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者
」 確診 疫情 快篩 新冠肺炎 陽性南部病媒蚊搭火車、高鐵北上機率有多高? 專家笑稱:幾乎不可能
南部登革熱病情病情嚴重,台南市本土病例已高達1.6萬例,很多人會擔心病媒蚊會搭高鐵或是火車,如高樓搭電梯到高處一樣到處跑,專家則分析這樣的北上機率,但認為這樣的機率僅千萬分之一,也不用擔心的是染疫人的跨縣市移動,離台南最近的高雄,目前則靠著大規模採血找出無症狀者,來解決登革熱病例部斷上升的狀況。南部登革熱狀況嚴重。(圖/報系資料照)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南市衛生局統計,國內登革熱疫情於21日已達1萬6384,當日再增加211例。但疾管署表示,登革熱疫情已較前一週下降28%,整體誘卵桶病媒蚊指數已連續3週減低。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現在主要目標是要先達到10月底病例數減半,大約1100例。先前北部地區也傳出登革熱疫情,就有民眾好奇是否是登革熱病媒蚊搭車北上,但國衛院專案技術研究員黃旌集表示,過去國衛院也嘗試從台南各區的成蚊來分析帶病蚊的比例,但總共只有找到4隻帶病毒蚊。因此認為大約萬隻蚊子僅會有一隻帶病毒。疾管署過去也曾在機場分析搭機來台的蚊子,結果並沒有發現有病毒的狀況。因此認為病媒蚊幾乎不可能靠交通工具傳播的情況,發生率可能僅有千萬分之一。黃旌集表示,其實更要當心的是被傳染者的移動,通常是感染者移動後,被當地的蚊蟲叮咬,才會造成跨縣市傳播。另外台南登革熱疫情到12月仍有機會,目前努力讓登革熱疫情不要越過明年的農曆月,守住疫情不「越冬」是最大目標。
教部公布開學防疫措施 取消口罩令「仍可自主佩戴」
隨著暑假即將進入尾聲,中小學將於30日正式開學,教育部也公布了高中以下校園防疫指引,屆時校園室內、室外得自主佩戴口罩,如篩檢為陽性但屬輕症、無症狀者、自主管理期間有症狀者,建議在家休息,請假則回歸各學校規定。中重症者則依規定進行隔離治療,解隔離後才可入校。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表示,不分學生還是教職人員,凡需入校者必須完成「接種第一劑疫苗滿14日」、「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必須要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額溫≥ 37.5度、耳溫≥ 38度、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校」。而在校園口罩佩戴方面,校園室內、室外得自主佩戴口罩,但如有發燒、呼吸道感染症狀、人潮擁擠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方場所、搭乘校車等專屬交通工具時,建議全程佩戴口罩。而學校健康中心屬於醫療照護機構,必須依規定全程佩戴口罩。如不幸遭感染,輕症、無症狀者,則依衛福部最新規定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有症狀時在家休息,外出全程佩戴口罩。且勿參加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之活動。而學校請假方面則依各學校規定。中重症患者則須依最新規定進行隔離治療,直至符合解除隔離規定後,方可入校。而學生在隔離期間的隔離假不列入出缺勤紀錄,也不得減扣評量成績。教師如因中重症進行隔離治療,所遺留課務則由學校協助排代與支付鐘點費用,同時請假也不列入考核。
台南登革熱已累計452例 民憂疫情不受控衛生局回應了
台南本土登革熱今天新增21例,迄已累計452例,病例數仍集中疫情熱區永康區、仁德區與東區,但上述區域化學防治作為積極,雖說近日降雨不斷,影響防治成效,但也有民眾質疑,莫非疫情不受控?才會不管怎麼噴,病例還是一直增加。面對疫情升溫,台南市衛生局說明,除了環境中確實仍有病媒蚊,因此更需要民眾積極動手清理家園環境,一下雨就要趕快巡倒清刷,另外,病例數與日俱增與擴大採檢、診所、醫院通報積極有關。以疫情發生初期,6成以上病例為擴大採檢發現病例,但目前診所醫院通報比例則已明顯提高,成長到6成,擴大採檢站揪出的病例數反而下降到4成。 台南今天新增21例分布於永康區12例、東區5例、仁德區4例,年齡介於11歲至91歲,19例是由診所或醫院通報確診,僅2例由防治中心擴大採檢發現。衛生局強調,正因為第一型登革熱症狀不明顯,甚至不乏無症狀者,因此,唯有透過積極通報,積極找出潛在個案,才能避免疫情出現指數型暴衝,一發現確診個案就全力圍堵,盡速噴藥孳清,才能有效阻絕疫情在社區蔓延傳播。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天親率組人馬分赴永康區,深入五王里、三合里、兵仔市場、永大夜市等地進行防治成效評估,並了解社區防治情形,同時也前往永康區擴大採檢站,關心民眾採檢狀況。羅一鈞提到,因應永康區疫情逐漸升溫,為避免延燒到兵仔市場,肯定南市府針對市場相關人員進行擴大採檢,積極找出潛在個案,疾管署也會充分和市府合作,投入機動防疫隊人力支援台南登革熱防疫,另也籲請當地民眾及攤商配合市府規畫的防治措施,積極清除孳生源,如有疑似症狀或接觸者請及時進行篩檢,即早發現潛在病例,避免疫情持續蔓延。
「天選之人」是你嗎?最新研究:特定基因變異不怕染新冠
最新研究指出,體內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新冠確診卻未發病的機率,確實會比他人高出數倍。這對新冠疫情期間所謂「天選之人」的疑惑,提供了第一份可能的科學解釋。《華盛頓郵報》20日報導,為什麼新冠病毒長期困擾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新研究表明,部分答案在於扮演人體內識別、對抗病原能力關鍵角色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發生突變。科學期刊《自然》(Nature)19日刊出一份由任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經與流行病學部門教授霍倫巴赫(Jill Hollenbach)所率團隊的研究。研究團隊召募了2萬9947名已有優質遺傳數據可用的骨髓捐贈者,他們若確診新冠,要每天以APP追蹤病情及症狀,包括流鼻涕、喉嚨癢、發燒等。受試者每周還要記錄有無快篩、每月記錄有無住院。在為期9個月研究期間,有1428名未接種疫苗者通報驗出病毒陽性,其中136人沒有任何症狀。無症狀者裡有20%的人,體內有一種名為「HLA-B*15:01」的常見HLA變異,有雙份「HLA-B*15:01」者(各從父、母親遺傳到一份),無症狀的機率比別人高8倍以上。研究團隊稱,有HLA變異而無症狀者的T細胞,遇到新冠病毒時會當成以往所遇過的冠狀病毒而啟動對抗機制,從而更易對抗新冠病毒。換言之,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在普通感冒後,就能擁有「超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新冠病毒感染至沒有症狀。不過這項研究的樣本群體高度同質化,所有參與者均為白人,且其中81%是女性或自認屬於女性;目前研究團隊正研究為什麼有些人不僅是無症狀感染者,且從未被感染?正在分析上述群體中約2000個的基因組,試圖找出負責的基因。
