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偉
」 國民健康署高溫飆36度「6大高危險群」注意 3要訣防熱傷害
30日天氣炎熱,4縣市可能上看36度。國健署曾提醒,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王英偉提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要注意: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透氣、排汗功能的衣物。天熱時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於戶外活動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2.補充水分:定時喝水,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飲料。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若有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喝多少量為宜。3.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適當時間安排戶外活動,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另外,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家人、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槓上黑人賠了戲約...大牙揮別陰霾「接到新戲了」
大愛《生日快樂》正式開鏡,由蔡亘晏(爆花)、張翰、宋偉恩、周宜霈(大牙)、游君萍等主演,講述花蓮慈濟醫院創建東台灣首座安寧療護「心蓮病房」裡的醫護人員,竭盡全力圓滿每一段破碎人生的真實故事。大牙(周宜霈)去年因控黑人(陳建州)性騷擾,一度失去許多工作機會,她近日揮別陰霾,也終於開始拍戲。《生日快樂》百分之九十的場景都在大愛電視的「醫療棚」取景,蔡亘晏說以前拍醫療劇要跟一般醫院借場景,宋偉恩還曾經為了配合醫院時間,臺北、臺南一天來回跑兩次,張翰也說以往要拍醫院的戲非常困難又麻煩,拍門診、急診等特殊空間都要另外再借,對劇組是大的消耗,《生日快樂》在專業醫療棚拍攝,省掉不少麻煩。宋偉恩第一次進到醫療棚「驚為天人我像劉姥姥」,周宜霈(大牙)張大雙眼覺得:「甚至是可以跟韓劇、美劇急診室媲美!」大愛劇《生日快樂》開鏡。左起張翰、蔡亘晏、游君萍、宋偉恩。(圖/大愛電視)蔡亘晏飾演護理師陳美慧,劇中面對生死的議題,蔡亘晏回憶小時候外公生病時,她買一顆很大的鹽燈給外公,還去學靈氣治療,外公的回應讓她知道「他是有接受到孫女的關懷跟溫暖的」這種感覺在心中停留蠻久的時光,了解怎麼去照顧病人、家屬甚至是護理人員的心情,三個要齊頭並進。張翰飾演的是王英偉醫師,帶領充滿熱情的年輕團隊,推動安寧臨終前照護。張翰的外婆去年95歲高齡過世,最後的兩三年在家裡自己照顧有看護幫忙,臨終前這段相對「需要更有尊嚴的方式去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跟想要做的事」,跟《生日快樂》中他的一句台詞「安寧病房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起點」相呼應。宋偉恩飾演臨終病房志工石世明,他第一次接觸到安寧病房,是八、九歲時「阿祖」癌症末期住進安寧病房,當時最淺層的認知是人生終點前會住進去的病房,「就算家人有機會跟安寧病房有連結,都不太會去感受理解到很深刻情感上的東西」,拍戲後引起他很大反思。
近視病席捲全球 「聰明鏡片」預防與矯正兼具
全球已有26億近視患者,因為新冠疫情也導致全民居家時間長、3C使用率提高等,加速「近視病」的流行與擴散。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大班學童近視率約佔一成,其後每年級往上升一成,至國小六年級學童已有約七~八成的近視率。國健署長王英偉更直指,兒童罹患近視的年齡越低,度數增加的速度越快;也增加高度近視(近視度數大於500度)或失明風險,不可不慎。傳統控制近視多使用散瞳劑藥水、或是配戴角膜塑型片來減緩加深速度,然而散瞳劑容易造成孩童眼睛畏光、妨礙白天活動,角膜塑型片也可能發生配戴不易、角膜刮傷或增加感染風險等問題,徒增家長困擾。如今,市面上已出現可有效控制近視的SMART聰明鏡片,配戴的每一分鐘都在同時做到矯正與近視控制,將多區周邊離焦的光學技術成功的放到一般鏡片上,只要如同一般眼鏡配戴就有效。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指出,台灣不只近視居全球之冠、就連視網膜剝離的比例也是全球第一,都是因為近視年齡過早的問題,因此控制近視要及早做起。而7~10歲是孩童視力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也是開始長時間閱讀、瀏覽螢幕的時期,而近視控制關鍵就在減緩眼軸增長的速度!因為人的眼軸每增長1mm,近視就會加深300度,當孩童近距離用眼過多、睫狀肌長時間收縮及兩眼過度內聚,就會增長眼軸,最終永久近視。近年眾多研究都指向「周邊視網膜成像離焦」在抑制近視加深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大家熟知的角膜塑形片就是利用這項原理達到近視控制。