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組織
」 日本 核廢水211人熱死!印度連日近50度高溫 熱到「蚊子都消失了」
印度近期遭遇嚴重熱浪侵襲,5月29日以52.9度高溫寫下印度有史以來最熱紀錄,雖然事後證明測算有誤,比真正溫度高了大約3度,但連日逼近50度的高溫,也為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不僅日常供水嚴重受限,截至目前為止,印度全國因炎熱死亡人數也上升到211人。在新德里,當地政府因乾旱缺水限制日常供水,許多地區將供水量從每天兩次減少到一次。當地居民稱,運水車是唯一的供水方式,而且運水車來的時間不固定,誰也說不準水什麼時候會來。以往,印度在4月至6月通常較為炎熱,待7月季風降臨後會有明顯的降溫作用。不過據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間,印度4至6月的氣溫變得越來越熱。據陸媒《第一財經》報導,生活在德里首都圈的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教授黃迎虹向記者表示,近20多天來,基本是過了上午10點,氣溫就會升到攝氏40度以上。高溫大幅提升了對水電的需求,讓印度的基礎設施面臨嚴峻挑戰。「氣溫接近了人類生存極限,就連蚊子都受不了。」黃迎虹表示,他居住的社區周邊有農田,以往一到傍晚會有不少蚊子聚集,不過隨著高溫的出現,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不見蚊子的蹤跡。高溫對印度民眾的作息也產生了影響。黃迎虹必須每天10點前就趕到學校,不然就要忍受在40度以上的陽光下行走。不過就算走進空調房間,從高溫中冷卻下來也需要時間,所以很多人選擇喝一些冰水降溫。氣候變暖是印度此輪高溫的主因。根據科研機構的說法,此次席捲印度的熱浪為「30年一遇」級別,但由於全球變暖,這種程度高溫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約45倍。與此同時,都市的「熱島效應」也是「幫兇」。印度環保組織「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創始人瓦希斯塔(Akash Vashistha)表示,高溫雖然是印度近來的典型天氣,但在德里等城市,熱島效應將熱量困在低層大氣中,顯著提高了環境溫度,讓大都市的溫度明顯高於周圍地區。黃迎虹對記者表示,連日的高溫給印度的基礎設施帶來了很大的考驗。他說,印度空調普及率並不高,但已經給電力供應帶來很大的壓力。他所居住的社區就遭遇到限電,雖然社區自行備有發電機,但只能滿足基本用電需求,無法提供空調所需的電量,讓夜晚難以入眠。對於在夜晚睡眠時段停電,印度電力公司解釋,在高溫的推動下,印度在5月30日創下了全新的最高用電紀錄,然而日落後太陽能發電停止了運作,因此產生巨大的電力缺口,不得不加以限電。持續多日的高溫還趕上印度長達7周的大選。5月25日和6月1日,印度大選分別舉行第六階段和第七階段的投票,眾多選民頂著酷熱前往投票站排隊投票,許多民眾在投票隊伍中暈倒。而據新華社報導,光北方邦6月1日投票期間,就有至少33名選舉工作人員因中暑而死亡。
日本商業捕鯨名單納入「大型長鬚鯨」 官房長官:傳承食文化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周四表示,政府將把大型長鬚鯨加入其商業捕鯨物種名單中。日本退出管理海洋哺乳動物商業捕獵的國際組織5年後,做出了這項決定。路透社報導,日本在2019 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 後,於其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恢復了商業捕鯨。本周,日本水產廳就一份水產資源控制政策的修訂草案徵求公眾意見,該草案將允許商業捕撈長鬚鯨。林芳正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政府將繼續促進捕鯨並採取必要的外交措施。他說,「鯨魚是重要的食物資源,應該根據科學證據可持續地加以利用。」 他指的是將可捕撈的範圍擴大到包括長鬚鯨。日本鹿耳島市港邊停靠的捕鯨船。(圖/shutterstock/達志)「在日本,繼承傳統飲食文化也很重要。」水產廳說,去年日本共捕獲了 294 頭小鬚鯨、布氏鯨和 塞鯨,目前商業捕鯨僅限於這三種數量相對較少的鯨類。鯨魚在日本的消費在 1960 年代初期達到頂峰,但隨著其他肉類變得更容易獲得,鯨魚肉並沒有普及化。日本在違法捕鯨的問題已久,而且充滿爭議。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實施了針對商業性捕鯨活動的禁令。然而,日本一直宣稱其捕鯨活動僅限於「科學研究」目的,從而試圖繞開禁令。許多國家和環保組織質疑這一做法,認為日本的「科研捕鯨」實際上是為了繼續商業捕鯨。1987年至2005年期間,日本每年在南極海域捕獲數百頭鯨魚,理由是為了「生物研究」。2014年,國際法院裁定日本在南極海域的捕鯨計畫 「並非科學目的」,要求日本重新審視該項目。2019年,日本正式退出IWC,宣布將恢復商業捕鯨,但限於鄰近日本的海域。這一舉措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截至目前,日本官方立場是商業和文化理由支持有限捕鯨,但承諾會加強保護措施。然而環保人士擔心這可能加劇對瀕危鯨種的捕獵。日本長期以「科研」名義繼續捕鯨遭到國際質疑和批評,其最新恢復商業捕鯨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反對。這反映了捕鯨問題牽涉複雜的經濟、文化和環保角力。
