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供應鏈
」 特斯拉 電動車特斯拉自駕計程車10日登場 分析師:股價已漲多慎防賣壓
特斯拉(Tesla)在今年4月宣布成立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車隊,經過一延再延,終於要在美國時間10日的晚上、也就是台灣時間的11日上午發表,有望帶動車用需求,日前多檔台系特斯拉供應鏈已提前上演慶祝行情,不過華爾街分析師大多不看好特斯拉的股價,甚至提醒投資人慎防股價賣壓。特斯拉將於10月10日舉辦的「We, Robot」活動中發佈Robotaxi,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曾在2016年預測,2017年將出現一款能夠自駕的特斯拉車輛,之後他幾乎每年都會預測一次。而這次的無人計程車隊Robotaxi,是希望車主能在車輛閒置期間,啟動自動駕駛功能並投入車隊提供載客服務,車主既能夠賺外快,特斯拉也能抽取服務費,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市場預測,這次記者會將發表一款實體自駕計程車,沒有方向盤、踏板或後視鏡,並公布Model 2入門車款、也稱為Model A,以及一款全自動8到10人座的Robotaxi XL計劃,將在公共運輸領域發揮作用。然而從股價來看,特斯拉今年以來、至10月9日股價下跌1.58%,遠遠落後那斯達克指數的23.14%漲幅,在科技七巨頭中嚴重掉隊。華爾街的分析師也大多不看好,認為競爭對手如Waymo和Cruise已在美國部分城市開始運營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特斯拉在技術上看起來已經落後,短期內商業化機率也很低。 不過也有人看好有了AI輔助訓練,特斯拉多年累積車主駕駛的大數據,可因自駕車商用化進程加快,推動對電動車的需求成長。台系供應鏈也獲資金青睞,近期包括致茂、麗清、胡連、貿聯-KY四檔股價勁揚,聯嘉、同欣電、和大、同致也都上漲。
AI能源概念股夯! Q3十大爆紅台股榜「這檔」奪冠
受到8月日圓套利交易引發的資金退潮影響,台股在第3季進入「價跌」和「量縮」的整理階段。Yahoo奇摩股市App今(30)日公布第3季「十大爆紅台股榜」和「五大爆紅ETF榜」,觀察發現在本季十大爆紅台股中,由AI及能源概念股主導趨勢;而五大爆紅ETF則聚焦科技類成分股和高配息ETF。十大爆紅台股榜中,AI及能源概念股為本季核心。特斯拉供應鏈之一的光學元件廠亞光(3019),搭上AI自駕車熱潮,帶動旗下車載鏡頭需求強勁,受投資人關注,奪下本季冠軍;積極轉型的光碟廠商錸德(2349)、穩居國內售電龍頭的雲豹能源(6869),均受惠AI綠能風潮吸引投資人目光,分別排名第二、第三。觸控面板設備廠TPK-KY(3673)近年積極布局綠電產業,及跨足太陽能儲能櫃領域,排行第八;傳動零組件廠業者羅昇(8374)則因半導體、自動化及綠能商機創下單月營收新高成焦點,排行第九。台灣第三大ABF載板廠景碩(3189)積極拓展AI伺服器市場應用,且得益於高階運算需求增加的話題,排行第四;汽車機電設備廠和大(1536)積極布局AI機器人領域,排行第五。半導體設備商均豪(5443)和晶彩科(3535)皆受益於AI,上半年繳出漂亮業績受矚目,分別名列第六、第七。軟性銅箔基板廠台虹(8039)受惠於iPhone新款手機備貨需求,在法說會揭示樂觀的獲利預期獲關注,排行第十。此外,近期備受矚目的金融界大事「新新併」主角之一的新光金(2888)雖在第三季網頁總瀏覽量中居冠,但季成長幅度未能擠入前十成遺珠。2024年第3季十大爆紅台股榜:1.亞光(3019)2.錸德(2349)3.雲豹能源(6869)4.景碩(3189)5.和大(1536)6.均豪(5443)7.晶彩科(3535)8.TPK-KY(3673)9.羅昇(8374)10.台虹(8039)在五大ETF爆紅榜部分則幾乎都是新面孔,不過可看出高配息持續受投資人歡迎。位居榜首的是曾有「暴力配息ETF」之稱的中信成長高股息(00934),年化配息率達8.9%,吸引股民關注。隨著美國聯準會降息2碼,債券相關ETF再度成為投資人焦點,元大美債20正2(00680L)和國泰20年美債(00687B)皆入榜,分別排行第二、第五。以科技類股為主要持股的ETF是本季ETF爆紅榜的另一大趨勢。FT 臺灣 Smart(00905)是少數給予高配息的市值型ETF,其持股分布在AI、電動車和5G供應商,以特選多因子指數建立投資組合受到關注,排行第三;國泰台灣5G+(00881)精選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台灣科技龍頭,同時搭配流動性、獲利能力等指標,並依據市值排序,排行第四。2024年第三季五大爆紅ETF榜:1.中信成長高股息(00934)2.元大美債20正2(00680L)3.FT 臺灣 Smart(00905)4.國泰台灣5G+(00881)5.國泰20年美債(00687B)
台海局勢升溫!《日經亞洲》:特斯拉要求供應商避開中國及台灣 通用汽車、福特考慮跟進
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獨家披露,由於台海緊張局勢升溫,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龍頭特斯拉(Tesla, Inc.)已告知其供應商,最快於明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的地區生產零件。《日經亞洲》援引6位知悉內部消息之特斯拉供應鏈高層的說法指出,為中國境外銷售的特斯拉車款生產印刷電路板、顯示器和電子控制器等零件的供應商,已收到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消息人士聲稱,特斯拉向他們透露,有鑑於大中華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在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前不斷上升,這項舉措將為非中國市場建立替代供應來源,以防止供應鏈中斷。 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23日至24日,才剛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為2022年8月及2023年4月的「環台軍事演練」後,第3次在台灣周邊實施圍島軍演。對此,特斯拉台灣供應商的1位內部人士也告訴《日經亞洲》:「我們收到了特斯拉的要求,他們希望擁有OOC(out of China,避開中國),以及OOT(out of Taiwan,避開台灣)的零件」,且特斯拉「希望這個要求能在明年的新企劃案中實現。」