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
」 新冠肺炎 英國 台灣北流與AIT合作邀5美嘻哈音樂人對談 嘻哈先鋒朱頭皮分享綽號來源
由北流企劃的《北流音樂故事沙龍》上週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協力合作特別企劃「如果可以,我也想嘻哈到永遠」,邀請來自美國的五位嘻哈音樂人對談,除了北流董事長黃韻玲代表出席,更邀請到可謂為音樂圈「活字典」曾挖掘台灣第一組嘻哈團體L.A. BOYZ,並引領本土嘻哈先鋒的倪重華、以及資深音樂人朱頭皮,一同出席這場業界盛會,討論國內外創作者所面臨的困難及選擇。歷經一連的分享後,黃韻玲表示:「發現無論是國內外所遭遇到的困難,竟然沒有因為文化上、民族性的差異而有太大的不同。聽著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感受很深刻,也很感動,他們都是在選擇中更確定自己要走的路。」而這五位遠道而至的音樂人分別為來自紐約哈林區的音樂及藝術創作者Phes、打擊樂手同時是舞者的Dez、身兼演員及饒舌歌手的Rah Digga、資深專業DJ與製作人Rugged One,以及創作歷程已達二十年之久的街頭塗鴉藝術家Jurne。來自美國的五位嘻哈音樂人討論國內外創作者所面臨的困難及選擇。(圖/ 北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五位美國創作人皆有著驚人背景,其中最令黃韻玲印象深刻的是街頭塗鴉藝術家Jurne,他過去竟是幹細胞生物學領域的工作者,但他為了夢想放棄一般人眼中看似充滿遠景與未來的工作,全心投入於創作中。不僅如此,身兼演員及饒舌歌手的Rah Digga曾參演知名好萊塢電影《惡靈13》,並飾演其中Maggie一角,讓黃韻玲直呼:「每個人都深藏不露,卻都為了夢想義無反顧,令人十分佩服!」她也直言若這個熱愛是能讓自己廢寢忘食,很鼓勵大家能堅持走下去。街頭塗鴉藝術家Jurne(左)過去竟是幹細胞生物科學家,為嘻哈夢想義無反顧。(圖/ 北流)同樣身為創作者的朱頭皮表示雖然所處年代不同,但所面臨的處境與困難卻未隨著時間消散,認為每個世代都有必須要克服的困境,他笑說:「在一些講座或是課程之後,常有主持人要我以前輩的角度說一些鼓勵的話,但我第一句都會先問台下的學生:『誰喜歡創作?你確定嗎?』接著會告訴他們很多人看到舞台上的光鮮亮麗紛紛想投入,卻可能連續三年一塊錢收入都沒有。」朱頭皮更笑說自己是先用「恐嚇」的方式,嚇走一些一時興起的人,「如果聽完都還是願意加入,那才有意義。」此外,他也提到當年「朱頭皮」這個名字是源於自己小學的綽號,還讓老闆倪重華說:「你確定喔,這個名字取下去會叫一輩子。」如今他也以「朱頭皮」之名留下不少經典作品,更成為台灣「嘻哈歌曲」的先鋒。身兼演員及饒舌歌手的Rah Digga曾參演知名好萊塢電影《惡靈13》。(圖/ 北流)
追櫻賞楓不用碰運氣! 中山大學「物候調查」20年掌握花期
民眾未來追櫻、賞楓不用再碰運氣,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楊家豪研究發現,台灣植物花季與「過去1年的溫度變化」息息相關,嚴冬、暖春促使花朵提早綻放,暖冬、寒春則反之。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繪製台灣追櫻、賞楓地圖,幫助民眾精準掌握開花情報。張楊家豪受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委託,2002年夏天起在鄰近福山植物園的原始森林中規畫全球第一個亞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並布放106張種子網,20餘年來記錄植物開花、結果的物候周期持續至今。研究團隊使用2002年至2021年共19年的福山樣區開花植物監測資料搭配氣象資料,以每年至少出現在10個網子、具有16年以上開花紀錄為基準,挑選資料中具有超過500筆開花資料的16種植物,分析氣溫、日照量、雨量及光照周期對照每年第一次開花時間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季節氣溫變化對於植物開花時間有不同影響,如台灣中低海拔森林重要樹種「長尾栲」提供許多空間讓附生植物「借住」,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其花期與紅楠、香楠相似,彼此對溫度的敏感點又不同。早秋溫度決定了長尾栲花期,長尾栲需歷經2周、周均溫低於19度的冷刺激後,等待4至5個月即含苞待放,反之則使花期延後。紅楠需2至3個月、月均溫低於17度、香楠需低於19度,蓄積能量,等待2至3個月後即開花,花季落在冬春之交,不同年間開花日期可能差距1月至3月之久。張楊家豪表示,團隊和史密森尼學會的博士Joe Wright合作,藉由建立8種物候模式,分析不同氣候因子對於開花時間的影響,證實多數植物花季與過去一年的溫度變化息息相關,春、夏季溫度愈高、開花時間提早,秋、冬季的低溫冷刺激開花,暖冬延遲開花時間。
鯊很大!南非大白鯊成虎鯨美食 120秒現殺取肝「最青」
