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滅絕
」 滅絕 瀕危物種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搭高鐵踉蹌「奶茶灑到男童衣」!家長1反應萬人讚爆 伍麗華:非常感佩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影響孩子極大。立委伍麗華分享,搭高鐵時不小心溢出奶茶,灑到旁邊小男孩的衣服,沒想到小男孩母親沒有不悅,反而挪出空間讓她放奶茶,讓她相當敬佩,「但願我們面對突發狀況,都能學習像她和她帶出來的孩子一樣優雅從容。」貼文曝光後,超過2萬人按讚。伍麗華在臉書《伍麗華|Saidai / Reseres》表示,搭高鐵返家,買了一杯奶茶預備車上喝,沒想到因為站著,一個踉蹌,奶茶溢出灑到旁邊小男孩的衣服;正要趕緊道歉,小男孩母親速度比她還快,馬上說「沒關係,妳的飲料要不要放在桌架上」,下秒小男孩母親挪開孩子的飲料杯,騰出空間讓她放。伍麗華說,「這小男孩也異常穩定,轉頭看我,笑一笑,完全不作聲,繼續安靜用餐。」這一幕讓伍麗華忍不住直呼,「我好敬佩、好羨慕這位母孩,孩子的情緒來自父母的影響,童年情緒的發展攸關一生的幸福,這位母親已經為孩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伍麗華認為,這位母親的愛,是帶有能力的愛,「但願我們面對突發狀況,都能學習像她和她帶出來的孩子一樣優雅從容。」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媽媽的教育很棒也很善良」、「這就是好的家教與修養的表現」、「非常罕見的家長,現在懂得良好教育重視情緒價值的家長應該已經瀕臨滅絕」。同事也釣出本人回應,「噴到一些些而已啦,而且我們也很常站著知道多不方便,尤其又是星期五晚上上班好累人又多。」對此,伍麗華親回,「除了謝謝妳,主要是我當下的心情是非常感佩,由於妳的身教,讓我看見這孩子情緒的穩定。我的失禮,竟然沒有遭到白眼或不悅,在這時代已不多見,謝謝妳。」
夢幻生物「紅眼金蛇」現身日農場 專家揭來歷:能存活是奇蹟
日本福岡縣某農場主人近日發現,農園裡出現了一條看起來像「神話生物」的「紅眼金蛇」,而後將牠轉交給福岡縣動物園。對此,專家表示,這條蛇不僅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且具有不尋常的特徵,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蹟。據富士新聞網報導,位於福岡縣南部八女市立花町的奇異果農場近日出現了稀少的「紅眼金蛇」,當時85歲的老闆三宅清一郎在農場的小路找到了牠,蛇全身呈鮮黃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眼睛又圓又紅,蛇長約40公分。老闆說,雖然自己不喜歡蛇,但感覺這條蛇很特殊,還是將其送到福岡市動物園,隨後動物園則將蛇轉送至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的「北九州市螢火蟲博物館」。對此,館長鵜澤拓哉表示,金蛇其實是福岡縣瀕危物種黑脊蛇,蛇本來外觀呈現褐色,但其身體之所以呈黃色,是因為基因重組時出了問題,所以缺乏黑色素,身體失去了所有正常存在於體內的黑色素,也就是所謂的「白化症」,由於難以躲藏在大自然中,所以白化的蛇容易遭到天敵捕食,因此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奇蹟。
效仿中國「熊貓外交」 馬來西亞欲贈送「紅毛猩猩」答謝貿易夥伴國
近日,馬來西亞傳出考慮效法中國的「熊貓外交」模式,推動「猩猩外交」新政策,目的是在加強與棕油貿易國家之間的關係。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種植及原產業部長加尼(Johari Abdul Ghani)表示,馬來西亞希望釋出與中國「熊貓外交」同等的善意,將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猩猩贈送給棕櫚油貿易夥伴國,這項外交策略會向主要進口國家如歐盟、印度和中國贈送人猿,以促進雙邊關係。加尼加尼7日出席大馬棕油綠色保育基金會的生物多樣性論壇,會後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表示,透過推動「猩猩外交」,馬來西亞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大馬長期以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成果。他同時指出,全球許多貿易夥伴日益擔憂農產品對氣候的影響,他呼籲大型油棕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照顧、保護並提高全球合作夥伴對馬來西亞重要野生動物的理解與認識,並且提供技術專業知識。