年度能源會議在美舉行 石油大亨嘲諷能源轉型政策
美國德州休士頓本周舉辦「CERAWeek」年度能源會議,各國石油與天然氣公司領導層紛紛在會中對各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政策表示嗤之以鼻,並稱全球「試圖以不切實際的速度」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是一項「明顯失敗」。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Aramco)執行長納瑟(Amin Nasser)表示:「我們應該放棄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氣的幻想,並對對其進行充分投資」,贏得會場的大力掌聲。納瑟駁斥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對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將於 2030年達到峰值的預測,聲稱能源成本上升代表人們需要「石油和天然氣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轉向可再生能源。納瑟補充說:「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當前的轉型策略在大多數方面都明顯失敗」。他批評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影響微乎其微。他抱怨:「儘管我們在全球繁榮中發揮關鍵作用,但我們的行業卻被描繪成能源轉型的頭號公敵」。本次會議聚集了政界人士和石油行業領袖,納瑟的質疑也得到其他業界人士的聲援。伍德塞德能源集團(Woodside Energy Group)首席執行長奧尼爾(Meg O’Neill)預測清潔燃料可能需要長達40年時間才能開發完成。上述言論立刻就遭到氣候倡議人士的譴責。國際環保組織350.org北美分部主任奧道爾(Jeff Ordower)批評:「石油業界日以繼夜地努力妨害向再生能源的過渡,然後又厚顏無恥地批評過渡本身的緩慢」。奧道爾補充,外界應該對石油行業吹捧的任何解決方案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明顯對阻止氣候危機完全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氣候倡議人士19日集結於休士頓會場外模擬葬禮遊行,代表因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遭受損害的族群,藉此表達對石化行業的不滿。
虎鯨群受困北海道浮冰…奮力掙扎致下顎流血 官方隔日巡查:推測已脫困
日本北海道羅臼海岸附近,於6日上午8時許,發現有至少10條殺人鯨被困在浮冰中,從拍攝到的影像裡可以看到,幾頭虎鯨緊緊擠在一起,嘗試把頭探出水面呼吸,其中還有未成年的虎鯨寶寶。而在7日,官方人員至沿岸巡視,均無發現到虎鯨身影,推測牠們已經安全脫困。綜合日媒報導,事發當時,一名時常觀察野生生物的專家土屋誠一郎,使用無人機拍攝到了虎鯨群,在距離海岸約1公里的區域,有多頭虎鯨困在浮冰當中。而從畫面中顯示,有幾條虎鯨的下顎似乎流了血,是牠們嘗試脫困所造成的傷痕。對此,就有環保組織喊話,要求政府應該派遣破冰船來解救殺人鯨,而當地官員回應指出,由於這星期的風較小,厚冰層幾乎沒有移動,海上自衛隊難以前往營救,必須等到冰層破裂才行。不過,羅臼町官方在7日派出人員前往查看,沿著海岸步行多個小時,均未發現虎鯨的蹤影,值得注意的是,浮冰間的密度降低,空隙較前日觀測時更大,推測虎鯨已經順利脫困。報導指出,虎鯨與其他大型鯨魚不同,無法在水下停留太久,需要每隔幾分鐘重新浮出水面呼吸,若浮冰蓋住海面,將會導致他們窒息死亡。而羅臼海域於2005年就曾傳出有多頭虎鯨受困在浮冰中,而當時即使實施救援,還是礙於海上覆滿浮冰,未能將全數受困殺人鯨救出。
菲律賓南部洪水、山崩夾擊至少20死 81萬人受影響
菲律賓當局5日表示,南部多個省份受大雨成災,至少20人死亡,超過21萬個家庭,81萬人受影響。據《Gulf News》、報導,據菲國國家災害機構的數據顯示,上月28日到2月2日,季風加上低壓影響,讓棉蘭老島南部地區帶來豪雨,造成洪水和山崩。據了解,超過21萬個家庭受影響,564個村莊的81萬人流離失所。救援人員說,達沃德奧羅省已有13人喪生,2人失蹤,鄰近的北達沃省則有7人死亡,8.5萬人被迫撤離到疏散中心。菲律賓地處熱帶區,每年飽受颱風侵襲之苦,過去曾多次因強降雨引發大洪水,導致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環保組織表示,該地會發生洪水,是因為森林覆蓋率下降、土地面積擴大,城市排水規劃也不足。據悉,20死的數據只是初估,詳細情況在等委員會確認。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指出,季風會影響呂宋島北部和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東部,可能還會有山洪和山崩。該機構也警告,沿海地區會有洶湧的海浪。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司令布勞納(Romeo Brawner Jr.)說,軍方已在棉蘭老島東南部展開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洪水造成重大挑戰。布勞納說,菲律賓士兵在災難期間,為同胞提供援助奉獻精神值得肯定。據《路透社》報導,菲律賓南部1月中旬就發生洪水和山崩,造成18死,菲律賓是由760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國家,洪水和山崩頻繁,每年會有20個颱風襲擊。