南非西南部的干斯拜(Gansbaai)漁村,先前出現大批鯊魚慘被開膛剖肚、宛如外科手術般陳屍在海邊,對此,海洋保育團體「海洋動態(Marine Dynamics)」的海洋生物學家直指,嫌犯就是前科累累的虎鯨「左舷(Port)」和「右舷(Starboard)」,原來,一向被視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獵殺者的大白鯊,在虎鯨,又稱為殺人鯨(Orca)眼中,只是食物的一種,而且,大白鯊全身上下只有「新鮮的肝」,才算得上是牠們的美食。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Christiaan Stopforth/Drone Fanatics SA)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非洲海洋科學雜誌》(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一群海洋生物科學家2023年搭船赴南非錫爾島(Seal Island)附近海域時,發現一隻大白鯊浮出海面,接著一條名為右舷的虎鯨現身。這隻虎鯨直接咬住大白鯊的左胸鰭「猛甩大白鯊數下,直到將牠的內臟活活扯出來為止」,整個「現殺」的過程僅僅在120秒內完成。過去科學家認為,虎鯨一般會聯手合作,以「較優雅」的方式先跟大白鯊「玩耍後」再獵殺,通常會耗費2個小時,不過這親睹右舷輕輕鬆鬆在2分鐘內現宰大白鯊,讓科學家震驚到說不話來。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取自「海洋搜尋」研究與保育團體 YouTube)根據直擊整個過程的義大利鯊魚研究中心生態學家密卡瑞利(Primo Micarelli)表示,「看著『右舷』吞食大白鯊的肝臟,這影像讓人難忘」,海洋生態科學家已經知道虎鯨喜愛大白鯊的新鮮肝臟,特別是這兩隻特別活躍的虎鯨、右舷和左舷。左舷和右舷最初於2015年在南非開普敦附近海域現蹤,與其他虎鯨不同的是,左舷和右舷喜歡在海岸附近捕獵,當地人因此時常看到牠們奇特的背鰭。虎鯨是海洋中最頂級的掠食者,通常在這些地區獵捕海豚,外界也知道牠們會捕獵體型較小的鯊魚種類,但過去,牠們攻擊大白鯊的行為的相關證據十分有限。虎鯨界開膛手傑克,虎鯨「右舷」在南非海域追殺大白鯊的過程。(圖/翻攝自X)左舷和右舷的目標是鯊魚的肝臟,因為肝臟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器官,富含油脂」。右舷現殺大白鯊的畫面曝光,也讓生物學家憂心,因為這種獵殺行為正在蔓延,多項研究所建立的理論也指出,虎鯨有能力傳授狩獵技術,但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右舷和左舷對南非鯊魚群構成的風險,整體來說仍十分有限,「兩頭虎鯨不會就此消滅一個物種」。
首度曝光!所羅門叢林「傳說巨鼠」罕見身影被拍到
近日,墨爾本大學、所羅門群島國立大學和旺烏努扎伊拉村的研究人員,首度用相機捕捉到旺烏努巨鼠(Vangunu giant rat)的身影,此種巨鼠已經被歸類在極度瀕危的囓齒動物之一,從2017年首次發現至近期拍攝到牠之前,研究人員也僅有發現已死亡的標本,所以這次捕捉到牠的罕見身影對研究人員來說是極為振奮的消息。旺烏努巨鼠是一種可以用牙齒咬碎椰子殼並食用椰子的巨型哺乳囓齒動物,牠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樹上,其體長可達約45公分,體重約1公斤左右,體型是一般老鼠的兩倍大,而且有著非常長的尾巴及短小的耳朵。雖然旺烏努巨鼠是在2017年才被證實確認的新種囓齒類動物,但是早在20世紀就有關於牠的相關書面記載,旺烏努巨鼠的存在一直都是當地居民的民間傳說,他們把這種「傳說巨鼠」取名為「維卡」(Vika),在1990年彙編的當地詞典當中也可看到「維卡」一詞。之後,旺烏努巨鼠被證實有其存在後,其學名也被研究人員正式命名為烏羅米斯維卡(Uromys vika)。這項研究的主要人員,墨爾本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拉維里 (Tyrone Lavery)表示,首次捕捉到旺烏努巨鼠的影像,對於這種鮮為人知的物種來說是非常正面和積極的消息,特別是在該島的最後一片原始保育森林上。
2023年屢創恐怖紀錄!地球氣候已進入「未知領域」 彭啟明:令人擔憂
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出現許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紀錄。對此,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示警,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的氣候危機已進入「未知領域」,這也讓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據Oxford Academic的報導,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UP)代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IBS)出版的科學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24日刊登了一篇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標題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The 2023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Entering uncharted territory)的文章,內文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遷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直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目睹的情況。」