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天敵
」 無天敵 噴發毒液 海蟾蜍 楊懿如 特生中心日月潭「湖中惡霸」幾乎無天敵…將進入繁殖期 南投縣府6月開始電撈
外來種魚虎因體型大、獵食攻擊力,幾乎沒有天敵,不但是生態殺手,還有「湖中惡霸」稱號,長期危害日月潭魚類生存,但要將魚虎徹底消滅,至今仍是一項不可能任務,隨著氣候逐漸轉熱,魚虎進入繁殖期,南投縣府預計從6月開始進行電撈魚虎球移除作業,抑制魚虎繁殖數量,降低對生態的破壞。「魚虎」學名為小盾鱧,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因幼魚顏色鮮紅艷麗,早年被引進台灣當觀賞魚,部分飼主放生,魚虎入侵各大湖泊、水庫、濕地,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疑有人將魚虎放生在日月潭,因攻擊性強,台灣鯛、曲腰魚等遭啃咬致身體殘缺不全喪命,嚴重衝擊漁民生計。日月潭區漁會指出,潭區曾歷經多種外來魚種危害,如紅魔鬼、玻璃魚等,近年魚虎肆虐,因其體型大,獵食攻擊力強沒有天敵,宛如「湖中惡霸」,威脅潭內其他魚類生存。南投縣府從2018年起,日月潭區漁會、海漁基金會合作防治,在魚虎繁殖期近行電撈魚虎球防治作業,去年累計消滅3萬5029尾,突破前年近3.4萬尾,創歷年新高。南投縣預計從下月開始,持續到11月進行電撈作業,日月潭區漁會表示,近年經電撈防治魚虎球後,潭區其他魚類魚苗已有增加趨勢,除了持續電撈,也會在各社區舉行魚虎防除講習會,加強潭區守望,減少外來魚種入侵危害。
兇猛「 綠水龍」頻出沒溪流!新北市啟動「獵龍計畫」 10年捕獲2263隻
肉食性動物「綠水龍」會捕食原生物種並造成生物競爭,破壞在地生物多樣性,被列為主要移除外來入侵種陸生動物,新北10年捕獲2263隻,面對綠水龍繁殖期即將來臨,農業局4月啟動調查及清除工作,針對繁殖期加強清除頻率、空窗期亦監測和移除。農業局自2013年啟動「獵龍計畫」清除綠水龍,依族群熱點、綠水龍活動習性以及繁殖期擬訂移除工作策略,在綠水龍繁殖期前加強清除頻率,減緩族群擴張。農業局指出,2021年156人清除、捕獲321隻;2022年208人清除、捕獲197隻;2023年286人清除、捕獲166隻。相較於2021年,2023年清除頻率及人力增加1.5倍,抓捕數量卻逐年遞減,顯見已有效控制野外綠水龍族群甚至減少族群。捕獲到的雄蜥全長最大可達92公分,雌蜥全長最大可達61公分。綠水龍目前出沒地點以新店安坑地區以及林口紅水仙溪流域為主,主要出沒活動時間約從清明節後至11月,主要繁殖期及產卵期在每年5月及6月,冬季氣溫過低則會躲藏蟄伏不活動。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表示,綠水龍多棲息於水域周邊樹梢,警惕性高且具有攻擊性,不易捕抓,僅能於夜間以人工套繩清除,綠水龍多於清明節後天氣穩定時,才開始活動,在綠水龍繁殖期前增加清除頻率,減緩族群擴大,經多年努力,新店安坑以及林口紅水仙溪族群已有減少趨勢。農業部將綠水龍列為主要移除外來入侵種陸生動物,農業局自2013年起積極清除綠水龍,避免野外族群擴張,影響生態平衡,但在2022年6月1日前,綠水龍尚未被經濟部納入「限制輸入貨品表」,仍有寵物店販售及繁殖,綠水龍幼體時非常可愛,寵物店引進供民眾當寵物飼養,等到長大後,發現體型太大、食量驚人,具有攻擊性或因長相醜陋而遭棄養。由於綠水龍繁殖力強,加上無天敵環境,因此滅絕不易,農業局強調將持續積極清除。
六福村越獄非首次!6埃及聖䴉出逃繁衍成1.6萬隻 7400萬移除費全民買單
