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珠
」 魯凱族黑頭文鳥紅藜珠簾上曬恩愛 像極「人蛇戀」神話愛情故事延伸
目前正值紅藜採收期,台東開花結穗的紅藜田出現1對黑頭文鳥高調曬恩愛、玩親親,「紅藜先生」吳正忠說,黑頭文鳥在繽紛的紅藜珠簾上談情說愛,如同魯凱族「人蛇戀」神話古老愛情故事的延伸。1對紅褐色的黑頭文鳥站在紅艷、飽滿的紅藜穗上,先是互相凝視片刻後,就用銀藍色的嘴喙開始玩親親,高調放閃,有如熱戀中的情侶,當下充滿了粉紅泡泡。有「紅藜先生」之稱的排灣族青年吳正忠表示,在魯凱族神話故事中,數百年前,百步蛇王化身的美男子「阿達里歐」,在小鬼湖邂逅魯凱族大頭目的愛女「巴冷公主」,2人陷入熱戀,但是大頭目及長老都反對此婚事,又不敢得罪百步蛇王,大頭目便開出嚴苛的條件,要求百步蛇王必須以「七彩琉璃珠」當聘禮。曾有文史工作者推測,百步蛇王費盡千辛萬苦 ,最後可能在排灣族部落發現七彩繽紛的紅藜,認為這就是「七彩琉璃」,於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將它取回獻給大頭目,最終順利迎娶巴冷公主。吳正忠表示,文鳥屬的鳥類,會到小米田吃小米,早期部落裡的老人家為了保護小米,都會混合種植紅藜,因為紅藜長得比小米高,小鳥衝下來會先吃到紅藜,紅藜外殼含微量皂素,吃了會拉肚子,小鳥誤以為小米田有毒,就不會再來吃,可達驅鳥效果。族人說,小鳥不會吃紅藜,這對黑頭文鳥應該是到紅藜田裡啄食草的種籽,吃飽了就飛上紅藜穗上談情說愛,彷彿人蛇戀的化身,延伸了魯凱族古老的浪漫傳說。
吳映潔不講話也可以很溫柔?化身小仙女優雅詮釋Les Néréides夢幻飾品超有氣質!
以往都走時髦可愛路線的吳映潔,最近在IG上發出一系列氣質美照,照片中她以全白色洋裝搭配Les Néréides最新2023秋冬系列飾品,展現出與平日截然不同的溫柔感,也讓粉絲紛紛留言大讚原來吳映潔也可以這麼優雅這麼仙>///<。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吳映潔 GEmma Wu (@gemma_811)而提到Les Néréides本季的新作,包含結合玫瑰和藍睡蓮的Pas de deux芭蕾舞伶系列、描繪出深海靜謐氣息的La Diamantine星鑽系列、以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和埃及珠寶為靈感的華麗Mystere du Nil尼羅河之謎系列,和選用各式新鮮蔬果作為主角的Potager des Merveilles晨光四季系列,這些以琺瑯工藝搭配人造切割水晶、琉璃珠、淡水珍珠、萊茵石和結晶樹酯等異材質與半寶石運用的鮮豔多彩配飾作品,散發著青春活潑的法式風格。如果帶膩了細緻簡約感的純銀飾品?不妨到Les Néréides櫃點走一趟,一定能找到妳心目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款!Les Néréides芭蕾舞伶睡蓮耳環/4,800元(圖/品牌提供)Les Néréides星鑽圓圈項鍊/16,400元、Les Néréides星鑽幾何手環/6,000元、Les Néréides星鑽幾何耳環/4,200元(圖/品牌提供)Les Néréides太陽聖甲蟲耳環/5,700元、Les Néréides荷魯斯之眼耳環/3,600元、Les Néréides銜尾蛇耳環/4,900元、Les Néréides聖甲蟲耳環/4,000元(圖/品牌提供)Les Néréides花椰密釘鑲戒指/6,600元、Les Néréides琉璃茄子耳環/5,300元、Les Néréides琉璃苣手鍊/5,300元、Les Néréides琉璃苣珍珠戒指/5,000元(圖/品牌提供)
初夏藝遊台東4/走一趟石山部落學月桃編織 讓有機農場變身香草教室