今年登革熱「重症風險增」!專家揭長者非典5症狀 7大警示徵象要注意
今年本土登革熱燒破400例,創10年來新高!其中又以台南疫情最為嚴峻。對此,疾病管制署昨(18日)也示警,監測發現社區同時存在第1型及第2型登革病毒,而感染不同型別又會使重症風險上升。專家也提醒,登革熱有7大警示徵象,出現這些症狀病情至少達到中度以上。另根據過往第2型登革熱經驗,年長者症狀多與年輕人不同,會出現5種非典型症狀,家中若有年長者應提高警覺。根據疾管署昨天公布,本土登革熱上周爆增127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分布在台南市95例、雲林縣23例、高雄市7例及台中市2例,今年累計至今已有42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僅2016年為375例外,過去幾年同期感染數字僅為0至57例。個案年齡方面則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其中超過4成為60歲以上長者,且累計6例重症病例,其中2例住院中,疫情仍處於上升階段。目前全台仍以台南為重災區,國內425例本土病例中,台南市就占了362例,且台南市仁德區、東區、永康區為主要疫情群聚區,顯示台南疫情持續升溫,且有擴大現象。此外,高雄市新增鳳山區職場群聚還檢出登革病毒第2型。對此,防疫醫師林詠青也示警,社區有同時出現第1型及第2型登革病毒,意味著不同型別感染重症風險會上升,因為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後,雖會對該型別出現保護力,但若感染到另一型別,併發重症、器官損害風險反而會提高。成大醫院副院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南區指揮官柯文謙18日也特別說明登革熱病程,他指出,遭到病媒蚊叮咬後潛伏期約4至7天,之後會出現所謂前趨症狀,包含骨頭痠痛、關節痠痛,過去俗稱斷骨熱,部分病人會有腸胃道症狀,甚至噁心、嘔吐、厭食。柯文謙續稱,國際臨床統計發現,每出現1個有症狀的登革熱病人,背後就有3到4人是無症狀者,也就是感染登革熱個案中只有約25%會出現症狀,造成防治上很大的困擾,當無症狀帶原者在社區中就會有防治盲點。其中,有症狀者約有15%至20%會有輕中度或者重度症狀,得注意警示徵象,一旦出現持續性嘔吐、腹部疼痛、黏膜出血、體液蓄積、嗜睡或躁動不安、肝臟腫大、血容比增加與血小板急速下降等,就代表至少到中度等級,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接著,病情再惡化會進入重症,且會出現3個情況,分別是血漿滲漏、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傷,比較多是肝臟,中樞神經、心臟、腎臟也有可能。此外,柯文謙還提醒,年輕人和年長者個案的症狀有差別,年長者通常比較不典型。一般典型症狀包含發燒、肌肉痠痛、骨頭痠痛、皮膚紅疹等,但老人家反是出現如倦怠、胸悶痛、噁心嘔吐,少數還有腹瀉、感冒等症狀。因此要多加留意。除了年長者外,警示族群、多重共病或免疫低下民眾,也要提高警覺。
本土登革熱病例累計突破400例!創10年來同期新高
本土登革熱燒破400例!疾管署昨天公布,本土登革熱上周再爆增127例,且仍以台南市102例最多,全國本土病例累計來到425例、創下十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有6例重症,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台南登革熱持續擴散,且白線斑蚊「全國都有」,若無法根除孳生源,全國任何一個縣市的民眾都可能感染登革熱。疾管署昨天公布,本土登革熱上周爆增127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分布在台南市95例、雲林縣23例、高雄市7例及台中市2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新增的127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尤其要特別注意的是,年紀大於60歲病例占了44%,高於2014~2022年的26%,且社區出現第一、第二型登革熱病毒,須留意重症風險。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目前共累計42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僅2016年為375例外,過去幾年同期感染數字僅為0~57例。目前全台仍以台南重災區,國內425例本土病例中,台南市就占了362例,並以台南市的仁德區、東區、永康區為主要疫情群聚區,顯示台南疫情持續升溫,且有擴大現象。成大醫院副院長柯文謙表示,國際臨床統計發現,每出現1個有症狀的登革熱病人,背後就有3到4人是無症狀者,造成防治上很大的困擾,當無症狀帶原者在社區中就會有防治盲點。柯文謙表示,確診登革熱病人中,出現症狀病人中15%會有輕度或中度的登革熱警示徵象,5%會出現嚴重登革熱症狀,需要特別照護。至於登革熱是否會持續「往北走」?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會感染登革熱的斑蚊包含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埃及主要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但是白線斑蚊全國都有,也就是說,全國任何一個縣市的民眾都可能感染登革熱,因此呼籲民眾都要落實孳生源的清除。
長輩倦怠食慾差「當心罹白血病」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首納健保
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下又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而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白血病,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 241 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常見七大症狀包括:(1)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2)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3)夜間盜汗、(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醫師表示,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險患者來說,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方式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患者確診時大都已經60-70歲,且超過90%都有合併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難以負荷副作用極大的移植治療,因此治療上以「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為基準,目標以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延長病人存活期為主。