此外,另1位日本電子製造商的高層則證實,特斯拉已與日本、韓國和其他地區的亞洲供應商討論了此事,而他的公司便是與特斯拉接觸過的企業之一。還有1家零件供應商的高層也表示,為了滿足特斯拉的這項新要求,他的公司正在提高其位於泰國的產能,而他也坦承,對於特斯拉在內的許多客戶來說,所謂的避開中國策略「也包括避開台灣。」報導還披露,除了特斯拉以外,通用汽車(GM)及福特(Ford)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也在研擬要求供應商將電子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和台灣以外的地區,但與特斯拉不同的是,它們尚未提出正式要求。為多家美國汽車製造商提供服務的電子供應商高層也透露:「特斯拉是最積極致力於規避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的車商」,但他坦承「要做出OOC和OOT的零件確實很困難,成本也非常高,因為那是成熟的供應鏈所在。」據悉,中國和台灣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電子零件,包括顯示器、印刷電路板、相機鏡頭和半導體。根據《日經亞洲》分析,大約有87%的蘋果頂級供應商在中國設有生產設施。報導補充,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是在美國宣布大幅提高對中國電動車及電動車電池的關稅,以及賴清德於5月20日上任前提出的。在特斯拉追求安全供應鏈之際,該公司也面臨了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壓力。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便顯示,2024年第1季,比亞迪(BYD)在全球「純電動車」(BEV)市場的份額已上升至15%,進逼從去年的22%降至19%的特斯拉。然而,龐大的競爭壓力並不意味著特斯拉即將棄守中國市場。事實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才剛在今年4月出訪中國,希望讓該公司最先進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能夠在他們的第2大市場獲得批准。對此,北京方面已表示將給予全面支持,並將特斯拉稱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成功典範」。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電子供應鏈分析師邱世芳也在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電動車成為中美科技戰的最新戰場,這一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邱世芳還認為,在中國境外建構供應鏈對特斯拉來說是有意義的,「相較於其他西方或日本品牌,特斯拉與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的競爭更為激烈。」她表示「為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避免供應鏈中斷,特斯拉這樣的汽車製造商向供應商提出此類要求,是『合乎邏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那麼多的零件供應商試圖加快其在東南亞和墨西哥的布局。」對此,特斯拉目前並未回應《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福特和通用汽車也拒絕就具體細節發表評論,不過福特也透露,他們正在「努力建構1個具有韌性及成本競爭力的高品質供應鏈。」
佳和實業打入特斯拉供應鏈 看好電動車布品市場砸22億蓋新廠
投資台灣事務所今(5)日通過佳和實業(1449)申請根留方案,擴大投資台灣。去年12月的法說會中,佳和經理翁瑋駿表示,產業用布取得特斯拉供應鏈認證,2024年隨特斯拉新車款出貨量提升,供應訂單量有望顯著成長。佳和實業為專業平織布製造商,從進口棉花到紡紗、染紗、織布及染整進行一貫化作業,產品行銷全球23個國家,客戶遍及汽車、服飾、家飾等產業,例如Tesla、Jaguar Land Rover、lululemon等知名企業。佳和實業指出,截至2023年9月,在車廠車材營收達3.72億元,年增24.39%;而2023年12月合併營收2.1億元,年增20.53%,連續3個月達雙位數成長。看好電動車用布品市場蓬勃發展,佳和實業擬聘僱176名本國員工,投資近22億於台南市新市區興建新廠提高生產量能,以及建置打樣研發中心,投入智能化生產,並採用低耗能設備,積極回收製程用水,期望朝向綠色清潔生產。佳和實業以實際投資貫徹臺灣製造的價值,若加上109年申請根留方案的金額,總計擴大投資臺灣超過28億元,盼能讓紡織技術與研發能量繼續在台紮根茁壯。根據投資台灣事務所統計,截至目前「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440家企業超過2兆1,735億元投資,預估創造14萬9,394個本國就業機會,其中「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共有179家根留台灣企業投資約5,033億元,創造2萬6,856個就業機會;後續尚有9家企業排隊待審。
「老廠成飆股」 定穎投控子公司超穎2023年底申請上海A股上市
