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半夜狂叫「追伊、追伊」擾人清夢 真面目影片曝光!
有時候夜深人靜除了會聽到壁虎的叫聲之外,還會聽到1種清脆的鳥叫聲響徹夜空!有網友近日便分享,這位在深夜裡擾人清夢,或是陪伴夜貓子一起失眠的好朋友,其實就是「台灣夜鷹」。引發網友熱議,直呼「就是這個聲音」、「原來聲音的主人是他。」有網友25日在臉書社團《爆廢1公社》貼出一段37秒的影片,畫面中一隻台灣夜鷹窩在鐵皮屋頂上,每3秒就張大嘴發出「追伊、追伊」的叫聲,下巴處還有兩搓白毛,圓鼓鼓毛茸茸的模樣萌翻眾人,「深夜陪你一起失眠的好朋友本人。」影片曝光不到2天,便吸引逾1.3萬名網友按讚、2500多則留言,「這是成鳥,幼鳥更毛茸茸」、「很棒很棒~拍到我一直想捕捉的畫面了」、「萌萌的好可愛」、「大夜班的好朋友」、「就是這個聲音~原來是長這樣!」「聽到這聲音春天到了」、「第一次見到廬山真面目!」另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訊顯示,台灣夜鷹為夜行性中型鳥,體長20至25厘米,頭大,頸短,腳短,翼、尾皆長,張開面大,基部有剛毛。每年1月底到8月為繁殖期,雄鳥在求偶鳴叫期會表現出很強的領域行為,所以天黑後和黎明前鳴叫頻率最高,尤其「追伊、追伊」是繁殖期公夜鷹發出的求偶聲或警示威嚇聲,當母鳥正在孵蛋或育雛時,雄夜鷹就在一旁擔任巡守護衛的角色。而雌鳥雖然也會叫,但聲音很小。此外,不像一般鳥類會在樹上築巢,台灣夜鷹偏好在沙地上產卵育雛,近年則經常在都市中寬廣的民宅頂樓下蛋。研究人員發現,民眾明顯感受到台灣夜鷹逐漸在住宅區出沒,大約是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主要是肇因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的開發行為。至於如何避免夜鷹高分貝的「追伊、追伊」聲擾人清夢,民眾其實可在屋頂放置盆栽,減少夜鷹停棲的機會,如此便可讓人鳥衝突降低,彼此都能在城市裡安居。
德翔賴皮2/美麗海灘油汙染黑 潮間帶漁民災損求償無門
德翔台北輪7年前在金山及石門外海擱淺,船上油料外洩造成海岸生態浩劫,美麗的礁石被油汙染黑,螃蟹貝類在黑油中動彈不得,潮間帶生物幾乎死絕,嚴重影響沿近海及潮間帶漁民生計,不料高等法院2022年10月間推翻台北地院判賠1.6億元的認定,改判德翔海運公司免賠,不但傷透漁民的心,也讓船公司有恃無恐,這對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絕非好事,漁民寄望正在審理本案的最高法院,能還他們一個公道。高院雖然理解德翔輪確實造成海洋污染,但認為金山區漁會須舉證9000多位漁會會員當時從事漁業活動,受到污染損害。高院還採信德翔海運公司的見解,指2015年至2017的漁貨產值數量增加,價值也無減少,因此無法證明漁民受到漁業損害。問題是輪船擱淺漏油讓生態受創,對從事潮間帶採集(灘塗漁業)的在地居民生計破壞極大,他們對遠洋漁業來說,經濟規模較小,很難估計損失。漁民向時任行政院長林全陳情,希望盡速處理德翔台北輪汙染及賠償問題。(圖/翻攝自環境資訊中心官網)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鄭學淵研究指出,漁船出海多留有捕獲資料,論及損失可訴諸具科學憑據的漁獲努力量。可是潮間帶採集(灘塗漁業)受害,卻難清楚陳述災損。這些在潮間帶採集紫菜、石花菜,撿拾海螺及小章魚補貼家用的漁民多屬經濟弱勢,採集是他們重要的經濟補貼來源,提不出正式書面證明,漁損調查沒有辦法確實幫助到他們,所受損失難以訴諸具科學憑據。環保署為紀錄德翔輪造成的災難,作為日後類似案例參考,委託空拍專家齊柏林(已故)等攝影團隊,拍攝成《2016德翔台北輪海洋污染事件全記錄》紀錄片,參與2019年休士頓國際影展,並獲得了紀錄片短片類特別評審團大獎。帛琉籍天使輪在高雄港外海沉沒,船上貨櫃漂流至碼頭邊。(圖/中新社)可是歷史總是會重演,德翔輪賠償事件還沒善了,今年7月20日停泊於高雄港外海的帛琉籍貨櫃船「天使輪」因船身傾斜沉沒,船長宣布棄船,但船上原載有1349只空貨櫃,其中約600只空貨櫃漂流於高、屏外海,嚴重影響航行安全。此外,天使輪的油汙外洩,台灣港務公司歷經2個月的努力,終於在9月21日抽除完船艙內14個油櫃的全部殘油,總計470公噸。檢方發現天使輪拋錨過程疑雲重重,今年7月8日到高雄港外海錨區時,曾換過新船長、大副及水手長,7月19日申請「緊急進港」被拒,隔天新船長就宣布棄船,疑似隱匿實際狀況。目前檢方、運安會,航港局分別訊問船員,希望還原當時狀況,不能讓惡質的船公司和船員為所欲為,汙染我們的海岸家園。
