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
」 霍金 愛因斯坦 諾貝爾 英國 宇宙「AI教父」獲諾貝爾物理獎…家族全是超狂學霸 他童年壓力超大畢業當過木匠
2024諾貝爾物理獎8日公布,有「AI教父」之稱的英裔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和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獲獎,而辛頓出身學者家族,在童年承受極大壓力,大學畢業後還當過木匠。綜合外媒報導,76歲辛頓在得知自己獲獎時直呼太意外,他人在美國加州某廉價旅館進行記者會連線。辛頓表示,旅館的網路、電話品質都不穩,他原本要去做磁振造影,現在要取消了。辛頓說,人工神經網路的進展如工業革命,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智力會高過人類,產生巨大影響,像他常用Chat GPT 4,不過他不會完全相信它,因為有時會造成幻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危機,因為人沒有處理比自己更聰明事物的經驗。辛頓跟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共享諾貝爾物理獎。辛頓是認知心理學家兼電腦科學家,在反向傳播演算法、玻爾茲曼機器(Boltzmann machine)、分散式表徵(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等領域,都有新穎發現,而他也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人物之一。1947年生的辛頓,在英國布里斯托長大,他出生學者家族,外高祖父母是邏輯學者跟數學家,他們研究的「布爾邏輯」(Boolean logic)也為往後的現代電腦運算鋪路;辛頓的高祖父是19世紀名醫,曾祖父也是數學家,曾祖叔公更發明現今公園常見的攀爬架(jungle gym)。不僅如此,辛頓的爸爸霍華辛頓(Howard Everest Hinton)也是昆蟲學家,辛頓坦言,他從小感受龐大「學術」壓力,知道不能辜負家族榮耀。辛頓在劍橋大學讀了生理學、哲學、物理學,1970年拿到實驗心理學學位,畢業後一度當過木匠,之後又繼續攻讀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博士。辛頓2012年跟門生開發8層神經網路AlexNet也成立公司DDNresearch,2013年被谷歌(Google)收購,辛頓也當了谷歌副總裁,從此聲名大噪。不過正當2023年AI正熱時,辛頓決定辭職,因為他擔心AI的威脅,辭職前有記者問他,「人工智慧有多大可能消滅人類?」辛頓回,這不是無法想像。而他多次輕描淡寫的言論,也成為AI末日論代表人物之一。
2024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為「生成式AI」奠定重要原理 美加2學者共享殊榮
資訊工程的祖師爺成了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開發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之技術的美加學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諾貝爾獎物理學委員會認為,兩位的學術研究為當紅炸子雞「生成式AI 」奠定了重要基礎,把統計物理學的模型發展出方法,讓人工神經網路能夠用於機器學習,帶來突破性的研究與應用,特此頒發今年的大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辛頓(Geoffrey Hinton)(右),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左)共同獲得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諾貝爾獎官網)人工神經網路在學術界的名字有多次的改變,及至2012年開始在學界和應用上站穩腳步,流傳的名稱改為「深度學習」,因此更多的研究,辛頓他的研究夥伴約書亞.班吉歐(Yoshua Bengio)與楊立昆(Yann LeCun),共同在2018年拿到電腦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圖靈獎」, 並列「深度學習三巨頭」。辛頓等人也因此被譽稱為資工學界的祖師爺。為讓國人更為了解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其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8日晚間,邀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秀豪和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施奇廷,在線上為媒體說明。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吳俊霖則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近幾年人工智慧在電腦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包含大家所熟悉的YOLO模型與ChatGPT的成功,都源自於這兩位得獎的學者傑出的研究。吳俊霖認為,目前人工智慧在醫學,農業工業與運動科學上都正蓬勃發展著,這兩位學者的基礎研究帶來了現今與未來的AI時代。林秀豪說明,這次得獎的看似屬於電腦科學領域,但得獎者之一的霍普菲爾是物理學家,他參考統計物理學的理論,模擬人腦中的神經細胞連結,提出原始的人工神經網路,藉由神經元間的連結變強或變弱,達到學習與記憶的功能。而同時得獎的辛頓,工作上是將霍普菲爾的神經網路進一步發展,結合統計物理與資訊科學的技術,建構出能夠處理複雜資訊的人工神經網路,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石。施奇廷則表示,辛頓十分關心人工智慧造成的爭議,近期也提醒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必須謹慎發展,避免造成傷害。施奇廷說明,這次得獎的研究初衷是向人腦學習,如同人類腦細胞互相連結,且學習和記憶的過程會重塑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強度,兩位得獎者根據人腦細胞對外界刺激有不同反應的概念,做出了人工智慧的模型。
女神降臨文佳煐,你不能不知道的3件事!德語+成均館學霸、時裝周品牌新寵、芭蕾大提琴才藝亨通!
