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 猴痘 WHO 天花 世界衛生組織 疫苗泰國發現首例「M痘新病毒株」 醫:可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月14日針對非洲流行的新型M痘(mpox,舊稱猴痘),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期能投入更多資源,並呼籲各國積極監測及加強警覺等防範措施。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表示,此次在泰國發現的分支Ib型變異毒株具有新的進化,此譜系讓病毒不僅可以通過動物傳播,還可以通過人體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等傳播。根據CNBC報導,最近在非洲以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更致命的新型M痘(mpox,舊稱猴痘)病例後,亞洲國家加強了預防措施,至少有4個非洲以外的國家通報病例,包括泰國、菲律賓、瑞典和巴基斯坦。報導指出,泰國29日確認了首例M痘的新型病毒株Clade 1b病例,一名從非洲抵達的66歲歐洲男子身上發現的。泰國將加強其國際機場的監視和篩檢措施,來自發生新型M痘疫情的國家的旅客,必須在出發前往泰國之前,在衛生部的線上平台上進行登記,並在抵達後接受健康檢查,發現出現症狀的旅客將被隔離。根據《澳門日報》報導,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表示,過去在猴痘病毒的預防上主要強調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傳播,但此次在泰國發現的分支Ib型變異毒株具有新的進化,此譜系讓病毒不僅可以通過動物傳播,還可以通過人體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傳播,更具威脅性。
WHO事隔1年再度宣布:M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於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據WHO官網的報導,譚德塞的聲明是根據IHR獨立專家緊急委員會的建議提出的,該委員會當天稍早開會審查了WHO和受影響國家之專家提供的數據。委員會向譚德塞表示,Mpox的激增已構成PHEIC,而且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對此,譚德塞也將分享委員會會議的報告,並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向各國提出臨時建議。譚德塞博士在宣布PHEIC時表示,「新Mpox分支的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迅速傳播,以及幾個鄰國報告的病例都非常令人擔憂。除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Mpox分支的爆發外,非洲其他國家顯然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來阻止這些疫情的爆發並拯救生命。」WHO非洲區域主任莫蒂(Matshidiso Moeti)則表示:「我們已經與社區和政府密切合作,並做出了重大努力,我們的國家工作隊在前線工作,幫助加強遏制Mpox的措施。隨著病毒傳播的日益蔓延,我們正在透過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進一步擴大規模,以支持各國結束疫情。」委員會主席奧戈伊納(Dimie Ogoina)教授透露:「目前非洲部分地區的Mpox案例激增,以及新的猴痘病毒株的傳播,對非洲及全球來說都是一個緊急情況。Mpox 起源於非洲,在那裡遭到忽視,後來又在2022年引發了全球疫情。」這次宣布PHEIC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與Mpox相關的決定。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這種疾病幾十年來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多國爆發的Mpox疫情被宣布為PHEIC,因為該病毒透過性接觸,在一系列以前從未見過該病毒的國家迅速傳播,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剛果民主共和國已報告Mpox十幾年,在此期間每年報告的病例數穩步增加,去年報告的病例更大幅飆升,今年迄今通報的病例數已超過去年的總數,逾15600例、死亡537例。去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並迅速傳播了1種新病毒株,即進化枝1b,該病毒株似乎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鄰國的檢測尤其令人擔憂,也是如今宣布PHEIC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1個月,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4個從未通報Mpox疫情的國家發現了100多例1b分支實驗室確診病例,包括:蒲隆地、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專家認為,真實病例數更高,因為很大一部分臨床相符的病例尚未接受檢測。不同國家曾發生過幾次不同分支的Mpox疫情,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和不同的風險等級。目前用於治療Mpox的2種疫苗均得到了WHO免疫戰略諮詢專家小組的推薦,並得到了WHO列出的國家監管機構以及奈及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個別國家的批准。上週,譚德塞啟動了Mpox疫苗的緊急使用清單程序,這將加速尚未發布本國監管批准的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的速度。緊急用途清單也使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合作夥伴能夠購買疫苗進行分發。與此同時,WHO正在與各國和疫苗製造商就潛在的疫苗捐贈問題進行合作,並透過臨時醫療對策網路與合作夥伴進行協調,以促進公平獲得疫苗、治療方法、診斷方法和其他工具。