棲息在馬來西亞的紅毛猩猩,正式名稱為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原生於婆羅洲,一般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婆羅洲猩猩是現存最大的樹棲動物,具有獨特的身體形狀,手臂非常長,最長可達1.5米。牠的皮膚灰白,毛髮紅色粗糙蓬鬆。雄性有被稱為凸緣的肥大的臉頰墊以及下垂的喉囊。現存的婆羅洲猩猩,數量約有45000頭。由於森林砍伐、棕櫚油種植園和狩獵,使其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幼猩猩亦會被捕捉為寵物,而其母親往往會被殺。紅毛猩猩已屬極度瀕危--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紅色名錄,即已達瀕危的最高級別,表示牠們已處於滅絕邊緣。
淡金公路驚見烏龜壓馬路...竟是瀕危「柴棺龜」!動保處救援野放
新北市石門區日前有民眾在淡金公路旁見2隻烏龜結伴「壓馬路」,為避免烏龜遭車輛碰撞輾壓,通報新北市消防局石門消防分隊,由消防員救援送往三芝動物之家,經獸醫師謝弘斌辨識,確認2隻烏龜是瀕危物種一級保育類柴棺龜,身體並無大礙,給予照料和充足休息後,已帶往自然棲地野放。三芝動物之家站長謝弘斌表示,台灣本島共有4種原生龜,分別為斑龜、中華鱉、食蛇龜及柴棺龜,其中以斑龜較為常見。新北市北海岸地區背山面海,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淺山丘陵及河岸溼地等都是柴棺龜最佳繁殖環境。林務署2019年1月已公告柴棺龜由二級保育類,調升為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謝弘斌說,陸生烏龜行動緩慢,在馬路上容易被車輛撞到,去年度接獲民眾通報烏龜救援案件高達182件。因此在路上看到烏龜,要立即減速或停車,讓烏龜安全通過,如果烏龜在馬路上有危險時,可協助將烏龜移至安全樹叢中,如發現烏龜已有受傷,可通知動保處到場救援及醫療。石門消防分隊隊員蕭子齊說,當時救援這2隻烏龜時,只覺得牠們和一般的烏龜不一樣,沒想到竟是瀕臨滅絕的柴棺龜,所以很慶幸能幫助牠們脫險。動保處呼籲,台灣柴棺龜為一級保育類原生龜,在生態保育中具有維護自然平衡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提醒民眾謹守「自然生態法則」,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避免破壞生態平衡。民眾如發現野生動物受困,請立即通報動保處派員救援。
氣候變遷害棲地消失...海龜蛋驟減 蘭嶼蛇類改吃蜥蜴蛋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全球沿岸棲地漸消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團隊5日表示,經研究發現,蘭嶼蛇類原以「海龜蛋」為食,因海龜面臨沒有沙灘可產卵的危機、加上人為保護海龜,導致蛇類轉而掠食「蜥蜴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蛋每年遭掠食最多,高達1萬7589顆,導致蜥蜴等爬行類族群量急遽下降,恐瀕臨滅絕。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研究團隊在蘭嶼長達監控爬行類群集動態長達23年,團隊指出,海岸侵蝕造成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海龜面臨無沙灘可產卵危機,加上人為介入保護,導致原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取食遭阻,改而掠食「蜥蜴蛋」,改變爬行類食物網平衡。黃文山表示,生態人士自1990年中期起在蘭嶼「小八代沙灘」展開保護海龜巢行動,阻蛇類掠食「海龜蛋」;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起,即少有海龜築巢紀錄,小型蛇類「赤背松柏根」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被迫改變取食陸生「蜥蜴蛋」,每年掠食「蜥蜴蛋」約5000到1萬8000顆。調查顯示,其中「梭德氏草蜥」蛋被掠食數量最高,每年多達1萬7589顆。此外,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及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蘭嶼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掠食者「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等蛇類,未來可能隨之面臨滅絕的風險。此項研究集結科博館、台灣大學及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團隊,在2023年底登上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夏威夷毛伊島驚現「夢幻泡泡糖粉」池塘 專家:疑乾旱所致