還記得韓劇《女神降臨》嗎?憑著這一部韓劇爆紅的文佳煐,其實已經在演藝圈18年了,早在2006年就出道,作品包括《我的鄰居是EXO》、《偉大的誘惑者》、《那個男人的記憶法》至今已經在演藝圈闖蕩18年,2020年演出《女神降臨》才讓她一戰成名,也讓許多時尚品牌發現她姣好的身材,穿上每個時裝品牌都好看到爆炸,因而開啟了她的時裝周之路!今年2025年巴黎時裝周同樣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到底為什麼這麼多時裝精品品牌喜愛她?原來她除了天生衣架子外,內涵也很不得了!一起看看她的背景!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圖/文佳煐ig)1.德語、英語學霸等級成均館學霸女神文佳煐除了韓語,更精通德文和英文,原來是因為她出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到10歲全家才搬回韓國,她也曾在綜藝節目《Food Avengers》中大秀語言能力。文佳煐畢業於韓國五大名校之一的成均館大學,是名副其實的高材生。她曾經說自己熱愛閱讀,小時候家裡沒電視,都是看書的她,也常常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都是非常深奧有哲理的唷!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以玫瑰設計為靈感,富含源自義大利的玫瑰精萃,有助改善肌膚光澤,DOLCE & GABBANA 玫瑰水光氣墊粉提供六種色號,讓肌膚全天候閃耀光采。(圖/品牌提供)2. 多才多藝的女神從小受到爸媽的啟發,爸爸是物理學家,媽媽是音樂家,這樣的菁英環境,難怪她成績優秀也多才多藝,從小爸媽就讓她學芭蕾、小提琴、大提琴和長笛等樂器,甚至像騎馬、攀岩、高爾夫及潛水等戶外運動她都很擅長,看來爸媽真的是富養這個女兒呢,難怪文佳瑛在戲劇中總有一種千金小姐的感覺,原來從小就是個千金呢!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3.DOLCE & GABBANA和DOLCE & GABBANA Beauty 全球品牌大使繼去年,被DOLCE & GABBANA簽下為時裝的品牌大使後,最近beauty也宣布,文佳煐成為DOLCE & GABBANA Beauty 全球品牌大使!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全新品牌形象照文佳煐以絕美外形及出眾氣質受演繹品牌彩妝全新力作【天生美膚 玫瑰水光氣墊粉餅】。向來就是時髦風向球的她,也憑藉著精緻的時尚品味與優雅耀眼的魅力,完美詮釋 DOLCE & GABBANA 的品牌精隨 。
「上帝粒子」之父過世 享耆壽94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希格斯(Peter Higgs)有「上帝粒子」之父之稱,愛丁堡大學指出,希格斯在8日去世,享耆壽94歲。而上帝粒子為何重要,外媒也從4問題做出分析。據BBC報導,英國科學巨人希格斯提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被人稱為「上帝粒子」之父,他也因為這革命發現,在2013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愛丁堡大學發聲明稱,希格斯8日去世,享耆壽94歲。愛丁堡大學說,希格斯是真正有天賦的科學家,他的的遠見和想像豐富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教授考克斯(Brian Cox)也在X上發文,他很幸運能遇到希格斯,希格斯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是一位謙虛又有魅力的人,「只要我們以希格斯玻色子的形式研究物理學,他的名字就會被記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負責人賈諾蒂(Fabiola Gianotti)說,希格斯是一位特別的人,對全世界的物理學家來說,都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人物,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用簡單又深刻的方式解釋物理的深奧。對於上帝粒子,CNN曾點出它的重要性:1.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學家表示,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解答粒子為何有質量,希格斯玻色子跟基本粒子作用後,粒子就有了質量,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填補了當代物理學的黑洞。2.希格斯玻色子如何運作?希格斯和其他人在1960年提出相關理論,如果將宇宙想像成一場派對,不知名的客人快速穿過房間,而受歡迎的客人會吸引另群人(希格斯玻色子),放慢速度進行移動。3.希格斯玻色子為何重要?希格斯玻色子解決50年「標準模型」的黑洞,但物理學家說,這不是全部,也不是結束,但這是科學界4世紀以來的重要發現。4.希格斯玻色子為何叫「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是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萊德曼(Leon Lederman)的書名,但其實里昂不愛這名,他想將其稱為該死的粒子,因為沒有人能找到這個東西。
影爆點/傳說小說視覺化!《冰與火之歌》團隊打造Netflix《3體》磅礴宇宙體驗
2015年獲得世界科幻小說最高榮譽「雨果獎」的《三體》,是中國小說家劉慈欣的作品,在推出之後,陸續被翻譯為20多種語言,三部系列作品在全球賣出將近900萬冊,獲得的巨大成功與肯定,也使他與《沙丘》作者法蘭克·赫伯(Frank Herbert)及《基地》系列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齊名。《三體》小說是關於高度外星文明生物,對地球發動攻擊入侵的故事,始於1960年代的中國文化大革命,一路發展至未來。其中的時間跳躍,作品創造的宇宙觀、世界觀過於龐大,融合包括天文力學、物理、科學偵查、信仰、宗教及哲學的複雜思辨及探討,涉及範圍之廣,極難被詮釋與說明,也使它被公認為「無法被影視化」的小說。多年來曾經有多度改編《三體》的消息,中國版《三體》影集也在去年播出。而從Netflix買下《三體》改編權,傳出影視化消息,書迷們就開始了多年的苦苦等待。找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主創團隊擔任《3體》影視化大任,此劇也打破Netflix史上最高製作預算的天花板,一集的製作費高達2000萬美金,相當於台幣48億的天價總製作預算。先有《奧本海默》再有《3體》,近期影視作品的主題,讓冷門的物理躍升成為熱門主角。