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飯症候群
」 炒飯症候群 食物中毒 寶林茶室 細菌 仙人掌桿菌吃隔夜菜注意! 營養師示警「這3樣食物」:不該重新加熱
不少人為了不浪費食物,會將剩菜加熱再吃。專家示警,3樣食物永遠不應該重新加熱,因為它們會帶來健康風險。根據《紐約郵報》報導,營養師巴拉(Harini Bala)表示,菠菜含有硝酸鹽,在高溫下,例如重新加熱時,硝酸鹽會轉化為亞硝胺,這是一種與癌症有關的化合物。巴拉曾多次在影片中呼籲,「請不要重新加熱菠菜,煮熟後立即食用。」第二是茶,巴拉指出,當重新加熱時,茶的抗氧化特性會被破壞,導致苦味的單寧(tannins)含量會增加,茶葉中的任何「休眠細菌」,都會在重新加熱後變得「活躍」,對消費者構成健康風險。巴拉也示警,除非是烹飪後2小時內存放在冰箱內的密封容器中,否則不要重新加熱米飯,因為如果超過2小時,會增加危險細菌在食物中繁殖的風險,「如果你早上煮的飯,晚上才把它存放在冰箱,接著隔天吃,就很有可能形成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蠟樣芽孢桿菌是一種細菌,通常會影響澱粉類食物並導致食物中毒,通常被稱為「炒飯症候群」,這是一種嚴重疾病,在極少數情況下會導致死亡。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統計,每年估計有63400起蠟樣芽孢桿菌中毒病例,症狀通常包括胃痙攣、噁心、嘔吐、腹瀉和發燒。
寶林茶室2死!「2種可能毒素」曝光 腎臟名醫懷疑「1風險」很高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釀2死,多人送醫。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推測,用到過期食材的風險很高,「目前我能想到的毒素那麼快導致肝衰竭的,有黃麴毒素跟米酵菌酸。」江守山在粉專《江守山醫師》分析,吃粿條吃到中毒,自己的看法是,第一,所有中毒的人都是在3月19日到22日之間用餐,所以代表它不是一個下毒的事件,因為下毒通常有固定的對象,不是廣泛的對所有人下毒,除非很罕見地看到反社會人格。第二,江守山提到,發作的時間很快,有些人吃完到高鐵上幾個小時內就發作,代表他也不是細菌或病毒這種需要潛伏期的生物,至於炒飯症候群或仙人掌腸桿菌造成食物中毒可能性太低,因為在中國7800個病人的統計分析裡面,致死率只有6/10000,那目前本案的致死率絕對不小於20%。江守山說,「目前我能想到的毒素那麼快導致肝衰竭的,有黃麴毒素跟米酵菌酸,由於這個店點要結束營業了,所以老闆可能對於很多食材就不再進新的,那就用到過期食材的風險就很高,那這2個毒物都可能因為過期的食物腐敗而產生。」江守山補充,附帶說明一下,死掉的病人都不是死於腎衰竭為主的問題,因為腎衰竭可以用洗腎解決,病人都是多重器官系統衰竭或肝衰竭引起的肝腎癥候群。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釀2死 財經網美曝「煮飯1習慣」驚呼:從來都不知道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釀2死,多人送醫。由於不少人提到曾吃「炒粿仔條」,讓專家不禁聯想到「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對此,財經網美胡采蘋自曝1習慣直呼,還真是從來都不知道。胡采蘋在《Emmy追劇時間》表示,看新聞真是心驚膽跳,自己不知道多少次煮飯多煮一杯米,吃不完刻意留在電鍋放涼,第2天炒蛋炒飯吃,因為熱飯炒起來容易黏,飯粒會破,不像冷飯炒起來一粒一粒的顆顆分明好吃。胡采蘋驚訝地說,「卻沒想到米製食物竟然不能放在常溫下太久,不然會產生致命的毒素,這還真是從來都不知道啊。」北市衛生局表示,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等全數食材,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攜回調查,並於昨(27日)命業者所有分店(寶林咖啡館微風北車店、寶林咖啡館饒河店、寶林茶室信義A13)暫停作業、停止供應餐點,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2項情節重大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之虞,移請檢調偵辦。北市衛生局提醒,因本市陸續發生多起食用炒粿條引起類似食品中毒事件,各大醫院急診第一時間如有接獲同一用餐地點疑似食品中毒,務必依照衛生局食品中毒事件通報流程辦理,如有疑似個案,請務必詢問是否曾到「寶林」用餐。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再擴大! 醫曝「炒飯症候群」:特殊細菌大火快炒也沒用
