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
」 化石 美國 虎鯨 澳洲 生物學家澳洲海灘驚見詭異生物「似黑手指交纏」 連科學家都沒看過:恐有劇毒
大自然擁有許多各種物種的生物,不少還是人類根本沒看過的。最近澳洲有一名女子卡薩爾(ShantaraCassar)帶著5歲兒子到住處附近的海灘,他們意外發現一種詭異生物聚集,牠們呈現藍黑色管狀,像是手指交纏在一起,拍下PO上網詢問是否有劇毒。有科學家表示從未見過此生物,分析牠們體內應該有劇毒,千萬不要吞食,觸碰的話也建議趕快洗手避免感染。根據外媒《鏡報》報導,住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貝特曼斯灣附近的女子卡薩爾,日前帶著5歲兒子去淺灘玩水,結果兒子發現衝浪板上有詭異生物,卡薩爾見狀把生物拿在手上避免兒子再次觸碰,並拍下照片分享到網上,詢問是否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生物,擔憂地問是否有毒,深怕他們母子倆已經被感染。卡薩爾上傳詭異生物照片後,描述牠呈現藍黑色,看起來是多條管狀個體聚集在一顆石頭上,從她拿著生物的感覺,推測不是死亡就是離開水面,才呈現看似手指交纏在一起的樣子。卡薩爾分享的貼文底下吸引許多人討論,有不少人推測是某種珊瑚礁。而有「珊瑚教父」之稱的科學家貝隆(John Veron)看到照片也很驚訝,他說這生物有點奇怪,自己也沒見過這種生物;但貝隆仔細端詳後,認為生物很有可能是菟葵目的一種。除此之外,專研珊瑚的海洋生物學家斯坦伯格(Rosemary Steinberg)則表示,沒有親眼看到標本很難正確辨認是何種動物,但他確定是菟葵目。至於卡薩爾母子接觸此生物是否有危險,斯坦伯格表示,這類物種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發出劇毒,觸摸或觀察通常不影響安全,但不可以食用;有碰到牠們的話,最好先洗手。斯坦伯格也補充說明,牠們和水母一樣有刺細胞,最多只會造成輕微的刺激,這類生物白天會收起觸手,像是海底的詭異手指,晚上就會張開觸手,看起來會像盛開的雛菊。
酒量可以訓練?英國最新研究揭密:手指長度是關鍵
許多人都認為「酒量」是可以訓練的,然而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飲酒耐受度或許早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決定,並與胎兒期接觸的睪固酮濃度有關。據了解,這項研究被發表於《美國人類生物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研究中指出,手指比例或許能反映胎兒期睪固酮濃度,進而影響成年後的飲酒行為。研究團隊針對258名學生,包括169名女性與58名男性的每周飲酒習慣進行調查,並測量他們的「2D:4D比例」,即食指與無名指的長度比例。研究顯示,無名指較長(比例較低)的參與者,可能在胎兒期接觸到較高濃度的睪固酮,與較高的飲酒頻率或重度飲酒行為呈現相關性;反之,食指較長(比例較高)則與胎兒期較高的雌激素接觸相關。該項研究的作者、演化生物學家約翰曼寧(John Manning)指出,酒精攝取量的差異可能早在胎兒期就被決定。他進一步解釋,胎兒期較高的睪固酮濃度可能提升酒精耐受度,因而更容易形成飲酒習慣。此外,男性胃中的酶能降低約30%的酒精吸收,而女性則會吸收更多酒精進入血液,這也可能影響飲酒行為的性別差異。曼寧強調,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飲酒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而非為男性的飲酒能力背書。他表示,酒精濫用已成為全球重大社會與經濟問題,了解飲酒行為在個體之間差異的根源,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預防與干預策略。不過研究中也提醒,該研究的樣本僅限於少數學生,代表性有限。研究團隊也承認,目前尚無法確定產前睪固酮與成年飲酒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加以驗證。
