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
」 尼泊爾出國前注意!2025旅遊雷區榜單 15大「避訪」地點曝光
許多人都會趁著閒暇之餘出國旅遊,然而近日外媒就公布2025年旅遊建議,指出有15處因「過度觀光」受損的地區,希望大家可以避開,並推薦值得探索的旅遊地點。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知名旅遊雜誌《福多旅遊》(Fodor's Travel)近日公佈2025年旅遊建議,特別針對15處因過度觀光受損的地區提出「避訪」建議,同時推薦25個較冷門但值得探索的旅遊地點,希望藉此推動全球旅遊更加永續發展。榜單指出,印尼的峇厘島作為全球著名旅遊勝地,長期以來因無限制擴張,已陷入塑料污染的危機,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面臨極大威脅;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泰國蘇梅島,隨著影集《白蓮花大飯店》第三季的熱播,遊客激增使垃圾問題和土地開發進一步惡化。歐洲多個熱門旅遊城市如西班牙巴塞隆納、義大利威尼斯及葡萄牙里斯本等地,因遊客過多導致居民生活受擾、文化特色逐漸流失,以及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地方民眾反感情緒高漲;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則在榮膺2025年文化之都的同時,面臨水資源短缺挑戰,居民用水問題因遊客大量湧入而惡化。在亞洲地區,東京與京都吸引了大量外國遊客,但也因此推高旅遊成本,擠滿人潮的景點讓居民與旅客都無法輕鬆享受旅遊體驗;另一方面,珠穆朗瑪峰和印度的克勒拉邦則因過度登山與沿海開發問題,環境與當地居民生活受到重大影響。墨西哥瓦哈卡市的情況則特別令人擔憂,該地區以其文化遺產與節慶活動聞名,但隨著房租飛漲和傳統活動的過度商業化,當地居民已難以負擔日常生活,甚至出現「討厭外國人」的抗議聲浪。《福多旅遊》呼籲旅客暫時「放過」這些地區,給予其喘息的機會,並建議旅遊者將目光轉向那些尚未被大量開發的地點,如芬蘭的赫爾辛基、約旦的彼特拉古城和南非的赫馬努斯等。此外,該雜誌還推薦了一些新興旅遊地,包括美國的惡地國家公園和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馬貴斯群島,希望藉由分散旅遊熱潮,緩解過度觀光問題,推動旅遊業更加永續發展。
尼泊爾祭新規聖母峰登山客「強制加裝GPS」 官方釋疑:縮短搜救時間
由於聖母峰的攀登季節即將到來,目前尼泊爾政府頒布新規定,凡入山的登山客都必須要租借、使用GPS追蹤晶片,以便在登山客不幸發生山難時,救援團隊能夠縮短搜救時間。根據《CNN》報導指出,尼泊爾旅遊部主任古隆 (Rakesh Gurung) 證實,尼泊爾政府的確已經實施這項規定,而且目前已經在運作中。古隆表示,每位登山者都必須要支付10至15美元來購買這些GPS晶片,晶片則是會被縫在登山客的夾克上,等到他們平安返回後,晶片就會從夾克上被移除,留待給日後其他登山客使用。古隆也提到,這些GPS晶片是由歐洲一個國家所製造的,但並未透露是由哪間公司所製造。報導中也提到,許多想要攻頂聖母峰的登山客基本上都會選擇從尼泊爾入境攀登,在當地,每位登山客僅需支付1.1萬美元就可以獲得攀登許可證,如果加上裝備、食物、備用氧氣與嚮導等費用的話,攻頂一次的費用大約是3.5萬美元。尼泊爾每年可以透過聖母峰獲得許多利益,像是在2023年,尼泊爾就發出了478張登山許可證,但其中有12名登山客在攻頂過程中身亡,另外還有5名登山客下落不明。報導中也提到,即便是在天氣最好的情況下,想要在聖母峰進行救援也是充滿的凶險。
「珠穆朗瑪峰大3倍」惡魔彗星奔向地球 6月初最接近「有望肉眼觀察」
目前有消息指出,被暱稱為「惡魔彗星」、官方編號12P/Pons-Brooks的彗星目前正朝著地球直衝而來,雖然其體積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龐大,但並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而其將於6月2日距離地球最近,天文學家認為,在當天甚至有望直接用肉眼進行觀察。據了解,12P/Pons-Brooks彗星是早在1812年就被發現,屬於哈雷型(Halley-type)彗星,更於1883年被命名,是一顆軌道週期有71年的彗星,是目前已知周期的彗星中,最為璀璨耀目的彗星。而12P/Pons-Brooks也被認為可能是12月天龍座κ流星雨的母體[。根據《Unilad》報導指出,12P/Pons-Brooks因為有觀測到具有一個「角」,因此被命名為「惡魔彗星」,而科學家研究過後認為,所觀測到的「角」應該是有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虛擬的角」。