避免汙名化!世衛組織將猴痘改名 疾管署跟進改名「M痘」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底宣布Mpox(M痘)為Monkeypox(猴痘)代名詞後,疾管署19日公告修正「傳染病分類」,將「猴痘」改稱為「M痘」,避免污名化疑慮。新名稱預計2月1日上路,接下來1年內,2種名稱同步使用,但1年後將淘汰使用「猴痘」名稱。疾管署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1名9個月男孩。猴痘疫情自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截至2023年2月,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及歐洲。為避免污名化,WHO在2022年11月28日宣布使用Mpox作為Monkeypox 的同義詞,並以1年時間逐漸淘汰使用Monkeypox。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鑒於Mpox病毒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宿主及傳播來源,為避免對造成對疾病傳染源的誤解和污名化,疾管署於2023年9月22日Mpox防治應變會議決議通過更名,於11月3日至今年1月2日進行預告程序、未收到不同意見。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M痘疫情趨緩,各項防治措施、疫苗接種也到位,現階段修改對醫界、民眾端整體影響最小。有鑑於此,疾管署1月19日公告修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猴痘」中文名稱為「M痘」,新名稱2月1日上路。目前醫界、民眾仍習慣使用「猴痘」,但希望在這1年中各界能跟進國際,逐漸將猴痘改為M痘,1年後將淘汰使用「猴痘」名稱。根據疾管署統計,M痘疫苗至今共累計7萬3275人接種,其中4萬5606人是完整接種,仍有2萬7669人未接種第2劑。目前國內M痘疫苗庫存有6773瓶,約2.5萬人份。
猴痘疫情燒進南台灣!南投2男長水泡、淋巴腺腫大 就醫才驚覺確診
南投難敵猴痘疫情!南投縣衛生局指出,截至12日止,本縣累計2例本土病例,分別為35歲、51歲男性,發病日介於上月27日至28日,因身體長水泡、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通報確診,2人均無國外旅遊史,皆有高風險親密性接觸行為,匡列高風險接觸者7人。南投縣衛生局建議,接種猴痘疫苗預防。南投縣衛生局局長陳南松指出,猴痘(Mpox)以性接觸傳播為主,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常見感染症狀,包括臉部、手腳與生殖器出現不同型態的皮膚病灶,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小便時疼痛或排尿困難等。衛生局表示,截至12日止,南投縣累計2例猴痘本土病例,分別為35歲、51歲的男性,發病日介於5月27日至5月28日,因身體出現水泡、淋巴腺腫大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並通報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同住家人共7人,因猴痘病毒潛伏期為5天至21天,因此已對相關人員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疫調人員指出,確診的2名男子均無國外旅遊史,不過都有高風險親密性接觸行為,1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染疫,另1人無接種疫苗;目前2人已結束第1階段自主健康管理,進入第2階段居家自主健康管理。陳南松呼籲,接種猴痘疫苗,是預防猴痘病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接種1劑有4成至8成保護力,而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其保護力可趨近9成,2劑疫苗至少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建議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等近半年有高風險性行為者,可至醫院接種猴痘疫苗;若出現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接觸史,保護自己與他人。
猴痘本土案例激增!5大傳染途徑一次看 醫籲愛愛前「先做這件事」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國內的猴痘(Monkeypox virus)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昨天(16日)更一口氣增加4名本土個案。對此,疾管署指出,其主要傳染途徑有5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以避免感染;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表示,在性行為前先做一件事,不但可避免遭感染,還有利及早就醫。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病毒傳染途徑為以下5點: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食用感染動物的肉。台灣國內的猴痘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對此,黃立民表示,由於相關性行為很難約束,預計猴痘疫情也將延燒到各縣市,相關感染鏈也將斷不掉,預估猴痘將會成為國內的地區性流行病,每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段流行,且猴痘皮屑也會汙染環境,將來有可能其他同住親友,或是與感染者共同待在特定空間一段時間等「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難逃感染風險。因此他建議疾管署,如果猴痘本土個案出現在非特殊交友圈的族群,就應該公佈相關細節,讓大家做好準備。另外,民眾親密接觸也要小心,由於傳染主要是身體接觸到對方身上的病灶,因此即使戴保險套也沒用。黃立民建議,在性行為前可多關心性伴侶的身體狀況,問問看有無發燒、淋巴水腫,最重要是有無水泡病灶並注意寢具乾淨與否,可避免遭感染,也有利及早就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指出,猴痘會經由性行為傳播,為了避免感染,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不過現在也不排除「床單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他建議,如果要住外面,還是自己帶毛巾、被單等衛生用品。