《蒙娜麗莎》遭潑罐裝濃湯 2女不滿法國農業政策突然動手
掛在法國羅浮宮的世界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今(28)日遭到一個專門到美術館破壞潑漆的環保組織,對《蒙娜麗莎的微笑》潑灑罐裝濃湯,來抗議法國農業政策的不滿,所幸早有先例因此羅浮宮也在名畫外放上透明外殼保護,讓名畫不會毀損。綜合外國媒體報導,今日有兩名女性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潑灑罐裝濃湯,以表達對法國農業政策的不滿。所幸早為防止破壞行為,讓《蒙娜麗莎的微笑》被鋼化玻璃罩內展出,也讓該行為並未對畫作本身造成損壞。法國羅浮宮內的知名畫作《蒙娜麗莎》遭潑罐裝濃湯。(圖/達志/美聯社)過去在2022年5月29日《蒙娜麗莎的微笑》就曾被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用隨身攜帶的奶油塗抹,所幸畫作被放置在玻璃保護罩後,因此也未受損壞。《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繪的肖像畫與其代表作。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也被視為世上最負盛名、訪問量最大且最常被寫、唱、模仿的藝術作品。該畫中描繪了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稱作是「神秘的笑容」。
末日來了?上百隻烏鴉包圍停車場 尖叫、按喇叭都不離開
美國德州本月在一處商場的停車場中,發生了數百隻烏鴉聚集的狀況,停車場的汽車滿滿都被烏鴉佔領,甚至車子按喇叭或是孩童尖叫烏鴉都不離開,誇張的狀況上傳網路後也被不少人討論,認為恐有事發生,甚至是末日即將來臨的凶兆。黑色鳥類出現在停車場各處。(圖/翻攝自tik tok)據美媒《紐約郵報》報導,美國德州2日在休士頓近郊的賽普勒斯(Fairfield),有民眾在超市外拍下驚人的一幕,民眾形容就像是「直接從希區考克的電影走出來」的畫面。他也表示「當我按喇叭時,這些鳥兒並不害怕」,即使人們走過,甚至有孩童尖叫,牠們也全都不為所動。過去在恐怖大師希區考克導演的作品《鳥》,就有類似的場景出現,另外在《美國恐怖故事》的影集中,也有末日或撒旦來臨前,會出現這樣烏鴉佈滿的狀況。因此讓不少民眾與網友看到後都相當害怕,直覺是否會發生什麼事情。德州的環保組織「休士頓奧杜邦」(Houston Audubon)針對此事認為,這些鳥並不是烏鴉,而是大尾鷯哥(great-tailed grackles),這是一種在休士頓當地很常見的鳥類,可以在任何有人類居住、並且有樹木的地方找到,但牠們近年特別喜歡在購物中心或速食店的停車場聚集,因為那裡往往有豐富的食物來源,也有很多地方可以棲息,甚至有人會像餵鴿子一樣對他們餵食,因此認為這樣的狀況只是繁殖過多的問題。
趙少康指兩岸政策是外交政策上位 主張兩岸應談判外交休兵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今天在辯論會中,回答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質問時表示,外交部長錢復曾經說過,大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但是民進黨不相信,硬要去「闖」,結果就是中華民國丟了九個邦交國,民進黨執政八年,他不瞭解在外交上究竟有何成就,除了丟掉邦交國,任何國際組織台灣都無法參加,WHA觀察員也當不了,國際氣象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環保組織,沒有一個組織中華民國進得去。他指出,問題是,民進黨要民眾吃萊豬(指開放萊豬進口),大家也都吃了,日本核食也吃了,但是中華民國有加入CPTPP嗎,RECP有加入了嗎,與日本、美國簽署FTA了嗎?趙少康表示,如果國民黨重返執政,他還是主張要與中國大陸談外交休兵,不要再搶來搶去,無謂的浪費,同時也要提昇自己的實力。因為他在當環保署長之際,台灣經濟還不錯,法國就賣給台灣幻象兩千戰機,以及拉法葉軍艦,當時法國環保部長邀請他去訪問,他沿路從荷蘭、德國、法國、丹麥,見了十幾個部長,包括環保部長、財經部長等,很多都是在官署辦公室見到面,因為台灣當年有經濟實力,與對方官員見面就不必躲躲閃閃約在外面,這些國家自然就重視中華民國。他還說,馬英九前總統執政當時,120幾個國家免簽,一個邦交都沒有丟,他要很認真的問民進黨,民進黨一直說馬英九丟掉中華民國主權,請問他執政時究竟出賣什麼主權?主權不是一直好好的嗎?請問民進黨執政八年來又獲得什麼主權呢,難道這個不能參加、那個不能與會,這個邦交國丟掉、那個邦交國斷交,就有獲得主權嗎?