報導中也指出,12P/Pons-Brooks將於6月2日距離地球最近,這不僅是天文學家難得可以觀測的機會,也是全球天文愛好者難能可貴的觀察機會,有天文學家表示,在當天甚至有機會用肉眼直接觀測。除了體積超過3倍珠穆朗瑪峰大之外,12P/Pons-Brooks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一顆「冷火山」彗星,隨時都會發生爆炸,在2023年7月、2023年10月時都曾發生過爆炸,而它的「惡魔角」也是因為爆炸的關係所長出。而專家也強調,即便12P/Pons-Brooks爆炸時會產生一些碎片,但即便他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爆炸,仍距離我們有1.44億英里,基本上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危險或影響。觀測到的12P/Pons-Brooks彗星。(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換燈泡」就能年薪300多萬元? 他揭真相:危險且超缺人
國外一名男子費尼克(Feelnick)日前分享,一份只要「換燈泡」就能賺得年薪13萬美元(約新台幣398萬元)的工作,但由於環境太危險,因此即使收入優渥,卻總是乏人問津,這份職業就是「塔燈更換員」。據《LADbible》報導,費尼克在TikTok分享塔燈更換員的工作內容,直言這是一份既不容易也不普通的職業,因為要在600公尺的高空進行作業,最危險的部分莫過於,高塔是由金屬支架搭建而成,越往上就越細,通常技師只能單靠一條繩子懸掛攀爬,往返就需耗時6小時,並且全程不可大意,以免丟掉性命。費尼克補充,若想成為塔燈更換員,首先是不能懼高,再者是體力、專注度、抗壓性要足夠,就算順利爬到了高塔最頂端,還需忍受將近100公里的風速,才能完成更換燈泡的作業。不過,網友見狀紛紛誇下海口,表示「兄弟,我可以為了13萬美元去珠穆朗瑪峰換燈泡」、「13萬美元?請問哪裡可以應徵」、「我可以爬3小時上去,再花5分鐘用降落傘下來」、「為了得到更多的報酬,我很願意去做」、「看起來並不困難」。報導指出,塔燈更換員的薪酬範疇,依工作經驗、技術水準而有所不同。一名技師表示,通常不夠資深或入行不到1年的人,平均時薪約17美元(約新台幣520元),至於經驗豐富者最高為40美元(約新台幣1225元)。另據招聘網站ZipRecruiter的資料顯示,紐約市史泰登島塔燈更換員的年收約為8萬美元(約新台幣245萬元),而費尼克所提到的13萬美元(約新台幣398萬元),似乎只是少數。
出意外搜救成本太高 尼泊爾擬禁止「單人徒步旅行」
尼泊爾政府曾下令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在尼泊爾境內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外國登山者,皆須在國內嚮導陪同下進行攀登,昨(12日)尼泊爾政府將此限制擴及全國,未來欲在偏遠地區進行徒步旅行的人,皆須聘請政府核准的嚮導或跟團出遊。為了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截至2022年已有超過300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尼泊爾政府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就曾下令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外國登山者皆須在國內嚮導陪同下才能攀登珠穆朗瑪峰。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在禁止獨立登山客攀登珠峰的5年之後,尼泊爾政府規定欲至全國偏遠地區徒步旅行的遊客,必須聘請政府許可的嚮導或跟團旅遊。雖然徒步旅行是尼泊爾最賺錢的旅行項目之一,但對迷路的徒步遊客進行搜索和救援任務的成本非常高,尼泊爾旅遊局局長受訪時表示,「當你獨自1人旅行時,遇到緊急狀況,沒人可以幫助你」,若是在城市旅行還好,但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很難獨自一人解決問題。隨後尼泊爾旅遊局局長補充道,當遊客失蹤或死亡時,即使是政府往往也無法第一時間快速追蹤到遊客蹤跡,因為他們走的都是偏遠的道路。除了失蹤遊客帶來的困擾外,無證照的嚮導和公司也是一大問題,這些未經註冊的公司不用納稅,還搶走了守法公民的工作。尼泊爾當地知名嚮導公司老闆藍泰勒(Ian Taylor)表示,在過去,許多經驗豐富的登山客和遊客,即使沒有嚮導,依然能克服艱難的環境,然而隨著觀光業發展,越來越多較業餘的遊客前往尼泊爾,但他們卻無法自行面對艱難的環境,需要嚮導的幫助。泰勒也表示做為1名熱愛高山的人,看到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著實有點小失望,然而為應對遊客發生意外所帶來的負面成本,尼泊爾的旅遊政策確實需要做出改變。
攜手重新測量 中國、尼泊爾共同宣布聖母峰長高了!