流感、腸病毒、猴痘3病毒社區傳播! 民眾如何防範?疾管署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COVID-19疫情趨緩,但台灣社區仍有許多病毒正在伺機而動。近日,流感病毒再新增3例重症案例,腸病毒疫情也在持續上升中,此外,猴痘病毒又傳出本土案例。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自我防護,降低感染機會。流感季未過 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疾管署4月6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超過4萬5千人,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上週更新增了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例為A型H3N2,1例為A型H1N1。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至今(2023)年4月4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70例,死亡累計14例,以A型H3N2為多,均具慢病史且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呼籲,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尤其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腸病毒疫情上升 環境消毒用「它」別用酒精此外,近幾週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也上升。國內近日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疾管署提醒,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以肥皂正確勤洗手。疾管署也提到,民眾近期習慣用酒精進行環境消毒,但酒精對於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若是一般的環境消毒,應使用濃度為500 ppm的消毒水,民眾可用8瓶1,250 c.c.寶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而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疾管署提醒,消毒水擦拭環境、器具後,應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猴痘再增2本土 避免親密接觸、接種疫苗而猴痘疫情也是民眾需要特別注意的,疾管署4月6日公布,國內又新增2例猴痘本土病例,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共7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27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截至今日猴痘累計確診數為23例,分別為16例本土、7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20例已康復出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若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若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4月10日下午2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本階段意願登記平臺自4月10日下午2時開放後,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末及例假日不開放),預計提供約2.5萬個名額,且接種服務醫院擴大至全國各縣市(離島縣市除外)共48家合作醫院。
猴痘疫苗「增購1萬劑」 疾管署擴大接種對象:這族群能優先打
疾病管制署1日公布,國內首度出現猴痘本土個案,分別為新竹縣40多歲男性和高雄市20多歲男性。疾管署昨天(2)下午召開猴痘專家會議,決議擴大提供「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接種1劑;目前國內已取得1100劑疫苗,可供3300到5000人接種,並將追加購1萬劑。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為擴大社區防疫防火牆,專家決議擴大猴痘疫苗適用對象,共有3類。首先是實驗室人員,原本僅限操作猴痘病毒的人員,本次擴大為「正痘病毒屬」的實驗室操作人員;第二是和確診者有性接觸者,如尚未接種猴痘疫苗,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第三是「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是本次重點新增對象。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猴痘專家會議決議擴大提供「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接種1劑疫苗。