有時候除了難忘的風景與回憶,一個紀念品或手作DIY體驗,也能幫助你記住這段旅程。台東不僅海景迷人,藝術能量亦十分蓬勃,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簡稱東管處)推動的「東海岸藝術生活平台串聯計畫」,每年都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在地藝文資源。例如記者走訪了被阿美族稱之為「ka-kawa-san」(意為聖靈聚集之地)的「石山部落」(又稱富豐社區),部落位於中華大橋旁、鄰近台東志航基地,由於基地因素,附近的開發相對受到限制,反而保留了淳樸風貌。在這裡還有個組織「有限責任台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透過月桃與稻草編織、漂流木工藝等,既傳承部落工藝也開發出在地文創商品與部落導覽,帶動了地方產業。小朋友認真動手將月桃葉鞘取下。(圖/魏妤靜攝)工作坊老師讓大家嘗試將月桃葉鞘透過機器固定寬度,才方便進行編織。(圖/魏妤靜攝)當記者來到石山部落,合作社負責人林宋博芳帶著一行人徒步走逛,沿途訴說部落因各種原因不斷遷徙的過往,也領我們欣賞族人巧手打造的木雕、稻草裝置藝術等。再來到部落工作坊時,只見月桃植株成排排列,教授編織的老師解說如何將月桃葉鞘(假莖)取下捲起、感受其韌度,原來這就是編織最重要的素材,因為月桃具有耐水、吸汗、散發香氣等特性,還可製作出能反覆使用的杯墊、提籃、草帽甚至草蓆等;除了月桃編織,這裡還以稻草製作日本新年時會在住家門口懸掛的「注連繩」,並開發出「注連繩御守」體驗,亦很受遊客歡迎。如果停留時間不長可能來不及完成一件編織作品,但仍可透過老師示範、自己嘗試其中的步驟,了解月桃編織的眉角。(圖/魏妤靜攝)在卡塔文化工作室挑好一顆喜歡的琉璃珠後,工作室老師會提供三色串珠供旅人自由串組成手鍊。(圖/魏妤靜攝)卡塔文化工作室所處的糖廠倉庫空間,還販售許多部落手工藝商品。(圖/魏妤靜攝)如果喜歡小巧飾品的人,則不妨來到位於台東糖廠裡的「卡塔文化工作室」,「卡塔」(qkata)之名源自排灣族古語,意指「有花紋的琉璃珠子」,這裡提供燒製琉璃珠、串珠體驗,可以讓旅人從代表人緣、愛情、成就、守護等不同含意的20多種圖案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案。像我們當天體驗的是「串珠手鍊」,在選擇一顆主要的琉璃珠後,便可進行串珠配色、打結、扭轉等,親自做出一條自己的手鍊。除了燒製琉璃珠或串珠體驗,工作室另有圖騰噴砂玻璃杯體驗,同樣可讓大家在帶回一個手作紀念品外,順便了解原住民族的傳統圖騰。園主會提供採集香草的工具,讓大家剪下喜歡的香草放在茄芷袋裡。(圖/魏妤靜攝)遊客同心協力將澳洲茶樹帶回農場工作區,感受農遊樂趣。(圖/魏妤靜攝)當然想要再更親近大自然一點也沒問題,轉場來到位於市區近郊的「範樟園農場」,這是東管處推廣東海岸觀光圈品牌的其中一個入選業者。當我們走進一甲地的有機農場,放眼望去可見牛樟樹、澳洲茶樹、香草、樹葡萄、檸檬馬鞭草等,連薄荷都有巧克力薄荷、鳳梨薄荷等不同品種。說起農場故事,原來是第一代園主退休後,想將果園打造成一座牛樟森林,後來卻遇上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滿園牛樟樹幾乎都被吹倒,經多方詢問建議後,第二代園主吳美樺決定和父母一同將牛樟提煉成精油,也開啟了範樟園經營精油品牌的起點。遊客來此可以預約「香草農遊趣」體驗,除了可以走逛農場進行生態導覽、植物認識,還能動手採集香草自製香草茶,以及採集咸豐草進行熱萃、製作香膏帶回家,活動進行時還會採小組競賽方式,讓體驗變得有趣許多。當遊客透過小組活動將澳洲茶樹重新整理與秤重後,農場人員會協助進行精油萃取。(圖/魏妤靜攝)當咸豐草熱萃後,遊客可以親自嘗試將其與農場特調精油、蜜蠟結合,製成草本萬用膏帶回家。(圖/魏妤靜攝)有限責任台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電話:(089)238-042體驗地點:台東市富豐里吉林路一段231巷33號(石山部落)網址:https://www.kakawasan.com/備註:提供部落導覽、御守體驗、月桃置物籃等體驗,費用與人數限制依體驗不同,請依官網為準卡塔文化工作室電話:(089)228-107地址: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台東糖廠文創園區內)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tabeads/備註:串珠手鍊、燒製琉璃珠、圖騰噴砂玻璃杯體驗皆每人300元範樟園農場電話:0916-095-912地址:台東市青海路四段2巷200弄57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fan0218備註:「香草農遊趣」90分鐘體驗含農場生態導覽、香草採集與萃取、自製香草茶、天然香膏製作,每人350元,至少4人成行;另有120分鐘體驗、每人700元