Netflix影集版上線後,引發了許多正反兩面的討論,開場的文革批鬥場面不意外地首當其衝,其他當然也包括死忠書迷的各種意見。主創團隊對原著小說進行了大幅度改動,包括將劇情主要舞台從中國搬到倫敦,主角群們從中國人,調整為由一群來自全球各地,由牛津大學年輕科學家組成的「牛津五人組」,以及相關的英國警察、軍人及關連角色都有更動。Netflix影集《3體》角色與小說有所不同,將主角群改為牛津大學年輕科學家組成的「牛津五人組」。(圖/Netflix提供)劇情部分,更是將原著完整的三本系列小說《三體》、《三體 II:黑暗森林》、《三體 III:死神永生》融合進影集版《3體》劇情,將三本小說中不同時間線,不同紀元的主角對照改為「牛津五人組」中的每個角色,角色們在不同時空進行發展的計畫,包括「奈米材料計畫」、「階梯計畫」以及「面壁者計畫」,全部拉進同一條時間線,將故事內容做了大膽的重新再造與整合。書名的「三體」指的是「三體問題」(Three-body problem),指的是天體力學中的基本力學模型。任何三個星體彼此產生萬有引力的關係,都可以被稱為「三體問題」,地球、太陽與月亮三者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是「三體問題」。故事中位於恆星系統「半人馬座α」的居民「三體人」就是處於「三體問題」的高等外星生物,與地球的狀況不同,「半人馬座α」的「三體問題」是來自於「三顆恆星」彼此互相牽引造成。而三顆恆心之間的萬有引力互相拉扯,導致中間的行星產生「恆紀元」與「亂紀元」兩種狀態,「恆紀元」能讓生物及文明穩定發展,而「亂紀元」則會造成星球上的文明毀滅。在被「三顆恆星」的「三體問題」重複毀滅文明數百次之後,「三體人」終於確定必須離開「半人馬座α」,進行太空移民找尋其他生路,才是最終解決之道。而在1960年代,年輕的女物理學家葉文潔在文革批鬥大會上,目睹了同為物理學家的父親因提出愛因斯坦的論述而被活活打死,自己也受牽連而下鄉勞動,因緣際會進入神秘的太空計畫「紅岸計劃」。某日葉文潔收到來自「三體人」的訊息,因為文革的折磨對人類文明及人性徹底失望,葉文潔瞞著眾人,偷偷對「三體人」發出邀請訊息,表示:「到這裡來吧,我們的文明已無法自救,我將幫助你們獲得這個世界。」之後成立擁護「三體人」入侵地球的秘密三體組織,並且成為組織的真正統帥。《3體》女物理學家葉文潔瞞著眾人,偷偷對「三體人」發出邀請訊息。(圖/Netflix提供)從1960年代出發,到了影集版的2024年,「三體人」雖然早已出發,但還需要400年才會抵達地球,一連串科學家離奇死亡的案件,陸續影響到由潔絲康(Jess Hong)飾演的程慬與她的好友們——身為頂尖物理學家的「牛津五人組」。包括摯友自殺、看見幽靈倒數、宇宙閃爍等異象,以及收到三體遊戲頭盔等等,無法解釋的離奇事件等等。在鍥而不捨的警探及神秘的政府組織幫助下,物理學家逐漸靠近關於「三體人」的意圖及真相,開始採取各種反擊行動,包括殲滅地球的三體組織,試圖保護幾代之後的子孫,以及人類文明免於滅絕。扛著全球書迷的熱烈期待,Netflix影集版《3體》上線後在IMDb獲得7.7分評價,爛番茄上的影評人評價也有76%的新鮮度。在短短八集的篇幅中融入三部小說,交代如此生硬龐大的敘事理論,還要兼顧人物關係及情感,的確是極不可能的任務,就類型來說,或許也很難有其他作品能夠超越《3體》的資訊及劇情含量。雖然對原著做了大幅整合,但小說中許多精彩磅礴的場景也得以被視覺化,包括「三體遊戲」中商朝、都鐸王朝、忽必烈時代等等所有紀元的超大型虛構時代及場面、宇宙閃爍的動人場景、在巴拿馬運河以奈米科技的「古箏行動」摧毀「三體組織」大本營——「審判日號」的場面,以及由智子控制全球,各大城市出現鏡面倒影的場面都相當壯觀。《3體》總製作費高達台幣48億,將小說中的科幻場景包括「三體遊戲」中商朝、都鐸王朝、忽必烈時代等等所有紀元的超大型虛構時代視覺化。(圖/Netflix提供)《3體》將8集的篇幅中融入3部小說,重新將不同紀元的主角整合進同一條時間線裡。(圖/Netflix提供)至於一口氣把小說三部的劇情拍進第一季,《3體》有沒有拍攝第二季的計畫?目前Netflix官方尚未正式鬆口續訂,但擅長拍攝大型連續劇集的主創團隊,早已經在第一季的結尾開啟了「面壁者計畫」的鉤子。團隊們磨刀霍霍,對外放話若有第二季的機會,絕對有更多原著中還沒有被呈現的寶藏劇情和場景已經等待被視覺化。觀眾們能不能繼續在Netflix上看到這群物理學家繼續施展科學大法,對抗即將入侵地球的三體人?隨著Netflix財報陸續轉好、訂閱人數回升的最近,我們或許很快能夠聽到續訂的好消息。《3體》Netflix播映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金曲國際音樂節》策略聯盟 李權哲赴菲律賓音樂祭演出
《GMA金曲國際音樂節》與菲律賓Wanderland Music & Art Festival策略聯盟,李權哲Jerry Li /雲端司機CLOUDRIVER代表《GMA金曲國際音樂節》於3月10日赴菲律賓「Wanderland Music & Art Festival」參與演出。《金曲國際音樂節》策略聯盟計畫,是透過GMA平台與國際重要音樂節建立合作關係,增加國內藝人與樂團赴海外展演機會,「Wanderland Music & Arts Festival」至今已辦理10屆,為菲律賓地區最大規模的音樂節之一,「Wanderland」以其多樣性的音樂陣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而「李權哲Jerry Li /雲端司機CLOUDRIVER」於3月10日登上「Wanderland」舞台,一連帶來九首歌曲,將近30分鐘的演出誠意滿滿,也讓台下歌迷感受到音樂魅力。談到這次赴菲國演出,李權哲開心表示:「儘管語言不通,但還是充分感受到歌迷們的熱情,也體會到不同風俗民情的音樂和觀眾輪廓。」去年和Leo王為影集量身打造的片尾曲〈得意的一天A no is a no〉榮獲金鐘獎肯定,談到今年計畫,李權哲透露目前正在著手一些歌手的專輯,合作很有趣也很有挑戰,大家可以期待一下新作品的呈現。而今年將多了「新手爸爸」身分的李權哲,笑說家裡同時也兼具工作室,寶寶應該一出生就會接收到很多音樂,被問到未來會不會想讓兒子從事音樂相關產業?他則表示會尊重兒子喜好,讓他多元發展,同時也自曝:「如果他的興趣可以點餐的話,我希望他以後是物理學家或是生物學家。」言語間透露出即將為人父的期待感。《2024GMA金曲國際音樂節》今年邁入第11年,每年引進國際最新產業趨勢,提供國內外實質交流機會,亦推動臺灣流行音樂邁向國際市場,不僅讓海內外音樂產業人士看見臺灣音樂的魅力之外,也藉由策略聯盟與各國音樂節有更緊密的合作關係,《第35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暨國際金曲音樂節》系列活動將陸續推出,相關訊息請搜尋金曲活動官網。
不僅是白色情人節!314是圓周率日 更與「2大科學家」有關
