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量化寬鬆
」近10年新台幣年均價曝光 2021年創25年新高
近兩年疫情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但新台幣升勢強勁難擋,繼2020年的年平均價29.578元創九年新高,2021年更進一步飆至28.022元,刷新25年最高紀錄,進入2022年後,新台幣仍維持在27元常態,接下來就看美國聯準會(Fed)3月啟動升息後,若引發外資回流,新台幣或有機會貶回28元。新台幣匯率1月14日收在27.624元,仍位在24年半以來相對高位。匯銀主管表示,回顧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由Fed帶頭啟動無限量化寬鬆經濟,主要央行全面跟進,一時間狂印鈔造成龐大資金湧出,引發資金外溢效應,台灣因疫情控制良好,除台商加速回流,及投資海外的資金紛紛返台避難,加上全球供應鏈重組,刺激台灣出口表現亮眼,全面推升新台幣匯率。根據央行匯率統計,新台幣2020年初升破30元大關,之後短暫貶回30元價位,但資金效應啟動後一路走高,連過30、29、28元三關,2021年下半年後站穩27元價位,屢屢刷新逾23年新高價。反應在年平均價2020年衝破30元至29.578元,2021年再下一城至28.022元,來到25年新高。匯銀主管指出,新台幣近兩年「升升不息」,與熱錢趁虛而入有關,央行基於穩定匯市秩序,2020年上半年進場買匯39億美元,且下半年更擴大買匯352億美元,全年合計買匯391億美元,延續至2021年1月時再進場買匯87億美元。因此造成台灣符合美國財政部匯率報告的匯率操縱國三條件,但2021年2月之後,匯市供需已回到平衡。預料美國2022年4月若發布最新一期報告,台灣應可望降回僅符合二項。Fed主席鮑爾近期釋出政策訊息,市場解讀將在3月啟動升息,至年底前升息4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匯銀主管認為,美國通膨若過完第一季仍未緩和,升息將快又猛,甚至緊接著展開縮減資產負債表,屆時勢必引發外資匯出回防,新台幣將有明顯貶值,有機會見到28元。但台灣出口好表現可提供支撐,預估新台幣將在28.5元關卡前止步。
美元遇「崩盤危機」VS「反弱轉走強」 專家看法兩極化
美國聯準會下猛藥推無限量化寬鬆(QE),拯救被新冠疫情重創的經濟,美元自2020年3月的峰點一路走下坡,而多款新冠疫苗接連問世,加上傾向多邊主義的拜登政府上台,更誘使投資人奔向風險資產。分析師普遍預期美元在2021年會進一步弱化,甚至有經濟學家警告美元恐有崩盤危機。美元續弱幾乎成了共識,主要是疫苗陸續上市可望戰勝新冠肺炎,助全球經濟體在2021年回歸常軌,鼓舞投資人從相對安全的美國資產撤退,轉而錢進美國以外市場的股匯債。花旗集團市場策略師預期,美元在2021年跌20%。其他金融機構也是一面倒看空美元,差別在跌幅輕重,例如去年底高盛分析師預測美元在未來12個月下跌6%,荷蘭國際集團預估跌幅多達10%。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主席、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更語出驚人指出,美元很可能在2021年崩盤,終結國際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他預估今年美元恐狂貶多達35%。不過高盛也列舉三項潛在因素會促使美元反轉走強。首先,疫苗效果不如預期或抗疫遇新的阻礙,對具防禦性的美元資產需求再起。再者,如果美國經濟強勢復甦,聯準會背負提早升息的壓力。最後,倘若美股依舊多頭氣盛,資金將續留美國市場有助支撐美元。美元自2020年3月的峰點轉弱後,奠定歐元的強勢格局,而隨著新冠疫苗相繼問世,為全球經濟復甦動能加柴添火,美國銀行經濟學家預期歐元在2021年將續漲。美銀預估2021年歐元兌美元匯價的平衡區間在1.20到1.25美元,年頭在1.20美元,年尾在1.25美元,2022年則持穩在1.25美元。不過一旦聯準會面對經濟回溫轉強,暗示必須重啟升息循環後,歐元兌美元的升勢可能受限。英國與歐盟趕在去年底脫歐過渡期結束前達成貿易協議,但英鎊並未因不確定性驅散強彈,主要是市場早已預期到此結果提早反映利多。