東非狒狒遭槍擊身亡案持續延燒,六福村終於承認狒狒為其所有而引發大眾怒火,事實上,這已非六福村首次「弄丟」動物,早在40多年前就有6隻埃及聖䴉逃出園區,最終繁衍成1.6萬隻,林務局從2019年到2023年編列新台幣7400萬元進行移除,此費用則皆由全民買單。據了解,埃及聖䴉為外來種,六福村在1979年引進6隻作為觀賞鳥,但當時有颱風侵襲,導致鳥籠遭破壞,埃及聖䴉們趁隙逃出,由於牠們在台灣野外無天敵,加上繁殖能力強,又與本土原生種小白鷺、牛背鷺重疊,因此常侵占築巢地、搶奪食物,在台灣生態造成浩劫。埃及聖䴉在台灣一度繁衍到上萬隻,林務局自2019年開始編列經費移除,總費用為7400萬元,由各地林管處聘請獵人,加上林管處自行訓練的人力,總計約百人投入移除工作,截至2021年底已清除超過1萬6000隻,皆由全民買單。動保團體「鳥語獸躍」、關懷生命協會和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以及大恆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李荃和今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埃及聖䴉與東非狒狒事件均顯見六福村其飼養管理出現極大疏漏,動團也曾在去年召開記者會,提出六福村野生動物區與六福莊近20種動物飼養環境存在許多缺失,非但未獲得正面回應,反遭六福村提吿刑事訴訟,呼籲六福村應面對質疑應勇敢說明真相,而不是以興訟方式轉移焦點。
海蟾蜍襲台1/巨型外來種毒物現蹤草屯 居民:狗一舔就死
外來種「海蟾蜍」因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但牠飽含毒性,成年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農委會2016年就禁止輸入該物種,南投草屯卻在今年11月初驚爆海蟾蜍大軍現蹤野外,目前更恐已出現「下一代」,還疑似有狗兒舔舐之後暴斃身亡,當地居民懷疑是不肖人士放生釀禍,專家則憂心忡忡,正積極移除並持續研擬對策。據了解,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被當成防治害蟲的天敵而引入世界各地,但牠們食量驚人,可說「張嘴不留活口」,耳後還內藏毒腺,遭攻擊就會噴發毒液,甚至導致掠食者吃下牠們後身亡,連鱷魚都會被毒死,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地都已造成嚴重生態危害,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而2016年6月後,農委會就不允許海蟾蜍輸入國內,但今年11月初,兩棲類保育志工卻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其身影,經確認是海蟾蜍後,林務局立刻請蛙類專家楊懿如教授團隊、特生中心和林管處動員移除逾200隻,但嚴重事態讓專業團隊憂心忡忡。本刊調查,前年9月就有民眾在臉書貼出海蟾蜍的照片,當作沒看過的稀有物種上網詢問,但那時沒有引發大眾關注,而去年9月、10月間,也有民眾在草屯發現被路殺的海蟾蜍遺體,就此推斷,海蟾蜍已在台灣野外現蹤約2年,如今更疑似出現「新生代」。「有發現今年出生的幼體,比較擔心野外有繁殖。」楊懿如表示,海蟾蜍一旦長到15公分以上,在台灣的天敵就「幾乎只剩人」,而在全面清查過程中,有發現5公分以下的海蟾蜍,無法確認是有人刻意「丟小隻的」,還是牠們已有下一代出現。當地居民更指證歷歷,指去年就有貓狗因玩弄舔舐海蟾蜍而中毒,甚至有毛孩喪命。草屯林小姐說,自家狗兒去年散步時撿了一隻蟾蜍回來舔,她發現有異時,狗兒已口吐白沫,急救後宣告不治,醫生鑑定確認是中毒,但當時對此物種知識不足,今年看到照片後回想,才驚覺愛寵是死在超毒外來種的手中。林小姐飼養的狗兒去年舔舐疑似海蟾蜍的物種,最終口吐白沫、中毒身亡。(圖/張文玠攝、讀者提供,CTWANT合成)居民懷疑如今的海蟾蜍亂象是放生所致,楊懿如則說,現有資料無法推斷海蟾蜍跑到野外的原因,不排除棄養、放生或是寵物逃逸的可能,明年的繁殖期將是關鍵,一對海蟾蜍可產8000顆到1萬顆卵,但只有0.5%能孵化,又僅有10隻左右能長到成體,將來可能會用陷阱圍堵,做最精準的捕捉。