愛上台東藍3/騎電輔自行車乘風慢旅 燒製自己專屬的琉璃珠
當然,很多人造訪台東會選擇搭乘台鐵到台東車站,如果想先在市區展開遊程,並體會台東的「慢」生活,可以來一趟愜意的單車之旅。位於台東糖廠文創園區的「阿度的店」,提供名為「軌迷心竅」的電輔自行車(又稱電動單車)特色導覽,會帶領遊客以阿度的店為起點,一路騎往馬蘭車站、馬蘭鐵橋、鐵路藝術廊道、鯉魚山下、鐵花村、台東舊站,再返回原點,2小時的行程既充實又富有人文味。環繞台東市區的自行車道又稱為「山海鐵馬道」,沿線綠蔭扶疏,也是在地居民的日常散步路線。(圖/魏妤靜攝)騎著電輔自行車省力不少,正巧碰上夕陽餘暉。(圖/魏妤靜攝)導覽達人阿度會隨著路線推移講述相關故事,這條自行車道沿著舊鐵軌前進,除了保留1922年設立的馬蘭車站月台樣貌,沿途也栽植大量路樹,穿過有鮮明紅牆的台東表演藝術館,騎經藝術廊道時可瞧見拼貼的動物雕塑,來到2001年停駛的台東舊站,阿度指著一根腫起又有彈痕的柱子說,這裡頭可還卡著二戰時期的3顆子彈呢。時移世易,一旁的台鐵貨倉宿舍早已改造成鐵花村聚落,變成結合音樂與餐廳的知名景點,然而許多故事透過口傳與歷史遺跡的見證,依然被保留在記憶中。老師會一對一帶領遊客燒製琉璃珠,因會接觸高溫,國小6年級以上才可參加。(圖/魏妤靜攝)喜歡原住民文化與手作體驗的人,還可到同樣位於台東糖廠內的「卡塔文化工作室」,燒製自己專屬的琉璃珠。「卡塔」(qkata)之名源自排灣族古語,意指有花紋的琉璃珠子,工作室提供燒製琉璃珠並串珠成手鍊或項鍊,旅人可以從代表不同含意的20多種圖案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案或象徵,還能自主配色。這裡的工藝老師提到,最受歡迎的是代表友愛與愛情的孔雀之珠,近期他們還因應東管處舉辦月光•海音樂會活動,特別設計出一款有波浪紋的同名圖案,感興趣的人不妨來燒製自己的「台東藍」回憶吧。卡塔文化工作室新設計的「月光海」圖案。(圖/魏妤靜攝)零捌玖舞蹈工作室除了教授跳舞,也會於假日開設表演場次。(圖/魏妤靜攝)想讓肢體再多動一動嗎?在地的「零捌玖舞蹈工作室」除了舞蹈教學課程,還會因應旅遊旺季開設類似相聲結合歌舞的舞劇表演,工作室創辦人林群哲曾與李玟、周杰倫等多位藝人合作,因為希望小孩在台東成長,而與妻子回家鄉開設工作室,連工作室名稱都取自台東區碼。旅人如果沒有機會上舞蹈課,倒是可上粉專關注不定時公布的表演場次,透過融合在地族群音樂、舞蹈與互動的表演,以輕鬆的方式認識原民文化。臺東故事館套餐新菜色「婆婆傳授的豬肉湯飯」,風味近似台式紅燒肉並稍帶辣度。(280元,圖/魏妤靜攝)晚餐抵達老屋活化後的「臺東故事館」,這裡結合了文創、書店、美食與課程,也是台東市少有的閱讀空間與藝文平台。一進門可看到各色在地伴手禮、小農產品與質感花店,還不時有藝術家展覽;拾階而上,可以來到被書架包圍的用餐區,個人套餐菜色、食材會隨季節調整,並使用特選在地物產,例如台東紅藜、池上芋香米、洛神與紅烏龍等,還有小農新鮮直送的蔬果。假日館內還時常舉辦免費兒童閱讀活動,也開設付費花藝課、烘焙課,吸引不少在地年輕人與親子客群造訪。距離臺東故事館步行僅2分鐘的「THE GAYA HOTEL」,則是一間從文化出發的特色飯店,建築改建自舊稅捐處辦公室,並找來名設計師葉裕清打造,除了每個樓層有不同風格的藝術畫作,迎賓大廳也以黑色竹林營造禪境美學,餐點上有部分融入原民部落或台東風味,頂樓還有無邊際游泳池可俯瞰台東市景、遠眺海岸與山脈,增添度假閒情。雅緻客房配色雖沉穩卻不失設計感。(圖/魏妤靜攝)DATA阿度的店電話:(089)222-468地址: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台東糖廠文創園區內)備註:「軌迷心竅」行程約2小時,限制40人以下,350元/人,依天色夏天最晚出團時間16:30、冬天15:30卡塔文化工作室電話:(089)228-107地址: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台東糖廠文創園區內)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tabeads/備註:串珠手鍊、項鍊價格都是300元/人,手作體驗約30~40分鐘,含講解、燒製與冷卻、串珠配色,若要燒製月光海圖案須提前預約零捌玖舞蹈工作室電話:(089)349-902地址:台東市中山路45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962yegal/臺東故事館電話:(089)346-203地址:台東市博愛路478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tungStoryMuseum/營業時間:11:00~21:00,週二休,提供午、晚餐與下午茶THEGAYA HOTEL電話:(089)611-888地址:台東市新生路169號網址:https://www.gaya-hotels.com/
