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表面
」 新冠肺炎 病毒 黃軒 新冠病毒 腹瀉腹瀉疫情持續升溫!自曝「1天狂瀉10次」 醫師示警腸胃炎「別只吃吐司稀飯」
疾病管制署近日警告表示腹瀉疫情正在升溫,且尚未達到高峰。根據統計,諾羅病毒是當前腹瀉群聚案件的主要病原體。知名小兒科醫師傑登也在社群網站上發文,表示自己也不幸中標,甚至「1天狂瀉10次」。但在這時候,傑登醫師還提醒民眾,面對腸胃炎等腸胃不適的病症時,不要再只吃吐司、白稀飯度日了。傑登醫師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最近因諾羅病毒引發腸胃炎的患者數量激增,不僅兒童,成年人也難以倖免,因為傑登醫師自己也不幸感染,甚至還經歷發燒和嚴重腹瀉的症狀,一天內需要上廁所多達10次,讓他直呼「整個人黏在馬桶上」。不過,他也提到自己在兩天內就恢復了,調侃道「看來我還年輕」。傑登醫師也提醒民眾,諾羅病毒主要通過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以及嘔吐或排泄時產生的飛沫傳播。他建議大家要勤洗手、用稀釋漂白水消毒被污染過的物體表面,並避免生食。而針對腸胃炎患者的飲食,傑登醫師首先糾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不應該只吃白吐司和稀飯。相反,傑登醫師建議患者應該在不嘔吐且腹部不疼痛時盡早開始進食,並選擇營養均衡的食物。具體而言,傑登醫師推薦以下飲食策略:補充適量的蛋白質,如水煮蛋、去皮雞肉和清蒸魚等。選擇低纖維食物,如白米飯、馬鈴薯、燕麥粥和部分煮熟的蔬菜(如胡蘿蔔、小黃瓜、南瓜)。補充足夠的液體,最好是溫水或口服電解質液。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避免高糖、乳製品、油膩和辛辣食物。對於一歲以下的嬰兒,傑登醫師建議可以繼續餵食母乳,因為其中含有有助恢復的免疫球蛋白。如果嬰兒對配方奶耐受不良,可以考慮改用無乳糖奶粉。此外,傑登醫師還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在腹瀉期間可以補充鋅以加速恢復,建議兒童每天補充20毫克的鋅,持續10至14天(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10毫克)。傑登醫師表示自己也採用了這種方法,效果顯著。最後,傑登醫師分享了他妻子為他準備的「腹瀉營養餐」,包括水煎雞胸肉、馬鈴薯、小黃瓜、洋蔥和蛋。他強調,即使沒有調味,這樣的餐點也非常美味,並鼓勵大家在腸胃炎期間嘗試類似的飲食。
中秋烤肉要注意!秋季腹瀉疫情上漲 就診人次近13萬
近期全國腹瀉疫情仍未趨緩,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四週腹瀉群聚通報數有90多件,為5年來同期新高,顯示這一波腹瀉疫情有可能來勢洶洶。依照往年資料來看,國內秋季腹瀉疫情通常在中秋節前後會有一波高峰出現,羅一鈞發言人預估要到中秋後,觀察腹瀉疫情上升的情形,才能確定疫情是否在9月下旬會有反轉,提醒民眾在中秋節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引起腸胃炎、腹瀉問題。腹瀉就診近13萬人次 群聚通報近百件、細菌性病原增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只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外,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提到,腹瀉群聚發生場所最主要是在餐飲旅宿業,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共有48起,檢出病毒以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仍以諾羅病毒為多,但疾管署表示,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提醒民眾也要留意。中秋烤肉避免生食 食物應澈底烤熟、注意保存等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感染等,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中秋節將至,許多民眾會與親友歡聚烤肉,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特別在中秋烤肉的時候,民眾常會拿魚貝海鮮、肉類等來烤,如果沒有澈底烤熟或煮熟,吃下去就有可能感染到食材所帶有的病原而引起腸胃炎或腹瀉等,因此呼籲民眾烤肉開心團聚,但是務必儘量避免生食,並要烤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另外疾管署也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也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須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巴黎奧運/「跨欄女神」證件照修太大 她要化妝出賽網吐槽:連選手村都進不去
巴黎奧運27日凌晨開幕,各國選手最新動態也都受關注。最近中國田徑「跨欄女神」吳艷妮首次參加奧運,愛打扮的她也透露會化妝參賽,令不少觀眾很驚訝;而吳艷妮此次在奧運使用的證件照遭挖出,被吐槽修太大認不出來「連選手村都進不了」。吳艷妮在中國是田徑場上的一朵花,除了擁有運動員體態和出眾實力,她還想在賽場上讓觀眾看見她最美的樣子,所以每次出賽都有完整的妝髮造型,也因此引發許多議論。日前吳艷妮提到參加巴黎奧運,她一樣會堅持自我風格化妝後上場,「我想打破大家對運動員的傳統印象」,不覺得女性運動員只能短頭髮加素顏。不過吳艷妮化妝出賽奧運一事卻造成中國網友論戰,有部分任人覺得運動員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賽場,而不是花時間裝扮自己,批評她是在「搏眼球」;甚至有人挖出吳艷妮的證件照,發現和她本人差很大,質疑她會不會無法通過人臉辨識,笑說「會不會連選手村都進不去」。吳艷妮參加奧運使用的證件照遭批修很大。(圖/翻攝微博)而吳艷妮的粉絲發聲力挺,「女孩子愛美很正常的事情啊,又沒規定說不可以」、「愛美怎麼了?不理解那些因為化妝就罵她的人,人家也是為國出征亞洲第一,想以最好的形象參加比賽怎麼了」、「化個妝而以也不會增加多少物體表面的質量,所以不會增加額外的空氣阻力」。今年代表中國征戰奧運的代表隊共計405人,男選手136人、女選手269人,吳艷妮就是其中之一,她將參加100公尺跨欄,今年她創下全亞洲最佳成績12秒74,因此被視為奪牌大熱門。
貓咪噴起尿來「特別臭」? 日本研究解密:是這種成分在搞怪!