2023年漲幅第三高、幅度達420.37%的定穎投控(3715),去年台股封關秀以86.5元作收,漲幅2.61%,其子公司超穎電子電路公司也已於去年底,完成遞交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A股上市申請文件。定穎因車用產品佈局日益完整,2023年營運表現不俗,前3季營業淨利率為9.4%,年增4.3%,稅後盈餘7.51億元,年增63%,每股盈餘為2.71元,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143.83億元。定穎投控前身是國內老牌PCB廠定穎電子,股價在2023年8月18日開32多元,單日漲到41元,自此一路飆漲到10月13日收在103元,12月1日最高來到112元,上演「老廠成飆股」為市場焦點股;12月8日則失守百元,到台股封關日當天以86.5元作收。主因即是其車用HDI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 PCB,高密度電路板)在2000年到大陸設廠,並切入車用市場,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電動車二成營收占比,在PCB廠業界中無人能比。定穎總經理劉國瑾表示,明年第1季訂單狀況跟第4季差不多,只有工作天數較少的影響,預估明年第1季HDI新產能可望順利達到滿載,明年上半年營運可望比今年下半年好。至於子公司超穎電子電路申請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A股上市案,係於2022年10月26日召開的111年第一次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定穎投控在超穎電子電路公司持股(或出資額)佔97.8541%,18日股東臨時會中,審議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並上市後未來三年分紅回報規劃和股份回購政策的議案。超穎電子於去年12月15日董事會決議新增轉投資案,增資美金4,000萬元,折合約新台幣12.6億元,透過100%子公司新加坡Dynamic Electronics Overseas Investment Holding Pte. Ltd.間接投資之孫公司泰國Dynamic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Thailand) Co., Ltd. 其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及銀行借款,並依大陸法令規定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投資許可。
老廠成飆股1/戲棚下站久終成主角 定穎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電動車二成營收占比PCB廠無人能比
陷入消費性電子產品庫存陰霾近2年的印刷電路板(PCB)廠,終於要見到山洞口的曙光。走訪2023 TPCA Show(台灣電路板產業國際展覽會),今年共480個品牌廠使用1386個攤位,較去年多,外國買主絡繹不絕穿梭會場。冷清的PCB概念股也有了人氣,其中定穎(3715)股價更是一路狂飆,從8月中的30元,2個月內翻三倍,最高來到107元。定穎是40年老廠,在台股可說是「乏人問津」,怎的突然轉身為飆股?一位PCB廠資深業務主管告訴CTWANT記者,定穎早在兩千年到大陸設廠,並切入車用市場,「2014年特斯拉到上海設廠,給了定穎打入供應鏈的機會。」如今,定穎營收來到150億元,車用HDI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or PCB,高密度電路板,主要用在手機、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汽車電子等產品)營收佔比高達70%,其中電動車產品已逾兩成,放眼PCB廠無人能比。其實,定穎一開始的成軍,與車用HDI毫無關連。定穎投控前身是國內老牌PCB廠定穎電子,為前董事長曾茂昌與總經理林木銓在1988年所共同創辦,原本主要業務為承接一線大廠所外包的代工訂單,1997年轉型調整,拓展直接接單業務,到了2002年,代工業務停止,以直接接單為主。定穎也在當年掛牌上櫃,同時年營收突破10億元,以營收規模來說,已算是中大型PCB廠。「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可以算是PCB產業版圖改變的分界點,也讓定穎營運受到衝擊。海嘯前,PCB廠是大家都可以有飯吃,海嘯後只剩下前兩名可以有飯吃,定穎並非是產業領導者,在台灣排名約為第15,因此到了2012年,雖然全球營收破100億元,但也出現公司成立以來的首次本業虧損。」觀察PCB產業超過30年的法人說。在2012年8月30日董事會,創辦人曾茂昌請辭董事長,由當時36歲的業務副總黃銘宏接任。黃銘宏是在2000年加入定穎,從業務協理做起,接任定穎董座時,創下國內最年輕的PCB廠董座紀錄。定穎是台股今年下半年PCB族群飆股,也是當沖熱門指標。(圖/翻攝自台灣股市資訊網、翻攝自超穎官網)接任定穎董事長後,黃銘宏就擬定了三大方向,鎖定汽車電子、伺服器及智慧裝置為未來發展目標。黃銘宏認為,主要是著眼於汽車電子化、雲端科技及手機與穿戴式裝置的未來龐大市場潛力所在。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原本對於生產管理並不熟悉,接任之後才發現,公司的台灣及中國廠區都是各自為政,橫向溝通管道相當貧弱,因此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廠區系統整合。為要完成系統整合,黃銘宏很快就踢到鐵板,因為定穎的產品太多元。原有經營團隊在分散風險前題下,將產品多元化,但缺點是產品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黃銘宏認為,要先減少公司產品項目,從多元化轉向專一化,從而建立廠區標準作業程序,也可以降低成本開支。業務出身的黃銘宏加入定穎時,公司正好開始布局中國市場,接任董事長後既然鎖定汽車為主要目標市場,他便親自去拜訪中國主要車廠,讓定穎知名度逐漸打開。最重要的關鍵是2014年,機會上門。那一年,特斯拉決定在中國設廠生產電動車,2019年底完成設廠並開始出貨。「相對於傳統車廠,供應商要通過認證再打入供應鏈,少說也要3-5年,但是特斯拉不同,他們不會特別依賴某幾家供應商,而是讓供應商都能供貨,再分析不同供應商的產品品質進行訂單調整,這也是定穎能夠打入供應鏈的關鍵之一。」某PCB廠資深業務主管說。定穎旗下黃石廠也獨立為超穎,準備在上海證交所掛牌。(圖/翻攝自定穎官網)從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轉型期間,定穎僅有2014、2016、2017年獲利,仍是虧多賺少,2019年定穎宣布出售桃園廠,並資遣該廠490名員工中的420名,其餘則轉任其他廠區。關閉桃園廠後,定穎的汽車相關營收比重明顯拉高,從2014年的10%,2016年倍增到25%,2019年一舉衝過40%,2021年突破50%,2022年來到63%,2023年上半年更高達70%。隨著電動車產品陸續出貨,定穎相關營收也逐年增加,2020年為11億元,2021年為21億元,2022年則為31億元,從比重來看,則是8.7%、13.3%及20.1%。2022年定穎轉為控股公司,生產重心集中在中國黃石廠及昆山廠,其中黃石廠,自定穎獨立出去,在今年2月時已更名為「超穎」,同時也規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法人指出,一般來說,控股公司的營運模式,主要是認列子公司的獲利,這樣就能將原本的公司部門分割後再進行掛牌。以目前來看,定穎的規劃也類似。展望後市,定穎也在8月法說會上指出,泰國廠預計2024年第四季量產,生產高階多層板及HDI,供應伺服器、網通、儲存裝置及汽車等客戶所需,而2024年仍可能受到整體景氣尚未完全復甦影響,但公司在高階智慧車載及AI相關產品的技術能力和優勢會逐漸發酵。