美國夏威夷州毛伊島(Maui)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池塘,於近日呈現出非常夢幻的泡泡糖粉色,起初管理員認為可能是藻類大量繁殖的跡象,而後經專家分析才發現,毛伊島的乾旱可能是造成此異相的原因之一。管理員沃爾夫(Bret Wolfe)表示,園區於10月30日接獲民眾通報,池塘顏色變成了怪異的粉紅色,據《衛報》報導,自通報當天,夏威夷州毛伊島奇利亞水塘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Kealia Pond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就一直在監測奇利亞塘的水質。沃爾夫起初認為可能是毒藻類造成的藻華(優養化)現象,但經實驗室測試後才發現,罪魁禍首是種叫做「鹽桿菌」(halobacteria)的生物。「鹽桿菌」是單細胞生物,可以在鹽分含量很高的水中繁衍,被認為是可在極端環境下存活的嗜極生物(extremophiles)。而因為懷卡普溪(Waikapu Stream)已經很久沒有注入溪水到奇利亞塘,導致奇利亞塘的鹽度也直線升高,近日在奇利亞塘出水口採集到的樣本顯示,其鹽度更是一般海水鹽度的2倍。因此目前研判,毛伊島的乾旱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可能要等下雨時降低鹽度,水的顏色才能漸漸恢復正常。此異相極其罕見,就連任職70年的志工都沒見過,而粉紅色池塘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後,好奇的遊客也都紛紛湧入參觀。對此,沃爾夫則笑說「原本希望他們來這裡是為了認識瀕臨滅絕的水鳥,但不,他們來這裡是為了看粉紅色的水。」美國夏威夷毛伊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池塘,於近日呈現出非常夢幻的泡泡糖粉色。(圖/YouTube KHON2 News)
傳「台灣鯛」肆虐廣西河流吃光其他魚類 當局回應:冬天會自然凍死
俗稱「台灣鯛」的吳郭魚或羅非魚肉質鮮美,是台灣外銷的主力魚種。不過,大陸廣西近日有網友反映,非洲羅非魚嚴重威脅河流魚類多樣性,希望有關部門集中捕撈。廣西農業農村廳回應,羅非魚在冬季絕大多數會自然凍死,目前廣西境內河流存在少量相對耐寒的齊氏羅非魚,不至於影響到水生生態平衡。綜合陸媒報導,網友近日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提倡專門捕撈羅非魚,稱廣西大部分河流數量最多的莫過於非洲羅非魚,羅非魚不僅吃小魚小蝦和其它魚類的魚卵,且繁殖比其它魚類快,嚴重威脅其它魚類生命和魚類多樣性,比如刀鰍魚已經快滅絕了,希望自治區漁政相關部門能集中捕撈羅非魚,保護魚類生態環境平衡。廣西農業農村廳表示,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屬於熱帶魚類,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為解決人類蛋白質源向全球推廣養殖的對象,目前養殖範圍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產量達600多萬噸。大陸於1956年開始引進羅非魚開展養殖,目前產量達165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養殖和消費國。廣西是大陸羅非魚養殖的優勢區域,目前產量達26萬噸左右,排全國第三位,加工出口創匯更是多年來排廣西大農業首位,是廣西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主導品種。目前全球羅非魚養殖品種有32種左右,大陸主要養殖品種為吉富系列和奧尼雜交羅非魚(占比98%以上)。由於羅非魚是熱帶魚類,這些主養品種在冬季很難安全越冬,絕大多數會自然凍死。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目前在廣西境內河流存在少量相對耐寒的齊氏羅非魚。由於羅非魚食性為雜食性,主要攝食水中的浮遊生物(主要為藻類),攝食小魚、小蝦、魚卵等的報道和證據相對不足,不至於影響到水生生態平衡。至於刀鰍的品種瀕臨滅絕是否與羅非魚相關的證據不足。此外,羅非魚是目前為止已知能夠攝食藍綠藻並可以消化吸收的為數不多的淡水水產品種之一,有淨化水體和保護水生態水體環境作用。綜上所述,目前暫不需要開展一年夏秋季集中捕撈羅非魚的行動。
黑龍江驚見「千斤怪魚」模樣駭人 漁網險被撐爆…真面目揭密