養貓的朋友應該知道,貓咪到處亂噴尿時的尿液,會比一般正常排尿什的尿液更臭,日本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兩者的化學成分不同。研究表明,貓咪噴尿中含有一種特殊的酵素蛋白質,除了會使尿液產生惡臭,還可以讓貓的尿液更容易附著在物體表面,把氣味擴散出去,達到區分地盤、求偶的目的。近日,日本岩手大學農學院教授宮崎雅雄與研究所學生上野山怜子,在生物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發表論文,表示找到了貓咪噴尿特別臭的確切原因。在過去,普遍認為貓咪噴尿特別臭的原因,是因為沾染了肛門腺分泌的惡臭物質,但並未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一論點。而宮崎教授採集了7隻貓故意噴尿時的尿液、正常尿液以及直接從輸尿管收集的膀胱尿液中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化學特徵進行比較,發現每一隻貓的尿液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徵,而且透過分析貓咪的行為,確認了貓咪會將噴尿尿液和噴灑後留在膀胱中的尿液視為近似的氣味,而另一隻貓的尿液則被視為不同的氣味。宮崎教授認為,這表示噴射的尿液直接源自膀胱尿液,沒有添加其他分泌腺的化學物質。至於為何噴尿時的尿液會比正常尿液更刺鼻,宮崎與野上注意到,當將貓尿樣本轉移到玻璃瓶中進行尿液揮發物分析時,貓尿樣本很容易黏附在塑膠注射器的內表面上。過去,宮崎教授曾發現,健康的貓會大量分泌一種被他命名為「好奇心」(cauxin)的尿蛋白,而這種蛋白有助於產生含硫氣味劑,從而產生具識別性的臭味。「一般來說,液體在固體表面的潤濕性隨著表面張力的降低而增加。基於這項知識,我們假設貓尿中的高蛋白質濃度可能會降低貓尿的表面張力,從而增強尿液中揮發性化合物的排放,並跨大尿液的垂直表面積。」上野山表示。實驗證明,當比較含蛋白質和不含蛋白質的貓尿的表面張力時,富含蛋白質的尿液會比脫蛋白的尿液更容易擴散。有趣的是,與脫蛋白尿液相比,含有蛋白質的尿液對垂直放置的玻璃板黏附力也更強。總而言之,貓咪噴尿的尿液僅源自膀胱,沒有其他肛門分泌物參與,加入了這種獨特的尿蛋白後,由於在垂直表面上的黏附力增強,噴射的尿液會散發出強烈而刺鼻的氣味。宮崎教授表示,探明了貓咪噴尿更臭的原因,就能針對性的研究,開發更能有效解決這種噴尿惡臭的除臭劑。
馬桶沖水病毒噴6公尺!2類人要多注意 醫曝公廁選這種最衛生
內科醫師鄭元瑜日前在YouTube頻道《健康1+1》中表示,沖馬桶所產生的細菌,飛濺範圍可達6公尺,因此建議上完廁所沖水要蓋上馬桶蓋。另外,上公共廁所時,最好是選擇坐式馬桶,如只有蹲式馬桶,建議佩戴口罩。而鄭元瑜也提醒,免疫低下者及長輩這2族群,上廁所要更注意個人衛生,以降低細菌類致病原傳染風險。內科醫師鄭元瑜日前在YouTube頻道《健康1+1》中指出,根據早期研究,廁所內有許多細菌熱點,都是藉由沖馬桶飛濺到空氣中。而每次沖馬桶所產生的細菌,飛濺範圍可達6公尺,已超過一般廁所大小,是很大的汙染範圍。鄭元瑜表示,若沖馬桶時不蓋馬桶蓋,液滴所產生的氣溶膠會像噴泉般快速往上噴濺,瞬間速度約每秒2公尺。沖水的8秒後,氣溶膠晃被輸送到馬桶上方1.5公尺的高度,懸浮在空中,時間可達20分鐘,過程中還會隨著氣流散到物體表面。鄭元瑜透露,氣溶膠要是落在潮溼物體表面,如牙刷、漱口杯等,病原體就會存活比較久。像是常見的像是常見消化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可能會存活到4小時;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存活好幾天,甚至是幾個星期,廁所就會變成有利傳染疾病的條件。因此他也提醒,免疫低下者及長輩這2族群,上廁所要更注意個人衛生,以降低細菌類致病原傳染風險。另外,對於公廁要選坐式馬桶或蹲式馬桶?鄭元瑜指出,最好的選擇是坐式馬桶;如果只有蹲式,建議上廁所前要配戴口罩。
機場3地點易受汙染 醫曝:全球病菌匯集地
新冠疫情趨緩,暑期即將迎來出國旅遊高峰。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14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醒,國際機場看似清潔,但仍有汚染危機,如候機室、飛機艙,尤其廁所的衛生狀況更不佳,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攜帶各種傳染病,堪稱全球「病菌大匯集」!1. 廁所廁所是一個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的地方,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機場,廁所的衛生狀況可能不佳,且可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攜帶各種傳染病,這樣全球的「病菌大????