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例如7月7日南極海冰創下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另海洋酸度、冰川厚度和格陵蘭冰量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而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氣溫方面,今年6月至8月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另截至9月12日,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超過1.5°C的天數已超過其他年份,且總數恐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加拿大今年的野火截至9月13日,已燒毀面積達1660萬公頃,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此外,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另根據2023年1月迄今的統計數據,3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均達到創紀錄水準。內文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一系列重大的極端天氣災害,其中一些事件表明,極端氣候正在威脅更廣泛的地區。預估到21世紀末,全球恐有多達3億至60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以及死亡率上升等風險。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昨上午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並感嘆「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
法國「蟲蟲危機」飄洋過海? 床蝨入侵倫敦地鐵「沿著乘客褲管往上爬」
先前才有消息指出,法國巴黎當地因為臭蟲(床蝨,bedbugs)嚴重肆虐,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電影院等地方都可以看到臭蟲的身影。而如今,這股「蟲蟲危機」似乎已經飄洋過海,目前有消息指出,英國倫敦地鐵也出現臭蟲的身影,甚至有網友拍到臭蟲沿著乘客褲管往上爬的驚悚畫面。根據《衛報》報導指出,近期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拍攝影片的網友表示他在英國倫敦地鐵維多利亞線搭車時,在車廂中發現臭蟲的身影,而這隻臭蟲還沿著拍攝者的褲管緩慢往上爬。雖然臭蟲並沒有造成直接傷害,但是這支影片還是造成不少英國網友的恐懼與噁心。其實先前法國巴黎在討論如何處理臭蟲事情時,巴黎副市長葛雷格華(Emmanuel Gregoire)就曾表示,臭蟲會隨著人員的移動而跟著移動身處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將外面的臭蟲帶回家「你必須明白,事實上沒有人是安全的,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被臭蟲抓到後,就這樣不自覺的帶著臭蟲回家。」但也有眼尖的網友懷疑,影片中出現的小蟲子,真的就是肆虐巴黎的臭蟲嗎?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生物科學院教授霍爾(Richard Hall)也表示,影片中的小蟲,其蟲體不夠扁,看起來不太像是會在夜間出沒的臭蟲。但即便如此,他也無法完全保證「絕對不是臭蟲」。就在英國民眾以為法國蟲蟲危機要在倫敦上演時,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就表示,倫敦地鐵每晚都會對車廂進行完整的清潔,而且倫敦市府也會向巴黎市府取經,請教防治臭蟲的方式。薩迪克汗也強調「目前情況來看,倫敦不會出現臭蟲肆虐的情況,但交通局還是會審慎處理」。
被鯊魚狂咬「失去一半血液」 他等死「海豚突現身救命」