北市信義A13「寶林茶室」食安風波擴大,目前累計至少有10個食物中毒案例,其中2人身亡、2人重症,正於ICU使用葉克膜搶救中。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前主任李建璋就指出,這些患者共同提到「炒粿仔條」,讓人想起醫學上的「炒飯症候群」,當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就可能產生大火快炒也無法破壞的特殊細菌「仙人掌桿菌」。李建璋昨(26)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提到,隨著疑似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傳出,當時設想可能危食物導致過敏性休克、心肌梗塞等等,但事件陸續擴大後,嚴重者甚至需入住加護病房,而有了群聚、食物交集,和類似症狀的3大元素,就可以定調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李建璋表示,過去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多半是小吃攤、辦桌或營養午餐等等,此次卻發生在百貨公司內的名店,而歷史上大規模致死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主要是李斯德氏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桿菌,近期則還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推測此次事件可能是遭受這些細菌汙染。不過,李建璋說明,這些患者共同提到了「炒粿仔條」,讓他想起醫學上「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這個名稱,當米飯煮熟後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就可能導致特殊細菌「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生長,這些細菌會產生一種腸毒素(cereulide),這種毒素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如果毒素量大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李建璋強調,這僅為個人鑑別診斷的臆測,還是要經過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但還是提醒民眾,放在室溫過期的米飯澱粉類,即使是加熱依然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最好立刻放進冰箱,或是放在煮飯鍋維持60度以上,才能避免產生「炒飯症候群」。
寶林茶室集體中毒已2死 專家懷疑恐「炒飯症候群」釀禍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釀2死,多人送醫。這起食安事件要回溯到3月22日,39歲呂姓男子當天在寶林茶室用餐,隔天前往新北市三重醫院就醫,再轉診至台北市馬偕醫院後,竟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另一名66歲男子則在3月19日前往餐廳享用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並被診斷為急性腎衰竭,一開始使用葉克膜並住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但最終仍在27日不治身亡。由於已釀2死,衛福部已視為重大食安事件,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截至26日晚間11時止,衛生機關接獲醫療院所通報共6人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已會同疾病管制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毒理專家,啟動共同稽查,赴現場了解食材原料與製程等可能導致中毒相關環節。衛福部資訊處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今天在臉書PO文,表示該起事件符合群聚、食物交集、類似症狀三元素,可以定調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李建璋表示,過去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多半是小吃攤,辦桌,或是營養午餐,這次是發生在百貨公司內的名店,著實讓人感到不安。歷史上大規模導致致死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李斯德氏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桿菌,近期還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米酵菌酸中毒,此次事件可能是遭受這些細菌汙染。