集」在國際機場的廁所!大家都會到廁所,大解放身體內的病菌,所以廁所的門把、水龍頭、馬桶座等都可能受到不同國籍人士帶來不同的病菌污染。2. 候機室候機室是旅客等待登機的地方,也是人員密集且空氣較不流通的地方。這段時間,可能有旅客咳嗽、打噴嚏等,將病毒傳播到空氣中或物體表面。候機室的座椅、桌面、雜誌等,都是可能受到容易微生物污染的地方。3. 飛機艙飛機艙是旅客乘坐飛機的地方,也是人員密集,長時間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只要有旅客咳嗽、打噴嚏等,都容易將病毒傳播到空氣中或物體表面。飛機艙的座椅、扶手、桌板、電視螢幕、安全帶等都是可能受到容易污染的地方,民眾應該要避免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或使用酒精消毒。如何防範機場污染? 專家建議4重點1. 戴口罩戴口罩可以減少吸入或排出空氣中的病毒,也可以避免觸摸臉部。建議選用符合規格的醫用口罩或N95口罩,並定期更換。2. 勤洗手勤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也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建議使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有至少70%酒精的洗手液。3. 保持距離保持距離可以減少與感染者的接觸,也可以減少被飛沫傳染的風險。建議與其他人保持至少1.5公尺的距離,避免握手、擁抱等身體接觸。4. 隨身攜帶消毒洗手液隨身攜帶消毒劑,可以在需要時清潔受污染的物還有雙手。
搭機最毒3地點曝光 醫示警這區域:全球病菌匯集地
隨著全球疫情趨緩,暑假即將迎來旅遊高峰,不少民眾已摩拳擦掌積極規劃出國旅行。對此,胸腔科醫師黃軒也發文指出,人來人往的國際機場處處有污染危機,其中最容易污染的地點有3處,提醒國人務必做好個人防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14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首先是人人都會去的廁所,是一個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的地方,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機場,廁所的衛生狀況更可能不佳,且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攜帶各種傳染病,堪稱全球「病菌大匯集」在國際機場的廁所!再者是候機室,是旅客等待登機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員密集且空氣較不流通的區域。期間恐有旅客咳嗽、打噴嚏等,將病毒傳播到空氣中或物體表面。而候機室的座椅、桌面、雜誌等,也都是容易受到容易微生物污染的地方。最後是旅客長時間坐在機艙,不僅空氣不流通,座椅、扶手、桌板、電視螢幕、安全帶等都是可能受到容易污染的地方,接觸後應該要避免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或使用酒精消毒。「那麼如何防範機場的這些污染呢?」黃軒在文末也提醒,可以透過戴口罩減少吸入或排出空氣中的病毒、勤洗手去除手上的細菌和病毒、保持距離減少與感染者的接觸、攜帶消毒洗手液清潔受污染物等,可避免自己成為病毒傳播的高風險族群。
彰化知名婚宴會館爆食物中毒 餐廳證實「20多人上吐下瀉」疑諾羅病毒
彰化一間知名婚宴會館驚傳食物中毒,多名賓客參加婚宴後,陸續出現上吐下瀉,餐廳證實有20多人身體不適,並通報衛生局進行採檢,至於是食物中毒或其他因素引起,必須等3周後結果才能知道。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中一名女子5月7日中午帶父母和姪子一起參加婚宴,會場約有上百人,沒想到家人隔天陸續出現上吐下瀉,詢問餐廳後得知其他樓層顧客也有類似情況,甚至有人嚴重到住院,疑似諾羅病毒感染,而她的爸爸出現不適至今,身體仍相當虛弱,加上即將進行手術,讓家人都很擔心。對此,餐廳經理,當天中午餐廳陸續有20多人發生疑似諾羅病毒上吐下瀉,案發後衛生局已進入餐廳稽查,餐食也送檢驗,須等3周結果才會出爐。由於餐食依據SOP流程管控,也都是現場烹煮,發現有顧客用餐後出現不適症狀,已經一一關懷慰問,也想盡快了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彰化縣衛生局指出,接獲通報後就啟動流行病學調查,針對食物、人體及環境等檢體陸續進行採檢,目前檢體檢驗中,最快下周將出爐,待檢驗結果出來才能研判發生原因,若查證是因餐食導致,再依後續程序辦理。另外,為防止食媒性傳染病造成群聚,現場已督導業者針對環境中可能接觸到的物體表面、包括餐廳內及廁所衛生局都已派人於現場督導業者完成清消作業。