「我堅信海豚救了我的命。」一名外國男子在埃及紅海游泳時,遭到鯊魚咬傷了5次,在他失血太多想放棄求生時,一群海豚突然游到他身邊阻止了鯊魚的攻擊,而他隨後被路過的船隻救起,送往醫院縫了300多針。針對這個神奇的景象,專家表示,其實海豚可能並非要救人類,牠們只是懷疑海中的一團血代表著牠們的孩子被攻擊,才會向鯊魚發起進攻。根據《每日星報》(Daily Star)和《太陽報》(The Sun)的報導,一名遭灰鯖鯊襲擊的男子馬丁(Martin Richardson)表示,他感覺到他「被瘋狂地進食著」,身體大約失去了2.8公升的血液(大約是人體含有量的一半),當他漂浮在海洋準備放棄自己的生命時,沒想到一群海豚突然游向他,並開始攻擊鯊魚,路過的船隻也及時救下了他,讓他得以倖免於難。馬丁認為海豚救了他命,而報導指出,實際上海豚拯救人類的故事相當多,但相關的專家對於海洋哺乳動物是否出於善心,而去幫助人類一事感到懷疑。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邁克(Mike Heithaus)表示,當海豚看到一大團血,牠們會得知該地區是有鯊魚的。邁克提到,如果這些生物中有孩子(海豚),牠們可能懷疑鯊魚正在攻擊自己的孩子,因而開始擊退鯊魚,所以那群海豚可能並不是在試圖幫助馬丁。邁克也補充,海豚、鯨魚保護人類的案例很多,但大多數情況不是出自對人類的愛。
北大西洋正面臨前所未有「極端熱浪」 專家憂心「這兩區」有危險
近幾個月以來,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高溫的現象,更出現過幾次極端熱浪,在某些地區,水溫甚至比平時高了5度,這使得人們擔憂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專家認為珊瑚、淺水區魚類尤其危險,而在2021年,曾因一場極端的熱浪,加拿大海岸約10億隻貝類就這麼被「煮熟」了。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和使用,地球暖化污染加劇,海洋和陸地溫度也逐漸升高。根據《CNN》的報導,英國和愛爾蘭沿海在18日發生了奇怪的海洋熱浪,而自1850年有紀錄以來,今年的4月和5月創下了海洋表面溫度的最高值,5月份北大西洋的溫度就比平均高出1.25度。2020年的一項研究更指出,由於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已增加了20倍以上。英國斯旺西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海草項目創始主任理查德(Richard Unsworth)表示,這次的大西洋熱浪更是前所未有的,更熱的水溫將會殺死魚類、珊瑚、海草、牡蠣等海洋物種。在6月初,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沿岸曾有數千條死魚被沖上岸,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大規模死亡與海洋溫度上升有關,因為較暖的水能夠容納的氧氣更少。報導指出,全球變暖的效應預計今年會更甚,且由於強勁的西風能夠冷卻海洋表面,較弱的風可能使得溫度提高。特別的是,船隻運行時所需的燃料「硫」所產生的「氣溶膠」,雖然對人體健康有害,卻能藉由反射陽光來達到降溫效果,不過因為相關的污染防治法規,要求減少燃料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間接地助長了海洋溫度的升高。
新鮮直送!家中馬桶驚見大螃蟹 女屋主嚇傻:到底怎麼爬進去的
家住嘉義縣東石鄉的陳姓女子昨在自家馬桶看到一坨黑黑的東西,沒細看就沖水,沒一會驚覺黑黑的東西爬出來,才發現竟是1隻15公分大螃蟹,事件傳開後,網友嘖嘖稱奇,還有人笑說螃蟹不請自來是新鮮直送,由於螃蟹來自馬桶管路,陳女只能將牠暫時養著,根本不敢吃。東石鄉陳姓女子在自家馬桶發現1隻15公分大螃蟹,嚇了一大跳。(讀者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陳女家鄰近東石大橋朴子溪河口溼地,周邊都魚塭,有專家推測,近日常下雨,水溝、排水系統水位高,螃蟹可能沿著化糞池連接的戶外水溝管路爬進化糞池,再一路爬上馬桶管路進入馬桶內。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博士後研究生王騰巍看了照片,指這隻螃蟹應是「凶狠圓軸蟹」,說這種蟹主要棲地在潮間帶、養殖漁塭旁,會跑到馬桶,推測是近日下雨,水量太多,而這種蟹的習性接近陸蟹,需要找地方躲藏,才會自循出路,結果誤入馬桶管路裡。有網友笑稱這隻螃蟹的際遇像極了《海底總動員》主角小丑魚「尼莫」,也有網友說東石蚵仔吃到飽不稀奇,螃蟹到處跑才奇特,更有人稱是正港「新鮮直送」。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博士後研究生王騰巍看了照片,指這隻螃蟹應是「凶狠圓軸蟹」。(讀者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搜奇/越南蜜蜂兼吃人類排泄物 科學家曝驚人真相:吃糞便對付亞洲殺手