從聖誕燈到車燈1/放棄全球最大LED聖誕燈出貨商 聯嘉董娘靠創新光源成「這家車廠」指定供應商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七月中傳出將到印度,興建年產能50萬台的電動車工廠,售價約2.5萬美元,再度引爆全球EV熱潮,台系供應鏈重回市場關注焦點,包括連接線束有貿聯-KY(3688)、車燈有聯嘉(6288)、機構件有乙盛-KY(5243),其中,從LED慘業翻身蛻變為車燈大廠的聯嘉,堪稱起死回生的最佳案例。特斯拉在2008年開始銷售首款電動車Roadster,接著依序推豪華房車Model S及SUV上掀車門休旅車Model X等高階車種,直到2016年才發布首款入門車款Model 3,隔年上市進入量產,也同步建立供應鏈,而早在2008年為了企業永續而就決定切入車燈領域的台廠聯嘉,便以節能、節流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依聯嘉今年6月法說會資料,自2019年起,美國每年平均每6.2-9.4輛新車,就有一輛新車使用聯嘉光電所提供的LED光源模組,而2023年前5月,美國平均每9.1輛新車中,就有一輛車使用聯嘉的產品。而今年前5月營收為17.45億元,年增率12%,產品比重以車燈應用最高,達90%,綠能產品為8%,工業應用則為2%。特斯拉的Model 3,堪稱是聯嘉耕耘車燈市場超過17年最成功的代表作。「我們從最早Tier 3的元件供應商,提升到Tier 2的模組供應商,再到Tier 1.5,提供創新光源設計給車廠,再交由Tier 1的車燈廠來生產。」聯嘉總經理黃昉鈺曾說,「如果可以用100顆的LED能完成的設計,就不要用120顆。」歷經十餘年的技術磨練,聯嘉從原本的光學元件供應商,躍居成為特斯拉及多家車廠的創新光源設計廠。(圖/翻攝自聯嘉臉書)除了獲得特斯拉美國廠Model 3及Model Y訂單,其他包括通用、福特及克萊斯勒等車廠,也都採用聯嘉的LED車燈。「聯嘉切入車燈領域成功的契機,則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車廠因為資金問題,選擇尋求外部的光源供應商,讓聯嘉有機會一展長才。」一位LED退休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談起聯嘉,就不能不提創辦人暨董事長黃國欣,1956年出生的他,從清大畢業2年後取得台大機械材料碩士,1987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後進入美國惠普公司(HP)光電材料研發部門研發「有機金屬氣相磊晶法(MOVPE)」,並擔任專案負責人。1993年,黃國欣應工研院之邀,放棄HP工作,舉家返台,創業成立國聯光電,當時這是全球第三間能夠生產超高亮度LED晶粒的公司,也讓黃國欣博得了「台灣LED教父」之稱,除了國聯光電外,也另外成立了中下游燈具廠聯嘉,由妻子黃昉鈺負責營運管理。原本一路順遂的國聯光電,在2005年引進策略投資人萬海集團,卻在同年3月,黃國欣在董事會上「被告知」離職,也讓國聯後來併入晶電。國聯被晶電併掉後,只剩下聯嘉等中下游公司,黃國欣只能轉而做起交通號誌、照明等LED下游生意。事實上,近20年來,台灣LED產業命運多舛,面對陸廠及韓廠的殺價競爭,從藍海殺成紅海,與面板、太陽能模組及DRAM並列四大慘業。「有一年全球LED聖誕燈出貨120萬串,聯嘉就出貨了100萬串,但為了要讓公司能長久經營,我們決定跨入門檻高、技術層次高、追求零缺點的汽車產業,現在的客戶會選擇用LED,就是要提升用電效率、節能減碳,只要我們技術好,就有優勢可以談。」黃昉鈺認為黃國欣的專長在研發,應該要重新創業。聯嘉是具有上游晶粒、中油模組及下游燈具的一條龍LED車燈廠。(圖/翻攝自聯嘉臉書)在LED產業驚滔駭浪中,經歷事業遽變三年後的聯嘉決定轉型,直接結合既有的交通號誌、聖誕燈等燈具經驗,轉型創新光源設計領域,以切入門檻更高的車燈市場。法人指出,汽車產業是相當封閉的產業,認證時間長,但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反倒成為新業者的機會,像是貿聯-KY原本只是在資通訊領域的連接器廠,就跨足了汽車領域,聯嘉也一樣,雖然認證難度高,但是「黃昉鈺切入車市時就設定,要比競爭對手節能超過20%、成本也低超過20%的目標,因此打敗已經跟特斯拉談了2-3年的韓廠LG,拿下特斯拉Model 3的訂單。」「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LED產業,能夠整合上下游的才有勝出機會。」一位LED廠高層說。聯嘉的優勢就是垂直整合,從上游的晶粒,到中游的光學模組,到下游的燈具,算是台廠產業鏈專業分工的一個異類。有鑑於美國仍是電動車的主要市場,聯嘉在2021年12月在密西根設廠,以就近供應客戶需求,接下來還有第二期、第三期的擴廠計畫。
連接器職人袁万丁1/他精準預言比亞迪銷量超車特斯拉 宏致下步攻4大CSP供應鏈
今年全球車界大事不少,其中,電動車霸主特斯拉2022年的出貨量被中國新能源車比亞迪超越,跌破不少人眼鏡。去年底就預告此事的宏致(3605)董事長袁万丁日前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說,「(兩霸之爭)已來到黃金交叉,比亞迪肯定越來越好。」成軍27年的宏致是台灣第三大連接器廠,一度囊括全球8成筆記型電腦,隨筆電成長進入高原期,2015年起啟動5次併構,6年內調整產品結構,主力筆電連接器對營收貢獻今年第一季已從早年的超過5成降到20%,多元發展為汽車電子7%、網通高速產業22%、消費性產業31%。 7月酷暑中,袁万丁接受本刊專訪,對於眼前全球電動車龍頭之爭,他分析,「新能源車雨後春筍的初始階段過去,後續會往幾個大廠集中發展,尤其晶片荒過後拉貨更順利。」宏致中控系統與倒車雷達連接器均打入比亞迪與特斯拉供應鏈,雖總量佔比不大,透過上游同致(3552)交貨,但業務出身的袁万丁,緊盯著市場風向及產業趨勢。中國新能源車品牌比亞迪2022年的出貨量,超越電動車霸主特斯拉。(圖/新華社)從筆電連接器起家的袁万丁解釋,宏致和鴻海、嘉澤、信邦、貿聯-KY、胡連等在資本市場分類同屬「連接器」,但各有專精,「都是做不同部份、不同應用的好朋友。連接器這種東西很特別,是一個機器對應一個產品,很難泛用」。