大陸黑龍江省近日有漁民捕到一尾身形詭異的「怪魚」,不僅體型巨大,體重還接近1000斤,甚至差點把漁網撐破。據悉,這條巨無霸名叫「達氏鰉」,主要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據了解,達氏鰉通稱鰉、鰉魚、東亞鰉魚、鱘鰉、鱘鰉魚等,是鱘科、鰉屬的一種大型底棲性淡水魚,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多棲息於礫質和沙質水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食量很大,飢餓時會撕咬同類。達氏鰉的身軀前部粗壯,向後逐漸變細。體呈黃褐色,泛灰綠色調,體側顏色略淺;腹面呈白色,微帶淡黃綠色。無鱗片,背部和體側共有5列菱形骨板(硬鱗),為軟骨硬鱗魚的典型特徵。口較大,長在頭部底面,略呈半月形。吻較尖,呈三角形,底面有兩對觸鬚,中間的一對較向前。有長吻和短吻兩種類型。達氏鰉的壽命很長,最高可達百歲。性成熟期較晚,雄魚為12歲以上,雌魚為16-17歲。懷卵量一般為25萬-400萬粒,平均為100萬粒,魚卵可製成珍貴的魚子醬,在歐洲國家乃至全世界被視為上等佳餚。達氏鰉的懷卵量雖大,但稚魚期死亡率高、群體補充量少,又因魚子醬產業而遭到人類大量捕撈,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物種。
野生馬來貘再出沒新加坡!「蹄聲噠噠」不斷 騎士:以為是馬
新加坡又傳出有民眾目擊到野生馬來貘!有網友日前分享,9月10日在騎單車時,突然聽到後面傳出「蹄聲噠噠」的聲音,當下還以為有匹馬正往前奔,沒想到竟是隻野生的馬來貘,讓他非常驚訝又興奮。網友「Pong Posadas」於9月11日在臉書社團「SG PCN Cyclist」貼出自己在9月10日騎車時,目擊野生馬來貘的影片。他也在文中指出,約凌晨6時25分時,他正往羅弄哈魯士橋的方向騎去,豈料,竟突然聽到後面傳出蹄聲發出的噠噠聲,當下還以為有匹馬正在往前奔。當下因為好奇,所以他也決定放慢速度,沒想到往前超車的竟是隻野生的馬來貘,讓他非常驚訝又興奮,在整個過程中,為了安全起見,他仍跟馬來貘保持一定距離,約莫跟拍了10公尺後,馬來貘突然停下,騎士也立刻停止拍攝,隨即掉頭。而上次在新加坡有民眾目擊到野生馬來貘是在2023年7月,民眾凌晨在科尼島看見1隻體型有如「大豬」的野生馬來貘在路上行走。公園局也呼籲民眾,若見到野生馬來貘,必須保持冷靜,不要試圖靠近或餵食,要保持安全距離。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馬來貘僅剩不到2500隻,在全球範圍內瀕臨滅絕,而馬來貘的棲息地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泰國、柬埔寨、及緬甸。
體型如「大豬」野生馬來貘出沒新加坡 動保團體:從馬來西亞游來的
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23日報導,22日新加坡的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新加坡野生生物目擊錄」(SingaporeWildlife Sightings)發文,並分享自己22日在科尼島看見一隻體型有如「大豬」的野生馬來貘在路上行走,而這也是繼2016年後,新加坡第一起目擊野生馬來貘的事件。對此,新加坡非政府組織「動物研究與教育協會」(Animal Concern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ociety,Acres)指出,這隻野生馬來貘可能從馬來西亞游到新加坡,如果牠被抓到,則會被遣返回去。22日新加坡的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新加坡野生生物目擊錄」(Singapore Wildlife Sightings)分享自己22日凌晨在科尼島看見一隻體型有如「大豬」的野生馬來貘在路上行走,並呼籲民眾注意安全,隨後另一網友則貼出疑似這隻馬來貘的照片及影片,從影片中可看見,一隻體型有如「大豬」的野生馬來貘在路上行走,而後牠似乎為了避開後方人類,就往旁邊的草叢走去。事後,這名網友也已向國家公園管理局通報。對此,新加坡非政府組織「動物研究與教育協會」(Animal ConcernsResearch and Education Society,Acres)23日指出,這隻野生馬來貘可能從對岸的馬來西亞游到新加坡,希望牠能夠找到回家的路,如果牠被抓到,則會被遣返回去。而上次在新加坡有民眾目擊到野生馬來貘是在2016年6月,有民眾在樟宜的填海地區發現野生馬來貘沿著公路奔跑,隨後跳入海中,消失不見。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馬來貘僅剩不到2500隻,在全球範圍內瀕臨滅絕,而馬來貘的棲息地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泰國、柬埔寨、及緬甸,所以此隻馬來貘可能只在新加坡短暫停留,隨後前往其他地方。
墨西哥網紅廚師「火烤鱷魚」惹議 最重恐吃9年牢飯