但是,李建璋表示,這些病患共同提到炒粿仔條,就讓人不得不想起一個醫學上的症候群,稱為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二小時以上時,就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就產生症狀。李建璋表示,近期就有美國女大生因此喪生。裸仔條通常是煮熟狀態放在外面,需要烹調時才大火拌炒,的確有可能產生炒飯症候群。李建璋說,這只是他個人鑑別診斷的臆測,最後還是要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但是基於公衛預防原則,他還是願意冒著說太早,李半仙翻車的風險,提醒民眾,放在室溫過期的米飯澱粉類 ,即使加熱還是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最好立刻放進冰箱,才能避免產生炒飯症候群。
「這主食」比菜更容易壞掉! 醫師提醒「炒飯症候群」:恐終身洗腎
現代人常說隔夜菜不健康,但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經過研究發現,其實米飯比菜更容易壞掉,也更容易產生毒素。對此,江守山也分享自己曾經遇過的病例,一名30幾歲、腎功能不佳的男子,某天因吃到腐壞的米飯,嚴重腹痛、血壓驟降,險些洗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表示,上述病例是全家一起誤食到腐敗的米飯,均食物中毒,「大家一起中獎」。而該男子本身腎功能差,雖然未達洗腎程度,但當天因食物中毒、嚴重腹痛,迷走神經太過興奮,導致血壓驟降,全身冒冷汗,出現所謂的「休克型低血壓」,當時收縮壓甚至來到62、舒張壓近40毫米汞柱。他表示,腎臟功能差者,若血壓急遽至該男子的數值,可以直接造成腎小管壞死、重創腎功能,嚴重恐要終身洗腎,「所以不要忽視拉肚子這個小病。」江守山補充,「國外也發生過很多次,就是都認為飯不會壞,尤其很多廚師都會教說,冰過或放過的老飯去炒,才會粒粒分明和好吃」,但米飯若腐敗其實很容易長出仙人掌桿菌,並產生「可抗熱」的內毒素,因此即便煮熟都還是無法消滅此菌,吃下去照常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甚至腹部不適、血壓驟降、嚴重傷害腎臟血管,造成腎臟永久性傷害。所以江守山也再次提醒,飯絕對不是不會壞,「只是飯看起來比較乾燥,所以看不出來它已經壞掉」,民眾千萬別輕忽「炒飯症候群」食物中毒的風險,嚴重可能會造成腎臟等器官敗壞,慘淪終身洗腎。
30歲OL得「炒飯症候群」 就醫發現已中毒不斷狂吐
一名30歲的女上班族因中午上班太忙,於是午餐延後了3小時才吃,沒想到到晚上就開始嘔吐不止,肚子也相當不舒服,於是趕快就醫求診,醫師一看就問她是不是上一餐吃了炒飯,原來是仙人掌桿菌引起的「炒飯症候群」。不少人都會有隔餐甚至等食物放涼才吃的習慣,但這樣的行為有可能就會因室溫太高,而造成食物變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肝膽腸胃科的執業醫師葉秉威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這個吃炒飯中毒的案例,他透露因為這名上班族把食物放在外面室溫,隔了3小時才食用,本以為只是食物涼掉的問題,沒想到吃完到了晚上就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狀況,甚至半小時就吐一次,只好上門求診。醫師也表示仙人掌桿菌感染的狀況。(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葉秉威也表示,這就是典型的「仙人掌桿菌感染」,又稱「炒飯症候群」。食物煮熟在室溫下放了幾個小時,此實細菌與灰塵昆蟲都可能會汙染食物,久了就會讓食物變質,甚至增加許多毒素,因而引發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
愛炒冷飯!「炒飯症候群」3症狀曝光 急診醫:加熱不夠可能中毒
過年期間,大家都會煮滿滿豐盛一桌,吃不完的白飯就會捨不得倒掉、冰進冰箱,明天再繼續炒成炒飯,重新變成一道新菜,不過這舉動小心吃壞肚子。重症醫師陳志金提醒,熱米飯放著自然降溫容易讓細菌快速增殖。陳志金在粉專「Icu醫生陳志金」發文指出,Bacillus cereus就是仙人掌桿菌,常見於食物中毒,尤其是炒飯,主要是由其毒素所造成的,所以又稱作「炒飯症候群」;熱米飯放著自然降溫,容易讓細菌快速增殖,尤其是喜愛孳生在米飯上的仙人掌桿菌。陳志金說明,一般喜歡用隔夜的冷飯來炒飯,炒起來才會粒粒分明,但是,如果加熱不夠久,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仙人掌桿菌毒素中毒或稱為「炒飯症候群」,症狀包括腹痛、嘔吐或腹瀉。陳志金表示,仙人掌桿菌耐受力不錯,需要加熱比較久才能殺死,且會隨著空氣飄來飄去、沾染在食物上,而且食物還不會有腐敗的味道,常會被忽略,因此,別讓米飯長時間處於,適合細菌生長的危險溫度帶(10~50°C),將米飯冷藏在4°C以下,或保溫在65°C以上,能夠抑制絕大多數細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