「我們的機台市面上沒得買,全部是同仁自己發想、設計、外包製造,甚至投料、檢驗、包裝一條龍。外購自動機器人雖然是自動,也是要人下指令才會動,需要反覆校調、設計。」他坦言,筆電已是成熟產業,儘管有生成式AI嵌入的新應用,但商機開展時間未知,最具運用彈性的筆電平板CHROMEBOOK也不容易出現疫情中的爆發式成長,「接下來工作是到美國去接觸品牌端、嘗試更接近客戶」。事實上,疫情解封後袁万丁已親飛美國,拜訪費城網通客戶、到加州與輝達(NVIDIA)接觸,他更要進軍Meta、微軟、Google、AWS(亞馬遜)4大雲端服務(CSP,CloudService Provider)品牌供應鏈。也到中國參與無人機品牌大疆電池系統、對數家中國電動車品牌供應倒車雷達與中控系統連接模組,台灣重電與儲能客戶。目前,宏致布局橫跨台灣、中國、美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地。現在正火的生成式AI伺服器、工業電腦商機,袁万丁表示跟華碩、英業達、緯創、廣達、仁寶等5大系統廠,從筆電的默契延伸到伺服器,加上專利問題逐漸突破,將一舉進攻800G高頻高速連接高地,有望於一、兩年內迎來顯著成長。 宏致正在建立精工中心暨研發總部,預計一年可增加20億元的產值。(圖/黃耀徵攝)
EV降價台廠嗨3/村田預估被動元件用量大增 國巨陳泰銘也靠併購升級打國際盃
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仍弱,電動車已成為接下來科技廠要全力衝刺的領域,而台系零組件廠也積極搶攻,像是被動元件廠龍頭國巨(2327)早已透過併購,強化車用領域的布局,升級競爭力。國巨在2018年開始,因為日系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TDK等公司將旗下被動元件產品轉至汽車市場造成市場大缺貨,國巨在當時趁勢搶佔市占,同時也讓公司財務有所調整,並進行體質轉型。根據全球最大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釋出的消息,光是動力系統,一般燃油車約需要用到300-500個MLCC(積層陶瓷電容),如果是純電車,用量就增加到2000-2500個,同時自駕需求也大量增加MLCC用量,預估一台車的用量將超過1萬個。全球被動元件龍頭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分析,一台具備自架功能的純電車將使用1萬個MLCC。(圖/翻攝自村田官網)國巨接連併購了基美、普思、施耐德、賀利氏等天線及感知器廠,還加入鴻海(2317)MIH聯盟,而其中關鍵就是普思跟基美,在車用高端市場佈局密密麻麻。法人指出,國巨在併購基美後,旗下產品包括電容及電阻也陸續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陳泰銘指出,三年前併購了基美,加速了國巨的發展,「因為併購,讓國巨取得通路、專利、及全球化人才!」說到併購,陳泰銘有一套獨特的作法,也就是在景氣下滑時才會出手。陳泰銘曾說,國巨在過去很少在產業景氣好的時候大幅擴充,因為在市況好的時候,設備交期要18個月,等到設備來了,產業也可能開始向下,因此不在景氣好時擴充,這樣的好處是有足夠的財務能力,對於設備、材料的議價,會有比較好的價格,也會讓公司跟同業有比較好的競爭條件。隨著陸續切入高階市場,國巨內部目標也設定要在2023年,讓公司整體高階產品營收比重拉高到80%。陳泰銘指出,因為高階產品比重越高,公司就越能降低景氣波動的影響,相較於國內同業MLCC大多在中低容,日本同業則是小型化、高容為主,而國巨透過併購,已經脫離以大中華區消費性電子為主的商業模式。另外華新科(2492)則是默默佈局車用領域,法人指出,華新科正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如果順利的話,有機會推升華新科車用產品比重繼續增加。華新科也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圖/報系資料照)
新纖強攻電動車1/億元工程塑膠UL認證實驗室落地中壢廠 吳東昇:下個50年成長動能
老牌化纖廠「新光合纖」今年喜事連連,先是觀音廠八月加開工程塑膠(PBT)產能,又爭取UL認證實驗室(Underwriter Laboratories)落地中壢廠,11月30日啟用,「時間就是競爭力!取得國際認證,是要擁有跟世界溝通的共同語言,更要加速產品開發、服務客戶。」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已精準卡位電動車供應鏈。「這是未來產品組合淨利率衝12%的關鍵,更是下個50年的營運動能」,「像台積電有24小時的實驗室,新纖自設UL實驗室,加深PBT加工業製造、研發、實驗、服務於一體,跟客戶合作開發的保密性、速度都能更好配合。」吳東昇領著媒體參觀的UL實驗室,斥資1億元打造,預計1年內取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 (TAF)」認證後上線。UL是百年歷史的安全規範標準,要做電動車零件,都要先拿到這家機構的認證,但要耗時2年以上,若公司自設實驗室,將認證取得時間大幅縮短至1年,電動車宛如電子產品,在時間上被要求快速打樣,新纖自設UL實驗室將能協助客戶取得先機;一旁的尖端材料事業部協理姚興補充,「國際級化學公司杜邦,也自設UL實驗室。」成軍52年的新光合纖也自設UL實驗室,在台灣石化業唯二,另個有UL實驗室的是專注樹脂材料(ABS)的奇美。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尊重員工的專業、珍惜在地人才,左為新纖經營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羅時銓。(圖/陳柔蓁攝)新光吳家為台灣五大企業家族之一,吳東昇的父親、創辦人吳火獅以布疋、雜貨買賣開始,後成立新光商行,1950年代成立新光絲織廠,從紡織起家,60年代跨入化學纖維,成立「新光合纖」,隨後跨足醫療、金融、保險、百貨、房地產、電子、瓦斯等,坐擁150多家公司,吳火獅驟然病逝後,吳家四兄弟一度鬧出爭產風波。2004年,吳東昇接下新光合纖,這個家族事業最不起眼的一塊,曾被譏為夕陽工業的老廠,在吳東昇接掌18年後,擁有三大事業群化纖、塑膠及光電的新光化纖,已搖身成為國際級聚酯材料供應商,新纖的紗線、聚酯粒衍生產品,在世足賽、綠能等趨勢無役不與,終端品牌有明治、NIKE、特斯拉、歐洲風力發電公司等。2年前,新光合纖工程用塑膠(PBT)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目前規模17.6萬噸不是最大,成績卻亮眼,此PBT耐高溫、高壓、承受高衝擊,已是多家車廠指定材料,讓新纖成了隱藏版的5G、電動車、生醫、綠能概念股。儘管新纖已搭上電動車這波商機,吳東昇仍不斷反思,「電動車很重,一台重量一噸以上,這會加速柏油路、橋梁的損壞,讓『永續』的成本變高,主要是電池太重導致,高分子聚合物或許有解決方法,可以為電池模組減重,這是我們下一個課題。」新纖是電車概念股,最著名是獲得特斯拉充電槍採用。(圖/黃威彬攝)