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 國際治療準則建議:第一線應採標靶治療「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可藉此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反應是否良好、疾病進程、治療難易度。CLL病人間基因表現的歧異度非常大,約有數十種基因變異,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6 。傳統CLL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近年雖有標靶藥物加入,但在使用時機上,仍被規範在化療加單株抗體兩種藥物治療失敗後,才有機會在後線選擇使用標靶藥物。由於患者多為中高齡者,化療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暈等,往往使患者難以負荷持續接受療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醫師說明,由於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研究顯示,國內有約10% 的患者具有17p染色體缺陷,中位數存活期僅3-4年,顯著低於沒有基因變異的患者,而這樣的結果也與過往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關。因此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蔡承宏醫師補充,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日前,血液癌症患者前線治療迎來曙光,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也往前邁進一大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此外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蔡承宏醫師強調,相較傳統治療,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幫助患者重拾精彩生活。
胃痛、腹脹當心是幽門桿菌上身! 醫提醒: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30歲的張姓女患者,因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到醫院胃腸肝膽科看診並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醫師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經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兩周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一年後再追蹤。幽門桿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 嘴餵食小心感染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經鄭煜明醫師表示,如果把腸胃不適一味的歸咎於生活緊張和壓力所造成,那就大錯特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阻礙腸胃功能之臨床症狀與感染幽門桿菌雷同,常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靠生活飲食調適,後者則必須靠藥物進行滅菌大作戰。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的幽門桿菌,在台灣盛行率平均達50%,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感染,伴隨有腹部疼痛(尤其空腹)、燒灼感、噁心、打嗝、脹氣,甚至食慾不振、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症狀;其中10歲以下孩童更應注意,不同於成年人較高抵抗力,所以親子之間以嘴餵食或親暱行為要特別注意。八成感染沒症狀 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鄭煜明醫師指出,感染者當中有八成沒有症狀,而有兩成的感染者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當胃部長期被幽門桿菌破壞之下,黏膜因此產生的異變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其中又以胃淋巴瘤最常見。鄭煜明醫師強調,幽門桿菌感染者,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才被檢查出來,其餘八成無症狀者只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燙、酸,不菸不酒等,是可以和平相處,否則也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
疫情指揮中心要退場了? 衛福部:最後決定權在「行政院」
衛福部日前宣布最新的新冠防疫措施「輕症免隔離、免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成立已超過3年的時間,因應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是否要解編?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天(30日)表示,指揮中心後續規畫及工作已向行政院報告,最終時程還是由行政院決定。部長薛瑞元也透露,向行政院報告的內容層面涉及甚廣,包含疫情指揮中心在疫情高峰期間完成的事,現在正在進行的事,以及未來會持續進行的工作、解編前收尾的工作,後續降級、解編的時程只是建議,最終決定權還是「行政院」。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數以及死亡數持續下降中,據觀察並沒有因為國門開放而讓疫情緊張。指揮中心經過討論以及詢問專家意見後,指揮官王必勝在3月9日宣布,3月20日起新冠確診者,如為輕症或無症狀者,不用隔離也不須通報,取消強制隔離,改採自主健康管理。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表示,如果疫情持續穩定,4月10日將會先取消住院陪病快篩措施,4月中也有機會放寬大眾運輸口罩規定,但是醫療機構口罩放寬規定還需要一些時間,會隨著疫情逐步鬆綁。