王俐人絕美婚紗照曝光 老公林琮軒化身白馬王子
王俐人跟林琮軒Ryan於2021年12月7日登記結婚,近期她也愛相隨加入經紀公司鳳凰藝能,夫妻倆各自專心在工作崗位上,日前兩人利用空檔,完成婚紗的拍攝,王俐人坦言從一開始答應求婚之後,腦袋有點混亂因為在興奮、幸福和快樂之餘,隨之而來的是接下來要做什麼的茫然感,尤其要不要拍婚紗照,就讓兩人討論很久,所幸在3月時遇到凱瑟琳婚紗攝影,在四月也順利完成拍攝,收到婚紗照的兩人,都相當滿意,尤其王俐人說「美夢成真」,一圓她對浪漫婚紗照的公主夢。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為了完美呈現婚紗照,王俐人表示聽過來人分享一定要瘦身,但她笑說運動已經來不及,所以就靠飲食來把自己體態控制住,但臉部的保養有特別加強保濕,還揪老公一起天天都敷臉。疫情之下兩人決定尚不會舉行婚禮,所以王俐人選擇婚紗的禮服就花了一番苦工,而且白紗還特別選了浪漫的2款,一套浪漫的「白紗蓬裙」是台灣精品婚紗設計師的作品,立體多層次的卡肩搭配桃心領的領型,將手臂跟肩型修飾的更加纖細,如雲朵般的蓬紗大圓裙,讓她成為電影中的公主。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另一套是選用台灣的婚紗設計師製作的「魚尾款白紗」,屬於低調奢華的風格,珍珠白的白紗禮服上面用水晶鑽與琉璃珠點綴,延伸到裙襬上,搭配蕾絲更顯得奢華;海鷗領小露性感卻不失優雅,卡肩設計上面還有琉璃珠串成的流蘇點綴,增添浪漫與靈動的感覺,尤其王俐人表示這個修身的效果剛剛好,而且還小露性感卻不失甜美的巧思。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4月中從行程規劃、婚紗禮服、新秘造型跟專業攝影團隊,都讓王俐人及林琮軒放心的交給凱瑟琳婚紗攝影安排,拍完婚紗照後,而林琮軒則說婚紗照聽老婆的眼光準沒錯,也強烈推薦給大家。王俐人表示,晚禮服最喜歡就是凱瑟琳婚紗攝影的自有品牌「Bella手作禮服」,這套是品牌設計師 Catherine K 的得意之作,延選法國進口的頂級手染立體雕花蕾絲,遍布整套淡粉色的晚禮服,光試穿當下就讓她心花怒放,熱愛歐風的她,直說高腰與蓬裙的設計,讓她覺得自己就是童話故事中的公主,滿足了她的少女心。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男主角林琮軒這一次化身帥氣白馬王子,身上的西服也相當吸睛,他表示是選跟凱瑟琳婚紗配合的凡登男士西服,而且選到的三套西服都有配合老婆王俐人的婚紗禮服作搭配,雖然這次的閃婚讓婚紗照規劃有點倉促,但因為有專業的攝影總監蕭總監跟凱瑟琳婚紗團隊,讓兩位安心又開心的完成,直說好像完成蜜月旅行一樣,相當幸福。工作上,林琮軒完成一部古裝劇,而王俐人開的私廚「Whisper」也在疫情之下轉型成「今晚見 C U TONITE」,她說現在除了預約包場用餐以外,也有開放預約制的小酌時光,以及會議包場,希望能在疫情之下拼出商機。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王俐人、林琮軒婚紗照。 (圖/民視提供)
臺博館珍寶回娘家 近年規模最大魯凱族文物展 屏東霧臺鄉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展長達4年的展覽「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即日起至111年4月23日,在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展出,共計有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其中包括臺博館藏品64件、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是台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更是首度以魯凱族傳統文物為主體的文物返鄉特展。