楊懿如表示,如民眾發現海蟾蜍蹤跡,可戴手套捕捉後將牠們送到收容點,由特生中心接手照顧,也可通知志工來接收,如不方便親自捕捉,可利用臉書向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社團通報發現日期和鄉鎮,或用1999通知地方政府,將會有專業團隊前往確認,但在網路上請避免留下確切位置,避免有心玩家前往捕捉。「這不是海蟾蜍的錯,牠們只是被帶到錯誤的地方。」楊懿如也呼籲,即使是外來種,但仍是不該被虐待的生命,牠們的動物權也同樣需要被保護,希望海蟾蜍飼主善盡照顧責任、不要野放,避免對台灣生態造成傷害。海蟾蜍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農委會不敢大意,製作海報呼籲大眾協尋通報。(圖/農委會提供)
海蟾蜍襲台2/摸到會中毒比鬼恐怖 大叔特攻團深入墓仔埔「1天抓13隻」
「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上月初在南投草屯野外現蹤,該物種在台灣可說沒有天敵,當地居民提心吊膽,害怕生態面臨嚴重浩劫,當地人士黃明賜因而帶領「鱸鰻特攻隊」參與移除,幾乎每晚都在菜園、農田甚至墳墓區奔走,曾1天就抓13隻,即使中毒也不怕,只盼早日還給本土動植物安寧家園。11月24日晚間8時許,本刊在黃明賜的帶領下到達草屯民宅旁,只見「鱸鰻特攻隊」拿著手電筒四處尋找,不到20分鐘便順著叫聲和糞便找到海蟾蜍蹤影,海蟾蜍感覺到危險試圖逃跑,所幸埋伏在側的隊員眼明手快,將牠一把抓住並裝進米袋內順利移除。「鱸鰻特攻隊」深夜還在草叢和各種縫隙中積極尋找海蟾蜍,有時忘了戴手套,得緊急洗手避免中毒。(圖/張文玠攝)而當晚收穫不只於此,「鱸鰻特攻隊」民宅捕抓到2隻後,又接受當地居民的請託到附近菜圃巡邏,果然一到就看見體型碩大的海蟾蜍正在尋覓獵物,附近民眾聽聞動靜還來加油打氣,黃明賜等人便在鄉民的感激聲中,再度「打包」3隻成功。原以為特攻隊會就此「滿載而歸」,但黃明賜研判海蟾蜍恐於人煙稀少的區域繼續肆虐,他們稍作休息後,晚間10時許又挺身進入公墓尋找「漏網之蟾」,當天時序已入深秋,一踏進墳場便能明顯感覺到氣溫驟降,且該區光源稀微,只能靠著橘紅月色和頭燈亮光勉強照明。在視線不清的情況下,任何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聲都讓人不寒而慄,記者謹慎落腳以避免打擾「先人」安眠時,黃明賜等人無視周遭的陰森氣息,於草叢中跳躍穿梭,還不時翻動廢棄棺材和木板,就怕錯過任何可能,這種「大無畏」精神也讓他們當天共移除了13隻海蟾蜍。「鬼沒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有小朋友摸到海蟾蜍中毒才叫恐怖。」黃明賜說,海蟾蜍的毒性和危害眾所周知,還曾有狗兒誤舔而中毒身亡,他自己曾在抓捕後沒洗手就吃東西,導致連續2天上吐下瀉,痛苦虛脫的幾乎不成人形,倘若是孩童受害,後果更將不堪設想。「鱸鰻特攻隊」曾1天就捕獲13隻海蟾蜍,至今已上交逾40隻給特生中心。(圖/張文玠攝)「為了移除這個,隊員家裡都鬧革命了,」黃明賜苦笑表示,「鱸鰻特攻隊」長年來致力於外來種移除,在海蟾蜍入侵草屯後,隊員便自願放棄陪伴妻小的時間,下班後在農田、菜園和公墓區亂竄到凌晨,隔天早上還是一樣要上班,即使家人難以諒解,「但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目前已上交特生中心逾40隻,隊員們只期盼用自己的力量守護台灣,早日還給本土動植物安寧家園。
海蟾蜍襲台3/每天走140個足球場 專家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監控牠