今(14)天不僅是白色情人節,更是慶祝圓周率「π」誕生的日子;另外,今天其實也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生日,以及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忌日,3者恰巧都在同一天,因此也為π日再添科學傳奇。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從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南宋的祖沖之,一直到現代超級電腦,都在追求這個神奇數字的極限,最新的計算已經達到小數點下10的14次方位,成為人類所知最精確的數字。天文館透露,在宇宙中「π」的蹤影其實無所不在,例如星體的形狀、弦的振動函數、統計學上的常態分布,甚至量子物理中的普朗克常數等,都與π的關係密不可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數字,在1988年將3月14日訂為圓周率日(π-Day),而愛因斯坦出生與霍金逝世也都恰好在這一天,更為π日再添科學傳奇。1879年π日出生的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的存在、「重力透鏡」與「重力波」等現象,雖然當時科技尚無法證明,但百年後都一一獲得驗證。而在2018年π日逝世的霍金,則是以愛因斯坦的理論為基礎,提出讓黑洞蒸發消失的「霍金輻射」,以及證明宇宙大霹靂是愛因斯坦方程式的必要條件,在宇宙論的發展上帶來突破性的建樹。由此可見,2人的成就皆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後,天文館說,「圓周率是最重要的常數之一,但設立圓周率日的意義不僅在歌詠數學的美妙,也紀念這兩位在宇宙學上留下不朽貢獻的偉大科學家,以啟發後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續探索宇宙的真相與本質。」
琟娜Verna穿高跟鞋登擎天崗 濕草地狂跳慘得足底筋膜炎
新人歌手琟娜Verna推出首張個人創作EP《量子幹嘛糾纏》,同名歌曲MV在陽明山擎天崗,她穿著高跟鞋狂跳,「在凹凸不平的濕草地穿細跟高跟鞋跳舞真的瘋狂,因為幾乎都是用前腳板在撐整個身體,不然高跟鞋細跟插進土裡,再來鞋底超硬!」她光是在擎天崗就跳了近40遍,拍完後足底筋膜炎整整一周,讓她苦笑說:「是一份難忘的禮物。」琟娜在MV中分別穿著亮色魚擺裙和黑色透視裝,化身金魚與黑貓,比喻一段感情中的攻防戰,其中還有一段「黑貓舔手舞」,琟娜提到時間比較趕,MV拍攝前只有3次排練,「所以在有限時間裡,為了能更快進入狀況,我先在家自行看影片記舞,等到一與老師合體,我可以更快get到老師想要的畫面,進而延伸出我想要的表演氛圍。」她對此次的舞蹈中華麗隊形變化和副歌動作愛不釋手,並告訴自己一定要把細節做好。被問唱到〈量子幹嘛糾纏〉這首歌時,心中跳出的第一個感覺?琟娜笑說:「覺得好神奇!我文組的命,從沒想過我這個人能跟物理有連結。」又打趣說:「也許嚴云農老師是被作詞給耽誤的物理學家吧!」她為了了解「量子糾纏」真的爬文研究,但自認沒「理工腦」的她有看沒有懂,大笑說:「查完等於零耶!」琟娜Verna拍攝MV時吃盡苦頭。(圖/谷優娛樂提供)
發現13億光年大環 恐將推翻天文理論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研究團隊11日在宇宙中發現一巨大環形結構「大環」(Big Ring),大環直徑長達13億光年,遠超現行天文學所計算出的理論值。學界表示若觀測到更多巨型結構,現行「宇宙論原則」可能因此推翻。主導本項研究的博士生羅培茲(Alexia Lopez)於美國天文學會第243屆學會發表最新研究,觀測發現大環由星系和星系團所組成,距離地球92億光年,直徑約13億光年,在迄今觀測過的結構中尺寸數一數二。雖因光度不足無法自地表直接觀測,但大環在地表上的直徑相當於15個月球相互連接。大環是羅培茲學術生涯中觀測的第二個巨型結構,她在2021年發現「巨弧」(Giant Arc),大環與巨弧在相同距離、相同宇宙時間之下被觀測,且兩者位於相近區域,僅僅相距12度。大環在空中乍看之下屬於環形結構,然而羅培茲表示實際結構更接近於類似開瓶器的線圈狀;巨弧則是對稱的新月狀星系。一般而言,恆星形成星系,星系再聚集為星系團或超星系團。根據現行學說計算,結構大小的理論極限應為12億光年。羅培茲表示:「就當前的宇宙論原則而言,宇宙不可能存在如此大規模的結構。也許大環是可觀測宇宙內唯一的大尺度結構」。宇宙論原則(cosmological principle)主張,宇宙在大尺度觀測下具備均質與各向同性(isotropy)兩項特徵,視線所及各方向和各個位置看起來完全相同。羅培茲先前研究主張,宇宙出現巨型結構的機率僅為0.0003%,最新發現可謂直接挑戰宇宙學理論核心-宇宙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德國宇宙學暨物理學家瓦格納(Jenny Wagner)也認同本次發現意義重大,表示大環與巨弧兩者出現在相近處絕非偶然。據對邊界的定義不同,大環可能與宇宙論原則並存,但推翻理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她表示:「若未來我們隨著研究發展而須改寫當前理論,同樣不需太訝異」。
宇宙奇觀!驚見巨大「幽靈骷髏手」、木星表面浮現「詭異人臉」
宇宙總是充滿著神祕,據《CNN》報導,隨著萬聖節到來,一些天文圖像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其中,包括木星上因其雲層和風暴而浮現的詭異人臉,以及太空中巨大的幽靈骷髏手,這些驚奇的景象引人不禁感嘆宇宙奧妙。根據《CNN》報導,這張「詭異人臉」可透過JunoCam 網站上觀看,自2016年開始,朱諾號的任務是負責繞行木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在9月7日進行第54次靠近飛越太陽系最大行星的任務時,朱諾號位在行星雲層上方約 7700 公里。攝像儀捕捉到了木星北部區中旋渦狀的雲和風暴,分別沿著行星明暗的分界線,將白天區域和夜晚區域清晰劃分,因陽光的角度增加了影像張力。只見,詭異的臉孔似乎從大氣中浮現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空想性錯視」,使得觀察者會在隨機圖案中發現面孔和其他可識別的物體。而另外貌似「幽靈骷髏手」的照片在NASA展示,骷髏手星雲其實早在2001年就被發現,NASA結合了兩台X射線望遠鏡來觀察該星雲。X射線在1895年被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並用來替妻子手骨成像,如今,NASA利用 X射線望遠鏡,揭露了「骷髏手星雲」在太空中的真面目。NASA透過X射線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如幽靈骷髏手的脈衝星風雲。(圖/截自CNN網站)通常X射線望遠鏡(X-ray telescope),是一種用來探測地球大氣層以外的X射線並將其成像的儀器,使用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電磁波。而「骷髏手星雲」原是一顆1500年前巨大恆星爆炸後所留下的殘骸,也被稱為脈衝星風雲「MSH 15-52」,當恆星坍塌時,會形成高密度的中子星,環繞在中子星週圍的強烈磁場,又稱為脈衝星,現距離地球約1萬6千光年。早在2001年,當代最重要的X射線望遠鏡「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首次觀測到脈衝星「PSR B1509-58」,發現它的脈衝星風雲「MSH 15-52」類似人手,因此被稱為宇宙之手或上帝之手。而脈衝星位於手型星雲「手掌」的底部。之後,NASA在20多年後,利用最先進的 X射線太空望遠鏡(IXPE)花了 17 天觀測「MSH 15-52」,顯示的內部變化,也是(IXPE)自2021年12月起,最久的一項觀察時間紀錄。領導研究的史丹佛大學物理學教授羅傑羅馬尼(Roger Roman) 表示,「IXPE數據為我們提供了第一張『手』的磁場圖」,產生X 射線影像的帶電粒子沿著磁場流動,決定了星雲的基本形狀,就像人手中的五根骨頭一樣。