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理事長潘志勤醫師分享,最新的兒控聰明鏡片利用專利的微透鏡光學技術,成功在一般鏡片上做到周邊離焦,也就是不只有眼鏡定點看近的視野清楚、就連周邊360度的視野都清晰,並可全日配戴,配戴的每一分鐘都在減緩眼軸增長、是全球最新的專利鏡片。該技術在國外獲得無數發明大獎,也是唯一具有國際獎項肯定的近視控制鏡片,臨床證實近視控制效果與現存其他療法一樣有效、甚至更優異,讓孩童未來可不用帶角膜塑型片就達到控制視力的效果。潘志勤理事長強調,讓孩子自然而適應配戴眼鏡,近視控制才能走得長遠,現在家長不應存有迷思,佩戴眼鏡不是造成近視的原因、而是解套方案,從散瞳劑到角膜塑形片, 都是應用類似的原理達到控制近視、減緩加深速度,若使用類似硬式隱形眼鏡的佩戴方式,需夜晚睡覺配戴或每日拔除清洗,且需定期回診監控角膜狀況,稍有不慎就容易刮傷、感染,可能導致兒童恐懼、家長負擔也大,最新的兒控聰明鏡片是一個人人都更易入手的新選擇。
【健康城市情報】城市韌性創新 達成永續發展
41個單位過三關評選脫穎而出! 為鼓勵各地方政府運用跨局處的合作模式整合在地資源,塑造具在地特色、宜居且永續發展的城市,國民健康署辨理「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評選」比賽,今年共有323件參選,經三階段評選後,共有41個單位獲獎。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今年以「韌性創新與永續發展」為主題,評估城市在面對疫情衝擊時,是否具備足以承受衝擊的容受力與復原力,並運用創新科技以達到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後疫情時代的新思維—韌性、創新和夥伴關係,與環境共生、共存、共榮!台東縣環保局為解決臺東縣每逢旱季及季風強勁季節時使得台東市民「吃飯配沙」,困擾多年的「風飛砂」問題;因此建立揚塵預警通報等系統與惡化防護應變演練系統以降低揚塵災害發生之機率,並與水利署第八河川局、林區管理處、農田水利會與消防局等單位跨域合作,共同推動「水覆蓋工法」,抑制揚塵及風飛砂,並透過「揚塵一把照APP」提供民眾揚塵預報,辦理相關防制宣導活動,因此榮獲「綠色城市獎」。 「城市夥伴獎」獲獎單位為嘉義市政府民政處殯葬管理所協同學術界、在地社區、鄰近殯葬公司以及市府各局處建立「跨領域、跨部門夥伴關係」,改善園區相關硬體設施,妥善規劃車流動線及停車空間,並提升環境整潔和提供親切服務,將往生服務視為親人般對待,營造讓往生者尊嚴離開及家屬放心託付的「溫馨治喪園區」,提供優質的治喪環境與服務品質,陪同家屬共同走過最後一哩悲傷療癒路。
癮君子害人!每周二手菸環境待10小時 死亡風險增1.42倍
明天是世界肺阻塞日,肺阻塞(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三名,名列台灣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已是第 11 年,尤其40歲以上民眾為高危險族群,平均每十六人就有一人罹患肺阻塞!2020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引起國人對肺部健康的高度重視,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肺阻塞為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而「菸害」更是導致肺阻塞重要危險因子,研究證實,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 6.3倍、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更有1.42 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王英偉提醒全民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表示,在108年就有6301人因肺阻塞離世,推估全台有超過40萬人已罹患中重度肺阻塞,卻尚未就醫治療,林孟志理事長表示,相較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民眾對於肺阻塞疾病較不熟悉,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 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67歲患者賴女士因工作關係常處於二手菸環境中,大約40 歲時出現嚴重咳嗽、喘症狀,一開始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竟爬不到2樓就喘不過氣、甚至有快窒息的感覺,至胸腔內科檢查後才發現是肺阻塞,在遵循醫師的建議用藥及肺復原運動後,穩定肺部狀況,現在走三層樓已不是問題,如今賴女士也建議親朋好友每天走樓梯、觀察自己爬樓梯的狀況,注意肺部健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表示,為提升肺阻塞的早篩與治療率,醫學會積極推動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就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至胸腔內科檢查;一分鐘爬30至50階,屬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若有吸菸史仍需多留意;若一分鐘內可爬超過50階,則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放冰箱超NG !藥物保存迷思 專家提「3大保存觀念」