外來物種「海蟾蜍」體型碩大、食量驚人,身體內還暗藏致命毒液,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在世界各地均惡名昭彰,卻於上月在南投草屯現蹤,生態專家們如臨大敵,特生中心更每天都徒步巡邏到深夜,只為確切掌握其分布狀況,希望能將海蟾蜍控制在草屯境內,讓牠們盡快在野外匿跡。11月24日晚間5時許,當多數民眾結束一天工作,準備回家享用豐盛晚餐時,特生中心人員林湧倫卻還有硬仗要打,只見他帶領林務局人員重裝上陣,穿戴頭燈、雨鞋後深入野外,在草叢、田間和水溝中仔細探索,開啟漫長而艱辛的調查之路。林務局人員加入海蟾蜍移除計畫,他們穿戴頭燈、雨鞋深入野外。(圖/張文玠攝)「這其實成就感很低,卻『一定要做』。」林湧倫說,海蟾蜍原先是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日據時期就曾有人試圖引入,所幸當時並未釀成災禍,也因歷史上僅3筆紀錄,國內對海蟾蜍「瞭解甚少」,包括在台灣是否冬眠和其他習性都難以掌握,首要調查的就是分布範圍,這工作則只能靠人力一步一腳印完成。林湧倫解釋,目前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率領志工團隊在重災區御史里負責移除工作,特生中心則針對既有族群往外擴展2到3公里搜索,確定「哪裡有、哪裡沒有」才能做出最精確的判斷。也因此,特生中心在草屯畫出數百個方格,每個方格的面積約0.4平方公里,他們兵分多路巡視,每天約調查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幾乎都要忙到晚上9點才能收工,更曾一路巡邏到12點,隔日早上則繼續上班。在專家和志工努力下,至今已移除逾200隻海蟾蜍,有上百隻在特生中心收容並進行學術研究,副研究員林春富也從牠們的排遺發現大量原生種生物,包括盲蛇、溪蟹、蜥蜴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有貓狗飼料和廚餘,研判牠們是為了捕捉小蟲而將廚餘吃下肚,證明海蟾蜍食性雜、環境耐受能力強,體內毒性甚至會導致掠食者死亡,一旦在台灣野外生根,其後果將難以想像。海蟾蜍喜歡在有水的地方生活,移除人員不敢大意,仔細審視水溝水池內的生物,就怕有任何錯漏。(圖/張文玠攝)林湧倫說,海蟾蜍在野外蔓延恐與寵物市場脫離不了關係,牠們繁殖力驚人,每對一次可生下上萬顆卵,且「1年可以生2次」,倘若在野外的族群就是目前已掌握到的群體,就有可能在一年內進行防堵,呼籲民眾發現海蟾蜍後通報特生中心或地方政府,勿私自飼養造成對生態無法抹滅的傷害。
海蟾蜍襲台4/天價寵物恐成生態殺手 教授:不是牠的錯
外來物種海蟾蜍上月初在南投草屯現蹤,更疑似已出現「下一代」,嚴峻情況讓當地居民戰戰兢兢,專家正積極研擬移除政策,但海蟾蜍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移除行動讓許多飼主不捨心疼,蛙類專家楊懿如就呼籲,侵入野外「不是牠的錯」,呼籲民眾捕捉時應注意動物權益。據了解,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被當成防治害蟲的天敵而引入世界各地,但牠們食量驚人,台灣的小型生物對牠而言,就像鮮嫩多汁的自助饗宴,可說「張嘴不留活口」,其成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更可怕的是,海蟾蜍耳後還內藏毒腺,遭攻擊就會分泌毒液,最遠可噴射1公尺,甚至導致掠食者吃牠們後身亡,連鱷魚都會被毒死,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地都已造成嚴重生態危害,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 海蟾蜍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最高一隻可賣到5000元。(圖/翻攝畫面)各地專家將海蟾蜍視為釀成浩劫的「生態殺手」,卻有一群爬蟲類玩家對牠們情有獨鍾。