防疫再鬆綁! 輕症3/20起免隔離 中重症仍需通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表示,基於國內外疫情趨緩,宣布如疫情穩定,自今(2023)年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改為:符合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條件之民眾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如檢驗陽性,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但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即可解除。相關配套措施將配合修訂及實施。(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考量COVID-19疾病嚴重度下降,感染者多數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且本土疫情穩定、2月起防疫鬆綁未明顯影響疫情,為減少確診對民眾影響、減輕醫療端逐案通報負擔,並與國際防疫調整方向一致,邁向疫後新生活,故調整現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由「確診均通報」改為「併發症(中重症)才須通報」,即如為新冠檢驗陽性,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新冠相關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醫事人員才須通報。(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通報定義調整後,其他因自行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或因配合醫療院所相關感染管制等相關措施篩檢陽性的輕症或無症狀之輕症民眾,不需通報也不需強制隔離,亦不會收到隔離通知書及簡訊,此類對象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檢測結果為陰性,或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已達10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同時提醒,為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症高風險因子」之民眾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另0+n自主健康管理屬於指引建議性質,由民眾自主進行,無相關罰則。(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配合本次防治政策調整,同步修訂相關配套措施於3月20日實施,包括取消健保卡資料上傳COVID-19檢驗結果自動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方式,請醫療院所改至傳染病通報系統網站或運用醫院電子病歷自動通報(EMR)等方式通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併發症)」、取消確診者自主疫調回報機制、取消居家照護遠距諮詢服務、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及入境民眾自主防疫措施、停止更新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DVC)及健康存摺中確診及檢驗資料、調整因應COVID-19疫情之視訊診療措施、調整確診死亡個案遺體處理感染管制指引、調整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個人防護裝備建議等。指揮中心表示,為利政策調整推動順利,規劃3月20日至26日為7天緩衝期,供採檢日於本年3月19日(含)以前之民眾及相關單位在緩衝期時可進行通報等相關防治作為及行政作業。例如,民眾於3月20日持3月19日家用快篩陽性證明至醫療院所就診,如醫病雙方均同意3月19日快篩結果且醫師評估為確診個案,仍適用舊版病例定義及相關防治措施。此外,上述防疫鬆綁新制相關資訊,將置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輕症免隔離,邁向疫後新生活」 專區 (資料陸續建置中),歡迎各界參閱。指揮中心特別感謝疫情期間民眾的配合,以及醫事人員與投入防疫工作同仁的辛勞,請民眾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同時呼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運動已開始;接種院所時間、地點等相關資訊,可透過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查詢,也請民眾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群體免疫保護力,共同邁向疫後新生活。
疫情趨選入境免費快篩試劑喊卡! 指揮中心:從3/1起機場不再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與公衛量能,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民眾如有快篩試劑需求,可至各通路(如藥局或有販售快篩試劑之超商/零售通路)自行購買。指揮中心說明,現行快篩試劑發放為入境人員可於入境時自行領取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由衛生局提供1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考量近期全球及本土疫情趨緩,自主防疫篩檢時機已調整為自主防疫對象(包含入境人員以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針對入境時有症狀者,可於機場港埠洽疾管署檢疫人員,於必要時進行採檢,無症狀者則返回自主防疫地點進行7天自主防疫;且目前國內販售家用快篩試劑通路普及,民眾購買便利,經綜合上述評估,將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其中入境人員以航班表定抵臺時間為準,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則以確診者隔離起始日為準。