澳洲國民銀行預測,英鎊兌美元今年能突破兌1.4美元,然疫情又急速擴散衝擊英國經濟的話,會抑制英鎊漲勢。據《路透》分析,日圓做為避風港的角色仍將延續至2021年,如若日圓兌美元升破103,甚至奔向100日圓大關,日本官方料出面做道德勸說。此外,日銀仍將維持超寬鬆政策,甚至不排除增強力道,一旦美國等國家因經濟漸入佳境早一步升息或市場情緒獲提振,利差擴大也削弱日圓升幅。新冠疫苗問世,加上全球景氣回溫激勵投資人搶進風險資產,花旗集團看好新興市場貨幣在2021年走強。但有別其他同業站在多方,法國興業銀行直指新興市場貨幣2021年表現平平,該行建議買進巴西幣和墨西哥披索,拋售土耳其里拉。比特幣去年又見狂飆屢探高點,分析師大多樂觀看待2021年的行情,果然1月初就衝上4.2萬美元的歷史新天價,儘管隨後一度跌破3萬美元大關墜入技術性熊市,分析師按照歷史經驗,仍看好朝10萬美元邁進。知名區塊鏈分析師Willy Woo說,2021年底前比特幣衝上20萬美元還是「保守預估」,攀抵30萬美元並非天方夜譚。然曾預期比特幣將漲到14.6萬美元的摩根大通看法轉空,基於需求走弱及投資人獲利了結,對於比特幣能否重新站上4萬美元存疑。
台幣漲勢難敵 央行祭出「終極神器」
國際美元近期一波下探,全球主要預測機構分析師普遍認為「跌勢難擋」,最甚者看跌二、三成之多,大趨所趨,央行「逆風操作」(逆勢而為)也暫告一個段落,重新回到採取「柳樹理論」(柳隨風擺),這也可說是央行前後任總裁彭淮南及楊金龍管理新台幣匯率的終極神器。這波起於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啟動史上最大寬鬆的效應,尤其美國無限量化寬鬆(QE),造成資金外溢效應,非美貨幣強漲狂升,各主要新興國家基於維護匯率穩定,有志一同進場大買美元阻升本國貨幣,我央行也不例外。回顧央行在2016年4月,全面回歸「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新台幣尾盤作價已告終結,但經過將近四年後,一場新冠疫情,讓央行馬上破功。從3月以來,美國聯準會(Fed)半個月內一舉降息6碼(1.5個百分點),聯邦資金利率趨近於零,重啟無限QE大舉購債,資金開始湧向新興市場,尤其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因此整個上半年,新台幣可說是全球最強貨幣。央行為力挺出口及穩定匯率,只好搬出「逆風操作」,尾盤作價的老招也重出江湖,且作價幅度越來越大,從上半年1角之內,到11月更接近4角之多。但總不能無限擴大至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1元體質」,即當日開盤後匯價,與前一個交易的收盤價相比,差距高達1元之巨。畢竟情況不同,前次是金融市場風暴,這次是非經濟因素的疫情,還是要「有個限度」,否則如果真的如國際分析師預測,美元再跌個二成,逆風操作恐陷入失控情境。因此,央行這次當機立斷,將「逆風操作」調整回到「柳樹理論」,或許是相對正確的決策,從最新公布的11月外匯存底餘額來看,一個月大增121億美元,換算約新台幣近3.500億元,就知道「逆風操作」的代價,可說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2021年的繳庫盈餘預算,當場已少掉新台幣151億元,再逆風下去,恐怕2022年繳庫會更少。誠如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所言,匯率預測很不容易,楊金龍12月2日在立法院財委會答詢也說,明年美元有人看漲、有人看跌,均顯示匯率風險相當高。央行自然必須隨時關注國際金融動向及美元匯率走勢,適時做出最佳決策,否則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的「動態穩定」就無法達成。
Fed本周例會4重點 經濟學家:應盤點救市成效