本刊調查,海蟾蜍體型碩大、性格溫馴,更因「身體健康、超好養」而被公認為兩棲新手首選,台灣民間習俗更相信蟾蜍帶財,海蟾蜍最高一隻可賣到5000元,平均價格則在1000元到2000元間。但農委會在2016年就禁止輸入該物種,不少玩家得知海蟾蜍入侵南投草屯後,還刻意來此「尋寶」,希望能「撿」海蟾蜍回家飼養,此現象也讓專家憂心忡忡,呼籲民眾在通報海蟾蜍蹤跡時,只需註明日期和鄉鎮,勿在網路上留下確切區域,避免這些無辜生命再次被人為擺弄。「這不是海蟾蜍的錯,牠們只是被帶到錯誤的地方。」楊懿如也呼籲,即使是外來種,牠們仍是不該被虐待的生命,動物權同樣需要被保護,希望民眾在移除時能盡量減少牠們的苦楚,也呼籲海蟾蜍飼主善盡照顧責任、不要野放,避免對台灣生態造成傷害。蛙類專家楊懿如提醒,如今的處境不是海蟾蜍的錯,民眾在移除時應注意牠們的動物權,不得有虐待情事發生。(圖/翻攝畫面)
進擊的螯蝦3/「巫婆鳥」在台無天敵繁衍萬隻 長官看到新聞才下令撲殺
「總得等長官下令,態度太消極,外來物種族群數量恐怕一發不可收拾。」立委林奕華說,主管外來種的農委會,有關防治預算的編列,目前仍按「物種屬性」來分配、執行,水面下的物種歸漁業署,陸上及空中的歸林務局,防檢局則專責攔截自海關闖關的外來物種。「以大理石紋螯蝦為例,理論上應由漁業署管理,但漁業署卻以『北市府預算多』為由拒絕補助,雖大安森林之友會慨然同意全額負擔移除防治經費,但外來物種是全國性議題,螯蝦棄養不會僅限於台北市,如果各縣市防治腳步不一,未來難保不會又肆虐全台。」林奕華苦口婆心地說。大理石紋螯蝦生命力、生育力極強,在多國引發生態問題,如今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現蹤,已破壞生態池螢火蟲復育成果。(圖/李宗明攝)本刊調查發現,政府雖逐步宣導防治外來物種的重要性,但預算編列顯然與外來物種入侵速度有段差距。以立法院審查的明年度(一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漁業署有六項預算與外來物種防治有關,但預算總額僅二千五百萬元,預算動用卻有「僅限補助有漁港城市」的不成文規定。換言之,沒漁港的台北市就無法取得漁業署補助,防治外來物種一且得自己來。為了避免用藥「毒殺」大理石紋螯蝦,卻反而造成公園生態崩潰,大安森林之友會爭取企業贊助,動員大批志工放置捕蝦籠,迄今移除約三千五百隻螯蝦,「人力只能抑制螯蝦密度降至環境可忍受程度,但棄養歪風不止,螯蝦永難根除。」吳加雄語重心長地說,外來物種多半對台灣生態有極強適應力,不同物種對各地生態危害程度情況不一,卻未必都能像大安森林之友會這麼幸運,得到企業財力支援,全力保護園區內的生態平衡。台灣引進外來種蜥蜴種類愈來愈多,卻常爆出惡意棄養,現已是北綠水龍、南綠鬣蜥橫行的窘境。(圖/報系資料照)吳加雄的憂心,只是生態防治冰山的一角。專攻台灣生態研究的國立大學知名學者也透露,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外來物種防治,但重心仍聚焦在避免影響本土物種的「經濟價值」;至於對生態的衝擊,大學研究單位、民間團體似乎比政府更為重視,讓政府難免招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新聞報導到哪防治到哪」等質疑,總是要等到外來物種族群「大到管不了」,政府才匆匆投入預算防治。以雲林縣、彰化縣一帶赫赫有名的「埃及聖䴉」為例,早在三十年前起就現身台灣西部,迄今繁衍早已破萬隻。埃及聖䴉會與原生鳥類競爭築巢地,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嚴重威脅生態,但防治進度一直很緩慢,兩年前蘇揆南下視察,親眼目睹埃及聖䴉族群之龐大,愕然之餘下令專案移除。林務局從去年底核准人員使用空氣槍應對,今年也編列三千五百萬元預算繼續移除,截至今年中已移除超過二千隻,但未移除的數量還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