不少人對藥物保存有迷思,最常見就是放在冰箱,但是這觀念在醫藥人員眼中是大錯特錯。一般民眾覺得家裡熱,冰箱不僅可以讓食物保鮮,理所當然認為藥品要保存,也可以從醫院帶回家後就放入冰箱,但藥物反覆在冰箱和常溫中來回,反而更會吸附水氣增加變質風險。《 ETtoday新聞雲》引述國健署王英偉署長的看法表示,多數藥品容易受光線、溼氣和溫度等環境因素影響變質,且大部分藥物都不可以放在冰箱裡,藥品最簡單的存放方式是依據藥品包裝盒、說明書或藥袋上的指示放置。王英偉還表示,藥物保存優有3不原則,首先就是「不要存放冰箱」,多數藥品放在室溫下乾燥、陰涼或避光處即可,除非藥袋或包裝有註明「需冷藏或請置於2至8度」,建議存放在常溫的藥品,可放置於通風櫃子內,若室內溫度經常高於30度,可請藥師協助確認是否適合將常溫儲存藥品放入冰相。 把藥物放在冰箱保存是超NG的觀念。(圖/Pixabay)再來「藥品不要放在濕熱廚房或窗邊」,避光、避濕、避熱是藥品重要存放原則,若是放在浴室、廚房和窗邊等潮溼、悶熱或是陽光直射的位置,藥品療效就會打折甚至變質;另外夏季時,密閉的車內溫度可高達50度以上,藥品就不要放置在車內。一般來說,像是緩解心絞痛的硝化甘油錠、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化療口服藥品、胰島素和荷爾蒙製劑或抗感染藥品等,必須嚴格遵守正確儲存方式。還有「不要把藥品重新再分裝至別的容器中」,服藥後應隨手將藥物放回原袋內封好,以免發生誤服或服用到過期藥品,某些原有盛裝藥物的容器,本身就有避光和避熱的效果,分裝後容易使藥物變質。另外藥物用完前也不要把外包裝丟棄,以免用藥錯誤找不到指示比對。
睡午覺「活活熱死」! 小黃司機猝死車上 醫:出現熱傷害徵兆盡速就醫
一名年約50歲的計程車司機在北市中山區北安路的服務站休息時,被人發現猝死在車上,經檢方相驗,初步確認死因為心因性休克,疑似因為天氣炎熱,司機在車內休息時,造成熱衰竭引發猝死。醫生就提醒,民眾身處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可能會引發熱傷害,甚至有死亡風險!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就指出,曾經收治過核心體溫高達44度的熱中暑個案,因為從出現症狀到急診室,已經接近快3小時,儘管極力搶救,這名患者仍宣告不治,死因是全身器官衰竭。另有1名建築工人在烈日下工作時突然暈倒,同事發現後立刻將他送醫,但過程中並未適時降溫,人又躺在開放式貨車後面,直接曝曬陽光,送到醫院時,核心體溫高達43.9,但因高溫時間較短,幸運救回一命。朱柏齡表示,民眾處在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就可能引發熱傷害,從體內開始高溫起計算,必須在半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度,否則就有死亡風險。一般來說,六、七月恰逢酷暑時期,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外出活動意願增高,此時就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民眾除了預防常見的曬傷外,往往忽略兩個較嚴重的疾病,就是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造成持續流汗,又未補充適當鹽分和水分,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中暑等,其中以熱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也就是100名發生熱中暑的人,至少30人死亡。至於如何預防熱傷害?除了避免曝曬在高溫底下,據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出「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等3大要訣,若是身體出現熱傷害等徵兆時,就該盡速就醫。
蟬聯40年! 肝癌致死率佔前兩名 檢查正常也可能罹C肝
(從左至右分別為國民健康署吳建源組長、林莉茹組長、護肝大使季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莊萬龍執行長、余明隆副執行長、戴嘉言醫療總監)肝炎是國人常見的健康殺手,肝癌甚至蟬聯癌症死亡前2名達4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約有2.9億人尚未意識到已感染病毒性肝炎。國民健康署與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共同呼籲護肝三招-「去篩檢、要治療、肝會好」,並以最新研究論文證實成功治療清除C型肝炎病毒可同時降低近7成罹患肝癌、淋巴癌及胃癌之風險,提醒民眾「即篩即治」的重要性。