大霈沒問酬勞獻聲BBC紀錄片 被海底美景感動:好想潛水
BBC Earth紀錄片《亞洲》找來「大霈」李霈瑜為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她以一身大自然叢林風Dress code出席首映會站台力挺,讚嘆紀錄片各個視角都讓人目不轉睛,尤其第一集主題「海浪之下」上演繽紛海底世界,讓她忍不住直呼:「好想跳下去!好想潛水!」大霈開心接下《亞洲》的中文預告配音。(圖/侯世駿攝)《亞洲》由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歷時近4年拍攝完成,依不同動物棲息地環境共分為7集,是BBC首部聚焦亞洲的野生動物生態系列紀錄片。大霈當初受邀為《亞洲》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推薦,完全沒問酬勞就一口答應,她開心表示:「可以跟BBC Earth被聯想在一起,實在太榮幸了!尤其像我潛水潛了這麼多年,我在節目裡看到的生物基本上都有碰過,可是怎麼沒有看過牠們有這些表現跟行為?是讓我最驚訝的!這部新系列拍攝了4年,可見背後付出了多長的等待和多強的耐心,真的覺得很了不起,會想要一看再看!」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拍攝團隊特地來台取景,製作人喬尼基林表示,他印象非常深刻的台北動物故事,便是在台北辛亥國小定居的大赤鼯鼠,這隻飛鼠抓住了城市生活的機會,在圖書館的窗台內建立溫暖安全的巢穴,遠離掠食者。為了拍攝這段大赤鼯鼠的故事,喬尼表示事先耗時一年做準備並確認其飛行路線,實際上花了好幾週才成功拍到他飛身覓食的畫面。喬尼表示:「台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還有很多故事沒被述說,我們也有跟台灣非常優秀的生物學家林亨利合作,他協助提供非常多在地資訊,拍攝期間所有台灣的工作人員都提供非常大的幫忙,是很開心的拍攝經驗。」
「飛機上最髒處」是這邊!她用1招避開 連空服員也狂讚這作法
飛機上的座位區因為難以清理,所以常常會有許多看不見的細菌依附在上面。對此,國外就有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分享,搭飛機時只要穿著有帽子的衣服,並在搭機的將帽子戴起來,讓頭部不要接觸到頭枕,就可以不用在降落時立刻洗頭。根據《太陽報》報導,國外就有一名女網友佩頓(Peyton Reese Nelson)在自己的TikTok上發布一則影片。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佩頓正在搭乘飛機,並將自己帽T上的帽子戴在頭上,以防自己的頭部直接接觸到座位的頭枕。佩頓在影片中提到「我曾在TikTok看到有女孩說自己搭機都會穿帽T,這樣頭髮就不會碰到座椅,這招我永遠不會忘記。」並表示「我只是覺得飛機有點髒,所以穿連帽上衣意味著我降落時不必洗頭。」事實上,微生物學家傑森(Jason Tetro)透露「細菌最多的地方是頭枕,因為它是飛機上最暴露、接觸最多的表面,且頭枕很少進行深度清潔,與手和頭部的接觸最多。」影片一出也引起許多網友關注,截至目前影片已經超過170萬次點閱、86.3萬人點讚。而也有身為空服員的網友在下方留言,狂讚這個做法「作為一名空服員空服員,我同意這點。搭機最好避免穿著暴露皮膚的衣物,應該穿著長袖和長褲,並隨身攜帶乾洗手液。」
長10公尺、重300公斤巨型烏賊被沖上海灘 專家:洋流、水下生態可能發生變化