冷氣通風口驚見「有蛇出沒」! 屋主家人嚇傻:好大隻
炎熱的天氣,就連蛇也受不了!一名網友在臉書轉傳一則影片,可見冷氣師傅檢查零件期間,一條活生生的「王錦蛇」被捕蛇專家從機身通風口拔出,讓屋主及其家人嚇出一身冷汗,直呼「蠻大隻的餒」。根據網傳影片可見,一名冷氣師傅不慌不忙拆開冷氣外殼,原來是屋主驚覺冷氣無法啟動,後來女兒走近一看,發現有疑似鱗片的物體,懷疑有蛇躲進機身內部,嚇得找來捕蛇專家和冷氣師傅,想要一探究竟與排除故障。另從畫面還可得知,掌鏡者和圍觀的家人不時驚呼,此舉似乎影響了冷氣師傅,笑說「安餒我會驚(這樣我會害怕)」,之後隨著機身被拆解到一定程度,一旁的捕蛇專家順勢而上,從通風口拔出一條活生生的「王錦蛇」。對此,屋主及其家人見狀直呼「不小隻,蠻大隻的餒,天哪」、「牠吐舌頭」,連忙詢問會不會有第2隻?還說聞到一股臭味。捕蛇專家回應,原本躲在冷氣的蛇只算是「小孩」而已,所幸此事平安落幕。後續該則影片,也被網友轉傳到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引發熱議。另外,「環境資訊中心」、「臺灣蛇類快速辨別圖鑑」官網資料顯示,王錦蛇(Elaphe carinata)又名「臭青公」或「臭青母」,通常棲息於2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一旦遭受到威脅,就會從肛門腺分泌強烈的臭味,所以常被稱作「又大又臭的蛇王」。
你被吵過嗎?夜半睡覺窗外屢傳「注意、注意」聲 原來是「這動物」在求偶
最近晚上睡覺時,你有聽到窗外一直傳來多聲「注意、注意」的動物喊叫聲嗎?最近包括台北市區在內,不少平日看似車水馬龍、不太會有動物出現的都會區,甚至鄉鎮地,最近都會聽到有不知名動物,在深夜發出「注意、注意」的叫聲,擾人清夢。原來這個在夜半時分狂喊「注意」的動物,是台灣夜鷹的叫聲,這些聲音是夜鷹的求偶聲,在清晨、深夜相對寧靜的時候,夜鷹的求偶聲便特別明顯了。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料介紹,台灣夜鷹屬於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Caprimulgidae)非保育類特有亞種。台灣夜鷹別名又叫做南亞夜鷹、林夜鷹、疏林夜鷹等。牠是屬於夜行性中型鳥,頭大,頸短,腳短,翼、尾皆長, 翅膀張開面積大,是台灣滿普遍在生活環境中會看到的留鳥。而在台灣每年國曆的1月底到8月,是台灣夜鷹的主要繁殖期。雌鳥的鳴叫聲很小,而雄鳥在求偶鳴叫期,為了要表現出強烈的宣示領域行為跟求偶,在天黑後和黎明前的鳴叫頻率會最高,所以大家最近才容易在深夜、清晨時分,各地聽到雄性台灣夜鷹發出尖銳而嘹亮的啼叫聲,其實是雄鳥在求偶,才會在半夜「大小聲」吵人,引來民眾跟相關單位投訴。大家也許可以給這些共處在環境中的「好朋友們」多點包容,一起跟台灣夜鷹共度這段過渡期,維持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1圖看「海溫大幅度變異」 鄭明典:很可能再引發一波全球性增溫
氣候暖化的議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氣象局長鄭明典今(22日)透露,海溫大幅度的變異是個顯著的「訊號」,很可能再引發一波全球性的增溫。鄭明典今(22日)在臉書貼出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CEI)海溫統計圖,他指出,「我們一直都這麼相信,海洋有很大的熱容,是地球氣候穩定的基石!」海溫大幅度的變異。(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表示,看到海溫大幅度的變異,研究氣候的人最敏感,這是個顯著的「訊號」,很可能再引發一波全球性的增溫。鄭明典說明,不看個別年分,在2014之後,海溫幾乎都在黑色點線之上,那是平均值上2個標準差的參考值,海溫持續超越這條點線,表示原本統計上的氣候基準已經明顯改變了。
