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青年
」陸打造共享公寓女性ONLY 公約「不能在家有性行為」
大陸最新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出爐,大陸18至35歲的單身人口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是獨居狀態,近七成的獨居青年都表示想早日告別獨居,這些人大多在大城市漂泊,只有床位,沒有客廳,此狀況下,Co-living(共享居住)的模式應運而生,陌生人一起建社區、定規則,入住之前先互相面試,客廳和廚房定期舉辦集體活動,一起工作、吃飯、生活,如同真實版《六人行》。上海更出現首棟全女生公寓,雖然規定很多,甚至明訂「不能發生性行為」但是住進去的女性都說「不想走了」。大陸租房平台上近20萬則數據顯示,上海人均只能住約4.7坪的房間,廣州4.2坪,北京和深圳更是不足3.6坪,大多人只有床位,沒有客廳,Co-living的生活方式讓這些漂泊的青年有一個「家」。上海出現首棟全女共享公寓,一名25歲的大陸女青年Sharon在搬進共享公寓前是個典型的「空巢青年」,Sharon說,她和一個女生合租一間房,室友住原本的臥室,客廳和陽台歸她,沒有沙發、飯桌,廚房小到只能站一個人,有一次她和室友點了份宵夜一起吃,卻發現根本沒地方落腳,最後只能把食物放書桌上,一人坐椅子,一人坐床邊,真的沒有空間讓人可以有更多的互動。疫情後,Sharon開始在家辦公,一天中唯一的社交生活就是室友回房時經過客廳,和她打招呼,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像行屍走肉」,後來在網路上看到女性共享公寓的招募消息,內容提及「每月會定期舉辦小飯桌、探店等活動」,Sharon覺得能和室友們在公共區聊天、看電視,一起工作、吃飯、生活,彷彿現實版的《六人行》,非常心動,只是房租要佔她每月將近一半的薪水,當時只剩兩間未出租,她決定求助父母,「貴一點也忍了」,很快就搬了進去。Sharon說,第一次和室友見面是在飯桌上,6個女孩都是設計或媒體行業,80後到00後都有,這也是她在上海漂一年半,第一次擁有了客廳,她會和室友在這一起看《樂隊的夏天》,她們還會買幾支螢光棒,每到周五的晚上,關了燈,在客廳揮舞著螢光棒吶喊,跟著音樂跳舞,她說,已經很久沒這麼高興了。Sharon說,飯桌也是她們討論分歧點的地方,最近一次聚餐是關於「能不能帶男性回家」,有人觀認為這既然是女性公寓,男性連門都別想進,但做建築設計的女生覺得女性公寓不是尼姑庵,帶工作夥伴進屋是她的自由,最後兩人折衷:人可以進屋,「但不能發生性關係」,只要有意見不合的地方,她們都會直接溝通。Sharon表示,Co-living逼著她學會與人溝通,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以前和人合租時那種疏離感不見了,她可以放心做自己。除了上海全女共享公寓,北京也有男女混合的共享公寓,同樣是一名25歲的女青年月亮說,過去她最喜歡有人情味的地方,當她看到北京一家用青年空間發起的共享居住實驗時,沒多想就報名了,這家青年空間以舉辦人文活動著稱,大陸作家許知遠和劉瑜都曾是座上客,籠絡了一批關心社會、熱愛思考的年輕人。月亮說,他們會對新室友進行面試,最看重的就是真誠,曾經遇過一個男子,聊天的氛圍很隨意,但他總是用正經八百的答題技巧來回應,讓自己沒有漏洞,她和室友不停追問,但他一直在躲避,最後請他「不要兜圈子」,但他似乎無法把這種狀態卸下來,月亮和室友覺得,沒有人想和一個時時刻刻都帶著面具的人生活,畢竟這裡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家。
大陸居不易 獨居青年麵包重於愛情