護肝大使季芹在記者會上分享自己的檢測結果,邀請民眾踴躍參加肝炎篩檢活動,一起「幸福肝肝好」!依據108年死因統計數據顯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共有1萬2121人;另我國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6年肝癌發生人數為1萬1225人,其中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其中,C型肝炎感染是國人僅次於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教授最新研究顯示,清除C型肝炎病毒,可明顯降低肝癌的風險,也能成功清除病毒可分別下降7成3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及7成罹患胃癌的風險,另外,數據顯示若未受到幽門桿菌感染的C型肝炎患者,亦可減少6成7的胃癌罹癌風險。余明隆教授表示:「對於C型肝炎治療,應該越早越好,除了可減少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相關併發症外,還可進一步降低形成肝外惡性腫瘤的風險。」另外,肝功能正常並不代表未罹患C型肝炎。在C型肝炎患者中,有45%的人肝功能正常,這群顯示肝功能正常的C型肝炎患者中,其實已有23%的人呈現顯著肝纖維化第三或第四期,正邁向肝功能衰竭等嚴重病變。主持健康節目多年的季芹,父親因罹癌過世,也讓她愈發警惕、更加注重自身健康,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此次擔任「護肝大使」,特別在記者會上大方秀出剛出爐的檢測報告,結果樣樣都「All Pass」!季芹特別呼籲民眾一起超前部署、愛肝不落人後。為呼應世界肝炎日「找出失蹤的百萬病患」口號,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將在今年下半年於高雄出發、以高屏澎東為主,將舉辦百場免費篩檢活動。醫療總監戴嘉言教授說明,活動將於7月展開,深入地方推廣護肝三招「去篩檢 / 要治療 / 肝會好」,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肝更好。更多活動訊息可打幸福愛肝熱線0800-520-523。
很多人在意這4個健康指標 南山人壽:運動可以折抵保費
南山人壽今(7)日公布「國人自主健康管理行為調查」,多數受訪者最在意「睡眠和血壓」,也會了解自身的「BMI和走路步數」。不過,除了參加公司安排健檢之外,很多人幾乎未每年定期一次健檢。南山人壽委託遠見雜誌於109年5月12~21日所做的網路調查,受訪者年齡30~60歲者共1,068位。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普遍認為「一般健檢」為瞭解身體健康最重要工具,其次為穿戴裝置、App與專業測量機器。76%受訪者自評為健康,近90%自覺關注健康,將睡眠和血壓視為首要指標,其次在意BMI和走路步數。其中,逾半數受訪者每年做不到一次健檢,相比之下,50歲世代、軍公教、固定運動者較注重一般健檢,管理階層對自費健檢接受度最高。南山人壽代理總經理范文偉表示,保險觀念從「事後的理賠補償」過渡為「事前的風險預防」,將成為保險商品發展新趨勢。目前有許多民眾不太了解有一種健康險的「外溢型保單」,是針對保戶增加步行等運動方式,高度關注自身健康並達到一定表現時,即可透過外溢保單獲得獎勵機制,像是折抵保費,更進而激勵保戶增加運動量。南山人壽產品發展暨精算功能副總經理陳維新認為,外溢保單藉由獎勵設計機制,鼓勵保戶持續運動、落實健康飲食,降低疾病事故發生機率,提供保戶「健康的體驗」。今天出席活動還有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教育部體育署署長高俊雄、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醫師馬文雅等。
天氣太熱易「傷心」!身體「8症狀」出現別輕忽 恐是心臟病徵兆
炎炎夏日來臨,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也要更加注意了,若是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可能是心臟病徵兆,更年期女性還可能會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根據衛福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指出,心臟病排名於第二,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雖然天氣冷時,對於心臟血管傷害會較明顯,但其實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是不能輕忽。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在炎炎夏日,民眾該如何護心?王英偉署長強調,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應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青少年吸菸率首度上升 國健署辦比賽籲戒菸