當一大群大虎頭蜂(asian giant hornet)攻擊一顆蜂窩時,這場「屠殺」通常相當殘酷且迅速,當確立目標後,大虎頭蜂群會集體降落、殺害進行防禦的成年蜜蜂,接著佔領整座蜂巢,接著獵捕蜜蜂幼蟲以餵養幼蜂,這場殺戮通常幾個小時內就能結束。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圖/達志/美聯社)不過研究發現,一般蜜蜂也不是毫無抵抗能力,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來自美國、加拿大、越南研究人員組成的跨國團隊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刊登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東方蜜蜂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達志/美聯社)美國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馬蒂拉(Heather Mattila)就表示,這種警告訊號相當「刺耳、嘈雜」,持續時間不一、音調頻率也不同,宛如靈長類、狐獴等哺乳類動物在害怕時所發出的「尖叫聲」。據馬蒂拉表示,聽到這種聲響時可以感受蜂群內心的躁動不安,「牠們的音調變化很大,而且用不規則的方式改變,所以讓聲音很突出」。她說目前只有觀察到東方蜜蜂會發出聲響示警,而且也只有在面對大虎頭蜂來襲時會發出這種聲音。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圖/達志/美聯社)另外,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bee balling),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蜂球通常是數百隻蜜蜂參與,在幾秒內包圍一隻大黃蜂,擠壓牠、限制牠的呼吸,當蜜蜂將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對大虎頭蜂來說是相當致命的,除此之外,包括搜集動物糞便,並將這些糞便塗抹在蜂巢入口也可以擊退大虎頭蜂。據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一篇文獻顯示,越南的蜜蜂會收集蜂巢附近的動物糞便,以「放屎抹壁」的方式防止大虎頭蜂的襲擊;不過,西方蜜蜂就沒有這項技能。這篇研究證實蜜蜂懂得「使用工具」,也是首起蜜蜂會「吃屎」攝取養分的案例。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蜜蜂使用動物糞便保護巢穴免受大虎頭蜂襲擊》一文披露,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特別是雞與豬的大便,因臭味相當濃,此外,這不僅是學界首次發現蜜蜂「已知用工具」,更是首起蜜蜂會「吃屎」補充養分的案例。除用口器將糞便帶回去築城池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吃大便」能提供蜜蜂鹽分。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殺人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翻攝自推特)
養殖戶恐轉養其他魚種 業者憂魚價崩盤
台灣水產品輸陸再受阻,影響企業178家,影響產值逾60億。業者擔心未來午仔魚養殖戶轉養其他魚種會導致魚價崩盤,盼政府嚴控明年放苗量。學者指出,轉養應會針對其他高價魚種,但政府在市場經濟運作下,難以管制放苗量。農委會統計,2019至2021年平均輸中國大陸大宗水產品量值,魷魚3.6萬公噸18.3億居冠,其次依序是石斑魚0.7萬公噸14.9億;午仔魚0.7萬公噸6.8億;鰹魚2.8萬公噸8.4億;秋刀魚1.8萬公噸4.4億,以及白帶魚1.2萬公噸2.9億。南部張姓養殖業者說,魷魚、秋刀魚等遠洋魚種可冷凍儲存,且外銷不限大陸市場,影響較小;接下來可能要面對午仔魚養殖戶轉養其他如虱目魚、鱸魚等魚種,一旦擠壓現有供需市場,魚價恐面臨崩盤。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指出,漁民從高價魚種轉養低價魚誘因不高,之前已多次預警午仔魚很可能被對岸暫停輸入,台灣養殖戶可說是「賭性堅強」,不到被禁止不會停,如今確實發生了。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政府應輔導漁民往新興魚種來發展,「農委會的補助要能改變生產結構才具意義!」台灣更應超前準備大陸暫停貿易的可能性,跳脫被動回應的角色。
霸王龍頭骨「麥西莫斯」要拍賣啦! 外界預估最高可達6.22億元
美國南達科塔州出土、被稱為「麥西莫斯」(Maximus)的完整霸王龍頭骨化石,將於當地時間12月9日於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行上進行拍賣,外界預估價格最高可達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2億元)。據CNN Style的報導,「麥西莫斯」為成年霸王龍,性別無法確認,但它應該有將近7600萬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同類化石中保留最完整的頭骨,總重量超過200磅(約90公斤),長度約6英尺7.5英寸(2公尺),外界預估「麥西莫斯」將成為蘇富比拍賣行中最有價值的化石。