(疾管署提供)羅一鈞指出,為了將疫苗做更有效運用,針對18歲以上族群可採「皮內注射」方式,所需劑量為「皮下注射」的5分之1;目前我國已取得1100劑猴痘疫苗,估算可供3300到5000人接種。但若有嚴重免疫不全者或蟹足腫病史者,不適用皮內注射,仍應採取皮下注射。疾管署表示,考量猴痘疫苗供應情形,高風險性行為者先打1劑疫苗,提高涵蓋率為優先考量,第二劑疫苗會視供應情形提供。羅一鈞指出,另針對與指標個案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以「皮下注射」接種作為暴露後預防,本次專家會議也決議放寬天數,從原本建議的「4天內」延長為「14天內」,但仍建議在4天內儘速接種,預防效果較好。抗病毒藥物方面,羅一鈞說明,本次專家會議決議新增使用對象,除重症患者外,增列嚴重免疫不全者(包含感染愛滋病毒且CD4<200 cells /mm3,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性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兒童族群(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懷孕及哺乳婦女,如罹患猴痘,皆可使用抗病毒藥物。
英國出現「第2種」猴痘病毒株!患者曾去過西非 不排除只是既有分支
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於當地時間2日證實,一名最近曾去過西非的猴痘患者被檢驗出異於目前大流行的第2種猴痘毒株。該位病人目前已被送往皇家利物浦大學醫院(The Royal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的高風險傳染病房(HCID)收治,當局正在追蹤密切接觸者,但截至1日並未發現任何新病例。據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的報導,UKHSA於當地時間2日指出,有一位不願具名的患者在出訪西非後確診猴痘病毒,但病毒株與當前全球大流行所傳播的猴痘病毒不同。UKHSA表示,由於既有的猴痘病毒株有分成西非和中非分支,因此這不一定是新的變異株,目前仍在進行檢測來證實這項推測。此案負責人瑪基(Sophia Maki)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盡力聯繫個案確診前的密切接觸者,並在必要時為他們進行評估與建議。」她補充,因衛生當局嚴格遵守著完善和強力的感染控制系統,公眾面臨的染疫風險仍「非常低」。截至8月底,英國已通報3413例猴痘確診病例。報導指出,任何曾前往西非、中非等疫區的人都應該警覺是否出現發燒、頭痛、肌肉及背部疼痛、腺體腫脹、顫抖和疲勞等猴痘感染的症狀。另外,由16國臨床醫師組成的合作組織也已確認,單一生殖器損傷與口腔或肛門上的潰瘍也屬於猴痘病毒的症狀,有些情況甚至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目前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佔了感染數的9成,雖然性行為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然而,猴痘病毒仍然可以透過皮膚和個人用品的親密接觸傳播。
全球首例!男子「這國」嗨玩5天 回家同時感染猴痘、新冠和HIV
義大利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該國一名男子同時感染了猴痘(monkeypox)、COVID-19和HIV病毒,成為全球首例同時感染3種病毒個案,而據了解,該名男子日前才去過西班牙旅行5天。根據發表在《感染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n)的一份病例報告指出,這名義大利36歲男子,結束為期5天的西班牙旅行回國約9天後,出現發燒、喉嚨痛、疲勞、頭痛和腹股溝發炎症狀,在出現症狀3天後,男子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接著在幾個小時後,他的左臂出現皮疹,並在接下來短短幾天內,全身遍佈水泡。隨後男子前往醫院接受一系列檢查,發現HIV病毒、猴痘病毒檢測也呈現陽性結果。病例報告指出,男子住院約1星期接受治療後已經出院,而他疑似在西班牙旅行期間,與他人發生無套性行為。研究人員補充表示,此案例凸顯猴痘和COVID-19症狀可能的重疊出現型態,「並證實了在合併感染的情況下,回憶蒐集和性習慣調查,對於如何正確診斷至關重要」。由於這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時感染猴痘、新冠病毒和HIV的合併感染案例,因此目前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病毒組合可能會加重患者病情,然而研究人員表示「鑒於當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和猴痘病例增加,醫療保健系統必須意識到同時感染的可能性」。義大利男子同時感染猴痘、COVID-19和HIV病毒。(圖/翻攝自Journal of Infection)
下一個魔王2/猴痘疫情狂瀉!美宣布「公衛緊急狀態」 兒童累計81例是隱憂
今年5月中旬,歐美國家爆發猴痘疫情,範圍愈拉愈大,猶如止不住的洪水。截至7月底,已有78國通報猴痘個案,總病例數已突破1萬8000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猴痘已列國際公衛緊急事件,美國也於8/4發佈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專家更指出,目前全球累計81例兒童感染者,代表猴痘感染途徑並非只有性行為,恐怕有更多可能性,相當堪憂。雖然歐洲是猴痘疫情的中心,但美國病例數卻居全球之冠,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8/5,美國已有7510例猴痘通報確診個案,除了俄亥俄州和蒙大拿州尚未淪陷之外,其他州都出現確診案例,又以紐約最多、其次是加州和佛羅里達州。拜登政府因此發佈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顯示將投入更多資源來對抗及預防猴痘疫情。台灣目前已有3名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其中第2例由於皮膚上的結痂未完全脫落,至今已隔離29天。