COP28杜拜登場!美日22國籲2050全球核電產能提升3倍 盼達「淨零碳排」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正在杜拜召開,包括美國與日本在內的22個國家於2日發表聲明,呼籲到2050年,將世界核電產能提升至2020年水準的3倍,以助全球屆時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這無疑證明蔡政府訂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是一個大錯誤。沒有核電 淨零排放目標難達成該聲明稱,核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全球目標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美國氣候特使凱瑞說:「這不是要證明,核能絕對會成為所有其他能源的全面替代品……但我們知道,科學和事實以及證據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一些核電,就無法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在COP28峰會上表示:「我呼籲與會者,將這個目標納入最終的COP決議中。」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也說,世界需要核電來應對氣候變化,應該採取行動來擴大這種清潔能源的使用,並幫助建設通向未來的「低碳橋梁」。核能大國 俄羅斯和中國未簽署除美日外,簽署上述聲明的其他國家包括英國、保加利亞、加拿大、捷克、芬蘭、法國、匈牙利、韓國、摩爾多瓦、蒙古、摩洛哥、迦納、荷蘭、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典、烏克蘭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但核能大國俄羅斯和中國沒有簽署。全球現有391千兆瓦的核電裝機容量,有31個國家運營核電廠。但路透指出,政府和企業是否願意投入所需的巨額資金,以實現2050將全球核能增為3倍的目標,目前還是未知。使用核能作為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也存在爭議,有環保組織擔心核能的安全和核廢料處理問題。環保組織350.org表示,日本311福島核災凸顯了核能危險。該組織北美分部主任奧道爾(Jeff Ordower)說:「我們雖然讚賞拜登政府準備要投資石化燃料的替代選項,但我們沒有時間浪費在危險的分心選項上,例如核能。」針對22國提高核能發電量的聲明,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蔡政府訂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是一個大錯誤,非核政策造成的後果,是蔡政府留給下任政府最大的爛攤子;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競選總部則暫無回應。曾銘宗指出,近幾年不僅造成5次大規模跳電、停電,外商也認為台灣有缺電疑慮,甚至造成電價大幅上漲;面臨未來台灣可能缺電以及電價大幅提高,又面臨國際2050淨零排放的趨勢,蔡政府應傾聽國際呼籲,不要再硬拗,否則會影響2300萬民眾的用電需求,及全台1600萬的產業發展。國際趨勢 藍委促政府嚴正面對曾強調,2050淨零排放,是國際發展趨勢,也涉及到國內中小企業的產業競爭力,請政府嚴正面對。至於賴清德,今年10月19日提到,未來若能解決核安與核廢料,不會排除核能。被視為民進黨非核家園態度鬆動;11月29日他接受專訪時又表示,核安核廢若解決且有共識,不會排斥科技帶來便利。
25歲青年外出打獵竟失蹤 村民發現他遭老虎咬死「身上布滿爪痕左腿疑被吞食」
馬來西亞吉蘭丹州頻頻傳出老虎襲人事件,當地媒體指出,老虎出沒是因為過度伐木所造成,近日當地的原住民部落(Pos Pasik)又發生一起男子打獵失蹤,村民事後動員搜尋,果然在男子設置的狩獵器具500公尺外,發現他的屍體,身上布滿老虎爪痕,左腿還疑似被吃掉,更扯的是,老虎居然在凌晨回到「案發現場」想帶走屍體。馬來西亞25歲原住民青年被老虎咬死,村民發現屍體時,驚見頭部、身體布滿爪痕,左腿疑似遭吞食。(圖/翻攝自馬來西亞中國報網頁)根據多家大馬媒體報導,這名來自巴昔部落的25歲原住民青年,自9月26日外出打獵後就再見他的蹤影,事後部落居民幫忙搜尋,在村莊小山丘上發現他的機車、捕獵工具,還在多處發現老虎腳印。根據《星洲日報》引述原住民村安全發展委員會主席莫沙尼的說法,「10多名村民當天傍晚匆匆趕往現場,沿著老虎腳印尋找,果然在500公尺外發現男子屍體,他的頭部和身體都布滿老虎爪痕,左腿還疑似被吃掉」。莫沙尼還指出,當天晚間9點多,他連同20人輪流在現場看守,等候警方到現場採證,沒想到他們一群人未等到警察抵達卻先等到老虎,這頭老虎大約在凌晨4點重返犯罪現場,當下村民聚在一起製造噪音,同時點鞭炮驅趕老虎。當地警方事後證實這起老虎攻擊民眾的事件,並在接獲報案後,安排員警進入山區帶走死者遺體,送往醫院檢查。根據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的資料顯示,2020年馬來西亞野生老虎數量低於200隻,被列為幾度瀕臨絕種物種,不過近期老虎頻頻襲人,部分媒體指出,老虎會出沒是因為過度伐木活動造成,但吉蘭丹州林業局局長阿都卡林(Abdul Kalim)表示,伐木活動實際上「對老虎有利」,該言論引發各界抨擊,環保組織更批評他「無知」。
海灘驚見詭異蠟狀「脂肪塊」 專家示警要小心這1事
英國多處海灘近日都出現呈深色、淡黃色或白色的「脂肪塊(Fatberg)」。據當地環保組織稱,裝袋處理的脂肪塊大約有20袋,其中1塊的重量更超過6公斤,專家則警告,在海灘上遛狗時,千萬別讓狗狗吃到,以免造成致命的意外。據《鏡報》報導,在艾格尼絲風暴(Storm Agnes)到來前,在英國西薩塞克斯郡多處海灘都發現了這些半固體的脂肪塊,而隨著風暴帶來的降雨和強風,也進而導致更多脂肪塊被沖上岸。這些脂肪塊的主要成分是棕櫚油,通常也與柴油等其他化學物質混合,當脂肪塊被沖到海灘上時,會呈現深色、淡黃色或白色的塊狀,且觸感為黏稠的蠟狀物質。專家也警告,雖然棕櫚油對人類無害,但若被狗狗吃下,恐會導致其消化系統堵塞,嚴重可能因此致命。至於脂肪塊為何會出現在海灘,其原因是負責運送棕櫚油的貨船在清洗時,其船員會用水沖洗船上剩餘的棕櫚油,若船隻距離海岸線22公里以上,則可以合法將其釋放到海中,但偶爾還是會被沖到陸地上。
核廢水入海1/中港澳封殺海鮮「日本恐損失1626億日圓」 苦主出爐!這國汙染最嚴重!