指揮中心表示,雖然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但社區中仍有病毒傳播風險,且目前仍處於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請民眾仍應遵守相關防疫規範,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亦請民眾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我及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次月12日起「這2類人」免費快篩沒了 指揮中心解釋背後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與公衛量能,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民眾如有快篩試劑需求,可至各通路,如藥局或有販售快篩試劑之超商或零售通路,自行購買。指揮中心說明,現行快篩試劑發放為入境人員可於入境時自行領取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由衛生局提供1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考量近期全球及本土疫情趨緩,自主防疫篩檢時機已調整為自主防疫對象(包含入境人員以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針對入境時有症狀者,可於機場港埠洽疾管署檢疫人員,於必要時進行採檢,無症狀者則返回自主防疫地點進行7天自主防疫;且目前國內販售家用快篩試劑通路普及,民眾購買便利,經綜合上述評估,將自3月1日起,停止提供入境人員及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其中入境人員以航班表定抵臺時間為準,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則以確診者隔離起始日為準。指揮中心表示,雖然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但社區中仍有病毒傳播風險,且目前仍處於呼吸道病毒流行季節,請民眾仍應遵守相關防疫規範,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亦請民眾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我及群體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菸酒檳榔不離身!50歲男痔瘡「掉」出肛門外 微創消融術後隔天即出院
50歲陳先生因工作因素,需長時間久站與搬運重物;為了舒緩繁重的工作壓力,菸酒檳榔不離身。從年輕時偶有解便不順,肛門口不時會有痔瘡腫大的問題。隨著時間一久,痔瘡腫脹程度越來越嚴重,經常伴隨疼痛及灼熱感,需要徒手將突出的痔瘡推回去才能緩解。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一般外科林威廷醫師,接受微創痔瘡消融手術,術後一天,疼痛感減緩許多,便返家休養,術後兩週原本痔瘡脫垂處,已縮小超過一半以上,陳先生也很快返回工作崗位。林威廷醫師指出,人體正常的肛門結構上有一個「鋸齒線」,鋸齒線以上的黏膜下層組織,稱為肛門軟墊。若長期肛門出力或解便不順,使得肛門管黏膜下層內的靜脈叢曲張形成,就是所謂的痔瘡。痔瘡又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會出血;但排便或用力時,痔核不會脫出。第二級:排便或用力時,痔核會脫出但會自動收回。第三級:排便或用力時,痔核脫出後需用外力才能推回。第四級:脫出後無法用手推回,或推回後站立或走路又會脫出。林威廷醫師表示,經肛門鏡檢查後發現,陳先生痔瘡不但十分腫脹,且已往外脫垂至齒狀線外,雖用徒手可推回,但起身站立後又會脫垂出肛門外。曾嘗試用藥物以及坐浴保守治療,但成效不彰,最終建議接受微創痔瘡消融手術。此術法相較以往傳統術式,傷口更小,出血較少,疼痛感低,大多術後隔天就可出院,在4~8週後即可達到完整治療效果,大幅降低病人因害怕術後不適,而不敢手術,卻繼續承受痔瘡痛苦的兩難。大部分的痔瘡多為無症狀者;輕度症狀則需要保守治療,嚴重者就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無症狀者,多可從飲食控制、保持排便順暢及避免酒、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的攝取來避免症狀的惡化。保守治療包括軟化大便、局部塗抹痔瘡軟膏、以及溫水坐浴等。嚴重症狀者,如持續出血、痔瘡脫垂導致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則會採手術處理,如痔瘡結紮手術、痔瘡傳統切除併用能量切割器、微創雷射消融手術等。台南市立醫院引進新型痔瘡雷射儀器,適用於第二至三級痔瘡脫垂的病人;若痔瘡脫垂程度嚴重,亦可合併能量切割器一同使用。痔瘡的腫脹程度會對應到不同的處理方式,林威廷醫師建議術前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出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林醫師也提醒,術後的保養也至關重要,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和纖維質,可有效避免便秘或久蹲馬桶,並搭配上適當活動,避免刺激性食物或菸酒等,才能提高治療成效,解決痔瘡煩惱。
香港1/30起確診免隔離 無症狀者可上班、自由外出
香港特首李家超昨早在立法會備詢時宣布,1月30日起撤銷對新冠確診者發出隔離令,將新冠病毒視為一種上呼吸道疾病。他解釋,主要考慮到香港的混合免疫屏障十分牢固,且3年來疫情和病毒都有演變,香港醫療系統防治能力亦有提升;加上與大陸通關十多日,並無增加疫情風險,社會對疫情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已大大提升,因此疫情管理須邁向新階段、新模式。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如無症狀患者建議可自由外出或上班,但學童檢測陽性建議不要上學,直至快測陰性為止。李家超指出,撤銷對新冠確診者發出隔離令的安排,主要是考慮到香港第二及第三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達到93%及84%,大批市民自第五波疫情以來感染後產生免疫力,等同接種第三劑疫苗的有效接種比率已達95%,社會的混合免疫屏障已十分牢固,完成接種的市民感染Omicron病毒後亦多屬輕症。他又稱,3年來疫情和病毒都有演變,香港醫療系統的防治能力提升,疫情對公共衛生風險已明顯減低。而香港與大陸通關後並無增加疫情風險,確診數字也從高位3萬例回落至近日3000多例,下跌9成;市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及處理能力大大提升,因此需要邁向新階段、新模式,從政府強制染疫市民隔離,改為由市民自行決定、自行負責,逐步建立新的常態系統,將新冠病毒病視為一種上呼吸道疾病。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屆時患者無須在住所、醫院或隔離設施等接受隔離;檢測陽性的人士,亦不須再透過衛生署網路平台申報。但他強調取消隔離令不代表新冠病毒已消失,疫情仍會為社區,尤其是「一老一幼」及醫療系統,帶來風險,加上全球疫情仍有變數,因此港府會維持新冠疫情的緊急應變級別,直至另行通知。此外,保安局長鄧炳強稱,李家超已就《基本法》23條立法設定時間表和關注點。當局會繼續努力推展立法工作。他提及必須建立良好的防範管理體系,如網路安全,提升對關鍵基礎設施網路安全保護,建議訂定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的網路安全責任。