蘇富比的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主管哈頓(Cassandra Hatton)稱這塊化石「極其罕見」,並宣稱此次拍賣是「前所未有的時刻」。「麥西莫斯」是在南達科塔州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的知名私人土地中出土,該地富含白堊紀晚期(1.45億年至6600萬年前)物種的化石。拍賣行表示,挖掘地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嚴重風化,因此骨骼的其餘部分已遭到侵蝕破壞。蘇富比的自然歷史顧問加利亞諾(Henry Galiano)表示,「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野外古生物學家仔細收集和保存這個頭骨,它可能已經被侵蝕殆盡,並永遠在生物科學的歷史中消失。」
下一波全球大流行來自冰川融化? 研究表明:「古老病毒」將溢出並感染新宿主
最新研究指出,下一波全球病毒大流行可能不是來自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融冰中的物質。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因為溫度的上升而越來越靠近南北兩極時。據《衛報》的報導,一項針對世界最大北極淡水湖黑曾湖(LakeHazen)的土壤及湖泊沉積物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在融化的冰川附近,病毒溢出並首次感染新宿主的風險正在增加。這項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Stéphane Aris-Brosou和同事共同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情況加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他們從黑曾湖收集土壤及沉積物樣本,並對樣本中的RNA及DNA進行測序,以確認與已知病毒及潛在動植物或真菌宿主密切相符的特徵,並以一種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不相關生物群體的風險,發現在靠近大量冰川融水流入的地方,病毒感染新宿主的風險隨著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例如,西伯利亞北部2016年爆發的炭疽疫情便感染至少7人,並導致1名兒童死亡,原因是一股熱浪融化永凍土,使一具受感染的馴鹿屍體外露,而當地上一次爆發疫情是在75年前的1941年。近期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未知的病毒確實可以且已經在冰川中遊蕩。比如說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21年於中國青藏高原樣本中發現33種病毒遺傳物質,其中28種是新病毒。根據地點判斷,這些病毒估計有1.5萬年的歷史。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更在2014年成功喚醒一種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分離出的巨型病毒(giant virus),使其3萬年來首次重新俱備傳染力。該研究的作者Jean-Michel Claverie當時便告訴BBC,讓這些冰層暴露可能是「災難的根源」。
生態危機!連2年沒颱風海水溫度升高 台東沿海珊瑚白化加劇
近幾年來台東沿海甚至蘭嶼、綠島的珊瑚白化情況明顯加劇,台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段文宏表示,除全球普遍溫度升高外,近幾年沒有颱風侵襲,導致台東海底溫度升高,是造成珊瑚加速白化的原因。段文宏表示,珊瑚白化主要原因是海水溫度太高,一般珊瑚若遭遇28度以上高溫就可能白化,台灣這幾年夏天海水溫度達到29至30度,颱風襲台可調解海水溫度,而去年至今沒有颱風直接襲台,加上夏季高溫到32度,珊瑚暴露紫外線高溫環境下,即可能加速白化。段文宏指出,繼去年全台珊瑚大量白化之後,今年8月在台東杉原灣南礁處,從亞潮帶一直延伸到潮間帶都有嚴重白化現象,其中位於潮間帶的珊瑚,在退潮後露出海面,暴露在空氣中,傷害更加嚴重。因海水溫度升高,台東沿岸珊瑚白化情況加劇。(邱冠華提供/莊哲權台東傳真)他說,除了海水溫度太高以外,人為對於環境破壞也是潛在原因之一,他發現珊瑚白化周邊海岸,有不少車輛進出,載遊客進入潮間帶遊憩、玩水上摩托車,當遊客進入潮間帶無心踩踏,即可能造成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長期在台東沿海記錄生態的生態導覽員邱冠華表示,多數人對台東珊瑚印像,都認為在綠島和蘭嶼,事實上台東本島沿岸,海洋生態也很豐富,像富山、杉原灣南側很多礁岩,海水退潮後,即可看到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及許多珊瑚。邱冠華指出,今年5月觀察杉原海水浴場南側礁岩、珊瑚都正常,但上月底發現,潮間帶、亞潮代珊瑚,都出現白化現象,立即將珊瑚白化現況告知專家學者,希望有解決方案。