廣告誇大不實 加護靈被罰6億日圓破紀錄!【事件懶人包】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噴了到底有沒有用!?」疫情帶動許多除菌用品熱銷,以「空間除菌」概念熱銷的日本產品「加護靈」,因廣告誇大不實,被日本消費者廳處以6億744萬日幣罰金,打破違反「景品表示法」之最高罰金!台灣也有不少媽媽團購加護靈,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二氧化氯使用方式不對,恐效果不實。宣稱放在空間中 能夠去除99.9%病毒加護靈來自於日本大幸藥品,也就是家喻戶曉的「正露丸」公司。該商品2018年9月上市,共有置放型、筆型、噴霧型等5種規格,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氯,宣稱可抑制病菌、過敏原、臭味、甲醛,流感病毒、諾羅病毒、塵螨過敏原。例如「置放型」加護靈,放在3坪左右的密閉空間180分鐘,能夠去除99.9%病毒,而且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疫情期間,加護靈不僅賣到斷貨,黃牛價飆漲數倍仍有人買,銷售額達到日幣202.48億,打破大幸藥品銷售紀錄,股票一度漲停,甚至銷售至世界各地。被認定違法 加護靈改包裝繼續販售日本消費者廳2022年4月15日對該系列商品提出警告與質疑,並引用WHO的資料,指出全世界並沒有二氧化氯商業產品針對「空間除菌、空間病毒消除」之有效證明,認定廣告誇大不實且毫無根據。大幸藥品5月提出資料回應,僅更變產品包裝與廣告標示,並無召回或退貨,仍然繼續販售。此外,加護靈在疫情中不斷以「寄贈」來維持品牌形象,引發「大炎上」爭議。6億日幣罰金 打破景品表示法紀錄日本消費者廳2023年4月11日確認加護靈違法,指出廠商所提出之資料並無合理有效的根據,即使產品包裝跟廣告標示變更,依然讓消費者混淆不清,因此發出行政罰款命令,要求日本大幸藥品在2023年11月13日之前,支付6億744萬日幣罰金,此超高金額也成了至今違反景品表示法不當表示之最高罰款金額。《HNK》報導,大幸藥品在官網致歉,「對於造成所有人員重大麻煩和擔憂,我們深表歉意。我們將徹底告知政府官員和員工,我們對於不合理的溢價和誤導性陳述的處理方法,並加強廣告篩選系統,努力防止再次發生。」噴於密閉空間影響人體 噴於開放空間沒用針對所謂的「空間除菌法」,日本厚生勞動省官網指出,在空間內以噴霧的方式消毒或是除菌,有可能會附著在眼睛或皮膚,甚至吸進肺部,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二氧化氯具有殺菌效果,通常是直接噴於物體表面。若噴於開放式空間,恐起不到作用;若噴滿密閉空間,吸進肺部恐影響肺部健康,造成肺部發炎與病變。至於如何殺菌才有效?顏宗海表示,針對新冠病毒,使用70%酒精擦拭桌面、電腦等物品表面最有效;針對諾羅病毒,可參考疾管署建議,使用1,000ppm漂白水,以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才能確實消毒,維護健康。加護靈非醫藥品 在日本僅是「雜貨」網紅「聽日本人妻講生活」表示,疫情以來,很多日本民眾把加護靈當守護神。不過,加護靈在日本僅屬於雜貨。在日本的醫藥法上,醫藥關聯產品有醫藥品、醫藥部外品等分類。醫藥品指的是有治療作用的藥品,醫藥部外品是指對人體的作用,比醫藥品溫和。這兩類產品以外的商品,不能在商品包裝或廣告文宣上,提及商品本身或對於人體的效果或效能,否則即是違法。網友紛紛回應,台灣之前也有水神與白因子爭議,「為了健康與不要被利用,真的要仔細查證」。
病毒來討債3/兒童急診爆3倍!全家吐成一團 專家提醒「呼吸都會被傳染」
年節期間醫院人滿為患,除了因天氣寒冷引發心血管疾病就醫潮之外,兒童病房也熱鬧異常,原來他們都感染諾羅病毒,而且幾乎是「一人中,全家中」,幾乎全家都又吐又拉,專家提醒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甚至吸入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都有機會中鏢。諾羅病毒是種容易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腸胃炎的病毒,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肚子痛、發燒、脫水等,且傳染力非常強。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任陳錫洲表示,諾羅病毒好發於天氣冷時,農曆春節前已有一波幼兒感染,最新一波感染則是因為過年期間聚會接觸增多,兒童急診數量增加3倍左右。