2023年8月24日台灣時間12點,日本逐步排放134萬噸含氚核廢水入海,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排放核廢水,由於輻射物恐使海鮮遭到汙染,中國、香港、澳門已封殺日本進口水產品,經濟損失約1626億日圓(約354億台幣)。儘管亞洲鄰國反應激烈,但多項研究依據洋流流向皆預測「美國將是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美國基於國際政治考量,選擇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2011年日本爆發311大地震,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爐熔毀,為了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穩定,日本政府決定持續注入水冷卻,而這些水再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形成擁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由於水量已快超過儲存槽容量的極限,日本於2021年提出核廢料排海的計畫申請,表示會透過技術淨化輻射物,只留下「氚」再排入大海,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邀集各國專家多次前往日本檢測與調查,經過2年,證明日本的含氚廢水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同意日本核廢料排海計畫。雖然日方一再強調處理過的含氚廢水,與各國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就連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也保證這些「處理水」甚至可以飲用,但依舊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海鮮可能遭到汙染的疑慮。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表聲明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沒有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原能會依照洋流流向推估核廢水影響台灣的程度非常微小,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恐怕汙染最為嚴重。(圖/翻攝自原能會臉書)亞洲鄰國也紛紛抗議,其中又以中國最為激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甚至表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中國也在24日後隨即宣布全面禁止日方所有水產進口,香港也宣布即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年創下3873億日幣營業額,中國871億日幣佔22%、香港755億日幣佔19%,兩者相加為1626億日幣(約354億台幣),如今恐損失慘重。根據《時事通訊社》報導,福岡一家水產公司社長坦言,聽到中國全面封殺的消息後「大腦一片空白」。南韓政府雖未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但民間反應相當激烈,首當其衝的海鮮市場瞬間門可羅雀,許多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食用海鮮。馬來西亞也發起萬人連署抗議活動,民眾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海鮮,當地餐飲業者也陸續以其他國家海產替代日本進口海鮮。台灣則以加強檢驗的方式應對,原能會表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著黑潮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著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台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台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才會流至台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日本排放核廢水讓亞洲眾多鄰國拒吃海鮮,恐造成1626億元日幣經濟損失,因此許多日本當地居民也持反對意見。(圖/新華社)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由於此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累積最多。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抵達美國後將造成較嚴重的汙染,雖然如此,由於美國近期急欲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政治因素讓這個最大污染苦主依舊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日本核廢水能喝嗎? 聯合國:氚濃度遠低於全球飲用水限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4日排放核廢水,引發各國關切與搶鹽潮。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測顯示,核廢水的輻射水準低於日本限制,更遠低於全球飲用水輻射值標準。我國行政院海水輻射監測燈號顯示,目前台灣周圍海域皆屬安全的正常範圍。多位國際專家學者也表示,日本排放核廢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輻射汙染與食用海鮮的風險。聯合國監測屬安全範圍 我國跨部會監測因應核廢水第一批排放7800噸,預計17天才能排放完畢。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強調,這些核廢水將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再行排放大海,與一般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IAEA由11位國際專家組成,負責審查福島處理水的放射學特徵與環境監測。