百年前歷經日本殖民政權,使得許多族群部落的文物納入殖民博物館展示與收藏,百年之後,臺博館透過「大館帶小館」文物返鄕特展計畫,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輔導的29座原住民族文化(物)館合作,透過部落耆老進入臺博館典藏庫房檢視部落文物,和部落長老會議選件,口述訪談、部落田調等,雙方協力研究策展詮釋,甚至文物館展示設施改善升級,一同開啟臺博館原住民族文物的百年尋根之旅。 開展當天,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在臺博館人類學副研究員李子寧(左)導覽下參觀特展。 本次返鄉展出的魯凱族藏品種類繁多,據styletc記者了解,其中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包括一件器身帶有白、黑彩繪,並刻著人頭及百步蛇紋的木盾,為館藏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典型魯凱族屋頂型傳統木盾;另有國內著名的原住民研究者/藝術家高業榮,採自屏東霧臺鄉霧臺村的一件人面紋彩繪雕刻屋柱,除了人面、百步蛇紋外,獵犬紋也和部落起源的古老口傳故事有關;還有其蒐集的一件男子長袖短衣,為魯凱族男子傳統儀式性盛裝,八角星形紋為魯凱族的特色。特展展場中「通天達地的背負者」主題展區。另外還包括狩獵勇者使用的武器與服飾、男女裝飾品、傳統編器、儀式性禮器等幾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琉璃珠長項鍊、綴有環狀鈴鐺紋飾的古陶壺;部落徵集借展文物則來自於鄉內神山、霧臺、阿禮等部落,有傳統武器、服飾配件、禮器等,展品包括改裝火帽擊發步槍、男子披肩、女用攜物袋等,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並反映區域性特色。現場另規劃多部田調、策展紀錄影片及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同場展出,展場說明文字也採中文及魯凱語並列。
阿爆預告帥氣亮相金曲紅毯 媽媽「原民丈母娘Style」已完成
「排灣普通女神」阿爆以《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強勢入圍本屆金曲8項大獎,28日她將在周六登場的「第31屆金曲獎頒獎典禮」試裝。綁著長直馬尾髮型的阿爆,身穿寶藍色短版西裝以及同色系的長版襯衫,搭配白色寬版絲質長褲和15公分高的鞋子,以簡約俐落的中性帥氣造型亮相,她透露典禮當天禮服將走帥氣感跟禮服感的風格,「顏色還沒決定要鮮豔或冷調風格,因為目前試起來都覺得不錯,陷入選擇困難中」。至於一同入圍「最佳作詞人獎」的媽媽王秋蘭(愛靜),先前放話將以「原民丈母娘Style」登上紅毯,被問媽媽戰袍進度?阿爆笑回:「她比我還順利,只剩下鞋子的搭配就完成。」不過因配合防疫政策的關係,當天只會有爸媽和妹妹來參加頒獎典禮,其他家人則將守著直播為阿爆加油。受訪時阿爆被問最想拿到的獎項時,她說:「是和媽媽一起入圍、之前也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19年度十大單曲』的『1-10』這首歌入圍的『最佳作詞人獎』。」她還補充,如果可以再多一個的話,「就會是『年度專輯獎』,因為參與幕後的工作人員們很辛苦也都付出很多!」至於會不會帶什麼幸運物參加頒獎典禮,阿爆想了想則回說:「應該會是排灣琉璃珠,但還是要看當天怎麼搭配。」 阿爆預告將走帥氣造型,但顏色卻陷入選擇困難。(圖/林士傑攝影)
玩家帶路/大武山的孩子 屏東三地門
巍峨聳立於中央山脈最南端的大武山,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聖山,兩族原民與漢人混居在山腳下的屏東縣三地門鄉,發展出多元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帶給遊人難忘的旅行記憶。 三地門是屏東原民密度最高的地方,居民都視大武山為母親,在山的懷抱下,族人受到大地母親豐沛充盈的滋潤,延續著原民的文化脈動。當眼前出現這座生動的原住民雕塑時,便知道三地門到了。