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表示,諾羅病毒俗稱「腸胃型感冒」,大人、小孩都會感染,通常會先嘔吐,大約2天後變成腹瀉,兒童症狀較為明顯,目前無疫苗也無專門藥物,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陳錫洲說,患者年紀越小、症狀就越嚴重,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若是發燒與上吐下瀉太嚴重,甚至可能出現脫水情況,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另外,也要補充水分,必要時需補充電解質。諾羅病毒傳播力非常強,患者所觸摸的所有物品都要以稀釋漂白水消毒,嘔吐物與排泄物也要特別處理。(圖/CTWANT資料照)禾馨小兒科醫師陳映庄曾在臉書發文提醒,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如食用被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眼、耳、鼻,或與感染諾羅病毒的病患密切接觸,甚至吸入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就可能遭到傳染。陳映庄提醒,目前並沒有諾羅病毒的疫苗可以施打,只能透過勤洗手、把食物煮熟後再吃等方式,避免感染諾羅病毒,此外,噴酒精消毒也不能預防諾羅病毒,建議用稀釋漂白水消毒手容易摸到的地方。疾管署則提醒,若想降低同住家人感染諾羅病毒的風險,患者的衣物、床單要立即更換,馬桶、門把、電燈開關、遙控器等常接觸的器物表面,也建議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不可直接沖入下水道。
三手菸對幼兒影響大過成人 國健署授「1關鍵」助戒菸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在參加活動的同時,身旁友人或周遭的人,若發覺您身上充滿了菸味,便紛紛走避或勉強忍耐。今年1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本次修正強化各項菸害管制措施,包括增加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全面禁止吸菸!二手菸已列一級致癌物質 身體傷害一次看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二手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包含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含數百種有害物質,更有70種為已知致癌物。暴露於二手菸的非吸菸者較未暴露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提高22%;日本研究也發現,二手菸與扁桃腺炎、顏面神經麻痺、下咽癌及喉癌有顯著相關,亦有2022年發表之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二手菸導致口腔癌,且罹患風險與暴露強度及持續時間相關。另有文獻探討,歸納出兒童及青少年於家中、車中及校園接觸二手菸與憂鬱症呈正相關,且與長期接觸二手菸導致血液中多巴胺濃度降低有關聯。室內隱形汙染 三手菸也有害 除二手菸外,室內隱形汙染「三手菸」更是無時無刻影響我們的健康。三手菸是菸煙中尼古丁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之有毒物質,如亞硝胺、可替寧(Cotinine)等,附著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並持續的由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揮發出來,飄散於空氣中。 即使戒菸,室內塵埃中的尼古丁濃度及尿液中亞硝胺代謝物仍到3個月後才開始下降,三手菸聞不到摸不到,卻影響環境達6個月以上。多數吸菸者會避免在孩子面前吸菸,以免二手菸對孩童造成影響,卻忽略了三手菸對幼兒的影響比成人更大,因為幼兒在室內的時間長,常常爬來爬去或抓握物品後,又將自己的手或物品放入口中,且小孩皮膚也較薄,提高了有害物質透過口腔及皮膚吸收的可能8。戒菸成功第一步這樣做 專業管道在這國民健康署建議,設定節日或有意義的日子當作自己的戒菸起始日是戒菸成功的第一步,然而戒菸期間,可能會出現些許身體不適的症狀,如:暴躁易怒、沮喪低落、難以入睡等,造成許多嘗試戒菸者很容易因此放棄,但這些症狀是身體正在調適尼古丁減少的暫時反應。此時,可就近到全國近3,5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接受戒菸服務;亦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透過專業協助,相信戒菸成功指日可待!