聲明表示,排放稀釋廢水的「氚」濃度,約為每公升43-63貝克,低於日本限制的1500貝克,以及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飲用水制定的每公升10,000貝可的標準。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IAEA的報告也說:「原子能源總署承認,排放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引起了社會、政治和環境關切。但原子能源總署基於全面評估,結論是東京電力公司目前規劃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核廢水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為了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表示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含氚廢水排放歷史洋流模擬擴散時間動態分析圖(點這裡)海水輻射監測與預報燈號(點這裡)經處理的排放水能否喝? 專家:理論上可以核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以及冷卻機組用的海水。福島核廢水中有2種放射性物質引發關注—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那麼經處理的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Jim Smith)進一步說明:「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瑞典查爾姆斯大學核化學副教授馬克福爾曼(Mark Foreman)表示,即使大量食用海鮮的人,也僅有極低劑量的輻射。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大衛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表示:「只要放射性同位素被過濾和稀釋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限制以下,那我會喝這處理水。」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湯尼胡克(Tony Hooker)指出:「中韓台灣等全球各國主要的核能設施,都在排放氚同位素到海中,這些亞洲國家放流入海的氚,數量和濃度都比日本還多還高。」我國行政院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林基興說:「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人們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有傷害。」中國官方嚴禁水產品進口 日本海鮮還能吃嗎?針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中國官方嚴禁日本所有水產進口,重創日本漁業。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表示:「現在福島所排放的廢水,除了一些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多了許多所謂的『超鈾』放射性物質,比如鈈、鍶、銫。一般的核電廠裡不會排出這麼高毒素的放射物。」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自家研究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對於碳14的疑慮,IAEA報告引述日方資料指出,人體可能攝入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29、碳14、鐵55和硒79,每年排放的ALPS處理水中,碳14濃度約為2吉貝克(0.002兆貝克),「比自然產生的全球總量低約50萬倍」。預計海產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物質,它們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CRMP)內,總量非常的低。吉姆史密斯釋疑,氚不會在海產體內積聚,「事實上風險意外的低」。馬克福爾曼表示,此次日本排放核廢水,不會導致海水的現有放射性暴增,即使大量攝取海產,輻射的影響仍遠低於牙科X光與乳房X光檢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病理學系主任格里托馬斯(Gerry Thomas)說:「無論是體積還是放射性,排放的核廢水都只是滄海一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極低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我國抽檢日本水產品無異常 將加強監測13種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早在去年就已經建立「氚」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皆未檢測出氚,今年還會繼續抽驗日本進口水產品,並對13種水產品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由於歐盟、美國等多數先進國家目前都沒有制定氚的食品現值,所以相對這些區域也尚未出現超標的情況,並且目前科學研究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食品中的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監測風險沒有改變,民眾也無須過度恐慌。 參考資料:福島核廢水: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Fukushima: What are the concerns over waste water release?