(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灣於6/24出現首例猴痘個案後,7/12、8/6陸續出現第2、3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第2例猴痘個案目前已在醫院隔離治療29天,雖然第2例個案沒有其他不適症狀,但身上還有結痂未完全脫落,所以還無法解除隔離。第3例目前剛隔離治療中,已匡列2名高風險接觸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WHO也表示,目前猴痘主要是通過男男性接觸所傳染,建議在猴痘疫情爆發期間提高警覺,且最新研究顯示,猴痘病毒在精液中的持續時間最長,一直到發病第7天仍持續複製、具有傳染性,所以男男性接觸才會較容易傳染。但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兒童案例,令許多專家開始擔憂「猴痘似乎有更多傳染方式」?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只要是密切接觸,例如衣物、床單等,都可能感染猴痘病毒。不只如此,WHO和美國CDC都將8歲以下兒童列為猴痘重症危險族群之一,巴西兒童感染科醫生大塚(Marcelo Otsuka)表示,兒童的重症風險較高是因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由於猴痘的病灶主要在皮膚上,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後續的細菌感染。不過,專家也認為多數感染猴痘的孩童,都是在2至4周內康復,所以目前不必過度恐慌。
猴痘病毒「在精液中持續時間最長」 義最新研究:可由性傳播感染
除了新冠肺炎,猴痘疫情也在全球持續蔓延。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引述國外最新研究示警,猴痘可由性傳播感染,且病毒在精液持續時間最長,一直到發病第7天仍持續複製、具有傳染性。他也提醒,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上該病毒。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指出,雖然調查顯示,美國猴痘患者的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但近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已報告了5例兒童猴痘確診病例,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上該病毒,而歐美國家在面對猴痘疫情方面正面臨著壓力,目前,應對猴痘疫情,除了公共衛生衛教防治外,還是需要的是疫苗與藥物的供應。世衛組織(WHO)表示,猴痘目前主要通過男性與男性的性接觸傳播,建議男男性行為者應該減少性伴侶的數量,並在猴痘疫情爆發期間提高警覺;另外,義大利最新研究也確認了「2022年的猴痘可由性傳播感染」。吳昌騰表示,今年8月2日,義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在Lancet ID報導了一例猴痘病例;研究人員對一名39歲猴痘患者血漿、尿液和精液檢體連續進行猴痘病毒DNA(MPXV DNA)PCR檢測,發現患者從出現症狀(發病)開始,在第8天的血漿中檢測出猴痘MPXV DNA陽性。至於精液持續時間最長,從發病開始第5、6、7天,精液中具有高MPXV DNA含量(Ct 27-29),提示其病毒持續複製即其傳染性;一直到發病後14天,患者精液中MPXV DNA的PCR Ct值依然在34.3,19天後小於40。吳昌騰直言,這點可以說明目前的2022 MPXV是可以通過性傳播的,2022 MPXV與之前流行的MPXV特徵不太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能通過多種形式的密切接觸感染猴痘,包括皮膚與皮膚的接觸,如觸摸或性行為、近距離談話中的呼吸道飛沫,甚至接觸受污染的衣服或床上用品等。吳昌騰強調,面對猴痘疫情,需要結合各種方式及措施一起來進行,這包括公共衛生的衛教預防、早期診斷和隔離治療,否則單靠接種疫苗,是無法控制疫情。
全國病例數破6600例 美國宣布猴痘疫情:進入公衛緊急事件
除了新冠肺炎之外,最近猴痘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全美目前已知確診猴痘的病例數急遽升高,根據路透社報導,昨天(4日)美國猴痘病例,已經從兩天前的5800起,突破至6600起;拜登政府昨天也宣布,猴痘為美國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現在起美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這項宣布也被外界預料,美國將會釋出更多的資金跟授權工具,來對抗猴痘病毒。美國衛生官員指出,這種病毒的蔓延,主要是在男性同性戀之間傳播。美國衛生部長貝塞拉(Xavier Becerra)發出最先說明,表示美國已宣布,猴痘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因為昨天美國的猴痘病例,已突破6600起,這項宣布也可看出,美國政府已面臨到對抗猴痘疫情的壓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上月就已經宣布跟示警,提到猴痘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也就是世衛最高等級的警報。猴痘這個疾病,最一開始事先在歐洲國家傳開,之後一路傳到美國,結果目前在全球的病例數中,美國佔的病例是全球之冠,因此預料疫苗跟藥物都有大量需求,當局才會拉高警告層級,敦促所有美國人,現在起必須嚴肅看待猴痘帶來的殺傷力。
印度爆首例猴痘死亡病例!非洲以外第4宗 還異於歐洲毒株