近日墨西哥一位網紅廚師在社群上貼出燒烤鱷魚的影片,引來許多網友批評,認為他不能烤鱷魚,儘管他稱,稱鱷魚不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但他現在可能因違反該國法律,最重吃9年牢飯。據《BOL News》報導,網紅帕里萊羅(Regio Parrillero)是一名廚師,擁有78萬粉絲,近日他貼出在烤爐上火烤整條鱷魚的影片惹議,從影片中可見,鱷魚被剝皮嘴裡塞蘋果,烤好後他包成墨西哥捲餅享用。儘管帕里萊羅說,這條3.5公斤的淡水鱷不是瀕臨物種,在墨西哥和美國的某些地區算常見食物。不過還是有許多觀眾看了憤怒,有人認為,他不該吃爬蟲動物。帕里萊羅吃鱷魚肉。(圖/翻攝YouTube頻道Regio Parrillero)有些人還對帕里萊羅的行為表示擔憂,因為根據墨西哥聯邦刑法第420條,威脅生物多樣性並殺死鱷魚者,最重會處9年徒刑,這隻莫雷特鱷魚,是墨西哥的保護物種。據了解,該品種鱷魚因被人大量捕獵,取下牠的鱷魚皮而瀕臨絕種。帕里萊羅是如何獲得鱷魚的目前不清楚。隨著爭議延燒,帕里萊羅也在IG發文再澄清,他取得的鱷魚沒有滅絕危險,皮可以用來製作鞋子、袋子或其他東西,肉能供人類食用,「在世界其他地方,要油炸燒烤都可以,只要跟我一樣合法購買」,他解釋,因為鱷魚頭的皮膚去不掉,尺寸又很小,所以他才會用此方式呈現,他對這食譜感到高興,因為這是新的食物,他也感謝大家的評論,但希望不要進行言語暴力。
野生華南豹成「柬埔寨富人佳餚」 專家:極度瀕危可能滅絕
近日野貓保護組織透露,他們花了10多年觀察柬埔寨保護區,卻只發現了35隻野生華南豹(Indochinese leopards)。報告顯示,當地的偷獵行為是由於對野生動物肉的高需求所造成,牠們被認為是富人的美食及身分象徵,再加上對動物皮毛的需求及對環境的開發,而因為不當的獵捕行為,野生華南豹將瀕臨滅絕。根據《CNN》的報導,全球野貓保護組織「Panthera」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在2009年至2019年間,於柬埔寨東部平原的兩個保護區設置了數百個攝影機,但卻只發現了35隻成年野生華南豹,而當他們2021年再次造訪時,卻一隻豹都沒看見。牛津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中心「WildCRU」於《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誌上發表稱,推測該物種已無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報告也顯示,野生華南豹原本的棲息地橫跨柬埔寨、緬甸、泰國、中國西南部等部分地區,但隨著人類的開發,牠們的棲息地幾乎完全消失。據悉,該地區的偷獵是由於對野生動物肉的高需求造成的,野生動物肉被認為是柬埔寨中上層城市消費者的美食及身分象徵,而野豹的斑點皮毛也成為了獵人的目標。豹類保護科學家蘇珊娜(Susana Rostro-García)提到,儘管過去十年當局加強了打擊偷獵的執法力度,但由於資金缺乏,依舊沒有對野生華南豹的保護措施,野生動物的非法貿易仍持續著。她也補充,雖然野生華南豹正在從柬埔寨消失,但泰緬邊境可能還有不到900隻,而相關保護組織也將與泰國、馬來西亞、緬甸等政府合作,以保護這個極度瀕危的物種。
「俄亥俄版車諾比」有毒火車出軌居民身體不適 近4.5萬隻動物死亡
美國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Norfolk Southern Railway)一列150節車廂的貨運列車2月初在俄亥俄州毗鄰賓州的東巴勒斯坦(East Palestine)鎮出軌,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燃燒汙染水質和空氣,導致方圓8公里內已有將近4.5萬隻動物死亡,當地居民與保守派形容這根本是「美國版車諾比核災」,但官員堅稱,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動物是化學物質所害。當局仍然擔心共載運11萬5580加侖(43萬7500公升)氯乙烯的5節車廂可能會爆炸,因此進行人為燃燒處置,當時上空飄出大量黑煙。(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東巴勒斯坦2月3日發生火車出軌火災,共有38節車廂脫軌傾倒,其中11節載有危險物質,火勢雖於5日獲得控制,當局仍然擔心共載運11萬5580加侖(43萬7500公升)氯乙烯的5節車廂可能會爆炸,因此進行人為燃燒處置,當時上空飄出大量黑煙。據了解,氯乙烯是一種用於製造PVC塑膠(聚氯乙烯)的無味氣體,而在事發後,當地居民身體出現不適,當局特別開設診所供民眾就醫。俄亥俄州自然資源部起初估計有3500隻動物死亡,但23日的最新聲明上修至4萬3700隻,目前發現的屍體都是水生動物。根據自然資源部專家表示,所有死亡動物都不是瀕臨滅絕或受威脅物種,而且已經看到有部分活魚回到了受出軌事件影響的河道,並堅稱目前沒有跡象指出是化學物質導致河中動物死亡,大部分死亡都發生在出軌事件不久後。