媽媽打掃驚見「長腿彈跳怪蟲」 網喊:蟑螂天敵還會跟你敬禮
家裡若出現一種腿很長的怪蟲,而且彈跳速度極快,可先別急著拿蒼蠅拍、電蚊拍把這小蟲「除之而後快」,因為牠可是蟑螂的天敵!有一名媽媽日前在臉書PO文,表示租屋處位於一棟舊公寓的2樓,每天都有打掃環境衛生,近日卻發現這款怪蟲,文章曝光後,就有內行人表示,怪蟲的正式名稱為「蜚蠊瘦蜂」,是蟑螂的天敵,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原PO在家裡發現的怪蟲。(圖/翻攝自爆系知識家臉書)這名原PO在臉書「爆系知識家」發文,表示租屋處位於舊公寓的2樓,每天都有打掃環境,門窗、排水孔也都有好好清潔並關起來,但還是出現很多奇妙生物,例如最近打掃時發現好幾隻腿很長的怪蟲,彈跳速度非常快,「請問一下有人知道這是什麼蟲嗎?該怎麼處置」?蜚蠊瘦蜂是蟑螂的剋星,被抓到後腿後會有類似敬禮的動作,所以也有人稱為敬禮蟲或拜拜蟲。(圖/翻攝自環境資訊中心)文章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印象中長輩好像說過叫一鞠躬或點點頭」、「我媽都叫牠『長腳蚊』」、「拜拜蟲,抓後腿牠會拜拜」、「聽說是被咬到會很痛的蟲,我看到都不敢靠近,也不敢打」、「我家前2天才有一隻飛來飛去,我女兒被嚇到尖叫」。除了勾起網友的童年回憶,有內行人透露,這種蟲的正式名稱為蜚蠊瘦蜂,是蟑螂的剋星,被抓到後腿後會有類似敬禮的動作,所以也有人稱為敬禮蟲或拜拜蟲,「益蟲,我30年沒看過牠了!別殺」、「我好久沒遇到了,小時候常看到」、「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隻的」。這款蜚蠊瘦蜂,根據環境資訊中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的資料顯示,產於溫帶、亞熱帶地區,分類上屬於膜翅目瘦蜂科,是一種卵寄生蜂,寄生對象為蟑螂的卵鞘,牠們可以依靠嗅覺搜尋蟑螂新產下的卵鞘,然後將自己的卵產入,幼蟲在內部孵化後便以蟑螂卵粒為食,一隻幼蟲至少可以摧毀10多隻即將誕生的蟑螂。由於外型酷似蒼蠅,一般不太受歡迎,若民眾想要減少蜚蠊瘦蜂在出沒,只要維持好室內整潔,避免蟑螂滋生即可。
疑似海龜肉中帶毒 非洲兒童食用後送醫不治身亡
海龜在許多國家中,都是立法保護的對象,但在於一些食物匱乏的地方,時常也是民眾選擇食用的動物。日前非洲莫三比克沿海城市彭巴(Pemba)就傳出有兒童因食用海龜肉後,發生中毒現象,而這些孩童雖然及時送醫,但最後仍然不治身亡。根據《中國報》報導指出,這起意外發生後,北彭巴警察局局長薩迪 (Juma Sadi) 表示,3名因食用海龜而身亡的兒童,均來自同一個家庭。薩迪也表示,其實當地在發現海龜肉中帶有毒素後,已經嚴格下令不得食用海龜,但還是陸續發生多起意外。其中26日當天就發生有22人因食用海龜而送醫治療。根據《The Citizen》報導指出,彭巴市在26日當天有3人因為食用海龜身亡、27日有2人身亡,28日也傳出又有2人身亡。而目前為止尚不清楚這些死者是否來自同一個家庭。據悉,雖然海龜在多數國家都屬於保育類動物,但是在部分區域仍然有吃海龜的習慣,甚至認為海龜肉可以治療癌症。但資料顯示,海龜肉並不具備治病效果,而且眾多科學研究報告指出,海龜體內含有多種有害病菌與毒素,其中生物毒素、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食用海龜很可能引發急性或慢性中毒。根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指出,全世界目前7種海龜,以玳瑁的毒素最劇,而且學者尚未發現致病毒素,目前沒有相對應的解毒劑可以提供即時治療,僅能透過嚴密的照顧來看護中毒者。而根據過去的文獻中,在日本、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印度、斯里蘭卡、西印度群島、台灣、菲律賓、波利尼西亞、印度、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吉爾伯特群島、斐濟以及墨西哥等地,都有因食用海龜肉而嚴重中毒症狀或死亡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