7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這波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且非洲以外至今也通報了逾1.8萬宗病例。近日蘇丹16歲學生確診則是讓猴痘病例國數量再度提升。同時繼西班牙和巴西之後,印度也爆出首例猴痘死亡案例,成為非洲以外的第4例。蘇丹周日晚間(7/31)通報了該國的第1起猴痘病例,據悉患者為西達佛省(West Darfur)的一名16歲學生,使得全球猴痘確診國數量再度提升,來到79國。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一位青年也在週六(7/30)於德里久爾(Thrissur)去世,成為印度首例猴痘死亡病例,更是繼西班牙2例和巴西1例後,非洲以外的第4起。目前非洲有75例疑似死亡個案,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奈及利亞和剛果。據印媒LiveMint的報導,這位印度青年於上週7月22日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抵達喀拉拉邦前就已驗出猴痘陽性,但直到發生疲勞和腦炎等症狀才在回國後住院。有關當局也將針對青年延誤治療的原因進行調查。印度目前通報4起猴痘確診病例,其中3例在喀拉拉邦,另1人則在德里(Delhi)。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他們身上驗出的猴痘病毒株竟然與歐洲疫情的毒株不同,意味著猴痘病毒可能多年來一直潛藏在印度,只是沒有被人檢驗出來。
猴痘疫情大爆發!舊金山進入緊急狀態 有如1980年代愛滋病大流行
全球猴痘患者至今已累積逾1.8萬例,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正式將該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對此美國舊金山還在28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只為了應對猴痘確診不斷增加及全國疫苗短缺的危機。目前已知有3成的加州猴痘案例出現在舊金山,也讓當地民眾想起1980年代摧毀數個家庭的愛滋病大流行。據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全美猴痘確診數已飆升至4600例左右,而舊金山的官方數據也顯示當地已有261例猴痘患者,據該市衛生官員菲利浦(Susan Philip)的說法,這個確診數字佔了全加州約三成的病例,因此為了讓有關當局能調動更多資源與人力來應對疫情,舊金山於當地時間28日正式進入緊急狀態,但並未進行任何公共區域的管制或封鎖,因為猴痘病毒主要還是透過親密行為或個人用品的接觸來傳染,且迄今為止,有9成的美國病例都是男男性行為者。LGBT+社群也在稍後贊成舊金山進入緊急狀態的決定。目前舊金山已收到8200劑用來對抗猴痘的Jynneos疫苗,但這遠低於官方起初要求的3.5萬劑,導致民眾得在有分配到疫苗的診所外排隊數小時才能接種疫苗,而且還不一定排得到,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舊金山,目前已幾乎變成全國性事件。流行病學家警告,延遲篩檢意味著實際病例數可能遠超過官方所公佈的確診數據。
猴痘口服抗病毒藥來了!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28)日表示,我國向國外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已於昨(27)日晚間運抵臺灣,將於完成通關及驗收程序後配撥該署各區管制中心。該藥物將由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充分告知病患並獲得同意後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管制中心(ECDC)等單位之建議,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建議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之病患或免疫低下者。疾管署說明,tecovirimat經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使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之天花、猴痘及牛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天花,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專案核可使用於治療因猴痘病毒感染惡化為重症或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以降低死亡機率。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於今年7月13日同意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其專案輸入。疾管署強調,猴痘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累計通報13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餘11例已排除;另自 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該署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美猴痘爆兒童染疫!2病例疑為家人傳染 CDC:99%病例涉及男男性行為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當地時間22日發布聲明表示,國內首度出現有孩童感染猴痘病毒的2起病例,分別為一名非美國籍的嬰兒及一位加州的幼童。據悉,2者沒有直接關連,應該是遭到家人傳染。目前2名孩童還在接受治療,不過健康狀況良好。猴痘病毒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於1958年在圈養的猴子身上被首次發現,染病初期通常會有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和淋巴結腫大,最後會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充滿膿液的疼痛性皮疹。雖然它的致命程度遠低於與它有類似症狀,而且同屬正痘病毒屬的天花,但它還是有一定的致命性,在猴痘流行的非洲地區,死亡率介於3%到6%之間。猴痘主要透過皮膚接觸和性行為傳播,但也可以經由毛巾等共用物品的接觸而傳染給別人。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管中心高風險病原病理部(The Division of High Consequence Pathogens and Pathology)副主任麥基斯頓(Jennifer McQuiston)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她並不意外有兒童會得到猴痘病毒,但目前的數據顯示,病例幾乎都集中在同性戀、雙性戀等LGBT+社群。美國2891起猴痘確診病例中,有99%都涉及男男性行為,不過也有少數女同志和跨性別男性被感染。白宮新冠疫情防疫協調官吉哈(Ashish Jha)在同一場電話會議中指出,政府已發放30萬劑猴痘疫苗,且目前還有78萬6000劑疫苗正從丹麥的藥廠運來美國。吉哈還補充,美國政府仍在評估是否要將這波猴痘疫情宣布為公共衛生緊急狀況,「我們正在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藉由宣布公衛緊急狀況來加強防疫措施。」