長生不死只是幻想?科學家曝「這定律」決定宇宙萬物終滅亡
追求「永恆」是人類的天性,但2名權威科學家指出人類永遠無法「長生不死」,宇宙中一切有機物、無機物只要存在,就必然會走向衰老與死亡。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前醫學微生物學教授、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教授海弗烈克(LeonardHayflick)直言,宇宙萬物都因為同個原因老化、死亡,那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且這套定律可以用當前技術證實所有有機物及無機物走向衰老、傾頹,進而死亡與消滅。生物物理學家及奈米力學專家霍夫曼(Peter Hoffman)也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質疑人類至今對獲得永恆生命的嘗試,指出理論上所有的DNA損壞都能修復,但基於DNA系統的複雜性,「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衰老與死亡終究會到來,不論如何維持健康或透過血清、藥物和手術延長壽命,死亡終究是何時的問題,「你或許會活到110歲,但不會是160歲」。許多科學家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宇宙為封閉且孤立但不斷變遷的系統,而宇宙內的熵會隨時間增加,導致宇宙由有序走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所有有效能量都轉為熱能並讓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也就是宇宙中沒有任何可維持運動或生命能量的「熱寂」狀態,是宇宙終極命運的一種假說。
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3「量子點」學者獲殊榮:得主疑提前被曝光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即將在台灣時間4日晚間揭曉,獎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莫吉巴旺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布魯斯(LouiseE. Brus)、俄羅斯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Alexei I. Ekimov)獲得殊榮,不過負責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Academy of Sciences)疑似因為郵件出錯,提前曝光了得獎名單。諾貝爾物化學獎揭曉,由巴旺迪、布魯斯、埃基莫夫等3人獲得這項殊榮。(圖/翻攝自諾貝爾頒獎典禮直播)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頒獎者表示,「3位得主因他們的實驗獲得認可,這些實驗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子世界提供新工具。量子點是非常微小的納米粒子,它們的大小決定了它們的性質」。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巴旺迪,是膠體量子點研究領域的最早參與者之一,更是過去10年被引用最多的化學家之一,2020 年他成為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得主,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路易斯尤金布魯斯,則是量子點的膠體半導體奈米晶體發現者。至於來自俄羅斯的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在瓦維洛夫州立光學研究所工作期間,發現了被稱為量子點的半導體奈米晶體,他同時憑藉半導體中電子自旋取向相關研究,獲得1975年前蘇聯國家科學與工程獎。另外,得獎聲明也指出,研究人員主要利用量子點來產生彩光,相信在未來量子點可以用於柔性電子產品、微型感測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或許還可用於加密量子通信。不過《路透社》稍早引述瑞典媒體《每日晚報》報導稱,這份化學獎得獎名單疑似因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失誤而提前揭曉,原訂於上午11點45分揭曉的化學獎得主名單,卻於上午7點30分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寄出的新聞稿中,疑似提前被揭露。根據報導,這份新聞稿標題為「他們為奈米科技播下重要種子」,內容中表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將頒給3位發現並發展量子點(Quantum Dot)的科學家,正是上述的得主,對此,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媒體發言人內維耐斯(Eva Nevelius)稍早回應,化學獎的得獎人尚未決定,而最終的諾貝爾化學獎結果,卻和外洩名單一模一樣。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疑似不小心公布了據稱贏得了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名科學家姓名。(圖/翻攝自推特)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德瑞典3位物理學家獲殊榮