比日本還嚴! 這國「全面禁止」陸客入境…一文看懂全球邊境新規
中國大陸將在明年(2023)1月8日放寬出入境限制,讓各國繃緊神經,其中義大利昨(28日)公布米蘭─馬爾彭薩機場(Milan Malpensa Airport)有近半數來自大陸的旅客「篩檢陽性」,迫使義國緊急宣布全面採檢陸客,成為歐洲第一個採取該措施國家,也讓其他國家可能啟用更謹慎的入境措施。日本所有來自中國大陸旅客,自12月30日起入境時須進行病毒檢測,且「過去7天曾到大陸者」也涵蓋在內。如檢測為陽性者須入住隔離7天,無症狀者隔離5天。所有陽性者都要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此外,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直達班機僅限起降東京成田、羽田、關西、中部等4座機場,航空公司更不能增班。不過,若香港班機上無旅客在7天內到過大陸,可正常降落於札幌、福岡、沖繩等地,且香港公司航班仍可從日本各機場載客返港。南韓南韓自本月16日將中國大陸列入檢疫查驗重點國家」名單後,已在仁川國際機場對感染風險較高、需集中管理者進行加強篩檢,如體溫超過37.5度者即視為有症狀患者,而重點檢疫對象的標準則是降至體溫37.3度者,且陸客體溫若超過37.3度,本人及同行者都須接受PCR檢測。北韓北韓暫時禁止中國大陸民眾入境,且包含北韓公民在內的所有近期入境者,須進行30天隔離。菲律賓僅表示對陸客「非常謹慎」,與「可能」對來自中國大陸旅客進行病毒檢測,但不會完全禁止陸客入境。馬來西亞推出6項新規:提升疫苗追加劑覆蓋率、實施數位化管理、確保新冠評估中心能處理大量電話、增加各大醫院的抗病毒藥物數量與可取得性、監控類流感與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觀察社區傳播與進行基因定序、推動大馬國家健康議程。印度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南韓、香港、泰國旅客,落地時須接受PCR檢測才能入境,如有症狀或檢測陽性者則要進行隔離。美國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的2歲以上旅客,自2023年1月5日起須出示48小時內陰性證明才能入境,搭機10天前確診者則須出示康復證明,另檢測方式為PCR或抗原快篩。值得注意的是,該規範的適用對象不分國籍及接種程度,亦通用從第三地入境的大陸航班旅客,與在美國短暫停留的轉機者,還有過去10天到過中國大陸,經由南韓仁川機場、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溫哥華國際機場轉機前往美國的旅客。美國CDC更要求航空公司,在旅客登機前,先確認乘客是否持有陰性證明或康復證明,否則拒絕登機。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5國暫時不啟動對陸客的入境限制措施,但表示會密切觀察狀況,僅英國在義大利宣布全面篩檢陸客,考慮提高入境限制,不過並未透露更多具體內容。此外,澳洲首席醫療官凱利(Paul Kelly)指出,目前流行於大陸的病毒株早已在澳洲盛行過,且該國已達成高度的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認為陸客不會對澳洲造成太大問題。紐西蘭旅遊業者則預期,要到明年夏天才能看到陸客大量回歸,在此之前的陸客數量,仍受到來回班機班次的限制。
長期鼻塞要注意!誤會是過敏 中年男就醫驚見「鼻竇腫瘤」
56歲長期抽菸男性,主訴右側長期鼻塞,不時有流鼻血的情況,但不以為意並未就醫。某次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右側鼻竇腫瘤,經內視鏡下切片確診為右側「鼻竇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發現時已侵犯至顱底。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 男性居多、一成無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余育霖指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約佔上呼道腫瘤的3%,其中又以男性較容易發生,其他危險因子如煙霧及木屑暴露、皮革鞣製、化學製劑暴露及抽菸者。而常見症狀其實和上述的常見鼻科疾病主訴差不多,嚴重者可能有臉麻、眼瞼下垂、結膜水腫、眼球活動異常、臉頰腫塊或牙齒鬆動等症狀;然而,仍約有一成的患者為無症狀者,容易導致延誤診斷。內視鏡手術輔以放療、化療 早期診治預後佳依據不同的鼻腔及鼻竇腫瘤細胞形態,治療方式有些許不同。綜觀來說,鼻腔及鼻竇腫瘤局部或遠端轉移的機會皆不高,治療方式大多以手術為主。傳統上腫瘤切除為經由顏面部的側鼻切開術(lateral rhinotomy),隨著醫療的進步,大多數的腫瘤可以藉由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進行切除或減積,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與全身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倘若延誤診斷,越容易產生大量出血、腦膜炎、腦脊髓液滲露、視野缺損、中耳炎或骨骨髓炎等嚴重併發症。鼻腔問題多留意 症狀未改善應儘速就醫余育霖表示,鼻腔及鼻竇問題可大可小,初期大多可藉由口服藥物或是鼻內噴劑改善;倘若症狀長期用藥未見改善,應至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儘早確立診斷儘早接受治療,手術大多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必要時輔以後續藥物或放射治療。切勿忽視微小徵兆導致疾病進展而延誤治療。
疫控鬆綁大利多1/人民幣兌美元走高外資大舉買入 陸股ETF看俏報酬率翻紅