西班牙北部城市利亞內斯一處海灘,日前發現一隻長達10公尺的巨型烏賊被沖上岸,由於這種生物原本生活在海洋深處,難以在其自然棲息地觀察到,在世界上僅記錄有21個標本。由於巨型烏賊突然躺在海灘上,這讓生物學家正在思考洋流或水下生態系統是否發生變化。根據外媒《鏡報》(The Mirror)、《Murcia Today》報導,本(10)月11日,有人在利亞內斯的埃爾薩布隆海灘(El Sablón beach)上發現了這條巨型烏賊,這引起了當地科學家的濃厚興趣。報導指出,這種巨大的海洋生物屬於「Architeuthis Dux」物種,更普遍被稱作「大王烏賊」(giant squid),世界上僅記錄了21個標本,其中大部分在西班牙北方的坎塔布里亞海(Cantabrian Sea),牠們最大可長達17公尺長,重300公斤。海洋保護組織「Cepesma」主席路易斯(Luis Laria)表示,這種巨型烏賊非常害羞,在坎塔布里亞海和紐西蘭以外的海域很少見到。《鏡報》也稱,該物種經常被比作北歐神話中著名的海妖,傳說中,牠能夠用巨大的觸手擊沉船隻。不過,實際上,巨型烏賊對人類相對無害,另由於其肌肉中氨含量較高,因此不能食用。目前,這條巨型烏賊被轉移至市政府相關場地進行處理,至於巨型烏賊為何會出現在海灘上,生物學家正在考慮洋流變化的問題,或是水下生態系統的條件是否已經改變。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鱷魚與小鯊魚爭搶獵物…面對面開戰 目擊者近距離拍片網嚇瘋
大自然的動物之間有食物鏈關係,海洋中的鱷魚和鯊魚都屬於掠食者,最近澳洲昆士蘭有民眾在海邊直擊鱷魚和小鯊魚爭搶獵物,還面對面開戰;畫面曝光後令生物學家和動物專家很驚訝,人類能拍到這景象算罕見。許多網友則被民眾近距離拍攝的行為嚇瘋,因為他差點就變牠們的獵物。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有網友在抖音上分享一段在澳洲昆士蘭北部海邊的驚人畫面,一隻鱷魚和小鯊魚疑似為了爭搶獵物開戰,雙方一觸即發的樣子,讓眾人看了嘖嘖稱奇;而國際人道協會的專家桑德曼(Lauren Sandeman)指出,鱷魚和鯊魚以海洋動物為食,牠們搶獵物算稀鬆平常的事,但被民眾拍到就滿罕見。影片中一隻鱷魚在淺灘處耐心等待獵物,周遭出現多條小鯊魚來回游動,鯊魚追逐小魚一個猛衝,瞬間與鱷魚面對面看似一觸即發,但最後雙方沒有直接接觸,鱷魚只是繼續耐心準備掠食獵物。桑德曼解釋這種情形,推敲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鯊魚需要到淺灘與鱷魚搶食。除此之外有許多網友被拍攝者的行為嚇瘋,紛紛表示,「兄弟,你離鱷魚太近了吧,這已經是攻擊距離內了」、「在海邊看到鱷魚和鯊魚,第一時間是先跑走吧」、「淺灘看到這個嚇爛,也太近拍攝了吧,好危險啊」。
水獺集體攻擊公園慢跑女 2見義勇為者救人也負傷
馬來西亞沙巴的丹絨亞路菲力王公園(Perdana Park)驚傳水獺攻擊人的事件,一名女子哈倫(Mariasella Harun)今(11)日清晨在公園裡慢跑,突然衝出一群水獺攻擊她,導致她全身多處遭撕咬濺血;有2名熱心民眾出手幫忙,同樣遭到攻擊,令許多民眾感到驚恐不安。綜合馬來西亞多家媒體報導,哈倫今日上午6時30分左右在丹絨亞路菲力王公園慢跑,跑步時她注意到水溝旁出現一群水獺,紛紛衝向她後開始啃咬,哈倫的頭部和身體四肢都被咬到鮮血直流;周遭有許多民眾聽到哈倫的求救聲,其中2人見義勇為試圖救她,怎料,過程中同樣也受到攻擊。哈倫被救出後,她與其他傷者都被就近送到伊莉莎白女皇醫院治療,都沒生命危險。哈倫回想事發當下,她驚恐地說,「牠們突然衝出來,我被攻擊到根本站不起來」而攻擊人的水獺們也跑得不見蹤影。當地野生動物局總監針對此事件回應,確實有接獲水獺攻擊慢跑者的投訴,強調這也是當地首次發生水獺攻擊人類的狀況,目前已派遣相關人員到場展開調查,查清為何公園會出現這批水獺,還有牠們的棲息地,以及怎麼會突然攻擊人類。總監也呼籲民眾,雖然水獺平時看似可愛又無害,但牠們的領地或範圍遭到人類侵犯,可能會激怒牠們,進而發生攻擊行為。據悉,水獺襲擊人類是很罕見的情形,但水獺屬於掠食性動物,牠們感受到威脅,就會使用鋒利的牙齒展開攻擊;因此有生物學家透露,擁有豐富魚類和環境清幽的溪湖,才會普遍成為水獺棲息地。