針對這起事故的原因,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23日表示,當時,火車上的工作人員發現車輪軸承過熱後,一度試圖減速,而自動煞車系統已啟動,火車停下來後工作人員發現火花與煙霧,但報告幾乎沒有提到出軌的具體原因。據先前報導,出軌發生前,列車軸承溫度高出正常範圍華氏253度(約攝氏122度),達到臨界值。NTSB主席在記者會上表示,這起事故雖稱為意外,但100%可事先預防,最終報告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的時間才會出爐,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貨運列車出軌,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燃燒汙染水質和空氣,導致方圓8公里內已有將近4.5萬隻動物死亡。(圖/翻攝自推特)
耗時30年紀錄! 《守護黑面琵鷺》吳念真獻聲力挺
生態保育紀錄片正夯!繼《山椒魚來了》開創首週末票房佳績之後,以「黑面琵鷺」為主角的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也將接力於3月上映。這是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繼《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後再推新作,該片耗時30年打造,是台灣影史首部的黑面琵鷺紀錄片,透過黑面琵鷺處境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諸多議題,更細膩捕捉多位愛鳥人士,跨越不同國度、鍥而不捨守護黑面琵鷺的真情故事。《守護黑面琵鷺》是由《老鷹想飛》導演梁皆得(左)耗時30年打造的動人新作。(圖/采昌提供)《守護黑面琵鷺》透過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家王徵吉,探索黑面琵鷺生態的生涯歷程為影片核心,描述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對於耗時30年打造的作品即將上映,導演梁皆得首先提出哉問:「一個人的興趣能持續多久?」他進一步表示:「從1992年黑面琵鷺開始吸引大眾目光以來,至今這30年關於黑面琵鷺,有很多的故事,有學者持續不斷進行研究,有喜歡拍照的人花了大筆金錢,跨國全心投入拍攝牠們的動人姿態。我們沒有辦法在影片中,把所有跟黑面琵鷺相關的事全部納入,只能挑選這30年來持續關心黑面琵鷺的人來作紀錄。」《守護黑面琵鷺》透過黑面琵鷺處境,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議題。(圖/采昌提供)片中隨著導演暨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的鏡頭捕捉,足跡遍佈日本、南韓、越南、香港、澳門、中國等地,從人跡罕至的祕境,再到緊繃的南北韓交界停戰區,一窺黑面琵鷺繁殖地的神祕樣貌。《守護黑面琵鷺》台灣版正式海報。(圖/采昌提供)該片也邀請到吳念真獻聲,由他一手包辦全片旁白,配樂則由音樂大師林強操刀,堪稱年度最高水準的紀錄片。透過預告,吳念真以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鳥友們在1980年代中期發現黑面琵鷺蹤跡,從當時瀕臨滅絕的鳥類,再提及生態保育是場漫長的超級馬拉松。《守護黑面琵鷺》將於3月24日全台上映。
全球不到500隻「萊島鴨」花蓮現蹤?不具遷徙能力怎來? 專家解答了
花蓮一隻雁鴨被媒體拍到報導,直指就是全球僅剩不到500隻的夏威夷「萊島鴨」(Laysan Duck)、飛逾8000公里而來。由於是花蓮從未出現的物種,立刻吸引愛鳥人士趕往發現地點朝聖。但鳥會存疑,引發兩派不同意見論戰。縣府農業處慎重起見,特別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從特徵及生態習性判斷,證實並非雷仙島鴨!縣府農業處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查證,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花蓮縣吉安溪出現的鴨子,並非雷仙島鴨(又名萊島鴨),主要是依據5點,體型、翼鏡、分布、移動能力及保育措施。他說,依據美國康乃爾鳥類研究室(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之線上全球鳥類圖誌(Birds of the World)的描述:雷仙島鴨的體型在37公分至39公分之間,屬於小型的雁鴨科鳥類,媒體拍到吉安溪出現的鴨子,體型約50公分,體型上顯然有極大的差異,較接近馴化自綠頭鴨的家鴨。他說,雷仙島鴨在翅膀張開時,翼面中後緣有明顯的藍綠色金屬光澤,稱為「翼鏡」,而花蓮的鴨子沒有這個特徵。