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墜落
」不願長大2/「網癮+自傷」孩子感覺不到幸福 醫:大腦混亂到變一個人
疫後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青少年自殺率卻意外攀高,引起各領域專家關注。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向CTWANT記者透露,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當孩子躲進網路世界後便會陷入成癮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好多孩子大腦一片混亂,甚至連口味都變了,簡直成了另一個人!」小學生的小豪(化名)一聽到醫師建議爸媽控制他的網路時間,立刻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打滾。「網路成癮就是這麼可怕!」臧汝芬說,疫情後青少年自殺率持續上升,恐怕與網路過度使用相關,目前國中小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約7~8%,而高中生甚至有近17%之研究。「研究顯示,衝動性自傷行為大多合併網路成癮,而些自傷行為頻繁、持續發生後,最終可能變成自殺。」美國一名14歲的少年賽澤迷戀生成式人工智慧(AI),賽澤每天會給聊天機器人發送數十條訊息,並獨自在房間裡與它交談好幾小時,賽澤的媽媽說,兒子曾對機器人多次表達自殺念頭,機器人還問賽澤是否已經定好了自殺計畫,賽澤說已經定了,但不確定能否成功,然後聊天機器人向他說,「這不能當成不去執行的理由」。最終賽澤走上不歸路,媽媽也對科技新創公司Character.AI和Google提告。美國14歲少年賽澤(左)在聊天機器人的鼓勵下輕生,賽澤的母親(右)因而將Character.AI和Google一狀告上法庭。(圖/翻攝自X)迷戀AI的賽澤患有憂鬱症,臧汝芬解釋,其他如過動兒、情緒障礙、亞斯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網路成癮,而且難以從成癮恢復正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過動兒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在課業、人際關係上出狀況,進而遭受霸凌或排擠,一旦孩子開始拒學,睡眠作息變得不正常之後,大腦功能逐漸退化,生理也會受影響產生厭食等狀況,此時網路就像浮木一般,溺水的孩子只能緊抓不放,孤單促使他們在網路上尋求陪伴,很容易從此走上歧途。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就會成癮?臧汝芬說,通常伴隨「家庭壓力」與「父母情緒調節能力差」兩個因素。20年前,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可能會給予體罰,但隨著網路出現,親子關係大受影響,「現在很多家長自己也網路成癮,或是沒時間陪伴,所以會縱容孩子沉迷3C,認為只是小事。」她向記者分析,另一種類型就是父母情緒大爆發、孩子拼命反抗,於是全家吵得天翻地覆。「網路對孩子的成長助益不大!」臧汝芬認為,網路世代出生的孩子,雖然享受3C聲光刺激,幸福感卻持續下降,若要健康使用,必須控制時間、內容,每天必須在完成功課、家庭時間之後,才能再安排3C時間。台灣好鄰居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兒童的「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自殺機率就越低。要如何提升兒童的幸福感?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親子之間的信任感很重要,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能對家庭、班級等群體貢獻自己的能力時,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也能增加自信,幸福感就會上升。黃宜靜建議家長多給予孩子具體的鼓勵,讓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優點與潛能,也能對自己有正向的評價與肯定,當孩子認為「我自己是有價值的人」、「自己有很多優點」、「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那無聲墜落的憾事就會減少發生。◎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青少年尿床2/自殺增多!14歲以下成長10倍 來不及了解孩子「他就跳下去」
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近10年來15至24歲自殺人數通報量增加3倍,14歲以下更成長10倍。許多孩子一如既往出門上學,但數小時後,父母卻接獲孩子在學校跳樓的噩號,直到最後,爸媽都不解孩子走上絕路的原因,專家建議從小培養親子聊天的習慣、協助孩子找到學業與3C以外的嗜好、同時及早發現異樣,做好這3件事,就能避免孩子「無聲墜落」。去年9月底,台中市一名15歲國中生在學校跳樓身亡,接著11月,彰化市一名14歲國中生也選擇同樣方式離開人世。「因為學校是他們最熟悉、最常去的場所,所以往往也成為輕生地點。」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許多父母都說「他就跟平常一樣,怎麼會突然這樣?」父母還來不及了解孩子的想法,遺憾就發生了。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表示,「要讓孩子知道,他遇到任何事,都可以跟父母說,這樣若有狀況就能提早預防,但這件事必須從小培養起。」澤爸說,學齡前的孩子總是吱吱喳喳想跟父母說話,父母如果忙,就請孩子稍微等待,忙完後再好好聽孩子說話。「因為孩子分享時若有正面回饋,他就會喜歡這樣做。」上小學之後,父母要練習的就是「發問」,澤爸坦承自己偶爾也會問錯問題,「有一次兒子跟我聊學校的事情,我不由自主地說教起來,結果兒子就回應『我只是想跟你分享而已』。」澤爸說,其實父母多數時候只要聆聽就好,循著孩子的話自然詢問,不是質問、也不是套話,需要著重的是去理解孩子的心情,這樣孩子就會繼續跟父母分享生活大小事,進入中學、青春期之後,只要秉持這樣的原則,就能稍微理解青少年的心。當壓力襲來時,青少年除了需要心靈上的支持,也需要轉換心情的「排氣孔」,建議從小多培養3C以外的嗜好與運動。(示意圖/非當事人,林士傑攝)在心理上獲得家庭的支持力量固然重要,但當壓力、情緒即將爆發時,還是需要一個「洩氣孔」,就是興趣或嗜好。澤爸的大兒子今年是國三生,面對即將來臨的會考也感到有壓力,有一次念書念得很煩,就連澤爸邀請他一起外出走走,兒子也因不想換衣服而拒絕,最後兒子決定去彈鋼琴。「我印象很深,當他彈完闔上琴蓋時,就大喊『心情舒暢多了』,接著就繼續念書。」澤爸建議家長要協助孩子找出學業、3C以外的興趣,這會是一個紓壓很好的管道。黃宜靜則說,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家長不妨帶著他體驗各種活動,再從中挖掘出孩子的喜好。雖然多數家長都難免忙碌於工作,但建議在僅存的親子相處時間中,提高敏感度。黃宜靜說,最重要的是察覺異狀,例如本來不賴床卻突然賴床,甚至影響上學;或是變得不跟朋友互動等,這些改變都代表孩子正面臨一些困境。黃宜靜建議家長此時用「好奇」的態度去關心孩子,例如「最近心情不好嗎?」,不要預設立場或命令口氣,例如「好好讀書,不要胡思亂想」,因為青少年正處於長大的尷尬階段,所以容易受傷又容易胡思亂想,這樣的語氣會令青少年認為被責怪,所以不如用關心的口氣詢問孩子心情,更能開啟親子對話。 (CTWANT關心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