泰斯卡攜手海洋環保組織Parley推出聯名限量版!首次以XO干邑白蘭地橡木桶過桶
與海洋有著緊密關係的泰斯卡單一麥芽威士忌,於近兩百年前誕生於四面環海的蘇格蘭斯凱島上。由於斯凱島是一座火山島,而泰斯卡酒廠又坐落於海岸邊,一年四季不間斷的受著強烈海風吹拂,由海風帶來的海鹽鮮鹹融合火山的特性,讓這位於斯凱島上歷史最悠久的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廠,有著獨具風格辨識度的海島風味。如此深受海洋影響的泰斯卡,今年與國際海洋環保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s聯名重磅推出Talisker x Parley聯名限量版-「Talisker Wilder Seas單一麥芽威士忌」,共同為保育海洋生態、守護海洋森林的理念限量發售。首次使用XO干邑白蘭地橡木桶 前所未有的深度象徵海洋強大的深藍色力量 Talisker Wilder Seas單一麥芽威士忌,為酒廠首次使用XO干邑白蘭地橡木桶;於二次填充美國橡木桶及歐洲橡木桶中熟陳後,再於法國XO干邑白蘭地橡木桶中進行過桶。XO干邑白蘭地不僅豐富了泰斯卡單一麥芽威士忌特有的海島風味層次,於海潮的香氣中,李子和葡萄乾的柔滑香氣陣陣浮現,如此豐富的果味、海鹽和一絲煙燻及辛香味猶如前所未有的深度,令人聯想起海洋潛藏著強大的深藍色力量。Talisker攜手Parley for the Oceans聯名推出限量版 -「Talisker Wilder Seas單一麥芽威士忌」協助海洋生態保育 留給後代一個美麗海洋深受海洋啟發的泰斯卡近年來致力於保護海洋行動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於2018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海洋僅有13% 被歸類為真正的野生海洋,並且未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海洋中的有光層又稱為海洋森林,有許多的藻類、藍綠菌等光自營生物在這裡行光合作用,並把大氣的二氧化碳轉為自身可用的有機養份。如此的海底光合作用稱為固碳量,而每年地球上的總固碳量就有一半來自於海洋森林;也因此。海洋森林無論對地球或是海洋的健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如今,珍貴的海洋森林卻以比珊瑚礁快兩倍、比雨林快四倍的速度消失中。為守護美麗的海洋,Talisker於2021年至2023年與非營利性國際海洋環保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啟動 「恢復海洋原生環境」的三年計畫,以恢復和保護海岸沿線的水下森林健康,更在今年首度推出Talisker x Parley聯名限量版「Talisker Wilder Seas單一麥芽威士忌」以保護海洋森林為目標,每售出一瓶將會捐出3英鎊 (約台幣110元) 做為海洋森林保育用途。泰斯卡Talisker Wilder Seas 單一麥芽威士忌 單品圖除此之外,Talisker x Parley聯名限量版更以「永續性」為核心概念為此次包裝帶來新意。除去了消耗樹林的紙盒,以100%回收材質製作吊牌,取代傳統的紙盒及產品說明。更首次選用100%回收玻璃瓶,將包裝總碳排放量減少了80%,瓶身部分則特別將斯凱島沿海的海底地形,以彩繪方式完整重現於瓶身上,品飲的過程中於包裝上也能感受泰斯卡致力於守護海洋的堅持及深度。「Talisker Wilder Seas單一麥芽威士忌」全球限量17,940瓶,透過和Parley for the Oceans的合作,提高大眾對海洋環境保育的意識,一同為守護海洋貢獻心力!
威尼斯運河竟「染詭異螢光綠」 當局展開調查
義大利威尼斯民眾在28日早上起來,驚見威尼斯運河漂螢光綠液體,目前威尼斯當局正在對此展開調查,大家也紛紛猜測可能的原因,也有人笑說,聖派翠克節舉辦的有點晚。威尼斯運河漂螢光綠液體。據《BBC》報導,威尼斯當局已收集水樣本展開緊急調查,大家也紛紛猜測水變色的原因,從染料釋放到環保人士的抗議活動。當地媒體表示,警方正在檢查監視器,確定是否和最近的沃加隆加帆船賽噱頭有關。消息一出,有很多網友認為,這讓人想起阿根廷藝術家烏里布魯(Nicolás García Uriburu)在1968年的絕技,他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將運河染綠,提高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也有網友說「那條運河快要有很多三眼魚游來游去了」、「聖派翠克節舉辦的有點晚」、「我的天哪,這看起來不可思議,太奇怪了」、「一段時間後它會變成下一種顏色,這就是魔法。但是看起來很漂亮」、「對不起,我丟了多年的螢光筆,我的錯」。據《CNN》報導,當地省長發言人說,目前他們向當地船夫詢問,有沒有發現異狀,而目前也沒有環保組織出面。市議員佩戈拉羅(Andrea Pegoraro)譴責,這幾個月來一直在攻擊義大利文化遺址的環保團體。據了解,環團「創世紀」(Ultima Generazione)上週末將木炭倒入羅馬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但他們稱,綠水不是他們弄的。