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8公尺,但其實這個數值多年來一直都有爭議。中國與尼泊爾先前決定攜手合作,共同測量聖母峰的真實高度,今日兩國共同公布測量結果,最新高度是8848.86公尺,等於長高了0.86公尺。據悉,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的聖母峰,在1856年時,英國登山團隊率先公布高度為8842公尺,後來是印度在1954年測量後,公布高度為8848公尺,這個數值也是最為廣泛接受的高度。1999年時,有國家地理學會的團隊使用GPS測出8850公尺。中國在2005年測出8844.43公尺,可尼泊爾政府認為峰頂上的積雪應該也要納入計算,因此認可8848公尺這個數值。而根據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參訪尼泊爾時,對尼泊爾提出共同重新測量聖母峰的提議,最後兩國同意攜手合作重新測量,兩國在2020年春季時就進行測量,並且在9日共同宣布聖母峰的官方新高度8848.86公尺。尼泊爾登山協會主席拉馬(Santa Bir Lama)表示,這是登山歷史上的里程碑,現在聖母峰的高度在世界上只有一個數字,多年的海拔高度爭論終於結束了。而也有外媒推論,中國打算透過取代印度所測量的高度數字一舉,減少印度在世界的影響力,以及降低印度對尼泊爾的壓力。
內蒙古特大暴雪襲擊!大學生「被狂風吹走」緊抓欄杆 網看傻:這輩子沒見過
近日中國內蒙古受到特大暴雪襲擊,狂風暴雪大作,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學生走在校園內整個人都被硬生生地吹走了,站不穩的學生只能緊握欄杆,以防被吹走,影片曝光後引起熱議。內蒙古自治區自入冬以來,遭遇的最大範圍降雪再度「升級」。內蒙古氣象局19日一早發布通報,截至目前為止,當地共有8個旗縣出現了特大暴雪,氣象部門已發佈了內蒙古今年冬天第一個暴雪紅色預警信號。受惡劣天氣影響,通遼和赤峰地區大部分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部分礦產企業停工,一些單位機構也停電,市民選擇徒步上班。(圖/翻攝沸點視頻)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的內蒙古民族大學也不例外,狂風暴雪大作,從曝光的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名學生走在校園內,站都站不穩,想踏出一步都很艱難,就這樣硬生生的被吹著走,後方的學生則是緊握欄杆,盡力不讓自己被吹走。影片曝光後引起熱議,網友紛紛在底下留言「天哪,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大暴風雪」、「感受到了珠穆朗瑪峰的氣候」、「同學沒事吧」、「身在福建的我還穿短袖」、「老師,今天我沒來上課的理由呢,是被吹到了其他系」。
8起8伏跨7江! 「最難天路」最終段終於動工
大陸「十四五規畫」(第十四個五年計畫)於近日將川藏鐵路列為六大工程計畫之一,正式啟動人類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鐵路建設工程!川藏鐵路,是繼青藏鐵路之後大陸又一條進藏「天路」,因其面臨「顯著的地形高差」、「強烈的板塊活動」、「頻發的山地災害」和「敏感的生態環境」四大極具挑戰性的難題,被稱作「最難建的鐵路」和「最難天路」。 川藏鐵路起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林芝抵達西藏首府拉薩市,全線運營長度1838公里,橋梁隧道總長1413公里,占全長的81%。建成後,從成都到拉薩坐火車將從48小時減少到約13個小時。成雅段於2018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拉林段預計2021年開通運營。雅林段於2020年11月8日正式開工,全長1011公里,預計2030年通車。這段是世界海拔跨度最高的鐵路,中間要經過漫長的高寒凍土地帶,隧道總長843公里占84%,修建難度極大。