虱目魚從每台斤75元跌到55元 學者揭阿堂鹹粥漲價原因
台南阿堂鹹粥近期將虱目魚粥從200元漲價至260元,遭民眾痛批魚價已較先前高點降低許多,認為漲價相當不合理。專家分析,主因出在冷凍加工業者在價格高點時的囤貨出不完,基於先前付出的高額成本,即使現在魚價已大跌,但魚片價格仍居高不下。根據行情統計,過去虱目魚池邊價每台斤約30元,去年底虱目魚價來到10年新高,每台斤上漲到45元,漲幅達50%;今年受疫情、氣候等因素影響導致產量大減,今年3月每台斤漲到60元,今年6月至7月每台斤池邊價來到75元的歷史高價。而近期統計顯示,目前虱目魚池邊價每台斤已跌至55元,其他如鱸魚則為每台斤50元,台灣鯛則為每台斤25-26元。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虱目魚已經跌到每台斤約55元,價格上比較符合現在的飼料成本,當時池邊價漲成本墊高時也帶動虱目魚片價揚,現在虱目魚已經跌價,但虱目魚片價格仍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出在「囤貨」。郭建賢分析,當時虱目魚片漲價時,冷凍加工廠都囤很多貨,但魚價跌了以後進貨就縮手了,而當時買貴的魚片都還沒出完,當手頭上都是成本高的貨時就不可能會降價和進便宜的魚片,所以現在池邊交易很清淡,通膨加上美國進出口緊縮,今年對美虱目魚片出口量也降低,「不只虱目魚,台灣鯛、鱸魚都碰到一樣的情況」。郭建賢說,池邊價的降價預計要2-3個月才會反映虱目魚片過往價格水準到市場上,這是產業結構的問題。至於最近阿堂鹹粥店內調整價格的爭議,郭建賢說,店家如果在7月價格高點時漲價還說得通,現在才漲價一般消費者接受度自然就不高,養殖戶大多也不了解池邊價和加工囤貨之間的價格連動。
虱目魚產地池邊價飆破「每台斤70元」 創歷史新高
石斑魚遭大陸暫停輸入,面臨產銷壓力,但台灣另一項大宗養殖魚種虱目魚,價格卻看俏;受飼料及設施耗材漲價,以及養殖面積減少等因素,目前產地池邊價已飆破每台斤70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虱目魚價看漲,小吃攤因進貨成本增加,農曆春節前、後已各漲價1次,一份無刺虱目魚湯從年初85元到現在要價90元,消費者直喊「吃不消」。台灣虱目魚養殖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帶,據漁民表示,歷年虱目魚池邊價每台斤約30元,但去年底虱目魚價回升,每台斤來到45元,今年3月每台斤漲到60元,現在更來到70元的歷史高點。在台南北門、嘉義布袋都有放養虱目魚的劉姓養殖戶表示,虱目魚以內銷為主,外銷占1至2成,這幾年虱目魚產品型態愈來愈多樣化,料理方式也推陳出新,國內需求穩定。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虱目魚去年同期每台斤不到30元,價格低導致放養的人少,今年需求量出來又碰上天氣較冷,越冬的苗長得慢,成魚因此變少,價格也跟著上揚,75元的高點已維持兩周,恐怕會持續到6月底。劉姓養殖戶指出,政府推動漁電共生,部分魚塭停養,養殖面積減少,且飼料、魚塭設施耗材等成本加總漲了40%,飼養成本負擔加重,近2年產地池邊價都呈上漲趨勢;高雄永安水產產銷班第9班班長蔡蘇麗華也指出,氣候偏冷加上飼料價格漲,成本壓力愈來愈大。台南學甲賣虱目魚的小吃攤商說,今年虱目魚比去年更貴,一開始增加的成本都自己吸收,後來實在不堪負荷,過年前、後售價各調漲一次,目前一份無刺虱目魚湯為90元,多數的老顧客還是能接受,但只希望別再漲了。
虱目魚產地池邊價飆漲 專家:恐持續到月底
疫情、氣候、飼料漲價、漁民預期心理自主減量等,連帶讓虱目魚價屢攀升,本報訪問養殖戶證實,目前虱目魚產地池邊價來到每台斤70元以上,創下歷史新高。學者指出,預計價格高點將持續到6月底,漁民指出,過去虱目魚池邊價每台斤約30元,但在疫情、氣候、預期心理等因素導致產量大減,去年底虱目魚價來到10年新高,每台斤上漲到45元,漲幅達50%;今年3月每台斤漲到60元,漁民近日證實,目前每台斤來到70元以上,寫下歷史高價。高雄永安水產產銷班第9班班長蔡蘇麗華指出,過去每台斤池邊價只有30幾元,如今虱目魚池邊價每台斤來到70-80元,已經寫下歷史新高,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氣候影響非常大。蔡蘇麗華解釋,近期氣候相當不穩定,除了氣候偏冷,梅雨的強降雨和大太陽輪番上陣,水池溫度不穩定,加上池底溫度上升後淤積物浮上水面,無論魚苗或成魚都不吃飼料了,生長也就慢,能抓起的量也就變少,加上飼料價格開始漲,成本壓力也大了起來。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虱目魚去年同期每台斤不到30元,價格太低導致放養的人變少,今年需求量出來又碰上天氣較冷,越冬的苗也長得慢,成魚因此變少,使得現在每台斤池邊價來到75元的歷史新高。郭建賢說,通常價格高點只是為了抬高售價,頂多一天就過去了,但這次每台斤75元已經維持兩周了,恐怕會維持到6月底,光每台斤成本就75元了,虱目魚片賣到消費者手上勢必更高,虱目魚肚很可能破百元。他另指出,當農委會現階段大力促銷推廣石斑魚時,一定會排擠到其它魚種,例如影響鱸魚在宴席場合的使用,畢竟用石斑比較「澎湃」,當鱸魚需求量下降,預期後面的骨牌效應也會壓低鱸魚的池邊交易價。
石斑魚禁銷大陸、飼料漲價 養殖業雪上加霜