遭蛇咬傷認不出品種 巴西男直接抓「牠」到醫院…急診驚人畫面曝光
巴西聖保羅州海岸的瓜魯雅(Guarujá,SP)近期發生一起引人注目的事件,一名58歲的男子在工作時被一條巴西蝮蛇(Bothrops jararaca)咬傷,由於該名男子認不出毒蛇的種類,在被蛇咬傷後,第一時間就抓住這條蛇,並且帶到當地的急診中心,希望醫生能夠確定蛇的種類,進而施打正確的抗蛇毒血清。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5日,當時該名男子當時正在工作,無意中發現這條蛇,男子試圖將其移走,沒想到過程中被蛇咬傷。由於不確定蛇的毒性和種類,男子第一時間就抓住蛇,決定帶著蛇前往醫療單位尋求治療。到達瓜魯雅的醫院急診中心後,男子手中還緊握著裝有蛇的塑膠袋,如此突兀的畫面也被攝影機拍下,男子再向醫師解釋的時候,還直接徒手抓住蛇,讓整條蛇離開塑膠袋。後續瓜魯雅市政府隨後發布聲明,表示在整起事件發生後,市政警察(GCM)和環保小組(GDA)被立即通知來醫院處理這條蛇。警方和環保人員隨後將這條蛇放生在靠近聖克魯斯海員區(Santa Cruz dos Navegantes)的巴拉山(Morro da Barra)上。後續醫護人員也對男子進行了緊急處理,並將其轉送至聖塔瑪麗亞醫院(Hospital Santo Amaro)進行進一步治療。生物學家博爾通(Daniel Monteiro Bortone)受訪時表示,巴西蝮蛇是巴西最常見且危險的毒蛇之一,在部分地區十分常見。這種蛇的毒液能引發劇烈疼痛、腫脹及出血。博爾通建議,被蛇咬傷後應立即清洗傷口,喝大量水,並迅速就醫,強調不要在傷口周圍切割、吸出毒液或使用止血帶,這些錯誤的急救方法只會加重受害者的病情。
15歲少年研發「治皮膚癌肥皂」!成本僅0.5美元 獲選《時代》年度兒童
美國維珍尼亞州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正在努力研發一種特殊肥皂,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預防、治療多種形式的皮膚癌,每一塊成本只要50美分,也因此,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2024 Kid of the Year)。根據《時代》雜誌指出,在衣索比亞出生的貝克勒,4歲時與家人一同搬到維吉尼亞州安嫩代爾(Annandale)居住。在7歲左右,貝克勒就已進行了約3年的科學實驗,他會找出家中的洗潔精、洗衣粉等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將其混合後,看看這些黏稠物是否能產生其他作用,但也差點引起火災。此後,父母對他的關注、監督也更加密切。貝克勒進入高中後,在去年10月,他在3M公司與Discovery Education合辦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以一款「未來可能用來預防與治療多種形式皮膚癌」的肥皂,獲得了獎金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元),並被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科學家」。關於為何想研發這項肥皂,貝克勒坦言「當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但當我來到美國時,我意識到,當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輻射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報導指出,貝克勒發明的肥皂能夠透過「固體脂質奈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來傳遞抗癌藥物,這種顆粒在肥皂被沖洗過後,仍能持續留在皮膚上。