兒科醫揭秋冬「超凶狠3大病毒」 預防從生活習慣做起
隨著世界各國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各項活動也逐漸解封,從今年秋天開始,生病住院的孩子變多了。時逢冬季,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十分活躍,且對孩童極不溫柔,若輕忽則易造成生病受苦。孩子秋冬呼吸道 易感染3大病毒柳營奇美醫院兒科部王信驊醫師表示,呼吸道病毒傳染途徑通常是由病人的飛沫傳染給他人,或接觸受病人鼻涕口沫汙染之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等而感染。以下介紹幾種常見造成孩子們秋冬呼吸道感染的病毒:1、「流感病毒」:主要由A型和B型引起,好發於冬天。年紀小於5歲,特別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是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典型的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伴隨咳嗽、喉嚨痛、鼻炎等,但年紀較小的嬰幼兒,除了高燒外,還有可能引起熱痙攣、嘔吐、拉肚子等。而B型較容易引起肌肉痠痛,A型流感則較易引發肺炎等重症,尤其是小於兩歲的嬰幼兒。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分為A型和B型,兩者在大流行期都一樣常見,A型通常會引起比較嚴重的疾病,在台灣的流行期比較不固定。RSV是引起1歲內嬰兒下呼吸道感染及導致5歲內孩童嚴重肺炎的最常見病因,且重複感染很常見,亦即不會終身免疫。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小朋友會因此而氣喘急性發作,在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導致呼吸急促、喘鳴甚至呼吸衰竭,尤其是小嬰兒可能因此有呼吸暫停的情況發生,家長須特別留意。3、「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可分為四型,其中PIV-3最常見,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一開始會感染鼻和口咽部,若嚴重度時可能會傳播至遠端的呼吸道,影響到大、小氣道。重複感染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嚴重度通常會比第一次感染輕微,且侷限於上呼吸道;部分5歲以下的小朋友在感染後,會引發急性細支氣管炎、哮吼或肺炎而住院,尤其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的住院率會更高。不同分型的副流感病毒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症狀:PIV-1和PIV-2較容易引起哮吼,亦即聲門下氣管腫脹而造成呼吸困難;PIV-3較易引起下呼道感染,造成細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IV-4通常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還是可能會讓小嬰兒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哮吼、呼吸暫停等。孩子免疫負債危機 這樣做有助預防王信驊醫師提醒,台灣跟著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腳步減緩防疫措施,隨之而來要面對的是孩子們免疫負債的危機,因此,積極接種流感疫苗、戴好口罩、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儀,持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都是保護幼童避免嚴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重案/美女老師人間蒸發「浴室沾滿血」…凶手遭處無期定讞 1鐵證讓他無屍定罪
台北市女老師張靜華2001年神秘失蹤,警方在其住處發現107處血跡反應,循線查出男子李正位涉有重嫌。警方調查,李男曾於案發後盜刷張女信用卡,並將提款卡交付胞妹,指示對方提領存款。不僅如此,鑑識人員也在李男座車採集到大量血跡反應,經比對確定是張女血跡,雖未能找到屍體及凶器,仍依殺人罪嫌起訴。警方調查,張靜華與李正位於案發前2年,透過女方的黃姓摯友介紹認識,但2人並未進一步來往,張女後來也和一名吳姓男子交往。得知自己成了盜領存款的疑犯,李男胞妹喊冤,指提款卡是哥哥給她的,要求自己幫忙提領現金,她根本不知道是誰的卡片;另外,李女還透露,哥哥平常都以她的車代步。得到上述線索後,鑑識人員立即對該車輛進行採證,赫然發現駕駛座、後座、後車廂底墊等處,都有張女的血跡反應,且血滴流下來先浸染物體表面,滲透之後再往下滴,至少要數十毫升才可能發生類似情況,因此研判張女很可能已遭殺害。李正位返台後到案說明,辯稱張女欠他錢,自己才會盜刷其信用卡,否認殺人。由於李男始終不肯認罪,警方鍥而不捨進行採證,希望能找到張女屍體,無奈至今仍未能尋獲。雖然李正位不願供出行凶過程,死者、犯案凶器也未尋獲,一審法官仍依血跡等鐵證,判處李男無期徒刑;經最高法院發回更審,最終李正位遭處無期徒刑定讞,成為國內司法史上,首起沒有屍體而定罪的案件。
不敢上公廁?專家揭「1招就能自保」…比狂噴酒精還有用!