繼鳳梨、蓮霧及釋迦銷陸後,近日大陸再以藥物殘留為由全面禁止我石斑魚銷陸。世界衛生組織(WTO)去年11月及今年3月底對中國大陸提出貿易關切,迄今仍無下文。農委會表示,當技術層面無法解決才會走向紛端機制來解決,「一次不行,那就兩次」。但昨天就連飼料業者大成公司也發出公告,自13日起養殖魚飼料每公斤漲價1至3元,魚賣不出去,養殖成本又墊高,無疑是雪上加霜。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這次石斑魚被檢出違禁用藥,但技術檢測和實地訪視都沒發現任何問題,已提出相關資料,但對岸已讀不回,農產品的問題應從技術面來解決,若大陸對於我方提供的石斑魚抽驗資料未正面回應,將考慮11月在WTO下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SPS)中處理,「一次不行那就兩次」。陳駿季指出,因應對岸暫停輸入,今年預計要處理的石斑魚約3600公噸,2019年銷陸石斑魚約1.4萬公噸,但受疫情影響,2020、2021年只有6000多噸,漁業署加強向民眾宣導石斑魚的吃法和處理方式,會透過國內行銷、加工及延緩上市等作法,確保漁民收入。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台灣石斑魚養殖最大問題是賣活魚,距離與新鮮度息息相關,使得石斑魚產業高度依存大陸市場,但若回銷來台,魚要切片凍儲,加工費用相當高昂,平常1斤活魚賣160多元,切好的魚片1斤就要賣到500元,消費者很難買下去。高雄市永安區漁會日前雖說暫時不受影響,但近日努力思考對策;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副教授侯智耀說,此前曾經想過預案,像是做食品加工,推出即食的煙燻石斑魚塊產品,盼能穩定業者收入。
澳洲西海岸發現「地球上最大植物」繁殖4500年 面積是曼哈頓3倍
澳洲西海岸在海底發現佔地面積達2萬個足球場,同時是「地球上最大植物」以及「最古老的植物」,這款海草歷經至少4500年繁殖,從1顆種子長成一片180平方公里大小的海草田,足足是美國曼哈頓的3倍。《美聯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英國科學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於1日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澳洲西海岸發現這款「澳洲海神草」(Posidonia australis)。科學家在澳洲海岸發現世界上最大植物,據信是從1顆種子經過至少4500年繁殖,長成現在的樣子。(圖/翻攝自澳洲西澳大學網頁)根據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生物科學與海洋研究所(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Oceans Institute)演化生物學家辛克萊(Elizabeth Sinclair)表示,研究團隊為了深入了解澳洲西部鯊魚灣(Shark Bay)海草草甸(seagrass meadows)的基因多樣性,從2013年起執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偶然間在伯斯(Perth)北方約800公里的鯊魚灣發現這片澳洲海岸常見的「澳大利亞海神草」,研究人員於是蒐集鯊魚灣各處海草,檢視1萬8千個基因標記,從每個樣本創造出「指紋」,沒想到答案竟讓研究團隊大吃一驚,「結果竟然只有1種」!澳洲「千年古草」生長逾200平方公里。(圖/翻攝自UWA News推特)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海洋生物學家艾奇洛(Jane Edgeloe)表示,科學家取得樣本,比對海床上海草的DNA之後,證實這片海草其實是單一有機體。辛克萊還補充,「它似乎韌性極佳,歷經差異極大的溫度和鹽度、極亮光的環境,這些對大部分植物來說通常會造成高壓」。研究團隊發現,這株「澳洲海神草」利用地下莖的方式擴展,地下莖每年最多可生長35公分,研究團隊估計,這株「澳洲海神草」至少花了4500年的時間才擴展到如今這樣的樣貌。
23歲女學生遭砍28刀死亡 兇嫌只為搶「手機」
巴西近日發生一起慘案!一名23歲女學生羅凱托(Mayara Roquetto)在家外附近散步,被一名28歲男子兇嫌達席爾瓦(Michael daSilv)砍28刀殺害,而他犯案的動機是看上了女子的手機。綜合外媒報導,羅凱托是生物科學系學生,畢業後夢想當一名老師,她在15日上午離開家中到外面散步後失蹤,達席爾瓦躲在樹叢中衝出搶她的手機,瑪雅拉全身被砍28刀,手臂、頭部、胸部都有刀傷,後來她的屍體在懸崖岩石上被朋友加爾迪諾(Beatriz Galdino)發現,該地點距離她家只有3.9公里。警方在接獲報案後進行調查,18日在聖若昂達博阿維斯塔市(São João da Boa Vista)找到達席爾瓦將其逮捕,發現他身上有犯案的槍枝、小刀,搶來的手機被他藏在內衣中,他在14日才因為對女鄰居頭部連開兩槍成通緝對象,目前達席爾被依法送辦,恐被判處20到30年刑期。據了解,達席爾瓦患有有精神分裂症。加爾迪諾表示,羅凱托是一個聰明的女孩,她不應該受到如此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