貝克勒表示,皮膚癌治療的全球平均價格將近4萬美元(近新台幣130萬元),若肥皂作為藥物傳遞媒介,成本能更便宜得多,「什麼東西每個人都能使用?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幾乎每個人都使用肥皂與水來清潔」。在今年2月,貝克勒參加黑色素瘤研究聯盟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活動,並結識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與助理教授雷貝卡(Rito Rebecca),他們便一起在彭博公衛學院實驗室進行研究,雷貝卡也同意贊助貝克勒,讓他能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努力實現夢想。
他問「台灣超強但奧運沒項目運動」? 網一致點名「它」
巴黎奧運於近日正式登場,台灣也派出60名選手參賽,外界也都在關注運動健將們的表現,這也引起一個網友的好奇,該名網友還為此發文詢問,「這次奧運有哪些台灣很強但沒有比賽項目的運動?」不少人立即認為是巧固球,「我們巧固球世界第一,可惜是冷門運動」。一名網友在PTT的Gossiping板上以「這次奧運有哪些台灣很強但沒有比賽項目的運動?」為題發文詢問,他認為台灣在羽球、桌球、網球等項目上表現優異,想了解還有哪些強項未能參賽,「4年一次的奧運又來了,獎牌數的多寡跟比賽項目有很大的關係,說真的台灣運動有世界榜上有名的應該很多,什麼羽球、桌球、網球等,那這次奧運有什麼運動台灣很強,但沒該項目的遺珠之憾嗎?有沒有專業鄉民分享一下」。這篇貼文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問就是籃球」、「拔河超熱血,不知道為什麼奧運取消了這個項目」、「保齡球和撞球以前也很強」、「棒球,佔據世界第二蠻長時間」、「奧運有合球嗎?台灣合球也很強,現在世界排名第三」、「絕對是籃球,前幾週打完的瓊斯盃,我們贏美國、澳洲,只輸菲律賓」、「競速直排輪」。其中最多人提到的是「巧固球」,「巧固球我們很強,女子拔河也很厲害」、「巧固球其實很好看,奧運很多無聊的項目卻沒巧固球」、「有一年台灣沒參加世界盃,結果其他國家直接退賽」、「巧固球真的很強,第二名都看不到我們的車尾燈」。事實上,根據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在官網的介紹,巧固球是一項球類運動,由瑞士生物學家赫爾曼布蘭德(Hermann Brandt)在20世紀70年代發明,是一種沒有身體碰撞的運動,由於球撞到球網的聲音類似法文的「tchouk」,故被命名為Tchoukball,中文音譯為「巧固球」。基本玩法是球員於3公尺半圓的禁區射球,球反彈出禁區及落於場區內並且中途沒被對手球員接到球便可得分,比賽中途不能去搶對手的球,亦不能阻礙對方傳球、射球。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牆角冒出雙頭蛇?男子細看啞然失笑 真身竟是「別種生物」
美國阿肯色州一名男子在自家商店牆角,看到竟然冒出一隻探頭探腦的「雙頭蛇」,把他嚇了一大跳。沒想到靠近後仔細查看,才發現其實是「別種生物」。他將畫面拍下放上網路,果然也引起熱烈討論。據紐約動物媒體《The Dodo》報導,在阿肯色州開店的男子維卡斯喬漢(Vikash Chauhan)在IG上分享,他日前站在自家商店門外,竟在牆角看到一隻探頭探腦的雙頭蛇,把他嚇了一大跳。直到他小心翼翼靠近牆角,才發現靠在牆角上的生物根本不是蛇,而是一種北美地區特有種的巨型蠶蛾「cecropia moth」。牠翅膀上的花紋,從遠處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蛇類。