車電展黑馬1/電動車銷量年比增90% 怡利電端3D AR HUD搶市
隨著保護環境意識提升,目前全球電動車每年銷量都成倍成長,而周邊電動車零配件、電子產品紛紛熱賣,台灣作為全球相當重要的車用電子、零配件基地,還有許多潛力廠商等待發掘。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以及「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23日正式落幕,此次有560間廠商參展,其中包括特斯拉供應鏈的大亞電纜、健和興端子等,CTWANT記者在展場觀察,發現推出感測雷達、環景產品的廠商占大多數,但還是有像是怡利電、車威視、億勝、Vigor Plus等黑馬企業推出驚艷的產品。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車用電子產值達2,350億美元(約新台幣6.88兆元),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7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9%,在全球暖化、碳排減量目標、電動車相關政策3大利多推動下,車用電子相關產品配置已經成為各車廠增加銷量的考量。在2020 年時全球電動車已突破500萬輛,2021年成長了將近90%,突破950萬輛大關,目前電動車數量也在全球車市中超過10%佔比,隨著各國政策的推進下,電動車在未來勢必取代傳統燃油車。汽配、車電展開幕首日還未開放民眾入場,就吸引上千名法人進場發掘潛力廠商。(圖/方萬民攝)台灣的車用電子也隨著電動車的成長嚐到甜頭,在2020年的產值為2,507億元,2021年成長到2,958億元,甚至在2025年有機會突破6,000億元,許多早期專做毛利低的零配件小廠為了翻身,積極推出車用電子產品成為別人口中的大廠。「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在新冠肺炎單日破千的背景下開幕,但仍擋不住國內外法人參展,在還未開放民眾進場的首日就湧進超過千人,在主走道最吸睛的除了科技部主導產學合作的自駕車對外,就是LOGO顏色為Tiffany綠的怡利電子(2497)。這間來自彰化的車用電子大廠,創辦人為曾擔任磐石會長的陳錫蒼,帶著弟弟陳錫勳、發言人柯茂全一路讓怡利電從C咖翻身成車用電子的A咖大廠,早期以錄影帶倒帶機、攝錄影機起家,一直到2004年才切入汽車影音系統,花了近10年打進日本豐田的供應鏈,但隨著競廠越來越來,在2016年轉型開發HUD(Head UpDisplay,抬頭顯示器)。初期怡利電子主要生產鎖定消費者端的反射型HUD,主要因後裝容易,不需要與車廠配合,到民間汽車保養廠就能安裝;在2020年推出W Hud(WindshieldHead Up Display)以及開發出AR HUD(AugmentedReality Head Up Display)後,受惠於優異的成象、解析度,且不受環境光影響,終於被國際車廠看見。W Hud會將訊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在駕駛的視覺上會在擋風玻璃前方數公尺,眼睛不太需要變焦分散注意力;AR HUD的投射範圍更大,可以容納更多訊息,讓導航路線與實體路面在視覺上結合。在2020年全球電動車僅500萬輛,2021年就成長到950萬輛,在政策利多推動下,台灣車電廠積極加入國際車廠的電動車供應鏈。(圖/CTWANT資料照)怡利電在2021全年營收24.76億元,年增51.57%,稅前淨利1.64億元,稅後淨利9,700萬元,每股盈餘為0.81元,但受惠HUD需求成長,預計在2022年的營收表現將大幅成長。此次怡利在現場端出2D AR HUD以及開發中的3D AR HUD,怡利電發言人柯茂全指出,HUD的重點在於呈現即時訊息,讓駕駛確認並與系統互動,在自駕系統往Level 2發展後,這項功能更加的重要。目前怡利的2D AR HUD主要供應給大陸的吉利汽車、一汽,據現場人員透露,目前該系統已經賣出超過20萬套,今年更有望接到北美新創車廠的訂單,至於仍在完善中的3D AR HUD配置了眼球追蹤,在系統結合度上更為細膩,已經與歐洲車廠以及大陸既有客戶洽談,很快就能在市場上看見。
產量創新高!特斯拉新廠陸續開張 廣達台積電「12家供應鏈」預估旺到明年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德國新廠可望在10月啟動,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在德國柏林附近的超級工廠主持參觀日,並邀請當地居民到工廠參觀,這是因為該工廠因環保與法律爭議,因此遲遲尚未批准生產,讓特斯拉德國廠恐怕因此延至明年生產,所以特斯拉特別舉辦參觀日,希望能解決此一疑慮,藉此讓德國新廠能夠在10月順利投產。除了德國廠,特斯拉德州奧斯汀新廠也將開張,預定生產Model Y和Cybertruck皮卡。另外,馬斯克也宣布,下一代Roadster跑車,可能在2023年發布。馬斯克說,除了會在德州廠生產Cybertruck,很有可能也在這裡製造全地形四輪電動機車(ATV)。他希望能打造出最不危險的ATV。特斯拉不斷擴張美國、中國大陸與德國產能,同時積極開發新的車款,除了Model Y/3/X外,還包括電動皮卡Cybertruck、跑車Roadster與ATV等,使得電動車供應鏈業績可望水漲船高,外界看好從今年第4季一路到2022年都會大幅成長。而特斯拉供應鏈影響甚多,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中控台的和碩、自駕車晶片的台積電、電池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的和大、LED車燈的聯嘉、面板的群創、觸控面板的TPK宸鴻、電源轉換器的台達電、傳動系統零件的智伸科、充電槍的健和興、電池結構件的乙盛等,總計12家台廠因此受惠。整體來說,特斯拉今年前三季共生產62.45萬輛,並向消費者交付 62.73萬輛。去年特斯拉是生產50.9萬輛,向消費者交付49.95萬輛,外界預估,特斯拉今年全年產量和交付量將超過80萬輛。特斯拉近期電動車產量和交付量不斷創新高,已連續兩個季度超過20萬輛。且特斯拉今年前三季產量和交付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雙雙創下新高。