美國康乃爾鳥類研究室的線上全球鳥類圖誌,說明雷仙島鴨不具備遷徙能力。(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他說,雷仙島鴨僅分布於夏威夷的雷仙島(Laysan island),島嶼面積僅3.7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所有雁鴨中,分布範圍最侷限的物種。雷仙島鴨不具遷徙能力,無法長距離甚至跨海移動,無法從夏威夷跨海飛到台灣。林大利表示,由於分布侷限再加上移動能力不佳,雷仙島鴨屬於嚴重瀕臨滅絕的鳥類。美國相關單位多年來投入大量保育行動,目前90%以上的個體都有繫上編號腳環,為的是每年清楚盤點每一隻雷仙島鴨。花蓮的鴨子則未戴有美國研究用的腳環。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中華鳥會成立鳥類紀錄委員會,每年定期審查鳥友們提交的稀有鳥類報告,新鳥種的認定須透過委員會的鳥類專家與學者仔細的特徵鑑識,甚至排除相似的鳥種,以及比對鄰近地區的紀錄,經過種種的考量才會正式納入台灣鳥類名錄。但若有鳥友提出進一步的見解和證據,都歡迎提交正式的紀錄報告給中華鳥會進行討論。這隻鴨引發軒然大波,因4日有平面媒體「獨家報導」,刊登稱在花蓮拍到全球僅剩不到500隻、分布於夏威夷的稀有保育類「萊島鴨」(Laysan Duck),竟飛越逾8000公里到花蓮,未料,隔天就有飼主貼文表示「那是我家鴨鴨啦,開心牠一切安好」,還貼照片佐證;花蓮野鳥學會擔心鳥友被誤導,發文澄清「特徵不符」。雷仙島鴨:學名Anas laysanensis,又名萊島鴨,分布:雷仙島、位於夏威夷檀香山西北方1500公里。保育等級:嚴重瀕臨滅絕,數量僅存約500隻。
帝王斑蝶瀕臨滅絕被列入瀕危物種 大規模遷徙場景恐消失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本週將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列為受威脅面臨滅絕的物種之一,而IUCN目前已登入41000多個紅色名錄,都是面臨滅絕的物種,不過這次的帝王斑蝶卻是相當有名的物種,牠們會因季節遷徙,大量的斑蝶會將北美洲的綠地染上五顏六色,且在50年前帝王斑蝶數量,曾經多到遮天蔽日的地步,如今卻慘變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帝王斑蝶台灣也是棲息地之一,牠的減少和氣候暖化與人為都有重大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在本週四重列瀕危物種紅皮書名單,帝王斑蝶赫然在列,因為這種標誌性的橙色與黑色的美麗蝴蝶正在迅速減少。帝王蝶不僅是大自然中美麗的傳粉者,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據美國林務局的說法,它們是唯一已知的像鳥類一樣進行雙向遷徙的蝴蝶。北美東部的帝王斑蝶向南飛往墨西哥的馬德雷山脈,而生活在西部的帝王斑蝶則前往加利福尼亞溫暖的沿海地區。在夏天,蝴蝶會返回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進行繁殖。IUCN就評估由於殺蟲劑和除草劑,以及伐木、城市發展和農業擴張等因素,甚至還有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乾旱、野火和極端溫度等,都是造成帝王斑蝶幼蟲賴以維生的乳草減少,促使牠們在剩餘的乳草長好前,就過早開始遷徙,因此數量上也可能受到天敵掠食、沒有食物吃等種種因素變少。過去大量集體遷徙滿山滿谷的畫面恐不復見。(圖/達志/美聯社)帝王斑蝶又稱黑脈金斑蝶,大樺斑蝶,分佈地區包含台灣,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及西南太平洋,包括西印度群島、加拉巴哥群島、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紐幾內亞、摩鹿加群島、菲律賓、香港、模里西斯、印度、亞速爾群島、馬德拉、加那利群島、葡萄牙南部、西班牙南部,並偶見於英國、愛爾蘭及法國南部等。
未來10年恐有百萬物種滅絕 專家曝:人類也得小心
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影響,地球的環境條件不斷地在改變,變得越來越不適合生物居住,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德國分部就發表了一份報告,強調未來10年內,大約有100萬個物種可能走上滅絕命運,是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滅絕事件,然而不僅是生物,專家提醒,就連人類也得小心了。