巴西擊沉退役航母 環保組織批:有毒物質恐汙染海洋
儘管巴西環保人士曾試圖阻止當局行動,巴西3日還是宣布,他們擊沉了退役航空母艦聖保羅號(NAe São Paulo),環保組織批評,這艘前法國航母裝滿了有毒物質,擊沉它恐汙染海洋。據《衛報》報導,巴西海軍4日找到能接收聖保羅號的港口,並在隔天擊沉它,他們在聲明中說,「我們有計畫的控制航母沉沒,航母距離大西洋巴西海岸350公里,深度為5000公尺。」國防官員表示,船隻會沉入「最安全區域」,環保主義者批評,航母有大量石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沉入水中會汙染海洋食物鏈。巴塞爾行動網絡(BAN)曾向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喊話,他在上任時,曾承諾要阻止環境破壞,「他應該立即停止這個危險計劃。」巴塞爾行動網絡和洋守護者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巴西擊沉航母這行為,違反了3項國際條約。非政府組織稱,這可能對海洋生物和沿海社區,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害。對此,巴西當局堅稱,最好的做法是讓航母故意沉沒,而不是讓它自行沉沒。據了解,聖保羅號1950年在法國被建造,法國海軍航行了37年,1960年它還參加了法國在太平洋的首次核試驗,1970到1990年也曾部署到非洲、中東等地。巴西在2000年以1200萬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買下了266公尺的聖保羅號,2005年船上曾發生火災,讓這艘老舊的船加速衰落,巴西去年授權土耳其公司Sok Denizcilik拆除聖保羅號,回收廢金屬,但計畫又被土耳其環保部門終止。之後,巴西將航母帶回,但不允許入港,當局稱,航母對環境存在高風險。
女營養師連跑150天馬拉松 創金氏世界紀錄幫募款
1月16號澳洲一名女營養師完成,連續150天跑馬拉松的挑戰,她花5個月時間每天跑42.2公里,成功刷新金氏世界紀錄。這名32歲女子莫瑞巴列特(Erchana Murray-Bartlett)從澳洲,東北部昆士蘭省約克角半島出發,16號她於墨爾本通過終點線,總旅程高達6300公里,她打破連續完成每日馬拉松次數,最多的女跑者金氏世界紀錄,而莫瑞巴列特也為環保組織,「荒野協會」(The Wilderness Society)籌集到逾10萬澳幣(約212萬元台幣)。
又傳名畫受害!抗議人士潑黑水 奧地利大師克林姆《生與死》遇襲
一群環保組織人士15日進入奧地利維也納立奧波德博物館,朝著館內展示的克林姆畫作《生與死》潑黑色液體,其中一人被博物館警衛推開,另一人則將手黏在畫作外面的玻璃上,表達「抗議奧地利政府使用化石燃料」的訴求。事後警方趕到博物館清除玻璃上的黑色液體,據悉這些環保人士將熱水瓶藏在衣服中,奧地利文化部長表示理解他們的「擔憂和絕望」,但也批評他們的抗議方式錯誤,呼籲該組織用其他方式表達訴求。
乾旱警報! 英國因應缺水危機實施「軟管禁令」
熱浪來襲,英國正在經歷1976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創下超高溫紀錄,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更下降至20%,時隔6個月,英國即將宣布乾旱最嚴重的地區為「官方乾旱」,在曼島實施「軟管禁令」,限制使用軟式水管灌溉花園草坪、清洗車輛船隻、填充家中泳池等行為。英國皇家屬地曼島(Isle of Man)表示,在最近幾週極度乾旱和用水量激增後,將於28日開始實施「軟管禁令」,泰晤士水務公司 (Thames Water)進一步說明,除非未來幾個月英國降雨量增加,否則對其700萬客戶的限水令迫在眉睫。英國環保署開會警告河流水位「異常低」,現已在西約克郡(West Yorkshire)的Holme Styes水庫申請了乾旱令。(示意圖/pixabay)另外,英國環保署(Environment Agency)已於27日會見了英國政府、自來水公司、英國水務公司、全國農民聯盟 (NFU) 以及包含釣魚與河流信託在內的環保組織,談論英格蘭大多地區陷入「長期乾旱天氣」的狀態,環境署和水務公司現正採取行動保護英國水資源。昨日會議中,並無下令限制民生用水,但有在會議中向各單位警告河流水位「異常低」在經歷數月低降雨量後,英國環保署已為西約克郡(West Yorkshire)的Holme Styes水庫申請了乾旱令,以保護野生動物。有人強調,英格蘭現況並不稱之為「乾旱」,對此大多數水公司表示,他們正在為英國的夏季需求維持良好的水庫蓄水量,而水消費者委員會的凱倫吉布斯(Karen Gibbs)表示:「水公司應該盡其所能減少洩漏,已表明自己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