鐵路全線依次經過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山原區、藏東南橫斷山區、藏南谷地區5個地貌區,先後跨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易貢藏布江、雅魯藏布江等7大江河,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線路經過區域山高谷深,地形條件極其複雜。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巨大的高差。用設計者的話來說「八起八伏,80%以上將以隧道和橋樑的方式建設,累計爬升高度達1.6萬多公尺,相當於征服了兩座珠穆朗瑪峰」。從海拔700公尺的雅安往西,在天全與瀘定之間,就要以十幾公里長、埋深達1500公尺的隧道穿越二郎山並爬坡600多公尺,來到海拔1330公尺的瀘定縣。接下來,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直線距離不過30公里,海拔卻驟然提升到2530公尺。從康定往西,還要繼續爬升1800公尺,經過海拔4300公尺的「康巴第一關」折多山進入藏區。過理塘,經過4650公尺的海子山埡口,在短短14公里內下降1000公尺,再沿著河谷繼續下降1100公尺,來到海拔2550公尺的巴塘縣跨過金沙江,進入西藏。接著,沿河谷爬升1300公尺,來到海拔近3900公尺的芒康縣,翻越4300公尺的拉烏山、覺巴山,再下降1700公尺,到2630公尺的如美鎮竹卡村跨過瀾滄江。順著瀾滄江峽谷的峭壁前行,又要在直線距離不過2公里的地方,爬升800公尺,抵達3850公尺的覺巴山埡口。接下來經過全線最高點海拔5100公尺的東達山埡口,又下降1300公尺,到3800公尺的左貢縣。全線最艱難當屬昌都到林芝段,先要攀上海拔4658公尺的業拉山埡口,隨後經過著名的怒江72道拐,在直線2公里內下降600公尺到達海拔3660公尺。再下降到2950公尺,進入怒江峽谷,沿峽谷東岸逆流而上約10公里,抵達全線的咽喉要道怒江橋。未來要修建的川藏鐵路怒江特大橋,橋面距谷底怒江江面將達到700公尺。凈空高度比大陸最高大樓上海中心大廈的頂尖還要高70公尺。除了高差,川藏鐵路的特長隧道群也是一大難題。全線隧道總長達1400公里,占總長的80%,其中雅安至新都橋段200多公里,隧道總長就有200公里。其中最長的就是長達54公里的然烏至通麥段的易貢隧道,其次就是長達53公里的八宿至密段的伯舒拉嶺隧道,接下來就是全長37公里理塘至巴塘段的海子山隧道,最後就是38.3公里康定至新都橋段的折多山隧道。川藏鐵路雖是最難的路,同時也是最美的路,沿途的風景秀麗唯美,可以體驗「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覺。川藏鐵路在2011年被提出修建時,有外國工程師估計需要100年時間才能建成,而大陸只用20年就把這個硬骨頭啃下來,充分展現「中國速度」。
植物越長越上面 喜馬拉雅山脈正面臨生態改變
近年來全球暖化的情形仍舊沒有停歇,就連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也受到了顯著影響,有衛星圖證實這個現象,在海拔超過5,000公尺的地方,竟然能夠看到覆蓋的植披甚至花朵,在過往可能是想都想像不到的事情。根據1993年至2018年的衛星雲圖及數據能夠發現,之前人們認為無法長出植物,應該是被白雪覆蓋的地方,現在已經可以長出植披,英國的Karen Anderson博士在研究中指出,在海拔5,000公尺到5,500公尺的地方植披覆蓋率增加的最明顯,且在平坦地勢此現象更為明顯。此外根據NASA的衛星圖顯示,在珠穆朗瑪峰附近,不同高度範圍的植被覆蓋都呈現顯著擴大,因為近年來溫度提高,這些植披才會在原本是白雪皚皚的地方順利生長。而植物生長區域、雪線都一起向上移動,代表這邊的生態系正在產生變化,這會影響到周邊的8個國家的水文,不過影響的結果究竟是什麼,還不得而知,畢竟大家以往對於全球暖化,都較為注重在冰川融化、海水上漲等,對高海拔地區的關注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