「猴痘病患房間」哪裡最毒? 醫師Po圖秒懂
雖然6月底世衛組織(WHO)表示猴痘疫情不構成「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但還是引發歐美各國的民眾恐慌。如今全球猴痘病例已破5千大關,台灣也在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對此,蘇一峰醫師近期在臉書分享一份德國的研究報告,該圖文顯示出猴痘患者的病房裡,病毒都集中在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猴痘病患的房間在這些地方有最多的病毒量(紅色、橘色)。(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病毒量最多的地方除了浴室的馬桶與洗手台之外,再來則是猴痘患者的病床棉被與房間門把,中量的病毒會在座椅、枕頭、衣物箱上面,然後如果隔離做得好的話,前室病毒量就會很少。最後他也提醒,猴痘有可能接觸傳染,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為妙。疾管署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之後再隔一天隨即就有德國返台的25歲男性被確認為首例境外移入,他當時出現了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皮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目前持續在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在近期受訪時表示,該名患者的皮疹傷口已有部分結痂,也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了,但還是要等到傷口完全結痂並脫落才可以解除隔離。而該個案也匡列了9名接觸者,分別是5名醫療人員、3位家人、另還有其他1人,所幸目前這些匡列對象皆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疾管署日前表示,直接接觸患者皮疹、飛沫,以及沾染上猴痘病毒的物品,或是性行為,皆可能傳染疾病。而猴痘症狀包括發燒、出汗、肌肉痠痛、畏寒/寒顫、極度倦怠、頭痛、淋巴腺腫大(如腋窩、耳周、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如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在24小時內通報,還須公布相關旅遊及接觸史。
病毒之戰1/猴痘12倍速突變超詭譎 兒童首例讓專家緊張「代誌大條」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目前猴痘疫情蔓延全球達47國、出現近4000例確診個案,法國更出現首例兒童個案,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1958年首次猴子身上發現,因此命名,但並非只有猴子才會感染猴痘,包括松鼠等齧齒類動物也是常見的宿主。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世界第一例人類病例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之後非洲平均每年都會發現幾千例病例。張凱音說,但非洲的病例都屬於偶發、且小範圍的群聚感染,且應該都是由動物傳給人。相較之下,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過去認為猴痘是經由極為親密的接觸才造成傳染,但隨著猴痘病毒不斷突變,到底現在的傳播能力如何?傳播途徑?都充滿變數。葡萄牙研究團隊5月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成果,發現今年這一波的猴痘病毒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世界第一例猴痘案例出現在1970年出現,當時大多是動物傳染給人類,但如今已經演變成人傳人,而且傳播力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圖/取自WHO)不只如此,法國甚至出現首例兒童案例,當地衛生局已展開疫調,追蹤該名小學生的接觸鏈。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這名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衣物、床單,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柯恩教授指出,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病毒之戰2/症狀難辨!可能只有一顆疹子 「跨國超連結」擴散全球