巨型蠶蛾即鱗翅目蛾,是北美最大的原生蛾。(圖/翻攝Ann Arbor Hands-On Museum)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巨型蠶蛾即鱗翅目蛾,是北美最大的原生蛾。它是天蠶蛾科或巨型絲蛾科的成員。已記錄雌性的翼展為五到七英寸或更大。這些飛蛾遍布整個北美,從西到華盛頓,向北到加拿大大部分省份。夜蛾幼蟲最常在楓樹上發現,但在許多其他樹木中也發現在櫻桃樹和樺樹上。阿肯色大學生物學家瓊斯(Austin K. Jones)告訴《The Dodo》,其實將巨型蠶蛾誤認為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目前研究發現,這種蛾類翅膀上的色彩與斑點,本來就是在模仿蛇類花紋,藉此混淆其他生物和敵人,避免自己遭受傷害和攻擊。
巨蟒吞下婦人「撐出人形」 專家透露臨終細節嘆:不會有太多痛苦
日前,印尼一名50多歲婦人在居住的村莊附近失蹤,次日婦人的丈夫與村民在一處灌木叢中找到一條6公尺長的巨蟒,這條蛇的肚子已經被撐出人形,直到剖開蛇肚過後,才終於發現了婦人的遺體。英國知名爬蟲類生物學家馬克奧謝 (Mark O'Shea) 對這起事件發表意見,表示婦人恐怕是受到在叢林小徑旁等著伏擊獵物的蟒蛇絞殺,並且在瞬間死亡。據《鏡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6月6日,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的卡連邦村,50歲婦人法理達(Farida)穿越樹林,前往附近噶倫堡鎮的市場做生意,卻直到深夜都沒回家。法理達的丈夫諾尼(Noni)擔心妻子的安危,就發動村民和鄰近村莊找人。次日上午,眾人在灌木叢中發現一條長度超過6公尺的巨蟒,其腹部還明顯「撐出人形」,村民們趕緊將蛇殺死後剖腹,果真發現了法理達的遺體。事後眾人將法理達從巨蟒的體內取出,放上擔架抬離現場,並在錫德拉普縣的皮圖裡亞瓦區舉行宗教葬禮。「唯一可以慶幸的是這場狩獵結束得很快。」英國知名爬蟲類生物學家馬克奧謝 (Mark O'Shea) 法裡達的遇難發表看法,他對媒體表示:「這類蟒蛇鮮少從後方發起突擊,所以牠爬到她身後並抓住她的可能性較小。這些蛇是用伏擊狩獵的,牠們經常自己選定的獵物小徑旁等待,如果獵物是人這樣的大型動物,牠們會用嘴攻擊人,並立即盤繞在人身上將其絞緊。」奧謝表示,唯一可以慶幸的是,法裡達不會有多少痛苦。「過去人們認為,蟒蛇用身體絞住獵物,是為了折斷他們身上所有的骨頭、或者使獵物窒息。但這其實並不是收縮的目的,事實上這種瞬間發生的收縮,會阻止獵物的血液循環,強大的壓力會使血液極速被擠壓到身體的兩端,瞬間的血壓變化可會讓獵物瞬間昏迷或者死於心臟病。當你的循環系統倍如此收縮時,昏迷可能只要幾秒鐘。」村長蘇阿爾迪羅斯(Suardi Rose)表示說:「我們現在已經警告大家在穿過樹林時要小心,女性、孩童出行應該要有人陪伴。」的丈夫諾尼則為妻子的遭遇感到悲慟,他表示自己與妻子共同養育了4個孩子,但因為妻子先行離事,這個家的女主人已經不在了,而他的家庭也不再完整了。
離水還能呼吸!蛇頭魚入侵美國 專家:看到立刻殺掉
美國密蘇里州韋恩郡(Wayne County)一名釣客捕獲1條外型近似蟒蛇的怪魚,該州保育部門(MDC)日前宣布,這條在5月25日被捕獲的怪魚,是正在全美擴散並威脅生態的北方蛇頭魚,這也是當地第4起北方蛇頭魚目擊事件。據《IFLScience》報導,密蘇里州2019年首次出現北方蛇頭魚目擊事件,1條蛇頭魚在溝渠中被發現,2023年再發生2起漁民目擊事件。MDC漁業生物學家高德納(Dave Knuth)表示,蛇頭魚能靠空氣獲取養分,過去曾有釣客把蛇頭魚放在人行道數小時,蛇頭魚依然存活的案例,「只要保持濕潤,蛇頭魚就能在陸地生存幾天,並像蛇一樣游回水中」。(圖/翻攝自MDC)原產於中國大陸東部、北朝鮮及俄羅斯遠東的北方蛇頭魚(Channa argus;又名為烏鱧),在大陸廣州、貴州等地被視為美味的食用魚,貴州人也用蛇頭魚製成「酸菜魚」。成體蛇頭魚平均體長約70到80公分,雄性比雌性大,是食量極大、可吞下一半體長的肉食性魚類,並具有在陸地生存數天的強大生存力。美國雖在2007年禁止作為食用的蛇頭魚進口,但2008年阿肯色州發生養殖魚業者事故,讓具有極強繁殖力與適應力的蛇頭魚流入河流,嚴重破壞生態,蛇頭魚也一路往北入侵聖弗朗西斯河(St. Francis River)。美國相關部門建議民眾,如發現蛇頭魚,應採取斬首、剖腹或放入密封塑膠袋殺害等方式,避免蛇頭魚繼續擴散。