國民健康署及董氏基金會合作舉辦「2020戒菸就贏比賽」,已於五月二十九日結束。在531世界無菸日前夕,今(30)日進行三十萬元首獎候選組的公開檢測,呼籲參賽者比賽結束,也要保持不抽菸的習慣,戒菸不但可以省荷包、賺健康,維護親友健康,更可對環境盡一份心力!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五月三十一日世界無菸日,主題訂為「保護年輕族群免於菸商操控,並預防他們使用菸品與尼古丁商品」,建議各國針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根據國民健康署去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青少年紙菸吸菸率,十年來首度上升,推估有八點一萬名吸菸。另外,推估有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其中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5.6%(較民國一○七年增幅了六成),當中男生更達8.6%(較一○七年增幅八成)。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表示,使用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菸商以酷炫吸引青少年接觸或讓其誤以為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導致成癮;世界衛生組織已發表聲明,認為所有形式的菸品,包含新興菸品在內,均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刊登於美國科學人雜誌之一項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與傳統菸品都會加重新冠肺炎患者肺傷害,疫情期間更要及時提醒民眾「勿使用任何菸品、及早戒菸」!「2020戒菸就贏比賽」在疫情嚴峻時期,仍成功吸引了一萬一千七百七十四組(由吸菸參加者一名加不吸菸見證者一名,兩人一組)報名戒菸。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今天三十萬元的得獎組,已通過地方衛生局的訪視與今天的醫師檢測見證。最後各得獎者,將在六月十三日齊聚臺北,進行最後的公開驗尿檢測及現場頒獎。
【納管加熱菸1】衛福部統一規範 立委籲避免「一國多制」
「加熱式菸品」雖然在台灣定位不明,但因攜帶方便,且使用時異味低,廣受民眾喜愛,在街頭愈來愈能隨處可見。據了解,衛福部已草擬完成新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並將新興菸品(加熱菸)與類菸品(電子煙)加以區分納管或禁止。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表示,關於新式菸品,中央無明確法規納管,中央主管機關有責任在法規上說明清楚,讓全國人民有所依循。據知情人士指出,衛福部即將公告的《菸害防制法》草案,加熱菸因含有尼古丁或其他含有尼古丁以取代菸草的天然植物為原料,只是使用方式不同,被劃分為「有啟動使用功能」的菸品,為一種新興菸品;未來只要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為「指定菸品」,業者就可以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健康風險評估,通過後就能進一步向財政主管機關申請製造、輸入或販賣等許可,此次草案等同於加熱菸合法化的重要關鍵。然而對於以電子方式釋放含甲醛、重金屬及其他化學物質氣霧或蒸氣,而產生類似菸品體驗效果的電子菸,衛福部草案將其劃分為「類菸品」,未來任何人都不得製造、輸入、販賣、供應、使用、展示或廣告。衛福部草案說明也指出,甲醛、乙醛等多種有致癌風險的化學物質,比尼古丁更可能傷害呼吸系統,且國際間已發生多起電子煙及其相似物造成肺傷害及死亡案例,國內推估也有3萬多名青少年因電子菸成癮,必須從嚴禁止類菸品,以保護國人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3月時在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答復立委質詢時承認,新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法,將納入加熱菸討論,並會上網公告討論,最快下會期能將法案送到立法院審查。立委劉建國則表示,目前新式菸品,中央無明確的法規納管,導致各地方政府要訂立自治法規範,甚至教育部也要求各校用校規規範,造成一國好幾制的狀況。其中又以加熱式菸,仍有一個含有菸草的菸彈存在,這如果不算菸,那究竟應該算是什麽?應不應該被課稅?這些,中央主管機關都有責任在法規上說明清楚,讓全國人民有所依循。(《時周》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戒菸專線:0800-636363)
專家曝「4種慢性病」染疫增死亡風險 「這疾病」高居第1
