管是人工鑽石還是自然鑽石,都受限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成鑽石。但這次澳洲研究小組的技術,是在室溫下,透過對碳施以高壓的方式來生成鑽石,最終達成的效果足以令人驚喜,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比起過去的製作方法來講,研究小組的常溫高壓法,成本上較過去便宜,生產效率上也比過去好。研究小組人員也解釋,目前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製作珠寶等級的人工鑽石,以及比鑽石還硬的藍絲黛爾石(Lonsdaleite),該礦石是在1967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隕石坑中發現,硬度高出鑽石58%,擁有極高的工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