公廁對臨時內急的人來說宛如是沙漠中的綠洲,而乾淨的公廁更是可遇不可求。專家指出,不只公廁的馬桶會有致病病菌、微生物存在,甚至「公廁內其他物體的表面上」也存在大量病菌,且「沖馬桶」也會讓微生物噴濺在空氣中,並停留1小時或更久時間才會落到物體表面。不過,只要如廁後確實洗手並避免碰觸其他物品,就能大幅降低風險。據《紐約時報》報導,亞利桑那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格巴(Charles Gerba)指出,糞便、尿液內的病菌和微生物,在公廁主要透過沖馬桶讓它們以「氣融膠」形式噴濺出去,儘管致病病菌和微生物會被噴濺至1.5公尺高、在空中停留至少1小時,讓諾羅病毒、沙門氏菌和A型肝炎病毒充斥在空氣中,但「皮膚沾到一些病菌」並不一定會讓人生病。格巴指出,除非皮膚感染、尤其遭受具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MRSA)侵襲,才會因皮膚接觸讓人生病,且MRSA還能透過皮膚傳播至其它物體表面、再傳播到另一個人的皮膚,因此格巴建議,若真的不放心,可在如廁前使用消毒濕紙巾清潔坐墊或用馬桶坐墊紙降低感染風險。南澳大學教授唐納(Erica Donner)也表示,比起在意坐墊清潔或是用半蹲這類降低接觸面積的如廁姿勢,「如廁後是否有正確洗手」,才是決定是否可能遭感染的關鍵。他引述美國CDC建議,如廁後應使用肥皂搓揉至少20秒後再沖洗並擦乾,但他也坦承「大多數人洗手時間都不夠久」,且「公廁常缺乏肥皂和擦拭紙」等物品。唐納也強烈建議,「在公廁上廁所最好把手機收好」、「盡量不要碰觸任何物體表面」、「把馬桶蓋關上再沖水」都能大幅降低氣融膠產生與接觸,並間接減少「糞口途徑」傳染的風險,當然還不能少了洗手這項關鍵。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帕克(Dr. Ina Park)也提到,除非病菌進入性器官,否則在公廁感染性病的機率幾乎等於0,並強調提款機、電梯按鈕和置物櫃把手等物體「風險程度和馬桶相同」。
北韓控訴脫北者「傳單投毒」! 南韓政府駁:子虛烏有
在首度承認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幾個星期之後,北韓當局指境內首宗個案(零號病例)來自與韓國接壤地區,而患者曾接觸「異樣物品」,似暗指是韓國的脫北者團體透過空飄傳單「投毒」,以致北韓才爆發疫情。韓國統一部1日反駁稱,政府基於專家的意見判斷,新冠病毒不可能透過傳單流入北韓。據朝中社1日報導,北韓經流行病學調查最終認定,首例新冠病例來自與韓國接壤的江原道金剛郡伊布里。北韓國家緊急防疫司令部指,4月初一名18歲士兵和一名5歲兒童分別在部隊和住宅區附近野山接觸到「異樣物品」,他們曾出現病毒感染初期的臨床症狀,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結果亦呈陽性。報導稱,鋻於惡性病毒從邊境地區流入,北韓國家緊急防疫司令部要求民眾在分界線、邊境附近地區對隨風飄來或氣球空飄而來的「異樣物品」保持警惕,並及時舉報處理。韓國統一部副發言人車德哲則反駁說,相應脫北者團體稱於4月25日和4月26日對朝投送了傳單,這要比朝方提到的最初感染時間晚得多。而且韓國疾病管理廳等有關機構專家和世衛組織(WHO)一致認為,物體表面殘存的新冠病毒不會造成疫情傳播,也不曾有過被正式認定透過物資或包裹感染的物傳人病例。北韓官員長久以來就警告,新冠病毒可能透過新奇的方式入境,其中包括透過候鳥、雪、空氣汙染或韓國活動分子投送的反平壤傳單。本星期初,在韓國的脫北者朴尚白(譯音)表示,他曾釋放了20顆氣球,而上頭是攜帶可用來應對疫情的醫療用品,包括口罩、止痛片及維他命片。北韓新增逾4500宗發燒病例,連續兩天低於5000宗,累計病例逾474萬,大部分已康復,逾8100宗仍在治療中。當局沒有公布新增死亡個案,累計73人死亡。
Omicron附著「1材質」能活10天 香港研究團隊:比原始病毒株高
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刊載一項香港大學研究,研究顯示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多種物體表面上都能穩定存活一段時間,且穩定性都高於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特別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這顯示Omicron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作為傳播途徑。這項由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在內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將BA.1變異株和SARS-CoV-2原始株在21°C至22°C實驗室環境中,滴在各種光滑或多孔洞的表面上,結果顯示,原始株在所有不銹鋼、聚丙烯(PP)塑膠片,以及3分之2的玻璃表面上無法存活超過4天,剩下最後一個玻璃表面樣本到第7天後也找不到任何具傳染性的原始株病毒。然而,BA.1卻能在上述材質的表面上存活超過7天,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上甚至第10天都還能檢測到活病毒。另外,在多孔洞表面的實驗中,像是紙巾、印刷用紙等材質,BA.1也呈現更高的穩定性。研究發現,BA.1可以在紙巾上至少存活30分鐘,在印刷紙上15分鐘後仍測出活性,而原始株則無法。錢永康和研究團隊認為,儘管研究仍有局限性,如病毒滴定的細胞可能影響結果,以及控制良好的實驗室環境和真實世界的條件有所差異等,但病毒在物體表面的穩定性仍是防疫策略應該考慮的因素,研究顯示,Omicron的亞變種毒株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的途徑傳播。
台灣將與病毒共存? 台大專家籲做7件事:讓環境病毒大減