諾貝爾獎的第二天,輪到物理學獎登場,由於領域包羅萬象,從最微觀的量子力學,到最宏觀的天體運動都屬於物理學範疇,外界難以預測,而得主也在剛剛揭曉,由美國、德國和瑞典3名學者共同獲獎,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3250萬台幣)獎金。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揭曉,共有3名物理學家榮獲殊榮,分別為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皮耶爾奧古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獲得這項殊榮。奧古斯提尼、克勞斯和呂利耶創造了足夠短的閃光,可以拍攝電子極快速運動的快照,呂利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而奧古斯提尼和克勞斯證明,這種效應可以用來產生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其中,克勞斯是匈牙利裔奧地利物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產生並測量了第一個阿秒光脈衝,並用它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標誌著阿秒光脈衝的誕生。原子物理學。至於呂利耶則是史上第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得主,她致力於超短脈衝雷射光與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透過實驗證明高階諧波(High harmonic generation)產生的首批科學家,對原秒脈衝理論有重大貢獻。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摩洛哥強震前天空出現「神秘藍光」 科學家這樣說
摩洛哥6.8地震,造成近3000人死亡,許多地區直接變成廢墟。而在地震發生前幾個小時,有人看見天空閃爍藍光。至今科學家也不清楚地震光的成因。據《每日郵報》報導,在地震發生幾個小時前,有人在阿特拉斯山脈下的阿加迪爾地區上空,看見天空閃爍藍光。從社群上流傳的影片可見,光源先閃了幾下,之後又大閃一下。雖然影片未得到證實,但這離奇的事件讓人困惑,有網友覺得是不明飛行物或是閃電。據了解,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地震光,但沒有人確切知道地震光是否真的存在,或是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物理學家弗羅因德博士(German Freund)說,摩洛哥地震發生在夜間,而地震光被人們看到又記錄下來的機率較高。強震發生前,有人看天空出現神秘燈光。(圖/翻攝X)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這種不尋常的光是一種神話,出現在地震或火山爆發期間,光源有多種形式,有些是粉紅色的,有些看起來像火焰。據悉,義大利歷史名城拉奎拉2009年發生6.3地震,災難發生前幾秒也有出現地震光。弗羅因德跟同事曾研究關於65份關於地震光的報告,歷史可追溯到1600年。他們發現,地震光大多出現在裂谷附近。大多目擊事件都是發生在地震前或發生中,很少在地震發生之後,這模式也讓人相信,地震能量的累積是地震光的關鍵因素。對於摩洛哥的光,曾參與研究的魁北克自然資源部泰里奧(Robert Thériault)表示,地震光是地震前現象,如果跟活動前的其他參數結合,有一天可能有助於預測大地震的時間點。目前這種奇怪的光,還有許多謎團未解。
全球第一!印度登陸「月球南極」締造歷史 掀下階段太空爭霸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宣布探測器月船3號(Chandrayaan-3)今(23日)成功登陸月球南極,一掃2019年月船2號失敗陰霾,成為繼蘇聯、美國及中國後,第4個成功登陸月球表面國家,更是歷史上第1個登陸「戰略區域」月球南極的國家。民眾慶祝登陸成功。(圖/達志/美聯社)今年7月14日升空的月船3號,在繞行地球數圈後於8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繪製月球表面地圖並尋找著陸點,並在17日完成著陸器與推進器分離,最終在台北時間今晚20時34分成功軟著陸月球南極,讓透過直播見證歷史瞬間的印度總理莫迪、ISRO與全國數億民眾歡聲雷動。月船3號。(圖/翻攝自ISRO臉書)月球3號的成功除為印度的科技、工程、工業、太空事業及民族信心注入強心針,更代表大國間的月球競賽進入下個階段。由於月球南極蘊藏大量「水冰」,可作為太空人飲水、轉化為氫燃料使用,被認為是人類探索火星與宇宙的最佳中繼基地,擁有越多水冰資源的國家,越有機會同時成為未來的地球、太空霸權。印度第二次嘗試就成功登陸月球,令英國諾丁罕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NTU)太空物理學家惠特克(Ian Whittaker)相當驚艷,認為印度未來將成為跨國太空計畫的重要參與者。不過,繼承史上首個非載人登陸月球國家蘇聯的俄羅斯,47年來首次的登陸計畫月球25號(Luna-25)卻在11日以失敗告終,被認為是俄國太空強權衰弱的象徵。
美國家實驗室證「理論上」可行!韓國常溫常壓超導體引發討論 內行人解釋應用環境
南韓研究團隊近期發表的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引爆全球,其影響力甚至成為不少網友討論的話題。而日前,美國國家實驗室經過電腦模擬後,證實LK-99「理論上存在超導性」,這又讓網友們沸騰了。而至於LK-99超導體在實務層面上有何用途,也有網友解釋除了可以提高能量傳輸外,也能讓「懸浮科技」普及。為何這次南韓研究團隊所發現的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會如此引發熱潮,原因是常溫常壓超導體是目前科技還無法跨越的障礙,許多人都相信,如果將讓呈現零電阻狀態的超導體不再需要「特定溫度」或「特定壓力」的環境的話,屆時人類的科技將會大幅度的進步。而這次南韓所發現的常溫常壓超導體,其臨界值為127攝氏度,這也代表著在127度的溫度以下,LK-99都具備有超導特性,而且LK-99是採用銅摻雜鉛磷灰石的化合物製成,材料方面極易取得。如果LK-99真如研究團隊說的那麼厲害,那麼不需要高溫、高壓,也不需要特殊罕見材料的LK-99,就會像外界分析的那樣「最接近超導體實用化」的一次。也是基於如此背景,所以當南韓研究團隊的論文出來後,這才如此撼動整個世界。許多實驗室都開始根據南韓研究團隊的論文進行重現、驗證。而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在arXiv提交論文報告,指稱使用美國能源部的超級電腦進行模擬計算,LK-99在理論上的確存在超導性。LBNL的論文是由物理學家格里芬(Sinéad Griffin)所撰寫,他使用量子計算工具 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ASP)來計算,論文中表示,當銅原子透到晶體結構中取代鉛原子時,整體晶體會略為變形,並且收縮0.5%,這時候,LK-99的確具備超導性。但論文中也表示,實務上銅原子除了要滲透到晶格中之外,還要很「奇蹟」的排列在一起,這才有辦法形成超導通道,因此,格里芬的論文上才說「理論上存在」超導性。目前世界各大實驗上也尚未實務重現LK-99,而且格里芬的論文強調是「理論上」存在超導性,但如此研究已經足以讓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們繼續研究下去。至於如果發現常溫常壓的超導體,對整體社會而言到底會造成怎樣的變化。據了解,超導體具備有電阻為「零」、完全反磁性的兩大特色。就目前而言,其實早有超導體的存在,只是都必須處於超低溫或是超高壓的環境中,光是環境的維持成本就非常昂貴,所以這次LK-99的常溫常壓超導體才會如此地引發關注。而也有網友解釋,如果常溫常壓的超導體真實問世的話,屆時「蓋磁浮列車就會容易些」、「電力傳輸很方便不會損耗」、「對量子電腦的發展也很重要」、「一堆功被摩擦消耗,有超導就能做懸浮0摩擦」、「反磁性這點可以有很多發揮空間,磁浮列車」、「電動車的馬達效率會高很多,重點是磁力相關應用,不是電力」、「反磁性這點,之後就有機會做出很多不耗能的懸浮物」、「蓋磁浮列車就會容易些」