蘋果槓上特斯拉!電動車「台灣隊」積極備戰 和大開第一槍
蘋果槓上電動車霸主特斯拉,台廠電動車供應鏈積極備戰,汽車傳動大廠和大工業開出今年第一槍,宣布啟動嘉義第五、六廠的建廠規畫,預定2022年動工,以因應2023年後新增客戶需求,不只特斯拉,客戶已擴及至歐、陸及韓國大廠,將為台灣隊取得門票。看好電動車發展,和大昨日完成現增,22.5億元入手後將擴增新廠及員工宿舍,嘉義三廠預計年後取得使用執照並投產,機器設備全面架設自動化AI智能產線,將可提高精密度、效率的研發製造維持產業競爭優勢。和大總經理陳俊智表示,全球車市轉型的發展不容錯過,也是台廠供應鏈的機會,和大技術已從傳統燃油車零組件轉型為綠能車減速傳動機構,率先在世界先端電動車市場占有領導地位,也期待帶動「台灣隊」成軍,爭奪多家手機及科技大廠投入電動車的商機。業內人士指出,為了迎戰蘋果,特斯拉去年就積極部署台廠供應鏈,甚至派出高層逐一與台廠供應鏈洽談,不只和大,包括組裝中控台與車電系統相關的和碩、廣達,以及提供車用面板的友達、TPK都在名單之列。熟悉特斯拉供應鏈的車廠表示,Model 3的量產不順,讓特斯拉亟欲改善供應鏈,組「台灣隊」成了最佳選擇,一來是台灣的傳統汽車零組件本來就強,過往就有合作,再者就是台灣在資通訊的優勢,對電動車更重要。以和碩為例,投資車用電子已有7年,看好燃油車全面電動化商機,加上手機市場飽和,面臨紅色供應鏈夾擊,必須轉向。友達車用面板則配合和碩、廣達出貨特斯拉。車廠主管認為,和大是最早開始供應特斯拉減速齒輪箱的台廠,具有指標意義,如今加碼擴增新廠,顯示除了特斯拉,許多車廠投入電動車時都優先考慮和大,成為客戶,這股電動車商機之大,台廠都有機會分杯羹。
觸控螢幕失靈? 特斯拉16萬招回 台廠冒冷汗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因為中控台螢幕有瑕疵,要求特斯拉召回15萬輛Model S/Model X,面板供應商LGD、群創,觸控面板廠TPK-KY,中控台系統組裝廠和碩恐受影響。對此,供應商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客戶通知,還要進一步了解狀況。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13日表示,特斯拉15.8萬輛Model S、Model X,因為觸控顯示器失靈,可能造成安全風險。NHTSA初步認定,2012~2018年出廠的Model S以及Model X包含與機動車安全相關的缺陷。觸控螢幕失靈可能導致特斯拉的Autopilot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與轉彎信號功能因喪失警告鈴聲而故障,導致駕駛人不知道系統故障,進而增加撞車風險。對此,特斯拉中控台螢幕相關供應商表示,沒有收到客戶相關訊息,目前還在了解當中。有可能是MCU微控制器故障,也有可能是軟體的問題,還在釐清當中。隨著特斯拉產能快速拉升,特斯拉相關零組件都尋求更多供應商。15吋、17吋中控台面板供應商包括有LGD和群創,中控台系統組裝廠則是和碩。觸控面板方面,過去宸鴻是獨家供應商,去年大陸觸控面板/保護玻璃廠藍思也打進特斯拉供應鏈,不僅提供觸控面板,還包括中控台系統組裝,其中Model S和Model X還是由宸鴻供貨,藍思供應車種則集中在Model 3。近年來面板供應鏈都積極耕耘車載應用市場,其中群創還把車載面板事業獨立出來,成立子公司群豐駿,提供從車載面板到車載顯示器系統完整解決方案。宸鴻則是投資1億美元,入股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Canoo,希望搭上電動車未來幾年快速成長的熱潮。
Apple Car何時量產沒人知 這些沾邊概念股股價先開趴
蘋果將推Apple Car,台灣電動車族群股價先亮「蘋果光」!鴻華先進領軍的MIH聯盟成員受惠切入Apple Car供應鏈的傳言,吸引法人、投顧追捧,裕隆(2201)、帝寶(6605)股價爆量大漲,相關概念股成為2020年底台股最紅的焦點之一。上市汽車股電動車族群近期業績事實上,業界對於蘋果Apple Car是否如外傳在2023年量產,打上大問號,更有分析師斷定要等2028年才有可能上市;車業人士私下評論,若真如傳言Apple Car在2023年量產,相關供應鏈廠商應早就底定,但迄今根本沒有半家台廠業者確定吃到蘋果,而MIH平台直到2020年10月才首度亮相,要攀上Apple Car的邊,恐怕有相當大的挑戰。不過特斯拉帶起的的電動車神話,讓外界對於Apple Car的問世仍充滿期待,尤其2020年疫情讓台灣充滿游資,台股亟需題材,Apple Car議題一出,如星星之火燎原,照到蘋果光、沾到電動車邊的公司,股價無不開趴慶祝。特斯拉2020年交車49.95萬輛,接近原預估50萬輛的目標,切入特斯拉供應鏈的和大(1536)、聯嘉(6288)、江申(1525)、世德(2066)、同致(3552)、貿聯-KY(3665)等,2020下半年業績跟著升天。裕隆、鴻海(2317)於2020年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推出MIH電動車平台拓展全球ODM電動車的新商機,並廣招國內外廠商加入MIH聯盟,共同拓展電動車商機。由於市場將Apple Car的消息與MIH平台加以連結,不僅裕隆、鴻家軍股價受激勵,MIH聯盟成員都受惠,連2020年底才加入MIH聯盟的AM(副廠)車燈廠帝寶,股價從簽約當天起爆量狂拉,甩去年因賓士車燈仿冒官司纏身的低潮。
台美供應鏈合作 蘇貞昌裁示優先4大面向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22日)在行政院會上表示,台美供應鏈合作將優先推動四大面向,包括「半導體、通訊、AI等尖端科技產業」、「綠能及創新產業」、「健康戰備產業」以及「開發全球市場」。蘇貞昌表示,四大面向是以現階段最具潛力、也可預期有龐大效益和長期願景的策略性合作領域。蘇貞昌指出,全球經貿情勢正在快速變化,供應鏈重組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個關鍵時刻,正是台美深化合作的最有利時機。在全球供應鏈中,台灣在高階硬體製造方面擁有不可取代的關鍵優勢,同時又是美國可信賴、安全的合作夥伴,而美國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龍頭,美國政府更積極推動「製造業重返美國」,未來雙方若能結合彼此的優勢,在供應鏈重整上加強合作,相信一定可以創造出「讓台灣再起」、「讓美國經濟壯大」的巨大經濟效益。蘇貞昌提到,在這些策略性合作領域中,有許多重要的實際範例,例如今日經濟部報告中所提到的電動車龍頭特斯拉供應鏈,就證明了「製造業重返美國」,還有投資台灣、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完全能夠互惠互利,不相衝突。