台灣連日來確診個案高居不下,相較於新冠的原始病毒株及其他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更加強大,與病毒共存似乎勢在必行;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受訪表示,病毒本身是奈米微粒大小,屬於生物氣膠,容易懸浮在居家或辦公室環境當中,若通風不良便會累積愈來愈多,因此列出7項重點,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減少受病毒感染的機會。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有研究發現,氣膠中的新冠病毒可持續存活、保有感染力一陣子,且目前出現的感染事件多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等地傳染,蘇大成表示,這恰恰證實了病毒會在密閉空間中靠著空氣傳播,同時,空氣污染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有極高機率使確診者的病情更加嚴重,因此防制空污也相當重要。為此,他呼籲民眾做到以下7件事,盡量減少週遭環境的病毒量。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打開門窗,讓新鮮空氣在居家或辦公環境中流動,假如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則建議諮詢專家後加裝排風扇使用。蘇大成建議,「如果可以,盡量減少去密閉空間」。2.勤加擦拭物體表面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在光滑的金屬和塑膠固體表面上存活好幾天、甚至長達1個月的時間。民眾可勤加擦拭居家或辦公空間的桌子、家具等,並多清潔室內環境,減少室內灰塵、降低病毒在室內逗留機會。3.善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於密閉空間中,可能存活3小時以上,建議使用具有HEPA負離子淨化空氣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有助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減少密閉空間的病毒量。4.用塑膠蓋遮住浴廁污水孔都會區民眾多半住在集合式的公寓、華廈或社區大樓內,但集合式住宅的污水排水系統多為「共管」,出入的氣孔也相通。一旦浴廁開啟抽風扇形成負壓空間,污水管的異味和病毒也會跟著氣流抽進來。因此,蘇大成建議,浴廁污水孔不需排水時,應該先用塑膠蓋遮住,「當然,如果建築物能有獨立的排水系統和排氣系統最佳,就沒有這項問題。」5.蓋上馬桶蓋再沖水蘇大成表示,感染者糞便中的病毒最長可存活20天,建議解便後,先將馬桶蓋蓋上再沖水,避免病毒噴濺出來、在浴廁內飄散。6.營造居家芬多精環境很多草本科和木科植物會釋放出芬多精,已被證明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例如薄荷、蘭花、菊花、樟樹、和榕樹等。建議蘭花可種在室內,薄荷和菊花種在窗台或陽台,樟樹和榕樹可種室外;此外,室內裝潢若能選擇含有芬多精的原木材料,例如柳杉、檜木、肖楠等,也有助抑制室內的病毒和細菌。7.偶爾安排一場森林旅遊芬多精除了能降低PM2.5、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活化人體的自然殺手細胞(簡稱NK細胞),而NK細胞會對抗外來的病毒及癌細胞等異物,增加人體抗癌和抗病毒的能力。
全球爆「急性兒童肝炎」至少191起 調查結果揭唯一預防方法
歐美近來爆發原因不明的急性兒童肝炎,全球已累積至少191起病例,患者年齡介於1個月到16歲間,有些甚至導致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嚴重甚至可能死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持續調查,希望可以找出原因,日前也公布最新結果。根據《CNN》報導,至少有4個州通報18起病例,歐洲就佔了數十例,美國疾控中心分享發現首例的阿拉巴馬州,對9名兒童病患進行分析,發現來自該州不同地區,沒有流行病學聯繫,都滿健康的,年齡約3歲、不到2歲到超過5歲不等,最常出現的病症是嘔吐和腹瀉,部分患者還有上呼吸道症狀,入院時多數人的肝臟腫大,伴有黃疸。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報導指出,其中有6名患者的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BV)結果呈現陽性,被確定來自以前的感染,其他檢測到的病毒包括腸道病毒、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人類冠狀病毒OC43,沒有人曾感染過新冠肺炎。有3名患者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2人已經接受肝移植,目前所有患者都已經康復或正在恢復中。一般情況,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而腺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可導致一系列疾病,從輕微到嚴重都有,不過這些病毒很少是導致健康人體嚴重肝炎的原因。美國疾控中心認為,兒童不明肝炎可能是腺病毒所致,病毒會存在物體表面,含酒精的洗手液效果不好,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潔,是最好的辦法,另外也要和任何因為咳嗽、打噴嚏而生病的人保持距離。不過,詳細病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