影爆點/毀滅世界的男人《奧本海默》 大導諾蘭拍出原子彈之父的愛與悔恨
近期全球最熱門的電影話題,非兩部強片《芭比》以及《奧本海默》同時上映,同時造成的雙強效應「芭比海默」(Barbenheimer)莫屬。《天能》之後時隔3年,英國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主演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之後,持續引起全球影迷的熱烈討論,無論是電影製作的超高難度規格、拍攝概念、華麗的演員陣容等等,在票房與話題上都持續延燒中。《奧本海默》改編自作家卡伊伯德(KaiBird)和馬丁.J.舒爾文( Martin J. Sherwin)的人物傳記作品《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American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是諾蘭至今所有作品中,執導的第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同時也是他歷經最長時間才製作完成的作品。有別於他之前的主題,通常開啟於一個廣闊的概念,此次他將目光集中於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這個如同謎一樣的男人身上,如何在追求科學極致和真理的路上,將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那就是:「要拯救這個世界之前,你必須先毀滅它。」《奧本海默》描述奧本海默如何從一個熱情的物理學家到世界的毀滅者,再到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圖/UIP提供)身為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在二戰期間領導了秘密實驗「曼哈頓計劃」,在美國與納粹的軍事競賽中,必須搶先納粹發明原子彈,避免造成更多人力及物力在戰爭中的傷亡。經過數年時間,幾千人力投入,高達20億美金資金挹注之後,1945年7月,團隊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三位一體核試驗」成功。正當實驗室的人們還沈浸在實驗成功的喜悅中,美國總統杜魯門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成功終結了二戰,日本投降,也成了糾纏奧本海默一生的惡夢。在原子彈發明之前,一切事實都只是物理學家們基於實驗、計算和理論所推論出的可能性,但在原子彈真正落地在日本,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精通七種語言的奧本海默,在知道一切無法挽回的多年之後,引用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來形容自己的心情,這也是之後被引用無數,令聽者過耳難忘、不寒而慄的經典名言:「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奧本海默》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首次執導人物傳記,並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及為近距離的人物臉部表情。(圖/UIP提供)長達三小時的《奧本海默》,帶我們經歷了奧本海默從年輕一路到核爆之後的生命史,包括他的學術之路、開發原子彈的歷程、與科學家及物理學家們的心靈激盪、目睹原子彈對世界帶來的毀滅性改變,他窮極後半生都在面對的道德困境,以及美國政府對他的政治迫害等。身為絕頂聰明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其人終生都在與巨大的爭議及個人罪惡感搏鬥,在目睹原子彈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之後,他開始強烈反對核武器的製造與應用,尤其是破壞力比原子彈大上千倍的「氫彈」,四處倡議廢除核武,甚至為此不惜槓上美國政府,也在1960年前往日本舉辦一系列演講,親自對日本投遞原子彈的事件表達遺憾。從太空探險、宇宙空間、時間到人類,諾蘭將視野轉到了真正存在過的人物歷史上。在《奧本海默》中,也仍然堅守了幾個他著名的拍攝原則,包括幾乎不使用特效,以及再度以IMAX攝影機拍攝,包括電影中最重要的「Trinity三位一體核試驗」爆破。IMAX攝影機由於具有高解析度的特質,時常被運用來拍攝遠距離大景,此次在《奧本海默》裡,諾蘭卻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及為近距離的人物臉部表情。小勞勃道尼在《奧本海默》中有精彩演出。(圖/UIP提供)此次他以彩色及黑白底片雙色畫面交錯,彩色場景是奧本海默第一人稱視角的主觀,黑白畫面則是以客觀角度看到的事件,藉此讓觀眾更能讀懂故事的脈絡。諾蘭試圖做到的,不是對奧本海默其人其事的價值批判,而是以IMAX巨大攝影機能捕捉到的細節,鉅細彌遺地呈現人物們微小的臉部表情、肌肉紋理、眼神流轉,看進角色的靈魂裡。而奧本海默的傲氣、自信、敏感、掙扎、侷促不安、痛苦以及後悔,都在IMAX攝影機的捕捉下無所遁逃。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身為諾蘭的老班底,也是第6次與諾蘭合作,首次成為諾蘭作品的男主角重任,這個精準成功的選角,當然還有席尼墨菲為人特立獨行的人格特質,藉著電影本身的巨大成功,都成為全球社群上的熱門話題。主演群們雲集了包括艾蜜莉布朗、麥特戴蒙、小勞勃道尼、佛羅倫斯普伊、喬許哈奈特、雷米馬利克、肯尼斯布萊納等華麗的演技派大咖卡司加盟,也讓本片不只席尼墨菲,而是每場對戲都令人目不轉睛。《奧本海默》電影中可見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之後,終生都在與巨大的爭議及個人罪惡感搏鬥。從一個熱情的物理學家到世界的毀滅者,再到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奧本海默背負著「原子彈之父」的稱號直到離世,世界也從此就被分為原子彈出現之前,以及原子彈出現之後的世界。諾蘭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或許他想表達的矛盾情感,可以用三位一體核試驗前兩天,奧本海默引用古印度大詩人伐致呵利的詩集《三百詠》中的詩詞來表達:「森林中,戰場上,或處水中或火內,或陷入敵人重圍,或在海中或山頂,不論入睡或酒醉,或遭遇艱辛,保護人者是前世所修善行。」《奧本海默》熱映中。