「最困難時期已過。」中國股市在新華社12月6日釋出放鬆防疫政策訊息後,被市場解讀為鬆綁大利多,早在訊息發布前夕,上海綜合指數(滬指)5日大漲1.76%站上3200點,地產、互聯網、醫療、科技股、金融股集體衝高,外資也大舉湧入一系列佈局中國重點的ETF基金。2022年全球跟著美國掀起升息潮之際,中國仍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但在清零防疫政策下,股市隨經濟一塊積弱不振,直到11月底防疫政策出現鬆動跡象,股匯市才從谷底反彈。「今年中國貨幣政策三次降準、一次降息的貨幣寬鬆,對企業、民眾與地方政府借貸等社會融資需求,都是走『撒錢』方向,照理股市應該跟著走高。」群益投信ETF經理人洪祥益說,「但在嚴管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下,錢無法花出去,傳不到實質經濟市場,股市也跟著低迷。」直到今年11月間,陸股隨著防疫政策放寬訊息有了大幅波動。「先是11月1日市場傳出解封消息,上證指、深圳指漲福3~4%,連漲了快四天,後被證實謠傳。」「但我認為11月有打底的跡象。」洪祥益解釋,因為11月10日中國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優化防疫政策20條,隔天還放寬隔離細則,「這讓投資人看到一些曙光出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在北京會晤歐盟主席米歇爾後,一位歐盟官員轉述習近平提及「中國青年對清零政策感到沮喪」後,不少主要城市陸續放鬆防疫措施,大陸國務院7日更公布防疫政策「新十條」,輕症與無症狀者可居家隔離,不再提動態清零。12月8日零時起,上海對來滬返滬人員抵滬後不再實施「落地檢」,為進一步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圖/中新社)連帶地,中國股匯市也火速走出陰霾。CTWANT調查,11月28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高,離岸、在岸皆雙雙收復7.00關口,華爾街大行輪番上陣「唱多」中國股市,資金大舉買入,A股、港股上漲;12月5日滬指上漲,港股恒生科技指數也收漲9.25%,恒指收漲4.55%,就連代表外資看好的國企指數也收漲5.26%。事實上,外資已不約而同看好中國市場,「從今年10月流出573億人民幣創歷史第三高紀錄,而在11月流進600億人民幣。」台新投信亞太部主管葉宇真則表示。摩根大通策略師在2023年全球股市展望中提到「MSCI中國指數可能上漲17%」,看好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將得到進一步政策支持;摩根士丹利上調對中國股市目標價,預計MSCI中國指數到明年年底將上漲14%;美銀策略團隊則認為「中國居民擁有超額儲蓄,放寬防疫後,國內股票勢將上漲」。確實,在過去一個月以來,美股中追蹤MSCI中國指數的iShares MSCI中國ETF在11月上漲了約32%,資金流入量約為5.67億美元;向來被投資者用來做空中國市場的KraneShares CSI中國互聯網ETF也上漲了48%,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上漲24%,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中國A股ETF上漲17%。「國內陸股ETF都是指數型ETF,跟著上證指、深圳指數走,近一月以來報酬率多檔翻紅。」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告訴CTWANT記者。目前架上新台幣計價陸股原型、槓桿型等ETF共25檔,再加上債券型ETF共計37檔;截至12月8日,這些股票原型ETF總規模較10月底成長了8.25%,來到470.87億元。據CMoney統計,陸股ETF近期以來績效,中信中國50正2(00753L)逾34%報酬率最突出,其他超過10%還有富邦上証正2(0066L)、國泰中國A50+U(00636K)、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台新MSCI中國(00703)、中信中國50(00752)與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
醫院探病開放了!每次探病人數增加為2人 但仍限制時段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28日)宣布,考量全國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國內疫情穩定可控,經衡酌民眾探病需求及醫院防疫安全,自今年(2022年)12月10日起有條件開放全國醫院住院病人探病,相關管理措施說明如下: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有條件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限,但符合下列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四)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探病者不論疫苗接種狀態,應配合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但探病者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三、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前述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並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探病,不適用前述免除篩檢條件。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求,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及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風險,進入醫院應佩戴口罩並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障自身及病人健康安全。指揮中心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醫院相關管理規定。
指揮中心放寬防疫政策 4大新制一次看
現今政府選擇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逐漸鬆綁,指揮中心在4日時宣布4大防疫新制,並於7日正式開始實施。除了取消接觸者居隔外,還取消參加宏動須施打三劑疫苗的規範,以及公共場所量體溫的制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自11月7日起,調整下列防治政策。1. 取消接觸者「居家隔離」措施,全面採行「0+7天自主防疫」。2. 非重症確診者隔離/自主健康管理改為「7+n天」:非重症確診者於隔離7天解除隔離後,接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最多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相關管制措施。3. 取消民眾參加「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或快篩之限制,包含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健身房、八大行業等。4.取消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體溫量測之強制性規範。