(圖/宋岱融攝)藝術景觀 秋月的店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們來到知名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開設的餐廳「風刮地──秋月的店」。餐廳占地遼闊,隨處可見的撒古流作品,與周遭景觀連成一氣,這裡經常在假日舉辦現場演唱。餐廳有座小水池,從設計到呈現都出自撒古流的想法。(圖/宋岱融攝)最能嘗到店裡精華的「排灣族風味饗宴」,包括了鹹香開胃的柴火烤豬肉與烤竹雞、以假酸漿葉包覆的原民粽「吉拿富」、南瓜紅豆糕及木瓜排骨湯等洋洋灑灑的九款菜色,新鮮美味,令人飽足。「月桃鬆餅」與「皇家冰滴咖啡」也可圈可點,鬆餅染著月桃天然的淡綠色,還可見到月桃的纖維,卻沒有草澀味。冰滴咖啡濃香甘醇,迷人的滋味配上大氣的景觀,是讓餐廳開業十八年來聲譽不墜的主因。一套有9款菜色的「排灣族風味饗宴」,將店內精華餐點完整呈現。(399元/套)(圖/宋岱融攝)營養風味 答給發力位於小巷內的自宅樓上、已有二十年歷史的「答給發力美食坊」,是原民風味餐的濫觴。女主人原本是護士,在三地門觀光開始發展時,她想推廣排灣族的食物,便運用本身專業,設計出一套兼顧美味、色彩與營養的「排灣風味餐」,不但大受歡迎,更掀起全台的風味餐潮流。沒有草澀味的「月桃鬆餅」(180元)與「皇家冰滴咖啡」(190元)意外合拍。(圖/宋岱融攝)女主人以月桃葉、香蕉葉包覆芋頭等早期主食,做成各種口味的吉拿富,搭配溪蝦、烤肉、芋頭粉香腸等,端出一大盤美味,再配上自家研發的醬汁,冷著吃也很香。「答給發力美食坊」開在女主人自宅二樓,客人須經過客廳再沿梯而上。(圖/宋岱融攝)風刮地──秋月的店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路二段150號電話:(08)799-1524營業時間:10:00至0:00(周四休)「排灣風味餐」非常豐富,從溪蝦、吉拿富到烤肉一應俱全,分量足夠二人享用。(520元)(圖/宋岱融攝)答給發力美食坊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中正路二段29巷2之2號電話:(08)799-3395營業時間:11:00至15:00(周一休)文化體驗 安坡部落排灣族是原民中階級制度最嚴謹、也最愛美的一族,族服華麗隆重。在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百步蛇死後會變成象徵尊貴的的祖靈神鳥「熊鷹」,而琉璃珠上的顏色與紋路則代表階級。來到「安坡部落」,可體驗穿著整套有前述裝飾的排灣族貴族婚服,戴上有花草、羽毛與獵物角牙的帽飾,當一小時的排灣貴族。除了族服體驗,還可自行發想,以象徵排灣族的各樣裝飾,設計並製作出一盆專屬自己的植栽。「蘑菇廁所」是三地門「安坡部落」的醒目地標。(圖/宋岱融攝)此外,還有童玩製作的體驗,當地人會帶遊客到部落的祕境取材,途中一邊訴說過去跟著父親打獵、和同伴在大自然中玩樂的情形,一邊摘下植物或砍下樹枝與竹子,等到了目的地,再分工合作完成火把、草劍等既有趣又能增加生活經驗的童玩,不知不覺就能玩到傍晚。夕陽西下時,大伙兒踏著草香回到部落,一起品嘗吉拿富;排灣族有著與生俱來的烹飪天賦,家家戶戶的菜色都精采過癮,總讓遊客忍不住一再造訪。排灣族的男女結婚服飾,會搭配象徵尊貴的熊鷹羽毛,與意味女貞潔、男英勇的百合花所製成的扇子。(圖/宋岱融攝)未出嫁少女皆會佩掛耳飾。琉璃珠是排灣族最重要的飾物,也是階級地位與宗教護身的象徵。(圖/宋岱融攝)「安坡部落」提供遊客體驗的族服,都是貨真價實的骨董。(圖/宋岱融攝)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高山巷8-1號電話:0976-046-644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8:30至17:30藝術盆栽DIY提供排灣族的各種傳統裝飾品,遊客可發揮創意在植栽盆外圍黏貼。(250元/人)(圖/宋岱融攝)排灣族古早族服體驗聯絡人:蔣宗佑電話:(08)795-9202參加童玩課的遊客,自行完成火把後點火圍圈,在族人帶領下進行簡單的祈福儀式。(圖/宋岱融攝)遊客在授課教師指導下,學習如何劈竹絲。(圖/宋岱融攝)安坡部落深度體驗一日遊行程:含部落與森林祕境導覽、族服體驗、傳統美食與部落風味午餐。費用:每人999元;藝術盆栽DIY每人另計 250元。
【原民文化情報】「泰國曼谷國際家飾禮品展」展示原住民族生活風格 贏得亮麗佳績