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讓不少人都驚呼「怎麼這麼快!」但國外媒體其實早就指出「這不是另一場新冠疫情,是一次不尋常且史無前例的猴痘疫情暴發。」從5月中旬起短短1個月,就迅速席捲全球47國,目前已有近4000人感染。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過去經驗中,感染猴痘會先發燒、再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此次猴痘病毒有不典型表現,許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可以只出現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也可能在發燒前就有疹子。「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已經突變。」林氏璧說,更重要的是,這讓猴痘變得更難診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可能是因為「人類並非猴痘病毒主要的宿主」,所以有些人出現的症狀較為輕微,甚至難以分辨,但張凱音認為現階段還不需要對猴痘過度恐慌,主要是它的傳染力大約是1傳2,相較於新冠肺炎可以1傳12,「兩者相比,差多了!」但猴痘仍有其可怕之處,除了難以診斷之外,由於猴痘多半是透過極為親密的接觸傳染,甚至是性行為,所以確診之後的疫調十分困難,因為許多人可能會隱瞞接觸史。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案例,讓許多人驚訝速度如此快,再加上症狀並不典型,因此讓邊境防疫更增加難度。(圖/報系資料庫)張凱音說,以這一波歐美的猴痘疫情為例,98%都是性接觸傳染,由於現代人交通便利,可能前一天在這一個國家,明天又到另一個國家,這樣的「跨國超連結」讓猴痘一下子在全球各國蔓延開,只要確診者隱含中間某些環節,更何在加上猴痘潛伏期最長可到21天,只要一不小心,病毒就會繼續擴散。林氏璧認為,目前仍無法確定性行為體液會造成傳染,只能確定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會遭到感染,他建議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另外,從資料來看,目前猴痘患者多半都是輕症,極少數需要住院。目前僅通報一例免疫不全的患者死亡,致死率比之前研究數據的1成更低,推測病毒有可能突變得傳染力更強,但致死率卻降低。病程: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班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
病毒之戰3/鞋子別踩進家門!做好5件事預防猴痘 專家:不要只靠疫苗
台灣已於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所以若有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就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由此推算年齡小於43歲以上的民眾,都沒有保護力,因為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的注射,原因是當時天花已經幾乎絕跡。由於台灣已經出現第一例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外界也開始關心疫苗問題,疾管署長周志浩6月24日表示,我國已有第一代天花疫苗,但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接種後的副作用較嚴重,目前規劃作為戰備使用,現在正在進行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採購事宜,改良後的第三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小,目前具體的採購數量在洽談中,最晚一定會在年底前買到。周志浩透露,第三代天花疫苗初步規畫提供給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3類對象施打。由於猴痘在短短約1個月的時間,就在全球各國家擴散,紐約市因此宣布開打天花疫苗,不過目前只針對高風險族群接種,以目前案例來看,男同志似乎佔比較高,許多同志族群因此擔心被貼上標籤。張凱音說,其實只要是性接觸都有可能傳染。至於未來哪些人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張凱音說,目前尚未可知,需要再觀察一陣子,才會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則群,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般民眾應該不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台大急診醫師李建璋則認為,想要預防猴痘進入社區,啟動邊境檢疫最要緊,從疫區歸國的民眾若是發燒,或是身上出現紅疹都要主動通報與檢驗隔離,並且疫調。另外,除了醫護人員,李建璋建議前往疫區旅行的民眾、或有高風險性行為者,都要接種天花疫苗。他提醒,有了新冠經驗,這一次猴痘一定要超前部屬。疾管署6月25日也公布猴痘隔離處理、疫調及接觸者追蹤指引,未來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也呼籲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根據葡萄牙研究顯示,目前已有多達50種遺傳變異,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圖/WHO提供)至於一般民眾,張凱音表示,只要維持現在防範新冠肺炎的方式,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就可以預防猴痘傳染了。毒理專家招名威也認為,一昧期待猴痘疫苗與藥物是錯誤的,因為猴痘是接觸性為主的疾病,他建議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同時區分室內外鞋,回家就洗澡換衣服,不要把外面病毒踩回家中,做好上述5件事就能預防猴痘。張凱音說,台灣出現首例猴痘之後,許多民眾紛紛前來詢問能否接種水痘疫苗,事實上猴痘、水痘根本不是同一種疾病,無論是疫苗或抗病毒藥物都不一樣,所以無法替代使用,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如果不幸感染猴痘,目前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患者都是輕症,身體會慢慢恢復健康,若屬於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