基金會近日發布一份「2021年贏家與輸家」(Winners and Losers of 2021)研究報告,當中強調,未來10年內,大約有100萬個物種可能走上滅絕命運,是繼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滅絕事件,而目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一共有14.25萬個物種,當中有4萬種生物已經瀕臨滅絕。在這份年度報告中,非洲象以及北極熊被列為「輸家」,其中非洲象的數量在短短31年驟降86%,至於北極熊,報告推測,北冰洋接下來恐迅速融化,大約在2035年夏天,北極就會完全無冰,這將導致北極熊無棲息之所。另外,包含在陸地上移動的灰鶴、洄游魚類以及大江珧蛤,全都上「輸家榜」;至於在「贏家」方面,世界上最稀有的貓科動物伊比利亞猞猁,雖然在2002年只發現了94隻,但根據2020年最新統計,牠們的數量已增長至1100隻。基金會德國分部主任布蘭德斯(Eberhard Brandes)表示,目前需要迫切的保護政策,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他認為,物種保護不再只是解決環境問題,而是人類最終是否會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成為自己生活方式底下的受害者。
生物界的奇蹟?瀕危加州禿鷹竟「處女生子」 生下雄性小雛鷹
一般來講,生育這件事情,最低限度一定要有相同物種的「雄性」與「雌性」共同努力後,才會有誕生後代的可能。但近日有美國野生動物學家發現,2隻瀕臨滅絕的雌性加州禿鷹,竟然在沒有與雄鷹的交配下,生下了雄性小雛鷹,堪稱是神話故事中的「處女生子」,也是生物界的奇蹟。根據《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指出,聖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 (SDZWA)的保護遺傳學主任萊德(Oliver Ryder)表示,在此之前,加州禿鷹並沒有出現「無性繁殖」的能力,這次竟然能在沒有與雄鷹的交配下,就生下雄性小雛鷹,可以說是讓人嘖嘖稱奇。而在經過DNA檢測後,他們發現雄性小雛鷹的體內基因竟然有雄性ZZ性染色體,但雌性禿鷹是如何提供給雄性小雛鷹只有雄性才有的ZZ性染色體,這也是他們目前正在研究的問題。報導中指出,在生物界中,其實有部分生物具備有無性繁殖的能力,也稱之為「孤雌生殖」。過往都是在爬蟲類蜥蜴、蛇上面比較多見,鳥類這種動物中並不常見。而且大多數的情況,孤雌生殖因為缺乏雄性的性染色體,所以大多只能生下雌性後代。加州魚類與野生動物部表示,加州禿鷹目前是「極度瀕危」的物種,1982年時,估計數量只有22隻。但由於近年來的強力保護,目前狀況已經有些許好轉,在2019年時,透過圈養繁殖與放飛等工作,讓加州禿鷹的數量來到了500多隻,但也僅能認為狀態是有些許好轉。
餓壞被迫踏上陸地殺戮 科學家首次錄下北極熊獵食馴鹿過程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加速融化,這也使得北極熊面臨生存危機,北極熊原本都是在海裡捕獵海豹,但日前被科學家在挪威捕捉到北極熊獵殺馴鹿的畫面,凸顯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恐怕生活也大不易!《每日郵報》指出,位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波蘭極地站生物學家,捕捉到一頭雌性北極熊沿著海岸線步行,牠發現附近有6頭馴鹿低頭吃草,打算展開掠食,未料馴鹿也發現異狀,馴鹿們於是四處逃竄。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海豹數量減少,北極熊跑到陸地覓食,科學家還目擊到牠們掠食馴鹿的畫面。(圖/翻攝自www.iflscience.com)其中一頭倒楣的馴鹿原先跳入海裡求生,沒想到反被北極熊盯上,最終慘被壓入海中溺死,北極熊再將其屍體拖回岸邊享用,過程僅花了15分鐘。這樣的場面讓科學家驚呼,因為根據2000年前紀錄,北極熊並不會攻擊馴鹿。研究團隊透過1年的研究,將這項報告發表於生物期刊《Polar Biology》,根據報告指出,過往,北極熊以油脂豐富的環斑海豹(Ringed Seeal)和髯海豹(Bearded Seal,)為主食,但這兩種物種數量越來越少,加上自1979年以來,提供北極熊們狩獵的海冰每10年縮減13%。研究顯示,北極熊平均得游泳3天才能找到海豹,或者尋找能量密度較低的陸域食物來源,因此牠們得走更多路來覓食。除了因為冰層減少,迫使北極熊跑到陸地上覓食,尋找新的掠食目標,另外,在過去30年裡,北極地區的馴鹿受到政府保護,使數量大增,因此容易成為北極熊的獵捕對象。根據科學家表示,「一隻北極熊需要消耗大約1.5頭馴鹿(Caribou)、37隻北極紅點鮭(Arctic charr)、74隻雪雁(Snow Goose )、216顆雪雁蛋(約54個巢)或是3公尺的岩高蘭(Crowberry),才等於一隻成年環斑海豹所能提供的熱量」。全球暖化進而導致整個北極海洋生態系統迅速變化,接下來,恐甚至影響到依賴海冰的哺乳動物及其獵物產生連鎖反應,造成數量下降等危機發生。