自11月7日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放寬防疫規範。(圖/翻攝自臉書/疾管署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說明,配合上述政策鬆綁,11月7日起確診民眾至「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填寫相關資訊時,就同住接觸者部分僅需填報2歲以上及未滿2歲密切接觸者「人數」,無須填列同住接觸者詳細個人資訊,地方政府將提供2歲以上密切接觸者每人4劑公費快篩試劑於自主防疫期間使用。指揮中心提醒,採居家照護之確診民眾自11月7日起,於完成7天隔離後接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最多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果快篩陰性,即可解除自主健康管理。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之民眾,無症狀者可以正常生活及外出,不以快篩結果為限制,惟應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之場所,禁止聚餐、聚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如須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就醫或檢查,請遵守目前各項醫療應變措施,有症狀者如需就醫,禁止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以保護自己與他人。指揮中心同時指出,自11月7日起,亦鬆綁部分社區管制措施,逐步回歸常態生活。民眾參加宗教活動、團體旅遊及或是進出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會接觸不特定人士或無法持續有效保持社交距離」性質活動或場域,不受疫苗接種劑次及快篩結果之限制;另進入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亦不再強制量測體溫。自11月7日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放寬防疫規範,將不再強制測量體溫。(圖/黃耀徵攝)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持續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及指引,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並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提升自身及社區保護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防疫、民生、交通 11月8項新制懶人包
今天是11月1日,11月起有多項新制,有防疫政策放寬、莫德納次世代擴大開放、50歲以上民眾可施打流感疫苗,還有民生、交通等8項新制,懶人包讓你一次看明白。1.居隔走入歷史 改採0+7自主防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表示,民眾如被匡列為接觸者,依現行措施,可依據疫苗接種情形及相關需求,自行選擇「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或「7天自主防疫」。本項措施調整後,接觸者將全面採行「7天自主防疫」,不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並改發4劑家用快篩試劑。自主防疫期間無症狀者,須備有2日內快篩陰性證明才可外出。2.2大族群 可免費領快篩指揮中心指出,為因應民眾有購買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之需求,同時為保障幼兒與長者健康,故宣布自11月1日起,實施第7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及第5輪0-6歲學齡前幼兒與第3輪65歲以上長者免費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3.莫德納次世代疫苗 開放青少年接種指揮中心表示,11月1日起12至17歲青少年可接種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莫德納BA.5雙價次世代疫苗最快11月上旬到貨。4.50至64歲民眾 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2階段對象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將自11月1日開打,目前共有約4000多家合約院所及衛生所可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服務。5.女性生理用品 北捷20站免費提供台北捷運11月1日起於台北車站、市政府、西門、板橋、中山、忠孝復興、新埔、忠孝敦化、頂溪、松江南京、淡水、台北101/世貿、古亭等20站,免費提供女性生理用品。6.電動自行車 30日起上路須掛牌11月30日起電動自行車需掛牌才能上路,強制要求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40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池在60公斤以下的二輪車輛,需檢測及型式審驗合格,並登記、領用、懸掛牌照後,並投保強制險後,才能行駛道路,否則將處以12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款,並移交保管。7.宜蘭、嘉義縣 擴大路口科技執法宜蘭縣警察局1日起將於9處路口科技執法設備即將於11月1日起正式啟用執法,路口包含「宜蘭市泰山路、女中路、嵐峰路口」、「宜蘭市林森路與校舍路口」、「羅東鎮中山路、純精路口」、「羅東鎮大同路、中正北路口」、「礁溪鄉礁溪路5段90巷口」、「台2線梗枋卸貨場出入口」、「台9線北宜石牌縣界公園入口」、「蘇澳鎮海山西路、馬賽路口」及「三星鄉上將路、大洲路口」,取締項目依各路口交通特性不同規劃建置。嘉義縣警局也表示,將於民雄鄉三處、大林鎮、朴子市、東石鄉、中埔鄉等9新增多功能智慧科技執法設備,針對超速、闖紅燈、未依標誌、標線行駛、轉彎車占用直行車道、機車未依規定兩段式左轉及車輛不禮讓行人等多項交通違規行為自動進行蒐證取締。8. 新北青年租金補貼 申請開跑新北市111年度青年租金補貼自111年11月1日9時起30日17時止受理申請,為擴大照顧青年朋友,市府今年加碼青年租金補貼金額倍數最高2倍,計畫戶數提高至1270戶,受理對象為年滿18歲至未滿40歲,在新北市設籍、就學或就業的單身、新婚及育(孕)有未成年子女(胎兒)之青年朋友,歡迎踴躍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