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年首次前往泰國參與東南亞最具指標性的文創展覽「泰國曼谷國際家飾禮品展」,以「原住民族文創x Life Style」為定位,集結8家優質原住民族文創品牌,透過每一個物件,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獨特豐沛的文化。2019泰國曼谷國際家飾禮品展 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本次參展的8家原住民族文創品牌,包含將原住民族神話故事轉化為時尚高端設計商品的「沙布喇·安德烈」、以皮雕作品紋路及色彩述說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巫麥文創」、用潮T紀錄每一族群神話及信仰的「花生騷」、以新思維傳遞傳統文化設計各類飾品的「野人現鋪」、運用花蓮在地天然石材與媒材搭配製作生活商品的「暖石心」、將祖先留下的智慧表達在琉璃珠圖紋上的「瑪樂法琉璃珠手作工坊」、帶動部落婦女投入文化技藝傳承工作,並將地方文化特色展現藝品中的「蜻蜓雅築」、致力於時尚服飾設計,為文化及手工製品加值,創造市場價值的「LIHIYA」等品牌,展出小型家飾、服飾設計、生活配件及裝飾用品等多元、豐富且深刻文化脈絡的日常生活商品。本次「Ayoi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展場主題區以「家」為核心概念呈現,將參展業者商品融入家中的客廳及臥室,現場體驗在家中也可以享受屬於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風格。另外,展期運用Chatbot(聊天機器人)與現場買家互動,以數位操作搭配展場導覽功能,提供中文、英文及泰文三個語版,傳達參展品牌的故事與更多的文創商品,讓原住民族文創商品進一步的邁向國際舞台。2019泰國曼谷國際家飾禮品展為了拓展原住民族業者國際視野,展後更帶8家原住民族業者前往亞洲設計資源及人才聚集中心「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 」取經,促進與當地業者交流的機會,汲取不同國家文創業者之趨勢與經營策略,每位業者都有滿滿的心得與經驗,相信透過這樣的交流,會激盪出更好的文創點子與創意發想,也讓大家對於未來的國際參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定見。更多相關活動訊息可至「看見‧太陽」FB粉絲團掌握展覽活動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explorethesun
花蓮原藝百工 展現生命美學
花蓮原民工藝,透過堅毅、堅持與創新的耕 耘,展現質樸中的華美,經由《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 更讓人看見作品背後,動人心弦的故事。在前臨大海、背倚高山的花蓮,原住民族彷 彿有著天生的藝術細胞,尋常的植物、漂流木、石頭………,透過編織、雕刻就能 變換出令人驚豔的美感。這些從日常生活必須的服飾、器物,之所以能夠彷彿「幻化」般,以不同的色彩、型態呈現,除卻那難以具體捉摸的「藝術細胞」,更來自汲取山海天地的養分,源於血液中流著的族群記憶、親情牽繫,經過他們的心、手、意念,精美呈現。傳承編織文化 跨越固有藩籬織布是昔日太魯閣族婦女必備的技藝,擁有純熟的技巧,才有文面的資格;負責打獵的男性則編藤製作背簍等器物,甚至也有以「弓」為織機,做出竹簍的背帶。女生織布、男生編藤的太魯閣族傳統,因著對技藝的嚮往、對親人的思念,在這一代已逐漸打破藩籬。擁有第一屆原住民工藝師殊榮的胡秀蘭,作品早在市場打開知名度,從小看著母親織布的胡俊傑,不畏非議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織男」;從小跟在父親馬邵‧阿信身邊當助手,父親過世後,沒有兄弟的都姆恩不忍父親技藝消失,忍受許多不信任的眼神,毅然成為太魯閣族編藤的女性工藝師。抗拒織布的藍美月,因為外婆遺囑「我織的布一件都不可以留」震驚、醒悟,苦學4年取得師資班結業資格,更在2015年於美國美國舉辦的國際民俗藝術市集,從500位參選者脫穎而出,揚名國際。田清玉接受先生顏乾坤牧師的建議,1984年在馬遠部落學習布農族男子長衣花紋織法,保留了珍貴技藝,也成了日後思念先生的絲縷綿綿。