「外星訊號」對不上已知天文理論 地球連續35年收到神秘規律電波
近日,國際無線電天文研究中心(ICRAR)發表了一項研究,稱地球已連續35年接收到外星訊號,而這個神秘無線電波每22分鐘會重複1次,但因為其特殊性質並不符合地球上任何已知的理論和模型,研究人員仍無法得知源頭究竟在哪裡、是什麼。根據《CNN》、《ICRAR》的報導,19日,ICRAR於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以「30年的長周期無線電瞬變活動」(A long-period radio transient active for three decades)為題,描述他們發現的神秘信號。ICRAR每3天就會掃描一次銀河系,是透過位於澳洲的默奇森廣域陣列天文望遠鏡(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來觀察,而科學家們偶然發現,有一種新的神秘光源,約每22分鐘就重複一次。隨後他們透過更精密的儀器觀測,得知至少從1988年起,地球上每年都能探測這個特殊信號波,且與此前看到的都不同,也無法符合目前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理論。起初,研究人員推測,那可能是一顆具有強磁場的恆星殘餘物,或是一顆白矮星、一顆磁星、一顆脈衝星,但經由旋轉速度、快速電波爆發時長、脈衝現象等等條件來對比,全都與上述預期相悖,也只好推翻原先的猜想。而這樣的謎團也讓人開始懷疑,是否有外太空的其他生命體在發送訊號,但關於外星人的理論也仍未被證實。對此,該團隊將持續觀測外太空,尋找更多類似天體,以確定它們是否只是不尋常的磁星或其他物體。而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維多利亞(Victoria Kaspi)也表示,「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這些數據中隱藏著什麼,以及跨越許多天文時間尺度的觀測可能揭示著什麼」。
出席亞太永續博覽會開幕式 游錫堃:下個月將成立碳交易平台
立法院長游院長今(21)日出席「2023第二屆亞太永續博覽會開幕式暨頒獎典禮」時表示,根據外媒報導,今年7月3日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平均氣溫達攝氏17.01度,是人類要共同面對的隱憂,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2010年時物理學家霍金博士就曾做預言,因為人類太貪婪,地球只剩下200年就會毀滅,若人類要存活就得移民外太空,所以節能減碳是人人現在要努力的工作。今天出席活動的包含主辦單位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前衛福部長陳時中、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曾志朗董事及各得獎代表。游錫堃致詞時,對在場所有為地球永續發展付出努力朋友們致敬,同時也向過去簡又新在交通部長任內,強力掃蕩砂石車超載問題的表現給予肯定,他也以《道德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來形容大自然運作的道理,並以「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對每一位現場來賓努力解決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表達誠摯的感謝之意。游表示,保護環境永遠不嫌晚,也再次呼籲大家時時不忘環保,一起為環境永續努力。簡又新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是全人類共同要面對的議題,所造成許多環境危害,更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我國在去年正式加入淨零排放的行列,公布「2050淨零轉型」四大策略,也是全世界第18個國家將淨零碳排列入法律,在環保議題上可說是非常先進的國家。最近政府也宣布下個月將成立碳交易平台,集結民間力量,展現大家對環保工作的決心與成果。
全球平均氣溫「連2天破紀錄」 專家:地球早已回不去了!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以及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在美東時間本週二(4日)繼續打破有記錄以來最熱溫度,達到攝氏17.18 ℃,超越前1天(3日)的17.01 ℃,以及2016年8月創下的16.92 ℃紀錄。據CNN的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氣象科學家歐托(Friederike Otto)表示:「這不是值得慶祝的里程碑,隨著北半球夏季的到來,聖嬰現象(El Niño)仍會持續發展……這是對人類和生態系宣判死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美國物理學家羅德(Robert Rohde)也指出,極端高溫是氣候變遷和聖嬰現象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他警告:「全球在未來6週內仍有可能出現連續數天甚至更熱的氣溫……這表明我們必須立刻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不是在幾十年後才這麼做,是現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在週二(4日)發佈聲明稱,聖嬰現象7年來首次在熱帶太平洋現身,上次出現已要回溯到2016年,而當年也曾在8月測得全球最高溫紀錄。WMO預測,聖嬰事件有高達90%的可能性仍會在2023下半年持續存在。報導指出,雖然各國政府試圖將氣溫上升的數值控制在工業化前1.5 ℃以內,但此目標已遙不可及,WMO也早在今年5月就悲觀地認為,氣溫增幅在未來5年內有超過6成的機率會突破1.5 ℃。加大柏克萊分校地球研究所的科學家豪斯法德(Zeke Hausfather)則示警:「不幸的是,這可能只是今年一系列新高溫紀錄的開始,隨著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伴隨著聖嬰現象的加劇,氣溫將持續突破新高。」對此,CNN首席氣候記者威爾(Bill Weir)也感嘆,各國需要努力適應新的氣候型態,因為「不幸的是,我們生長的地球以及穩定的氣候,早已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