在尖端科技的範疇中,台灣半導體製造的強項,結合美國技術及研發的優勢,透過彼此的貿易與投資,都能更進一歩的發揮和擴大;台積電規劃到美國投資設廠,更是台美戰略合作的指標性案例。蘇貞昌表示,在開發全球市場上,「台灣製造」和美國品牌及技術的合體,可以打造一個世界性的行銷網絡,共同進軍及布局印太地區,形塑出全新的供應鏈和龐大的新商機。蘇貞昌表示,未來幾年,台美如果能夠落實在四大策略性領域的合作,產業專家估計,至少可以為美國創造以千億美元計算的附加價值,以及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以上的工作機會,向製造業重返美國的目標邁進一大歩,而台灣也可以從台美合作中進一步鞏固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今年落袋六千億 特斯拉供應練吸金千億最威
經濟部今(15日)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682家企業投資,投資金額突破1兆1,235億元,創造9萬4,050個本國就業機會;預估年底可落實金額6,263億元,其中,去年已落實逾2,500億元,預計今年將促成約3,749億元投資到位,貢獻GDP達1.7個百分點。行政院會今(15)日聽取經濟部報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成果」,經濟部指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在投資金額方面,目標三年吸引投資1.35兆元,從去年1月1日實施迄今,已吸引投資1兆1,235億元,達成率83%;在促進就業方面,目標培育11.8萬個本國就業機會,至今創造9萬4,050個本國就業機會,達成率80%。指標大廠陸續移回高階產線,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與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接棒投資,促成高階伺服器、網通設備、智慧運輸、智慧製造、高價值傳產等產業群聚效益。其中,特斯拉供應鏈有15家廠商透過三大方案,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涵蓋五大系統車電、馬達、電池、車身、充電,包括投資最大筆的群創702億元、和碩149億元、同欣電97億元及巧新92億元,經濟部指出,為台灣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奠定厚實基礎。另外,隨著5G發酵、高階半導體訂單湧現、宅經濟及遠距應用熱度不減等後疫情趨勢,多家台廠受惠轉單需求而加碼投資擴產,有網通設備龍頭啟碁科技共逾81億、半導體供應鏈日揚科技共逾16億、台灣最大急救耗材廠新廣業共逾13億等。六都中,桃園、台中、高雄,投資金額規模都在2,000億元左右,創造就業人數也都在1.5萬人以上。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台灣必須把握這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持續藉由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驅動投資,運用台灣自身的優勢,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建構台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綠能研發、高階製造及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替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不只賣電動車 特斯拉還賣電池給台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全力衝刺自動駕駛市場,現已逼近全自動駕駛的Level 5等級,可望加速旗下電動車銷售速度。法人指出,檢測大廠致茂(2360)切入特斯拉供應鏈後,營運不斷向上衝刺,隨著電動車市場逐步成長,致茂業績可望逐步創高。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參與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時指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相當接近全自動駕駛的Level 5等級,代表大部分駕駛系統可望在2020年完成開發,在未來幾年內可望讓旗下電動車款導入。由於特斯拉電動車強打自動駕駛技術,讓其他車廠也開始積極跟進電動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電動車市場在成長更加迅速。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預期,即便車市短期內仍處逆風,但電動化和自動化的腳步卻不會停止,多國在2020年後將加嚴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促使車廠更積極推出電動車款,預期各類電動車皆呈現成長。在電動車市場高速成長趨勢推動下,已經切入電動車供應鏈的致茂,未來業績亦將快速向上衝刺。法人指出,致茂目前透過電動車電控系統及電動車充電樁等相關產品切入特斯拉及日系車廠供應鏈,在電動車市場成長帶動下,未來有機會搶下其他美系、歐系及陸系等電動車訂單。致茂公告上半年集團合併營收達72億元、年成長19.5%,改寫歷史次高水準。法人看好,致茂下半年在半導體測試、電動車等需求帶動下,營運可望更上一層樓。此外,致茂在電動車相關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更推出電池包整合測試系統,模擬驗證成車操作情境,提高電動車行車安全。致茂表示,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及其零部件發展趨勢為電池模組、電池管理系統以及散熱冷卻系統等皆須在標準開發V型流程中右端進行更多驗證工作,包含電池包部件整合至系統級功能等各種複合工況測試,在進入成車試驗前即可早期發現問題並修正錯誤,有效降低開發成本並提高測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