3男童踏青挖到極罕見化石 專家驚:將改變對暴龍的認知
美國北達科他州3名男童,2022年在一次家庭踏青旅行中,發現1頭極罕見的暴龍部分化石,專家經過1年評估及挖掘後,證實這頭暴龍不只罕見,更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知」。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12歲傑西(Jessin Fisher)與9歲弟弟連恩(Liam Fisher)以及11歲表弟麥德森(Kaiden Madsen),2022年7月在家鄉的化石盛產地「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發現這具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認識的化石。最早發現化石的連恩表示,當時和爸爸在一處岩層看見骨頭,接著就叫傑西和麥德森來看,起初大家以為這是鴨嘴獸的頭骨,但夢想成為古生物學家、會在萬聖節扮成《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Dr. Alan Grant)的傑西,很快看出這是暴龍的腿骨。暴龍腿骨。(圖/翻攝自《T.REX》)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館長萊森博士(Dr. Tyler Lyson),收到腿骨照片及經過1年的行政文書處理工作後,與好友全家、麥德森以及團隊來到發現地點,並允許男童們參與挖掘,最後整理出暴龍的頸部、下巴、牙齒以及腿骨。萊森笑說,出個門就找到人生第1具化石,且還是暴龍的機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不過比百萬分之一更振奮孩子們的,是他們找到極罕見的成長中暴龍化石,這具死亡年齡研判13到15歲,體重3500磅(約1587公斤)、高10英尺(約3.0公尺)的年輕暴龍,有助人類瞭解暴龍成長時的失落環節,其結果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識。傑西、連恩、麥德森發現與挖掘暴龍的經過,已被拍成紀錄片《T.REX》並將在6月21日首映,旁白更請來飾演《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的山姆‧尼爾(Sam Neill)解說。
戒酒多年!熟女卻長年「滿口酒氣」 竟是罕病惹的禍
外國有名50歲的女子長年精神不濟,連話都講不清楚,且嗜睡情況特別嚴重,她會在準備上班或煮飯時突然睡著,口氣還帶有酒味,她在2年內就曾因此被送往急診室7次,奇怪的是她因宗教信仰已經戒酒多年了,每次就診時,醫生都診斷她為酒精中毒。然而,女子其實患上了罕病。據《每日星報》報導,每當她的症狀正逐漸好轉時,每隔1到2個月又會復發,且每次就診時,醫生都會診斷她患有酒精中毒,而後急診室的精神科醫生也對她進行了多次評估,看看她是否有酒精成癮的跡象,但都沒有發現。然而,3日發表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上的報告中,揭露她其實患上了罕病「自釀酒症候群」,該病自1940年代末發現以來,已報告的病例不到百例,這是種身體會自動產生酒精的極其罕見疾病。