發掘獨特技藝 結合時尚行銷從事「染織類」的工藝家們,承負傳統使命尋回恐將消失的族群技藝,也懂得如何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小時候說阿美族語、台語的潘靜英,重回新社照顧長輩,才發覺噶瑪蘭族的「香蕉絲工藝」竟是那般獨特,她努力將這份工藝復興,也被登錄為縣級文化資產。太魯閣族的連美惠以海外旅行的見聞,反思我族傳統,用織紋為創作核心,充滿原民神祕氣息的時尚包款,打進國內精品市場。阿美族的徐香蘭,不忘對裁縫的熱情,搭配樹皮布、原民圖紋色彩,開發出多樣文創商品,保留文化精髓、貼近現代生活需求,挺進品牌市場。雕出生活記憶 刻劃動人篇章雕刻在原民藝術中經常可見,其中又有木雕、石雕、皮雕,甚至以不同媒材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或述說家族故事、或表現族群文化,在在動人。泥水匠出身,50歲拿起雕刻刀的胡銀祿,把活了112歲的父親對他述說的傳說,化為一尊尊木雕,無論眼光銳利的「獵王」、親情流露的「給我最後的抱抱」,或粗獷、或細膩,刻劃出阿美族的部落生活故事。曾經一把火燒盡所有作品的馬浪‧烏瓦日,大型木雕、獲得原民藝術節優選的「人間系列」,乃至漂流木結合樹藤的桌椅,細緻內蘊的木紋演繹出獨特質感;回歸部落的了嘎‧里外,張大嘴拉出一尾一尾魚的涼亭木柱雕刻,令人印象深刻,魚型雕刻訴說阿美族的宇宙觀,圓融內斂書寫對文化的仰望、環境的省思。從事石雕的鄭詠鐸,從早年的石雕藝品,尋求脫離匠氣後的曲線流暢,乃至進修嘗試複合媒材,其創作之路宛如花蓮石材業的縮影;放棄外派機會的電機工程師,古拉斯以「電」的專業結合手工木雕,造型獨特的漂流木燈具,為他塑立了風格。噶瑪蘭族潘秀嫈專注的皮雕創作則很溫馨,喜歡手作卻自認沒有美術天份,但兒子帶有動漫風的筆觸,給了她圖案創作的靈感來源,每一份皮雕都是母子深層的心靈交流。太魯閣族的陳麗香從陶藝轉而木雕,她自覺是生命的機緣,玩木頭連接金屬、鐵材彷彿也是很自然的連結,在「跨界」之間流露出溫潤個性。形塑作品靈魂 傳遞設計意念到過花蓮慕谷慕魚的人,多半會知道那兒是原民山刀的故鄉。15歲起跟著父親學打鐵,許有祥的「銅門刀」已然是太魯閣山刀的代稱,兒子許保祿說,他要拿尺量,父親用眼睛看就知道了,刀的弧度、刀柄的斜度,在在是功夫,希望自己也能掌握精髓,製作出有靈魂的刀,並以符合現代的角度,傳遞祖傳工藝之美。港口部落長大的拉拉‧龍女,擁有女裝乙級證照,回到部落重新參與家鄉生活,甚至學習男人才做的藤編,融入之後再把素材轉換成她熟悉的布料,創作出獨有的「布拿包」(Puna是阿美族語的肚臍),用實用時尚傳遞不忘文化母源的初衷。提到琉璃珠,一般總想到排灣族,但阿美族的柯玉霞認為文化的流動如同琉璃在溫度變化的形貌,她用專長的金工加上琉璃做創意設計,讓觀賞者、收藏者感受呈現花蓮生活意象的美感。巧用不同媒材 表達多元融合傳遞生活、文化的美與故事,並不受單一材料的限制,運用多媒材的結合,花蓮原民工藝家同樣有精采的演出。曾春子作品媒材與風格多變,幾何圖紋裡帶著阿美衣飾頭冠元素,絹印、線繡、壓克力顏料描繪具象,都能生動地述說阿美族的文化與生活。服裝科班出身的吳秀梅,奪下「民族風尚服裝賽」首獎後,開啟她原民服飾研究與創作之路。一直以為自己是阿美族,從尋找撒奇萊雅女性傳統族服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出身,也將她真實生活的多元族群環境,創作出宛如各族迷你版族服的「族服酒衣袋」,成為擁有專利的熱銷商品。回到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杜瓦克‧都耀,以竹為材料,至做成早期的漁具「魚筌」,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展開「文化洄游」的創作之路,又與樹皮布、藤心結合,成為造型美麗的燈具,也為傳統工藝注入當代語彙。《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表彰了這些生活藝術家的技藝美學,傳遞其創作的生命歷程故事,讀者更可依據隨附的「拜訪工藝家」單元,逐一造訪他們的工作室,肯定會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感動。如欲洽購《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請致電038-227171分機284「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