慢性病可能導致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或死亡,國健署引用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的近期研究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死亡風險,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高居第1名,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張櫻淳表示,該研究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主要分析中國2020年2月11日以前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研究結果發現,慢性病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死亡風險,致死率以「心血管疾病」的10.5%最高,其次為「糖尿病」的7.3%、「慢性呼吸道疾病」6.3%、「高血壓」6%,比整體病死率的2.3%高出許多,提醒患有慢性病者,疫情期間盡量減少外出,降低感染病毒風險。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正值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高血壓患者及長者對於武漢肺炎自我防護很重要,血壓的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一定要切記每日在家測量血壓(避免到醫院或公共場所測量),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儘量待在家中,室內保持通風,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日常生活上,落實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居家身體活動,如做健康操、散步、做家事等,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另外,慢性病患也要按時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才能讓病情得到妥善控制。
別再喝到斷片!每周飲酒超過「危險罐數」 失智風險提高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人都會參加公司尾牙或是朋友聚會,也免不了小酌一杯。但有研究發現,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癌風險會提高,甚至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若是每周飲用超過「7罐啤酒」,容易有失智風險。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國健署科長柯睿期表示,若短時間飲酒量讓血中酒精濃度急速上升達0.15%(以70公斤體重估算,相當於短時間內飲用7罐5%、500毫升的啤酒),就會產生「斷片」的情況,喝到斷片的人會短暫失憶,但仍可以繼續與人互動、聊天,不過酒醒後會不記得做了甚麼是或是只記得片段。若長期過量飲酒,例如每周喝超過7罐5%,500毫升的啤酒或是酒精量與此相的酒,將提高失智風險,若是每周多喝3罐,失智風險將再增加1.2倍,有酒精濫用或酒精依賴問題的人失智風險則高達2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表示,相較於白種人,亞洲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是特有的基因變異,酒後容易有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也稱「酒精不耐症」,台灣有近半人口有此症狀,因此為了降低罹癌或失智症的風險,需特別節制飲酒,若遇到不喝不可的聚會場合,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飲酒量不超過1罐啤酒,女性則是半罐啤酒;而懷孕期間或是準備懷孕的女性,則千萬不要喝酒,以免影響胎兒健康。◎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禁售電子煙2】菸害防制法12年未修 草案已躺立法院2年
即使電子煙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多起死亡案件,台灣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將電子煙納入後,目前仍被卡在立法院,其中新竹、新北等縣市已經等不及立法院的「龜速」修法,陸續提出自治條例,希望藉此降低電子煙對民眾的傷害。液體電子煙在2010年時陸續出現在民眾眼前,這些電子煙常宣稱能夠幫助戒菸,但實際上會導致民眾二重甚至是三重的成癮,行政院衛福部在2017年時提出《菸害防制法》的修正草案,而《菸害防制法》已經12年沒有修正,這次的草案也將液體電子煙納入,不過草案卻在立法院躺了2年,有消息指出是菸商在施壓。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由於立法院目前仍在排審各部會的預算案,菸害法修正草案可能在短時間內仍無法通過,但是為了掌握電子煙肺傷害案例,將會建立電子煙肺傷害的通報機制,以掌握數據,並努力在2019年底前間通報機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