對此,比利時聖盧卡斯醫院(AZ Sint-Lucas)的臨床生物學家弗洛林(Lisa Florin)解釋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所產生的酒精,與酒精飲料中含有的酒精相同,但患者通常感覺不到酒精的影響。弗洛林補充說,人們並不是生來就患有自動釀酒綜合症,而是當他們已經患有另一種腸道相關疾病時才會患上該疾病。自動釀酒綜合症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與酒精中毒類似的症狀,例如言語不清、跌倒、運動功能喪失、頭暈和打嗝等等。
不是在攻擊? 專家曝「虎鯨撞船背後原因」:只是好玩
歐洲海域虎鯨撞擊遊船的事件層出不窮,常會使得船隻劇烈晃動,甚至讓船體破裂進水、翻覆,而這也讓海洋學家十分好奇,究竟虎鯨是出於什麼動機才想對遊艇「惡作劇」。不過,經由多年的研究,專家們發現,虎鯨單純只是精力旺盛,想做些好玩的事,而不是要攻擊人類。根據外媒《New Altas》的報導,由生物學家、政府官員和海洋產業代表組成的團隊,近日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結果,經過多年來的研究,發現年輕的虎鯨因為天生的好奇心,再加上精力旺盛,就會想「玩得開心」,進而去破壞人類的船隻。報導指出,近年來由於藍鰭金槍魚(又稱南方黑鮪)的數量急速恢復,對於以這種大型魚類為食的虎鯨來說是件好事,更意味著牠們得以減少覓食所耗費的時間,讓其他「愛好」能更加充裕。不過,科學家也表示,氣候變遷可能導致這些金槍魚不會受到迴游的習性影響,停留在同一片海域,讓虎鯨不需奮力追逐每條魚。另外,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虎鯨個體的行為數據,發現對船隻的「攻擊」通常是集體行動,至今觀察到的有15隻,多為年輕的雄性,是虎鯨群裡最具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也由於虎鯨的體型逐漸增大,牠們的「破壞」也更加嚴重了。研究團隊提到,目前尚未發現年齡超過25歲的虎鯨去攻擊船隻,因此科學家懷疑,可能是年輕的虎鯨先「這樣玩」,而去吸引更多兄弟姊妹爭相模仿。對此,船主和海事當局希望這種故意破壞船隻的「趨勢」,能夠儘早在虎鯨群中被淘汰,現在僅能請船主不要冒險離海岸太遠,也不要在高風險的開闊水域中停船下錨,避免讓船隻和虎鯨受到傷害。
墨西哥太熱百隻吼猴中暑 「從樹上摔落」幾分鐘內喪命
自3月以來,墨西哥殘酷的熱浪釀至少26人死亡,而動物也頂不住,吼猴因為太熱從樹上跌落喪命,目前有數十隻甚至數百隻死亡。專家形容,吼猴像蘋果一樣從樹上掉下來,幾分鐘就死了。據《美聯社》報導,近日墨西哥灣沿岸的塔巴斯科州,至少有83隻吼猴屍體被發現,有5隻被居民救起送去搶救。獸醫和救援人員說,熱浪造成數十隻甚至數百隻吼猴死亡。獸醫瓦倫蘇埃拉(Sergio Valenzuela)說,牠們中暑了,到醫院時有脫水和發燒情況。據悉,吼猴肌肉發達,身高約60公分,尾巴也很長,牠們有大下巴和可怕的牙齒,這種猴子以咆哮聲而聞名。獲救吼猴被關籠中。瓦倫蘇埃拉幫吼猴冰敷,注射電解質,目前猴子們的情況似乎正在好轉,現在被關在籠子裡。瓦倫蘇埃拉說,牠們正康復中,攻擊性很強,現在又會咬人了,這是康復的跡象。野生動物生物學家波佐(Gilberto Pozo)說,約有83隻吼猴死在樹下,而死亡事件從5日開始,最近到頂峰。波佐表示,吼猴像蘋果一樣從幾公尺的樹上掉下來,牠們嚴重脫水,幾分鐘之內就死了。波佐解釋,死因包括高溫、乾旱、森林火災等,猴子失去了水、水果和陰涼環境。據了解,對當地居民來說,吼猴是一種珍貴的象徵物種,當地人強調,猴子在清晨和黃昏時的吼叫聲,能告訴他們時間。波佐指出,小吼猴非常脆弱,不能待在有狗或貓的房子裡,因為狗貓的病原體可能要了吼猴命。目前波索的團隊設了特殊康復站,養了五隻猴子,他也嘗試建立一個專業獸醫團隊。小吼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