美國聯準會(Fed)因應新冠疫情大流行對經濟的衝擊,3月緊急降息6碼並推無限量化寬鬆(QE)措施之後,本周二、三召開例會還將出什麼招備受關注。外媒整理出的觀察重點,包括主席鮑爾是否仍對下半年經濟反彈保持樂觀,以及政策聲明會不會明示排除負利率等。首先,鮑爾3月底接受電視專訪時曾說,他預期美國第二季經濟恐明顯倒退,下半年可望反彈。不過有鑑於油價崩潰,加上疫情引發的經濟動盪,金融市場將從鮑爾在政策聲明後的發言,找尋他是否仍期待下半年反彈的蛛絲馬跡。此外鮑爾示意,經濟重新啟動的前提是疫情受到控制,因此他對經濟的展望是否有所調整格外引人關注。第二,鮑爾目前為止仍排除實施負利率的選項,強調不適合美國,問題是Fed是否會在本周聲明強化或釐清這個立場。部分經濟學家建議Fed調整超額準備金利率,但那與其說是政策倒不如說是技術上的轉變。第三,Fed上月23日再下救市猛藥,宣布取消購債上限,此後有好幾周,Fed維持每天購買750億美元公債的步調,但紐約聯準銀行現今平均每天買100億美元公債,截至5月1日當周收購規模約莫500億美元,明顯有縮手跡象。投資人料想從本周的聲明,一探Fed有無QE減碼的意圖。不過Fed曾暗示會看市況調整購債計畫,只要疫情沒有退燒,投資人大多認為Fed不會完全中止干預。第四,Fed為了救市,將過去不曾考慮的標的通通納入收購清單,包括商業票據、垃圾債,本周還宣布擴大市政債券收購範圍,但投資人預期Fed本周集會不致再額外擴充現有計畫。凱投宏觀資深美國經濟學家杭特(Andrew Hunter)指出,Fed應趁著此次例會,「盤點」迄至目前所做的救市努力,而不是額外再添援助措施。
【泰公開講】劉泰英:救市 考驗政府魄力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美國聯準會為救市不惜再下重手,祭出「無限量化寬鬆」政策,果然激勵美股大漲。然而,如同先前美國總統川普的「發現金救股市」方案,引發投資人對長期景氣的疑慮,更多經濟研究機構憂心,疫情不確定性對實體經濟衝擊太大,除非國際疫情在上半年就被有效控制,或是各國政府祭出更多政策干預,否則只能等國際經濟慢慢U型反轉。因台灣曾經有過SARS的教訓,防疫很快步上軌道,但不同於十七年前的SARS,那時全球化剛起步,大陸經濟發展也才蓄勢待發;如今國際經濟早就因為「地球村」緣故,各國分工愈趨緊密,當大陸疫情稍為趨緩之際,歐美國家卻又大流行,更糟的是歐美欠缺警覺意識,只能緊急封國、封城,經濟活動陷入停滯。更令人憂心的是,近年扮演全球經濟推力的大陸,雖已陸續復工,卻又面臨國際訂單萎縮的挑戰,是否會讓經濟再度受創,在全球掀起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值得觀察。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讓原本對連任總統信心滿滿的川普,也難免緊張,喊出希望在四月十二日復活節之前,讓部分勞工重回工作崗位,以免失業率擴大。只是,比起何時能復工,國際法人更在意聯準會降息及量化寬鬆政策,是否能確保消費者和企業取得現金、擴大消費,畢竟這才是「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的原意,若無法達成,經濟不排除向下惡化。量化寬鬆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印鈔票」。貨幣供應增加,會推升通貨膨脹,若貨物供應未增加,貨品價格就會被炒作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貧富不均惡化;經濟學家曾形容新冠肺炎猶如一根針,隨時可能戳破美國的經濟泡沫。問題是,各國政府習慣透過量化寬鬆政策穩定投資信心,但若僅是短期安撫投資人別恐慌,企業卻因行庫門檻,仍調不到頭寸應變,一旦倒閉就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失業,民眾更不敢花錢,經濟可能更糟。我一直疾呼政府要明確、快速提出緊急應變方案,降低企業與民眾的不確定感,例如經濟部提出中小企業防疫一千億元信保方案,央行再加碼二千億元,還補貼企業利息,如果所有受疫情衝擊的企業都能適用,政府又願意扛起銀行擔心的風險,企業才不至於被銀行抽銀根。對於受衝擊最劇烈的觀光業,政府可決定廠商暫時不還本只付息,協助企業度過金融風暴;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銀行資金不像現在爛頭寸這麼多,都能辦得到,現在當然更可以做,關鍵就在政府的決斷及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