大陸媒體發布「獨居青年」調查數據,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樂於自己獨居。一位在北京工作快兩年的台灣女孩小涵,深有所感,她對擁有個人空間有著強烈堅持,即便房租貴一點也願意;小涵認為,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每一口呼吸都需要成本,看重經濟能力是生存所必然,她認為在租房考量上,不存在兩岸差異,但在婚戀觀上,大陸重麵包勝於愛情,她也越來越能理解「寧可坐在寶馬哭泣,也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這句話的道理。小涵兩年前毅然決然辭去在台灣的工作,隻身赴北京的網路公司工作,因為注重私人空間,不喜歡被打擾,所以她一開始就選擇租一間個人套房,沒有與其他人合租。「我是個要有自己獨立空間的人,特別需要安靜」,小涵說,安靜的空間有助於思考沉澱,包括工作上的人與事,她認為保有個人隱私很重要,不喜歡跟不熟悉的人共用衛浴設備,她在大學時期短暫住宿舍,就發現了自己這個特質。小涵不諱言,一個人住還是有些不便,除了租金較高外,回到家沒有人氣,只能透過手機與親友互動;她曾經買了櫃子不會組裝,買桶裝水抬不動,都需要請陌生人進到家門協助,不太安全;一個人吃飯也只能點炒飯、炒麵、便當,想多點幾樣菜都不行。小涵說,她的房租一個月大約近6000元(人民幣,下同),有大陸同事合租,共用客廳衛浴,一個月一人約4000,但即便如此,在綜合考量下,她仍願意花多一點房租,換個人安靜的空間。「到北京後,和家人保持著最完美的距離」,小涵說,她到大陸發展,除了個人生涯規劃,也想要離開家裡獨立,以前跟家人同住,有時會有小爭執,這兩年雖然離家,但與父母感情反而變好,既會相互掛念,又不會因生活習慣而有摩擦。小涵認為,兩岸青年在租屋考量上,沒有太大差異,倒是在「愛情和麵包」的婚戀觀上,她覺得大陸城市青年更重物質。大陸網上有個名句:「寧可坐在寶馬(BMW)哭泣,也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小涵現在越來越能理解和體會這句話,她認為不能簡單視為「拜金、虛榮」,而是在北京,經濟基礎是最重要的,追求這些更多是為了生存。小涵很滿意目前經濟獨立、凡事按自己節奏的生活狀態,但如果能遇上好的對象,她也很願意調整時間比重,享受一人天地,也樂於擁抱兩人世界。
獨居青年想啥? 食衣住行都隨性
大陸網路社群近期最熱門的話題,除直播外,就是獨居。獨居青年早已不是年輕人中的非主流群體。根據大陸民政部2018年的資料顯示,大陸的獨居成年人口已經超過7700萬。在全大陸一人戶的家庭樣本統計中,20-34歲的獨居家庭比重達到約38%。在大陸著名的問答社群「知乎」只要提問:「為什麼你更願意一個人生活?」就有數千人立即接力回答,如「一個人住的第3年,對我而言,獨居的妙處,用兩個字來形容,清淨」、「一個人,吃自己喜歡的食物,睡自己喜歡睡的位置,走自己喜歡的小路,養自己喜歡的寵物」等。獨居群體也開始被社會認識,他們的生活方式逐漸被主流的輿論場關注。今年5月,騰訊視頻上線的《讓生活好看》就是一部以年輕藝人的獨居生活為切入點的觀察類綜藝。節目邀請了90後的鄭爽、許魏洲、伍嘉成、80後的柳岩等,關注一系列獨居年輕人會遇到的生活問題。在貝殼找房針對30個城市的獨居人口統計中,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重慶、北京、廣州和深圳,其中TOP4的城市集中了總數41%的獨居人口。國金證券也指出,超過一半的單身青年都居住在一線城市和超二線城市。大陸旅行攝影師蘇妙出生於1988年,她說自己是重度空巢青年的代表。她表示,絕大多數的所謂空巢青年應該都是自己的選擇。80後的我們父母基本上都是60後,他們那一代人的生活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但現在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做公務員,可以選擇網際網路創業,也可以選擇做自由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